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理论演进与中国经济学转型重点.ppt

上传人:李司机 文档编号:3999623 上传时间:2023-03-31 格式:PPT 页数:29 大小:55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经济学理论演进与中国经济学转型重点.ppt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经济学理论演进与中国经济学转型重点.ppt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经济学理论演进与中国经济学转型重点.ppt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经济学理论演进与中国经济学转型重点.ppt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经济学理论演进与中国经济学转型重点.ppt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经济学理论演进与中国经济学转型重点.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经济学理论演进与中国经济学转型重点.ppt(2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经济学理论演进,与中国经济学转型,经济学理论演进现代经济学的基本特征中国经济学转型转型中的学术焦虑以转型求发展,理论既是关于客观世界的一种解释体系(知识),也是把握世界(认识与改造)的一种思维方式和方法,经济学Economics,观念(理论)层面:抽象性、一般性(Theories),经验事实层面:具体性、特殊性Empirical Facts&Phenomena,经济现象Economic Phenomena,一、经济学理论演进,一、经济学理论演进,经济学是关于现实经济现象或经济事实的实证科学,具有(经验的empirical)可证伪性社会经济是由成千上万个变量和参数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构成的一个复杂

2、的、多层次的、非线性的自组织系统经济学只是在某个特定分析空间中研究经济问题,一、经济学理论演进,现实世界:自然与人(社会)人的经济活动:双重关系 Make cake;Distribute cake古典经济学(政治经济学)Adam Simth(1759,1776);Karl Marx(1857,1867)新古典经济学(经济学)Cournot(1838),Walras(1887),Marshall(1890),经济活动:人的选择行为需求与供给目标函数(主观)与约束条件(客观)数学规划方法;均衡分析“大萧条”:非完美的现实与均衡破缺凯恩斯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1936)Equilibrium Dis

3、equilibrium Individual Activities Whole Economy Long Run Short Run Laisser-faire Government Intervention,一、经济学理论演进,一、经济学理论演进,宏观经济学宏观变量、目标、政府干预 新古典综合 Samuelson(1947),Modigliani,Tobin,Solow“滞胀”:新古典复兴 货币主义、理性预期学派、供给学派、公共选择学派经济学理论的反思与融合 宏观经济学微观基础(均衡、预期及行为反应、演化)市场失灵与新古典理论新发展,市场失灵与新古典理论新发展内生偏好(演化经济学)有限理性、

4、一般选择行为(行为经济学、实验经济学)不完全竞争(产业组织理论,博弈论)完美信息不完全信息(信息经济学、机制设计理论)交易成本(新制度经济学、交易成本理论)私人产品公共产品(公共经济学)外部效应(产权理论、新制度经济学)不确定性(信息经济学、交易成本理论、契约理论、演化经济学),一、经济学理论演进,理论发展形态,二、现代经济学的基本特征,揭示关联,计量分析(精确化),描述现象(概念化),数理逻辑(形式化),普通语义逻辑(逻辑化),二、现代经济学的基本特征,经济学发展的阶段特征古典经济学与哲学、政治学、社会学等结盟新古典经济学进一步与理论数学结盟(形式化)计量经济学进一步与数理统计学结盟(精确化

5、)1926年,R.Fish 提出econometrics 1930年12月,世界计量经济学会成立 1933年学术刊物Econometrica正式出版“战后的经济学是计量经济学的时代”萨缪尔森计算经济学(Computing Economics)进一步与计算机科学结盟(技术化),二、现代经济学的基本特征,形式化的数理逻辑实证化的计量分析计算机工具多学科融合:社会学、生物学、心理学研究趋势:微观、动态、非均衡、演化,三、中国经济学转型,中国经济学转型的三个阶段转型初期:19781995(19781987)转型中期:19952010(19882000)转型后期:20102020(20012007),三

6、、中国经济学转型,转型初期(19781995)解放思想,批判性地引进西方经济学教材传统研究范式占主导地位,但对现实经济活动的解释力越来越弱名目繁多、理论混杂的经济学分支,三、中国经济学转型,转型中期(19952010)经济学专业课程设置转向现代经济学传统范式的经济学研究有所下降,现代经济学研究范式的论文大量出现开始构建与现代经济学相应的学术制度(成果发表机制、评价机制、基金课题申报等)关于中国经济学发展方向的争论(2005),三、中国经济学转型,转型后期(20102020)现代经济学教育及研究范式均占主导地位现代经济学相适应的学术制度建设已经完成,三、中国经济学转型,经济学转型的几种表现 从偏

7、重于规范分析,到强调实证分析、强调规范分析的实证基础从偏重于生产关系方面,到强调资源配置及其背后的经济主体选择行为从偏重于思辨推理(定性分析),到强调数学分析(定量分析)从“文字经济学”,到“模型经济学”,三、中国经济学转型,1994年、2004年中国社会科学和经济研究运用数学方法的经济学论文,四、转型中的学术焦虑,自主性焦虑创新焦虑方法焦虑,四、转型中的学术焦虑,自主性焦虑关于现代经济学理论前提假设的非现实性问题 现代经济学的客观基础(西方背景)与中国国情、中国经济发展道路的特殊性关于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经济学担忧生搬西方经济学,硬套于中国经济问题研究,四、转型中的学术焦虑,创新焦

8、虑中国经济学理论研究远远滞后于中国经济实践发展的步伐研究和发现中国实践的典型化事实中国的经济学研究能为(世界)经济学发展贡献什么?,四、转型中的学术焦虑,方法焦虑 在经济学数学化倾向不断彰显的背景下,如何看待定性分析、理论思辨等传统思维方法在经济学中的处境 经济学的数学化、形式化的倾向是在取消经济学?构筑和运用数学模型分析经济社会问题时将会遇到的困难只要熟悉经济史和市场经济理论的基本脉络,只要逻辑推理严密,没有数学同样可以产出学术创新成果?,中国经济学转型中的学术焦虑,它不仅仅反映了社会转型时期经济问题的复杂性,反映了中国经济学界面对经济现实的复杂性、面对现代经济学发展潮流的心理冲突,更反映了

9、中国在现代化进程中社会文化层面的矛盾。中西方思维方式之间的张力变迁:“传统”、“现代”与“后现代”交织,四、转型中的学术焦虑,四、转型中的学术焦虑,中西方思维方式之间的张力经验形象与抽象概念模糊与精确悟性直觉与理性逻辑辨证与解析唯书唯圣唯上与唯实唯真唯法,四、转型中的学术焦虑,对于中国的学者来讲,通过低水平重复生产而制造出大量经济学次品的一个原因,是在经济分析中尤其是在宏观分析领域经常出现的感受性分析或者散文式研究风格。这种研究挥洒作者的思想和联想,但是却缺乏严格界定的概念,论述主题不集中,没有严格一致的逻辑框架。尽管这种研究也可能包含某些真知灼见的“一闪念”,但是其对于知识积累、学术进步是不

10、利的,是严谨的学者所不应提倡的。-王诚,经济研究副主编,五、以转型求发展,变迁:“传统”、“现代”与“后现代”相交织西方非主流经济学 与其说是批判现代经济学,不如说是对其反思与扩展当代中国经济学学科建设的双重任务 扬弃传统范式低于历史发展水平的追赶 直面现实的理论创新与历史步伐同行,自主性焦虑和创新焦虑的共同点在于:怎样面对中国经济问题的特殊性?中国经济问题是否存在特殊性?“特征事实”需要什么样的分析框架处理这种特殊性?问题:存在于现实层面,而不是理论层面 策略:学习和掌握现代经济学分析方法问题:并存于现实层面和理论层面 策略:提出新的分析思路和研究范式,创新理论最根本、最关键的焦虑-方法焦虑

11、 现代方法:真正制约中国经济学发展的“瓶颈”,五、以转型求发展,当务之急:培育理性精神,强化学习现代经济学研究方法两种错误倾向 1.随意生搬硬套 2.空谈经济现象与政策。仅凭观察、直觉,或一些抽象的理论,按“现象-原因-对策”的套路,没有深入细致的实证分析,没有严格的论证在经济学转型中,第1种错误倾向是前向的,是前进过程中的问题;第2种错误倾向则是后向的,是传统范式的一种惯性,犯错更容易,五、以转型求发展,五、以转型求发展,只有在深刻地掌握了现代经济学理论、能熟练地运用现代经济学分析方法之后才有可能在研究中将现代经济学法与中国经济现实更完美地结合起来;才有可能真正认识到现有理论模型与方法的适用性和局限性;才有可能在理论上阐释发展中国家区别于发达国家的特征事实,进而实现理论上的创新,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最终还是你们的!-毛泽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