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论文一个演化经济学的视角:中国经济学的使命.doc

上传人:仙人指路1688 文档编号:4014767 上传时间:2023-04-01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经济学论文一个演化经济学的视角:中国经济学的使命.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经济学论文一个演化经济学的视角:中国经济学的使命.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经济学论文一个演化经济学的视角:中国经济学的使命.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经济学论文一个演化经济学的视角:中国经济学的使命.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经济学论文一个演化经济学的视角:中国经济学的使命.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经济学论文一个演化经济学的视角:中国经济学的使命.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经济学论文一个演化经济学的视角:中国经济学的使命.doc(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一个演化经济学的视角:中国经济学的使命 一个演化经济学的视角:中国经济学的使命是小柯论文网通过网络搜集,并由本站工作人员整理后发布的,一个演化经济学的视角:中国经济学的使命是篇质量较高的学术论文,供本站访问者学习和学术交流参考之用,不可用于其他商业目的,一个演化经济学的视角:中国经济学的使命的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因网络整理,有些文章作者不详,敬请谅解,如需转摘,请注明出处小柯论文网,如果此论文无法满足您的论文要求,您可以申请本站帮您代写论文,以下是正文。 摘要 本文旨在强调经济学科学性的同时,着重强调回归经济学以人文关怀,回归经济学的社会学本源,从而说明经济学本土化的重要性。关键词 制度经济

2、学 经济学演化 人文关怀 社会科学一、引言法经济学是不是单单用经济学的方法去分析法律?那么经济学的方法是什么?难道经济学就只有成本收益分析吗?在对这些问题的回答中我们不难找到科斯所指的成本收益分析法不是经济学方法,或者说的更准确些,那不是纯正的经济学方法,而是一种会计方法。他所说的成本也不是被大多数所认为的成本,他们更强调的是机会成本。如果只用这一简单的理论去分析法律或与制定法律有关的事宜,那不就显得有些过于单一了嘛?就算是把制定法律的成本降到了最低点,就算法律制定与执行效益提高了,但这是不是科斯这一类学者开创的理论呢?在科斯看来的法制度经济学用他自己的话来说:一是用经济学的工具去分析政治制度

3、、法律制度,二是考虑法律制度如何对经济制度产生影响。他自己认为自己属于后者。这里以这样的开头,是为了让学者们更能明白,所有的学科总是可以通过创新和有创新意识的人去办的。在中国同样也会出现像科斯一样的伟大的学者吗?这样的一些学者们可以通过利用各种专业工具对社会各现象进行分析解释,对社会现实创新性地利用现有工具进行诠释吗?在当今的中国国内缺乏的最多的是创新意识和有创新意识的人。对于法制度经济学的研究是如此,其他学科也会如此的。因为在中国各界精英们并不感到迫切需要使自己西方化,其主要原因之一在于中国的办事方式有助于他们在中国求生存和成功。可是这一点却不适用于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的知识分子和研究人员,因

4、为他们发现要有所成就的最好办法是引进西方的理论和研究方法。所以中国长期以往,理论学家们的创新能力就大大减弱了。关于这一点,杜志华在制度的选择与创新(1996年读书10期)中做出了精辟的解释。他总结为三点:第一,是理想与现实的错位;第二,在采借与选择中丧失了自我;第三,在“反激进主义”旗帜下的固守传统,抱残守缺。1995年,陈岱孙教授指出:“在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方案的研究工作中,对西方经济学盲目崇拜、一概肯定照搬照抄的倾向变得空前严重起来。”主流经济学既不能得出私有制和追求利润是不道德或不公平的结论,也不会使我们得出私有制和自由市场配置显然很好的结论。因为关于私有制和竞争市场是有效的结论在很大

5、程度上基于一系列非常严格的假设。正是由于有着这样的许多不同中国人在选择自己国家经济制度和社会制度时,一定得懂得国别、国情的不同。科斯在对这一问题解释中有一个更为漂亮的例子:交通规则在美国与阿拉伯就应不同,因为一个用汽车一个用骆驼。他认为制度可以这样来理解,它是从一群人、一个社会中生成的。它是利益相互冲突着的人及其组织之间妥协的产物。二、经济学到底要做什么:现代中国经济思想史回顾20世纪中国经济学的形成和发展,大致经历了四个主要阶段:第一阶段:从1900年始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为止,这是一个主要以引进传播和学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时期。以梁启超、朱执信、孙中山等为代表的这些先驱们按照“中学为

6、体、西学为用”的精神,从总体上学习西方民主资本主义社会思想,试图用这个对中国人来说属于新思想的民主资本主义社会思想来改造处于没落时期的封建社会,在引进和传播西方民主资本主义思想过程中,也就是最早地传播和学习马克思主义,包括传播和学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尽管他们有时甚至对马克思主义及其政治经济学采取了批判的态度,但后来以陈独秀、李大钊和毛泽东等人为主的马克思主义者们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进行了系统传播学习和实践。第二阶段:从1950年到1965年为止,这时中国经济学形成和发展为主要任务,是在进一步介绍和学习的基础上吸收、消化和应用时期,是从“建设”的需求出发对资本主义市场经

7、济和制度进行“扬弃”并探求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道路为主。第三阶段:文革时期是中国经济学缺失的十年。中国经济全部忙于“阶级斗争”和没有市场的计划经济建设。第四阶段:始于1978年,这是中国经济“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时期。这是一时期不仅推动了中国经济学理论的开放和发展,而且是经济学在中国的全面复兴。通过对经济学全面的吸收消化和发展,逐步建立起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学,为中国经济从计划走向市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提供了系统的理论指导 。通过百年的历史我们不难看到,先人们用了更多的时间在引进吸收,不断地引进和吸收,这也是为完成自己理论学科建设少不了的工序,但我们也可以看到,我们消化得太慢,

8、吸取的不多或者是全部吸收这些全部会成为问题,太慢对我们经济发展所迫切之需理论供给不足,经济改革就会放缓脚步,全盘吸收也将会使中国经济步南美后尘,中国不仅要吸取外来西方主流经济,以及其他理论,而且还要努力形成与我国实践相适合的并能指导中国经济发展的经济理论,这样的理论更多的应该是中国经济界不断完善总结中国改革之成果的结晶。三、演化视角的中国经济学缺乏人文关怀要不要经济学回归人文关怀?从常识出发的学者们都会认为这一问题是不需要来回答的。因为这是一个经济学基础的问题,也是最一般的问题。但也正是如此,由于学者们早已习惯了用已有的知识去解释新问题,所以在他们看来这个问题是不值得回答的。其实这一问题是值得

9、我们认真对待的,因为我们不忘记经济学是一门社会学科,现代一些经济学家们在经济学研究的范围之内,划地自限,将使其理论脱离现实,往往流于追求技术性(纯数学)操作,使经济学失去社会科学的本质。所有的经济学家都满怀着人类的热情,富于同情心,献身于这样一个信条:公共政策的最终目标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在这一点上经济学和法律是不一样的,法律的出发点不论其目的如何,但其基本的方式是采用严格的限制条件,满足条件的人或事,但经济学应该像法律一样对社会问题非常贴近的关注,可是我们的经济学现在正在慢慢地失去这些,而这都是现在经济学正在失去的东西,却是最初原有经济学作为出发点的东西。回顾西方传统经济学史,我们发现那些经

10、济学家们,他们对社会问题的关注才形成了今天的经济学,这也正是经济学本质,无论是从亚当斯密到凡勃伦还是到弗里德曼等等,他们更多地是对现实社会的关切和思考,因而成就了他们对经济学的贡献。如亚当斯密在道德情操论,充满了对人的关怀和现实世界的分析。而在加尔布雷思那里“经济是为当时社会现状报务的”。他认为“过去的经济学家是以贫困为研究对象的,而作为富裕后的美国必须从贫困社会观念转向丰裕社会的观念”。在对待经济安全问题时他把它与国家安全放到一个高度:他认为,在竞争社会中,效率总是受到鼓励,不安全是固有的,既是不可避免的也是有用的,经济的不安全虽说是在原则上很有价值,但并不是最佳期状态,人们在现实经济生活中

11、总是倾向于追求安全。弗里德曼密尔顿在他的 资本主义与自由认为:坚持自由市场机制的原则并不是恢复完全的自由放任,还要有一种社会的法律体制以一定的规则去约束交易双方并遵循它,他强调借助政府力量反对和缩小那些“邻近影响”的因素。加尔布雷思经济学与公共目标:“要充分强调的是,经济学根本不是一种说明科学,客观存在也为支配经济利益服务。它培养信念,同时培养这种利益所需求的行动。” 不论西方经济理论的风格曾经经 一个演化经济学的视角:中国经济学的使命是小柯论文网通过网络搜集,并由本站工作人员整理后发布的,一个演化经济学的视角:中国经济学的使命是篇质量较高的学术论文,供本站访问者学习和学术交流参考之用,不可用

12、于其他商业目的,一个演化经济学的视角:中国经济学的使命的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因网络整理,有些文章作者不详,敬请谅解,如需转摘,请注明出处小柯论文网,如果此论文无法满足您的论文要求,您可以申请本站帮您代写论文,以下是正文。历过的西蒙和配第的浪漫的感伤主义,还是马尔萨斯的悲观主义,还是后来的古典主义经济学的科学主义、现实主义等思潮,我们都不难看到大家们对社会和人的生活的关注,作为经济学学者就得要有着充分的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揭示,对社会制度的剖析,对社会经济生活的直觉性感悟。在这一点上经济学是该向法学学习了。正如科斯所说一个经济学家应该来法学院,因为经济学家们可以利用法学的思维方法和分析手段,并能

13、更加贴近生活去解决现实社会问题。 中国经济学的本土化,中国传统文化的特性,既有意识形态必然影响到中国制度变迁与经济发展的模式。 这是不同于西方国家的独特性,这种独特性应为中国的经济学理论工作者所认识,而要认识这种独特就必须深刻理解中国经济史,尤其是建国以来中国经济变迁史,这正是中国经济学发展的一个最薄弱的环节。四、结束语长期以来,中国经济史研究往往成为纯粹的史学家的专有领域,经济学者鲜有涉足。同时中国经济学理论也缺少经济史的理论奠基。可喜的是以陈东琪为主编的一些学者去年出版了19002000中国经济学史纲为我国经济学者更多地去关注,虽说他们只是对百年中国经济史进行的一些描述,但这也足以让后人们

14、去学习,去研究。当然,经济史理论研究必须经现代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作为分析工具,在这方面我们可以从西方新经济学那里找到一些借鉴。加尔布雷思言道,思想是非常重要的,它们能够主导社会中集团和个人的行为。如果思想总是经济审慎的推导而来,那么就不会产生任何问题。但事实并不是这样,人们接受一种思想并不是因为它们符合逻辑,而是因为它们耳熟能详。他还提到信念的解放是改革任务中最难的,也是其他变革所依赖的基础。它之所以难以克服是因为,建立在信念基础上的权力具有独特的专制性;当权力充分发挥效力时,出于基本性,它会排除一切可能削弱控制思想。哈耶克也谈到了:有些人没有自己的坚强信念而只是准备接受一个现成的价值标准体系

15、,只要经常大声朝他们耳朵鼓吹这种体系,这样的人容易上当受骗,因而壮大了这一队伍。对于许多这样的理论家们提到的一些理论,中国的经济学学者们想必都很熟悉,那么我们这样一大群学者们应当肩负起“诺亚方舟”的使命,是中国经济能否生存和继续乘风破浪的关键所在,中国必将成为“经济美”的社会而屹立在世界的东方。参考文献:1胡东民等著:真实世界的经济学新制度经济学纵览.当代中国出版社2何玉长等:批评与超越西方激进经济学述评.当代中国出版社3程恩富 主编:11位知名教授批评张五常.中国经济出版社4陈平:文明分岔、经济混沌和演化经济学.经济科学出版5吴敬琏:比较.中信出版社,第一册6特里萨M阿马布勒等著:突破惯性思

16、维.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7读书编辑部:读书.1996(3) (10)生活 读书 新知三联书店出版8约肯加尔布雷思:经济学和公共目标.商务印书馆9陈东琪主编:19002000中国经济学史纲.中国青年出版社 其他参考文献Baker, Sheridan. The Practical Stylist. 6th ed. New York: Harper & Row, 1985.Flesch, Rudolf. The Art of Plain Talk. New York: Harper & Brothers, 1946.Gowers, Ernest. The Complete Plain Words. L

17、ondon: Penguin Books, 1987.Snell-Hornby, Mary. Translation Studies: An Integrated Approach.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1987.Hu, Zhuanglin. 胡壮麟, 语言学教程 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Jespersen, Otto. The Philosophy of Grammar. London: Routledge, 1951.Leech, Geoffrey, and Jan Svartvik. A Communicative Grammar of

18、 English. London: Longman, 1974.Li, Qingxue, and Peng Jianwu. 李庆学、彭建武, 英汉翻译理论与技巧 M. 北京: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2009.Lian, Shuneng. 连淑能, 英汉对比研究 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3.Ma, Huijuan, and Miao Ju. 马会娟、苗菊, 当代西方翻译理论选读 M.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9.Newmark, Peter. 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 London: Pergmon P, 1981.Quirk, Ran

19、dolph, et al. A Grammar of Contemporary English. London: Longman, 1973.Wang, Li. 王力, 中国语法理论 M. 济南: 山东教育出版社, 1984.Xu, Jianping. 许建平, 英汉互译实践与技巧 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3.Yan, Qigang. 严启刚, 英语翻译教程 M. 天津: 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1.Zandvoort, R. W. A Handbook of English Grammar. London: Longmans, 1957.Zhong, Shukong. 钟述孔, 英汉翻译手册 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83.Zhou, Zhipei. 周志培, 汉英对比与翻译中的转换 M. 上海: 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他范文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