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大学论文格式.doc

上传人:laozhun 文档编号:4023316 上传时间:2023-04-01 格式:DOC 页数:30 大小:26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宁波大学论文格式.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宁波大学论文格式.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宁波大学论文格式.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宁波大学论文格式.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宁波大学论文格式.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宁波大学论文格式.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宁波大学论文格式.doc(3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编号: 本科毕业设计(论文)题目:论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以浙江省的越剧为例The Discussion on the Protecting Measures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s in the citytake Yueju in Zhejiang Province as an example分 院 法 学 院 专 业 公共管理 班 级 管理06 学 号 064040410 姓名 傅 梅 指导教师 职称 完成日期 2010年3月20日 诚 信 承 诺我谨在此承诺:本人所写的毕业论文论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以浙江省的越剧为例均系本人独立完成,没有抄袭行

2、为,凡涉及其他作者的观点和材料,均作了注释,若有不实,后果由本人承担。 承诺人(签名):傅 梅 (签名不能打印) 2010年3月17 日摘 要(字与字体之间空二格,宋体,加粗,小二号字,居中)【摘要】在经济全球化和现代化的冲击下,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着严峻的形势。如何有效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引起了我国政府的高度关注。本文主要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与分类入手,回顾了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历程,分析我国目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以越剧的现状分析为主,对越剧的艺术风格、艺术价值进行深入的探讨,并对越剧存在的困境进行剖析,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应的具体保护措施,促进越剧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3、(仿宋_GB2312五号字)要求:摘要的字数为200字左右。【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 越剧 困境 保护措施(仿宋五号字)注明:摘要1.摘要两个字之间空二格.2.宋体,加粗,小二字,居中3.行距是单倍行距.关键字:1.词与词之间用二空格,不要用任何标点.写论文时切记把红色字体给删除!The Discussion on the Protecting Measures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s in the citytake Yueju in Zhejiang Province as an example【Abstract(宋体5号)】Chinas intan

4、gible cultural heritage has faced a great challenge under the impact of economic globalization and modernization. It has aroused the great concern of the government that how to protect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effectively. Having reviewed the history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protection, t

5、he author analyzes Chinas current status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protection, starting with the definition and classification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With the analysis of Qiong operas present situation, the author takes a deep research on Qiong operas art style and artistic value and

6、 seeks the reason why Qiong opera is in a dilemma nowadays. Based on the research, the author proposes targeted protection measures to promote Qiong operas and other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s development.【Key words(宋体5号)】intangible cultural inheritance Qiongju dilemma protection measures注明:英文题目:

7、1.英文题目加粗, Times New Roman小二号字,居中。摘要内容:1. Times New Roman 小五号字2.行距是单倍行距.3. 摘要的字数为200字左右。关键词内容:1.关键词3-5个,关键词之间空2格。英文单词之间空1格。目 录(宋体,加粗,小二号字,居中,字与字之间空4格;)要求:目录内容为宋体五号字。目录创建时:1“插入引用索引和目录”;2选择“目录”选项卡,同时注意勾选其中的“页码右对齐”;3目录还应包含中英文摘要、关键词、参考文献、致谢、附录;4目录自动生成后,如果正文内容有所修改,请右键单击目录,在菜单中选择“更新域”命令,重新更新目录。5正文中一级标题居中,二

8、、三级标题首字空4格。6写论文时有关注意事项(红色字体)要删除!具体见下页。目录最好一页纸。行距自己可以做适当调整。目 录(下面目录内容,宋体、五号)摘 要(两字之间空一格;五号字,宋体)关键词AbstractKey words引言(宋体、小四,在正文中不要出现引言两个字)1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历程及现状7(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及其范围7(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历程7(三)我国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的严峻形势81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流失严重92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律法规不健全93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缺乏有效的工作机制9二、非物质文化遗产越剧及其艺术特点10(一)越剧简介10(二)越剧创作

9、根基10(三)越剧的艺术特点111越剧音乐的包容性和独创性112越剧表演艺术的模仿性123越剧内容和主题思想的多样性12三、非物质文化遗产越剧艺术风格及艺术价值13(一)越剧的艺术风格131乡音土语,纯朴亲切,出神入化132平民化的表现形态133广泛的艺术吸收性14(二)越剧的文化价值141文化娱乐价值142文化交流价值15四、非物质文化遗产越剧面临的困境15(一)越剧的演出范围缩小、观众的流失、市场萎缩15(二)传统活动逐渐减少,越剧演出市场变得狭小15(三)越剧艺人年龄老化,越剧传承后继乏人16(四)越剧自身缺乏创新性16(五)越剧抢救、保护经费缺乏16五、保护越剧的措施17(一)加大越剧

10、的抢救支持力度17(二)尊重越剧文化发展的规律10(三)加大越剧的改革力度17(四)越剧观众群的培养18六、结束语19参考文献20致谢21附录一:文献综述15附录二:外文文献15(引言部分是1.5倍行距,宋体五号字)随着我国社经济的发展,我国的文化生态正在发生巨大变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环境受到严重的威胁,在新形势下如何有效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引起人们的高度关注。本文主要研究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从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出发,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越剧进行深入的分析。本文研究了越剧的文化娱乐价值、文化交流价值,并对越剧的困境进行深入的研究,力求找到解决越剧困境的有效方法,促进越剧等戏剧类

11、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促进我国文化事业的传承与开拓,促进我国的精神文明建设。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历程及现状(宋体,加粗,小二号字,居中)(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及其范围(加粗,五号字,宋体)(正文:宋体五号,1.5倍行距,首行缩进2字符,每行40个字)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引用底注序号写标点符号的后面)页码每页重新编号) 彭林绪世界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定义比较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3):58(宋体、小五。

12、括号格式:英文半角下输入,不会的直接复制)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范围主要包括:口头传统。口头传统是指民间的口头文学、地方方言、口传心授的一些皮影、戏剧、表演、民间故事、民俗文化等;传统的表演艺术。传统的表演艺术主要指人们在千百年来根据自然环境和生活习惯而加工创作的一些艺术表演形式,如:傀儡戏、昆曲、粤剧、京剧、皮影、宫廷音乐、寺庙音乐,还有武术、杂耍、魔术、秧歌、舞狮、耍龙、赛龙舟等;民俗活动、礼仪、节庆。这部分主要有:庙会、民间求雨活动、拜年、婚庆、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春节、礼仪庆典等;传统手工艺技能。主要有:民间剪纸、刺绣、烧制、织染、编织、金属工艺及各种民间手工艺技术等;有关自然界和

13、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如:阴阳八卦学说、易经学说、五行学说、民间谚语、天干地支论等。 崔天军,苏娜,张雪艳,李广杰浅谈怎样才能做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J大众文艺,2009(4):196(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历程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日益引起世界各国政府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严重关切。1989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25届巴黎大会通过了保护民间创作建议案。199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建立了“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这一国际项目,用以确立和保护处于民族文化特征核心地位的口头与非物质文化表现形式。2001年5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了第一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

14、表作名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进入了实施的阶段。2002年第三次文化部长圆桌会议通过了伊斯坦布尔宣言,在强调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时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文化多样性的熔炉”和“可持续发展的保证”。自2002年我国正式启动“抢救和保护中国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工程”以来,我国各级政府和群众对这项伟大工程表现出了空前的热情,并在实际工作中取得了明显的成效:昆曲、古琴、维吾尔木卡姆、乌日汀多蒙古传统长调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相继批准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 我国是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名录推荐名单公布的国家。(页码每页重新编号)1樊祖荫对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若干问题的思考J音乐研究,2006

15、(1):1013 2003年2月,冯骥才在北京宣布“中国民间文化抢救工程正式启动”,该工程持续10年,将对中国56个民族的民俗、民间文学、民间艺术进行地毯式的普查、登记、整理。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新概念来代替“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了比较权威的界定。2 刘金萍,贾鸿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研究综述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6):170172 中国在2004年正式批准加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是第六个参加该公约的国家。国务院决定从2006年起每年6月的第二个星期六为我国的“文化遗产日”。2006年国

16、务院公布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0类518项,随后遴选了各种文化遗产项目的传承人;2008年又公布了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510项,两届共1028项。对于这些文化遗产,我国开始叫“民族民间文化”,后来觉得这一概念的概括性还不如“非物质文化遗产”准确,便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叫法,称之为“非物质文化遗产”。3 安葵传统戏剧的保护实践与理论J戏剧文学,2009(3):410 随着我国的“文化遗产日”、“文化遗产标志”和“文化遗产保护公益歌曲”的相继建立,到2010年,将初步建立比较完备的文化遗产保护制度,到2015年,基本形成较为完善的文化遗产保护体系。(三)我国城市非物质文化遗

17、产面临的严峻形势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化对当代中国人的影响力和渗透力达到了史无前例的水平,特别是城市化进程对人们固有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念、行为方式、风俗习惯等各方面都产生了全面而深刻的影响。不仅使大批的城市原住居民群体发生了深刻变化,就是从农村移居城市的新居民,也发生了更为显著而重要的变化。在城市化进程中,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的严峻形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流失严重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社会的发展中不自觉的被人们遗弃,一些依靠口传心授等方式加以传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不断消失;大量有历史、文化价值的珍贵实物与资料遭到毁弃或流失境外;随意滥用、过度开发

18、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象经常可见。另一方面旅游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冲击触目惊心,原生态的民风民俗饱受摧残,而各种工艺、仪式赝品,各种古老文化基因的薪火相传已经难以为继。譬如被誉为“东方的荷马史诗”的藏族史诗格萨尔王,随着一批西藏老艺人的相继辞世,已经到了差不多人亡歌息的地步。我国的戏曲戏剧,上世纪50年代,我国有戏曲戏剧368个种类,到80年代初减少到317个种类,2005年只剩下267个种类,其中一半剧种只能业余演出,有60个剧种没有保存音像资料。正如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骥才在两会期间接受采访时所说“民间文化的传承人每分钟都在逝去,民间文化每一分钟都在消亡。”2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19、的法律法规不健全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律法规不健全,不能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紧迫性相适应。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范围、标准比较模糊,哪些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哪些应该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范围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十分明确的标准,与此相关的一系列问题还没有得到系统性的解决。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丰富,表现形式多姿多彩,如何通过立法确立抢救、保护的认定标准,是一个现实和重要的问题,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中,这个标准的确立都有一定的难度。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标准的确立不够明确,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政策、法规的涉及面不到位,影响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效保护。在日常的保护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收集、

20、整理、记录、建档等工作相对薄弱,保护措施不明确的现象普遍存在。3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缺乏有效的工作机制根据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要求,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应该根据当地的地理环境、生活方式、文化习俗、制定适合各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具体措施,但在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整体有效的工作机制尚未建立,尤其是政府主导的有效性亟待体现。非物质文化遗产对象分割,政府部门分别实施管理,与实际工作的不适应现象时有发生,导致非物质文化保护的工作机制不够明确,影响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开展。二、非物质文化遗产越剧及其艺术特点(一)越剧简介越剧旧称“越州戏”,“海南戏”,因其形成于古称越州所在地越山,因此国外

21、越籍华侨谓之“越州戏”。越剧诞生于明朝年间,从有史记载的明末清初开始,越剧在海南的流传已经有300多年的历史。越剧是在海南流行的杂剧(源于弋阳腔)的基础上,吸收闽南戏、徽调、昆腔、潮州正音戏、白字戏、广东梆黄、和海南民歌、歌舞八音、傀儡戏、道坛乐曲等逐渐形成的一个弋阳腔支系的地方剧种。越剧与粤剧、潮剧和汉剧同称为岭南四大剧种。1 王静海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介绍J新东方,2009(4):2 越剧流行于海南省、广东雷州、高州和广西合浦一带。越剧在东南亚也有广泛的影响,越剧在东南亚的传播,早期是通过岛内戏班赴南洋演出而进行的。早期的越剧艺人克服了重重困难,穿过了浩瀚的南中国海的惊涛骇浪,将有着数百年历

22、史的越剧文化带向了东南亚,把优秀的越剧种子,撒在蕉风椰雨的南洋土地上,使海外从此有了越剧文化。(二)越剧创作根基我国戏剧在民间的广泛流行,其观众之多,已经到无地不有戏,无人不知戏的程度。民间观众对戏剧的酷爱,可以用“人无男妇,年无老幼,闻将演戏,无不踊跃欢呼”的话来形容。下层民众的历史知识、民族意识、道德观念等,主要通过戏剧小说等渠道而获得,正如刘亚子所说:“父老杂坐,乡里剧谈,某也贤,某也不肖,如数家珍。越剧根植于传统剧目的基础上,具有浓厚的地域性特点,又具有反映地方风俗民情的特点。越剧在发展的过程中,有它独特的艺术表现风格,群众喜闻乐见的表演形式,这是越剧保持生命力常胜不衰的所在。越剧最初

23、只是表现简单的故事情节和片断的生活,后来根据剧情发展的需要,群众精神生活的需求,越剧工作者对越剧剧情进行不断的完善,之后从容地表现一个完整的故事情节,扩大越剧表现的范围,并不断的增加艺术表演的深度。在继承传统优秀剧目的基础上,越剧工作者不断的加大越剧剧目创作创新的力度,力求使越剧的艺术表演内容与时代精神相融合。目前,越剧的创作题材已经由以前传统的爱情故事、神话故事和革命故事题材,发展到了现代生活题材,反映改革开放、歌颂农村改革成果的生动故事题材,深受农村观众的喜爱。现在,每年的农闲时节,越剧剧组都会送戏下乡,为越剧观众进行义务演出,丰富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演出的剧目主要是反映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祖

24、国日新月异的新景象,以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美好成果,深受农村观众的欢迎。(三)越剧的艺术特点越剧产生于大众文化之中,在30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不断的传播海南的文化艺术,吸收外来的先进文化艺术形式,形成了具有海岛地域性的艺术特点。同时越剧是综合性艺术,其舞台表演融合了唱、念、做、打等多种艺术表现手段,而其中最基本的应该是诗歌、音乐、舞蹈三种因素。它的唱、念,是诗歌化了的;做、打,则是舞蹈化了的而作为种综合各种因素的艺术形式,可以说在各个要素之间它们是相互有着内在的、有机的渗透与结合的它的语言、道白、表演中有音乐的因素;在唱腔和各类器乐的演奏中,有语言和表演动作的直接体现;在舞蹈中,有有静止的造

25、型美;在造型艺术(如脸谱、服饰、布景、道具、群体造型等)中,有动态的韵律美。 越剧的艺术特点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越剧音乐的包容性和独创性;越剧表演艺术的模仿性;越剧内容的多样性。越剧所含有多姿多彩的文化艺术形式,丰富了海南群众的文化娱乐生活,同时也促进了海南文化事业的发展。1越剧音乐的包容性和独创性从其孕育和形成来看,越剧具有很强的包容性,越剧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吸收多种民间艺术表现的形式,不断的完善自身的表演技巧。越剧的音乐唱腔可分为两大类:前期为“曲牌体”,并有帮唱。如琵琶记、槐荫记、蟠桃宴、八仙贺寿等一些剧目,唱词均有牌子,有的还采用一些大字牌子和小曲。后期则演化为“板腔体”。板腔体

26、分为:程途、中板、苦叹板、腔类、专腔专用类等五类,还有一种专门操台的锣鼓谱。板腔的乐调,多吸收民间音乐,富于道坛乐经曲调。越剧的乐器系统分为管弦乐器和打击乐器,其分类与海南八音相同。弦、笛、琴、管、箫等管弦乐器被称为“文牌”(也叫“掌调”)。越剧的文牌有二十余种,主要有笛(唢呐)、扬琴、椰胡、桄榔胡、竹胡、二胡、三弦、竹箫、月琴、琵琶和管箫等。“文牌”主要用于文戏,以笛为首,重唱工,也用打击乐器伴奏。不过根据越剧剧情的需要,或者以弦乐为主,或者以管乐为主,或者以唢呐曲牌为主。鼓、锣、钹等打击乐器被叫作“武牌”(也叫“掌板”)。武牌的打击乐器主要有鼓(花鼓、战鼓、群子鼓、子鼓、双面鼓)、锣(高边

27、锣、京锣、苏锣、文锣、小圈锣)、钹(大钹、小钹)板(梆板)等。或“武牌”主要用于武戏以鼓板为指挥,但也可以在锣和钹等打击乐器中任选一种为主,再配打击乐器的组合。虽然越剧音乐的来源不同,但这些音乐无论源出于哪种艺术形式,它们都拥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这些音乐的曲体结构风格单纯,单段体是形成越剧音乐的最基本的结构形式,它看似简单,实则蕴含了丰富的音乐表现手法,它采用传统乐曲的音乐创作手法合头、合尾、鱼咬尾、重复加花等形式,节奏旋律丰富、流畅,不但具有内在美,而且由于唱的是海南方言,使其蕴含了极其浓厚的海南地方韵味和乡土气息。越剧是歌和舞的结合,载歌载舞,并有锣鼓伴奏,使它从单一的歌曲演唱,而发展成带

28、有形体动作、表演造型的艺术形式,也就造就了越剧音乐的独创性。首先,为了配合载歌载舞的形式,花鼓戏音乐具有鲜明的动律感,旋律悦耳动听且跳跃,节奏轻快活泼。其二,几乎每集越剧都有大量的衬词衬腔,使越剧的舞台艺术表演变得淋漓尽致。2越剧表演艺术的模仿性越剧本是逢年过节时,作助兴表演的形式,演员的表演基本上属于模仿性质,注重情绪、情感的描绘。越剧的表演,不是生活原始状态的机械照搬,而是经过概括、提炼,是艺术化、舞台化的动作。演员在从事越剧表演时,通常以剧中人物的身份出现在舞台上,以这个化身的身份语言、行动,并且在外形上也妆扮得尽可能近似于这个化身。在表演中,演员不仅要把越剧情节表现出来,更主要的是通过

29、塑造人物的性格和命运来实现越剧的艺术价值。为了使越剧表演更能传神,一些身段动作吸取自然景象,或模拟动作的形态,不拘泥于形似而力求神似。通过舞台艺术,塑造丰满的人物形象,演员通过眼神的顾、盼、瞪、俏、威等,手势的颤、指、怒,唱腔的收、放、抑、扬、顿、挫、吐、滑等技巧的运用,都是在深切体验的基础上臻于自如,使塑造的形象光彩照人、栩栩如生。越剧在艺术表演上有一套比较完美的戏曲程序,诸如“扇子花”,“手巾花”、“上金銮”、“三足垫”、生旦指法等,很有艺术特色,是塑造人物和抒发感情的重要手段。但是相对而言,越剧较为自由灵活,既讲究戏曲程序,又不囿于戏曲程式,既讲究夸张和变形,又以不失真为限,在迅速流变的

30、生活方式和审美趣味面前,具有较强的应变能力,易于在舞台上表现现实生活。比如行旦的手式、有“姜芽手”、“兰花手”、“佛手”,身段有“风摆柳”、“云飘空”等。丑行的身段表演,模拟动作的形态就更多了,如“金鸡独立”、“乌鸦落洋”、“蜻蜓点水”等,使越剧的表演富有模仿性的艺术风格。3越剧内容和主题思想的多样性越剧在30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其内容和主题思想都在不断的与时俱进,具有明显的时代色彩与内涵丰富的感情色彩。越剧的内容丰富多彩,越剧的主题思想,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发展,贴近时代的主旋律,与民众的生活息息相关。越剧的剧目有产生于清朝末年的琵琶记、彩楼记、八仙庆寿;有产生于新文化运动期间的救国运动、新

31、旧婚姻、省港大罢工;有反映改革开放以来的新景象乌云开,红日照、文明盛世好景象、极目天涯好景象;也有反映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正气歌、桃花扇、木兰从军、七义殉难;有反映人间善恶情仇的秦香莲,体现和谐社会的状元桥后传,歌词高度体现了该剧的主题思想“你已经跻身官场里,黎民就是你父母,爱父母贪官污吏要制裁,爱父母,莫让盗贼再危害,爱父母,扶贫救危要慷慨。爱国忠君,公为先,只要你一颗心里充满爱,治理一方定见和谐。”越剧的剧目随着时代的发展,在不断的与新时代发展的伐步相融合,并随着时代的前进而不断创新。三、非物质文化遗产越剧艺术风格及艺术价值(一)越剧的艺术风格越剧在发展的历程中,一代代越剧艺人传承、继承、弘

32、扬下,越剧不断的取长补短、兼收并蓄,逐渐形成了具有浓郁地域性特点的艺术风格,具体表现在以下三方面:乡音土语,纯朴亲切,出神入化;平民化的表现形态;广泛的艺术吸收性。1乡音土语,纯朴亲切,出神入化越剧是从群众生活的土壤中产生的,在其成长过程中,受到了民风民俗、语言及其民间音乐等因素的影响。越剧的语言来自于海南的乡音土语,这些乡音土语生动地表达了海南各族人民的思想感情和淳朴浓厚的趣味。越剧以其浓厚的乡土美,寓于民俗风情的生动描写之中。越剧剧本的故事情节是世俗的,通常与群众的生活息息相关,既有世态的炎凉,又有人间的真情,是民俗风情的具体表现。例如:狗衔金钗剧本围绕着一支金钗的失窃,把周围几个人物引起

33、的互相猜疑、互相埋冤,以及后来的互相谅解、互相宽容,写的惟妙惟肖,淋漓尽致,诙谐风趣;孟姜女中的范喜良与孟姜女,一下子全成了穿本地服装,操本地方言的角色,拉近了这些典型戏曲人物与海南各族观众的心理距离,显得亲切自然。越剧在长期的演出实践过程中,语言日趋口语化、大众化。越剧的语言常常带有几分的土气,增强了越剧的地方色彩,使越剧的通俗美显得更加鲜明,更加耀眼。戏剧大师田汉观看了越剧演出后,尤其称赞其“方言土语生珠玉,古调新声入剪裁。”2平民化的表现形态越剧是通俗文化、乡土文化,它的演出市场主要是人民群众,服务的对象主要是农民、小市民。这样久而久之,渐渐形成了浓厚的平民意识,这种平民意识的体现,主要

34、是通过剧本中的小人物,诸如传统戏曲中的书生、村姑、店员、小职员等;现代戏曲中的农民、工人、医生、教师、工程师、解放军战士等。在细微处,写他们的生活所求、生命所盼,以及为此所作出的努力,所付出的艰辛,从不同的侧面展现了他们不尽相同的人生道路和人生命运。通过普通的人,平凡的生活,进入观众的视野,这样以其浓厚的平民意识,满足了大多数观众的生活情趣,所以每当群众观看越剧演出时,就倍感亲切和真实。3广泛的艺术吸收性越剧在发展的历程中,不断的吸取各种戏剧艺术的精华,逐步完善自身的表演艺术技巧。越剧在广泛吸收传统音乐的基础上,又吸收了粤剧、潮剧、越剧等地方剧种的音乐,创造了诸如“高腔”、“江浪腔”、“五更叹

35、”这样一些新的板腔,从而丰富了越剧音乐的表现力,同时越剧剧组还外请川剧、京剧老师教戏,使演员比较全面地掌握了戏曲基本功,提高了越剧舞台的表演艺术技巧。(二)越剧的文化价值研究越剧的意义在于它本身具有较高的民俗文化价值,越剧作为海南民间艺术的内容与形式,与我国各地民间戏剧一样,秉承、吸收了我国传统民俗文化的共性特征。越剧文化集中地体现着海南人的物质创造和精神劳动, 因此越剧文化并不仅仅指越剧,也包含了所有与越剧的产生和发展相关的文化形式。如军戏、临剧、儋州山歌剧、公仔戏、海南方言小戏、海南歌舞八音以及各地区的民间歌谣、越州舞狮、越州武术等民间的艺术文化形式。越剧文化不但是海南文化的结晶,而且也是

36、海南社会发展的缩影,海南越剧文化的研究,对于探讨海南文化的发展与保护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1文化娱乐价值越剧是海南人在长期的生产劳动过程中创造出来的。海南人在长期的生产劳动过程中,他们需要一种属于他们自己的文化艺术形式作为精神支撑。在历史进程中,越剧逐渐形成和发展了。群众在观看越剧的过程中,一方面让他们在辛苦的劳作中得到精神的愉悦,另一方面,诉说着对美好生活的祈愿,让他们得到了情感的寄托。在海南地区,除了传统的庙会、“公期”、海南民间悼念先人活动和重大节假日上演越剧外,人们还把越剧作为贺喜答谢的最隆重的仪式,华侨回乡,要“绑戏”(即定戏来招待乡亲)企业庆典、酒楼开张以及建屋上梁、子女上大学、结婚

37、等,只要遇到高兴的事,人们都要请越剧团来热闹热闹。 越剧在海南人的节日文化生活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并成为海南群众文化生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无论是在喧嚣的都市,还是在静寂的农村,在越剧的戏台前都围满了热情的观众。 越剧在过年时,特意设计了群众喜闻乐见并带有娱乐性的场面,无论是观众还是演员,人人都能从越剧中得到愉快情感的体验。越剧以它独特的文化娱乐性,吸引着广大的越剧爱好者。2文化交流价值海南岛处于中国大陆和东南亚之间,是中华文化和东南亚文化交流的平台,各种文化在这里交流融合、向外传播,越剧担当着文化交流使者的重要角色。自1982年起,海口越剧团经常赴新加坡、泰国、马来西亚、越南、等地演出,受到

38、当地民众的热烈欢迎和好评,越剧成为联络海外侨胞的精神纽带和传递海内外海南人思想观念和文化理念的重要载体。越剧在促进东南亚文化与海南文化交流、构架经济桥梁方面起到重要作用。加深了海南与海外乡亲的联系和交流,扩大海南和东南亚的文化交流与合作,产生了越来越广泛的影响。四、非物质文化遗产越剧面临的困境随着人们文化娱乐方式的多元化,越剧的演出每年都在减少,人们对越剧的兴趣在逐渐减弱,越剧的演出范围的缩小、观众的流失、市场的萎缩;传统节日活动逐渐变形;越剧艺人年龄老化,越剧传承后继乏人;越剧自身缺乏创新性,使越剧的发展面临困境。(一)越剧的演出范围缩小、观众的流失、市场萎缩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群众生活水平

39、的逐步提高,人们的休闲娱乐方式呈现多样化的趋势,电影、电视、网络等文化生活方式的不断普及,外来文化生活方式的影响,人们的娱乐观念和生活习惯发生了根本的转变。社会条件的变化,使越剧难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而逐渐被人们所忽视。越剧是农耕时代的产物,随着农耕文化的减弱和传统观念的淡薄,长期维持和支撑越剧生存的价值观念、生活习惯和观众结构已经发生很大变化。人们对越剧的热情在逐步减弱,如今观看越剧的一般是中老年人,青年人很少观看越剧。另一方面,越剧演出范围的缩小,戏班数在逐年减少,加剧了越剧的衰落。(二)传统活动逐渐减少,越剧演出市场变得狭小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方式的多元化,对传统民俗活动的热情在

40、减弱。由于民间传统节日多以传说、名人故事、宗教、祭祀为主,缺乏具体的表现形式和有效的组织形式,青年人的传统民俗观念逐渐淡化。西方的传统节日具有丰富的内涵和意义,所以青年人更喜欢过西方的圣诞节、情人节等活动,民俗活动逐渐被边缘化的现象日渐凸现。越剧存在和发展的根基和土壤是民间演出。过去,一些有钱人家会在做寿、结婚等喜庆的日子邀请越剧戏班演出。现在,这个市场正在逐渐萎缩,人们的生活观念已经发生了根本的改变,很少有人会在自己喜庆的日子邀请剧班演出了,另一方面,越剧平时演出的机会也在不断减少,演出的市场变得十分狭小。(三)越剧艺人年龄老化,越剧传承后继乏人越剧在海南的传承,主要是靠越剧艺人口传心授流传

41、下来的,如今越剧艺人老龄化了,青年人又不愿意学习越剧技艺。再者越剧经过文革前后十多年的文化断层,艺人的表演艺术水平出现了大幅度的下降。海南各地的青年人对传统越剧艺术的缺乏基本的了解,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在海南各地,戏团的招生开始出现困难。从传承来看,越剧在发展过程中有一套完整的人才培养机制,但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热爱越剧事业、有专业素质的人才不断流失,造成越剧青黄不接、人才断层,编剧、导演缺乏的严重状况。(四)越剧自身缺乏创新性越剧的演出为了追求观众的喜好,往往局限于传统剧目的演出,如红叶题诗、张文秀、搜书院、狗衔金钗等。越剧的新剧目较少,跟不上时代的发展。越剧剧团缺乏创新人才,越剧新剧目的

42、创作十分艰难,新剧目难产。目前越剧遇到前所未有的困境的另一原因是越剧艺术脱离时代、脱离生活、脱离当代欣赏趣味的问题。一些剧目思想内容陈旧,距离现实生活太远,不易引起观众的共鸣,表演节奏缓慢,这些都使越剧在新时代中面临着发展的困境。越剧的困境除去复杂的历史、社会原因外,就其艺术本身而言,越剧衰落的关键在于它吸收其他艺术营养不断创新的能力变弱而日渐衰落。另一方面,时代的急速变迁令其措手不及,于是出现 “传统戏曲中所反映的封建主义的意识形态与新的时代精神格格不入”、“生动新鲜的生活内容与凝固、僵化的艺术形式之间所存在的矛盾冲突。”(五)越剧抢救、保护经费缺乏在政府文物局方面,由于财政困难,用于抢救、

43、保护越剧的经费严重缺乏,所以相当一部分地方因为经费不足,无法对其进行普查、建档等工作。有的地方至今没有专门从事越剧保护工作的人员,保护力量明显不足,工作无法正常开展。另一方面,越剧的票房收入在越剧演出淡季时,无法满足演员的基本生活需要,影响了越剧的正常发展。越剧剧组之间的不合理竞争也加剧了越剧发展的困难的局面。五、保护越剧的措施(一)加大越剧的抢救支持力度保护越剧属于公益性事业,各级政府要将其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设立专项越剧艺术保护基金,加大对越剧艺术专业人才的培养,积极推动越剧艺术的产业化进程。对具有产业开发价值的越剧艺术剧目要给予政策倾斜,鼓励民间资本进入越剧艺术的产业开发,加强越剧艺术

44、的教育与普及工作,夯实越剧艺术发展的社会基础。另一方面,各级舆论媒体部门要加大对越剧保护方面的宣传力度,开展群众性的宣传活动,唤起民众对保护越剧文化的认识,鼓励公民的积极参与,自觉加入到越剧文化的保护中,促进越剧文化艺术的传承与开拓。(二)加大越剧的改革创新力度法国现实主义大师左拉有句名言“剧坛一向是默守成规的最后堡垒。”戏剧所具有较强的保守性,乃是作为一个民族综合性的艺术,它集中体现着该民族的全部文化。越剧的保护在于要充分发挥越剧的艺术特长,通过历史题材的发掘和表现,从中发现它与现实生活的相通之处,使观众温故而知新。另一方面,则要在实践中探索越剧的舞台表演新艺术。对越剧的改革创新,我们既要有

45、“吃螃蟹”的探索性创造。又不能对传统越剧艺术简单否定,而应该足遵循民族性和时代性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民族性具有强烈的独立性,它对外来文化艺术只能是按照自己的需要,以特有的方式接收。时代性是历史的慨念,它具有很大的可变性。我们决不能把越剧艺术的民族性和时代性对立起来。我们知道,越是民族性强的艺术,就越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就越为群众所喜闻乐见,所以,对越剧的改革,在强调时代性的同时,一定要保持民族性和地方性特点。越剧的改革创新应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1)越剧的表演手法集中体现为歌舞性、程式性和写意性,并通过“四功”、“五法”去刻画角色、表现剧情,越剧的保护应注意保留这些本质性的特征,因为一门艺术的真

46、正魅力正在于自身特点之中,所以,脱离了程式性和写意性的表演只会是“话剧加唱”,抛开了西皮、二簧的创新腔只会是不伦不类。(2)关于演出形式(包括音响、布景、灯光等),不宜采用太真实的“幻觉主义”布景,而应继承虚实结合的传统,以中性的砌末配合并突出演员的表演,既寓生活真实于艺术真实的氛围中,又使观众在想象中得到富于诗意的艺术享受。(3)加大越剧改革思路,促发展。越剧工作者要大胆设想,放手改革,既要有改革胆略,又要有求实精神,要充分利用科学技术成果与新工艺,如光学、幻灯投影、胶片、塑料与泡沫工艺等等来改进舞台装置、道具、服装首饰等,利用舞蹈、电影等改革的成果、先进艺术与成功的经验,促进越剧的发展。(三)越剧观众群的培养 任何戏剧艺术都需要面对观众才能最后完成,越剧作为精神产品的价值,离不开观众的反馈,观众的多寡直接关系到其兴衰成败。越剧的发展必须拓展城市的观众市场,设法使越剧与当代人的兴趣和爱好结合起来。尤其是年轻人,他们的审美选择有多种需求,而审美经验又有较强的可塑性,需作必要的引导与适应。可以考虑采取三条具体的措施吸引年青观众:(1)在价格上优惠,并积极创造条件开设学生专场。(2)积极推出适合年轻观众的剧目。(3)想方设法让年轻观众参与,培养他们的兴趣和爱好,无形中也就为越剧培养了后备人才。 越剧观众群的培养还在于,要熏陶、培养更多的人对越剧艺术的领悟能力和审美能力,重视观众观剧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他范文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