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夏泻心汤课件.pptx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3993966 上传时间:2023-03-30 格式:PPTX 页数:18 大小:436.2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半夏泻心汤课件.ppt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半夏泻心汤课件.ppt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半夏泻心汤课件.ppt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半夏泻心汤课件.ppt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半夏泻心汤课件.ppt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半夏泻心汤课件.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半夏泻心汤课件.pptx(1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此酒湿伤脾,郁而生痰,痰浊碍胃,升降失常,胃气不降(挟痰)则呕吐,脾气不升则作泻,升降不调,寒热相混,中气则痞。治以和胃降逆,涤痰消痞。拟方:半夏12g、干姜6g、黄芩9g、黄连6g、党参9g、炙甘草9g、大枣七枚。服一剂,大便下白色粘涎甚多,呕吐十去其七。又服一剂,痞利皆解,凡四剂痊愈。(刘渡舟伤寒挈要),2,半夏泻心汤证(149),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149),3,病机:脾胃气虚,寒热之邪错

2、杂于心下,脾胃升降失常,中焦气机痞塞(以胃气上逆为主)。证候:心下痞满不痛,按之濡,伴恶心呕吐,肠鸣下利,苔白腻,脉弦细数。治法:和胃消痞,降逆止呕。方药:半夏泻心汤(半夏 黄芩 干姜 人参 甘草 黄连 大枣),病机属脾胃寒热辨,成因:脾与胃的升降之机不利所致,寒与热两种邪气分别存在于脾和胃,存在于不同脏腑中寒热错杂痞是脾寒与胃热两个方面的错杂,上见呕,中见痞,下见利以药测证,辛热之干姜,苦寒之黄芩、黄连,寒温并用,半夏泻心汤证治规律,男女均可发病,以男性居多各个年龄组均有发病,以40-59岁年龄组发病率最高诊断指标:主症:心下痞塞,恶心呕吐,大便不调,厌食纳呆 或然症:肠鸣,神倦乏力,胃脘隐

3、痛,口苦,舌红或淡,苔黄白而腻,脉弦或数、滑、细,常用药量为6-15g,可根据病情适当加减应用:广泛应用于消化、呼吸、泌尿、生殖、循环、血液等不同系统多种疾病的治疗,且均取得较好疗效。尤其对于虚实并见、寒热杂揉或湿热阻滞气机痞塞所致的急慢性胃炎、急慢性肠炎、消化道溃疡等胃肠道疾病以及某些精神心理疾病的治疗效果更为显著,为历代医家所公认的治疗脾胃病的良方之一。腹证特点是心下痞满,按之自濡。,病 案,胃、十二指肠溃疡治一工人,男,34岁,有肝炎、胃与十二指肠溃疡病史,胃痛发作2周,持续剧痛4天,恶心、呕吐酸水。西医查:上腹剑突下压痛,未及包块,肝胆区无压痛。形瘦色萎,脘腹痞塞,疼痛拒按,气窜吐逆,

4、嗳呃,饮食不进,苔薄黄腻,脉沉细弦,断为中虚气滞、木横侮土,治以苦泄辛开、益气平肝。方:党参10,干姜6,川连3,枳实10,白芍10,延胡10,川楝6,丹参15,乌贼骨10。复诊:诉服头煎药后,满腹响动,脘痛即觉减轻,服3剂药后,脘痛全除。惟尚不欲食,苔薄微黄,脉沉细。前方化裁续进3剂,痛未再发。,呕吐(白血病化疗消化道副反应)阮某某,男,41岁。因患急性粒细胞性白血病2年,曾先后5次接受化疗。本次化疗一个疗程后,出现消化道副反应,症见:食欲不振,纳差,食量减少,恶心,继之呕吐,不能进食,舌质暗淡体胖大,边有齿痕,苔黄厚腻,脉沉细滑,投以半夏泻心汤:法夏12,干姜6,黄芩10,黄连3,党参15

5、,大枣5枚,炙草6。服药6剂,舌苔转为薄白,恶心、呕吐明显减轻,食欲转佳。在上方基础上,随证加减药味及药量,共进药40余剂,使患者一直保持良好食欲。,急性泄泻(急性肠炎)梁某某,女,31岁,因在河里饮生水后觉肠鸣腹痛,继之腹泻日十余行,曾先后经中、西医治疗,腹泻如故,腹中肠鸣更甚,痞满不舒,所下为黄色水液,奔波下注,病情急剧发展。刻下:六脉小数,心下痞,肠鸣,持脉未毕,则须大便,口干欲引饮,喜凉,舌边白中现微黄,肠鸣漉漉可闻,腹部疼痛,体温38.6。为生水寒气下干肠道,心下郁热不舒,属胃热肠寒之证,宜通上下、交阴阳。处方:半夏泻心汤,1剂而泻愈病痊。,腹胀、胁痛(慢性肝炎)徐某某,男,42岁,

6、1 9 5 8年8月起食欲不振,疲乏无力,大便日24次、呈稀糊状,腹胀多矢气,曾在长春某医院诊断为“慢性肝炎,治疗1 O个月出院。此后因病情反复发作,5年中先后4次住院,每次均有明显之肠胃症状。1 964年元月住入本院,8月7日会诊。经治医师报告:病人肝功能正常,谷丙转氨酶略高,在150180单位之间。惟消化道症状明显,8个月来多次应用表飞鸣、胃舒平、酵母片、黄连素治疗,终未收效。现仍食欲不振口微苦,食已胃脘满闷腹胀,干噫食臭,午后脘部胀甚,矢气不畅,甚则烦闷懒言,不欲室外活动,睡眠不佳,每夜24小时,肝区时痛。望其体形矮胖,舌苔白润微黄,脉沉而有力,右关略虚。为寒热夹杂,阴阳失调,升降失常的

7、慢性胃肠功能失调病症。取用仲景半夏泻心汤,以调和之。,党参9克,清半夏9克,干姜45克,炙甘草45克,黄芩9克,黄连3克,大枣4枚(擘)。以水500毫升煎至300毫升,去渣再煎取200毫升,早晚分服,日一剂。药后诸症逐渐减轻,服至40余剂时,患者自作总结云:治疗月余在5个方面有明显改善。食欲增进,食已脘中胀闷未作,腹胀有时只轻微发作,此其一;精力较前充沛,喜欢散步及室外活动,时间略长也不感疲劳,此其二;大便基本上一日一次,大便时排出多量气体,消化较好此其三;肝区疼痛基本消失,有时微作,少时即逝此其四;睡眠增加,中午亦可睡半小时许,此其五。多年之病,功效明显,后因晚间入睡不快,转服养心安神之剂。

8、(岳美中医案集),不寐李某某,女性,年约六旬。1 970年春,失眠症复发屡治不愈,日渐严重,竟至烦躁不食,昼夜不眠,每日只得服安眠药片才能勉强略睡一时。当时我院在曲阜开门办学,应邀往诊。按其脉涩而不流利,舌苔黄厚粘腻,显系内蕴湿热。因问其胃脘满闷否?答日,非常满闷。并云大便数日未行,腹部并无胀痛。我认为这就是“胃不和则卧不安。要使安眠,先要和胃。处方:半夏泻心汤原方加枳实。傍晚服下,当晚就酣睡了一整夜,满闷烦躁,都大见好转。接着又服了几剂,终至食欲恢复,大便畅行,一切基本正常。(李克绍伤寒解惑论)1 9 78:1 44),口腔溃疡云某某,男,28岁。口腔溃疡半年余,时好时犯,服清热泻火之剂,不

9、仅不效,反而更剧,西药维生素B2、维生素C,长期服之不应。询其致病之因,外出工作,饥饱不均,寒热不调。自感胃脘痞满不适,腹中肠鸣漉漉,大便稀干不等,溲黄,饮食欠佳,晨起口苦咽干,舌质红,苔白腻,脉濡数。证属脾胃不调,寒热错杂,升降失宜,火邪炎于上,寒邪居于下。治法健脾和胃,清上温下。方拟半夏泻心汤加减:半夏6克,干姜6克,黄芩1 O克,黄连1 O克j党参1 2克,白术1 O克,茯苓1 O克,陈皮1 O克,山药1 5克,炙甘草6克。2剂后口腔溃疡应手而瘥,脾胃诸症随之而愈。按语:脾开窍于口,寒热错杂于中焦脾胃,津不上润而阴火上行,致口腔溃疡反复发作。病属寒热错杂,单清其火或只温其寒,皆不能愈。惟

10、寒热并投j升降气机,斡旋于中焦,方能使痞开结散,津布而火降,口糜自除。临床对口腔溃疡久不愈者,不妨用本方一试。,拓展发挥,温病学家则将半夏泻心汤的使用范围进一步拓展,引入到湿热、湿温等湿热类温病的治疗之中,在临证时随证加减化裁,用之于临床屡见应验,如温热大师叶天士在临证指南医案中治疗一倪姓老妪“湿热用泻心法”。将黄芩黄连与半夏姜汁同用。吴塘在温病条辨中焦篇治疗湿温“阳明温病呕而痞甚者”以半夏泻心汤化裁论治,去掉原方中的人参,甘草、大枣,易干姜为生姜,加枳实;治疗“湿热上焦未清,里虚内陷,神志昏蒙”也用半夏泻心汤化裁,药物有黄连、黄芩、干姜、人参、枳实、白芍。,王某,男,39岁。自述10d前开始

11、发热,在某诊所静脉注射抗生素,效果不佳。现症:发热38,胸闷脘痞,不欲饮食,恶心欲呕,口粘不渴,肢体痠困,舌红,苔黄腻,脉数。辨证为湿热困阻,故以苦辛通泄立法治疗。处方:黄芩15g,黄连9g,半夏9g,干姜6g,白蔻仁12g,滑石15g,佩兰12g,3剂告愈。半夏泻心汤主治之湿热证主要为中上焦湿热,其辨证要点为:舌苔黄腻或浊,胸脘闷胀,脉滑数。,半夏泻心汤实验研究,调节胃肠动力,本方对胃有双向调节作用。抑制HP活性,抗菌活性较弱,应与胃酸分泌抑制剂和抗菌素等联合应用。加强胃粘膜、粘液屏障作用,促进粘膜细胞再生修复,促进胃粘蛋白分泌,加强粘蛋白合成有关。对机体免疫有显著增强作用,主要在增强机体体液免疫,而对细胞免疫的影响不明显。减少动物整体的耗氧量,增加心肌细胞和组织细胞内耐缺氧的能力,提高脑对缺血的耐受力和降低脑组织的耗氧量,而产生明显的抗缺氧作用。调节中枢递质,对应激性溃疡不仅直接作用于消化系统,而且通过介导脑内情感系统和中枢抑制作用而发挥作用。,xiexie!,谢谢!,xiexie!,谢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