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教育管理史第一讲课件.ppt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4001749 上传时间:2023-03-31 格式:PPT 页数:16 大小:81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外教育管理史第一讲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中外教育管理史第一讲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中外教育管理史第一讲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中外教育管理史第一讲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中外教育管理史第一讲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外教育管理史第一讲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外教育管理史第一讲课件.ppt(1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一讲中国传统教育管理的文化基础,本讲主要内容,前 言一、传统的天道观二、传统的整体观,在古代社会,必以“天与人归”为政权转移的根据;讲法律,则不外“天理人情”;讲伦理则“尊亲配天”;思想境界是“天人合一”、“天人合德”,学习由“知心”、“知性”而达“知天”。,前言:天与人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一传统的天道观,自然的文化意义文化,是一定地理气候条件下特定的人类群体为适应自然求得生存的一种设置。,相异的自然条件向人的内部素质的转化,使特定人群和特定的自然环境和谐地融为一体,从而形成了特定的文化丛。,(一)人兽杂糅的自然观老子的“见素抱朴”、“回归自然”的“顺天说”;,图腾崇拜、敬神祭天都是这种自

2、然观的反映。女娲补天、夸父逐日、后羿射日,体现了人类战胜自然、把握自然的决心和信心。,(二)天人分离的自然观荀子的“制天命而用之”的“制天说”,出现了把天象和人世分离的观念。,人本主义思想,(三)易传的“天人调谐”自然观“天人合一”说,(1)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序卦说:“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2)人要服从自然界普遍规律.“天生神物,圣人则之;天地变化,圣人效之。”(3)人生的理想是天人调谐,(三)易传的“天人调谐”自然观“天人合一”说,(三)易传的“天人调谐”自然观“天人合一”说,易传认为,自然是宇宙普遍生命大化流行的境域。“天地之

3、大德曰生”。一个“生”字,概括了宇宙的根本法则。因此人类要自强不息有所作为:“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二传统的整体观,古代中国人从自然法则上认识了人类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性,同时也从人类群体生活的实践中认识到了“群”的重要性,(一)传统整体观首先产生于公共权力的需要,原始时代人类按氏族、部落分地而居中国国家形态的形成主要取决于治理洪水的需要。艰难的环境,惟有结群才能自保自存,从小群向大群跨进。由于战胜大自然的共同利益而极需要公共权力的产生,以利统一指挥。,吕氏春秋荡兵篇:“胜者为长,长则犹不足治之,故立君;君又不足以治之,故立天子。天子之立也出于君,君之立也出于长

4、,长之立也出于争。”,(二)传统整体观是以血缘关系的纽带维系的,(三)传统的整体观是以家长制为支撑的,古代的政治王朝以父家长制方式构建,财富仍在权力的支配之下。“溥天之下,莫非王土”,天子享有绝对的土地处置权,造成了社会的等级制,形成了一个金字塔式的社会结构。伴随着“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的个人独占制,产生的便是“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普遍的人身奴役。,(四)传统的整体观以天命论为精神支柱,一个等级森严的社会剥夺了个人发展的余地,人们自然缺少属于个人的命运感,而生长了一种天意如此的天命观,人唯有修德以待天命。于是,德与道便成为古代社会克敌制胜的一面旗帜。,(五)传统的整体观以“明人伦”为文化秩序,所谓“人伦”,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调节这些关系所应遵循的道德规范。尚书尧典,舜说:“契,百姓不亲,五品不逊,汝作司徒,敬敷五教,在宽。”指“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战国时期构成新“五伦”。由单纯的血缘关系扩大为血缘与政治两大组成部分。,(五)传统的整体观以“明人伦”为文化秩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