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用教程》第五章课件.pptx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4015682 上传时间:2023-04-01 格式:PPTX 页数:20 大小:2.9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用教程》第五章课件.ppt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用教程》第五章课件.ppt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用教程》第五章课件.ppt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用教程》第五章课件.ppt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用教程》第五章课件.ppt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用教程》第五章课件.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用教程》第五章课件.pptx(2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目录页,大学生社团相关理论及心理学原理,学校社团与大学生的成才发展,第一节大学生社团相关理论及心理学原理,1,一、社会心理学场论,社会心理学家库尔特勒温的场论:人的行为是个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勒温的“场论”强调内在需要和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对人的心理、行为的影响。人的内在需求未得到满足,便使内部的“场”产生影响,也使内部的“场”产生张力,周围的环境可起到加速或延缓的作用;其中内部“场”的张力是决定性的因素。由“场论”可推出了著名的行为公式:Bf(PE)公式中,B代表行为,P代表个人,E代表环境,f为函数。人的行为是个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第一节大学生社团相关理论及心理学原理,1,二、大学

2、社团对大学生能力培养和心理发展的影响,大学生社会适应包含大学生在校学习生活期间的各种适应,如学校生活环境的适应、学校学习环境的适应、学校人际环境的适应等,以及在大学期间找到和社会的衔接点。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是大学生在学校和在社会生活中为达到与所处环境的和谐状态而必须具备的一种综合能力。我们所论述的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主要指大学生在大学校园生活环境中所必须具备的各种能力。,(一)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1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含义,第一节大学生社团相关理论及心理学原理,1,2培养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重要性和意义,大学生社会化的任务是多重的,既有文化传授、智力培养、技能训练等内容,也有社会认知、社会角色转

3、换等方面的内容。只有提高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采取有效途径和方法,才能使大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合理地调动自身潜能;才能客观地理解自我与他人的关系以及自我与环境的关系,有策略地解决各种生活困难,摆脱各种生存困境,科学地把握自己的人生之路;才能实现人生目标和成才的愿望。大学生在应对校园生活中的一系列问题和挑战时,其社会认知的能力、独立生活的能力、人际交往的能力以及实际操作的能力都得到了相应的提高,而这些能力在处理现实问题时,又都是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第一节大学生社团相关理论及心理学原理,1,(二)大学生社团的特点,第一节大学生社团相关理论及心理学原理,1,(三)大学生社团的类型,理论研究型社团,

4、专业技能型社团,文艺活动型社团,体育运动型社团,2,4,1,3,5,公益服务型社团,5,科技创新型社团,第一节大学生社团相关理论及心理学原理,1,三、大学生社团对大学生心理影响的理论依据,(一)人际交互作用分析理论,由美国精神分析学家柏恩于1959年创立的心理治疗理论和方法,其目的是协助人们了解与别人互助的本质,教育当事人改变生活态度,对人际交往获得深刻的领悟力,建立成熟的人际关系。,第一节大学生社团相关理论及心理学原理,1,(二)社会学习理论,社会学习理论的代表人物是美国社会心理学家班杜拉,他的基本观点是个体的行为不是由动机、本能、特质等个人内在机能决定的,而是由个人与环境的交互作用决定的,

5、即行为、环境与个人的内在因素三者相互影响,构成一种三角互动关系。他还认为,人的大部分社会行为是通过观察他人、模仿他人而学会的。在观察学习中,起决定作用的是环境,如果环境发生变化,人的行为也会发生变化;对榜样的观察是学习新行为的条件。,第一节大学生社团相关理论及心理学原理,1,(三)当事人中心治疗理论,该理论认为,人有理解自己、不断趋向成熟、产生积极的建设性变化的巨大潜力。在团体的发展中每个成员能体会到他人对自己的尊重和关心,从而增强其对他人的尊重和关心,加强责任感,改变自己不适应的行为,学会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使生活更丰富、更有意义。,第一节大学生社团相关理论及心理学原理,1,(四)平衡理论,

6、心理学家海德提出的平衡理论认为,个体本身与外界环境是处在三角关系中的,即自己、他人、其他事物或人三个元素,它们或构成肯定关系,或构成否定关系。如果三者为肯定关系,则呈现平衡状态;如果三者为否定关系,则呈现不平衡状态。当处于不平衡状态时,会引起心理的紧张和压力。,第一节大学生社团相关理论及心理学原理,1,(五)群体动力学,该理论研究群体的形成与发展、群体内部人际关系及对其他群体的反应、群体与个体的关系、群体的内在动力、群体间的冲突、领导作用、群体行为等。,研究表明,民主式的群体气氛能提高工作效率,使成员之间充满信任,从而能够激发成员的创造力;群体的内聚力对群体的活动有重要影响,高度的内聚力会提高

7、群体成员的士气,明确活动动机,使其自觉努力地完成群体工作。,第二节学校社团与大学生的成才发展,2,一、社团活动对大学生成才的价值和意义,第二节学校社团与大学生的成才发展,2,二、参加大学生社团的理念和原则,第二节学校社团与大学生的成才发展,2,三、大学生社团对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和不足,(一)大学生社团促进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的实现,第二节学校社团与大学生的成才发展,2,大学生社团具有满足归属需要、提供情感支持的功能,大学生社团具有塑造人格、促进学生自我实现的功能,大学生社团具有扩大人际交往范围、锻炼社交技能的功能,4,5,6,第二节学校社团与大学生的成才发展,2,(二)大学生社团在发挥心理健康教育

8、功能中存在的问题,(1)有的社团组织活动流于形式,过多地注重社团的“热闹”“不热闹”,很少涉及成员内部的沟通,没有利用成员的心理特点建立成员之间的亲密联系。,(2)目前大学生社团大多以丰富大学生的课余生活为主,活动内容也多以专业研讨、舞蹈、棋类、球类等为主,缺乏与社会的联系。,(3)大学生社团缺乏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专业指导。,第二节学校社团与大学生的成才发展,2,四、加强大学生社团建设,发挥心理健康教育功能,(一)夯实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的物质基础,学校不仅要用心和感情去培养有创新精神、有工作热情的社团干部,而且要给各种类型的社团配备有相应专业、技能,有社会经验的老师。更重要的是,学校应要求为社

9、团成员提供心理健康服务的老师去解决社团中存在的人际冲突等问题。,1人力的补充,第二节学校社团与大学生的成才发展,2,2物力的支持,学校应该为社团活动提供一切便利条件。尽量审批社团活动的经费,争取提供学生活动的场地、施展的空间,让社团活动的开展没有后顾之忧。,3提供社会资源,学校应该为大学生社团提供充分而广阔的社会资源,为社团活动开辟实习基地,建立学生与社会链接,使其走出校园、走向社会。,第二节学校社团与大学生的成才发展,2,(二)营造促进大学健康成长的心理氛围,1减少领导者的角色干预,为了增加社团的向心力,应该弱化领导人权威角色;以个体为中心,让个体在社团中真正体验到主人翁的感觉。,2鼓励社团成员创新,社团组织者应该合理利用竞争机制,开展各项活动激发社团成员的创造力。,第二节学校社团与大学生的成才发展,2,(三)加强对社团的心理健康专业指导,大学生社团要向成员普及心理学知识和心理调适的方法,促使学生自己关心自身的心理发展。另外,还要成立专门的心理健康社团,通过广泛宣传,使心理健康理念深入人心,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展一系列活动。开展学生层面的心理互助活动,不仅能让心理教育活动更加贴近大多数学生的需求,而且能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性的空间。当然,学校还应对社团进行原则上的指导,引导社团组织紧跟时代的步伐,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从而实现制度化、规范化管理,这些也是建设优秀社团不可或缺的条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