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农村合作医疗的发展建设毕业论文.doc

上传人:仙人指路1688 文档编号:3992808 上传时间:2023-03-30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2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我国农村合作医疗的发展建设毕业论文.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论我国农村合作医疗的发展建设毕业论文.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论我国农村合作医疗的发展建设毕业论文.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论我国农村合作医疗的发展建设毕业论文.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论我国农村合作医疗的发展建设毕业论文.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论我国农村合作医疗的发展建设毕业论文.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我国农村合作医疗的发展建设毕业论文.doc(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论我国农村合作医疗的发展建设1我国农村合作医疗现状1.1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定义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简称“新农合”,是指由政府组织、引导、支持,农民自愿参加,个人、集体和政府多方筹资,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采取个人缴费、集体扶持和政府资助的方式筹集资金。1.2我国农村合作医疗现状概述在中国农村,随着旧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逐渐退出,造成了农村人口看病贵和看病难等现实问题,甚至一些农民因此而致贫和返贫。这极大地影响了农民生活质量并严重制约了农村的经济发展。因此,2002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明确指出:要“逐步建立以大病统筹为主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2、”, “到2010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要基本覆盖农村居民”,“从2003年起,中央财政对中西部地区除市区以外的参加新型合作医疗的农民每年按人均10元安排合作医疗补助资金,地方财政对参加新型合作医疗的农民补助每年不低于人均10元”,“农民为参加合作医疗、抵御疾病风险而履行缴费义务不能视为增加农民负担”。这一制度实行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模式,大病实现统筹,个人账户可以累积转存,解决了农民的医疗保障问题,增强了农民的自我保健和保障意志,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参保积极性,使得绝大多数农民愿意为自己的健康投保。 这是我国政府历史上第一次为解决农民的基本医疗卫生问题进行大规模的投入。从2003年开始

3、,本着多方筹资,农民自愿参加的原则,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试点地区正在不断的增加,通过试点地区的经验总结,为将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在全国的全面开展创造了坚实的理论与实践基础,截至2004年12月,全国共有310个县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有1945万户,6899万农民参合,参合率达到了72.6%。 按照“十一五”规划的要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到2010年的覆盖面达到农村的80以上。2011年2月17日中国政府网发布了医药卫生体制五项重点改革2011年度主要工作安排。这份文件明确,2011年政府对新农合和城镇居民医保补助标准均由上一年每人每年120元提高到200元;城镇居民医保、新农合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

4、支付比例力争达到70%左右。2我国农村合作医疗的发展建设新中国成立至今 ,我国探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发展道路 , 基本建立起了由政府组织、引导、支持 , 农民自愿参加 , 个人、集体和政府多方筹资 , 以大病统筹为主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我国农村合作医疗从建国至今共有五个阶段:一 、建国初期农民互助互济性质的农村合作医疗二、“文化大革命 ”期间农村合作医疗的发展三、20世纪 80年代农村合作医疗出现严重萎缩四、20世纪 90年代农村合作医疗走出低谷五、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探索与建立。2.1建国初期农民互助互济性质的农村合作医疗新中国成立后,农村缺医少药的现象非常严重,农

5、民看病难问题相当突出。党和政府十分重视农村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提出医疗卫生要“面向工农兵”,将农村“有医有药”作为发展我国医疗事业的首要目标。20世纪60年代,农村合作医疗在曲折中发展。农村看病难问题虽有一定改善,但农村医疗保障的供需矛盾仍然非常突出。我国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最初是随着农业互助合作化运动的兴起而逐步发展起来的。1960年2月,中共中央转发了关于人民公社卫生工作几个问题的意见要求各地参照执行。这是建国后中央下发的第一个有关农村合作医疗的文件,对农村合作医疗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指导作用。此后,全国各地农村相继建立起一批以集体经济为基础,集体与个人相结合、互助互济的集体保健医疗站、合作医

6、疗站或统筹医疗站。此时的农村合作医疗还处于探索阶段,医疗条件简陋,医务人员业务水平偏低,管理制度也不健全。尽管如此,建国初期农村合作医疗的出现,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村缺医少药的状况,为以后农村合作医疗的全面创建奠定了基础。2.2“文化大革命”期间农村合作医疗的发展“文化大革命”期间,农村合作医疗出现了超常规的发展态势。从1969年起,全国出现了大办农村合作医疗的热潮。 在此期间,由于受“文化大革命”极左思想的影响,农村合作医疗也存在着许多问题:一、各地以政治运动形式推进农村合作医疗,以迎合政治需要,客观上扭曲了农村合作医疗的性质;二、片面追求医疗费的减免率,甚至搞“一刀切”,形式主义较为严重;三

7、、缺乏有效的管理机制,不管有病无病,大病小病都要开药、开好药,导致医疗资源的浪费;四、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一些地方出现了挪用合作医疗资金、胡乱报销等问题,出现“群众交钱,干部吃药”、“干部吃好药,群众吃草药”等现象;五、通过行政手段配置农村医疗资源,违背了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律。总之,这一时期的农村医疗保障体系框架脆弱,脱离农村生产力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处于畸形发展状态。2.3 20世纪80年代农村合作医疗一度出现严重萎缩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中央、国务院首先对农村合作医疗进行制度化的改革尝试。1978年3月5日,全国人大五届一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国家逐步发展社会保险、社会救济、

8、公费医疗和合作医疗等事业,以保证劳动者享受这种权利。”人民日报1978年3月8日。从而把农村合作医疗事业纳入法律范畴。 20世纪80年代,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医疗卫生保障供需矛盾的日益尖锐,导致农村合作医疗因不适应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而出现了严重萎缩。据1989年底统计,全国农村合作医疗的参与率仅剩4.8%,且大多数农村医疗卫生机构已经解体。 2.4 20世纪90年代农村合作医疗逐步走出低谷20世纪90年代初,农村合作医疗的萎缩,引起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我国开始了一系列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价值取向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改革。1996年7月,卫生部召开全国农村合作医疗经验交流会。会议分析了农村合作医

9、疗的产生、发展和作用,明确了发展和完善合作医疗的目标与原则,提出了发展和完善农村合作医疗的具体措施。 1997年5月,国务院批转了由卫生部等五部委提出的关于发展和完善农村合作医疗的若干意见,对农村合作医疗的性质、组织机构、队伍建设、医疗资金使用和管理监督等有关事项作了政策性规定。11月,卫生部发出关于进一步推动合作医疗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地做好合作医疗的宣传动员、管理培训、引导等工作。此后,各地都在积极探索农村合作医疗的新模式。 2.5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探索与建立进入21世纪后,我国农民的生活水平大大提高,但城乡居民收入、卫生资源配置及社会保障水平等方面的差距却在逐步拉大,农民看病难、看病贵

10、,因病致贫、返贫的现象十分突出。这不仅严重威胁广大农民的身体健康,而且也制约了农村发展。显然,解决好农民医疗卫生保障问题,不仅已成为尊重农民生存权的问题,更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因而,建立新型农村医疗保障制度,成为党和政府面临的一件大事、急事。 经过不断的探索,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进展顺利,党中央、国务院决定提前在全国全面推进。2007年1月召开的全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会议,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从试点到全面推进的一次关键性会议。会议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定位、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防止单纯追求覆盖面、建立稳定的筹资机制、探索建立多形式的筹资方式和规范财政补助资金的拨付机制,以

11、及提高农村医疗保障水平、加强医疗服务和医药费用监管等问题作了具体要求。 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把“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确立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之一,为我国农村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3我国农村合作医疗的发展建设存在的问题3.1农民对 “参合”心存介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政策适用对象是农村的广大农民,因此,农民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认识以及接受程度对这项利农政策能否顺利开展至关重要。农民从心底里希望有 “新农合”,欢迎 “新农合”。但对医疗消费又存在侥幸心理,他们认为看病花钱特别是对未来不能确定发生的疾病进行先期投资,同眼前的吃饭、穿衣、孩子教育等诸多问题相比是次要的,

12、普遍对潜在的医疗风险缺乏足够的认识,没有一种固定的医疗消费投入意识。其次,农民对新农合提供的医疗卫生服务便利性及服务质量心存疑虑。根据对传统合作医疗制度受益面小,补偿能力低的印象,使得部分人群对新型合作医疗制度不以为然。还有新型合作医疗是以县为单位统筹资金,具体实施也最终由县级政府来执行,实行县一乡一村一体化的管理模式,再加上农村合作医疗政策的起伏波动,农村居民对新型合作医疗政策仍然存在疑虑和担心,造成一部分人群对参加新型合作医疗信心不足,持观望态度。 待添加的隐藏文字内容23.2“逆向选择的“参合”态势较为突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偏重“以大病统筹为主导致疾病高风险人群“参合”比例远远高于疾病

13、低风险人群,根据抽样调查显示在农村中得大病概率很低的青壮年参加“新农合”少,而以老人、孩子及体弱多病者参加 “新农合”多,形成了 “参合”人群的逆向选择,所谓 “逆向选择”,就是健康状况差的人群参加合作医疗的积极性高,而健康状况好的人群却不愿参加。这不仅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面临的难题,而且也是健康保险领域的经典难题,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本身缺陷的一种反映。在农村,得大病概率很低的青壮年主体家庭不参加新农合的现象比较普遍,这些现象的极端结果就是参加“新农合”人群主要以老人和孩子为主的疾病高风险人群。“逆向选择”导致“参合”覆盖率低,而且疾病高风险人群 “参合”比例高,这种状况将直接影响“新农合”

14、资金的多少,补偿比例的高低和农民对“新农合”的评价 。 3.3农民所获得的 “参合”利益受各种因素限制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农民 “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但农民从 “新农合 所获得的实惠远远低于对新型农村医疗制度的预期。表现为一是报销补助比例小,自费承担部分多。目前全国 “新农合 对住院费用的平均补偿率只有30左右,农民自付的医疗费用较高。二是受益面太小,缴费农民中得大病的比率较低。只保大病意味着缴费农民中绝大多数得不到任何实惠。三是 “门槛”起付线高,封顶低。由于封顶低对重病患者可谓杯水车薪,并且对不同级别的医院设置了不同的起报“门槛”,“门槛”线内花去的任何费

15、用都不予报销。 3.4农村医疗服务水平滞后根据意见的规定,新型合作医疗是定点医院看病,对于社会盈利性医院,就意味着定点医院将会对农村医疗市场形成垄断。而事实也确实如此,在试点的调查中表明,农民的就医渠道受到限制,只有到规定的医疗机构就诊才能得到报销。没有了竞争,医疗市场的服务得不到提高,医疗价格得不到调整,而这有可能会大大降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成功的概率。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虽然引导农民小病小治,大病大治,但有些农村乡镇的医疗水平跟不上新制度,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无法开展。乡镇卫生院的手术,起付线低,报销比例高,在县里和市里医院做手术,起付线高,报销比例低。但现在的问题是有些乡镇卫生院几乎处

16、于半瘫痪状况,房屋简陋,设备陈旧落后且超期服役。同时,医护人员工资少待遇低,越差的地方越没人去,越没人去,越没病人,最终导致恶性循环。3.5监管机制不健全现行制度中,卫生部门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机构和农村医疗服务机构的管理者。它既要代表需求方购买卫生服务,又一定程度上代表医疗服务提供者。而医疗服务的提供者和医疗保障部门之间存在着利益冲突,卫生行政部门要调节和平衡卫生服务供给者和合作医疗基金管理者的利益,实现“适度保障”难度很大。在实际操作中,一些医疗机构不合理用药、不合理检查的问题依然存在,少数医疗机构开大单、乱检查、开贵药、有意拖长住院时间,一些药品报销后仍高于医药公司的价格,群众对此反映较为

17、强烈。有的地方转诊手续规定过严,强调除急诊外,首诊必须在当地定点卫生院,客观上形成了农村医疗服务市场新的垄断,使农民产生了逆反心理。一些不法药商还会同医院的部分医护人员把一些过期药和被污染的药品收起来销往农村,再加上流向农村的其他假药泛滥,农民在用药方面付出的代价十分惊人。另外,还存在管理人员贪污、挪用资金问题。这些都直接影响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可持续发展。4针对我国农村合作医疗的发展建设存在问题的对策4.1 政府应加强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政策的广泛宣传帮助广大农民群众培育卫生保健意识和健康风险意识,互助共济意识和民主参与监督意识,是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的重要措施之一。基本医疗保障权是每

18、个公民基于生存权之上的一项基本权利,为每个公民提供基本医疗保障是政府职能的体现。在宣传方式上,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络等新闻媒体,形成全方位、多角度的宣传模式,提高宣传效率,让农民能更好地了解这项制度,以期达到转变农民观念,提高农民认识水平,增强农民风险意识、自我保健意识、互助共济意识和风险共担意识的目的。4.2 建议实行强制性合作医疗制度在新型合作医疗筹资问题上,已消除了多年来的政策障碍,意见中规定:“农民为参加合作医疗、抵御疾病风险而履行缴费义务不能视为增加农民负担”。新型合作医疗已经具有社会医疗保险的特征,但农民参加新型合作医疗还是采用自愿的方式。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增加了逆向选择的可能

19、,增加了筹集个人合作医疗投保费用的收集成本。所以,实行强制性合作医疗制度应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治理的主要内容之一。在具体操作过程中,筹资的标准可以设计出多套方案,以便增加农民可供选择的空间。4.3 建立“大病救助+门诊统筹”模式,扩大补偿范围目前,农村合作医疗所呈现的低参与率特点,说明这项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本身没有最大限度地满足广大农民的实际医疗消费需求。所以,确立以扩大参合农民受益面和提高受益强度为主的补偿机制,建立“大病救助+门诊统筹”的模式,扩大补偿范围,为广大参合农民提供广覆盖的、经常性的、最基本的医疗保障,缓解因病对农民造成的经济负担,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只有变以大病

20、统筹为主为以补助以常见病和多发病为主,提高常见病和多发病的补助比率,扩大受益面,能解决多少问题就先解决多少问题,才能实现受益面和受益强度的大体均衡,受到农民的欢迎。只有得到参合农民的认可,才能提高农民“参合”的积极性,增加农合资金总量,实现衣合资金长期稳定的收支平衡。因此,兼顾受益面和受益强度不仅是新农合补助制定政策的核心问题,而且也是影响新农合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4.4深化农村医疗体制改革1.改革药品流通渠道为了保证农民得到安全、廉价的药品,可以实行药品集中招标采购,一方面,既保证了药品的安全、有效,又降低了药品价格,减轻了农民负担,使农民通过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看得起病吃得起药;另一方面,加强

21、了农村药品供应网络建设,鼓励药品连锁企业向农村发展和延伸,对乡村医疗卫生机构和药店实行集中配送,不收管理费。这样既减少了购销环节,又防止了伪劣药品流入农村,确保了农民的用药安全。当然,政府也要制定鼓励政策,支持药品生产、销售企业生产供应低成本、低价格、疗效确定的基本药物。要指定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本药物目录,实行药品价格公示,加大农民群众的监督力度。2加强医务人员管理由于我国农村具有高素质的医疗技术人才严重短缺,因此,加强农村医疗卫生队伍建设,提高农村医疗卫生人员整体素质是农村医疗卫生改革的主要任务之一。具体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改善农村医疗卫生人才的工作、生活条件,对长期从事基层医疗卫生工作的医疗

22、技术人员的工资待遇和职称晋升给予政策倾斜;鼓励卫生技术人才面向基层,面向农村,吸引大、中专毕业生到农村医疗卫生机构就业,对志愿到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工作的毕业生,采取提前定级和提高工资标准的优惠政策;建立城市卫生技术人员向农村流动的激励机制,把下派人员的工作业绩作为任用考核、职称评定和工资待遇调整的一项重要依据;加强在职人员业务学习与培训,以政府提供经费为主,鼓励在职医疗卫生人员参加医学专业的学历教育。为调动农村医疗卫生人员学习深造的积极性,可以把学习成果作为聘任、职务晋升和职业注册的必要条件。3强化医疗机构监管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后,对医疗机构的监管是头等大事,因为医疗机构的收益与医药费直接

23、相关,医疗机构追求利益的动机可能会造成医疗资源的浪费。政府应当在加强对定点医疗机构经常性监督和指导的同时,还要从“费用低廉、质量优良、手续方便、群众赞誉”等方面设立评价指标体系,对定点医疗机构进行综合评价,对违反新型合作医疗制度规定,乱开药、乱检查、乱收费,服务质量和服务态度差的定点医院和医生提出“警告”甚至取消定点资格或执业资格。评价结果定期向社会公布,让农民明白消费,让合作医疗资金合理使用,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正常运行提供优质的“平台”。 4.5加强监管意识实行有效的管理制度。要重视初始制度的设计和论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农村的医疗保障制度,是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关系

24、到收入分配和宏观调控的大问题,严格论证和设计是必经步骤。新型合作医疗试点取得一定成果后,要以法律法规的形式使其成为正式制度,保证其稳定性。要规范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运作制度,提高制度效率。可通过医疗费用支付制度、补贴医生劳务支出等方式,将医生收入与药品数量脱钩。实行起付线基础上的医疗费用共付制,可抑制消费者的道德风险,控制卫生总费用水平。要实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系统管理。此外,还可引导农民通过恰当的方式,行使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监督权。二是加强农村药品供应和监督网络建设,规范供应渠道,强化质量监管,严厉打击非法经营活动,确保农民用药安全有效。只有做到这些才能保障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体制的功能得到有效发挥。有效率的监管不仅可以减少腐败,而且可以更好地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造福百姓。监督主体不仅包括政府,更重要的是还应包括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农民。因为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农民是基金的最终使用者和受益者。建议成立由相关政府部门和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农民代表共同组成的农村合作医疗监督委员会,定期检查、监督农村合作医疗基金使用和管理情况。定期向社会公布农村合作医疗基金的具体收支和使用情况,保证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农民、政府等相关利益主体的参与、知情和监管的权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他范文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