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教育评价改革研究与探讨.doc

上传人:laozhun 文档编号:4010769 上传时间:2023-04-01 格式:DOC 页数:49 大小:2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基础教育评价改革研究与探讨.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9页
基础教育评价改革研究与探讨.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9页
基础教育评价改革研究与探讨.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9页
基础教育评价改革研究与探讨.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9页
基础教育评价改革研究与探讨.doc_第5页
第5页 / 共4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基础教育评价改革研究与探讨.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基础教育评价改革研究与探讨.doc(4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基础教育评价改革研究与探讨 内 容 摘 要本论文以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背景,抓住改革中的热点学生评价问题,阐述了自己论点,即走出当前基础教育评价改革的误区,建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评价方式 。本论文研究意义在于 ,“评价”在课程改革推进过程中始终像“瓶颈”一般,在很多方面会制约课程改革甚至影响课程改革的成败,因此评价改革的成功会直接带动课程功能、课程结构、课程内容的改革及学生学习方式、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确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评价观,探索与研究顺应课改新要求的评价策略与方法,是课程改革进程中必须突破的难点之一。本论文通过对当前基础教育实施学生评价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诸如评价目的、评价观念、评价指

2、标、评价方法、评价技巧等方面的剖析与比较,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法与策略,并指出评价要遵循多样化、多元化、全息性、发展性评价原则,在评价功能上改变以前评价甄别、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在评价主体上改变以往以教师为评价主体的局面,体现学生自主评价与反思;在评价目标上注重层次化,更关注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评价;在评价时间中强调过程化,记录学生成长、成功的轨迹;在评价形式上讲究多元化,将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本文的核心思想为评价要促进学生发展,注重评价过程,讲究评价技巧。本论文的独创性在于,在评价方法的改革中,能将国外先进的教学理念

3、注入本土化元素,并结合自己教学实践,例举了一些前瞻性、操作性较强评价方法,在一定范围内可作研究与推广。本论文主要以章节式写法为主,共分四章,每章为两小节。第一章为背景描述,是对国内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方面的综述;第二章为透视现象,针对我国当前基础教育评价改革中存在的问题作一剖析与比较;第三章为思考层面,提出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评价模式的确立与遵循的原则;第四章为探索研究,主要是实施策略的制定与方法的例举。【关键词】:课程改革,学生评价,发展性,多元化,多样化AbstractAgainst the background of the current education reform of basic

4、education,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issue of student assessment and suggests correcting the mistakes in the basic education assessment and establishing the student-centered assessment approach.The significance of the paper is that the success of reform in education assessment will directly influenc

5、e the reform of course function, course structure and course content and change the way of learning and teaching. This is because assessment is like a bottleneck, which constrains the course reform and influences its result. Therefore, one of the difficulties in the process of course reform is to es

6、tablish the student-centered concept of assessment and to explore and study the strategies and approaches that are tuned to the new demands of the course reform.On the basis of the comparison of som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process of student assessment in the current basic education, such as the p

7、urpose, the concept, the standard and the techniques of assessment, this paper provides some solutions and strategies to the corresponding problems. It maintains that assessment should conform to the principle of diversification, comprehensiveness, multimode and development. It should change the for

8、mer function of differentiation and selection to the function of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student, teacher and education practice. It should be the students who play the major role of making assessments rather than the teachers. The goal of assessment should manifest the multi-level assessment i

9、ncluding students non-intellectual aspects. The form of assessment should demonstrate the combination of the qualitative and the quantitative assessment, and that of the product and process assessment. Therefore the main idea of the paper is that assessment should be able to promote students develop

10、ment and should emphasize the processes and techniques of assessment.The originality of the paper is that the reform results in the assessment which takes the advanced education concept abroad into our domestic education. On the basis of some education practice, it cites some examples to show the pi

11、oneering and feasible assessment approaches, which can be popularized in a certain area.This paper consists of four chapters and each chapter contains two parts. Chapter One is the literature review of the reform in basic education both at home and abroad. Chapter Two is the analysis and comparison

12、of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current education assessment reform in China. Chapter Three proposes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student-centered assessment mode and its principles. Chapter Four is an explorative study focusing on some examples of the measures taken.【Key words】: Course reform, student

13、assessment, development, multimode, diversification目 录摘要ABSTRACT 图表第一章 国内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扫描11.1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历程追溯21.2 国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发展新现象4第二章 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中存在问题112.1 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过程中的十大基本理念112.2 当前教育评价中存在问题剖析20第三章 制定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评价模式与原则263.1 发展性评价模式的建立273.2 发展性评价原则的制定30第四章 确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评价方法及策略314.1 发展性评价方法的具体实施策略314.2 实施过程

14、中需应对的矛盾问题41参考文献44结 论45致 谢46第一章背景国内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扫描近两年,在国际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我国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也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了。从中外课程改革的历史来看,任何时代、任何国家的课程改革都不只是课程本身和相关知识体系的改革,而是一个国家及其课程制定者在价值取向和教育理念指导下对课程设置所做的系统性调整。在以精英教育为目的的传统教育中,课程设置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政治、宗教、哲学、语言、文学、伦理、法律和数学等一直占据重要地位,而与劳动者、与生产和社会生活相关的科学技术等内容,一直难以在正规学校教育系统和官定课程中找到自己合适的位置。 20世纪中后期,学习成为

15、人类生存发展的第一需要。在全球范围内,基础教育开始由精英教育向全民教育转变,这种转变也必然反映到课程和教材的改革上来。各国对课程的难度、梯度、内容、系统等都做了科学和深入的研究,全民化、个性化、民族化、国际化、多元化、现代化、生活化、信息化、服务性、实验性的课程构成人们对课程要求的诸多方面。各国对课程目标的确定、内容的取舍、难度的设计、资源的安排、质量的标准等,都有了比较深入和成熟的思考,并有大量和长期的实验研究作参照。1.1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历程追溯20年来我国课程改革研究大致经历了起步、拓展、深化和发展四个阶段,研究内容主要涉及 课程改革的动因、条件、过程、内容、模式等方面,取得了长足的

16、进展。但也存在着如何研究借鉴国外课程理论和我国课程改革理性缺失等问题。近几年在国际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我国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也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了。从中外课程改革的历史来看,任何时代、任何国家的课程改革都不只是课程本身和相关知识体系的改革,而是一个国家及其课程制定者在价值取向和教育理念指导下对课程设置所做的系统性调整。课程改革已成为当代教育改革的焦点,也是中外许多学者探讨的热点之一。考察20多年来课程改革研究的发展,不仅有益于我国课程理论的建设,而且有助于我国当前课程改革的顺利推进。 11、起步阶段(19781985)这一阶段无论是研究的广度和深度,还是研究的层次和水平,都处于我国新时期课程改革

17、研究的起步阶段。翻译、评价国外课程改革的理论与实践,是本阶段我国学者研究课程改革的主要方面之一。美国学者布赖恩霍尔姆斯和日本学者扇谷尚的课程改革思想首先被翻译过来。不久,法国学者沙费尔的从信息手段的发展看其对普通教育内容的影响、原苏联学者卡斯思的苏联学校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英国学者J B英格拉姆的综合课程的作用、原西德学者 D瓦特卡姆泼的国际课程发展比较简述等相继被介绍过来。为了解国外课程改革实践的状况与走势,我国学者先后介绍了日本、英国、美国等主要发达国家的课程改革,并进行了苏、美、日三国课程改革的比较研究等。我国学者不仅介绍、借鉴国外课程改革的理论与实践经验,而且对我国课程改革问题也

18、进行了探讨。文化大革命结束之后,为尽快恢复教学秩序,课程计划的制定、教材的编写成为十分迫切的问题。当时一些学者认为,要提高教学质量必须进行课程结构改革和教材内容更新,并探讨影响课程改革的因素、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以及如何按照马克思主义观点实事求是地正确处理课程改革中的各种关系等问题。改革开放后,教育部直属的人民教育出版社率先翻译出版了我国第一套课程研究丛书,并于1981年创办我国第一家课程研究学术刊物-课程教材教法,1983年成立我国第一家课程研究学术机构-课程教材研究所,与人民教育出版社合署办公。2、拓展阶段(19861993)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和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

19、国义务教育法颁布后,我国课程教材改革的步伐加快。1986年成立了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同时制定了中小学教材审定标准,并鼓励作者集体和个人编撰教材,这为课程改革研究提供了良好契机。许多学者围绕课程教材改革进行了多角度、全方位的探讨。课程结构的改革成为人们关注的问题之一。课程教材的时代性、乡土性及农村课程改革等问题也得到初步探讨。2综合课程成为这一阶段课程改革研究的一个热点,研究围绕着综合课程开设的必要性、综合课程的类型以及如何进行课程综合化等问题。课程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教育内部与外部的诸多因素和条件。因此,不少学者提出课程改革必须统盘规划,与教育整体改革同步进行。为保证课程改革的顺利推

20、进,课程管理体制改革和课程开发问题已引起学者们的关注。在国外课程改革理论和实践方面,我国课程学者不仅介绍了主要发达国家的课程改革,也对一些发展中国家的课程改革予以一定关注,为我国课程改革提供了借鉴和启示。经过卓有成效的努力,义务教育新的课程计划、各科新的教学大钢正式颁布,教材多样化的格局开始形成。3、深化阶段(19941999)随着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进,一些问题仍需要进行深入研究,同时与义务教育课程衔接的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关于课程教材的编制与设计,如何辩证地反映社会、知识和学生三因素的客观要求,正确处理和摆正课程的社会价值和育人价值之间的关系等,成为研究者探讨的话题。

21、高中课程结构的改革一直是这一阶段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的问题之一。1995年国家教委召开了全国高中教育工作会议。1997年起国家教委决定在两省一市试验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包括新课程计划、各科新教学大纲和各科新教材),并决定逐步推广。事实充分证明,这项试验是成功的。1997年全国课程专业委员会应运而生,隶属于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学分会,这也反映了群众性课程学术研究的迅猛发展和渐趋成熟。活动课程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成为这一阶段课程改革的主题。活动课程的历史演变、新型活动课程的理论基础、新型活动课程的性质、地位、作用和目标、内容、教学活动方式等问题得到深入研究。课程管理体制的研究和实践获得突破性进展,19

22、99年国家正式提出试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三级管理体制。在此背景下,课程开发和校本课程研究成为跨世纪课程改革研究的热点之一。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人们认识到课程观念的转变和教师的素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课程改革的成败,为此必须注重教师培训,加强师资建设,这已达成共识。3这一阶段,课程改革研究取得长足进展,理论的探讨也向纵深发展。这既是课程改革实践的客观需要,也是研究者自觉意识的反映。但是课程改革中的许多问题仍需要进一步研究,而这些问题也正是我们在理论上不断探究的动力。4、发展阶段(2000至今)1999年1月,教育部基础教育司正式成立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专家工作组”,由来自师范大学、省教研

23、室、教科院的课程、教育、心理方面的专家及中学的校长代表40多人组成。专家组在基础教育司的领导下,历时两年半开始调研工作,就课程目标、课程结构与设置、课程标准、考试、评价、实验区工作以及各门学科的课程标准、综合课程设计、农村课程改革、课程政策改革等,组织召开了100多次专题研讨会,起草并形成了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总纲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并于2001年6月正式颁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的颁布,标志着我国基础教育将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课程改革时代。2000年1月,教育部基础教育司通过课题申报、评审、签合同等程序,确立了11个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重大项目,包括从幼儿园、小学

24、、初中到高中各门课程的国家标准与指导纲要、教材,以及地方课程管理与开发指南、学校课程管理与开发指南、综合实践活动指南、课程与教材评价等综合类研究项目。 本轮课程改革是在历次课程与教材改革的基础上进行的,充分考虑到现代社会发展、信息技术进步与学生性质变化等因素,确立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总目标大力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为了实现这一总目标,提出六项具体的改革目标。 41、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2、改变课程结

25、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适应不同地区及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4、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能力。 5、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

26、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6、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1.2国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发展的新现象世纪之交,各国都在考虑未来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在这个大背景下,国际教育出现了一些令人瞩目的新现象。值得我们注意的是许多国家高度重视科学教育;科学界人士直接参与基础教育改革;课程与教材改革热潮再度兴起;以开发智能为目标的教学方法改革也方兴未艾;运用信息技术改革教学过程的趋势日益加强。1、高度重视科学教育科学教育是教育的一部分,即传授科学、数学和技术,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承担起社会发展的责任,因此,也被称为科学文化的教育。近年来

27、,国际社会日益重视科学教育,出现政府直接干预科学教育、推动各级各类教育系统改革科学教育、促进国际合作的全方位加强科学教育的局面。以色列教育部长鲁宾斯坦访华时,向我们推荐的唯一文献是以色列政府发展科学教育的纲领:明天:1998。这个纲领指出,科学与技术知识是当今最重要的财富。科学教育是国家发展科学事业基础结构的核心。这个纲领对以色列全面改革数学、自然科学和技术教育提出具体规划。这个纲领现已执行3年,并于1998年,即以色列建国50周年,以其全面实施,作为祖国的生日献礼。英国政府制定自己的科学教育政策为时较早。1988年,英国政府发表题为5至16岁儿童科学教育政策白皮书。这是英国历史上首次提出国家

28、科学教育政策。这个白皮书动员全社会关注儿童科学教育,一时在社会上形成兴办少年儿童科技博物馆、举办科学活动周的热潮。5值得一提的是几乎各国政府的文件中都提及学前教育的科学启蒙教育。这一点反映了各国的目光是在展望着21世纪。美国在普及科学美国2061计划中指出,2061年将再次见到哈雷彗星的孩子们正在踏入学习生涯。如果美国想成为在全体公民中普及科学知识的国家,则整个教育系统,即从幼儿园到12年级都要变革,都要将普及科学基础知识作为教育的中心目标。整个教育系统的科学、数学和技术教育的改革必须列人美国的头等议事日程。在许多发展中国家即使面临种种困难,也在花大力气加强科学教育。他们既重视基础教育系统的科

29、学教育,也重视培养急需的科技人才。孟加拉面临人口、自然灾害及经济问题的重重压力,但是,已建成了18个研究所,13所高等工科院校,并且正在兴建一所科技大学,其培养高层次的科技人才的决心显而易见。巴基斯坦已兴办了170所工业学院和职业培训学院,10所专科技术学院,23所理工大学。此外,国家的53个研究所也承担高层次的科技人才的培养任务。国际合作培养科技人才也已成为一个大规模的教育现象。全世界已有1200万学生在外国的高等院校读书。这种流动有可能使发展中国家的学生到较高级教育环境中接受教育。虽然它带来了“人才外流”的风险,但是,却有助于加强世界范围的科学网络的形成,也有效地促进了科学知识的传播。随着

30、区域性经济结构的形成,地区的高等教育的合作也在加强。目前,墨西哥、加拿大的大学已与美国超高速计算机网络相联接。这三个国家将建立大学间的计算机网络列为优先发展的项目,以此加速三国科学与技术教育的一体化进程。俄罗斯高等教育多年来处于封闭状态,目前正在被打破。一些高等理工院校正在派出留学生到西欧、北欧,特别是邻近的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国家,谋求迅速达到西方国家技术教育的水平。2、科学界人士直接参与基础教育改革科学界人士参与基础教育改革在许多国家中已经形成潮流,有的规模是相当惊人的。科学界人士站在科学发展历史的高度对科学教育的宏观决策和微观改革两个方面都具有深刻影响。6前几年,美国提出的普及科学美国206

31、1计划共分三个阶段加以实施:第一阶段规定从幼儿园到高中毕业学生应该掌握的知识,应该发展的思维能力,应该具备的处事态度;第二阶段制定各种课程教学模式;第三阶段动员全社会实施蓝图。仅仅是在制定教学目标的第一阶段就动员了全国300多位科学家和教育家参加,在为期3年的调查研究过程中,还吸收了上千名专家的意见,最后提出了普及科学美国2061计划研究报告。以色列制定自己的科学教育纲领明天:1998,参与的科学家人数当然远不能与美国相比,但是,主持制定纲领的科学、数学和技术教育委员会的带头人却是以色列最有影响力的科学家海姆赫瑞利。他是以色列魏茨曼科学院院长。而这个科学院被国际科学界认为是世界十大科研机构之一

32、。社会科学家到中小学去研究教育问题,为教学改革的深化注入了新鲜血液。近年来,美国大批社会科学家,包括心理学、人类学、民族学、社会史学家,纷纷离开自己的研究室,来到中小学校。他们研究的核心问题是儿童学习过程的规律,如儿童的学习动机是如何形成的,怎样更有效地控制儿童的学习过程,怎样根据儿童认知发展的内在规律,提高他们的学习质量。这些问题的研究与实验正在拓宽与加深中小学教学改革的视野与深度。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的教授帮助帕萨迪纳学区的小学校、开展“科学播种”课程改革实验。实验内容包括两部分:改革科学课程的教材与教法;培训使用这套新教材的教师。教学方法的特点是动手学科学,即教师和儿童一起做生动、有趣、有

33、启发性的实验,吸引儿童自己动手,去探索自然的奥秘。印度科学家也以类似的观点关注儿童的科学教育。印度核物理研究委员会主席钱达瑞克作为核物理研究的带头人,却怀着深厚的情感参与儿童科学读物的出版工作。他在新出版的趣味动手学科学的序言中写道:“科学实验是深入认识自然规律的重要手段。人类已知的科学与技术知识几乎都是科学家无数次进行杰出的实验研究取得的。人类认识自然奥秘的途径主要是依靠系统的实验,追寻自然现象为什么产生和怎样产生的。”他希望少年儿童树立独立探索的志向,提高实验技能,增加对日常生活中物理、化学和生物现象的观察能力。3、课程与教材改革热潮再度兴起课程设置与教材改革具有十分明显的时代特征:一方面

34、,社会经济、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要求增加新的教学内容;另一方面课程内容的不断增加,加重了学生负担,这就要求大量删减旧的教学内容。课程与教材改革处于增与删的矛盾中,许多国家都在探索解决这个矛盾的途径,并且采取了一些重要措施。7增加新教学内容,调整教学重点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英国科学家提出学校要增设生态技术课程。这是根据英国环境部的惊人统计而提出的。该部统计每年向大气层排放的含碳化合物数以亿吨计算。美国到2000年,个人使用的计算机就将消耗美国能源总数的10。因此,设计任何新产品都应该把保护环境和节约能源的灵魂注入到产品的结构之中。这就要求设置生态技术课程,帮助学生理解生产技术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影

35、响,学会分析工业生产与生活环境的关系,了解控制技术影响生态环境的方法。生态技术课程内容应该包括:产品生产过程对环境的影响;如何重复利用能源和材料;如何延长产品寿命,增加功能;如何拆卸部件,重新组装,使旧产品得以更新。以色列提出中学技术课程要不断追踪技术前沿的进展,自然科学课程都要渗透技术知识。德国、印尼和泰国都在将生命技术知识引进中学课程之中。特别是日本技术学校不断吸收高新科技进展信息,目的是使学生将来能够设计出独霸世界市场的新产品。这一切说明增加教学内容是一个必然趋势。但是,学生胀满的书包已无法承受,这就要求为新的教学内容腾出空间来。许多国家都在探索减轻书包重负的途径。美国2061计划提出原

36、则:“改变过去20多年间学习内容不断膨胀的现象是2061计划的主要目标之一。”这就是说要选择那些对现在和数十年以后仍然应当知道的、影响重大的内容,并且不再讲授那些过时的技术或局限于一定科学领域的知识。尤其要选择为人生建造知识大厦的永久基础的那些概念。该计划具体提出必须教给学生的一些通用概念是系统、模型、稳定、变化模式、进化、规模等六方面。要求各科教学帮助学生建立这些基本概念,这将使学生理解现象的能力取得长足的发展。1993年美国还成立了理科课程改革专家组,在美国教育史上,首次详细说明各年级科学课程中,学生应该掌握的最基本知识。对于科学课程的传统划分方法,专家也提出不同的见解。他们认为,将课程分

37、为物理、化学、生物等各自独立的部分,未能反应现实世界的实际联系。在他们提出的新科学课程中,教材可能通过围绕某一主题综合安排教学内容,介绍各种学科的相互联系。例如,通过分析一座桥梁的结构,介绍数学、工程、物理和化学等有关学科的知识。以色列科学教育纲领明天:1998中,提出相似的课程改革观点。该纲领指出,在许多领域中,新技术往往每5年就要更新一次。特别是在电子、计算机和生物技术领域,知识更新的速度还要快些。但是,在各种技术领域中,基本原理是稳定不变的。因此,他们建议,在科学与技术迅速发展的时代,加强基本原理的教学工作是具有特殊意义的。在各级各类教育系统中,数学教育比过去任何时代都更加重要。这就是说

38、,不单课程内容需要删减,课程设置的重点也在转移。8德国莱因兰-法耳茨州教育部门对历史地理课程内容删减提出自己的原则,凡百科全书中能够查阅到的具体的历史与地理知识,都从教材中略去。他们认为只要帮助学生熟练地掌握查找方法即可。他们还提出,学生掌握方法比掌握知识更重要。过去人们认为,知识就是力量,这是在人类对自然和社会认识还不充分的时代提出的,知识在当时是推动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因素。但在信息时代,只有掌握方法,才能驾驭飞速增加的具体知识。教学实践证明,儿童在活动中掌握探索新知识的方法,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将会学习得更主动,更有效果。4、智能是21世纪必不可少的资源开发智能是各国教学改革的重要目标。

39、近10多年来,国际上研究并推广的主要成果之一是问题解决的教学方法。把问题解决作为学校数学教学的核心,是美国数学教师协会于1980年正式提出的:“80年代的数学大纲应当在各年级都介绍数学的应用,把学生引进问题解决中去”,“数学课程应当围绕问题解决来组织”,“数学教师应当制造一种使问题解决得以蓬勃发展的课堂环境。”这个教学方法很快跨出了美国国界,被英国和日本引进。10多年来,英国在教学过程中广泛使用这种教学方法,甚至教育学龄前儿童在游戏、活动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日本教育界已对如何应用问题解决改革教学进行深入研究,出现大量专著。问题解决是科学发展对教育提出的要求。科学发展的历史结论是:科学只能从问

40、题开始。只有通过问题才能激励人们去学习,去观察和实验。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培养学生在实际环境中,学会独立提出问题。由于实际环境的复杂性,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答案也就相应多变、多样、多答案,以此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因此,问题解决的教学方法对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活跃性和独创性具有一定意义。这些适应了科学技术高速发展对人才智能品质的要求,所以这种方法一经提出,就在许多国家的教育工作者中间引起热烈反响。5、应用信息技术改进教学工作9早在1989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教育研究与探索中心就发表了对该组织成员国应用计算机改进教学的研究报告,题为教育中的信息技术。这个研究报告介绍了该组织中的12个成员国应用计算机

41、进行辅助教学的情况。据统计,当时美国辅助教学用软件的开发已超过1万种。澳大利亚、法国、加拿大、意大利和英国辅助教学用软件在1000到4000种之间。而且这些数字还在不断地增长。他们的问题早已不是是否应用计算机进行辅助教学,而是如何帮助教师选择最好的教学用软件,如何评价软件的质量。该报告研究的问题还有,教学用计算机软件的类型与发展趋势;质量评价的原则与方法;师资培训的途径;如何更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潜在作用。美国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潜在作用。一个突出的现象是一些大学计算机系统与中小学校的联网。这就可以使大学的图书馆为中小学校开放。通过这个网络,一名中学生可以检索、查阅全国大学

42、图书馆的资料,也可以向大学教授求教,还可以与其他州的学生讨论共同关心的问题。大学可借助计算机网络与州教育部联系,协助全州教师改进教学工作,帮助高级中学编写新教材,辅导新教师解决教学中遇到的问题。仅堪萨斯州,就有数以万计的教师从计算机网络中获得最新的教学信息。美国企业还资助学区建立教育高速公路,在学校间开通电子邮件,更好地为教学服务。应用信息技术改进教学要求投入大量经费,但即使是经济高度发展的国家也是精打细算。德国每年教育经费投入高达千亿马克,而他们的计算机设备并未追求新潮。学生使用的虽然多数都是“386”或“486”计算机,但其硬件并非完全更新换代,而是在原“286”计算机的基础上改装而成的。

43、德国更重视的是对学生编制程序能力的训练。他们认为,对初学的人来讲,计算机运行速度并非是最主要的,而掌握程序语言才是关键。纵观各国课程改革,其主要趋势为: 1、调整培养目标,使新一代国民具有适应21世纪社会、科技、经济发展所必备的素质。 2、改变人才培养模式,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变革,使现在的学生成为未来社会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公民。 3、课程内容进一步关注学生经验,反映社会、科技最新进展,满足学生多样化发展需要。 4、发挥评价在促进学生潜能、个性、创造性等方面发展的作用,使每一个学生具有自信心和持续发展的能力。 10第二章透视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中存在问题在课程改革的推进过程中,“评价”是课

44、程改革的“瓶颈”,它在很多方面会制约课程改革甚至影响课程改革的成败。评价是一个自上而下的概念,是管理者对下进行管理、监督的一种手段,因此它对教师的发展及其取向具有很强的制约作用。从这个意义看,管理者的重要性非常高。但是当课程改革到来时,往往是学生先于教师、教师先于管理者适应、接纳课程改革的新理念。在这种情况下就有了这么一种说法, “课程改革是成在教师,败在领导”。这种说法有不准确的地方,但从某种意义上说,它从反面角度反映了领导者对课改的重要性。管理者的理解与支持是一种助力,他们有评价的权力,有很强的制约作用。因此选择助力的角色还是阻力的角色,在于管理者自己对教育的理解。 2.1当前基础教育课程

45、改革实施过程中的十大基本理念111、从课堂教学突破,深入全面地推进素质教育的理念 这一理念是“课改是从课堂教学突破,深入全面地推进素质教育的根本性措施”的简化形式。其主要内容有:课程改革是国家坚定地、全面地推进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措施,课程改革的目的与任务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深入全面地推进素质教育,而不是简单地换一次教科书;课程改革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 要措施之一,而不是素质教育的全部;课程改革必须与教学方法、教学评价、教学管理以及其他方面的改革配套进行。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以课程改革实验的推广为标志,中国的素质教育将进入一个实质性突破的新阶段。 我国的素质教育从20世纪80

46、年代提出,到90年代被认可,并在学校里推行,可以说一直没有取得令人满意的成果,基本上还处在浅层次的热热闹闹的活动上,以致许多学校出现了“课上搞应试教育,课下搞素质 教育”的不良倾向。正如李岚清副总理所说:“从总体上看,素质教育的成效还不够明显,尚未取得突破性 的进展。一些地方开展素质教育还是口号多而落实的措施少,一些学校对素质教育的理解和实施存在简单化 、片面化的倾向,个别地方应试教育愈演愈烈。”课改就是扭转这种肤浅化、简单化、片面化倾向的根本性措施,就是深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突破口,其目的就是要从根本上构建起能够有效实施素质教育的课程体系和教学体系,就是要通过课堂教学领域里的根本性改革取得实施素质教育的突破性进展。 这一理念呼唤并引导广大教师在实际课改工作中自觉地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第一,充分认识本次课改的重大意义。对这次课改要给以高度重视,将课改当做一次难得的锻炼机会,积极主动地投身其中,特别是在思想观念上,一定要主动“洗脑”,尽快确立起与课改精神相一致的教育理念。第二,弄情课改与实施素质教育的关系,站在实施素质教育的高度进行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他范文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