制度经济学4产权的起源课件.ppt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3992674 上传时间:2023-03-30 格式:PPT 页数:43 大小:5.2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制度经济学4产权的起源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3页
制度经济学4产权的起源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3页
制度经济学4产权的起源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43页
制度经济学4产权的起源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43页
制度经济学4产权的起源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4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制度经济学4产权的起源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制度经济学4产权的起源课件.ppt(4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三讲产权的起源刘东勋河南大学经济学院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2019-9-28,产权的起源参考文献:斯特拉埃格特森:新制度经济学第八章“产权的起源”,商务印书馆2019,222251哈罗德德姆塞茨:所有权、控制与企业-论经济活动的组织第七章“产权理论初探”,经济科学出版社2019,128-143R科斯等,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一产权学派与新制度学派译文集,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原始模型哈罗德德姆塞茨(1967)关于产权的理论(见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96-113页)当内在化收益大于成本时,产权就会产生。内部化的动力主要源于经济价值的变化、技术革新、新市场的开辟和对旧的不

2、协调的产权调整.在社会偏好既定的条件下,新的私有或国有产权的出现总是根源于技术变革和相对价格的变化。,原始模型德姆塞茨运用该理论解释了加拿大北部印第安人部落中土地私有产权的产生18世纪早期,这些印第安部落之间通过划分狩猎区的方式逐步确立了获取海狸毛皮的排他性权利。此前,印第安人猎取海狸主要是为了自己消费,排他性权利并没有出现。因而,土地使用的机会成本几乎为零随着毛皮贸易的发展,需求的增加大大刺激了狩猎活动,这就要求增加保护资源的投资(例如对原生动物的驯养),以实现财富现值最大化但对资源的最优化利用需要对狩猎者的行为加以限制。在没有排他性权利的条件下,野生动物的私人价值为零正因为排他性权利的确立

3、可以提高社会的净财富量,所以,印第安人才有了确立私有产权的激励。,原始模型德姆塞茨(1967)同时把加拿大北部印第安部落与美国西南部的印第安部落进行了对比:美国西南部的印第安部落没有发展起相似的产权,是因为建立私有狩猎区对他们来说成本太高而收益较小。因为在那里没有具有重要商业价值的海狸,平原动物都是一些活动范围很厂的食草类品种。,原始模型麦克马纳斯(1972)在德姆塞茨(1967之后,再次研究了北美印第安部落排他性产权的产生“我所接触的几乎所有研究毛皮贸易的历史学家都指出,在毛皮贸易兴起之后,这一地区的海狸数量急剧减少。”但是,根据德姆塞茨(1967)的理论,随着排他性权利的产生,海狸的数量会

4、趋于稳定,甚至还会有所增加。,原始模型麦克马纳斯(1972)还发现:哈德森湾公司曾是皮毛的唯一买方,它为维持海狸的数量曾承担了费用。而根据德姆塞茨(1967)的理论,当狩猎者拥有了自己狩猎区的排他性权利之后,这是根本没有必要的。在皮毛贸易开始之后,并没有出现相对价格和技术的变化,根据德姆塞茨(1967)的理论印第安人应该不会有激励发展排他性产权为什么会出现上述矛盾?,原始模型产权的确立为什么未能保持海狸的数量?麦克马纳斯通过更仔细的研究发现,加拿大东部的印第安人狩猎般聚集为一个小部落部落的成员权阻止其他部落的成员从他们的领地取得肉或皮毛来出售,但是他们无权阻止萁他人猎杀海狸用于个人消费。,印第

5、安社会“直接消费的权利是大家所共有的只有用于交换的权利是排他的。”这人生很不确定的环境中,经常面临饥饿的威的猎取海狸用于消费的权利,可以视为一种壯会葆酸度这种社会保险制度并非是没有成本的,这里的成本表现为“不负责在肯以及海狸资源的耗竭,原始模型麦克马纳斯(1972)指出:这种乐善好施型的产权界定方法,降低了用于交易的排他性权利的界定成本如果这种界定成本的降低和保险所带来的收益大于相关的成本(假定不存在其他成本更低的保险方式),那么,这种特定的产权结构就实现了财富极大化。思考:麦克马纳斯解释了他自己所提出的问题吗?怎么解释?,原始模型安德森和黑尔(1975)通过增加考虑了界定排他性产权的费用因素,进一步扩展了原始产权模型,并用于解释19世纪后半叶美国西部大平原的土地、水和牛的排他性权利的演变。他们使用一个图示模型,包括界定产权的投入的边际成本函数和边际收益函数,并分析了影响这两个函数的关键参数的变动情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