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论文 范文【 精品】 浅论南派二胡的渊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论文 范文【 精品】 浅论南派二胡的渊源.doc(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浅论南派二胡的渊源浅论南派二胡的渊源 中图分类号:J632.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3)08-0000-01 一、二胡风格流派概述 著名二胡演奏家、教育家、理论家张韶先生把中国的胡琴演奏划分为:南(南派二胡)、北(北派二胡)、刘(刘天华二胡学派)、阿(阿炳艺术风格)、蒋(蒋派二胡)、秦(秦派二胡)、粤(广东高胡)。也就是说,张韶先生把中国的胡琴演奏分为七个风格流派,而在这七个风格流派中,南派二胡居其首。笔者观点:这七个风格流派当中,蒋派二胡、北派二胡、秦派二胡均可归宗于刘天华二胡学派。因为这些流派在形成过程中,无论从内化还是外化的存在方式看,都受到了刘天华的直
2、接影响,并且贯穿其风格流派形成的整个过程。同时,北派二胡在概念上应该涵盖鲁、豫、秦三种地域二胡风格。而早在刘天华之前,南派二胡、广东高胡已经有着完全独立的存在方式和存在价值。它们不仅作为先于刘天华二胡学派的一个独立存在,并且在艺术风格上直接对刘天华二胡学派的产生有着深远的影响。刘天华曾经师承周少梅,周少梅就是位“南胡圣手”;刘天华还曾经从粤胡曲调的留声片上听写了汉宫秋月(曹安和先生考证)。因此,刘天华二胡学派是在南派二胡和广东高胡的直接影响下,更新了二胡的演奏理念,创新了二胡的演奏技法。后来刘天华受聘于高等学府,建立二胡学科,经过数年的传承,加之地域、人文等因素的影响逐渐形成了刘天华二胡学派。
3、而刘天华二胡学派的形成同样也对南派二胡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至于阿炳的演奏风格则完全可以看作是南派二胡的一个派生。 可见,刘天华之前,除南派二胡、广东高胡以外,中国二胡没有形成什么气候,更谈不上什么风格流派,大多只能是民间艺人街头巷尾谋生的工具而已。而作为谋生工具意义上的二胡在文化上缺少根基;美学上基本没有审美取向,更无成熟的审美标准。只要拉得出音调,或能够托一下唱腔或说辞(作为说唱中间的停顿或休息)即可。 二、江南丝竹源流略考 什么是“南派”二胡?这个概念虽然并没有人准确的定义过,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对江南丝竹的了解来透视“南派”二胡的实际存在。 据传:明代嘉靖年间,以魏良辅为首的戏曲音乐家们在太仓
4、南码头创制昆曲水磨腔的同时,以张野塘为中坚人物组成了规模完整的丝竹乐队,用工尺谱演奏后逐渐形成丝竹演奏的专职班社。明万历末在吴中(苏州地区)形成了新的乐种“弦索”(弦索乐与丝竹乐原是有区分的。弦索原指纯弹弦乐器合奏,乐队组合中并无竹制管乐器,但对某些乐曲来说,既可用弦乐合奏形式,也可采用丝竹乐合奏形式。此处“弦索”指弦乐器的总称)。这种“丝竹演奏的专职班社”虽然与民俗活动密切结合,但和街头巷尾的谋生却截然不同。这种“班社”用工尺谱演奏,既有审美取向又有审美标准;既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又有着一定的文化含量,尤其是在渊源上具有继承与发展的关系。这种“班社”形式经过若干年的发展后正式定名为“江南丝竹”
5、。再后来,江南丝竹被泛指江南、浙西一带的民间丝竹合奏乐。这种丝竹合奏乐通常将丝弦与竹管乐器相结合来演奏,轻打乐器加以点缀。常用乐器有:二胡、三弦、琵琶、扬琴,笛、箫、笙和小打击乐器如鼓、板等。其中以二胡、笛、箫为主。 每一种艺术形式都是一定的地理、人文的应用而生,江南丝竹也不例外。从江南丝竹的逐渐形成到成熟的过程中,首先在精神、性格、气质等方面有着鲜明的地域特征:体现了江南水乡 “软、糯、甜、媚”的语言特点;体现了江南民歌、江南戏曲的“温柔娴静,婉约轻扬”的艺术风格。 最终江南丝竹以“小(小型乐队,小型乐曲)、细(结构精巧细致,曲调细腻秀雅)、轻(重于表现轻快、愉悦的情趣)、柔(乐队音响柔润婉
6、转)”作为显著的风格特征。 三、南派二胡的诞生 南派二胡正是从江南丝竹这样的形式中脱颖出来的。自觉的艺术流派的形成往往有组织纲领,发表共同的艺术见解和主张,创办自己的刊物。如欧洲现代表现主义绘画中的“青骑士”派;而不自觉的艺术流派只是彼此艺术见解、风格、倾向、爱好等大体相同,并没有什么组织纲领。如西方现代戏剧中的“荒诞派”;中国京剧流派则有可能是因为某一著名艺术家有着艺术家群在追随他,从而形成流派,如“梅派”。 南派二胡的形成是一个自发而渐进的过程,这个过程并不具有主观意识,没有人、也没有团队对南派二胡有过预见,更不存在组织纲领,所以南派二胡的形成完全是一个不自觉的艺术流派。 稍加分析,可以看
7、出南派二胡形成的基本脉络。从江南丝竹原始班社到江南丝竹成熟过程中,因为艺术见解、风格、倾向、爱好等大体相同而聚集着一个艺术家群体;二胡本来是江南丝竹中的主要乐器,在行腔上起着主导作用,可以说无论从演奏还是从效果上看,江南丝竹音乐如果缺少了二胡就等于失去了灵魂。由此可见二胡在江南丝竹音乐中的重要性。从江南丝竹名曲来看梅花三弄(三六)、熏风曲(中花六板)、行街、四合如意、云庆、欢乐歌、慢六板、慢三六等,几乎无不可用二胡来单独演奏,无不有二胡演奏的版本,而且这些版本在江南、苏北乃至全国广为流传,影响极其广泛而深远。这样看来,二胡在演奏江南丝竹作品上所形成的广泛影响在客观上构成了南派二胡形成的基础;江
8、南丝竹的艺术风格构成南派二胡形成内化的存在方式;江南丝竹形成过程中聚集的艺术家群体以及二胡在江南丝竹中的重要地位构成南派二胡形成外化的存在方式。三者统一即是南派二胡的诞生。 南派二胡从形成到成熟在全国具有极为广泛的影响。因为南派二胡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和纵深历史渊源。一度时期,中国二胡很大程度上即是指南派二胡,可以说现代中国二胡起源于南派二胡。无论是刘天华二胡学派,还是阿炳二胡都源自于南派二胡;而后来的蒋派二胡、北派二胡等等又无不受着刘天华二胡学派的深刻影响,所以说天下二胡可以归宗于南派二胡这一说并不是毫无根据的。 南派二胡既然是从江南丝竹这样的形式中脱颖出来的,自然南派二胡也就具备了江南丝竹“
9、小、细、轻、柔” 的风格特征。 但是,尽管南派二胡有着这样无可替代的历史地位,而在相当长的传承过程中,那种“小、细、轻、柔”的风格并没有什么突破。至于蒋派二胡、北派二胡脱颖而出时,南派二胡仍然固守了自己“小、细、轻、柔”的风格特点。因此如果说南派二胡曾经是“天下二胡”源头的话,那么随着刘天华二胡学派的产生,随着沧桑巨变,随着二胡不同风格流派的产生,随着人文环境的变化,面对新的审美主体,南派二胡(江南丝竹)那种 “小、细、轻、柔”的审美价值已经无法适应新的审美主体的审美价值定向。因此南派二胡(江南丝竹)是否具有生命力,传承中的发展就成了关键的问题。 作者简介:朱春光,空军航空大学飞行基础训练基地人文社会科学系-分享文档,传播知识,赠人以花,手自留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