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婉约派词风的成因.doc

上传人:文库蛋蛋多 文档编号:4013745 上传时间:2023-04-01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3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探析婉约派词风的成因.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探析婉约派词风的成因.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探析婉约派词风的成因.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探析婉约派词风的成因.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探析婉约派词风的成因.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探析婉约派词风的成因.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探析婉约派词风的成因.doc(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探析婉约派词风的成因?168?科教文化探析婉约派词风的成因高亿平(常州刘国钧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江苏常州213000)摘要:以秦观,李清照为代表的婉约派其词风凄婉感伤,具有多情敏感的个性气质.婉约派词人创作了许多伤离怨另1】的抒情词作,体现出凄关婉约的风格,体现了较高的艺术价值.主要从当时的国家形势,婉约派词人的审关心理及婉约派词人的个性性格等三方面分析以秦观为代表的婉约词派凄婉风格的形成原因.关键词:婉约;凄婉;国势;审美心理;个性性格词在风格方面有豪放与婉约之别,词风以婉约见长的词人很多,秦观为其中杰出的代表,而李清照,晏殊,柳永,李煜并称婉约派四大旗帜,她们词作特色分别以闺语,别恨,情长,

2、愁宗见长.综观婉约派词风均有凄婉绮靡,凄清沉郁之特点,即善于通过凄迷的景色,婉转的语调表达感伤的情绪,格调可用凄婉概括.婉约是宛转含蓄之意,始见于先秦,魏晋六朝人已用它形容文学辞章.词本来是为合乐演唱而作的,起初演唱的目的多为娱宾遣兴,演唱的场合无非宫廷贵家,秦楼楚馆,因此歌词的内容不外离思别愁,闺情绮怨.北宋词家承其余绪,晏殊,欧阳修,柳永,秦观,周邦彦,李清照等人虽在内容上有所开拓,运笔更精妙,并且都能各具风韵,自成一家,然而大体上并未脱离宛转柔美的轨迹.婉约派凄婉风格的成因可从词人的个性性格,文人的审美心理以及当时国势的影响等方面作分析.1词人的个性性格对词风的影响一个文人的经历会影响到

3、其性格,并进而在其作品中会找到其性格的烙印,文如其人就是最好的诠释.冯煦宋六十一家词选?序例:淮海小山,古之伤心人也.其淡语皆有味,浅语皆有致.在这位伤心人(秦观)的诗集里,贯串着一种深广莫名的悲哀和抑郁,这种风格特征与他一生中的不幸遭遇分不开.秦观,苏门四学士之一,他少年豪俊,胸怀大志.不料世事艰难,到43岁才在朝廷谋得秘书省正字一职,旋即被卷入党争的政治漩涡.由于他的人生期望值过高,对于人生的挫折和失败又缺乏足够的心理准备,故一旦希望破灭,就异常失望和痛苦.仕途上的坎坷遭遇,理想抱负的一再受挫,使秦观的词染上了浓重的感伤色彩和凄凉哀怨的情调,透露出对整个人生的绝望与究诘.他笔下的春日景象,

4、不是浩瀚澎湃的春潮,百花争妍的春光,万紫千红的春景,却多为败絮残花,弱柳轻风,水光树影,夕阳暮蔼等缺乏力度小巧纤弱的景色.词人常用比兴手法,赋予这些春天的自然物象以女性特有的绵绵情思和袅袅风姿,其独特的妩媚风流,给读者带来动人心魄的审美感受.同是屡遭贬斥,身处逆境,秦观和苏轼丽人的性格及展现的词风是截然不同的.苏轼面对挫折,乐天知命,旷达不羁,对生活,对未来仍充满信心;而秦观则有所不同,其词风展示其性格偏于柔弱.他在屡遭打击之后,由于缺少苏轼那样广阔的胸襟和坚定的信念,深重的哀愁长期包围着他而难以解脱,其词中也时常流露出一种绝望的哀伤.因而词风忧伤哀怨,缠绵悱恻,并擅长写出一种纤细幽微的情感境

5、界.其千秋岁中有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时逢词人横遭贬黜,远离朝廷,政治理想破灭,青春容颜衰老,这种种的怨愤不平,促使他发出了沉痛的喟叹:春天正在逝去,同时也暗示生命的春天也将一去不复返,此词流露出令人惊诧的悲愤凄凉之意.在秦观暮年所作梦中作中春路雨添花,花动一山春色!行到小溪深处,有黄鹂千百.飞云当面化龙蛇,天矫转空碧.醉卧古藤阴下,了不知南北.用象征,托喻手法,表现了词人毕生的追求,冀望,在结尾隐隐流露生命理想终化成空烟的伤痛迷惘,若细细品来,蓦然领会到彻骨的悲凉.秦观的词风格凄婉,从其个f生来讲,满足了他叹喟命运悲剧,渲泄人生愁烦的精神需求.2词人的审美心理对词风的影响宋代文人审美心理

6、也影响着凄婉词风的形成.宋代文人颇受佛道影响,佛家教人戒除七情六欲,讲空讲静心,道家让人谦和忍耐,受佛道影响的理学家教人安贫乐道,重道德自觉.词人们崇尚自由,挚朴的精神世界,注重生活情趣,反对封建意识对文学的束缚,无不闪耀着老鹰的人本主义思想,有利于文学艺术自身的发展.在宋代总体的思想信仰影响下,宋代词风也展现出独特的风格,文人的审美倾向于平静的情态,多愁善感,感伤惆怅的心理表现出对残缺,老瘦之美的偏爱.宋人善于描写离恨愁绪,多捕捉一些残灯,残日,残阳,残梦的场景,写老写瘦,以此为美等等.这些审美的心理倾向也对婉约派词人产生了很大影响,进一步加剧了凄婉感伤词风的形成.李清照在其词论中明确倡导以

7、理学为词,坚持了司空图的审美中tl,论传统.无论是咏物还是怀人,无论是抒发羁旅之思,离乱别苦,还是讴歌山河之美,太平盛世,都是情景交融,回环婉转,流露出宋代词人含蓄,温婉,朦胧的韵外之致,味外之旨的审美趣味.蝶恋花一词:暖日晴风初破冻,柳眼梅腮,已觉春心动.酒意诗情谁与共,泪融残粉花钿重.乍试夹衫金缕缝,山枕斜欹,枕损钗头凤.独抱浓愁无好梦,夜阑犹剪灯花弄.起首三句绘景状物,烘托环境气氛,春回大地实在令人陶醉,令人心动.因为是初春,因而在破冻前极有分寸地用了一个初字.不说冰消,冬去,却说破冻,似乎暖雨睛风具有人的灵性,主动去打破那冰冻般的天地.那柳眼梅腮是大自然的春姑娘呢?还是这位新婚少妇的写

8、照呢?诗人抓住初春景色的特征,采用以人喻物的手法,将早春景色特征拟人化,显得新颖别致.在已觉春心动和酒意诗情谁与共这两句中,一个动字,将抒情主人公的怀春之情,思夫之情表达出来了,将女性对男性强烈的亲近欲望含蓄地透露出来了;而一个共字反衬出她的孤寂,而在内心深处却向远在异乡的丈夫发出阵阵呼唤.再看独抱浓愁无好梦,夜阑犹剪灯花弄这两句,一个独字,将思妇不能与丈夫重温恩爱生活的心理骚动刻画得淋漓尽致;而后面的那个弄字,把思妇的孤寂,苦恼,思念,祈望都融入到拨弄灯花的剪影之中.在秦观的减字木兰花一词中天涯旧恨,独自凄凉人不问,欲见回肠,断尽金炉小篆香.黛蛾长敛,任是春风吹不展,因依危楼,过尽飞鸿字字愁

9、.词中词人对愁思愁绪极力描绘,字字凄冷,体现当时词人的审美心理,在这种凄清闲愁的意境中得到审美的愉悦.纳入词人笔下的景象暮霞,西斜的红日,残花无不展现出荒凉凄冷之美,柳永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景物的摄取是冷风,残月,唯有此种景物才写出词人心中的多情自古伤离别之伤感,这种凄冷之景,这种哀婉之情恰表现了当时词人的审美心理.在浣溪纱中有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宝帘闲挂小银钩,此句艺术性较高,比喻非常奇巧,把飞花的轻写成像梦一般,愁绪在秦观笔下如无边丝雨般延绵不绝,没有尽头.还有李煜的问君能有许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都以比喻的笔法极写愁绪之深,与此词有异曲同工之妙.宝帘闲挂小银钩

10、闲字用得极妙,流露出词人挥之不去的哀婉情绪,词人捕捉斜阳,残月,细雨,危楼等景象,营造出一种凄清之意境,体现了词人的审美心理.李清照的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写出了因思念而憔悴的形象,而只恐双溪蚱蜢舟,载不动许多愁,又将愁绪量化,形象化,这些词中的忧怨愁绪,病态的美,也在宋代文人眼中是那样的美,是值得让他们在词中反复去咏叹的,反映了当时文人对柔弱,忧伤,哀怨的美的欣赏,表现了特定的审美心理.3时代国势对婉约派词风的影响北宋时期国家积弱不振,农民负担很重,再加上jE宋朝廷不断受到周边少数民族的骚扰,国势衰微.在这种社会政治背景下,宋代文人的作品多显出一种中气不足的景象.宋词中无论词风豪迈的还是婉约的

11、,其中体现的沉重感都是很强的,究其原因,当与宋代内优外患,国力不强等因素有关.在这样的衰微国势影响之下,以秦观为代表的婉约派词也不免带有凄凉哀婉的色彩.婉约派词善于通过蝉声,残月,烟霭,微云,斜阳,寒鸦等意象营造一种凄清的意境,同时用怅,孤,愁,恨等词表现内心的浓烈愁绪,客观景物之中融入主人公强烈的(下转169页)科教文化?169?浅谈培养学生想象力的方法吴淑艳(河北省唐山市丰润区综合职教中心,河北唐山063000)摘要:语文阅读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的想像力具有独特的优势,文章试从创设形象,领略内涵,彰显个性化解读等方面,对培养学生的想像力进行一些探讨.关键词:创新思维;语文阅读;想像力学生创造性

12、思维能力的提高是教育的最终目标.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要求语文教学应在继续提高学生观察,感受,分析,判断能力的同时,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培养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的重要性已被提到了从未有过的高度.想像是创新思维中最具活力的因素之一.爱因斯坦认为: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正是有了想像,人类才能够超越常规思维的约束,冲破现有知识经验的局限,以大胆,奇特的方式对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创造性的探索,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所以说,想像构成了创新的基础,是一种极其可贵的思维品质.阅读教学中,尝试从下面三个方面来培养学生的想

13、像力.1激活文字.创设形象语文教材出现在学生眼前的仅仅是一行行文字.如果不展开想像,不懂得进行再创造,那么出现在头脑中的可能只是词语所代表的抽象概念,而无表象组成的生动画面.这样,就不可能进入作者所创设的意境之中,不仅无欣赏乐趣可言,而且难以理解作品的意蕴.如欣赏朱自清荷塘月色第四段: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我请学生根据画中的荷叶或生活中所见,把荷叶与芭蕾舞女组合起来,想像朱自清笔下的荷塘:满眼繁茂的荷叶,荷叶片片相连;因为出水很高,才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像优美典雅的芭蕾舞中的舞女的裙于是,静静的荷塘幻化为动态的舞台,舞女们穿着绿色的裙子,翩翩起舞

14、,轻盈的旋转.2架设桥梁.领略内涵文本的作者与学生,他们的人生阅历,文化底蕴,思考背景,语言修养都不可能在一个层面上,这中间的距离有时简直难以逾越.教学中,需要运用想像在这中间架设心灵的桥梁,让学生走近作者,与文本对话,从而达到心灵上的沟通内涵上的感悟.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第二段: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那些村童居然对着面带愠怒的老头公然作贼,抱起稻草,嘻嘻哈哈,大摇大摆地走入竹林.读到这里,如果不细想,不想像,就会感到杜甫真会幽默,描写出这么好笑有趣的场面.若发问一句:一根稻草都要,而且是群童,这说明什么?学生马上想到贫困,再一点拨,想到安史之乱后民不聊生,天下贫

15、困的整个局面.这些群童正是因为家境贫困,才会当面为盗贼,抱走那些今天视作垃圾的茅草.3放飞思绪.彰显个性学校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培养鹦鹉学舌的模仿者,而是培养能够自己独立思考的创新者.语文教材固然是经过精心筛选的名家名篇,但这些名篇所昭示的相对于整个浩瀚而复杂的宇宙来说只是一家之言,一孑L之见.教育的重任就在于让更多的学生去超越前人.长江后浪推前浪,当悟新人换旧人.所以,教学过程中,应尽可能地让学生放飞思绪,各抒己见,畅谈真正个人的创造性的解读.在教咬文嚼字一文时,学生们根据贾岛的诗作题李凝幽居,经过想像推理,对朱光潜推敲之说的质疑声更是沸反盈天.有的认为用无声的推动作怎么能知道鸟宿池遍树,原

16、诗一的门该是李凝家门,而不是寺院院门;有的认为敲不会打破岑寂,反能衬托幽静显然,第一位学生通过想像把贾岛的题李凝幽居还原成生活画面,由生活画面先听到敲门声,然后看到树上惊起的宿鸟,从而推断出朱光潜所说的意境不合原诗.只要有适宜的情境,学生所爆发出的想像力,创造力是教师始料不及的.夕阳枯草寻常物,解读都为绝纱词.什么叫解读?解读就是放飞思绪,解读就是展开联想与想像的双翼,解读就是进发创新思维火花.何时能让学生思维达到杂花生树,群莺乱飞的境界,那便是语文教学成功之日.(上接168页)主观晴绪.同是送别,唐代诗人用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表现出洒脱之气;而秦观词满庭芳也有送别的描述,却表现出凄

17、清气息:山抹微云,天连衰草,画角声断谯门,暂停征棹,聊共引离尊.多少蓬莱旧事,空回首,烟霭纷纷,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词的景色淡淡勾勒:云是淡淡的,草是衰败的,离别之时,借酒消愁,而薄炯,斜阳,寒鸦的点染又营造出凄清意境,加重了离愁别绪之感.宋代政治经济积贫积弱,始终没有出现过像唐代贞观,开元盛世那样气魄宏伟的兴盛局面,而秦观词柔弱纤丽,情调温婉,也是由其所处的历史背景与个人遭际所决定.李清照的词作更影射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公元1127年,北方金族攻破汴京,徽宗,钦宗父子被俘,高宗仓皇南逃.李清照夫妇也先后渡江南去,第二年,赵明诚死于建康(南京).李清照独身漂泊江南,在孤苦凄凉中度过了晚

18、年.词人连遭国破,家亡,夫死之痛,所作词章更为深沉感人.比如那首着名的声声慢:词中抒发了伤时念旧,怀乡悼亡的情感.开篇三句连用七组叠字,不仅能清晰地看到抒情主人公当时所处的凄清悲凉的环境氛围,而且能强烈地感受到作者极其难堪的空虚落寞和忧伤悲戚之情.接下来,词人通过对日常景物描绘,来渲染自己内心的特定情感:乍暖还寒时候似乎让我们触摸到了深秋的飒飒的凉风,而雁过也又似乎上我们听到了南飞的大雁高声的呼喊.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场面凌乱而忧伤,憔悴的到底是凋落的菊花呢还是抒隋主人公的面庞呢?应该都是吧,因为两者我们都看到了.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是幅绝佳的深秋雨景图:黯淡的黄昏,秋风持续地吹

19、着,吹动了庭院里梧桐树上的枯叶,也把抒情主人公的心吹得更凉了;绵绵的细雨和雨滴桐叶的淅沥声持续不断响着,与秋风连成一气.在这种天气,在这种时刻,在这即将到来的凄凉孤独之夜前的黄昏,女主人的悲苦之情是难以忍受的,更令她痛苦的是,没有人来倾听她的诉说.又如喏萨蛮,恋花】以及慢词遇乐】等,寄托了强烈的故国之思.她在词中充分地表达了自己在孤独生活中的浓重哀愁.如声声慢】等将亡国之痛与个人孤苦凄惨的生活晚景融为一体,悲伤愁绪渲染极致,可以说这是时代的苦难与个人不幸命运的艺术概括.王国维的人间词话中评此词词境最为凄婉,极其恰当.在北宋衰微国势之下,总是能引起词人感时伤事的情绪,在此种背景之下,婉约派词展现凄婉色彩亦在情理之中.纵观婉约派词人之词,不难看出他们善于通过凄迷的景色,宛转的语调表达感伤的情绪,格调凄婉的艺术特征.而其词风又是与当时特定的国家形势,文人的审美心理及词人的个l生性格密切相关的.参考文献【1中国文学史.游国恩M1.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81.21周汝昌,万云骏.唐宋词鉴赏辞典MI.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3】张晶.心灵的歌吟一宋代词人的情感世界【M1.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1.作者简介:高亿平(1972),男,江苏常州,大学本科,汉族,高级教师,江苏省常州刘国钧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教师,高职校语文教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他范文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