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论文图书馆在文化旅游中的作用及对策.doc

上传人:laozhun 文档编号:4011567 上传时间:2023-04-01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管理论文图书馆在文化旅游中的作用及对策.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管理论文图书馆在文化旅游中的作用及对策.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管理论文图书馆在文化旅游中的作用及对策.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管理论文图书馆在文化旅游中的作用及对策.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管理论文图书馆在文化旅游中的作用及对策.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管理论文图书馆在文化旅游中的作用及对策.doc(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图书馆在文化旅游中的作用及对策 图书馆在文化旅游中的作用及对策是小柯论文网通过网络搜集,并由本站工作人员整理后发布的,图书馆在文化旅游中的作用及对策是篇质量较高的学术论文,供本站访问者学习和学术交流参考之用,不可用于其他商业目的,图书馆在文化旅游中的作用及对策的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因网络整理,有些文章作者不详,敬请谅解,如需转摘,请注明出处小柯论文网,如果此论文无法满足您的论文要求,您可以申请本站帮您代写论文,以下是正文。 摘要 图书馆不应仅仅是一个文化教育的机构和场所,其在文化旅游发展的作用与意义越来越突出,应充分利用图书馆的文化特性,开发图书馆的文化旅游功能,推进文化旅游活动向纵深发展。

2、关键词 图书馆文化旅游旅游资源风景名胜随着旅游的发展和人们对文化的日益追求,文化旅游作为一种全新的旅游消费观越来越成为当今旅游的时尚。所谓文化旅游是人们对异地或异质文化的求知和憧憬引发的,离开自己惯常的生活环境,观察、感受、体验异地或异质文化,满足文化介入或参与需求冲动的过程。其核心是文化或异文化。图书馆因其文化的特性而与文化旅游有着必然的联系:它不仅是一种重要的文化旅游资源,而且是深化文化旅游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不仅有利于推动文化旅游的发展,也是图书馆自身建设的需要。因此,应对图书馆在文化旅游中的作用予以充分重视,并采取积极措施促进文化旅游的向更深层次发展。一、图书馆在文

3、化旅游中的作用与意义图书馆与文化旅游有着密切的关系,这一关系的基础源于二者都具有的文化特性。图书馆和文化旅游其实质都是在以“文化产品”为读者或旅游者提供服务,基于这一观点,图书馆在文化旅游中的作用与意义至少包括以下几点:1.图书馆可以构成重要的文化旅游资源或文化旅游的环境要素(1)文化旅游具有很强的环境依赖性,文化旅游环境直接影响文化旅游供给的成效。目的地的图书馆作为地方的文化中心和代表无疑是目的地文化(旅游)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单元,继而成为文化旅游线路产品的背景要素,更好地衬托出文化旅游的意境,能够满足文化旅游者较宽的审美视野。(2)一些著名的图书馆或因历史悠久、藏书丰富,或因建筑特色、管

4、理科学而成为当地名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吸引文化旅游者的重要资源和他们直接的文化旅游目标。如在世界名胜词典里就收录有凡尔赛市立图书馆、马克思纪念图书馆、巴黎歌剧院图书馆等十几个世界最著名的具有历史文物价值的图书馆。在中国名胜词典中也包括了王荆公书堂、天一阁、文津阁、文澜阁、文溯阁、北京图书馆等著名公私图书馆。其中,天一阁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藏书楼,不仅收录了中国古代文化典籍中大量的孤本、善本、珍本、抄本、稿本书,而且以其古朴典雅、设计精巧的园林式建筑吸引了大量的中外游客。北京图书馆(现国家图书馆)则是作为政治、经济、文化等综合发展的标志成为游客的重要目标的。2.图书馆从多方面影响和推动着文化旅游的发

5、展(1)图书馆影响和促成了旅游者的文化旅游动机。文化旅游动机的形成受内外两方面因素的影响和制约,目的地的异质文化及其景观配套是其中的外在因素,内因则主要源自旅游者日常生活中对文化和旅游知识的积累。图书馆是人类文化和知识的宝库,它所汇集的知识和信息为旅游者提供了大量的文化和旅游形象知识,也是旅游者在去目的地旅游之前了解目的地异质文化的主要途径。有关目的地的名胜古迹、风光特色、民俗风情、风物特产,以至旅游须知、游览线路及方案等旅游者都可以从中获得。对目的地的文化与名胜了解越多,到目的地实际去旅游体验的动机就越强烈。比如,读鲁迅小说时,想品尝孔乙己吃过的咸亨酒店的茴香豆的情感冲动,可能导致一次“绍兴

6、文化之旅”;诵读唐代诗人张继的“枫桥夜泊”,为诗里的意境所打动,许多旅游者尝试了一次“苏州文化之旅”。(2)图书馆有助于文化旅游开发经营水平的提高。首先,文化旅游景区的开发经营不同于普通的自然观光景区,它需要经营者和从业人员具备较高的文化素质,能够熟练而专业地向旅游者展示和传播景区的历史文化和风光风物。图书馆丰富的专业性文化旅游文献可以帮助文化旅游经营者和从业人员学习和掌握必要的知识与技能,提高文化旅游的开发经营水平。其次,旅行社作为文化旅游线路的设计者和活动的组织者,也可以借助图书馆有关文化旅游的专业性文献挖掘和提炼文化旅游吸引物的文化蕴含和主题、文化旅游设施的文化内涵与风格以及文化旅游服务

7、与管理的文化指向,提供更能满足文化旅游者需求的文化旅游产品。而对于图书馆而言,文化旅游活动可以为其带来一定的收入,弥补大部分图书馆经费的不足,同时,也有利于扩大图书馆的文化教育与传播功能。二、以图书馆推进文化旅游发展的对策1.注重对知名图书馆的旅游开发知名图书馆的功能决不应仅限于图书、报刊的借阅服务,“知名”本身就意味着一种很强的吸引力,应充分挖掘其知名的要素,如历史、建筑、藏书、规模、管理、与名人或重大事件的关系等,吸引文化旅游爱好者参观、考察。这类图书馆往往在社会上具有足够的影响力,可以作为主导产品来开发。比如前文提到的凡尔赛市立图书馆、马克思纪念图书馆、天一阁、北京图书馆等均属此类。2.

8、充分利用图书馆的文化旅游环境和背景要素功能对于风景名胜所在地的图书馆,应尽可能将其纳入当地的文化旅游产品的营销体系中,利用这些图书馆的文化优势,在产品的营销宣传中强化产品的文化内涵和市场形象,使其成为文化旅游产品的一个背景要素和衬托,或直接将其设计为文化旅游线路中的一个节点,成为产品的一部分,作为辅助型旅游产品来开发。3.积极开发设计图书馆专项文化旅游针对图书馆工作人员、图书馆学研究者或图书馆文化爱好者,可以将不同层次或类型的图书馆串联起来,设计成为图书馆专项文化旅游,旅游者可以在愉快的旅游过程中学习图书馆管理和工作的经验,了解图书馆文化,收集图书馆学研究所必须的素材。4.在重要的风景名胜地设

9、立旅游专业性图书馆或著名图书馆的分馆风景名胜吸引的游客众多,游客的停留时间也较长,希望了解当地的信息也越多。在这类风景区设立旅游专业性图书馆或著名图书馆的分馆,重点收藏当地历史文化、民俗风物、社会经济、名胜古迹及其它旅游专项文献资料、杂志图片、音像制品等,为游客提供资料借阅、旅游信息咨询和电子查询等服务,同时又能将优美的风景名胜与悠久的历史文化融为一体,提高文化旅游的品位。如在杭州西湖就设有文澜阁(浙江图书馆分馆),旅游胜地庐山也建有一座规模较大的庐山图书馆。“欲识庐山真面目,不妨常读庐山书。”毛主席曾三上庐山,主持召开中共八届八中全会、中央工作会议和九届二中全会。第一次上庐山,他就索看了庐山

10、志书,这对了解庐山起了很大的作用。后又借调了庐山图书馆的昭明文选、元人小令集及古籍庐山、水经注等,并在会上多次引用。他在庐山利用图书馆藏书的佳话对提升庐山的旅游价值和文化品位无疑作用巨大。5.充分利用客源集中地图书馆的信息传播功能为文化旅游服务在客源集中地图书馆设立旅游专业阅览室,并以此为基地成立由图书馆、文化旅游爱好者、风景名胜区和旅行社参与的类似旅游沙龙的组织,不定期开展活动,加强各方交流与沟通,使其成为旅游企业市场调研、产品推介和游客获取信息、主张意见的平台。图书馆作为信息的中心,应利用自身的优势及时了解旅游行业发展的信息需要,为旅游部门和企业提供最具时效的市场动态信息,为旅游决策提供参

11、考。另外,还可以通过网站滚动发布旅游企业的产品和服务信息,在第一时间为读者和游客提供文化旅游的全面而详细的咨讯。参考文献:1张国洪:中国文化旅游M.南开大学出版社,2001年11月,P15-163新华社国际资料编辑组:世界名胜词典M.新华出版社,1986年4文化部文物局:中国名胜词典(第二版)M.上海辞书出版社,1986年5张秀君:文化旅游与图书馆的关系J.情报资料工作,2005年刊,P163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其他参考文献Baker, Sheridan. The Practical Stylist. 6th ed. New York: Harpe

12、r & Row, 1985.Flesch, Rudolf. The Art of Plain Talk. New York: Harper & Brothers, 1946.Gowers, Ernest. The Complete Plain Words. London: Penguin Books, 1987.Snell-Hornby, Mary. Translation Studies: An Integrated Approach.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1987.Hu, Zhuanglin. 胡壮麟, 语言学教程 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

13、.Jespersen, Otto. The Philosophy of Grammar. London: Routledge, 1951.Leech, Geoffrey, and Jan Svartvik. A Communicative Grammar of English. London: Longman, 1974.Li, Qingxue, and Peng Jianwu. 李庆学、彭建武, 英汉翻译理论与技巧 M. 北京: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2009.Lian, Shuneng. 连淑能, 英汉对比研究 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3.Ma, Huijuan, and

14、 Miao Ju. 马会娟、苗菊, 当代西方翻译理论选读 M.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9.Newmark, Peter. 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 London: Pergmon P, 1981.Quirk, Randolph, et al. A Grammar of Contemporary English. London: Longman, 1973.Wang, Li. 王力, 中国语法理论 M. 济南: 山东教育出版社, 1984.Xu, Jianping. 许建平, 英汉互译实践与技巧 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3.Yan, Qigang. 严启刚, 英语翻译教程 M. 天津: 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1.Zandvoort, R. W. A Handbook of English Grammar. London: Longmans, 1957.Zhong, Shukong. 钟述孔, 英汉翻译手册 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83.Zhou, Zhipei. 周志培, 汉英对比与翻译中的转换 M. 上海: 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他范文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