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市场经济条件下义务兵强势需要及其引导与调控.doc

上传人:文库蛋蛋多 文档编号:4014838 上传时间:2023-04-01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3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市场经济条件下义务兵强势需要及其引导与调控.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论市场经济条件下义务兵强势需要及其引导与调控.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论市场经济条件下义务兵强势需要及其引导与调控.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论市场经济条件下义务兵强势需要及其引导与调控.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论市场经济条件下义务兵强势需要及其引导与调控.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论市场经济条件下义务兵强势需要及其引导与调控.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市场经济条件下义务兵强势需要及其引导与调控.doc(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论市场经济条件下义务兵强势需要及其引导与调控前 言 军委江主席指出,部队思想政治工作 “一定要适应改革开放和军队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的新形势,紧密联系干部官兵的思想实际,加强针对性、系统性和创造性”。决定指出:“要善于从利益动因上分析官兵的思想变化,把正确的思想引导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了解和掌握士兵所思所想,高度关注义务兵的思想行为及其变化趋势,对于做好新形势下思想工作有着重要的意义。为准确了解和掌握官兵的思想,应立足于思想实际,“因需利导”,从满足官兵的需要出发,对需要进行科学合理定位,正确看待、调节和引导义务兵的需要。只有这样,才能摸清义务兵的兴奋点,找准政治工作的着力点,把握

2、军队建设的动力源,才能充分调动义务兵的积极性,激活义务兵的能动性,做到思想政治工作与官兵思想实际紧密结合,真正找准思想工作与官兵思想的结合点,切实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本文拟就对此进行探索研究。第一部分 义务兵强势需要研究概述 一、问题提出背景与研究对象 进入八十年代,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在这场深刻的社会变革中,我军建设所处的历史条件发生了重大而深刻的变化,义务兵的思想发生了一些显著变化。特别是,“社会经济文化的进步,武器装备的更新,现代战争形态的变化,从多方面对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决定)我军思想政治工作正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也面临着严峻

3、的挑战和艰巨的任务。怎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有针对性地去把握这些变化,是当前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一项极为迫切的任务。 实践表明,士兵思想、行为的变化与士兵的需要变化之间存在着明显的相关关系,人的需要的实现与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之间有着根本的一致性。部队建设要获得动力支持,就必须深刻把握这种一致性。那么,需要在士兵思想行为中起到怎样的作用;市场经济对人提出哪些要求,它与士兵需要的变化存在哪些一致性;怎样才能更好地激励、疏导和调控士兵的思想与行为,要科学地回答这些问题,就必须继续深化对士兵行为动力机制的认识,掌握士兵需要与士兵能动状态之间的规律性联系。因此,把握士兵为动力机制,揭示士兵能动性的

4、深层规律,深化对规律的理解,使思想政治建设更加符合军队政治工作规律,创造出既符合传统精神,又适于现实条件的工作方法,是我军政治思想工作亟待解决的理论问和现实问题。 从我军政治工作实践中可以看出,我军政治工作十分注重士兵需要,创造出了诸多行之有效的方法,取得了显著效果。九十年代以来,政治工作研究也都从不同角度,对官兵需要进行了研究,对官兵需要与社会环境的关系做了一定的探讨。但也还存在一些不足:一方面,在实际问题的研究上,多局限于现象经验性描述,尚待深化到解释层面上。在实践性与理论性的结合上,对现象、特点和经验的描述多,对机制的相互作用及相互关系的研究明显不足。另一方面,从理论研究的协同上看,各学

5、科之间的相互吸取、融合有待于进一步发展。因此,从理论上解决这个问题,对推动思想政治工作的发展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有关这方面的研究应向更高阶段继续深化。不仅要反映一般规律,揭示出内在的机制,深化对规律的认识,提高理论的解释力。而且还要力求从士兵需要入手,把士兵需要置于士兵行为动力效能层面上进行分析和研究。从各学科的综合、交叉上,多视角、多层面地研究人的行为与心理,充分揭示士兵行为动力机制,探究士兵行为动力效能。 义务兵是战斗力诸要素中最活跃的、起主导作用的因素, 对义务兵的思想、行为进行引导,是做好部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环节。其效果好坏,直接关系到部队建设的质量,影响到部队战斗力的提高。基于义务

6、兵在军队中的基础地位,研究中,我们把研究视点放在这个社会类群上,在我军兵役人口中选择了一个典型群体 义务兵群体(复合样本规模N = XXXX;征召期跨度:1991年 1999年)。以此为样本,这是因为:处在这个年龄的军人90%为18至23周岁的士兵,他们作为一个独特的充满朝气的角色阶层,在军队建设事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二、研究目的与价值 本课题从义务兵强势需要入手,侧重于实证分析,力求通过对当前我军官兵中的主要兵员群体义务兵的需要进行比较分析,引导出义务兵的强势需要,对义务兵强势需要的一般特点、规律、过程有所反映,并探讨其需要对部队建设的影响,以求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义务兵强势需要作一较

7、为清晰的描述。进而,对义务兵行为效能进行分析和研究。进一步探究在新形势下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途径,深化对我军优良传统和新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规律的认识和把握。 三、研究方法与资料来源 为了全面、准确地了解和把握目前义务兵强势需要的状况,本课题研究采取实证研究与理论思辨相结合的理论研究方法。采用典型调查与抽样调查、问卷调查与个案访谈相结合,以国家军队“七五”重点课题军队系统调研数据库,军队“九五”课题调查士兵思想行为的特点与变化趋势研究调研数据库及系列个案访谈资料库等调查资料为基础。同时,又对随机地抽取了西北战区四个团建制单位的10个连队250名义务兵的进行了专题调查。在此基础上,笔者又对近十年

8、全军士兵的个案访谈进行了查阅、分析,并深入到基层部队与士兵进行座谈与访谈。运用SPSS数据统计软件,通过数据统计和相关分析, 在对当前义务兵强势需要的状况有了一个初步认识的基础上,再进一步就义务兵强势需要的普遍性及其动力机制上的强势展开分析。第二部分 士兵强势需要的理论界定与测评维度 一、需要与士兵强势需要 (一)有关人的需要的研究概述 一般来讲,人的需要是客观存在,多种多样的。既有生理需要和心理需要,又有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之别,存在一个由生理需要向心理需要,由物质需要向精神需要这种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趋势。根据需要的起源,可以把需要分为生理性需要和社会性需要两类。社会性需要是指社会生活的需求在

9、人脑中的反映,它是通过后天学习获得,是人在生理性需要的基础上,在后天的社会实践和教育的影响下形成的。这是人所特有的高级需要,大多是从人的内在精神方面获得满足,比较内含,不易被人察觉,弹性限度很大,带有连续性。 根据需要的对象,可以把需要分为物质的和精神的两类。物质需要是指对衣食住行等有关物品的需要,对劳动工具,文化用品的需要。在物质的需要中,既包括生理自然性的需要,也包括社会性的需要。精神需要是指人对智力、道德、审美等方面的发展条件的需要,是人所特有的需要。精神需要与物质需要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精神需要的满足,必然要有相应的物质作保障。没有一定的物质手段,任何精神需要都难以实现。 当前, 西方

10、影响较大的关于人的需要理论主要有: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A.Maslow),在1943年出版的调动人的积极性的理论中提出的需要层序论,奥德费(Alderfer)的ERG论则以及美国心理学家戴维.麦克利兰(David Meclelland)提出的成就激励论,等等。这些理论反映了心理和行为发展的一般规律性,都强调人都会产生各种需要和满足这些需要的欲望,满足这种需要是调动人的积极性的动力,而且这种需要又是有层序的,有一个从低级到高级发展的一般趋势,认为需要是调动人的积极性的原动力。 但是,这些理论都把未满足的需要作为调动人的积极性的起点,只是认为这种未满足的需要就会引起人的生理和心理的紧张情绪

11、。由这种紧张的情绪状态构成一种内驱力,这种内驱力指向一定的能满足他的需要的目标,为了达到目标所作的努力就是行为。从而得出结论,未满足的需要是激励人的最基本的原动力。这样就离开人的社会条件、人的历史发展和人的生活实践而抽象地孤立地考虑人的需要。另外,从研究深入程度上讲,还仅仅是停留在需要的归类、划分出了层次,对对需要强度的刻划和描述,特别是对需要的实现程度、需要强度与人的行为之间的关系,尚未进一步进行研究。 其实,需要强度与人的思想和行为之间的联系是十分紧密的。做人的思想工作在重视和关注需要的基础上,还应更进一步对需要强度的测量与评估、需要强度与实现的关系、需要强度与行为实现的关系、需要强度与行

12、为效能之间的关系进一步进行研究。 (二)军人需要及士兵强势需要的界定 从社会学意义上讲, 所谓需要,是指人对生活、工作和自我发展条件的必要性的主观体验,以及对有利于上述条件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物质环境或精神条件的基本要求。军人需要是军人生存和发展所必要的事物在其头脑中的反映,也是对自身和环境某种不平衡状态的反映。军人需要通常以愿望、意向、动机、兴趣等形式表现出来,是个体积极性的源泉,是行为活动的基本动力。我军军人的需要既丰富多彩,又与国家、集体的需要密切相联,充分反映了军人个体、军队和国家之间的关系。 需要是客观存在的,但每一个人的需要都不尽相同。不仅存在着类型上的差异,而且各种需要在强度上

13、存在着差异。对个体而言,每一个人对各种需要的渴求强度会因人、因时、因地而异,对需要的渴求强度取决于这种需要在诸需要中所处的地位,以及比这种需要低的那种需要是否已经得到了满足。一般来讲,虽然军人的需要是多种多样的,但就某一特定的时期来讲,都有某种居于主导地位的需要。而所谓强势需要是指在军人诸多需要中,居于强势,最为显著的,迫切需要实现的需要。强势需要的生成与变化,一般受部队组织文化、军营内外社会环境、个体自身状况和对需要目标设定情况等因素影响和制约。这些因素对其强势需要的生成与变化产生积极或消极、正面或负面的影响,影响着需要层次顺序高低,决定着强势需要的强度。从一定意义上讲,思想工作的目的就是要

14、引导、规范官兵形成符合军队建设需要的强势需要。 强势需要的生成一般要经过如下转化过程: 合理化标定 需要 强势需要 敏感化 其中,转化前的需要是官兵本原的需要,它包括合理的与不合理的需要。强势需要则是官兵经过判断、取舍和选择后形成的主导性需要。两者的联结点是思想工作,即思想工作通过制定工作目标,运用物质的、精神的手段排斥、弱化官兵不合理的、层次较低的需要,鼓励、强化官兵积极的、向上的,诸如,义务、责任、价值、自我成才等需要向较高层次发展,从而实现对官兵需要的调控和引导,使思想工作所要实现的理想目标内化为官兵的强势需要。 在这一过程中,离不开两个条件: 一是合理化标定。作为一种特定社会组织的军队

15、,可以运用其优越的组织资源(物质的、精神的),引导士兵对某些利益进行识别,对已产生的需要进行合理性标定,使需要同其人格深层次的价值取向、道德观念相结合,获得较为持久的情感肯定与支持,从而产生相应的强势需要。具体说,就是思想工作根据军队建设的任务,针对官兵的思想实际,科学地设置思想工作目标。对官兵进行组织文化的熏陶,以正确的组织文化导向,对官兵个体需要进行限定,标定出符合军队利益的需要,并以此来帮助官兵确定自己个人的需要。把思想工作目标与官兵需要有机结合起来。这种结合既要始终坚持带有普遍性的官兵整体利益,从而把握思想工作的正确方向,又要十分细致地识别带有特殊性的官兵切身利益,从而获得全面掌握、引

16、导官兵思想的主动权;既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教育官兵,使官兵形成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要求相适应、与革命军人特殊使命相一致的人生观、价值观,又要实事求是地向官兵介绍目标给国家、军队和个人能够带来的利益,分析实现目标的有利条件,增强目标的吸引力和期望值。在符合军队整体需要的范围内,给予个体需要设置可以实现的目标,以激活军人个体正当合理需要。最终,使每个人的需要与部队建设和国家整体利益相吻合,最大限度地调动和激发个体的积极性,以达到激发个体正当合理需要的目的,使官兵个体的需要与军队整体需要达到最大限度的整合。 二是需要的敏感化。外在环境条件对需要的标定,最终要

17、内化为官兵自身对其需要的识别与判定。人的需要是由多种需要构成的“需要丛”,这些需要在强度上存在着差异,强度随外界条件的变化而变化。而敏感化的过程则是根据士兵所处环境的时空特征,利用部队自身的组织文化奖惩等手段,对个体的诸多需要有选择地“刺激”,进行启发与限制、强化与弱化的过程。在符合军队和群体利益需要的前提下,鼓励每一个官兵的个体需要。通过物质的、精神的手段,对官兵需要中符合思想工作目标,合乎部队建设整体利益的需要予以满足、激发和强化,使之更加敏感;对悖于部队建设整体利益,与革命军人理想信念不一致的需要加以抑制、钝化和弱化,使之不成为强势需要。进而,引导士兵对其敏感化的需要进行成功预期判断,将

18、得到合理性标定的需要敏感化,进一步增大其情感反应力度,进而形成具有显著行为动力效能,有利于部队全面建设的官兵强势需要。 可以看出,在这一过程中,思想工作的最终目的是要使官兵形成部队建设所需要的强势需要,为部队建设提供动力支持。 (三)义务兵强势需要的界定理论依据 利益动因是思想工作的基本切入点,而人的利益动因产生的最终动力是人的需要。因此,从人的需要着手探索人的思想变化规律,掌握人的思想实际,从而去做人的思想工作,解决人的思想问题,是思想工作的认识论基础和理论依据。 首先,利益是主体需要的选择。利益,是需要对象的总和。利益的发现,会引起活动的动机、欲望,引起旨在满足需要的态度、方向、决策、举动

19、等。利益如果在个人层面上定位,其表现就是个体的需要。没有明确意识到的需要与利益,是处在自发(自在)状态的需要与利益;已经明确意识到的需要与利益,是处在自觉(自为)状态的需要与利益。所以,利益作为主体需要的选择,它与需要的结合点,最终只能在人的思想中。官兵利益与需要是结合在一起的,但要做到个体需要与利益取向有机结合,统一于军队的整体利益,就必须通过思想工作,把符合军队建设需要的整体利益由“自发”转化为官兵个体的“自觉”。 其次,需要是动机产生最直接的动力。人的行为是由动机所推动的,人的动机则是由需要所引起的。动机的主要来源有两个:一个是内在原因;一个是外在原因。产生动机的内在原因是人自身没有满足

20、的需要。这种需要包括衣食住行等物质上的需要,以及得到社会承认、赞扬等精神上的需要。未满足的需要正是人的行为过程的起点。产生动机的外在原因是作用于人身心的外在刺激,是社会、群体对个体思想、行为的规范和引导,而这些外在规范和引导能否内化为个体的需要,进而激发个体的动机,还要看它对个体内在需要的满意程度。 再者,需要与意识密不可分。需要本身不是一种意识,只有当需要被意识把握时,才会变成个体社会活动的动因。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在社会历史领域里进行活动,全是具有意识的,经过思考或凭激情行动的,追求某种目的的人;任何事情的发生都不是没有自觉的意图,没有预期的目的。”由于需要是一种欲求不满的状态,这种状态

21、引起的感觉、思想、动机、意志成为理想的意图,并且通过理想的意图变成理想的力量。因此,马克思指出:“决不能避免这种情况:推动人去从事活动的一切,都要通过人的头脑,甚至吃喝也是由于通过头脑感觉到饥渴引起的,并且是由于同样是由于通过头脑感觉到饱足而停止。”(1)“饥渴”是人的一种需要状态,由此而来的思想、动机和意志是人的一种主观意识。正是“饥渴”这种需要及其主观反映,推动人去思想和行动。因此,离开需要,官兵思想的产生和变化就不能得到合理的解释。 由此可见,需要与意识、动机及利益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意识是一种观念形态,需要与利益则不仅仅存在于观念之中,而且首先是作为彼此分工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存在于现实

22、之中。可以说,需要是打开官兵思想行为变化奥妙之门的一把钥匙,在这里,思想工作的客体人的思想最终都可以归结到需要上来,并得到合理的解释。因此,思想工作必须正视官兵的需要和利益,正如马克思所说的,离开利益,去妄谈思想,只会使自己“出丑”。 二、士兵强势需要的基本特点及其及其制约因素 (一)士兵强势需要的基本特点 军队是一个利益高度窄化的群体,军队生活环境、部队组织文化的的性质决定了军人强势需要具有其特有的特殊性。而士兵作为一个特殊的角色群体,其强势需要必然会有其特点: 1、易变性。由需要导致的行为是有方向的,有目标的。从这个角度上讲,可把满足需要作为消除紧张和不舒服达到目标的一种手段。当目标达到后

23、原有的需要也就消失了,又会产生出新的需要,为满足这种需要又会产生出新的行为。由于义务兵群体正处在从不成熟到成熟的过渡时期,其世界观、性格和心理等尚未确定,其需要结构也是不确定,主导需要尚未确定,不能统帅从属的需要。再加上,许多具体需要还在不断发展,故义务兵强势需要显现出易变性的特点。 2、发展性。强势需要不会永远停留在一个水平上,始终处于稳定不变的状态,是不断产生、满足和实现(或转移),呈现出上升趋势。每变化一次都会使需要在内容和形式上更加丰富,层次上也进一步得到提高。随着服役时间的延长、接受部队教育的增加以及生活环境的改变,强势需要会处于一种不断发展的状态。例如,军人入伍时的需要可能是得到社

24、会的承认,改变生活环境,寻求工作机会。初到部队后,根据部队的情况,可能产生获得理想工作的需要。以后随着部队组织文化的熏陶,其需要可能会逐步向高层次发展,产生其他需要。 3、制约性。从需要的选择范围来看,义务兵的需要主要在部队环境内选择。部队组织文化、部队环境对军人强势需要有着明显的制约性,使得强势需要相对有限。一方面,军队是一个纪律严明、整齐化一的战斗队。在这里,党和国家的利益,整体利益高于一切。当一个人的需要同整体利益和需要发生矛盾之后,就要最大限度地抑制个人的需要,以维护集体的利益。另一方面,军队的主要任务是卫国戍边,军营生活环境、部队生活特点和条件决定了军人强势需要的生成,影响着强势需要

25、的强度。 4、优势性。就个体来说,在某一时期特定时期内也会餐有多种需要产生。然而,在某一个特定时期内有多少需要,其中必定有一个在其诸多需要中处于主导地位的、占优势的需要。这个需要就是那个时期内各种行为的主要目标,是其行为产生的主要原因。特别是,当其他需要与强势需要发生抵触时,其他需要必定会服从、让步于强势需要,显现出强势需要的优势。当然,强势需要这种需要的优势性,也不可豁缺地受到部队组织文化的影响。 5、差异性。生活在现实社会中的人,由于生活经历、生活条件 以及所处环境千差万别,其需要也是多种多样的。这些极其复杂的环境和条件,决定了军人在需要选择上有很大的差异。不同的需要使得不同强势需要存在着

26、明显的个体差异。强势需要的这种差异性不仅存在着物质需要与精神需要的差异,而且在精神需要之中,也还存在着不同类型的差异。要使其外在的满足达到内在的满足,就要充分注意不同人的需要。如成就需要高于物质需要的人,就要使工作丰富化,在工作中扩展个人成就,增加表现机会。假如更多的必须负责任和具有挑战性活动,提供个人晋升或者成长的机会。这样就可以满足、军人高层次的需要,是其主动性和积极性得以充分发挥。而对于没有高层次需要的人,则采用物质的或工作中社会满足才能激励他们的工作积极性。 (二)士兵强势需要的制约因素 义务兵强势需要的生成与变化,一般要受到军营组织文化因素、社会环境因素和义务兵个体自身对其需要的判识

27、等方面的影响和制约: 1、部队组织文化和军营环境因素 部队组织文化是决定士兵强势需要的重要因素。良好的部队风气、积极向上的工作生活氛围,必然会促使义务兵形成与部队组织文化相适应的需要。而不良的部队风气和氛围是不良需要的滋长和产生的原因。此外,军营环境对士兵需要也有着规定性,决定着士兵需要的内容和类型,为需要的产生和实现提供了一定的条件,对其需要的实现程度也有明显的影响。在军营环境士兵不可能产生与部队生活无关的需要,缺乏实现条件条件的需要,也不可能成为强势需要。 2、家庭、社会因素 社会因素也是影响义务兵强势需要生成的重要因素。义务兵如果受到周围的人获得成功的影响,其需要强度会增大;反之,则需要

28、强度小。社会价值观、与个体有关联的人如:父母、亲朋好友,都会对其强势需要的生成与变化产生积极或消极、正面或负面的影响。 3、个体确定强势需要的因素 义务兵确定其强势需要,有着一系列因素:人生观决定着军人的追求目标,影响着需要层次顺序高低。文化程度与强势需要水平有着密切的联系。文化程度高,可能工作上的成就感比较强烈。个人经历决定着对强势需要的愿望程度。个人事事如意。欲望成功率高、则渴求强度大;反之则小。经济水平会对需要类型产生作用。经济水平低,可能对物质的追求比较强烈;反之,则精神的追求比较强烈。自我评价会对强势需要的渴求程度发生影响。自我抱负水平高,自信心强,则渴求强度大;反之,则需要强度小。

29、义务兵个体需要目标状况因素也对士兵强势需要有着影响:目标清晰度高,清晰可见,则需要强度大;反之,目标模糊不清,则需要强度小。目标近在咫尺,成功在望,则需要强度大;反之,目标可望而不可成功把握不大,可望而不可,则需要强度小。 三、测评维度结构 (一)需要的测评及维度 需要是一种心理活动的准备状态,无法直接观察到,但可以通过测评来进行把握。其依据是:需要能给予人的行为带来影响,而人的行为是能够观察和测定的。而所谓测评,是用于对目标对象的性质、范围、程度、机理、作用关系、作用效果等进行测量和分析的操作程序及方法。测评的实施,是在一定的原则、标准、程序、方法的规范下,对目标对象进行定量地或者定性地测量

30、、分析、评价。测评一般直接表现为人对需要的主观感受,或者表现为人对其需要的满足程度的主观评价。人对其需要的测评是自我认知的测评,作为有一个动态发展过程的需要,其强弱、变化趋势都有一个显著与不显著之分。因此,对人的需要的认识,要承认其复杂性、动态性,通过建立起一个测评机制,来测评其结构和维度。对人的需要进行准确地把握与测评,对于了解人的行为变化趋势及发生变化的可能性都有着重要意义。 对士兵需要的测评,就是士兵对其需要的检查、测量和评价。鉴于义务兵需要的特点,对义务兵强势需要进行衡量、刻画和描述,只有建立起有具有较高的描述和解释能力的结构维度,才能从整体上把握士兵需要的状态,增强对士兵强势需要的解

31、释力度,对士兵需要的测评才能获得稳固的理论基础。根据士兵需要的特点和制约因素,士兵需要的测评可从以下四个维度进行: 第一个维度是需要的明晰性。它是士兵对其需要认知和识别。士兵根据自己所处部队组织文化条件,设计、制定的实现目标进行比较,对其需要的测评与确定,进一步强化对其需要的确定,使得其需要更加明确。 第二个维度是需要的合理性。需要是否合理,要通过当事人自己对其需要进行价值定位。强势需要的生成,是基于需要是否合理的基础之上的。士兵通过对其需要进行价值的衡量和评定,来决定需要的合理性,进而决定其需要取舍。 第三个维度是需要的敏感性。由于强度的不同,在各种纷繁复杂的各种需要之中不可能都是均等的,必

32、然存在一个秩序。因而,它们在同一个人身上所出的地位和所起的作用也不同,有强度差异。有些需要比较强烈而稳定,有的则比较微弱而不稳定。相对于个体来说,对居于主导地位的需要,敏感性就越强。需要的敏感性就是通过其需要的对比比较,进行需要序位的测评,从中寻出居于主导地位的需要。 第四个维度是需要的可能性。人的需要是多方面,多层次的,个人对需要的满足是一个选择和评价的过程。由于需要总是处于一种动态,士兵在实现需要的过程中通常根据所获得的信息测评实现的难度、风险和实现过程程序设计的质量,并由此形成对实现可能性的判断。士兵对其需要实现程度和完成质量标准存在一个心理需求,促使对其需要实现的可能性进行预测和主观估

33、定,进而对需要进行实现预期的测评,来决定其行为能达到的程度。 对于研究者而言,对其需要的测评是从人自身对其需要的识别程度上来加以研究和识别。以上四个维度就构成了对士兵需要进行测评的座标系。但是,测评士兵需要时,应当注意的是:(1)四个维度各有其独立性,不能根据其中某一项推论士兵需要的总体状态;(2)四个维度均可在一定的经验基础上划分出低强度段、中强度段和高强度段;(3)士兵需要的状态强度可由四个维度强度的平均数来确定。以上对士兵需要的测评方法比传统上经验型的主观估评更为科学和准确,并且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 (二)研究的命题架构与思路 本文的基本命题是:义务兵思想、行为的变化影响部队的组织整合水

34、平,而其思想、行为的变化与其强势需要变化之间存在着明显的相关关系。图2.1的模型是这一命题的基础,所表述的思想是,受多种个体与群体影响的因素及军营组织文化制约的义务兵需要,通过部队内部人际关系的影响,作用于组织气候与军人的心理体验,进而使军人的组织行为发生某种变化,并由此影响部队的稳定性与组织效能。组织行为的发生,始终要以一定的心理过程为前导,组织效能发挥水平的波动也是取决于个人行为效能发挥水平。由于本文只研究义务兵需要及强势需要,故研究的重点在于揭示义务兵强势需要的生成与变化。通过对义务兵强势需要与义务兵个体组织行为效能发挥水平、部队组织文化之间的关系的研究,来反溯揭示义务兵强势需要,以便刻画出义务兵强势需要。借助下图找出研究的变量,而后依据研究路径开展研究。 组织气候 制约因素 义务兵需要 强势需要 义务兵人组织行为 个体心理体验 部队的稳定性与组织效能 图2.1 义务兵强势需要的研究路径 研究路径的第一个环节:区别服役前后两个总体义务兵需要(一般需要与强势需要)的性质,找出义务兵强势需要。分析重点在于对义务兵强势需要的类型、层次,引起变化的因素及对个体行为产生影响等进行分析。第二个环节:依先行为变量、后意愿变量的顺序逐一检验同基本命题有关的各个假设,解释变量值分布结构的成因,阐明相关系数的意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他范文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