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大学生就业能力研究探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形势下大学生就业能力研究探析.doc(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新形势下大学生就业能力研究探析 【摘要】大学生就业是当前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如何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是当务之急。我国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是就业能力的缺失。而国际金融危机加剧了大学生就业难的现象,只有通过培养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才能够培养出合格的就业人才。 【关键词】大学生 就业能力 培养 目前,高校大学生就业能力已经成为全世界关注的问题,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是一项关键而迫切的任务。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招生规模的持续扩大,每年进入就业市场的高校毕业生数量持续增加,大学生数量越来越多,而每年的就业率却仅保持在70%左右。 受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高校大学生就业成僵硬局势,大学生就业人数不断
2、下滑。09年610万新增大学生加上历年积累的未就业大学生,共有700万以上大学生要求就业。可见,大学生就业形势十分严峻。当前造成我国大学生就业难的局面,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大学生自身方面的原因,也有来自学校教育方面的原因,还有来自社会指导方面的原因,但主要原因还是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缺失与不足。 1 就业能力的内涵 20世纪90年代,就业能力(employability)已作为欧美劳动力市场政策分析的重要研究工具,广泛应用于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研究。然而就业能力并不是一个新兴的词汇,根据De Grip et al.(2004)的研究,早在1909年Beveridge(1909)就已经提出就业能力的概念
3、,但不同的背景下有不同的解释1。Beveridge(1909)提出就业能力在于判别人们是否具有劳动能力,用以分辨失业人士是否具有就业能力。 目前,关于就业能力的研究没有统一的定义,国内外学者对就业能力有着不同的解释和看法。在国外,Hillage和Pollard(1998)认为就业能力是指个人具备的获得岗位、维持就业和重新就业,并在工作岗位上取得优异绩效的各种素质。加拿大会议委员会(CBC,The conference board of Canada) 将就业能力定义为:个体为实现自己在劳动市场的抱负和潜能而应具备的品质和能力。C.Overtoon(1998)认为就业能力不是一种特定的工作能力,
4、而是在横切面上与所有行业相关,在纵向上与所有职位相关的能力。 在国内,就业能力又被一些学者称为可雇佣性。国内学者郑晓明(2002)比较早地倡导就业能力理念。他认为,大学生就业能力是指大学毕业生在校期间通过知识的学习和综合素质的开发而获得的能够实现就业理想、满足社会需要,在社会生活中实现自身价值的本领2。就业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我国学者陈薇静(2004)认为,就业能力是人们从事某种工作所需具备的能力,包括特殊就业能力与基本就业能力。国内学者谢志远 (2005)认为就业能力是一种与职业相关的综合能力,是能力群,包括知识、技能、态度、个性、心理承受力等3。 2 就业能力的结构 国内外学者们对就业能力
5、的构成进行了广泛的研究。英国教育和就业部(DFEE, Department for Education and Employment)认为可转化技能(transferable skills)是就业的核心,包括:关键技能、职业技能和岗位技能。荷兰心理学家Hejide (2006)认为就业能力是通过胜任力不断实现、获得或创造工作,包括五个维度:职业专门知识、期望和最优化、个人的灵活性(适应性)、联合的意义、平衡。Fuguate (2001)的研究认为就业能力是一种嵌入个人特性的心理社会建构。这种心理社会建构包括四个维度:职业生涯识别、个人适应性、社会资本和人力资本4。国内学者郑晓明认为大学生就业能
6、力构建元素可分为:个人的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汪怿(2005)认为,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结构可分为基础技能、个体管理技能和团队工作技能等三个部分。研究者邹齐清、乔向东(2005)通过对用人单位的实际调查得出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因素有:动手能力、创新能力、表达能力和专业知识。 总的来说,大多数西方学者将就业能力的结构定为一个多维的综合体。它是社会心理概念。尽管不同学者和研究团体组织由于各国的情况不同,对就业能力的结构分析不同,但是基本方面是相同的,都认为就业结构是由知识、技能、个性心理特征构成的一个混合的心理结构。同时意味着对就业能力的研究将是长期持久的,不断更新的,将会随着时间的变化,文化的不同而变迁
7、。 3 就业能力的影响因素 就目前来讲,就业能力的影响因素主要有:社会因素、企业因素和个人因素。社会因素例如经济状况、行业因素、经济环境的不透明性、对可利用资源的错误管理和认识、对经济形势的错误判断等等。企业因素例如企业内部职业分类体系和报酬体系与劳动力市场关联性、流动性政策、个体职业生涯管理、战略性培训、企业可就业能力开发模式等等。个人因素例如年龄、性别、职业发展阶段、是否愿意采取预防措施、对外部信息的开放心态、职业层次等等。个人因素属于主观因素,对影响大学生就业有重要的意义(刘圣陶、尹小萍,2001)。正确的择业心理有助于大学生顺利就业,减轻就业难度(沈杰, 2002)。不良的择业心理,如
8、过高评价自我的自大心理、过低评价自己的自卑心理、盲目的从众心理、对学校和家长的依赖心理等等,都会是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产生不良的影响。 4 新形势下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和提升 首先,政府应当对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实施积极的机制干预。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政府应当积极地借鉴国外成熟的、成功的经验和策略,积极介入大学毕业生的配置和安排活动中,不能只靠市场来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只有这样,投入高等教育领域的大量公共财政资源和稀缺的大学生资源才不会浪费5。政府的当务之急是建立公平公正的就业环境、竞争环境和奖励措施,减少和消除对大学生个体资源配置的不利影响,通过积极的干预政策促进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形成和提升。政府
9、还应当出资,通过公共培训机构培训失业的大学生,转变大学生的技能结构,提升就业能力,使失业的大学生有能力重新进入劳动力市场获得就业机会。 其次,高校要面向社会需求,培养综合型人才,应根据专业特点,不断提高教材和教学的适时性和适用性,努力做到教材、教学内容贴近市场,贴近社会,使学生学有所用,以增强适应市场的能力。在学生中开展跨专业、多形式、高水平的技能培训,以满足不同学生的求知需求,从而增强学生择业的竞争实力和适应能力。 最后,大学生自身应当转变就业观念,这是我国大学生解决就业难的关键因素。同时,大学生还应当根据社会和职业对人的素质的要求,综合考虑自己的性格、特长、禀赋,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储备广博的知识,加强能力素质的培养,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为今后适应市场、适应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大学毕业生还应当在充分认识自己的基础上,尽早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进行设计,找准自己的位置,树立正确的学习目的,确立自己发展的坐标,制定正确的学习计划,从而保证大学生就业的成功。 参考文献 1 郑晓明.就业能力论.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2,28(3):91. 2 谢志远.关于培养人学生就业能力的思考. 教育发展研究,2005,(1). 3 赖德胜.缓解大学生就业困境的政府职责.中国大学生就业,2008(8):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