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专业毕业论文6abqv.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学专业毕业论文6abqv.doc(1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引言爱情故事是文学作品永恒的主题之一,无论是中国古代的神话、传奇、戏曲还是明清的小说乃至当今文学,都产生了大量的爱情经典。这其中才子佳人自然最受大众的喜爱,唐王李隆基和杨玉环的爱情故事更因双方独特的身份地位而引发了后人无尽的遐思,使得他们的爱情故事从唐代开始一直就是从史传到文学极为关注的热门题材,除正史之外,许多野史笔记如明皇杂录、开元天宝遗事、开天传信记、酉阳杂俎、国史补等均有零星记载,而白居易的长恨歌和陈鸿的长恨歌传更是开启了李杨爱情故事的文学创作的先河。此后一发不可收,出现了宋代乐史的小说杨太真外传,元代关汉卿的唐明皇哭香囊、庚天锡的杨太真霓裳怨、王伯成的天宝遗事诸宫调与白朴的梧桐雨、明
2、代吴世美的惊鸿记、屠隆的彩毫记等诸多戏曲作品。这其中,长恨歌与长生殿是影响最大的两部作品。长恨歌是写作长生殿的最早的依据,两者先后之间是一种前后的继承关系。但具体对于李杨的爱情态度二者又有很大差别,白居易在长恨歌中主要是否定帝妃爱情而肯定李杨爱情,但洪昇在长生殿中则明确表达了对二人爱情的颂扬。下面,我们分析一下长恨歌和长生殿中杨玉环的形象的异同及其产生的原因。一 长恨歌长生殿中杨玉环形象异同长恨歌和长生殿中以“安史之乱”为分水岭,杨玉环形象都有转折性改变。以“安史之乱”为转折点,我们来分析下“安史之乱”前后杨玉环形象的异同。(一) “安史之乱”前的杨玉环形象在长恨歌与长生殿中杨玉环存在许多共同
3、点,主要集中在外貌、专宠和多才艺三个方面。首先,在两部作品中,杨玉环都有倾国之色。在长恨歌中,白居易用多句描述杨玉环之美。“回眸一笑百媚生,后宫粉带无颜色”,此句就是描述杨玉环貌美的千古名句,至今仍被无数人引用来表达女人之美,可以说是对女人美貌至高无上的评价。“温泉水滑洗凝脂”,此处作者更是给了我们一幅活生生的美女出浴图,“凝脂”又突出了杨玉环之皮肤嫩白。“云鬓花颜金步摇”用比喻的手法描写了杨玉环有乌云般的秀发,鲜花一般的容颜。“缓歌曼舞凝丝竹”更是突出了杨玉环起舞时如仙般的动作与情态,以致“尽日君王看不足”在长生殿中,作者在第二出“定情”中首次对杨玉环的美貌做了侧面描写。“寰区万里,遍征求窈
4、窕,谁堪领袖嫔嫱?佳丽今朝天赋与,端的绝世无双,思想,擅宠瑶宫,褒封玉册,三千粉黛总甘让。”身为一国之君,玄宗绝对见过美女无数,但他见到杨玉环后仍惊为天人,由此可见杨玉环之美不是一般。不单玄宗,作者还通过宫女之口,描述了杨玉环之貌美,“欢赏,借问此宫中,阿谁第一?似赵家飞燕在昭阳,宠爱处,应是一身承当。”对杨玉环美貌的第一次正面描写是在第四出“春睡”中,“鬓轻撩,临镜眼频晙”,“贴了翠钿,注了红旨”,“俄延,慢支持杨柳腰身”。作者仅用数笔,便勾勒出了杨玉环春睡方醒镜前梳妆的美景。其次,在两作品中,杨玉环都得到了玄宗的极度的宠爱。在长恨歌中,一句“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便充分体现了玄宗
5、对杨玉环的难以舍弃日日相随。“承欢侍宴无闲暇,春从春游夜专夜”,后宫的竞争历来激烈,众多嫔妃为求多见帝王一面可谓是无所不用其极,被皇帝召见临幸的次数与时间就是嫔妃在后宫地位与受宠程度的反映。而此处,杨玉环却抱怨与玄宗相处时间太长“承欢侍宴无闲暇”,总是与皇帝在一块都没有自己空闲的时间了。当然这是一种带有炫耀满足性质的抱怨,但我们从中可看出玄宗对杨玉环的宠爱。后句中的“夜专夜”更直接的反映了玄宗对杨玉环的夜夜临幸与形影不离。正因为玄宗对杨玉环的宠爱,以致“爱屋及乌”,杨玉环的兄弟姐妹同样跟着“鸡犬升天”。“姐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杨玉环的哥哥杨国忠被封丞相,她的三个姐妹也分封韩国夫人、
6、秦国夫人、虢国夫人。在长生殿中,玄宗一下朝就去找杨玉环这个“温柔乡”。“欣可,后宫得新娃,一日几摩挲”,这句话便充分体现了玄宗对杨玉环的宠爱,恨不得天天捧在手上供他把玩,一刻也不分开。杨玉环因嫉妒而激怒玄宗,被逐回家,在当时便相当于被休回家。但玄宗没等天黑,又急匆匆命高力士把杨玉环复召回宫,这在中国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可见玄宗对杨玉环的宠爱与难割难舍。无怪乎高力士感叹:“告娘娘可闲烦恼。奴婢看万岁爷与娘娘呵,百纵千随真是少。”杨玉环爱吃荔枝,玄宗就不记民力财力从南方运来鲜荔枝供杨玉环食用,由此也可见玄宗对杨玉环的喜爱。第三,两作品中杨玉环均为多才多艺。长恨歌中有许多对杨玉环才艺的描述。“承欢侍
7、宴无闲暇”,不仅仅是因为杨玉环的美貌,在很大程度上也因为他们有共同的爱好音乐和舞蹈。两人在一起的很多时候也是在讨论这两方面。“骊宫高处入青云,仙乐飘飘处处闻。缓歌曼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正是两人沉醉艺术世界的真实写照。如果没有这一点,杨玉环恐怕也会同其她妃子一样,等玄宗过了那阵新鲜劲就会被抛诸脑后。在长生殿第十一、十二出中也写了杨玉环作霓裳羽衣曲的经过。杨玉环因梦天音,醒转后凭借自己对音乐的天赋默背成曲。谱成后,玄宗惊叹此曲“不是人间所有,似从天上,果曲高和寡。”能得到音乐大师玄宗如此高的评价,说明杨玉环的音乐天赋不是一般的高。还有第十六出“舞盘”,以肥美著称的杨玉环竟能在一小小木盘中翩翩
8、起舞,足以说明其舞艺高超。 在长恨歌与长生殿前部分作者对杨玉环形象的塑造也有很大差别。长恨歌中杨玉环更多的是不甘平庸和对红尘权利的贪恋,而长生殿中杨玉环的形象则是易嫉妒霸道而且有点小心眼。长恨歌开始部分便有一句对杨玉环不甘平庸的心理描写“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难自弃”一词便充分表现了杨玉环内在的不甘平庸与野心。她的这种难自弃不是单纯对自己爱情的追请,更多的是对自己地位和权利的不满。后一句“一朝选在君王侧”便直接证明了这一点,杨玉环难自弃的根本目的是为了“选在君王侧”。从诗歌后几句我们可以明确看出,杨玉环不仅选在了“君王侧”,更是“三千宠爱在一身”的贵妃身份,这才满足了她“难自弃”
9、的心理。“一人得道,鸡犬升天”,杨玉环得宠后不仅自己地位尊贵无比,更是为自己的兄弟姐妹打捞好处。“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词句虽未明点杨玉环在“姊妹弟兄皆列土”中的裙带作用,但明眼人一眼就会看出其中关系。担任唐右丞相的杨玉环的兄长杨国忠,原只为四川的一个整日吃喝嫖赌穷困潦倒的采访支使,如非杨玉环在他升迁的过程中活动,他恐怕脸面见天颜的机会都没有,更何况能待在玄宗身边得到玄宗信任从而如日中天?而在长生殿中杨玉环则是一个醋坛子,稍有女人接近玄宗他就会醋意大发,在爱情上极为“小心眼”。在第五出“锲游”中,玄宗因诏虢国夫人入宫侍宴便是杨玉环心生不快,直接对自己的姐姐下了“逐客令”,“那虢国夫
10、人去时,我娘娘不曾留得。万岁爷好生不快,今日竟不如西宫了。”为了是玄宗只属自己一人,哪怕惹皇上不乐也敢为之,可见其嫉妒和霸道。还有梅妃之事。梅妃原是杨玉环入宫之前玄宗的喜爱之人,杨玉环入宫后便逼迫玄宗把梅妃迁入楼东。而且,杨玉环作霓裳羽衣曲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为了全面超过梅妃,使其永无翻身之日。在杨玉环的逼迫下,玄宗都不敢公开召见梅妃只能与其暗中幽会。即便这样,杨玉环依旧不依不饶,于是有了“絮阁”一出。最终杨玉环把梅妃活活逼死,这是杨玉环为捍卫自己的爱情表现出的霸道狠毒的一面。(二) “安史之乱”后的杨玉环形象在长恨歌与长生殿中,“安史之乱”以后的杨玉环形象都有了很大改变,由原来地位崇高的贵妃变为
11、超凡脱俗的蓬莱仙子。之前的杨玉环身上所具有的更多的对凡世的欲望和贪婪,而之后的杨玉环则较为单一,更多的是杨玉环的痴情与对玄宗的不舍,这在两作品中都是相同的。在长恨歌中,离别后杨玉环虽活在仙山,但自己的心仍在凡尘中“回头下望尘寰初,不见长安见尘雾”。自己望穿秋水,只想看一下自己最爱的人,但是毕竟两人已经阴阳相隔,杨玉环只能“不见长安见尘雾”了,一个痴心等候苦盼情郎的痴情女子形象跃然纸上。“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杨玉环如玉般的脸庞流满晶莹的清泪,如同一枝洁白梨花沾满点点春雨。作者巧妙运用比喻,用雨打梨花的形象充分表现出了离别后杨玉环的思念之苦,就如同一朵在风雨中飘摇的梨花,美丽,孤独,
12、没有依靠。自己独居仙山,往事如影随行,但心爱的人却早已不再,自己只能以泪洗面,用泪水发泄自己心中的痛苦和思念。诗歌最后,“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即便生死两别,即便天荒地老,此爱永存心中,杨玉环对玄宗之爱“绵绵无绝期”。同样在长生殿第三十出“情悔”中“看了这双头差儿双头比并,更钿盒同心相应。只望两情坚如金似钿又怎知翻作断绠”,独自面对情人留下的钗钿,定情之物依旧而人已不知所踪,只剩自己一人空伤心。“此时无声胜有声”,无言的画面却将杨玉环的痴情表现的更加淋漓尽致,更感人肺腑。在三十七出“尸解”中“病马严霜,万里桥头,知他健否!纵然无恙,料也为咱消瘦”, 用杨玉环之口来度玄宗之心,杨玉环此
13、刻相信不仅自己在思念玄宗,玄宗也同样一定在思念自己。只有两人之间有真挚的感情才会有这样的感受,这也就反映了杨玉环对玄宗的一往情深。同样在后文中作者还有对杨玉环因思念而憔悴忧伤的描述,“肠千断,泪万丝。谢君王恩情似兹。音容一别,仙山隔断违亲侍。蓬莱院月悴花樵,昭阳殿人非物是”,作者用夸张的语言表达了自离别后杨玉环的柔肠寸断和物是人非的凄凉,蓬莱仙山中并非“月悴花樵”,只是杨玉环触景伤情无力欣赏而已。杨玉环知道此刻昭阳殿中玄宗也是形单影只苦苦思念自己。这里巧妙的运用了烘托手法,渲染出了杨玉环自离别后对玄宗的思念。二 杨玉环形象前后变化及原因每篇作品中的人物都是作者情感表达的工具,作者的思想情感不同
14、,人物形象自然也会发生改变。在长恨歌中白居易是否定帝妃爱情、肯定李杨爱情,否定杨贵妃、肯定蓬莱仙子,这自然就决定了“安史之乱”前后不同身份杨玉环形象的不一致。而在长生殿中作者的思想很明确,就是要颂扬李杨之间的爱情,“今古情场问谁个真心到底?果有精诚不散,终成连理。万里何愁南共北,两心哪论生和死”,“传概”中明确表达了作者对真爱的颂扬,这也与文中李杨的爱情相呼应。在这种中心思想下,作者自然是以颂扬李杨爱情肯定杨玉环为主,即便是前半部分涉及到杨玉环的缺陷,也是为后文杨玉环的觉醒作的铺垫。在长恨歌中杨玉环有前后两种不同的形象,一种是不甘平庸贪恋权力的形象,一个是一往情深,让人同情的蓬莱仙子形象。从“
15、汉皇重色思倾国”到“尽日君王看不足”写的是李杨相识相爱的过程,这其中作者虽未明确表达自己的主观情感,但我们细细体会就会发现其中的讽刺意味。从首句“汉皇重色思倾国”和“天生丽质难自弃”中我们可以看出此阶段二人的爱情基础:玄宗是因“重色”而求“倾国”,杨玉环则是因“难自弃”而求“选在君王侧”。这是一种赤裸裸的权与性的交易,是杨玉环为达目的而选的一种策略,其对权欲的追求可见一斑。“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君王不早朝的直接原因就是“良宵苦短”这便与杨玉环有直接的关系,对此一向以“补察时政”为己任的白居易自然会在其中表达自己的批判。而且参照诗经鸡鸣中妻子劝君王不要贪恋床底已过时为重的形象,杨玉
16、环在此处确实有过失之处。以前的玄宗是从谏如流,任人唯贤的,但现在呢“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以前的唐李王朝现在却变成了杨家天下,这其中杨玉环的责任是不可推卸的。这其中作者对杨玉环的情感自然是不认同的,其形象自然不会太光彩,这也与长恨歌传中所说的长恨歌的主题“意者不但感其事,亦欲惩尤物,窒乱阶,垂于将来者也”1是相一致的。但在“安史之乱”后作者的感情却陡生逆转,不仅不见了对杨玉环的批判,而且在后面的叙述中给杨玉环以全新的形象。在后面杨玉环依旧貌美如花,但却少了前世的那些妖媚浮夸,给人更多的是洗尽铅华后的纯真之美,是一种真正回归自我的形象。“风吹仙袂飘摇举,犹似霓裳羽衣舞”,找回自我才是
17、杨玉环最美的形象,即便没有任何动作和语言,只是独立风中,其绰约风姿就胜过为妃时千辛万苦才舞出的“霓裳羽衣”。回想文初,“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那是是何等的清新自然,不染尘俗。一时为妃,凡尘的欲望就掩盖了自己的本性,直到“安史之乱”后才有真正回归自我,了解自己人生的真谛:唯有真爱永恒。“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回头下望尘寰处,不见长安见尘雾”,“天地长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回归后的杨玉环才悔悟,凡世的荣华富贵终为云烟,世上只有真情不变。此处作者笔下的杨玉环化成了一种忧郁、痴情的形象。成仙后的杨玉环整日下望凡尘,希望能看到自己所爱之人,但却只见漫天的尘雾。仙山中风景再
18、好却无人分享,只有自己一人空度岁月,“蓬莱宫中日月长”。此时,一个望穿秋水,苦苦等候爱人的杨玉环形象跃然纸上。当她听说玄宗的使者到来时,衣服都为来的及整理就急匆匆外出迎接,“闻道汉家天子使,九华帐里梦魂惊”,“云鬓半偏新睡觉,花冠不整下堂来”,可见其对玄宗的思念、对自己真爱的渴望。对比“安史之乱”前后杨玉环的改变,我们从中也可发现作者白居易内心的思想矛盾。众所周知,白居易是以继承诗经的六义为己任的2”,在与元九书中白居易说:“人之文,六经首之,就六经言,诗又首之”。诗之所以首之正因为它标为“六义”,以“补察时政”,“泄导人情”为宗旨的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在国家管理,社会发展中起重要作用。自然,
19、对于对整个盛唐起重大影响的李杨爱情,白居易自然也会从现实主义的角度进行一定的批判,这就是诗歌前部分对杨玉环的批判。但作为一个多愁善感的诗人,“乐天深于诗,多于情3”,白居易自然也有对爱情等美好事物的热爱,而且白居易特殊的情感经历也会让他对杨玉环产生恻隐之心。20世纪80年代,王拾遗考证白居易在贞元末徐州符离曾与一位名叫湘灵的女子苦恋,但最终因封建礼教所迫而忍痛分离。白居易在此后的诗中也多次提到自己对湘灵的思念,如冬至夜怀湘灵、寄湘灵等,由此可见白居易一直对湘灵念念不忘。当诗人陷入痛苦深渊不能自拔时便借助李杨爱情这个“易传之事”以“绝妙之诗”抒写出来。白居易在批判李杨爱情的同时又在其身上寄托了自
20、己的爱情理想和追求,为了合理处理自己的这种矛盾,白居易以“安史之乱”为转折点,巧妙的把对李杨的批判与颂扬结合在一起,达到自己的目的。也就是从政治现实的角度说白居易是反对帝妃爱情的,而从个人主观角度来看白居易又是赞同李杨爱情的。正如白居易自己在李夫人中说:“人非木石皆有情,不如不遇倾国色”4,作者虽然认同帝王虽非无情的统治机器,但因溺于儿女私情而误国政同样不可取。帝妃不同于一般常人,其一举一动都关系天下苍生,因为他们脚下还有万千子民等着皇帝的治理安抚。如果两人只顾自己谈情说爱而不顾天下苍生死活,两人的爱情自然得不到人们的认可,甚至会遭后世的唾骂。但当李杨失去自身的地位光环后,他们的爱情又是让人同
21、情的,两人的遭遇又让白居易唏嘘不已。同样,在长生殿前半部分杨玉环的形象有较多贬义色彩,而后半部分的形象则比较真挚感人。在作品前半部分,杨玉环的形象是有很多缺陷的。还记得刚入宫是杨玉环是多么的谨小慎微,面对高高在上的玄宗,她真可谓惴惴不安,站站兢兢,一口一个“寒门陋质”,一口一个“不胜陨越之惧”,不知道该怎样谦虚谨慎才好。这和她日后霸道、颐指气使形成了鲜明对比。“受宠承恩,一瞬里人间天上。须仿冯嬺当熊,班姬辞辇,永持彤管侍君旁”看看当初杨玉环刚入宫的誓言,一心要做一个母仪天下的好贵妃,但入宫时间不长,杨玉环便开始争风吃醋,与自己的姐妹闹翻,甚至因此被逐回家。当杨玉环得知玄宗与梅妃幽会时,便大闹西
22、阁,甚至如村妇般指桑骂槐“昨夜谁侍陛下寝来?可怎生般凤友鸾交,到日三竿犹不临朝?外人不知呵,都只说滞君王是我这庸姿劣貌。那道恋欢娱,别有个雨窟云巢!”还有杨玉环进宫后不仅自己独霸玄宗,也为自己的兄弟姐妹积极争取好处。她的哥哥杨国忠位居丞相,三个姐妹分封秦国夫人、虢国夫人和韩国夫人,这三家为比富大肆浪费国家财政。“这一家造时,要胜似那一家的;那一家造来,又要赛过这一家的。若见那家造的华丽,这家便拆了重新再造”。不仅其兄弟姐妹花费大量财政,杨贵妃每年要吃的荔枝同样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在长生殿第十五出“进果“中通过老农与驿卒之口反映了进献荔枝对广大民众的损害。对比自己刚入宫时的誓言,再看一下自己后来的
23、表现,却是相差甚远,而正是这些缺陷,也为后来“安史之乱”后杨玉环的“情悔”做了铺垫,都是杨玉环日后反思的内容,这为杨玉环的觉醒和李杨之间真爱的形成作了铺垫.。同时在描述杨玉环的缺陷时,作者也留有一定的余地,并未把杨玉环一棒打死。例如杨玉环与梅妃争风吃醋甚至逼死梅妃,作者也在很大程度上为其作了开脱,把其看作是杨玉环对爱情的痴迷。在杨玉环大闹西阁之前,作者先对杨玉环的一腔痴情作了表白:“君情何浅不知人望悬!正晚妆庸卸,暗烛羞剪,待君来笑言”,“把从前蜜意,旧日恩卷都付与泪花儿弹向天”,“直恁的两情难割舍,不由我寸心如剪”。在这里杨玉环那还有半点贵妃的架子,分明是以为独守空闺思念夫君的怨妇形象,这也
24、就为后面的杨玉环大闹西阁和逼死梅妃找了一定的理由。从第二十五出“埋玉”开始,杨玉环的形象开始转变,其中的消极因素开始消失,积极方面开始占主导。马嵬坡兵变中杨玉环之死是其形象改变的转折点。马嵬坡六军兵变后,众军要求诛杀杨玉环,否则拒不前进。在这前狼后虎的危机时刻,杨玉环为爆玄宗安全,主动请死。“是前生事已定,薄命应折罚。望吾皇急切抛奴罢,只一句伤心话”.杨玉环用自己的死保护了自己爱人的安全,证明了杨玉环对玄宗的爱,在那一刻杨玉环的形象一下升华了很多,之前的嫉妒、霸道也在杨玉环死后得到读者的原谅。这只是杨玉环形象转变的开始,为了使读者进一步从心里接受杨玉环,肯定两人之间的爱情,又在之后的情节中为杨
25、玉环的转变花费了大量的笔墨。例如在第二十七出“冥追”中,通篇为杨玉环的反省与悔过。看到死于乱军中的姐姐,杨玉环悔恨当初“想当日天边夺笑歌,今日里地下同零落。痛杀俺冤由一命招,更不想惨累全家祸”。看见哥哥杨国忠死后的魂魄在阴间受折磨,杨玉环同样痛心疾首,“唉,想我哥如此,我岂能无罪?怕行销骨化,忏不了旧日情魔”。“知错能改,善莫大焉”,到这里杨玉环的形象更加让人同情,更加认同李杨之间的爱情,而这正是作者想要的,只有这样,后面李杨的重逢才会更加感人肺腑。在长生殿第三十出“情悔”中,杨玉环全面彻底的反省了自己之前的种种错误,全新的杨玉环诞生。“对星月发心至诚,拜天地低头细省。皇天,皇天!念杨玉环呵重
26、重罪孽,折罚来受祸端。今夜呵,忏愆尤,陈罪,望皇天高鉴,宥我证明。只有那一点痴情,爱河沉未醒”。在这里我们看到的是一位真心悔过楚楚可怜的杨玉环。自己以前的过错已经无力弥补,但以后的事情还可以自己把握。在以后的发展中杨玉环看淡了一切,权势、财富、美貌都是一时的,何必苦苦追求,唯有真爱才是世间永恒不变的。一个痴情只为真爱的杨玉环形象最终形成。作者洪昇花费大量的笔墨转变杨玉环的形象就是为了让大家真正从心里认同李杨的爱情。之前李杨的幸福的爱情是建立在劳苦大众受苦的基础之上的,尤其是玄宗为讨杨玉环开心劳民伤财、耗费国力,把整个国家置之不顾,李杨建立在这上面的爱情是不会被人们接受和认同的,甚至会让人怀疑杨
27、玉环只是单纯追求贵妃的享受而不是真正爱玄宗。为了使李杨之间的爱情得到大众认可,洪昇在马嵬坡兵变中把杨玉环塑造为一个为爱人献身的痴情之人,这也就打消了之前人们对杨玉环和玄宗间有无真爱的怀疑。同时,马嵬坡兵变后双发地位也发生了改变,玄宗丧失了权利成为一个凡人,杨玉环也不再是一个贵妃,这样两人的爱情基础就发生了改变:以两人的真心为基础,而非以大众的苦难为基础享乐。跟何况人无完人,只要知错能改便“善莫大焉”。这样两人之间的爱情才会真正得到人们的认可。作品前半部分对杨玉环形象缺陷也是为后面杨玉环的觉醒、为李杨爱情的升华作的铺垫,这样最终完成了作者想要的主题表达。需要注意到是长生殿中洪晟的这种思想情感不是
28、一次形成的,而是在作品的逐步创作修改中而逐渐形成的。在整个创作过程中,洪昇的情感经历了很大的变化才最终定型。跟据洪昇本人长生殿例言中对该剧创作过程的介绍,他曾历经十余年三易其稿。第一稿是因为感慨李白的身世,遂以李白遇唐玄宗写了清平调三章为主要关目,大致与屠隆的彩毫记相似,取名沉香亭。其真正用意不过是想借李白的遭遇来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慨。可以推测,这本中李杨情缘会得到描写,但肯定不会占主要地位。后来他的朋友毛玉斯批评沉香亭剧本的排场过于熟套,他就删去了李白的情节,增加了李泌辅助康肃宗中兴的内容,这便是第二稿,剧名叫舞霓裳。在这一稿中,李杨的情缘已占据主导地位,但作者持否定态度。说明洪昇已经把对
29、这段历史的认识,从个人的身世感怀上升到对国家命运和历史兴亡的思索。第三稿为最后定本,洪昇进一步想到“情之所钟,在帝王家罕有5”,并深深为白居易的长恨歌和白朴的梧桐雨中李、杨爱情故事所打动,于是再次对剧本大加改动。他去掉了李泌辅佐肃宗中兴的情节,并吸取唐代“玉妃归蓬莱仙院、明皇游月宫之说,因合用之,专写钗合情缘,以长生殿题名”。这十余年三易其稿的过程,既是对剧本主题、人物、情节不断酝酿、修改的定稿的过程,也是作者对其个人遭遇、历史与现实的人生哲理认识的不断深化、成熟的过程。洪昇在长生殿例言中谈到创作的动机时说:“念情之所钟,在帝王家罕有。6”并在剧中第一出传概中说:“今古情场,问谁个真心到底?但
30、果精诚不散,终成连理。万里何愁南共北,两心那论生和死。笑人间儿女怅缘悭,无情耳。借太真外传谱新词,情而已。”充分表明了对李、杨情缘的同情和赞赏,借这个故事歌颂人间真挚的爱情。结语在长恨歌与长生殿中杨玉环形象在有许多共同点也有许多不同点。以“安史之乱”为转折点,长恨歌与长生殿中杨玉环形象前后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在“安史之乱”之前,长恨歌中杨玉环更多的是对红尘权欲的追求与贪恋,而之后则是超凡脱尘的仙子形象,这主要是由作者的世界观和人生经历造成的内在思想矛盾引起的。而在长生殿中,“安史之乱”前后的杨玉环虽有不同,但作者的情感却是相同的,都是对李杨爱情的颂扬,这种情感是作者在十余年间三易其稿中逐渐形成
31、的。白、洪在长恨歌和长生殿中虽塑造了不同的杨玉环形象,但他们的艺术价值却是相同的,都为我们创造了极为审美的艺术境界。白、洪分别提出了自己对杨玉环的见解,并非对杨玉环形象下了固定的定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自己的杨玉环,这种杨玉环的形象自然是千变万化不一而足的。后世对于杨玉环的争论不会就此停下,也不会有终止。杨玉环以其惊人的美貌、才艺和离奇的经历注定要成为历代史学家和文学家讨论的热点。 注释:1 张中宇.白居易长恨歌研究M.北京:中华书局.2005:285.2刘真伦选编.唐代诗文选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9:112.3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M.北京:高等教
32、育出版社.1999:98.4张中宇.长恨歌研究M.中华书局.2005:52.5洪昇.长生殿例言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115.6洪昇.长生殿例言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119.参考文献:1.白居易.白居易集笺校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2.洪昇.长生殿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3.张中宇.长恨歌研究M.上海:中华书局.2005.4.刘呴.旧唐书M.上海:中华书局.1975.5.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6.于非主主编.中国古代文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7.黄永年.长恨歌新解J.文史集林.1985(04).8.陈才智.
33、中国古典诗词精品赏读白居易M.北京:五洲传播出版社 2005.9.周相录.长恨歌研究M.成都:巴蜀书社.2003.待添加的隐藏文字内容310.刘丽.“题旨结构”:主题多样性的终极溯源从汉宫秋看戏剧主题多样性的成因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4).11.李舜华.世纪回眸:洪升与长生殿的研究J.北京社会科学.2001(02).12.刘丽.以“题旨结构”理论解析汉宫秋思想内涵的丰富性J.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01).13.余晓世.注定被消解的杨玉环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02).14.胡珂.从“以情为本”角度看牡丹亭和长生殿的共性与差异J.楚雄
34、师范学院学报.2007(10).15.张玉娟.试论崔莺莺、杜丽娘、杨玉环之爱情意义J.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06(06).16.杨慧.试论长生殿与桃花扇儒道文化心理同构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05(03).17.左小清 张爽媛.长生殿的悲剧性及其消解兼论中国古典戏曲中的帝王爱情悲剧J.法制与社会.2009(06).致谢经过多次的修改,毕业论文最终成稿。从最初的一稿到现在定稿,指导老师宫存波老师给了我很多帮助。最初接触毕业论文,对其缺乏全面的认识,宫老师首先给我么介绍了有关毕业论文的相关知识。从论文的形式、结构到有关的写作方法、写作资料和很多其它问题宫老师都给我们一一介绍,在这一前提下
35、,一稿如期完成。经过宫老师的仔细阅读分析,对论文的内部结构缺乏逻辑性和论据不充分等问题提出了针对性意见,对论文的升华提高有很大的帮助。在后几次的修改中,宫老师又对论文中错别字、格式中的错误提出修改,使论文最终定稿。在宫老师为我指导写作的过程中,我从宫老师身上学到了很多,尤其是宫老师严谨的治学态度。在论文的最初写作过程中,自己很多观点只是信口开河凭空想象,缺乏严谨的论证。针对这一点,宫老师特别指出论文写作要有自己的观点,但更要有严谨的论证,不能使自己的论点只是空中楼阁,缺乏支撑。在这一思想指导下,自己又对文中的许多观点进行了重新论证,使自己的论据得到进一步的充实,使自己的论文得到很大的提高。宫老师的这种态度使我受益终身,在此感谢宫老师对我的指导、帮助和教诲。此外,我还要感谢文学院其他老师的帮助,没有他们大学四年的谆谆教导,最后论文的写作也不会这么顺利,在此向他们表示深深的感谢,也希望帮助过我的老师、同学和朋友在今后的生活工作中能一切顺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