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论文浅谈大学生非理性消费及消费道德教育.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管理论文浅谈大学生非理性消费及消费道德教育.doc(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浅谈大学生非理性消费及消费道德教育 浅谈大学生非理性消费及消费道德教育是小柯论文网通过网络搜集,并由本站工作人员整理后发布的,浅谈大学生非理性消费及消费道德教育是篇质量较高的学术论文,供本站访问者学习和学术交流参考之用,不可用于其他商业目的,浅谈大学生非理性消费及消费道德教育的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因网络整理,有些文章作者不详,敬请谅解,如需转摘,请注明出处小柯论文网,如果此论文无法满足您的论文要求,您可以申请本站帮您代写论文,以下是正文。 摘 要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消费水平的提高,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消费群体,他们的消费观是不完整,不稳定的,消费行为呈现非理性的一面,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消
2、费观,培养和提高他们的“财商”必须对大学生进行消费道德教育。关键词 大学生消费 理性消费 消费道德教育在当今盛世时代成长起来的大学生,较之于十几年前的大学生在思想观念、行为方式上,的确有了许多新的变化,特别是在消费需要、态度和行为方面表现出了与以前不同的特点,其消费行为方式两极化趋势特别明显,很多大学生的消费行为出现了非理性消费的一面,科学消费的根本要求,就是既要注重最大限度地提高每个消费者的资金使用效益,从而最大限度地改善消费者在生命健康、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等各方面的生活质量;也要注重最大限度地推动消费活动与保护环境和自然资源、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立诚实信用体系、社会经济文化均衡方面、可
3、持续发展等社会整体利益和社会公共政策保持协调。当前,大学生日常消费道德观培育方面存在着重大不足,如果在当前不引起足够重视的话必然会影响和谐校园的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构建以及社会消费道德的转型。一、大学生非理性消费的表现1.消费观念超前, 消费主义道德观蔓延。“消费主义”是二战后西方主流的消费价值观,在消费观念上,当代大学生表现出鲜明的“消费主义”的特征:首先,“享受生活”成为核心的消费观念。部分大学生把节俭看成是“寒酸”,他们对传统的“省吃俭用”、“节衣缩食”消费观念的认同感减弱,“享受生活”已成为指导消费的全新观念。其次,“追逐前卫和新潮”的消费心态在大学生中流行。大学生正处于经济快速发展、人
4、们社会角色的变化最为频繁、自我需求不断扩张的发展时期,在这种情况下他们更易热衷于以衣食住行的时髦和文化领域的时尚,甚至以反叛式的标新立异的奇特行为,向成人社会显示自己的存在。他们希望通过消费上的前卫、时髦,来炫耀青春的活力,以便在注重经济价值的现代社会中引起公众的刮目相看,获得更多脱颖而出的发展机遇。 2.盲目攀比,过度消费。许多大学生在消费时,不是从自己需要出发,而是看多数同学的情况从而决定消费,存在着严重的攀比心理。手机、MP3和电脑被称为大学生必备的三大件。有些大学生虽然家庭很困难,但为了不落后于他人,通过省吃俭用、贷款借债等方式也要购买三件中的一两件或全部。大学生之间的过分攀比,使他们
5、吃饭讲究地点、档次和排场,穿衣讲究品牌。为了所谓的“面子”可以一掷千金,不懂得量人而出;为了追求恋爱中的不切实际的浪漫,可以举债度日等。虚荣心造就大学生之间无休止的攀比。相互之间的攀比进一步膨胀他们的虚荣心,进而带来非理性消费的恶性循环。大学生的交友动机十分强烈,人际关系圈也较广,频繁的聚会或外出,必须有较强的经济实力做后盾,但是他们不会合理安排费用,在消费上没有明确的目标,而且缺乏适当的消费指导,结果出现了盲目、片面的消费行为。大学生在追求物质享受时,在群体消费行为中就会产生独领风骚的畸形心理,因此相互攀比就有了产生的土壤。在对时尚消费的追逐中,在对物品的购买和使用过程中,体现出的已经不是这
6、件物品的使用价值和实用性。时尚消费表达出的是创造某种社会关系和维持某种社会关系,体现了消费者渴望被“目标群体”所接纳、与社会的目标形象要求同步的情感与需求。在大学生眼中,名牌服装的重要性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或者说穿名牌究竟有什么作用? 调查显示,对“你日常生活中是否注重品牌”的选择,有50的学生表示“注重”,35的学生表示无所谓,仅有15的学生表示“根本没有考虑”。对于“您认为,穿名牌衣服的目的是什么?”这一问题的回答,认为“用名牌,有面子”的人所占比例最大,占被调查者的41.3:有16.9的人对这一问题的回答是“既是为了给他人看,同时也为自己感到愉快”;后面依次有l8的人认为“主要穿给别人看
7、,以免被人瞧不起”。可见,当今大学生由于自我意识的提高,对于穿名牌服装的主要动机具有明确的自我取向,大学生对时尚消费的认同和现实表达,有着极大的虚荣成分。这些虚荣的成分使“自我实现、自我表达的生活方式的产生,与浮华消费和风格化的自我呈现融为一体。3.消费需求与价值的背离。人的消费行为可以区分为基于需求的消费和基于欲望的消费。在有意义的社会生活中,消费活动只应该是满足人的基本需要的活动。但是消费者的行为,一方面受到个人生活理想和价值的支配,另一方面叉受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环境的影响和制约。当人们把自己的幸福或对生活满意的程度的大小,建立在主观需要与物质丰富程度的关系上时,消费的“需”和“求”之间的
8、平衡就会被打破。而欲求一旦超过了生活本能,进入心理层次,它就是无限的要求,这时社会就不再被看作是人的自然结合,而成了单独的个人各自追寻自我满足的混杂场所,消费者就会走向享乐主义的价值追求。4.储蓄观念淡薄,缺乏科学理财的意识和经验。大多数大学生对消费缺乏理性思考,在独立理财方面亦毫无经验,所以普遍存在着消费无计划的现象。不会提前预算和周密计划,不能合理安排和控制一段时间内的支出,有钱时慷慨潇洒、大手大脚,囊中羞涩时则节衣缩食,甚至借钱度日。大学生的普遍年龄在19岁以上,大部分是第一次走出家门,大学也是走向独立自主的生活过程,根据调查,78的大学生存在着生活费勉强或刚好的情况,有10的人表明自己
9、的生活费根本不够。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当前大学生消费是较为冲动和盲目的。那么是家里给的钱少吗?回答是否定的,他们大都有同样的感慨:不知道自己的钱往那里用了。当问及一学期结束后经济情况如何时,大部分同学都坦然承认自己的消费已经超出计划范围,甚至有些同学还需要向别人借回家的路费,略有剩余的同学也想着如何把剩余的钱花完,只有极个别同学有储蓄的意识。可见,当前大学生的财商需要培养和加强。二、大学生非理性消费的原因分析1.心理原因。首先是社会价值补偿心理。其次是攀比心理和虚荣心理。再次是从众心理。从众心理与消费时尚有关。消费时尚一旦在某个消费者群体出现,便会形成一种强大的社会心理强制,使人们自觉不自觉地加
10、入其中,产生从众的消费行为。2.家庭的原因。中国的父母都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情结,在家庭中伦理关怀的重心总是放在年轻一代的身上,在家庭的消费结构中,消费的支出也更多地是往年轻一代身上倾斜。一方面,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大学生的家庭经济条件也不断得到改善,这就在客观上为学生家长满足子女在学校的经费开支提供了物质基础;另一方面,父母对子女的爱全集中在经济的一味满足上,经济宽裕的家庭是这样,经济困难的家庭也是这样。有些父母宁愿自己省吃俭用,含辛茹苦,也要把钱攒足以满足子女的要求,生怕自己的子女因经济拮据而受委屈。家长的这种溺爱心态和做法在客观上助长了一部分学生非理性的消费恶习。3.广告传媒的
11、误导。大学生是庞大的消费群体,也是商家争夺市场的重要阵地。生产厂家与商家积极对大学生消费群体进行分类研究,然后运用现代媒体对大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宣传和营销,激起他们的各种消费欲望。消费心理尚不成熟的大学生,消费行为更是跟着传媒的导向亦步亦趋。在大学校园中常常可以看到大学生们能够流利地说出许多广告词,广告词能够在较短的时间里转化为消费者的日常语言,并很快落实在他们的行动上,产生各种盲目的前卫消费行为。 4.高校 浅谈大学生非理性消费及消费道德教育是小柯论文网通过网络搜集,并由本站工作人员整理后发布的,浅谈大学生非理性消费及消费道德教育是篇质量较高的学术论文,供本站访问者学习和学术交流参考之用,不
12、可用于其他商业目的,浅谈大学生非理性消费及消费道德教育的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因网络整理,有些文章作者不详,敬请谅解,如需转摘,请注明出处小柯论文网,如果此论文无法满足您的论文要求,您可以申请本站帮您代写论文,以下是正文。理财教育的缺乏。目前,在我国的“应试”教育体制下,各级各类学校都忽略了对学生“财商”的培养,极少重视对学生理财、预算等基本生存技能的培育。即便是高校在教育引导大学生消费时,往往只是从如何加强个人素质、提高个人修养等方面进行高谈阔论,而没有在大学生中广泛开设消费知识和理财方面的课程,致使许多大学生消费理论水平比较低。高校理财教育的缺乏,不仅使许多大学生消费无预算,开支随意,出现
13、前松后紧,甚至“寅吃卯粮”的现象,而且大学期间理财教育的缺位在他们毕业以后还会产生影响,使他们不知道该如何有效理财投资,仍然会经常出现非理性消费现象。5.消费主义文化意识形态的主导。随着全球化的推进,西方的消费主义文化也在全球广泛蔓延。“美国制造的消费主义生活方式正被世界范围内所有有财力的人争相效仿,但是还有许多人是没有能力的”。 美国消费主义生活方式的传播和扩散是以文化霸权主义的形式实现的。消费主义文化与大众媒介相结合,将“消费与信息”合成一种符号编码系统,通过提供所谓“现代性”、“美好生活”的想象以及渲染商品的符号象征意义,影响并最终控制和塑造人们的“需要”、情趣、审美以及基本价值、道德和
14、信念。三、加强大学生消费道德教育的理性分析1.培养大学生崇尚节俭和适度消费的观念,树立科学消费观。崇尚节俭和适度消费的观念有利于和谐校园建设,崇尚节俭和适度消费是消费道德规范中最基本的规范。在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中,“崇俭” 是消费价值观念的核心,是维系中华民族数千年繁衍不息的精神之一。我们提倡的节俭和适度消费是提倡一种理性的消费观念,一种理性的生活态度,一种对生活目的的合理计划和生活方式的理性选择。在现代人类日益清醒地意识到自身生存条件和自然资源的有限性时,这种生活态度所具有的美德意义就越发值得尊重和珍贵。有了这种生活态度,对于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建设、对于和谐校园的构建具有重要意义。2.积极开
15、展勤工助学和社会实践活动。由于许多大学生对艰苦奋斗和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缺少切身体会,进人大学前后经济来源一直是家庭提供,也没有挣钱的经验,不能深刻体会挣钱的艰辛。教育者如果采取单纯的说教方式对他们进行减少非理性消费行为教育,往往收效不大,要采取教育和引导相结合、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在高校内积极引导和鼓励大学生参与勤工助学和社会实践,培养大学生的经济独立意识,提高他们自强自立的能力。同时,通过广泛开展勤工助学,不仅使学生接触了社会,有助于他们进一步社会化,而且也可以教育他们懂得“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珍惜劳动成果,从而便于引导他们因勤就俭,帮助他们培养正确的消费观
16、和金钱观,建立理性消费习惯。3.加大消费基本知识教育,提高其理财能力。加大消费基本知识教育。对于大学生的消费道德教育,不仅仅是进行一般伦理意义上的教育,还要深入大学生的生活实际,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消费知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理财教育,提高大学生的理财能力,如何让有限的钱财发挥最大效益,引导他们将钱用在生存性消费和发展性消费上,以提高自身的素质和减轻父母的经济负担;(2)消费与市场的基本理论教育;(3)消费品常识教育;(4)消费生态意识教育,提高大学生社会责任感;(5)消费文明教育;(6)消费者权益与保护教育。只有这样,我们的德育工作才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才能起到良好的效果。4.学生要
17、以积极的姿态,树立正确的消费道德。大学生要充分认识到消费道德对自己成才所起的重要作用,认识到消费对于每一个个体来说,不单是一种社会经济行为,它交织着各种观念、心理和价值意识,它不仅折射出一个人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而且左右着一个人的思想和行为,更能决定一个人的人生道路。面对传媒的大事渲染,大学生消费要理性化,自觉分清什么是正常消费,什么是盲目攀比,正确进行消费决策,在消费行为中体贴关心父母,量人为出,合理消费。自觉抵制享乐主义、拜金主义、个人主义的不良倾向,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5.加强制度建设。规范大学生的消费行为。消费伦理作为一种道德规范,实际上是个体在消费领域的社会道德关系,体现了社会道
18、德对大学生在消费过程中应遵循的原则、规范和准则。崇尚节俭和合理消费的道德规范是消费道德规范中最基本的规范。节俭的要义是节约而不浪费,合理消费的灵魂是适度,崇尚节俭和合理消费二者在本质上是统一的。所谓适度消费,就是消费与生产力的发展及家庭收人的多少相适应,它包括不抑制消费和不超前消费两层意思。此外,学校的有关管理部门,应坚持制度创新,及时将消费伦理中体现出来的合理精神吸收到大学生的管理制度中来。比如随着高校收费制度的改革,各高校对学生的奖学金有较大幅度的增加,但是在奖学金的使用上,存在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很大数量的奖学金被用于请客和高消费。设立奖学金的目的在于奖励品学兼优的学生,并在一定程度上提供
19、学生的学费来源,学校管理部门不应该对奖学金一发了之,应建立制度控制奖学金流向高消费领域。此外,利用校园文化的传播功能,形成科学、合理、健康消费的舆论氛围,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合理、健康的消费观念,使其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消费道德教育。参考文献:1陈桂生:新时期大学生消费特点及对策J.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2007(11)2吴建明:学生的理财教育与消费引导,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1(03)3侯 玲 王洪斌:从学生文化消费看大学生校园文化建设J.高等农业教育,2004(7)其他参考文献Baker, Sheridan. The Practical Stylist. 6th ed. New York
20、: Harper & Row, 1985.Flesch, Rudolf. The Art of Plain Talk. New York: Harper & Brothers, 1946.Gowers, Ernest. The Complete Plain Words. London: Penguin Books, 1987.Snell-Hornby, Mary. Translation Studies: An Integrated Approach.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1987.Hu, Zhuanglin. 胡壮麟, 语言学教程 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
21、社, 2006.Jespersen, Otto. The Philosophy of Grammar. London: Routledge, 1951.Leech, Geoffrey, and Jan Svartvik. A Communicative Grammar of English. London: Longman, 1974.Li, Qingxue, and Peng Jianwu. 李庆学、彭建武, 英汉翻译理论与技巧 M. 北京: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2009.Lian, Shuneng. 连淑能, 英汉对比研究 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3.Ma, Huiju
22、an, and Miao Ju. 马会娟、苗菊, 当代西方翻译理论选读 M.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9.Newmark, Peter. 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 London: Pergmon P, 1981.Quirk, Randolph, et al. A Grammar of Contemporary English. London: Longman, 1973.Wang, Li. 王力, 中国语法理论 M. 济南: 山东教育出版社, 1984.Xu, Jianping. 许建平, 英汉互译实践与技巧 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3.Yan, Qigang. 严启刚, 英语翻译教程 M. 天津: 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1.Zandvoort, R. W. A Handbook of English Grammar. London: Longmans, 1957.Zhong, Shukong. 钟述孔, 英汉翻译手册 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83.Zhou, Zhipei. 周志培, 汉英对比与翻译中的转换 M. 上海: 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