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时代的大学课堂教学改革研究(可编辑) .doc

上传人:仙人指路1688 文档编号:4010447 上传时间:2023-04-01 格式:DOC 页数:38 大小:5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信息化时代的大学课堂教学改革研究(可编辑) .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信息化时代的大学课堂教学改革研究(可编辑) .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信息化时代的大学课堂教学改革研究(可编辑) .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信息化时代的大学课堂教学改革研究(可编辑) .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信息化时代的大学课堂教学改革研究(可编辑) .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信息化时代的大学课堂教学改革研究(可编辑) .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信息化时代的大学课堂教学改革研究(可编辑) .doc(3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信息化时代的大学课堂教学改革研究 信息化时代的大学课堂教学改革研究目录 摘要2 Abstract.3 前言4 1 选题背景.4 2 研究现状.4 3 选题意义.5 第 1章 信息化时代大学课堂教学的概念.7 1.1大学课堂教学的基本内涵7 1.2 大学教学的特征7 1.3 大学教学方法概述.7 1.4 大学课堂教学的结构.9 第 2章 信息化时代课堂教学理论依据.12 2.1学习理论的历时考察12 2.2学习理论的分析.15 2.3 教学系统设计.21 2.4 教学设计分析.23 第 3章 信息化时代大学课堂教学的分析27 3.1大学教师分析27 3.2 学习者分析31 3.3大学课堂教学环境

2、分析.34 3.4大学教学方法的分析34 3.5大学教学改革的分析38 第 4章 信息化时代大学课堂教学改革实验42 4.1 问卷调查.42 4.2 大学课堂教学改革实践.48 总结.61 参考文献.63 附录.66 后记.68 1 信息化时代的大学课堂教学改革研究 摘要 信息化时代的教育要求在课堂教学中更应该具有时代特征。然而并不是在教学中采用了信息技术手段便是信息化时代的教育,而是针对不同学科的内容和特点,在信息技术教育应用的同时更应该在教育理念与教学方式上体现出信息化时代所提倡的创新、求异的教学特点。 本文为了适应信息化时代国家提出对大学教育更注重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培养的新要求,在

3、传统大学课堂教学的基础上,吸取传统大学课堂教学的优点,并依托学习理论在教学中的有效指导,对大学课堂教学改革进行初步地探索与研究。本研究共分为三部分:信息化时代大学课堂教学改革的理论部分、实验环节和结论。 理论部分首先阐述信息化时代大学课堂教学的内涵、特点、方法和结构,提出大学课堂教学更注重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培养的观点;然后探讨一些学习理论,以及如何在教学系统和教学设计中考虑学习理论的指导作用。在信息化社会中大学教师能够了解、掌握,并运用一些学习理论将会大大地提高教学效果;最后详细分析信息化时代大学课堂中教师、学生、教学环境、教学方法等因素对学生学习产生的影响,提出大学课堂教学的改革趋势。 实验

4、环节,包括问卷和实验两部分,作者先以问卷的形式了解目前辽东学院的学生对现阶段影响课堂教学诸多因素的看法,以掌握学生对待课堂教学的态度,进行分析。然后通过文献和问卷的分析得出结论,将结论理性地运用到实践教学中,进行教学改革,与传统的课堂教学进行对比,得出大学课堂教学改革后的教学效果优于传统大学课堂教学。本研究结论得出信息化时代的大学课堂教学,需根据不同学科,不同课程内容的特点,以适应教学特点的学习理论为基础,在教学理念上采用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进行教学设计,在教学策略上,除了教学方法应该根据学科及课程内容的特点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同时应该考虑教师自身、学生及教学环境在课堂教学中的重

5、要作用。 大学课堂教学改革的研究在国内比较少,本项研究对信息化时代的大学课堂教学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信息化时代,大学课堂教学,学习理论,教学改革 2 信息化时代的大学课堂教学改革研究 Abstract The education in informational age should hav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imes in class-teachingHowever, it is not to use information technological method in teaching, but to different contents

6、and characteristics of various subjects, on one hand, we should use informational technology education, on the other hand, it should reflect innovation and personality in teaching theory and teaching methodsIn order to adapt to the new requirement in the informational times, our country puts forward

7、 that we should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training of the students innovative and practical abilityThe thesis explores and studies the reform of class-teaching in college preliminarily, on the basis of traditional class-teaching, absorbing the advantages of it, and depending on the effective guidanc

8、e of study theory in teaching. The study includes three parts: the theory, the practice and the conclusionIn the theory section, firstly, the article states the connotation, characteristic, methods and structure of University Class-teaching in informational age, through which it puts forward we shou

9、ld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tudents innovative and practical abilitySecondly, it refers to some study theories which are considered how to guide in teaching system and teaching plan. College teachers in this informational age will improve their teaching effects greatly if they c

10、an study, master and apply some study theories in their teaching. Finally, the article analyses teachers, students, teaching environment and teaching methods in detail, and these factors are influencing students study in the informational times, then it puts forward the reform tend in university cla

11、ss-teachingThe practice procedure includes questionnaire and experiment. The author tried to know about the students opinions about factors which affect present class-teaching in the form of questionnaire, in order to know about the students attitudes toward the class-teaching and then analyzed them

12、. Then he used it in teaching rationally, made teaching reform, and compared with the traditional teaching to conclude whether the class teaching after the reform is superior than the traditional oneThe research concluded that college class-teaching in informational age should depend on different su

13、bjects and the features of different courses in order to adapt to the learning theories of teaching characteristics. In teaching concept, we should make teaching plans according to the idea of making the teacher as the director and students as the main. In teaching strategy, teaching methods should

14、be various according to the peculiarity of different subjects and courses, and we should consider the functions of teachers themselves, students and teaching environment in class-teachingThere is little research on the reform of college class teaching in our country, this study plays an important ro

15、le in theory and practice in college class-teaching in the informational timesKey words: informational age, college class-teaching, learning theory, teaching reform 3 信息化时代的大学课堂教学改革研究 前言 学会教学? 正如教学本身一样? 总是一种过程,一种形式和转化的阶段,在此期间, 一个人做了什么,他就能够学到什么 ? 德勃拉一布莱兹曼Deborah I? Brirzman 实践证明实践:学会教学的批评性研究 1 选题背景 目

16、前,我国已经进入信息化时代,信息化时代的教育要求在课堂教学上更应该具有时代特征,无论在教育理念上还是教学方式上都应该体现出信息化时代所提倡的创新、求异的教学特点。如今,大学教学如何有效的把大学生培养成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的创新人才,已经成为现代社会关注的问题。课堂教学是大学教学的主体,通过课堂教学改革的方式,一是可以传递知识,二是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但很多大学教师关于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策略,方法的知识十分有限。对大学的客观规律和大学生的特点缺乏了解,所以大多数教师或者沿袭自己学生时代感受到的教学策略和方法,或者采用传统的教学策略和方法而不反思这些策略和方法是否有利于大学生的有效学习和教学

17、质量的提高。导致大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社会实践能力得不到有效的发展。本研究针对信息化时代大学课堂教学的特点,对学习理论、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中涉及到的诸多因素进行全面分析,从课堂教学的理论出发,运用到课堂教学实践中,对大学课堂教学改革进行初步地探索与研究。 2 研究现状 (1)国外研究现状 美国是世界上高等教育十分发达的国家,也是非常注重大学教学研究与教学改革的地方。著名的“卡内基教学促进基金会”(The Carnegie Found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Teaching)成立于 1905年,迄今已经通过各种途径,对美国高等教育的方方面面进行了十分广

18、泛深入的研究,出版的研究文献不计其数。此外,像“美国大学研究和出版委员会”(The American Association of University Professors)下设的“高等院校教学、研究和出版委员会”(The Committee on College and University Teaching, Research and Publication), “美国高等教育协会”(The American Associ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美国心理学会”(The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等一批学术组4 信

19、息化时代的大学课堂教学改革研究 织和团体在美国高等教育的研究中也一直十分活跃,它们与美国大学中众多的高等教育研究机构一道,对美国高等院校教学质量、教学评价、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学习环境、师生关系、职业道德等一系列问题进行了广泛的调查和深入的研究,其研究成果不仅有力地促进了美国高等院校教学水平的提高和教学改革的深入开展,也引起了世界上其他国家高等教育界的广泛关注。 (2)国内研究现状 贯彻和落实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决定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精神,提高教师实话素质教育的能力,提高教师教育教学的能力。目前,中小学课堂教学改革已经取得了一些显著的成果。特别在北京、上海等一

20、些大城市,成立了许多改革试点学校和试点班级,提倡教学过程中教学方式的灵活性、多样性和趣味性。研究中小学课堂教学改革的课题日益增多,但对大学课堂教学模式研究却很少。 事实上,在 1978年以前的大学里,不仅教学工作的核心地位从未落实过,而且整个高校一直处于动荡之中,一直被折腾着。1978年之后,大学迅速恢复教学秩序,但面对百废待兴的局面,虽然在教学上已做了大量工作,却也还来不及作系统深入的研究。而且,妨碍着教学质量提高的许多其他体制上、机制上的问题重重,亟待进行改革,教学改革及其研究马上提到日程上来的主客观困难都不少。李定仁、王树秀、刘要悟等1994年编撰出版的大学教学原理与方法是少见的比较系统

21、地研究大学教学的著作之一。由教育部主办的教学与教材研究(后更名为中国大学教学)对推动大学教学研究起了很好的推1动作用。3 选题意义 研究大学教学的意义,从教学在大学活动中的地位即可看出。近十年来,高等教育改革一直“遵循体现改革是关键,教学改革是核心,教育思想和观念的改革是先导的思想”在进行着。“教学改革作为核心,这是不能变的,永远都2要如此。” 体制改革,我们要研究,但不同时期有不同地位,然而,对大学3教学的研究,却是永久的主题,“在高等学校里,教学工作是主旋律”。 还有什么比对教学的研究更重要的呢? 现已进入信息化时代,不但要求在教学中能够合理地提供资源上对学习的支持和帮助,例如多媒体、网络

22、资源在教学中的应用。同时在教学理念和教学1张楚廷 著大学教学学,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12月第一版,第 7页。 2周远清:周远清教育文集(二),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341页。 3周远清:周远清教育文集(二),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341页。 5 信息化时代的大学课堂教学改革研究 形式上也应该不断地进行改革和更新。在大中城市的一些中小学,已经非常注重信息化时代教学的新要求,在教育理论与教学形式上已经有了全新的改革,但大学的课堂教学改革来临的一直比较迟缓,笔者查阅许多关于课堂教学的资料和文献,大学教学的研究比较罕见,大部分地区大学课堂教学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为主,很

23、多教师对教育技术这个概念的含义很模糊,对支撑教育技术的三大理论更是知之甚微,他们摸索出一套自己认为有效的教学经验,一层不变地勤勤恳恳地付出,成为典型的教书匠。他们对教学理论没有足够的理解与认识,不愿意接受新的教学思想与观念,并质疑新观点的可行性,尽管一再改革,观念上的改变还是微乎其微。彻底的更新教学观念,改变原有陈旧的教学模式,应该有一套强大的学习理论去支撑并付诸于实践。 本研究试图从现阶段大学课堂教学中的问题着手,分析传统教学中的不足之处,用学习理论作为支撑教学的必要条件,细化到教学的各个环节,对大学课堂教学要素进行详细分析,构建出合理的大学课堂教学模式。体现出信息化时代对大学课堂教学要求的

24、全新理念和教学形式。 理论上解决各个学习理论之间的相互孤立,由理论中的冲突转化为各个理论间的和谐运用。 在实际的教学中综合运用理论的优点,改善教学改革中理论偏激与冲突,合理的运用理论进行教学,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教学实践中详细分析课堂教学中所涉及到的各个环节,避免传统教学中“死”的教学方法。对信息化时代大学课堂的教学有着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6 信息化时代的大学课堂教学改革研究 第1章 信息化时代大学课堂教学的概念 信息化时代的大学课堂教学更能体现出现阶段大学课堂教学的时代特征,其内涵和特征上更多朝着研究和实践的方向发展和延伸,注重大学生的独立性和创造性的培养。教学方法上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改

25、变了以前大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自由发挥,对教学方法不做要求的观点。形式上具有多样性,课堂中的地位由“教师为中心”变为“学生为中心”。能力培养由理论性知识的学习改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在课堂教学构成上已不仅仅局限为教师与学生,情境和环境已经纳入课堂教学的范围。 1.1大学课堂教学的基本内涵 教学的定义有很多种,但笔者比较赞同这两种说法:一是“教学是师生双方4的共同活动”,二是“教学就是教师与学生以课堂为主渠道的交往过程,是教5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统一活动。”这两种描述反映了教学的基本属性和特征。 信息化时代大学课堂教学是指在教师引导下,学生积极参加的认识和实践活动过程。在这一过程中,

26、教师把人类长期积累下来的科学文化知识传递给学生,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引导学生把知识转化为能力,使学生具有某个专业领域的工作、研究能力,养成良好的品德与个性。与普通中小学课堂教学相比较,大学课堂教学有其特殊性。普通中小学课堂教学的主要结构是课堂教学活动,课外活动也是课堂教学的延伸;而大学课堂教学是一个由教学、科研与社会实践诸多方面活动形成构成的教学。 1.2 大学教学的特征 大学教学作为一种传递高深知识、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教学活动,除了具有一般教学过程的共同特点和必须遵循的共同规律外,又具有不同于一般教学过程的特点。对于大学教学过程的特征,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归纳。比如,潘懋元从高等教育

27、是对18岁以上青年人实施的专业教育这一角度,把大学教学过程概括为:1明确的专业目的性,或称为职业倾向性;2对大学生学习的独立性与创造性有更高的要求;3把科学研究引入教学过程;4社会实践的多样性。胡建华等人则把大学教学特点归纳为“四个性”:专业理论性、独立性、6创造性以及实践性。尽管有不同的措辞与表述,但基本涵义相似。 1.3 大学教学方法概述 4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5年版,第150页 5张华,课程与教学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73, 74页 6李华大学教学理论与实践,辽东学院,2004年12月,第 7页。 7 信息化时代的大学课堂教学改革研究 大学教学

28、方法是教学主体在教学过程中为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教与学的技术、技巧、程序、策略和方法的总和。要对教学方法有一个更深入的认识,还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加以丰富与提升。 1.3.1教学方法是教学活动系统的基本组成要素 从系统论的角度考察,教学活动是处于一定环境之中的系统,教学目的、教学主体(包括教师和学生以及他们之间的相互作用)、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是系统最基本的组成要素。 首先,教学方法是为教学目的服务的。教学活动是人类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因此实现一定的教学目的是教学系统应有的功能。换句话说,教学系统的功能以及其本身的存在价值,都在于实现教学目的。教学方法是教学系统实现其教学目的的

29、手段和途径,教学方法的地位和作用一切都依赖于它能否有效地促使教学目的的实现。 其次,教学主体(包括教师和学生)既是教学活动的发起者,又是教学目的的实现者和实现教学目的的体现者,他在教学系统中占据极其重要的地位。教学方法的选用要认真考虑教学主体自身的条件和个体发展的特点。同时,也要求教学主体必须具有一定的方法素养,才能更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的。 第三,教学方法是技术、技巧、程序、策略,它必须有教学内容作为它的载体。也就是说,脱离教学内容的教学方法是没有生命力的,它或许在有关教学方法的理论研究和讨论上有一些意义,但对具体的教学实践没有作用。因此说,教学方法只有与教学内容有机结合才有它的价

30、值和意义。 在教学系统构成的要素分析中,不同的教学论专家存在着不同的看法。但是他们都一致认为教学方法是教学系统(教学过程或教学活动)中的必不可少的组成要素,没有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就无法实施。 1.3.2教学方法是具有不同层次的系统 教学方法多种多样,千姿百态,曾有学者用教学模式这一概念加以整合。教学模式是较为概括、抽象层次上的教学方法。事实上,教学模式确实要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教学方法又可以抽绎出不同的教学模式。由此可以看出教学方法本身是可以从不同抽象水平上加以考虑的系统,“教学模式”也好,“教学”、“学法”也好,只是从不同层次、不同视角加以概括而已。即使是概括层次最低,最具体、最简单的教学方法

31、,它也不是不可分的,它是由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法所构成的有机整体。 8 信息化时代的大学课堂教学改革研究 1.3.3大学教学方法的特点 大学教学活动与中小学的教学活动存在很大的差别。大学的教学方法应该适应和体现大学教学活动的特点。 首先,强调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这是由大学的培养目标所决定的。大学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机构。区别于中小学生的主要标志本质的区别在于注重培养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能力以及他所受的专业的训练。 其次,重视学生研究能力的培养。这是由大学教学内容的前沿性和不确定性所决定的。大学教学内容即包括确定的、已有定论的学科知识,也包括未有定论、不确定的学科知识。学生以研究者的身份去考察、质

32、疑、分析和研究它们属于真理还是谬误。因此,无论是教师的教学方法还是学生的学习方法,都渗透着研究特点。 第三,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大学培养的是专业人才,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或毕业后要对外部真实世界做出贡献,能为未来的职业生涯奠定良好的基础。因此,在教学方法中特别强调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第四,倡导学生合作精神的培养。竞争和合作是社会生活中每个人都必须面对的问题。尽管在中小学教育中也一直十分强调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合作态度,但是大学的教学更需要强调合作,因为现代知识的发现和生产越来越需要各方面的专业人才携手合作,越来越多的世界性难题需要各种各样的专家共同解决。大学作为创造新知识的主要场所尤其需

33、要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合作,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第五,强调创新的培养。在现代信息社会与知识经济时代,创新在国家发展与经济建设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大学教学要关注学生创新精神的养成,大学本身也是一个知识创新的机构。 1.4 大学课堂教学的结构 7大学课堂教学的结构如图1-1。在进行课堂教学的时候,可以先从影响师生心理和行为的关系着手,逐渐扩展,巧妙设置课堂教学情境,以及分析教学的整体环境,最后向教学系统延伸,包括相互作用着的教师、学生、内容与环境等空间结构性要素和目标、活动与评价等时间进程性要素。7刘松武,大学课堂教学场论,中南大学,2004年 5月,第 8页 9 信息化时代的大学课堂教学改革研究大

34、学课堂教学系统大学课堂教学环境大学课堂教学情境大学课堂教学关系图1-1 大学课堂教学的结构 1.4.1大学课堂教学情境 情境与情景同义,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具体场合的情形、景象或境地。从中可看出,无论什么情形、景象或境地,都必须是具体的,具体可感性是情境的特质。心理学认为,情境是对人有直接刺激作用、有一定的生物学意义和社会学意义的具体环境,情境是具体的自然环境或具体的社会环境。所以,情境就是8指人必须对其做出行动的各种具体细节的总和,大学教学情境就是指那些构成大学课堂教学这一活动并使师生之间的教学体验成为可能的各种细节和条件的总和。 1.4.2大学课堂教学关系 一般说来,大学课堂教学关系是指在

35、一定课堂教学情境中,教与学的关系,或指教与学行为发出者即教师与学生间的相互关系。我们知道教学是一种教与学的共同统一活动,教与学是统一的,是互为基础,互为方向的,同时教师与学生9的基本关系是主体与主体之间的关系即“交互主体关系” ,是一种复杂的多向的交往关系。如教学媒体与教学方法的关系、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学生个体与学生个体间的关系、群体与群体间的关系等等,并且是通过这些关系去影响师生的心理和行为的。 1.4.3大学课堂教学环境 环境是指“围绕着人群的空间及其中可以直接和间接影响人类生活和发展的10各种自然因素的总体” ,这些因素是相对于人且又包含着人的,而且是影响于8【加】马克斯?范梅南著,李树

36、英译教育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77页 9张华主编课程与教学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73, 74页 10冯契主编哲学大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年版,第922页 10 信息化时代的大学课堂教学改革研究 11人的。有的学者指出“环境包括物质环境、社会环境和心理环境” 。那么,大学课堂教学环境应是指那些与大学课堂教学有关、影响大学课堂教学并通过教学影响教师和学生的因素的总和。 1.4.4大学课堂教学系统 系统论创始人贝塔郎菲将系统定义为,“处于自身相互关系中以及与环境的12相互关系中的要素的集合” ,是指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部分组成的有机整体。大学教学

37、系统是指由一定数量的相互联系的组成部分如教师、学生、教学媒体、教学方法、教学环境等有机结合起来具有某种教学功能的综合体,大学课堂教学系统“实质上是由相互作用着的教师、学生、内容与环境等空间结构性13要素和目标、活动与评价等时间进程性要素构成的复合体” 。 11 黄甫全,王本陆主编现代教学论学程,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94,页 12贝塔郎菲 著一般系统论,清华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240页 13黄甫全,王本陆主编现代教学论学程,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99页 11 信息化时代的大学课堂教学改革研究 第2章 信息化时代课堂教学理论依据 一直以来我国的大学课堂教学是以教师自由

38、发挥为主,对于教师是否掌握、运用学习理论没有特殊要求。如今,时代不同了,在信息化社会中教师和学生都在大量地使用信息化工具,如果此时的大学教师能够了解、掌握,并运用一些学习理论将会大大地提高教学效果。本章将探讨一些学习理论,以及如何在教学系统和教学设计中考虑学习理论的指导作用。 2.1学习理论的历时考察 虽说即便一种有效的学习理论也无法告诉我们如何进行课堂教学,但它确实可以为我们提供一个发现,一般教学原理的最切实可行的起点。如何才能有效地控制教学情境中的关键因素,其可靠的答案大多来自学习理论研究。可以说,一种合适的学习理论并不是改进教学的充足条件,但是,一种有效的教学理论必须是建立在有关的学习理

39、论的基础上的,学习理论可以为有效的教学理论提供一般的方向。 2.1.1行为主义理论 行为主义试图解释简单的行为即可观察的、可预测的反应,因此主要关心那些影响有机体和可能引起行为(称为反应,responses)的条件(称为刺激,stimuli)以及行为本身。行为主义取向的研究者试图揭示刺激、反应之间的关系规律(条件反射 conditioning的规律)。由此,这些理论也经常被称作刺激-14反应S-R理论或行为主义理论 。 尽管在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这一流派中,各家对学习的解释相距甚远,并提供了不同的研究框架,但就一般而言,行为主义论者都把环境看作是刺激,把伴随而来的有机体行为看作是反应。因而,行为主

40、义者关注的是环境在个体学习中的重要性。学习者学到些什么,是受环境控制的,而不是由个体决定的。持这一观点的人,往往以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基本假设为依据,即:学习者的行为是他们对环境刺激所做出的反应;所有行为都是习得的。虽说他们也许并不否认心的存在,但他们声称,心无法成为科学的观察的对象,因而对科学研究来说是一个不值得探讨的问题。在行为主义者看来,心理学是一门行为科学。 几乎所有的行为主义论者都强调邻近和强化在学习中的价值。出于不同的视角,有的人关注刺激与刺激的邻近,有的重视刺激与反应的邻近,有的注重反应与强化的邻近,还有的则强调刺激?反应联结之间的邻近。至于强化,那更是绝14 盖伊?莱弗朗索瓦兹 著

41、,佐斌等译 教学的艺术,华夏出版社,2004,第87页 12 信息化时代的大学课堂教学改革研究 大多数行为主义论者所信奉的宝物,并认为可以根据一个人的强化史来分析任何行为。这种学习理论的逻辑延伸,就是要开成塑造或矫正行为的方法。在教育方面,教师的职责就是要创设一种环境,尽可能在最大程度上强化学生的合适的行为。 行为学家主要持以下几种观点:努力将学习内容与大多数学生喜欢的事物联系起来、鼓励惧怕或害羞的学生多多表演、公布并明确你所希望学生达到的学习目标或标准,将这些目标和标准以“行为条款”的形式记录下来,强化你希望在学生身上看到的学习行为,认识并及时表扬孩子的进步表现,而不是期望所有的学生都以同学

42、的进度掌握学习内容,确信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的知识和技能,并能以此为基础听懂新的学习内容。 2.1.2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在西方具有悠久的历史,其中包括古希腊的理念回忆说、中世纪的心理训练说、近代的自然展开说等学习理论。当代西方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为马斯洛与罗杰斯。 马斯洛指出“教育要满足人实现自我发展的基本需要,教育的本质是发展潜能”。罗杰斯则提出“以人为中心”的理论,这个理论己成为人本主义心理学教育观的核心和基础。该理论把尊重人、理解人、信任人提到了教育的首位,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与作用,主张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努力创造和谐的教学心理氛围。罗杰斯相信只有尊重学生

43、的主动性和独特性,给予其自我实现、发挥潜能的机会,学生才能够获得发展。他提出让学生学会适应变化和学会学习的思想,倡导内在学习与弘扬情感等非智力因素的动力功能,认为学习是以个体的积极参与和投入为特征,是个人潜能、人格和自我的充分发展,是一种感性与理性、身体与心灵交融的“全方位”活动。人本主义学习论认为情感与认知是人类精神世界中两个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彼此是融为一体的,也是“完整的人”应具备的两个方面。为了培养“完整的人”,教师必须采取有效的方法来促进学生的感知、体验与发展,培养 学生适应变化和学会学习。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充分信任学生的潜在能力,以学生为中心,激发学生高层次的学习动机,使之能

44、够进行自我教育,最终把学生培养成“完整的人”。 2.1.3认知学习理论 第三种学派是认知学派,它建立在认知科学的理论基础之上。产生于 20世纪 60年代中期的认知科学,认知心理学家探讨学习的角度与行为主义者相反。13 信息化时代的大学课堂教学改革研究 认为是个体作用于环境,而不是环境引起人的行为。环境只是提供潜在刺激,至于这些刺激是否受到注意或被加工,这取决于学习者内部的心理结构。潜在的环境刺激在任何时候都是无法计数的,为什么有的起作用,有的被忽视?原因在于个体是根据自己内部结构对其加以选择的,目的是为了赋予经验以意义。个体在以这种方式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也不断地修正自己内部的心理结构,从

45、而影响未来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可见,认知学习理论要研究的是个体处理其环境刺激时的内部过程,而不是外显的刺激与反应。 认知学家试图探讨学习者内部心理结构的性质以及它们是如何变化的。所谓心理结构,就是指学习者知觉和概括自然社会和人类社会的方式。认知结构是以符号表征的形式存在的。当新的经验改变了学习者现有的心理结构时,学习就发生了。因此,学习的基础是学习者内部心理结构的形成和改组,而不是刺激?反应联结的形成或行为习惯的加强或改变。 当今几乎所有认知心理学家都赞同这样两个基本原理:第一,不平衡的原则,即认为如果现有的结构在试图加工所选择的刺激不成功时,就失去了结构的平衡。个体在力图重新得到平衡时,认知结

46、构的变化就发生了。第二,新的认知结构始终是受原有的结构影响的。因而,学习的迁移是极为重要的。认知学习理论在运用于课堂教学实践时,强调要根据学生已有的心理结构,提供适当的问题情境,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一般的原理,以便能把所学内容用于解决新的问题。 2.1.4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理论是认知主义理论的一个分支。它的核心内容是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其代表人物是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皮亚杰坚持从内因和外因相互作用的观点来研究学生的认知发展,他认为,学生是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建构起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从而使自身认知结构得到发展。他认为学生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涉及两个基本过程:“同化”与“顺应”。同化是指把外部环境中的有关信息吸收进来并结合到学生己有的认知结构中,即个体把外界刺激所提供的信息整合到自己原有认知结构内的过程;顺应是指外部环境发生变化,而原有认知结构无法同化新环境提供的信息时所引起的学生认知结构发生重组与改造的过程,即个体的认知结构因外部刺激的影响而发生改变的过程。可见,同化是认知结构“数量”的扩充,而顺应则是认知结构“性质”的改变。认知个体就是通过同化与顺应这两种形式来达到与周围环境的平衡:当学生能用现有的认知结构去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他范文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