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差距模型与日本技术创新模.doc

上传人:laozhun 文档编号:4013734 上传时间:2023-04-01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1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技术差距模型与日本技术创新模.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技术差距模型与日本技术创新模.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技术差距模型与日本技术创新模.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技术差距模型与日本技术创新模.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技术差距模型与日本技术创新模.doc(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技术差距模型与日本技术创新模该文章转自小柯论文网网址:原文地址:技术差距模型与日本技术创新模式是小柯论文网通过网络搜集,并由本站工作人员整理后发布的,技术差距模型与日本技术创新模式是篇质量较高的学术论文,供本站访问者学习和学术交流参考之用,不可用于其他商业目的,技术差距模型与日本技术创新模式的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因网络整理,有些文章作者不详,敬请谅解,如需转摘,请注明出处小柯论文网,如果此论文无法满足您的论文要求,您可以申请本站帮您代写论文,以下是正文。摘要 技术差距模型的核心是创新国与模仿国存在技术差距(模仿时滞),技术模仿国通过引进与模仿,缩小与创新国的差距,使技术领先国的比较优势消失。

2、日本应用“引进、模仿、创新”的技术创新模式,较快地缩短了其与创新国的技术差距(模仿时滞),成为世界经济强国。因此,探讨技术差距模型与日本技术创新模式的内在机理,可以为落后国家发挥后发优势提供有益的借鉴。关键词 技术差距模型日本技术创新模式日本战后“赶超经济”的成功,从创新角度讲,源于日本的技术创新模式。特别是日本以“吸收”为主的渐进创新模式,更是得到了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日本的技术创新实力被各国公认是世界一流的。战后日本的制造业正是依靠技术创新,不断开发出新产品,取得了市场竞争的主动权。尽管近十年来日本经济低迷,但它先进的创新模式和管理机制曾经为日本经济的强盛立下汗马功劳。因此,运用技术差距模

3、型的机理,研究日本技术创新模式,对于赶超型国家尤其像中国进行经济增长方式转型的国家具有重要参考价值。一、技术差距模型技术差距模型(Technological Gap Model)即技术差距理论(Technological Gap Theory),是把技术作为独立于劳动和资本的第三种生产要素,探讨技术差距或技术变动对国际贸易影响的理论。由于技术变动包含了时间因素,技术差距理论被看成是对H-O理论的动态扩展。 德国经济学家韦伯伦(T.Veblen)1915年最早提出了与先进国家存在巨大技术差距的国家可以利用前者的已有技术加速自身工业化进程这一思想。20世纪60年代,英国学者格思琴科伦(A.Gerc

4、henkron)认为,落后国家仅仅通过先进国家现有技术的转移,就可以实现工业化,而不必去重新发明,不必经历按部就班地开发每一项技术的缓慢过程。上述理论被果缪尔卡(S.Gomulka)和科恩霍尔(J.Cornwall)做了进一步的完善。技术差距模型产生于1961年,代表人物为美国学者波斯纳(M.V.Posner),他在国际贸易与技术变化一文中,提出了国际贸易的技术差距模型。该理论认为,技术实际上是一种生产要素,并且实际的科技水平一直在提高,但是在各个国家的发展水平不一样,这种技术上的差距可以使技术领先的国家具有技术上的比较优势,从而出口技术密集型产品。随着技术被进口国的模仿,这种比较优势消失,由

5、此引起的贸易也就结束了。 技术差距论认为,工业化国家之间的工业品贸易,有很大一部分实际上是以技术差距的存在为基础进行的。通过引入模仿时滞(Imitation Lag)的概念来解释国家之间发生贸易的可能性。在创新国(Innovation Country)和模仿国(Imitation Country)的两国模型中,创新国一种新产品成功后,在模仿国掌握这种技术之前,具有技术领先优势,可以向模仿国出口这种技术领先的产品。随着专利权的转让、技术合作、对外投资或国际贸易的发展,创新国的领先技术流传到国外,模仿国开始利用自己的低劳动成本优势,自行生产这种商品并减少进口。创新国逐渐失去该产品的出口市场,因技术

6、差距而产生的国际贸易量逐渐缩小,最终被模仿国掌握,技术差距消失,以技术差距为基础的贸易也随之消失。1963年,哥登道格拉斯(Gordon Douglas)运用模仿时滞的概念,解释了美国电影业的出口模式。即一旦某个国家在给定产品上处于技术领先的优势,该国将在相关产品上继续保持这种技术领先的优势。1966年,盖瑞胡佛鲍尔(G.C.Hufbauer)利用模仿时滞的概念,解释了合成材料产业的贸易模式。即一个国家在合成材料出口市场的份额,可以用该国的模仿时滞和市场规模来解释。当他按照各国的模仿时滞对国家进行排序时发现,模仿时滞短的国家最新引进新合成材料技术,并开始生产和模仿时滞长的国家出口,随着技术的传

7、播,模仿时滞长的国家也逐步开始生产这种合成材料,并逐步取代模仿时滞短的国家的出口地位。对技术差距理论的经验研究,支持了技术差距论的观点,即技术是解释国家贸易模式的最重要的因素。图1中,假设有甲、乙两个国家,甲国为技术先进国家,乙国为技术落后国家。在t0点,甲国完成技术创新并开始生产该技术产品,技术差距产生;t1为乙国对该技术产品产生需求并开始从甲国进口;t2为乙国开始生产该技术产品并开始减少从甲国的进口;t3位乙国停止该产品从甲国的进口并开始出口,技术差距消失。t0t3为模仿滞后时期。这一时期又分为两个阶段:t0t2为反应滞后阶段,即技术创新国家(甲国)完成技术创新并开始生产该技术产品,到其他

8、国家(乙国)模仿其技术开始生产该种产品的时间间隔;t2t3为掌握滞后阶段,即乙国开始生产该技术产品,到乙国停止该技术产品的时间间隔。此后,乙国开始出口。另外,在反映滞后阶段的初期,对乙国来说,还存在着一个需求滞后(t0t1)阶段,即甲国完成技术创新并开始生产该技术产品,到该技术产品开始向乙国出口的时间间隔。一般而言,反映滞后时间的长短,主要取决于企业家的创新、风险意识和该项技术产品的规模效益,以及关税、运输成本、市场容量、居民收入水平和需求弹性等因素。掌握滞后时间的长短,主要取决于乙国消化、吸收和掌握该项创新技术的能力。二、日本的技术创新模式:技术差距模型的应用从图1可以看出,先进技术在技术创

9、新国家转移到落后国家,再经过落后国家消化吸收创新出口,关键要缩短模仿滞后即反应滞后和掌握滞后的时间。除了需要国家、企业密切关注世界先进技术的水平和动向外,更重要的是加快吸收、消化、模仿、创新的速度,以最少时间缩短落后国家与先进国家的差距。技术差距论提出,后进国家可以利用世界(主要是发达国家)已有的技术加速本国的工业化,促进经济技术的跳跃性发展,这是符合事实的,后进国家确实具有这种潜在的优势。历史上就不乏落后国家提供利用先进国家的技术从而在经济技术上赶上甚至超过先进国家的先例。二战后日本采用的技术创新模式使其与先进国家的技术差距很快缩小,并使经济快速崛起就是一个极具说服力的例证。日本是二战后世界

10、上引进国外技术最多的国家,也是经济发展最快的国家。技术创新模式是指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创新主体所采用的相对稳定的一般创新行为倾向和机制。它是创新主体技术创新类型选择、动力来源、运行机制、组织体制和管理方式等整合性构成要素之间综合作用的结果。技术创新的关键是获取技术知识源,一般而言,获取技术知识源可以采取两种方式:“内生”(自主研究和开发)或“外生”(技术转移、吸收或兼并)。我们依据技木创新知识源的获取方式不同,可将技术创新模式分为两种:“吸收型”创新和“自主型”创新。“自主型”创新是指依靠资助研发进行的自主创新。一个国家的自主创新水平根植于它的科学发展程度和基础研究能力,日本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是以“吸收型”创新为主的。所谓“吸收型”创新,是指创新主体通过学习、引进率先创新者的核心技术和技术秘密,并在此基础上加以改进和完善,迅速实现商业化的活动。日本自20世纪40年代末开始就把大规模、有选择地引进国外先进技术作为技术创新的中心环节。由于日本在引进创新过程中,采取了重点引进专利技术,强化政府的行政指导和积极干预,实行有计划、保重点、高效率的引进,注意渐进性引进,保证引进技术消化在自身的技术体系中等措施,日本“吸收型”技术创新模式的确使日本用极短的时间,花费较低的成本,提高了自身的技术水平,并保证日本迅速实现了经济赶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他范文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