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市民化现状分析.doc

上传人:laozhun 文档编号:3996934 上传时间:2023-03-30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16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农民市民化现状分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农民市民化现状分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农民市民化现状分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农民市民化现状分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农民市民化现状分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农民市民化现状分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民市民化现状分析.doc(1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 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题 目: 农民市民化现状分析 姓 名: 张俊 学 院: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专 业: 社会学 班 级: 社会31 学 号: 2213115 指导教师: 李义波 职称: 讲师 2007年5月24日南京农业大学教务处制目 录摘要2关键词2Abstract2Key words2引言2 (一)课题意义2 (二)文献回顾2一、研究方法 3(一)概念界定 3(二)研究方法 3二、农民市民化的调查结果分析 4 (一)样本基本情况 4 (二)农民工融入城市的情况 5 (三)农民市民化的特点与障碍 6三、加快扬中市农民市民化进程的建议 9 (一)政府政策 9 (二)农民工克服自身的障碍 1

2、0 (三)城市居民的宽容理解10致谢 10参考文献 10附录A 调查问卷 11附录 B 访谈提纲 14附录 C 访谈内容 15农民市民化现状分析以扬中市为例社会学专业学生 张 俊指导老师 李义波摘要:农民市民化是当前我国农民增收的主要途径,从而也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重要方面,农民市民化是中国特殊的城市化之路,是最终消除城乡差别、促进城市与乡村和谐发展的重要举措,从某种角度来看,甚至可以说农民市民化的实质就是农民公民化。但是,由于受到外界环境和自身条件的限制,农民市民化也遭遇着种种的困难。本文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通过考察农民工融入城市的情况,主要就农民市民化的现状做一番较为全面和客观的探析。然后

3、分析农民市民化意义的特点,并提出一些解决方案。关键词:农民;市民化;现状The Research of the Farmer-workers ResidentTaking Yang zhong as the ExampleStudent majoring in sociology Zhang Jun Tutor Li YiboAbstract:The way is to change the “farmer workers” into citizens by implementation the citifying strategy, and to protect their legal ri

4、ghts and alleviate the social instability. Accelerate engineering citizens of peasants, peasants engineering citizens, increase peasants income, promote rural economy development and important way of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it is the socio-economic development in urban and rural areas of the poo

5、l and important measure of realizing the well-off society in an all-round way; improve peasants quality, promote peasants all-round developing key process; safeguard the social stability, guarantee the important insurance of the national long-term stability. Based on the civilization of “farmer work

6、ers”, this study analyzes the situation, characteristic and attributes of “farmer workers” by literature review and survey,and proposes some solutions.Key words: The farmer-worker; the citizenship;Present situation引言(一) 课题意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进程大大加快,城市区域不断向外拓展,一部分原来的农村居民转为城市居民。近几年来,城市外来务工人员也越来越多,他们经过在城市多年的

7、发展,也有了成为市民的意愿。农民市民化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和我国现代化的内在要求。中国作为发展中的农业大国,农民市民化将是社会发展的重要任务之一。然而农民市民化的进程除了受到外在的体制环境的影响外,还受到农民自身主体性因素的制约,这些困境及其对社会稳定的负面影响将会在一定时期内继续存在。因此,考察当前农民市民化的现状,有利于推进我国的农民市民化进程,促进我国社会的和谐发展。(二)文献回顾郑杭生认为,市民化是与非农化、城市化、人口城市化、准市民等术语具有不同内涵的一种社会学术语,因此他认为市民化是指作为一种职业的“农民”(Farmer或Cultivator)和作为一种社会身份的“农民”(P

8、easant)在向市民(citizen)转变的进程中,发展出相应的能力,学习并获得市民的基本资格、适应城市并具备一个城市市民基本素质的过程。农民的市民“化”有两项基本的内容:第一,农民群体实现从农民角色集向市民角色集的全面转型;1第二,在实现角色转型的同时,通过外部“赋能”(empowerment)与自身增能,适应城市,成为合格的新市民。2王海燕在对其他研究成果进行归纳的基础上,从微观、中观和宏观三个层次对我国的农民市民化作了界定。就微观层次而言,农民市民化仅指农民、城市农民工等在身份上获得与城市居民相同的合法身份和社会权利的过程,如居留权、选举权、受教育权、劳动与社会保障权等。就中观层次而言

9、,农民市民化涵盖了农民从外在资格到内在素质的市民化转变。姜作培认为,所谓农民市民化是指在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借助于工业化的推动,让世世代代生活在农村的广大农民,离开土地和农业生产活动,由分散的乡村向城市转移,进入城市非农产业,其身份、地位、价值观念及工作方式、生活方式等向城市市民转化的经济社会过程。黄泰岩认为,所谓农民市民化,指一部分有条件的农民实现身份的改变,既包括农民向市民这种形式上的转变,也包括农民意识、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这一本质的转变。农民市民化的过程就是农民向城市转移的过程。3美国社会学家高斯席德在发展中国家的城市移民一书中认为:“移民的适应可以界定为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移民对变化

10、了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环境做出反应。从农村到城市常常包含了这三方面的变化。”高斯席德强调变化和过程,倾向于把适应理解为行为本身,在变化的环境中移民们所做出的一种不断的行为调整。同样源于进城农民工的特殊身份,对他们来说,城市经历是一种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必须不断地在工作方式、生活方式、社会交往、社会心理上做出种种调节,从而顺应他们自身所处的生存环境。4关于农民进城务工的原因,刘易斯在1945年发表的无限劳动供给下的经济发展一文中指出:发展中国家农业缺乏资本投入,人口增长迅速,农村剩余劳动力规模巨大,生产效率极低,只能维持最低限度的生活水平。由于城市工业部门的工资水平高于农业部门,所以,如果农业

11、人口不受限制就会向城市流动。5一、研究方法(一)概念界定 本文的“农民工”,指“从事工人或职工工作的农民”,或者“进城务工农民”。这里所指的农民工是外地进入扬中的农民和本地进城务工的农民。 农民市民化是指一方面农民在实现身份与职业转变之前接受现代城市文明的各种因子;另一方面在实现转变之后,发展出相应的能力( capability) 来利用自身的市民权利,完全融入城市。因此,可以认为,市民化是指作为一种职业的“农民”( Farmer或Cultivator) 和作为一种社会身份的“农民”( Peasant) 在向市民( citizen) 转变的进程中,发展出相应的能力,学习并获得市民的基本资格、适

12、应城市并具备一个城市市民基本素质的过程。农民的市民“化”有两项基本的内容:第一,农民群体实现从农民角色集向市民角色集的全面转型。第二,在实现角色转型的同时,通过外部“赋能”( empowerment) 与自身增能,适应城市,成为合格的新市民。而从具体的个人层面来看,在这个过程中,农民将实现自身在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生存方式和身份认同等方面的现代性转变。本文中的市民化是指农民工完全融入城市的过程。 (二)资料收集方法 此次调查主要采用问卷法和非标准化访谈法来获得资料。调研地点是江苏省扬中市。该市有五个镇,本文选取了经济较发达,打工者较多的三茅镇作为调查的主要地点。通过随机抽样的方法调查了100户

13、农民工家庭,主要针对被调查者的个人信息、家庭情况、生活环境、交往情况等内容进行了调查。本文回收有效问卷93份,有效百分比93.0%。(三)资料分析方法本问用SPSS统计软件对调查资料进行了分析。除了问卷调查外,还选取了10户较有代表性的打工者进行访谈,从被访谈者的视角去描述打工者的现状,并在此基础上对所要探究的农民工融入本市的情况进行初步认识与研究。二、农民市民化的调查结果分析 (一)、样本基本情况 本文以下列表是他们的基本情况,包括文化程度、家庭收入和调查者个人收入、性别等。表1 样本基本情况 频次 百分比 男 65 69.9 被调查者的性别 女 28 30.1总计 93 100.0文盲 2

14、 2.2小学 23 24.7初中 43 46.2被调查者的文化程度 中专或高中 12 12.9大专及以上 2 2.2缺省值 11 11.8 总计 93 100.0300以下 3 3.2300600 28 30.16001000 27 29.0被调查者的个人收入 10001600 20 21.516002000 10 10.82000以上 5 5.4总计 93 100.0 6001200 6 6.5 12001800 36 38.7 18002500 23 24.7被调查者的家庭月收入 25004000 17 18.34000以上 9 9.7 缺省值 2 2.2总计 93 100.010平米以下

15、 7 7.51125平米 8 8.62640平米 9 9.7被调查者的住房情况 4160平米 24 25.8 61100平米 16 17.2 100平米以上 27 29.0 缺省值 2 2.2总计 93 100.0 此次调查共有93人,其中男性比例为69.9%,女性比例为30.1%。可以说,这些农民工的文化程度在农村地区是相当高的,有超过15.1%有高中及以上学历,初中及以上学历者比例高达61.3%。也可以说他们是一群农村中的精英分子。可以看出,他们及其家庭收入情况相对较低。收入超过1000的人数比例只有37.6%,收入600以下的占33.3%,这是一个很触目惊心的数字。也可以看出,农民工的收

16、入差别较大,有16.2%的人收入已达到1500以上,也有三分之一的人收入并不理想,有3.2的打工者的收入情况相当不理想。据一位来自安徽的20岁左右的打工者介绍,因为来到该市的时间不一样,有的打工者已来了20多年,另外也有近一二年来的。他说他就是因为听说一位有本事的老乡在本市赚了钱,才来到该市,现在就在这位老乡的公司做一位运货的司机。因为时间、机会、素质的差异,农民工之间的收入业被拉开了差距。他们家庭的收入情况大体和他们各自的收入符合,收入超过1800的家庭有52.7%,收入较不理想的有47.3%。同样,他们住房的差距也很大,52.7%的人容身在60平米左右的小屋里,而29.7%的人已住上了10

17、0平米以上的住宅。(二)农民工融入城市的情况表2 被调查者在单位的身份频次百分比有效值正式工合同工131214.012.9 临时工5053.8其他1010.8缺省值88.6 总计93100.0上表说明农民工的工作并不是很稳定,只有14%的人是正式职工,而80%多的人是合同工或临时工。其实这个城市的农民工的流动并不大,主要因为农民工没有一技之长,哪个企业需要帮忙,他们就会去,主要是市内流动性强。表3 被调查者在单位的工作适应性 频次 百分比有效值 缺省值已完全适应 29 31.2已基本适应 46 49.5还不太适应 11 11.8 7 7.5总计 93 100.0上表也充分说明了他们的适应性,由

18、上表样本的基本情况可知,他们的工作居住条件并不好,可是不太适应工作的比例只有11.8%,很多人已适应了在新地方的工作。表4 被调查者对陌生人的接触情况 频次 百分比 有效值 想主动接触,但较难认识 4 4.3主动接触,效果很好 54 58.1主动接触,效果不好 3 3.2被动接触,效果不好 5 5.4被动接触,效果很好 3 3.2 总计 93 100.0在一些人的印象里,农民工寡言少语,很少与人交往的人,可如上表所示,姑不论结果,想主动接触的人有17.2%,主动接触的人有61.3%,成功的比例高达58.1%。表5 被调查者的休闲活动 频次 百分比有效值看电视 53 57.0 打牌打麻将 19

19、20.4 找朋友聊天 10 10.8 逛街 2 2.2 休息 1 1.1其他 3 3.2 缺省值5 5.4总计 93 100.0上表说明了农民工业余活动的贫乏,除了少数人上网看书充实自己外,很多人选择赌博、看电视等,拘囿在一小群人和固定的小范围,与外界不通声气。调查中还发现,大部分人是租房住,经常形成一个小“村庄”,更加难以融入城市的生活。 表6 被调查者休闲时的休闲场所 频次 百分比有效值市民广场 12 12.9 娱乐场所 4 4.3 哪里都行 58 62.4 哪里都不去 15 16.1 其他 2 2.2缺省值 2 2.2总计 93 100.0 表7 被调查者的休闲活动与以前相比的情况 频次

20、 百分比有效值没有变化 23 24.7 差不多 20 21.5 变化较大 20 21.5 变化很大 8 8.6缺省值22 23.7总计 93 100.0 从以上两表可以看出,农民工的业余生活比较贫乏,哪里都行和哪里都不去的占了80.2%,休闲活动与以前差不多的占46.2%。他们对于业余休闲没有概念,认为休闲就是到处玩玩,在家里休息休息,他们的观念还是很古朴的。 (三)农民市民化的特点与障碍 1.农民市民化的意义及特点众所周知,农民市民化是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农业现代化建设重要途径。农民市民化是促进我国经济快速、持续和健康发展,实现新世纪奋斗目标的重大战略举措。农民市民化提高农民

21、文明素质,促进农民全面发展的必由之路。农民市民化是确保社会稳定、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6农民市民化的意义其实不言而喻。下文将在观察和对访谈资料进行分析归纳的基础上,从四个方面来论述扬中市农民市民化的特点: (1)多元化特点。根据调查发现,一些来本市工作的农民工,对于城市文明的认同程度较高的话,他们一般会很快放弃原有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理念,并认为那是“落后的”、“土气的”,他们会主动地向城市文明的要求看齐,加速自己市民化的进程。相反,另一些农民工,对于城市文明的认同程度一般存在着“抵触”情绪,他们一般不会“全盘”接受城市文明,而是有选择性地接受那些在他们看来是“好的”东西,他们的市民化是一个渐进

22、而缓慢的过程。有一些年纪较轻的农民工已会上网,还会在晚上和几个朋友过一下“夜生活”(唱歌、逛街);有一些农民工则认为这纯属“瞎胡闹”、“烧钱”。 (2)乡土观念浓厚。来扬的很多农民工,他们的乡土意识和传统统观念比较根深蒂固,他们中的大部分人和自己的老乡联系较为紧密(基本在同一个地方打工,吃住在一起),他们在自己的老家有亲人,且联系频繁,逢年过节,没有特殊原因,会选择回老家过。在采访的10个家庭中,有3个希望可以赚钱回老家盖房,基本上10个家庭在老家有属于自己的房子或房间。他们十分重视自己的家乡,很多人希望自己可以落叶归根。 (3)差异性初步显现。因为来扬的时间性、个人的素质、时机性上有区别,所

23、以一些农民工过上了较为舒适的生活,而另一些农民的际遇则不那么理想。虽然同为农民工,有的已是老板,有了一定的经济基础和社会地位,而另一些则在为自己的生计犯愁。 (4)形成帮派性。就地域性差异,农民工为了保障自己的利益不受损害,组织了一些帮派,比如在该市一个最大的农贸市场,就有所谓的安徽帮、山东帮,因为这两个省是产菜大省,所以各占一席之地,达成协议,互不侵犯,如果有哪一方犯规,势必会造成一定的冲突,甚至是情节较重的刑事案件。根据调查,曾经有一次,不知是哪一帮把运货车运到了另一帮的地盘上,造成了两帮数百人的冲突,后来才有了所谓的“协议”。 2.农民在实现市民化过程中的障碍 农民工可能遇到的障碍因素主

24、要有四个方面:(1)观念障碍。虽然农民工在城市中的生活经历不断地给他们带来价值观、行为方式的变化,但他们的乡土意识和传统统观念却根深蒂固,成为阻碍他们进一步融入城市社会的内在因素之一。与从小生长在城市的市民相比,进城农民工普遍十分重视和怀念故土,如果不是城市有非常好的工作或出路,一般不愿轻易地背井离乡,即使多年流动在外也要叶落归根。这就导致了农民工尽管长期生活在城市中,但他们在城市“扎根”的意识并不强,进城农民工绝大多数仍然认为自己是农民,外出谋生只是临时性措施,其主要目的是为了赚钱、见世面和学技术。通过打工积累一定资金后最终要回到家乡去成家立业,谋求发展,愿意且能留在城市的只是少数。7大部分

25、的农民工抱有这样的想法,他们始终认为自己是家乡的人,最后还是要回去的。在一次访谈中,我遇到了一个小包工头,他负责组织一些瓦匠帮人拆房盖房,收入还是非常不错的,在本市也有自己的家。但当问到未来的打算时,他毫不犹豫的说想回老家去。当问到原因,他说家里还有地,还有老人,放不下,再问下去,他只笑笑,不愿再说。其实这位包工头还是相当开明的,相当多数的农民工家里有地,和家里的亲戚有很频繁的联系,甚至妻子孩子都在老家,他们的想法就是赚钱,然后回老家。究起原因,乡土意识和传统统观念的束缚是很重要的因素。(2)心理障碍。农民工受经济因素的驱动以及对城市先进与文明、繁荣与富庶的羡慕和追求,宁愿受点委屈也想呆在被排

26、斥、被歧视、工作没有保障、权益得不到保护的城市里。可是,城市却并没有给他们以安全感、成就感和归属感,带来的只有歧视和失望,从而使他们在精神、心理上产生失落感、隔膜感和疏离感。上述种种感受势必导致农民工在城市工作、生活的复杂的“过客心理”,这种“过客心理”使得农民工对城市缺乏归属感、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不愿意积极主动地融入城市社会,进行全方位的互动,不愿意积极主动地吸纳、内化城市社会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价值观念,而对之采取一种怀疑的或敬而远之的态度,这也阻碍了农民工自身的市民化。8在与他们中的一些人谈话中,他们表示为了美好的将来,再苦再累的环境都能忍受。可是他们对本地人有很大的意见。不论是在路上还是

27、在公共场合,他们总会感受到异样的眼光。有一位40多岁的大叔是一位瓦匠,他最受不了的是他在人家做工,主人家总会把家里的门上锁,或者不锁门,以帮忙为名,一直“陪”到他们下工。“我正正经经赚钱,又不是没饭吃,图你家什么。”他很不理解的说。其实农民工和城市居民完全可以和平相处,他们愿意与城里人交流,他们只是想去拼搏更好的明天。如上所述,农民工和城市社会之间的积极互动才能造就农民市民化,才能使农民工真正融入城市,推动城市的良性发展。 (3)社交障碍。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条件下,中国传统农民的社会心理具有内向压抑的封闭性倾向,传统农民交往的多是家人族人或熟人,交往范围局限于血缘和地缘。农民工进城后,面对陌

28、生的环境无法在短时期融入城市社交圈,他们的交往圈子基本上还是自己的亲友、同乡,遇到困难也是在亲友、同乡之间求助,这种以初级群体为基础的社会网络,强化了农民工身上所具有的传统观念和小农意识,阻碍着其对城市的认同与归属,使农民工与市民之间缺少了互动与对话,客观上形成了社会隔离状况:农民工与城市主流社会主流文化相疏离,成为客观上的“城市中的村民”。“村民”心态使农民工对城市无法产生归属感和“主人翁”意识,只有自卑的“陌生人”的感觉。9 (4)素质障碍。农民工能否转变为市民,还取决于农民工自身的教育文化素质。大量事实证明,文化素质是农民工取得市民资格的重要条件,决定着农民工向市民转化的成功率。农民工的

29、文化素质越高,在城市就业的机会就越多,成为市民的可能性也越大,反之,成为市民的可能性越小。目前,农民工的市民化进程之所以不快,在很大程度上,也是由于农民工的整体教育水平低,又不具备专业技能,这使得他们的就业竞争能力普遍较低,就业空间狭小,只能选择从事一些简单的体力劳动,此外,许多农民工即使在身份和职业上转变为城市居民,但由于他们与市民在教育水平上的落差,也使得他们难以真正过上市民化的生活。以上分析表明,农民工融入城市,市民化的过程,是一项长期而又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其中,既要消除制度、政策方面的障碍,又要消除农民工自身的文化素质和心理等方面的障碍。否则,农民工要真正地融入城市社会或真正实现市民

30、化都是不可能的。三、加快扬中市农民市民化进程的建议农民市民化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笔者认为应该从三个方面寻求解决之道:政府政策;农民工克服自身的障碍;城市居民的宽容理解。(一)政府政策 由于我国农民工数量庞大,以及城乡分割二元体制所造成的根深蒂固的影响,要在短时间内建立起较为完善的有利于促进农民工市民化的社会 政策是很困难的,具体的社会政策还有赖于在实践中进一步摸索,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构建促进农民工市民化的社会政策基本思路。1.树立正确认识 “理念的缺乏,是妨碍社会政策研究和制定的障碍性因素。”要建立农民工的社会政策支持系统,必须先解决思想认识问题。 (1)要确立公正意识。“正义是社会制度的

31、首要价值,正像真理是思想体系的首要价值一样。”10在强势群体占有优越社会资源和拥有充分话语权的情况下,缺乏公正理念的支撑,制定的社会政策对弱势群体来说便失去了意义。农民工用自己的辛勤劳动为城市的繁荣和国民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然而,他们却受到了来自各方面的歧视和排斥,连基本的生存权和发展权也难以得到保证。从深层次来说,农民工之所以处在城市的底层或边缘 如其说是制度排斥的结果, 不如说是由于缺乏公正的社会政策支持所致。公正的社会政策长期缺位,农民工将继续游离于城市的边缘,市民化对他们来说也只能是可望而不可及。对于作为弱势群体的农民工来说,迫切需要以公正为理念的社会政策来帮助他们改变目前的边缘

32、状况,提升社会地位,享有同等的国民待遇,以利于融入城市生活。 (2)要具有战略意识。针对于农民工的社会政策不能是一项应急性的措施,要立足于长远发展的需要。农民工虽然没有被城市社会所接纳,至今仍然像候鸟一样在城市和农村之间来回穿梭,但他们最终是要在城市定居下来,成为市民,和城市居民平等地工作和生活,这是城市化和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要求。因此,相应的社会政策不应是出于对农民工在道义上的同情而做出的临时性施舍措施,也不能仅仅满足于维持农民工在城市的基本生活,诸于改善工作条件、增加工作收入等,还应该有利于农民工提升地位、获取资源、享有权力、加入组织,如此等等,从而使农民工最终实现由农民向市民的转变。总之,

33、没有公正为理念支撑,农民工不可能成为社会政策的受惠对象;缺乏长远的战略考虑,会政策也就失去了应有的意义。11 2.完善社会政策内容公正的社会功能必须借助于具体的社会政策才能得以实现。公正地对待农民工,促进农民工市民化,就必须建立和完善各项具体的社会政策。促进农民工市民化的基本政策既要保证农民工在城市的基本生存,又要维护农民工的各项基本权利,还要促进农民工与城市政府和居民的互动与融合,因此,相关的社会政策涉及到方方面面。社会政策应使农民工充分了解自身的价值,增强他们留在本市,服务本市的信心,使他们较好的融入社会。作为政府部门,有义务为农民工的生存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比如说成立一个农民工工会,

34、切实让农民工感到自己是有保障的,就不会铤而走险的加入家乡的帮派。也会加强农民工对本市的向心力,更好的使农民工信任政府,安心于本地的工作。政府也可以组织专人设立培训班,帮助培训农民工的生存技能。很多农民工来本市是从事一些没有多少技术含量的体力活,比如清洁工,建筑工,甚至是打零工。所以政府有必要加强这方面的工作。 (二)农民工克服自身的障碍农民工应转变观念,自强不息,勇于接受城市文明的洗礼,努力融入现代化城市,做合格市民。 1.农民工要摆正心态,充分认识到他们流动到城市是摆脱贫困的有效途径,找准自身的定位,了解自身的优势和劣势。 2.要努力学习科学技术,不断提升自身的竞争力,这是改善生活水平、提高

35、整体素质的基础。不少农民进城打工多年,由于技术单一或没有技术,只能干体力活、脏活,工资较低,生活水平提高有限,与城市人在诸多方面差距明显。 3.学习法律法规,遵章守纪,依法办事。严格遵守城市的行为规范、道德准则,同时利用法律法规保护自身利益。 4.要勇于摒弃陈规陋习,讲文明,乐助人。身居城市,要勇于改变自我,彻底甩掉农民意识,以城市人的观念意识工作和生活,在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言行举止、竞争意识等方面来个飞跃,尽快融入城市,做一个现代城市的好市民。12 (三)城市居民的宽容理解城市人应摒弃偏见,敞开胸怀,欢迎农民到城镇落户。 农民工对于城市的贡献是有目共睹的,大多城市人也承认农民对城市发展的贡

36、献,但对农民工的歧视和偏见却是城市人的主流意识。很多城市居民担心大量农民涌入城市会加剧就业竞争影响生活水平、造成犯罪率上升等社会问题。其实在市场经济下,竞争、失业都是正常现象。农民选择的职业和城市人熟悉的工作,常常是互补的,不一定是完全相冲突的,并不像有些人想的那样,农民进城是抢城里人的饭碗。农民落户城市,安居乐业,公平竞争,犯罪率自然会降低。城市人需要更新观念,代之以更加开放、包容、民主、平等、竞争、创新的城市精神欢迎农民到城市安家落户,还要学习农民朴实、肯干和乐于吃苦的优秀品德,同心协力,共建本市的美好明天。 笔者认为,城市社区在这方面可以发挥较好的作用。该市较小,可以两个区联合,举办运动

37、会,歌咏比赛,鼓励农民工的参与,这样不仅可以丰富农民工和城市居民的业余生活,也为农民工融入本市做了有意义的尝试。另外,社区负责人可以挑选一些适龄的、条件适宜的男女农民工介绍对象,让他们在本市能够安家落户。 致谢本文是在李义波老师指导和大力支持下完成的。李义波老师以其严谨求实的治学态度、高度的敬业精神、兢兢业业、孜孜以求的工作作风和大胆创新的进取精神对我产生重要影响。他渊博的知识、开阔的视野和敏锐的思维给了我深深的启迪。另外,我还要特别感谢朱考金老师和社会学系各位老师为我完成这篇论文提供了巨大的帮助。最后,再次对关心、帮助我的老师表示衷心地感谢。感谢扬中市三茅镇相关人员在资料收集方面对本人所给予的大力支持!参考文献:1 文军.农民市民化:从农民到市民的角色转型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04(3):55-61.2 郑杭生.农民市民化:当代中国社会学的重要研究主题J.甘肃社会科学,2005(4):4-8.3 黄泰岩.改变二元结构,实现城乡发展一元化J.前线,2004(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他范文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