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节水型城市研究现状与进展.doc

上传人:仙人指路1688 文档编号:4010554 上传时间:2023-04-01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内外节水型城市研究现状与进展.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国内外节水型城市研究现状与进展.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国内外节水型城市研究现状与进展.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国内外节水型城市研究现状与进展.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国内外节水型城市研究现状与进展.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国内外节水型城市研究现状与进展.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内外节水型城市研究现状与进展.doc(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国内外节水型城市研究现状与进展国内外节水型城市研究现状与进展水资源作为基础性的自然资源和战略性的经济资源,能否实现可持续利用,是关乎我国乃至全球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问题。城市节约用水是保证城市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用水的一项重要工作。我市地处江南水乡,但是随着工业化程度的提高,城市化步伐的加快,我市已经成为水质型缺水城市的典型代表之一。目前,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市正在全面加强城市节水管理,全力开展节水型城市创建。国内外关于节水型城市的研究现状与进展到底如何,本人近期查阅了国内外众多学术报告和相关报道,进行了简要的归纳。一、国外研究现状与进展节约用水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自0世纪70年代以

2、来,伴随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水资源形势越来越严峻,这主要表现在水资源短缺和水污染两方面。为此,关于水资源开发利用与水资源保护之间相协调的研究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1977年联合国第一次以水为主题的世界水会议通过了马德普拉塔行动计划。在该行动计划中,用水和用水效率问题被写入了行动计划,并提出改善效率的方法最重要的策略是制定有效的法律,以促进水资源和生态系统有效、合理的利用与保护,对水的节约应建立在合理的水需求预测上。00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表的世界水资源开发报告,呼吁世界各国就地球面临的缺水现象采取紧急行动,充分认识缺水带来的严重后果,指出水的不合理、不公平的运用不仅阻碍世界经济发展,还可威胁地

3、区和平。国外关于节水的研究成果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把水资源的持续开发看作是一个整体性的范例。一些学者探讨了在整体性原则指导下的水资源持续开发技术原则问题。美国Y.Y.Haimes提出了一系列对于经济和环境发展的规划、开发利用和管理的整体性方法基本操作原理。000年,在海牙召开的“第二次世界水论坛”上,提出了以“公平、高效、统一”为指导原则的水资源开发利用。003年,在日本召开了“第三次世界水论坛”。这些会议及相关的文件都将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合理性和可持续性作为水资源活动的衡量标准。美国科学院国家研究委员会的水科技理事,提出应该重视供水保证、科学用水和管理体制的研究,提出解决美国的水资

4、源问题要从供、用、管即水资源保证率及水量与水质、高效用水、水资源管理体制三大方面入手。二是用经济杠杆调节水资源供需矛盾。由于水具有经济属性,因其稀缺性而成为商品,经济刺激也就成为决定用水量的一个重要因素。1991年国际水资源协会指出:增加水价、提高水的价值和减少浪费是避免水资源危机的有效手段之一,1993年该协会会议进一步指出,运用合理的经济杠杆是保护和改善水质的重要手段,如果在管理政策中广泛采用经济手段和计价方法,水环境是可以保证持续利用的。Hanke认为在水的供给管理中,通过价格政策对水需求进行管理是常规水供给管理的一个手段,价格是节约用水的重要参数。Rolfe Eberhard认为提高水

5、价与消费量有直接关系,水价能够促进提高用水效率。由于用水的机会成本会增加,因此,价格是一种显著提高用水效率的工具,但是这种作用取决于水需求的价格弹性。节流的关键,在于使用合理的价格及价格政策,充分提高用水效率、节约用水及保护有限的可用水资源,这两方面能否发挥作用都取决于价格及价格政策的合理程度。三是提出了水资源统一管理的概念。水资源统一管理是以公平的方式,在不损害重要生态系统可持续性的条件下,促进水、土及相关资源的协调开发和管理,以使经济和社会财富最大化的过程。全球水伙伴认为用水的经济效率、公平性、环境和生态的可持续性是实施水资源统一管理时的重要原则。水资源统一管理理论认为,统一是必要的但不是

6、充分的,强调自然和人类系统的相互作用之间的统一。统一可以产生于自然和人类系统之内或之间,同时要考虑时间和空间的变化,其中,自然系统的统一具体包括:地表水和地下水管理的统一、水资源管理中水量和水质的统一、上下游利益之间的统一、淡水和沿海区管理的统一、土地和水管理的统一、“绿色水”和“蓝色水”的统一;人类系统的统一强调国家政策制定中跨部门的统一、规划和决策过程中所有利害相关者的统一、水和废水管理的统一。二、国内研究现状与进展围绕“如何建设节水型城市?”这一课题,国内经济学界、管理学界、生态学界、环境学界、法学界、社会学界等各个领域的专家学者都进行了很多的探讨,研究主要集中在节水型城市的战略意义、节

7、水型城市的运行机制、节水型城市的实现途径、节水型城市的评价方法等方面。(一)节水型城市战略意义研究水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宝贵物质基础。能否保证城乡的有效供水,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关系到城市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关系到整个社会的稳定。胡锦涛总书记专门强调:“节水,要作为一项战略方针长期坚持。要把节水工作贯穿于国民经济发展和群众生产生活的全过程,积极发展节水型产业,建设节水型城市和节水型社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对节约用水问题也作了明确的规定,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在国家“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纲要中,把节约用水工作列为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一项重要任务。节水型城市目标导则中指出,

8、城市节约用水是保证城市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用水的一项重要工作。创建节水型城市,是提高城市合理用水水平,合理配置水资源,保证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载体。徐樵利对创建节水型城市的战略意义作了系统的探讨,将其战略意义归纳为以下三点:创建节水型城市是人类面临的新课题;创建节水型城市是应对未来水危机的新决策;创建节水型城市是防治水环境恶化的新举措。预测了未来城市化进程中,全球和我国城市用水总量和比重的增加速率,分析了它们的快速增长对全球水资源与水环境的不良影响。(二)节水型城市运行机制研究建设节水型城市的关键是要建立以经济手段为主的节水机制,使节水成为人们的自觉行为。传统的节水手段只是以政府行政推动为主,缺

9、乏有效的激励机制,没有把用水者利益与节水行为直接挂钩,节水只是政府主导下的行为。这种以行政推动为主的节水方式不能适应市场经济体制下利益主体多元化、决策主体分散化的格局。针对传统节水工作的局限性,建设节水型城市,有必要建立一个自主动力、关系协调、有效激励、控制有序的运行机制系统。具有代表性的有以下两种观点:节水型城市运行机制研究课题组从功能的角度分析了节水型城市的二级机制,这些机制内部又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具有特定功能的机制组成。其中有些机制同时发挥着多种功能。例如水价机制,在动力、激励和控制机制中同时发挥作用。它包括水权的分配与流转机制,水价形成机制。总量控制与定额管理下的用水机制,是形成节水

10、型城市运行的动力、控制与激励的关键,是节水型城市的核心机制。另一种观点认为,建立节水型城市的关键是形成政府调控、市场引导、公众参与的运行机制。建立有效的节水型城市运行机制,就是要正确处理水资源利用和管理中政府、市场和社会的关系。我国的国情决定了,在转型期的水治理结构中,社会参与是政府调控下的有限参与,并在政府引导之下逐渐扩大参与范围,逐渐形成广泛参与的格局。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需要迅速扩大市场在水资源配置中的作用,但市场要在政府调控之下发挥作用,转型期的水市场是一个“准市场”。 (三)节水型城市实现途经研究建设节水型城市的目的是在水量不变的情况下,保证城市工业生产用水、居民生活用水和良好的水环境

11、。目前对其实现的途径研究主要包括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在城市工业用水和生活用水的方方面面,大力提高水的利用效率。对于工业节水的措施,杨尚宝认为工业节水的主体是企业,影响工业节水工作的主要因素大体上可归结为节水意识、水价、政策法规标准、技术、管理和资金六个方面。前三项是动力,后三项是手段。节水意识的提高、合理水价机制的形成、政策法规标准的制定和监督实施有利于工业节水工作的开展;而节水技术进步、管理水平提高、资金得到保障则有利于提高工业节水的水平。舒春敏从节水政策,节水意识和节水技术三方面提出节约城市生活用水,建立节水型城市的对策。水主管部门应加强对水资源和节约用水的宣传,增强全民水忧患及节水意识;

12、开发和推广应用节水技术:强化管理,建立健全节水管理体系。张会艳认为,生活节水对策归纳起来可分为政策、行政、法律、经济、技术和教育六个方面。详细分析了各种对策对生活节水的有效性,结果表明,技术手段是实现生活节水最有效、最直接的办法,经济手段在生活节水中也扮演重要的角色,政策、行政、法律和教育对策等也是保障和促进生活节水的必要措施。(四)节水型城市评价方法研究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地发展,科学技术不断进步,在水资源有限的条件下,“节水”和“节水型城市”的概念是相对的、发展变化的,并且不同层次范围内合理用水的总特征,必须用一定的考核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加以评价。因此,开展节水型城市评价研究,是水资源管理的

13、重要内容,是其必要的基础环节。目前我国关于节水指标体系已经开展了一些研究,但现有评价指标体系大多是对单个行业的用水效率的评价,很少见到从整个城市的角度,将节水置于整个节水技术、节水意识、节水制度的耦合系统中研究。张兴芳以系统动力学理论为基础,对城市节水系统发展水平进行评价,她认为单纯以用水效率为基础的评价方法不利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虽然提高用水效率是解决用水短缺和浪费的关键,但从现状来看,大多数的用水量逐年增加,用水系统表现出较强的正反馈性质,表明用水效率的提高往往滞后于实际需要,而一直以此为基础的评价方法自然难以反映城市节水实际应达到的水平。张晓洁等人认为,由于各城市工业结构等不同,当前采用

14、的通过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和万元工业产值新水量这两项指标来衡量一个城市的工业节水效率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局限性。因此提出工业节水指数的概念,以评价城市工业节水效率。高山把现代城市节约用水的考核指标分为六个方面,即产业结构指标、计划用水管理指标、工业节水指标、自建设施供水(自备水)指标、城市水环境保护考核指标及城市公共供水指标。高山的这套指标中比较好的部分是他考虑了城市的水环境的保护,这与当前科学技术的发展方向是相一致的,体现了对水环境的重视。同时,高山也定出了每个具体指标的目标值,给出了每个指标的定义。三、 综合评析综上所述,学术界和实际工作部门在建设节水型城市的基础理论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这些研究奠定了节水型城市一定的理论基础,基本形成了节水型城市的理论框架,对建设节水型城市的实践和进一步理论研究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由于各地自然、人文、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存在差异,不同地区用水短缺的性质和状况也不尽相同,我们应不断加强对我国建设节水型城市的基本理论和解决实际问题的研究,尤其应当转换研究方法,通过不同典型地区的实证研究,来丰富和深化节水型城市建设的理论体系和实践模式。 报告总结,调研报告,节水型,节水,用水,城市,水资源,统一,机制,管理,研究,效率,提高,水价,节约,工业,水环境,重要,指标,系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他范文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