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毕业论文.doc

上传人:laozhun 文档编号:4019886 上传时间:2023-04-01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4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小学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毕业论文.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中小学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毕业论文.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中小学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毕业论文.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中小学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毕业论文.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中小学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毕业论文.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小学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毕业论文.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小学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毕业论文.doc(1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 河南大学2004届本科毕业论文中小学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论文作者姓名: 作 者 学 号: 00006021所 在 学 院:教育科学学院 所 学 专 业:学 前 教 育论文完成时间: 2004年4月 导师姓名职称 河南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本科毕业论文中小学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姓 名:杨会萍专 业:教育学年 级:二零零零级学 号:00006021导师及职称:刘志军教授完成时间:2004年4月中小学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摘 要】 中小学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问题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所面临的一个崭新问题,本文从相对宏观的角度对课程资源的概念与载体进行了简要概述,阐述了课程资源具有丰富多样、多质性、分布不平衡

2、等特点,分析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的专业发展的积极作用。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将课程资源划分为不同的类型,从开发利用的角度,可将课程资源分为原生课程资源、延生课程资源、再生课程资源、创生课程资源。在此基础上,本文尝试提出了开发利用中小学课程资源的几点建议:帮助教师形成正确的课程资源观,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促进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借助于教育行政部门制订一些政策法规、建议、方案等进行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依托地方、家庭、学校资源,促进地方、家庭、学校的有效交往,加强校内外课程资源的优化和组合,开发有特色的课程资源。【关键词】 课程资源;开发;利用引 言随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

3、革的力度不断加大,课程资源的重要性日益显现出来。然而,我国中小学课程长期以来采用集中统一的国家课程开发方式,导致学校按照自己的办学理念设计和开发符合本学校特点的课程及相应课程资源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学校和教师在课程资源的开发中处于缺位状态,使得大量的课程资源未纳入课程资源的范畴。教师、学生、家长把课程资源主要定位于教科书及其配套的同步练习、强化训练等教辅资料,造成课程资源的来源单一。因此,中小学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问题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所面临的一个崭新问题。一、课程资源的概念、载体及作用根据信息资源学的观点,资源是指“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学中能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各种客观存在或存在物”注 释:

4、段兆兵:“课程资源的内涵与有效开发”,课程教材教法2003年第3期。教育资源是指“构成教育系统的基本因素,是指教育系统中支持整个教育过程达到一定教育目的,实现一定教育功能的各种资源” 段兆兵:“课程资源的内涵与有效开发”,课程教材教法2003年第3期。“学习资源是学习者进行学习的物质基础,是指那些与学习者有意义联系的一切客观条件”。 杨蕾,钟志贤:“RBL:为研究性学习打开一扇门”,教师博览2002年第2期。 根据这些观点,我们可以认为,课程资源是课程设计、编制、实施和评价整个课程发展过程中可资利用的一切人力、物力、以及自然资源的总和。课程资源与教育资源有各自包含的领域,各自论述的对象不同,二

5、者论述的对象不同。而教学资源和学习资源与课程资源互有交叉,人们是站在不同的角度来论述这几种资源的。教学资源是教学过程中要利用的条件,学习资源是学习者学习的条件,课程资源是课程设计、编制、实施与评价过程中要利用的条件。这些划分,无疑有助于我们认识课程资源的多样性和存在状态。课程资源的载体主要是指课程资源所依存的物化表现形式,如果按照课程资源对于人的关系来看,可以把课程资源的载体划分为生命载体和非生命载体两种形式。课程资源的非生命载体主要表现为各种各样的课程教学材料的实物形式,如课程计划,课程标准,课程指南,教学用书,参考资料,学习辅导材料和练习册等纸张印刷品和电子印象制品。课程资源的生命载体主要

6、指掌握了课程素材、具有教育教学能力的教师、教育管理者和学科专家,课程专家等教育研究人员。他们不仅是课程资源的生命载体,而且构成课程资源的开发主体,是课程资源开发的基本力量。另外,能够提供课程素材的学生家长和其他社会成员也是课程资源的重要生命载体。生命载体形式的课程资源具有内生性,即它可以能动地产生出比自身价值更大的教育价值,在课程教学资源中有着特殊的作用。教师、教育管理者以及各个层次的教育研究人员,乃至学生家长和社会成员作为这种具有内生性的课程资源的主要生命载体形式,他们自身的创造性智慧的释放和创造性价值的实现,是课程教学不断向前发展的不竭动力。课程资源是丰富多样的。如果把课程资源的存在视为一

7、种生态系统的话,我们可以勾勒出课程资源系统的大致轮廓,描绘出这一系统的虽略显粗略但生动的图景。这一系统是由人、材料、工具、设施和活动五种要素构成的。这些要素组成了有些是在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本身具有的可直接利用的资源,有些是为达到一定的教育或教学目的而特定设计出来的资源。人的思想观念、活动方式、材料的物理特性与化学特性、工具的形态功能、设施的大小用途、活动的场所等够成了极为丰富的可为课程发展所用的资源形态。这样,在不同的地方,不同的学校,甚至不同的学生家庭就会有不同的课程资源。这一课程资源系统的各个要素之间不断地进行着信息和能量的转换,从而使课程资源不断的进行排列组合,生出无限多样的资源形态。

8、课程资源是多质性的。每一种课程资源的功能和作用是不一样的,就是同一种资源在不同的教师面前,其性质和功能也是不一样的,在不同的教师眼中,同样的资源会有不同的作用,对课程的实施会有不同的价值。同样的一座建筑,数学老师可能看到是线条等几何意义,美术老师看到的是形状,线条、颜色等美学意义。这样,课程资源的多样性,就不仅表现在品种的多样性上,还表现在资源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上。课程资源的分布情况也是很不平衡的。从我国目前的一般情况来看,经济发达的东南地区课程资源的状况比中西部地区优越,城市比农村优越,重点中小学比一般中小学优越。但即使是贫困地区和薄弱学校,课程资源也有丰富的一面,真正缺乏的是对于课程资

9、源的识别、开发和运用的意识和能力。中小学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将会极大的促进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向着健康方向发展。不仅对于学生的发展,而且对于教师的发展,以及对于整个教育系统的人员的发展,都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中小学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首先能促进学生的发展。一方面,大量的丰富的具有开放性的课程资源对学生的发展的价值是不言而喻的。它给学生提供了教科书和配套教辅资料无法给予的感官刺激、信息刺激、思维刺激;另一方面,学生也是课程资源开发的主体,学生的生活经验、感受、兴趣爱好、能力知识等构成课程资源的有机部分。在具体形象、生动活泼、亲自参与为特征的社会和自然资源面前,学生得以从被动的学走向主动探索,从而真

10、正达到学会学习,成为有一定独立学习能力的人的发展目标,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课程资源,重在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意识、能力和习惯。面对丰富的课程资源,学生将面临着如何获取信息、如何筛选信息、如何从这些信息中归纳出对解决问题有用的东西等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过程就是信息处理能力的形成和强化过程。丰富的课程资源不仅能够满足教师教学的需要,而且更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中小学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能够促进教师的发展。新课程对教师开发课程资源提出了明确要求。教师以往的专业发展主要集中在教学手段和方式上。课程资源的开发对教师提出了新的专业能力要求,即课程开发的专业素养和能力。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师本身构成了课程实施中最有

11、价值的课程资源。教师应该成为学生利用课程资源的引导者、开发者。教师在围绕学生的学习,引导学生走出教科书,走出课堂和学校,充分利用校内外各种资源,在自然和社会的大环境里学习和探索的过程中,教师根据具体的教学目的和内容开发选择课程资源的能力得到提高。 二、课程资源的分类按照课程资源的功能特点,可以把课程资源划分为素材性课程资源和条件性课程资源两大类。素材性课程资源包括知识、技能、经验、活动方式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以及培养目标等方面的因素;条件性课程资源包括直接决定课程实施范围和水平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如时间、媒介、设备、设施和环境以及对于课程的认识状况等因素。 吴刚平:“动态平衡课程资源”,

12、中国教育报2003年1月7日。按照课程资源的空间分布的不同,大致可以把课程资源分为校内课程资源和校外课程资源。凡是学校范围之内的课程资源,就是校内课程资源,超出学校范围的就是校外课程资源。校内外课程资源对于课程实施都是非常重要的。就利用的经常性和便捷性来讲,校内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应该占据主要地位,校外课程资源的开发则起到一种辅助作用。从动态的角度,即从开发利用的角度,可将课程资源分为:原生课程资源、延生课程资源、再生课程资源、创生课程资源。对课程资源进行这种结构分类,更有利于认识课程资源,理清开发利用课程资源的思路。原生课程资源是指原本存在,但要经过开发才能生成的课程资源。课程资源具有客观性

13、,也具有动态性。一个地区,在一定时间内,课程资源总有一定限度,但这个限度又有很大伸缩性。在限度之内的是现存资源,经过开发的变为现实的是现有资源,原生资源指的就是现存的课程资源。比如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等,它们是原本存在的,但许多学校老师没有意识到这些资源课程开发实施的重要作用,那么,对于这些教师来说,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就是需要开发利用的原生课程资源。延生课程资源是指随着某种课程资源的利用消耗,其作用仍然存在的资源。任何一种课程资源,都有一个利用消耗的过程,但是,其作用影响并不一定随着资源的消耗而同时消失。任何一种课程资源,都有特定的用途和功能,但是,所有的课程资源,都可能在特定的作用和功

14、能之外,派生出一种或几种其他功能。课程延生资源,集中表现为由课程物质资源而派生出来的文化教育功能。比如一座教学大楼,一座大礼堂,它们为课程的开发实施提供了场所,但是,楼址方位的选择、楼梯的结构、造型、装修风格等,都将会对学生的发展产生很大的教育效果。一所学校,校长为首的领导者由于不同的思维方式、价值尺度、审美情趣、情感意向和心理素质等,都会使教育投入的使用形成风格各异的校园文化,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再生课程资源是指该项资源的使用过程中,在消耗完之后,还可以重新产生的课程资源,主要是一些政策性的课程资源,包括政策法规,制度,建议 ,方案等。创生课程资源是由人的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劳动而产

15、生的资源。主要包括:原来没有而被创造出来的资源;资源重组而产生新型结构的资源。创生课程资源是课程资源中潜力最大的资源,课程资源中人力资源特别是教师和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创生课程资源的源泉。当然,任何分类方法都不是绝对的,不管是将课程资源分为条件性课程资源与素材性课程资源,还是将课程资源分为校内课程资源与校外课程资源,抑或将课程资源分为原生课程资源,延生课程资源,再生课程资源,创生课程资源,它们彼此并不绝对排斥,而是相互渗透和交叉,但是,它们却是具有明确的相对独立性。三、中小学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几点建议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就是指依照一定的价值准则,对潜在课程资源进行选择分类整理,并以一定的方式把

16、它们运用到课程教学活动的过程。当然,任何课程活动都是为了达到某种目标或实现某种意图,因此目标是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提供依据和指引方向。 李定仁,董仁忠:“东乡族小学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调查研究”,西北师大学报2003年第1期。参考文献: 1 王嵘:“贫困地区教育资源的开发利用”,教育研究2001年第9期。2 段兆兵:“课程资源的内涵与有效开发”,课程教材教法2003年第3期。3 李松林,黄首晶:“关于社区课程资源开发的个案研究”,教育科学2003年第6期。4 贾新中:“应善于把学生作为一种课程资源”,教学管理2003年第1期。5 吴刚平:“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全球教育展望2001年第8期。6

17、 黄忠敬:“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政策:历史、特点与趋势”,课程教材教法2003年第1期。7 魏国栋,吕达:新课程设计的变革,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出版。8 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出版。待添加的隐藏文字内容2从一般意义上来说,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直接目的是在更有效的达成国家课程各学科课程目标。同时,基于任何课程教学活动的最终目的都旨在实现学生全面发展这一基本认识来看,它还必须满足当地儿童的特殊需要。由于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问题对于我们来说是一个全新的课题,所以要深入学习和研究。从当前中小学课程资源建设的实际情况来看,我们尝试提出几点建议。

18、1帮助教师形成正确的课程资源观,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促进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在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方面,学校教师具有极大的智慧潜能,是一个亟待开发的资源宝库,应该加以高度的重视和充分的利用。在目前,人们对课程资源的理解还存在着模糊认识,有的教师连什么是课程也不清楚的情况下课程资源对他们来说更是一个陌生的词语,如果不帮助教师树立正确的课程资源观,不帮助教师去分析和探索课程资源的内涵、性质、种类和在课程目标实施中的价值,课程资源的开发就是一句空话。课程资源观就是人们对课程资源的看法和态度。教师课程资源观的形成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发展的动态过程,是对课程资源的认识不断深化、不断增长和不断更新的过程。

19、因此,要帮助教师形成正确的课程资源观不能急于求成。首先,要加强对课程资源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而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的缺乏往往会制约教师正确课程资源观的形成。因此,在目前尤其要加强课程资源的研究。其次,要抓好对教师的培训和提高。要提高教师对课程资源开发对教育教学方式学习方式变革以及实现新一轮课程改革目标的意义的认识。及时向教师介绍课程资源理论和实践研究的最新成果,及时推广教师在课程资源开发过程中总结出的好经验,不断推动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使教师在培养中接受新的课程资源理念,逐步形成对课程资源的正确认识。教师形成正确的课程资源观不仅会极大地激发出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开发利用各类课程资源,即使在自身

20、以外的课程资源极其紧缺的情况下,有的教师依然能够“化腐朽为神奇”实现课程资源价值的“超水平发挥”。而且教师能够激发出学生的创造积极性,使自己所掌握的课程资源与学生提供充满个性化的课程资源共融,能够促进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资源共享,努力将学生所掌握的信息转化为课堂教学的现实资源。我们知道,教学是课程实施的主要途径,所以教学活动的资源是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更为细节的部分,对于教师来说,开发和利用教学活动的资源的重要途径有以下几点:(1)调查研究学生的兴趣类型、活动方式和手段。研究青少年的普遍兴趣以及能给他们带来欢乐的种种活动,既有利于发现多姿多彩的奖励方式,帮助学生树立刻苦学习和取得良好

21、学业的信心,也可以启发教师打开记忆的宝库,从自己以往与学生交往的经验中挖掘出大量有益的参考资料。教学方式特别是学习方式本身就是重要的课程资源。就学习动力而言,研究普遍青少年的种种活动与兴趣,尤其是调查特定课程受教对象的兴趣和活动可以归纳出能够唤起学生强烈求知欲的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手段、工具、设施、方案、问题,以及如何布置作业、安排课堂内外学习等诸多要素,帮助学生尽快达到课程的目标要求。(2)确定学生的现有发展基础和差异。各门功课的选材都应该取舍得当,为此不但需要了解受教学生目前已经具备了哪些知识、技能和素质,而且还应该兼顾他们之中的差异,设计大量方案,组织多种活动,准备丰富的材料。因此,掌握学

22、生现有知识、技能和素质的水平以利因材施教,收集适应技能高低和知识多寡不同的各种活动与材料,是各门功课选材的必要依据。比如,学生的水平难以整齐划一,为了满足所有学生的要求,阅览室和其他阅读材料汇编就应该备有从不同层次介绍同一主题的资料。同样向学生布置分组作业,也应因组制宜,从众多的方案和活动中选取与他们的知识、技能水平相当的项目指定他们去完成。各种练习材料,其具体的内容往往需要课程设计者根据循序渐进的原则加以提取和编排。循序渐进的原则非常重要,因为重复练习很难让学生体会到智力活动的兴趣,反而可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学生对于智力生活的敏感性。(3)为学生提供反馈资料。为学生提供的反馈资料,特别是向学生

23、指出学习中的差错并分析原因的反馈资料,可以很好地帮助学生找出课堂学习中的难点。教师甚至可以自己尝试收集学生常犯错误的资料,设计和整理成各种特定技能和知识领域的核查表,从而及时提供反馈资料。(4)安排学生从事课外实践活动。安排课外实践应是课堂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学生在课外有无机会将自己学到的知识、技能恰如其分地运用于实践,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自身的生活环境。一般说来,教师对校内环境及所在社区的某些方面都有所了解,应该加以很好地开发和利用。至于学生平时的课外活动以及有些什么其他学以致用的机会,则恐怕要靠学生自己介绍,这时学生的生活经验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所以教师应该注意发掘学生生活经验方面的资源

24、,引导学生将书本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否则,有些学生就可能因为不用而将学习内容忘记得一干二净,整个课堂教学的成效就会受到损失;还有一些学生可能因为学习远离生活而导致课堂教学活动变得越来越抽象,越来越困难。(5)制定参考性的技能清单。很多技能都具有通用价值,将这些技能做一番调查整理,形成一个对于各门学科和多种课外情境都有参考价值的技能清单。至于态度、兴趣和接受能力等,虽然也有通则,但这方面的研究很难提供有益的通用标准素质清单。所以必须结合具体实际情况,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选定作为课程组织成分之一的素质标准。(6)总结和反思教学活动。教学工作本身就是很复杂的,因而需要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总结与思考。教学

25、的新知识、新技能和新策略有多种多样的来源来源于研究,来源于新教材和新手段,来源于先进教学法的报道,来源于同事,来源于督导人员,来源于对教学的自我总结,来源于对课堂学习情况的思考等等。教师们要不断地考虑如何来充实自己的教与学的知识库,并且为增加这方面的知识做出不懈的努力。教师需要不断地提高通过自我总结和积极借助他人的反馈来分析自己的学习需要和学习风格的能力。教师应该善于运用教学日志、研究小组和个人教学心得集锦夹、同事指导、他人帮助、同事建议等自我评价和合作总结的手段、方法与策略,提高自我总结和反思的教学水平。称职的教师都应该懂得如何去利用建立在研究基础上的各种资源,懂得在面对某种学习的需要时如何

26、去追寻建立在研究或者有效实践的基础上的新知识和新技能,既要能钻研教学,又要能拿出自己的研究成果让其他人分享。总结和反思教学实践经验有许多方法和技巧,它们的应用已经变得越来越广了。工作日志、录音带或录像带以及个人教学心得集锦夹等自我总结的方法和策略,不仅可以使教师给自己的教学实况留下记录,也可以使教师对自己的教学发展路径作长期的跟踪,还可以对自己的进步作长期的分析而找出有待进一步学习的地方。其他方法和技巧包括对初执教鞭的教师进行有组织安排的和无组织安排的同事观摩、研讨、辅导和帮助,教师还要有机会组织研究小组或者举行各种形式的经验交流,加入各种专业活动网络等,从而更好地了解教学研究的动态,逐步使自

27、己成为教学知识的生产源。(7)发挥网络资源的作用。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正在突破各种资源的时空限制,使得课堂资源的广泛交流与共享成为可能。为此,教师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各种网络资源为教育教学工作服务,同时也要积极参与网络资源的建设,运用网络技术贡献自己的教育教学经验和成果,使之成为网络资源的一部分,与广大同行交流和分享;另一方面,还要鼓励学生学会合理选择和有效利用网络资源,从而增加和丰富自己的学习生活经验。2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要借助于教育行政部门制订一些政策法规、建议方案等学校要能开发利用各类课程资源,支持学校课程发展,必须借助相应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明确学校、国家、地方、家庭的权利和义务,促进各类资

28、源的产权转化,使各类资源在时间、空间、内容、运行机制和管理体制上适合学校对其有效的开发利用。作为国家教育意志的体现,课程政策是在国家总的教育目的指导下制定的,它规定着课程的性质、关系到课程的决策,制约着课程的设计和实施,对整个课程的改革有着重大影响,是整个教育改革的“核芯”。基础教育的课程政策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从课程权力主体这个角度来看,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政策的发展经历了“国家”模式阶段、“国家+地方”模式阶段和“国家+地方+学校”模式阶段这三个时期。我国现在的课程政策处于“国家+地方+学校”模式阶段。1999年,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确定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学校课程”三级课程模式,同时,

29、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规定要“调整和改革课程体系、结构、内容、建立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试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实行三级课程政策有利于进一步地简化政权、加强宏观的调控与指导、转变政府的职能,适当扩大地方尤其是学校的课程权力,改变“坐等上级指示精神”的被动局面,让不同的权力主体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程决策、课程开发与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去。对于课程资源的有效的开发和利用,教育行政部门必须保证为基础教育配备足够的基本资源,使其达到实施国家课程标准的起码要求,包括提供是足够的教师、时间、材料和设备,适当而安全的场所和社区。专业教师是最重要的资源,没有专业教师的辛勤

30、劳动一切将无法正常运行。课程必须有充足的时间保证,以适应学生学习、活动和所学内容的需要。此外,教师的教学准备和常规进修时间也必须纳入日常教学安排。教育行政部门必须充分考虑到课程资源消耗、补充、维护和更新所需要的投入。在制定规定、方案时能够保证在资金上给予有力支持。学校系统也需要开发一种能够鉴别典型教学材料,保管它们并让教师及时利用他们的机制。也就是说,学校提供适当的基础设施,可以使教师有更多的时间去做更适当的工作,并确保在需要时可以获得必要的教学材料。教育行政部门在制定某些方案时,要考虑给学生和教师一定的权利和自由。要为学生提供多种机会让他们参加一些他们感兴趣的研究,这些活动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一

31、个有机组成部分。在考虑如何安排可利用的时间时,有经验的教师会意识到,学生们要有时间去试验自己的新想法,得要留出出现错误而耽误的时间,需要有时间沉思默想,还要有时间来开展相互交流讨论。在安排时间时,如果教师没有发言权,他们便无法给学生留出充裕的时间去从事那些必要的活动,无法给学生留出充裕的时间让他们以不同的组合方式去做诸如阅读、实验、思考、记述和讨论等多种多样的工作。所以,在课程政策上一定要创造出一种灵活的、有助于探索研究的学生学习环境,确保学习环境的灵活性、自主性、探究性和安全性。教师必须拥有这些资源,也必须被赋予权力,使自己不但能够选择出最合适的材料,也能决定什么时候、什么场所以及什么样的方

32、式让学生去利用这些资源。3依托地方、家庭、学校资源,促进地方、家庭、学校的有效交往,加强校内外课程资源的优化和组合,开发有特色的课程资源课程资源的开发,就是寻找一切有可能进入课程,能够与教育教学活动联系起来的资源。就是要根据具体地域特点、学校特点、学科特点、教师特点、家庭结构特点,发挥各自的优势,优化课程结构,使课程资源开发更加合理有效。我国地域间各种资源在种类、多寡、存在状态和结构上差异很大,沿海与内地之间、北方与南方之间、东部与西部之间、平原与山区之间、汉族聚居区与少数民族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在自然资源、社会文化资源等方面等存在显著差异。因此,课程资源的开发要因地制宜,要体现出地域特性、民族

33、特性的文化特性。不同的学校具有不同的性质和任务。其所在位置、历史传统、培养目标、办学宗旨、师生结构、校纲校纪、校容校貌等方面各不相同。重点学校与薄弱学校之间、新学校与老学校之间,地方学校与企业学校之间存在着很大区别,在管理方式、教学方法、办学理念等方面也存在很大差异。具体来说,每个学校的教师、学生在知识结构、年龄结构、身心发展特点、个性发展特点上有巨大差异,每个学校的校园面积、建筑风格、社区环境等方面也存在很大差异,可以开发的课程资源千差万别,各有优势,各具特色。不同的家庭具有不同的特色,家庭的所在位置、家居环境、家庭藏书、音像资料、电脑、艺术器材、家长的阅历与职业背景、家庭气氛、家庭文娱活动

34、等方面都存在很大差异。因此,课程资源的开发应该扬长避短,发挥优势,展现每个地区的特色,每个学校的特色,每个家庭的特色。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各自的角色功能,为社会培养出各级各类合格的人才。开发利用这种有特色的课程资源,最关键的是要促进地方、学校、家庭三者间的有效交往。促进地方、学校、家庭三者间的有效交往,需要从三个方面加以注意。首先,要促进学校与地方、家庭在思想观念上的交流和对话。从地方的角度而言,地方要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出发。改变单纯注重经济发展的发展模式,树立教育在地方建设中应当优先发展的现代地方发展观,增强教育意识,提供学校足够的教育教学资源和良好的育人环境,使学生在与地方的接触中接

35、受教育,从学校的角度而言,学校要从地方及其居民发展的实际出发,改变单纯注重青少年发展的传统模式,树立全员、全程、全方位的地方大教育观,增强地方意识,主动架设各种桥梁、致力于解决地方的实际问题。从家庭的角度而言,家长要树立新的教育观念,转变课程资源观念、利用自己的阅历与职业背景、家庭布置与设施等为孩子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做人提供便利条件。除此之外,学校要从新一轮课程改革的要求出发,摒弃知识本位、课堂中心、教师控制、分数驱动的教育模式、增强课改意识,主动与地方、家庭交流和对话,使学生在具体教育情境、地方环境、家庭环境中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同时,学校要从市场经济机制与教育的现实需要

36、出发,改变长期单一计划体制下形成的思想惯性,主动与地方、家庭进行沟通结合,争取地方、家长的理解和支持。第二,促进有利于学校、地方、家庭有效交往的制度建设。正如很多研究者与实际工作者所赞同的,需要建立学区教育委员会、社区教育委员会、学校董事会、家长委员会一类的机构,以协调学校与地方、家庭各方面的交往关系,促使学校与地方、家庭各方面在教育方面形成合力,形成学校与地方、家庭在资源上的共享。第三,要加强学校、地方、家庭关系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欧美等国早在20世纪60年代以前就已开展了学校社区关系的大量研究,内容涉及到学校社区关系的基本理论,学校与社区交往的要素、特点、过程和策略以及方式与手段等诸多问题,

37、极大地促进了学校与社区的交往实践。倘若学校要有效开发地方课程资源、家庭课程资源服务于学校课程,这不该不引起我们的重视。校内外的课程资源十分广泛,但课程资源开发并不是文件规定就能奏效的,只有对各类课程资源进行优化和整合,才能使课程资源得以充分利用,首先要经过三个筛子的过滤筛选才能确定课程资源的开发价值。第一个筛子是教育哲学,即课程资源要有利于实现教育的理想和办学宗旨,反映社会的发展需要和进步方向。第二个筛子是学习理论,即课程资源要与学生学习的内部条件相一致,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发展需求。第三个筛子是教学理论,即课程资源要与教师教育教学修养的现实水平相适应。所以,开发课程资

38、源,特别是开发素材性课程资源,必须反映教育的理想和目的、社会发展需要、学生发展需求、学习内容的整合逻辑和师生的心理逻辑。只有通过利用每一种经验可能会产生的多重结果,才有可能使教学更加富有成效。第四,还要注重两个重要原则。(1)优先性原则。学生需要学习的东西很多,远非学校教育所能包揽,因而必须在可能的课程资源范围内和在充分考虑课程成本的前提下突出重点,精选那些对学校终身发展具有决定意义的课程资源,使之优先得到运用。比如,学校教育要承担自己的责任,要帮助学生学会能够建设性地参与社会生活的各种本领,那么它就必须对于有效地参与社会生活所应该具备的知识、技能和素质以及社会为个人施展才能所提供的种种机会进行综合的了解,做出恰当的判断,筛选出重点内容并优先运用于课程。(2)适应性原则。课程的设计和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不仅要考虑典型或普通学生的共性情况,更要考虑特定学生对象的具体特殊情况。如果要为特定教育对象确定恰当的目标,那么仅仅考虑他们已经学过的内容还不够,还需要考虑他们现有的知识、技能和素质背景。总之,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不仅要发挥教育行政部门、教师的作用,更要发挥社区、家庭、各个方面的作用,只有各个方面的力量团结合作,共同参与,才能有学校课程资源的合理有效开发,才能有鲜明的学校特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他范文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