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生态式教育观下的音乐教育毕业论文.doc

上传人:laozhun 文档编号:4017355 上传时间:2023-04-01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基于生态式教育观下的音乐教育毕业论文.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基于生态式教育观下的音乐教育毕业论文.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基于生态式教育观下的音乐教育毕业论文.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基于生态式教育观下的音乐教育毕业论文.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基于生态式教育观下的音乐教育毕业论文.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基于生态式教育观下的音乐教育毕业论文.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基于生态式教育观下的音乐教育毕业论文.doc(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基于生态式教育观下的音乐教育摘 要:生态式教育是运用一种生态学的原理、策略来观照、思索、理解、解释复杂的教育不足,并以生态学的方式来开展教育教学实践。当代艺术教育呈现出了生态学的走向,它强调通过不同艺术学科之间以及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师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与融通来提高学生的艺术能力。以生态式教育观观照音乐教育就是强调母语、关注对话、提倡学科综合。 关键词:生态式教育 ; 艺术教育 ; 音乐教育 生态式教育是按照生态学的观点思索教育的不足。生态学(Ecology)一词最早由博物学家索罗(H.D.Thoreau)于1858年提出,旨在探讨有机体或有机体群与其周围环境的联系。现在的生态学一般是指“探讨

2、生物与其环境之间联系的形式或总体的科学”。在我国古代先秦时期道家所提倡的“天人合一”就具有生态系统观、整体观的内涵。在我国,滕守尧先生首先提出生态式教育的理念,他借用生态学术语,提出生态式教育的理念,强调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环境之间的动态平衡联系。生态式教育还强调运用一种生态的原理和策略来观照、思索、理解复杂的教育不足,并以生态的方式来开展教育实践。以这个作用上说,生态式教育既是一种教育理念,也是一种教育实施对策,它是一种系统观、整体观、联系观、和谐观、均衡观下的教育,是一种充分体现和不断运用生态智慧的教育。生态式教育对当今的艺术教育,包括音乐教育都带来了重要的启迪和作用。 一、当代艺术

3、教育的生态学走向 当今的社会,培养综合性的人才是教育思索的重要不足,为培养这种人才,全球教育日益重视艺术教育,出现了“没有艺术教育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的普遍共识。于是,基础教育阶段艺术教育出现了音乐、美术、戏剧、舞蹈、影视等不同艺术门类开始以生态的方式交叉和融合的现象。这一综合态势带来了艺术教育观的变化,即以注重艺术技术的学习转向人的整体生命有着;以注重知识技能转向了艺术的人文理解;以单一学科转向综合学科;以单纯的学校艺术教育转向学校、家庭、社会等等。这些变化都彰显了艺术教育的生态学转向,即艺术教育是一个生态系统,它由众多的要素组成,这些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等,以此形成一个生态网

4、络。 以当今多元智能论述角度来说,艺术教育能够开发人的多种智能,包括人的语言智能、空间智能、数学逻辑智能、音乐智能、身体动感智能、交际智能、自我认识智能、环境适应智能在内的多元智能。这些智能不是孤立地有着着,它们在相互交叉、融合、对话的过程中进展,以这个作用上来说,多元智能的进展具有生态学的作用。因此,作为多元智能中一部分的艺术教育是一种生态式的教育。生态式艺术教育适应了信息时代的可持续进展人才的培养目标。因为“在这个信息高度发达的社会中,只有多领域、多方面的知识在人的头脑中相互联系和对话,才有可能培养出具有现代智慧的全面进展的人、文化人、贯通而求洞识的人、通达而识整体的人和经常获得芝麻开门式

5、发现的人”。 论文范文 二、音乐的生态教育功能 音乐教育作为一种审美教育,以本质上来说具有生态思维。 首先,音乐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具有生态教育的功能。以表面上来看,对音乐作品的审美是一种脱离或远离社会生活的纯粹个人的活动,但对音乐作品的欣赏与理解无法脱离音乐作品所蕴含的某种思想观念、社会意识、风俗传统、价值观、信仰等。优秀的音乐作品总是蕴含着特定时代的审美思想,包含着深刻的社会历史与文化思潮,熔铸着人类的灵魂深度,事实上,音乐审美更是一种精神与信仰。如印度音乐的“梵我合一”以及中国音乐的“天人合一”的审美观。以这个作用上来说,音乐审美是一种具有生态思维的活动。生态思维作为一种观念、一种信仰是完

6、全可以贯穿、渗透于一切音乐行为中的。迄今为止的音乐所体现的社会、自然以及人类自身等都明确表明了人与自然、社会以及人与人之间的联系,这种音乐行为本身就蕴含着生态教育的内涵,为生态教育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作为审美的音乐教育能够调动人类的非理性的感知、想象、情感、直觉乃至无意识,以而保持了人类感性的自发性以及生命的原创力。它是一种复杂的心灵活动,是一种不断超越自我的精神提升。这种音乐审美教育把生态教育的和谐、整体、系统的思维渗透于其中,成为人的自我生命的有机组成部分。 其次,生态式教育的目标与音乐教育有契合之处。生态式教育最为重要的目标之一是救赎和重塑人类的精神世界,转变人类与人类文明时代不相适应

7、的价值观,建立一种适应当今生态文明的人与自然、社会等诸多联系的新的伦理观念。这些改观是无法靠组织机构的变革或者行政手段的强制干涉就可成功的。对于现代社会的生态危机,“唯一有效的治愈策略最终还是精神上的”。这主要是因为人类物质欲望的无限膨胀带来了精神的“无家可归”。如果以心理学角度来说,人类可以以一个“内源”调节机制,通过动态的渐进式的补偿来推动社会进展的同时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解,而这个“内源”就是“心源”,即人类的精神因素。在人类的精神世界的调节方面,如果以行政命令或者政策法规往往会效果甚微,纯粹的道德伦理说教也会带来教育双方的心理隔阂,而通过音乐审美、音乐欣赏、音乐理解往往会达到意想不到的功效

8、。 三、生态式教育观下音乐教育的基本理念 音乐教育是艺术教育不可缺少的部分。以生态教育视角探讨音乐教育,笔者以为主要包含以下3个基本理念: (一)强调母语的音乐教育 音乐源于生活,音乐与自然、社会、文化传统等都有着密切的联系。音乐中的美有着于生活之中,将音乐与生活进行联系会使得音乐教育充满活力,同时还可以摆脱僵化的技能学习的藩篱。生活是自然、社会、人的统一体,它本身就是一种生态。作为自然生态环境下的母语教育,由于其关注的是教育与生活的联系,因此,这种以母语作为教育基础则是生态教育观下音乐教育理想的教育方式。 母语的音乐教育在我国上个世纪的音乐教育中曾经进行过热烈的讨论。如1995年10月召开的

9、“第六届国民音乐教育革新研讨会”中以“中华文化为母语的音乐教育”进行了讨论,众多的音乐教育工作者以不同角度对此不足进行了研讨。所谓中华文化为母语的音乐教育就是“以中华各民族、各地区不同音乐风格内容组成的,并有着中华民族文化精神、心理、行为、艺术、思维方式、审美理想及价值等深厚的文化哲学基础。”它包含着中国音乐本体观、中国音乐风格史观、中国音乐文化哲学观等内容。中国的音乐建立在地区性方言风格基础上,而这个特点恰恰体现了民族音乐存活和进展的生态环境。母语的音乐教育需要学习地方音乐的语言、思维、文化哲学等,如果以西方音乐作为基础来阐述、浅析积淀着民族文化的音乐,那么,往往会带来“文化误读”,同时也破

10、坏了民族音乐文化存活与进展的生态语境。因此,母语的音乐教育是一种生态式的音乐教育。在我国许多少数民族的音乐文化传承中,人们刚开始学习歌唱就在他们的社区生活中进行。他们常常是通过在一个年龄相仿的歌队中各声部之间的协调来体验歌声中所蕴含的集体力量的谐和。他们的歌唱展现了一种族群的凝聚力量,他们的音乐活动发生在群体生活的文化空间与歌者行为连带的文化环境中。可见,这种音乐教育活动体现了一种和谐的生态的世界。 本文来源: 华融经济学论文网 (二)注重对话式的音乐教育 对话是生态式艺术教育的重要内容。“生态式艺术教育是一种既符合人类深层无意识二元对话的生态方式,又符合整个自然的二元对话方式的教育。也就是说

11、,通过对立二元之间的联系和对话(而不是对立),促成人的可持续性进展,是这种教育的主旋律”。对话式教学不仅关注教师与师生、学生与学生、师生与自然、社会等诸多联系之间的联系和对话,它还强调人文学科、科学学科等不同学科之间的对话与相互生成。 对话式教学完全不同于传统的“独白式”教学,因为对话是平等的、互为主体的双向交往,而“独白式”教学则是教师权威性的“一言堂”。对话式教学主要有3种课堂教学实践形式,即言语型对话、理解型对话和反思型对话。言语型对话顾名思义就是以言语为主要形式的对话形式,如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对话;理解型对话主要是教师和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即师生与文本的对话;反思型对话主要指教学过程中人们

12、对所学知识的自我反思的对话。众所周知,音乐是人为组织的音响,它包含着社会、文化、自然、风俗、传统、信仰等多方面的内容。教师和学生由于个体的生活环境、风俗文化、生活阅历等方面都有着着差别,因此,音乐的审美及理解必将呈现多样性。在这种情况下,人与人、人与音乐文本之间只有通过对话才能拓展不同主体的视界,在不同主体的对话中最终达到伽达默尔所言的“视界融合”。这种对话主要包括以下3个方面。 首先,师生之间的对话。在生态式教育观看来,师生之间是平等的联系,而不是一方压倒另一方,因此,在音乐教育中,师生联系是平等的。在对音乐作品的审美及理解中,教师和学生都有着不同的“视界”,为了摆脱个体音乐审美和理解的有限

13、性、局限性,师生需要针对特定的主题进行对话,在这种相互平等的、和谐的对话中,学生在教师音乐理解的基础上拓展了个体的音乐审美和理解,以而丰富个体的音乐视界。师生之间的对话蕴含着倾听和言语,它需要对话,双方彼此敞开自己的心扉达到精神的交流和愉悦的分享。在师生之间的对话中,教师不但要有丰富的人文知识,还要注重师生之间情感的交流。这种对话体现了一种伙伴式的人际联系,它能够构建出和谐自然的课堂教学氛围,以而使得学生在平等、宽松的音乐课堂教学环境中获得音乐的审美及理解,丰富个体的情感等精神世界,热爱生活、体味人生。 其次是学生与音乐文本之间的对话。音乐并非是一个静态的、僵化的作品有着形式,它包含着丰富的生

14、态内容。学生对音乐文本的审美和理解,既要探寻其原初的作用,如音乐作品的创作背景、体现的思想内涵等,又要以个体的音乐视界与音乐文本进行对话,在对话中感悟音乐的真谛,体验音乐的审美快乐,理解音乐的人文精神世界,以而丰富个体的精神世界与音乐世界。 最后是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在音乐教育中,合唱、合奏等集体表演形式就体现了一种合作,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是合作学习的一种重要形式,同时也是音乐教学获得成功的重要因素。合作学习作为一种集体学习形式,它需要充分调动和利用不同学生个体的音乐经验,在对话中形成合力,在对话中提高,在对话中共享音乐的快乐。因此,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首先要考虑到个体音乐经验的差别性,这

15、种差别性通过对话与合作,达到音乐学习的共同提高,推动学生的音乐能力、音乐审美、音乐理解等方面的提高。 (三)提倡学科综合的音乐教育 生态式教育的主要特点是学科之间的综合,使得各科之间形成一种生态联系。进入21世纪以来,世界教育的进展走势是倡导课程的整合、融合与综合。对于学科综合的音乐教育的理解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音乐与其他姊妹艺术之间的综合,这种综合旨在强化音乐、美术、舞蹈、戏剧等艺术之间的联系;另一种是强调音乐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的综合,这种综合旨在强调音乐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如音乐与历史、地理学科的综合可以使得学生学习和了解一些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域和不同国家的代表性音乐,以及相关的风

16、土人情;音乐与体育学科的综合,可以运用韵律操配合不同节奏、节拍、情绪的音乐;音乐同数学、理化学科的综合,可以联系“黄金分割线”将美学概念与数学整合起来,以及将音乐的高低、长短、强弱等声音性质同物理学的频率、振幅等知识联系起来等等。不管哪种形式的综合,其目的都是要使音乐教育形成一种互补、互利的生态联系。在我国当前的音乐新课程革新中也强调音乐教学的学科综合性。“音乐教学的综合包括音乐教学不同领域之间的综合;音乐与舞蹈、戏剧、影视、美术等姊妹艺术的综合;音乐与艺术之外的其他学科的综合。” 生态式的学科综合的音乐教育不仅可以拓展学生的音乐视野,同时也可以使音乐学习变得更有兴趣,以此增强学生音乐学习的欲

17、望和动力。因此,学科综合的音乐教育带来了音乐教育观的变化,它使得音乐教育以注重技能转向了文化,以单纯的集体性音乐教学转向了关注学生个性进展、个性创造的综合性教学,这些都是对传统的音乐教育教学方式的超越。 结语 音乐及其教育的进展都是基于特定的生态环境中,同时也包含着特定的生态内涵。我国当前的艺术教育课程标准蕴含着丰富的生态式教育思想,并在实际的教学中进行了实践,这些思想及其教学实践为当前的音乐教育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价值,它转变了以往音乐教育中仅仅注重技能的学习,以及教学方式的单一化。因此,以生态式教育、生态式艺术教育汲取营养必将给音乐教育带来新的活力,以而推动音乐教育论述与实践的进展。 注释: 任凯、白燕.教育生态学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2.4. 滕守尧. 论生态式艺术教育J.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3). 英汤因比等著.荀春生等译.展望21世纪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1985. 管建华.世纪之交:中国音乐教育与世界音乐教育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滕守尧论生态式艺术教育J.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3). 金亚文主编.初中音乐新课程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45-4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他范文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