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踏歌浅析汉唐古典舞的审美特征.doc

上传人:仙人指路1688 文档编号:4017187 上传时间:2023-04-01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3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从踏歌浅析汉唐古典舞的审美特征.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从踏歌浅析汉唐古典舞的审美特征.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从踏歌浅析汉唐古典舞的审美特征.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从踏歌浅析汉唐古典舞的审美特征.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从踏歌浅析汉唐古典舞的审美特征.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从踏歌浅析汉唐古典舞的审美特征.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从踏歌浅析汉唐古典舞的审美特征.doc(1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从踏歌浅析汉唐古典舞的审美特征 摘 要汉唐古典舞与传统文化紧密融合,无论从它的产生、形式、内容上都体现了对中国传统文化、中华民族气质及中国古典精神的继承。踏歌在静态舞姿上大量借鉴了古代遗存汉画砖的造型,在动态中大胆运用藏族牧区民间舞蹈动律,展示了汉魏舞风的奇妙瑰丽,再现了民间古朴的踏歌风格。本文对踏歌中汉唐古典舞的审美特征进行研究,首先给出了本文的前言部分,接着简要阐述了踏歌的舞蹈形态,汉唐古典舞的文化内涵,接着着重对基于踏歌的汉唐古典舞的审美特征进行了分析,最后给出了本文的结论部分。关键词: 踏歌;汉唐;古典舞;审美目 录摘 要I前言3一、踏歌及汉唐古典舞的概述3(一)踏歌的舞蹈形态3(二)

2、汉唐古典舞的文化内涵4二、基于踏歌的汉唐古典舞的审美特征分析5(一)汉唐古典舞的形体运动之美5(二)汉唐古典舞的节奏韵律之美6(三)汉唐古典舞的轻柔之美6(四)汉唐古典舞的婉约俏丽之美7结语7参考文献9前言我们的祖先在创造灿烂文明的同时,也不断创造着舞蹈文化。汉唐古典舞与传统文化紧密融合,无论从它的产生、形式、内容上都体现了对中国传统文化、中华民族气质及中国古典精神的继承。汉唐古典舞在尊重中国传统文化美学的规律下,不断发展、更新、完善与提高,凝聚着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和深厚的审美理念。踏歌产生于中国动乱的朝代,走过繁荣。今天,又从这样时代里的深谙中国文化的编舞家心中咏出,它以舞蹈的形式,以写意的

3、方式体现了一种“意象”,使人迷醉。那一切的一切由心而发,随意而动,人性所致。长袖是我内心情怀的延伸,动态是我内心美感所引发;协调一致的人体自然律动,奠基于深厚的中国文化之上,让人赞叹人性本应如此美好,人生本应这样可爱。只有饱经沧桑的中国人才能发出这样的慨叹,只有五千年中国文化才能以如此又典雅、又妖媚、又含蓄、又洒脱、又自然律动、又修饰绮丽、又抑扬顿挫、又行云流水的踏歌来赞美生命的美丽。意象是对人生的追求与赞美;是历经磨难后悟出的人生真谛;是深厚的中国文化。本文对踏歌中汉唐古典舞的审美特征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佳诚论文网 一、踏歌及汉唐古典舞的概述(一)踏歌的舞蹈形态舞蹈形态是

4、指可感知的舞蹈形体动作 隆荫培,徐尔充.舞蹈艺术概论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7.。 它表现为形形色色的体态,千变万化的动作及动作间的连接。 凡是一切看 得 见 的 形 态 与 过 程 都 可 以 称 之 为“形”。 形是形象艺术最基本的特征,是古典舞舞魅之依附,是舞蹈之美的传达媒介。踏歌在静态舞姿上大量借鉴了古代遗存汉画砖的造型,在动态中大胆运用藏族牧区民间舞蹈动律,展示了汉魏舞风的奇妙瑰丽,再现了民间古朴的踏歌风格。古典舞在人体形态上强调“拧、倾、圆、 曲”,“仰、 俯、 翻、 卷” 的曲线美和“刚健挺拔、含蓄柔韧”的内在气质。舞蹈动作运用了“一边动”的独特舞姿,180度运动增加了动

5、作的协调对称 ,基本是“一顺边”运动。如:顿步向后甩右手,再用肩带右臂向左前方扣盖、顿步;然后, 向前行进,右手曲小臂向后、向前,由低到高前后收送斜前举臂的动作。 这样典型的“一顺边”动作使舞蹈更显得新颖别致,行云流水。 旁侧三道弯体态改变了以往汉风三道弯塌腰撅臀的做作之态,静态中含着一种自然的动感,颇具妖媚之美。 踏歌在传统调度上虚实结合,动静结合,强弱结合,对比恰到好处,一顿、一流动蕴含了汉唐古典舞的神韵,展现出中国古典文化的风姿。(二)汉唐古典舞的文化内涵汉唐古典舞在造型、动律、运动轨迹和节奏力度上具有非常独特的韵味,它讲究圆、曲、拧的动态特征,注重欲左先右、欲前先后、欲上先下、逢冲必靠

6、、有开有合的用力方式。汉唐古典舞在技巧中的闪、转、腾、挪,舞姿造型变化无穷,气质、形象、意境的丰富多彩,节奏、气息、力度的动律表现,都蕴含着深厚的民族文化价值和时代背景,是以其动作之“形”传达民族文化之“神”的 王克芬.中国舞蹈发展史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8.。汉唐古典舞动静间的张力收放,身体回转间的婀娜多姿,动作组合的行云流水,翻转腾跃中的时而柔曼优雅,时而气势磅礴,是舞蹈的神韵好像在天地运转之间放射出来。人们最直接的视觉反映是形似,而随之留给大脑的审美印象却是神似。这就是汉唐古典舞既十分重视演员的身体韵律,也十分重视舞蹈意境营造的原因之所在。汉唐古典舞这种“神”的背后,体现了汉唐

7、古典舞厚重的底蕴: 有博大精深的中华武术和古典戏曲文化,有中国传统审美意念“龙族文化”的精髓,有与书法绘画的交融,有阴阳太极、八卦、易经等等民族文化的渗透。在任何一门艺术中都有其自身的文化内涵。其中所蕴含的根基能量越厚实,发展的空间就越宽广,就可以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由浅入深地延续发展,产生出神入化的亮点,从而形成历史的深化 于平.舞蹈文化与审美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汉唐古典舞大师唐满城先生曾说: “总括心、形、劲、律,正是我们加强舞蹈性首先要继承民族传统的核心问题,若用一个字概括,那就是它的神,而不是戏曲舞蹈的形。若仅套取戏曲舞蹈的形,就脱不了胎也不可能走向舞蹈的自由天

8、地。”经济论文网 二、基于踏歌的汉唐古典舞的审美特征分析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汉唐古典舞呈现出不同的舞蹈文化类型,在这些舞蹈文化类型的线性演进中,存在着不同舞蹈文化类型表象下的“共同性”,这正是我们在对汉唐古典舞历史文化形态的研究中所要提示的文化精神 王振复.中国美学的文脉历程J,四川人民出版社,2008年8月出版.。任何艺术都是社会生活的反映,都表现出社会生活中人的思想情感,因此,所处时代的生活发展变化,必然影响艺术的发展。“舞蹈是艺术种类之一,源于生活,是人们按照艺术规律,根据人们的审美理想、审美情趣,对客观社会生活进行概括、提炼、加工、想象的一种创造性的反映。”舞蹈受现实的审美影响,在物质

9、丰富、社会安定的汉唐代,舞蹈呈现的是轻盈柔美、婉约俏丽的审美风格。(一)汉唐古典舞的形体运动之美舞蹈所要表现的情感是通过一个个具体的舞蹈形象造型来实现的,而舞蹈形象又产生于舞蹈动作的自由展开之中。舞蹈动作的姿态在塑造舞蹈形象的连续运动过程中又包含着动态和静态的统一。在一定的时空里,持续的舞蹈动作由单一到各种组合方式不断地变化着,舞者从一个姿态过渡到另一个姿态,展现出舞者的形体运动之美,这也正是舞蹈艺术的独特魅力所在 柳倩.把握舞蹈技巧课练质量的关节点J.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2009.。美国的学者苏珊 朗格指出:“舞蹈演员所创造的是一个能的世界,这个能的世界是通过一系列姿态的连续展现表现出来的。

10、这是舞蹈艺术与其他艺术不同的地方。”踏歌在汉代的地位还处于俗乐舞蹈的地位,已经不再像以前朝代的雅乐舞蹈纯粹是为了实现“礼乐教化”的目的,也不是统治者维护其统治的工具。这时的俗乐舞已经有所转向,开始更多地关注人类对于美的要求。汉代踏舞已经初步具备审美娱乐功能。造型上的独特是舞蹈艺术的美感基础。汉代文物中的一些舞俑和表现舞蹈场面的壁画,就像今天的某些舞蹈速写一样,就是截取了舞蹈动作中最美、最典型的舞蹈造型镜头。如舞赋中记载了着“浮腾累跪,跗蹋摩跌”,这个独特的动作造型阐释的是当舞者跳跃至空中,身体在下落时变为进跪之形,一腿前弓,一腿在后,后脚的脚背着地,上身后仰佯跌,后身与脚踵相摩。没有深厚的舞蹈

11、功底,这个动作很难做得干净利索。(二)汉唐古典舞的节奏韵律之美舞蹈自古以来都是和音乐分不开的,所谓“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任何一种舞蹈都需要有节奏感,而这种节奏配以舞蹈动作的变化便形成了节奏上的美感。假使舞蹈的动作过于激烈,由于疲劳而引起的不快之感势必会冲淡舞蹈所带来的审美快感。互相连袂牵手的舞蹈,产生了对手臂动态的束缚,会影响到甚至是限制了舞姿的幅度,在给予舞者适度的身心缓冲的同时,解放了双脚,因此双脚可以尽情欢跳,在踏足的欢呼声中,产生有规律的重复和有规律的节奏。连袂踏歌的圈舞形式,动静结合恰当,舞者的体能消耗适度。体现了自娱舞蹈

12、的审美规律。如一坛酝酿多年的老酒,清醇而恬淡,需要在慢慢地品尝中,体味它的清冽和芳香。(三)汉唐古典舞的轻柔之美袖在舞蹈文化中,以服饰文化和舞蹈道具双重身份扮演着最具特色的一种舞蹈表现形式,它以一种独特的语言,丰富了舞蹈形态。舞袖是舞蹈踏歌动作语汇中主导动作之一,其中包括搭袖、拂袖、振袖、翘袖、抛袖、打袖等丰富多变的舞袖技法。古文献对舞袖有许多形象描述,如汉乐府中记载:“亢袖起舞,奋袖低昂,顿足起舞,连臂踏歌”;崔液踏歌词咏“金壶催夜尽,罗袖拂寒轻”;唐代刘禹锡的踏歌行“新词婉转递相传,振袖倾鬟风露前”;谢偃的踏歌词“倩香飘飘雪,何如舞袖回”等。在舞蹈踏歌中,袖作为人体动态的延伸,融入动态中,

13、对舞蹈整体动作起了“抑扬兼用,缓急相容”的作用,表现出了舞蹈的轻疾如飞,柔美舒畅。舞蹈服饰中的水袖设计,长短适中,袖不再仅是点缀,它作为姿体语言的延展,增强了姿体语言的感染力和表现力,在载歌载舞中,充分发挥出了手臂和衣袖的表现功能。舞蹈在接近尾声时(在一大斜排之后),有一段集体的舞蹈,也是整个舞蹈中有明显袖子运用的片段,舞者通过搭袖、拂袖、振袖、翘袖、抛袖、打袖的运用与“三道弯”体态的完美融合,加之配合顺拐蹉步流动性极强的步伐,使舞蹈表现出时而流畅、时而顿挫、时而飘逸、时而乖巧,身体在一扬一顿、一抛一洒流动中,犹如行云流水般尽情挥洒,“袖”出了舞蹈的轻盈柔美。(四)汉唐古典舞的婉约俏丽之美舞蹈

14、踏歌所表现的是阳春三月、碧柳依依,一行婀娜多姿的踏青少女,联袂歌舞,融入一派阳光明媚、草青花黄的秀色。整个舞蹈中,舞蹈以柔媚的审美风格,从柔媚中透视出清新俏丽、婉约秀美,将汉唐女子美好性情、优美品质表现出来,描绘出一群汉唐女子在风和日丽的日子里,悠然自得、其乐融融的美好景象。舞蹈中动作的神态大多轻快俏皮、活泼可爱,但编导孙颖在舞蹈编排运动设计时,并未忽视汉唐女子的行为举止,在表现内心欢快的同时,又十分贴切的表现着一定的矜持。如在舞蹈中,分别出现在第二遍唱词后和第四遍唱词中的一组起承转合较为复杂的动作小节:舞者拧腰向左,抛袖投足,笔直的袖锋呈“离弦箭”之势,就在“欲左”的当口,突发转体右行,待到

15、袖子经上弧线往右坠时,身体又忽而至左,袖子横拉及左侧,“欲右”之势已不可挡,躯干连同双袖向右抛撒出去。就这样左右往返,若行云流水,而所有的动作又在一句“但愿与君长相守”的唱词中一气呵成,让观众于踏足的清新、俏丽中又品味出些许的温存、婉约。舞蹈踏歌以柔媚的审美风格,“韵”含着婉约俏丽,流露出了少女的真实情感,让我们深刻感受到汉唐女子既婉约俏丽,又热情奔放的气质风韵。音乐论文 结语踏歌产生于中国动乱的朝代,走过繁荣,今天,它又从深谙中国文化的编舞家心中咏出,它以舞蹈的形式,以写意的方式体现了一种“意象”,使人迷醉。 那一切的一切由心而发、随意而动、人性所致。 长袖是我内心情怀的延伸,动态是我内心美

16、感所引发;协调一致的人体自然律动, 奠基于深厚的中国文化之上,让人赞叹人性本应如此美好,人生本应这样可爱。总之,汉唐乐舞在服饰、舞姿、动态上都折射出那个时代的印迹,从审美系统之开放性,审美风格之唯美性去透析舞蹈踏歌的审美特征,分展现了汉唐舞风古拙、朴实的民间特色。只有饱经沧桑的中国人才能发出这样的慨叹,只有有着五千年文化积淀的中国才能以如此典雅、妖媚、含蓄、洒脱、抑扬顿挫、行云流水的踏歌来赞美生命的美丽。踏歌是对人生的追求与赞美, 是历经磨难后悟出的人生真谛,是深厚传统文化的体现。数学论文网 参考文献1 隆荫培,徐尔充.舞蹈艺术概论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7.2 袁禾.中国古代舞蹈审美

17、历程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3 刘青戈.中外舞蹈精品赏析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10.4 罗雄岩.中国民间舞蹈文化教程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8.5 马健昕、张勐萌、杨洁.舞蹈鉴赏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2008.6 王克芬.中国舞蹈发展史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8.7 罗雄岩.中国舞蹈文化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6.8 于平.舞蹈文化与审美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9 安.乌廉丝.芭蕾排练室内幕M,2009年,第33页.10 柳倩.超越局限追求极致论舞蹈技巧与舞蹈技巧训练.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2007年第三期.11 田麦久.运动训练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10.12 修立婷.中国古典舞旋转技巧的基础训练J.山东艺术学院学报,2006年第5期.13 李延浩.舞蹈技巧教学向深层发展的思考J.四川戏剧,2009年第4期,P127.14 宗白华.美学漫步J.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15 王振复.中国美学的文脉历程J,四川人民出版社,2008年8月出版.16 陈树德.论体育舞蹈的教学技巧J.湖北体育科技, 2010.17 柳倩.把握舞蹈技巧课练质量的关节点J.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2009.18 彭玉杰.舞蹈基训课能力与技巧J,戏剧文学,2011年第6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他范文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