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doc

上传人:仙人指路1688 文档编号:4028057 上传时间:2023-04-01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doc(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 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 从孔雀东南飞研究成果分析文本艺术特征学生姓名: 学 号:320060925351 指导教师: 专 业:汉语言文学 年 级:2006 学 院:文学院 摘要:孔雀东南飞与南北朝的木兰辞并称“乐府双璧”及“叙事诗双璧”。 “五四”运动以来,研究者们为其投注了大量的心血。建国以后新文艺思想的指导为孔雀东南飞的研究不断提供新的方法和角度。从横向看,不同时期,对于孔雀东南飞的研究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从纵向看,纵观不同时期,优秀的研究成果对于文本信息意义的解读具有重大的意义。本文以时间线、主题、文本内容等为参考系,梳理建国以来孔雀东南飞的研究,试图发掘其中的优秀成果所在。关键词:

2、孔雀东南飞,研究成果,主题,文本Abstract:Peacock flies southeast and mulan phrase of the northern and southern dynasties are called “yuefu two stars and narrative two stars”. Since the May 4th movement for its bets, researchers have made painstaking efforts. After the founding of new literary thought guidance for p

3、eacock flies southeast continuously provide new methods and Angle. From horizontal see, different period, for peacock flies southeast presents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s; Longitudinal look, from different periods, general good research for text information meaning interpretation of importance. Taking

4、 time line, theme, text content, comb for reference since the founding of the peacock flies southeast of the research, trying to explore outstanding achievements in place. Keywords:Peacock flies southeast, research achievement, theme,text正文结构导言1 主题层面1.1 反礼教主题1.2 爱情主题1.3 反封建主题2 文本21情节角度22文化角度23人物刻画角度

5、引言孔雀东南飞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叙事诗,沈归愚称为“古今第一首长诗”,也被称为我国古代史上最长的一部叙事诗,是我国古代民间文学中的光辉诗篇之一。后又把孔雀东南飞、木兰诗与唐代韦庄的秦妇吟并称为“乐府三绝”取材于东汉献帝年间发生在庐江郡(治舒县,汉末迁皖县,均在今安徽境内)的一桩婚姻悲剧。历代传唱,成为艺术创作不竭的源泉。正文“五四”运动以来,对“孔雀”的研究大致上分如下几个阶段:1949年以前可称为研究的拓展期。学者们承“五四”余绪,迈着坚实的学术步伐,对孔雀产生年代、作品主题、疑难语句等问题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讨,产生了60多篇论文。五六十年代是研究的转型期,研究者除对孔雀的产生年代、作

6、品主题等继续进行讨论外,又从诗歌的阶级性、人民性等角度进行了探讨。这一时期的研究带有较为浓厚的庸俗社会学色彩,有些结论明显地偏离文本。80年代以后,孔雀的研究进入深化期,每年研究论文的数量都在10篇以上(1983、1984年达到20篇以上),且研究角度之新奇、研究层面之深广均非前80年所能比拟。1. 主题关于孔雀东南飞的主题,建国以来的研究围绕着以下的角度。11反礼教50年代初,俞平伯就提出孔雀“之所以成为中国最伟大的叙事诗,在于能当反抗礼教的旗手,对着传统伦理的最中心点孝道给了一个沉重的打击,当头一棒”。朱思信认为,刘兰芝的形象之所以完美,就在于孔雀“把揭露与批判的矛头对准了封建的家长制度和

7、封建礼教,从本质上否定了这套反动的东西”。谭学纯认为,孔雀以否定的形式批判根深蒂固的封建礼教,悲剧性地表现对人的尊严的追求。对此观点持不同意见者在50年代有王汝弼,他认为,“本诗的主旨,固在废除片面的礼教,但绝不主张废除全面的礼教”。 60年代,李嘉言、何法周指出,焦、刘二人“衡量是非的标准,辩论的理由、依据都是封建礼教”,“不可能从根本上否定、反抗封建家长制度和封建礼教体系”。 80年代以后,反对此观点者较多。如赵新尉认为“从诗作中可以看出,刘兰芝是一个深通封建礼教,并且按封建礼教处事的规矩女子”。因此,研究作品要从原文出发,不要给作品套上人民性、斗争性、反封建礼教等作品本身不存在的东西。季

8、寿荣认为,本诗的主旨是以儒家的“折中”思想来反对恶性膨胀的人欲对传统礼教的迫害,以此维护和加强封建礼教的统治。何承恩的焦仲卿论明白表述:“在兰芝和仲卿的心目中,反抗的对象仅仅是焦母和刘兄超过礼度的迫害行为,根本没有认识到这是一场反抗礼教的殊死斗争” 。12歌颂爱情这一主题和前两说是紧密联系的,它们是同一矛盾的两个方面,其区别在于语词位置的更换。罗竹风认为,孔雀的主题是“揭露了封建社会的罪恶,歌颂了一对青年男女的爱情” 。 80年代以后,坚持这一看法的有黄庆华、乐承忠、王运熙等。而林怀宇认为:“人们几乎想当然地把刘兰芝与焦仲卿看作是一对自始至终、忠贞不渝的夫妻,其实这是阅读上的盲点” 。王富仁的

9、主题的重建更对爱情说提出尖锐批评。“在这样一种条件下,怎能会建立起我们现在所理解的爱情呢?”刘兰芝充其量只能严守妇德,尽义务。焦仲卿对妻子是满意、同情的,“但这基本上还不是爱的感情,而是一种维持比较满意婚姻形式的努力。”“他们有婚姻而没有爱情。”据此,王富仁认为,孔雀的主题首先是一个人生的主题,是人的生与死的主题,是人物命运的主题。此外还有潘啸龙的多主题说。孔雀出现人物较多,结构上又是“双线推进”,虽情节不复杂,但“蕴涵的意义却并不单一,其所触及的社会课题,自也带有多重性。”因此,不能用单一的主题去概括它。1.3反封建50年代游国恩提出:“作者在有意无意中,用积极或消极的手法一个个描绘出来,直

10、接暴露焦母、刘兄等人的罪恶,间接暴露封建制度的罪恶”。余冠英也说,“孔雀的伟大不在于故事哀艳,不在于篇幅长短,也不仅仅在于文字优美,主要在于它暴露了封建社会制度的罪恶,表现了受封建制度迫害的人们的反抗” 。80年代以后。王汝弼对此观点提出修正,他认为,诗歌“准确地描绘了封建社会压迫者与被压迫者相互关系;从而揭露了封建社会的吃人本质”。 (P152-169)但吴惠娟认为,诗中的反抗就其实质来说,“反的是封建的宗法制度和婚姻制度”。“对现存制度还是承认它的合理性”。2关于文本2.1情节有人认为焦母不喜欢兰芝,因为兰芝不能顺从。也有人认为兰芝和焦母矛盾的根源是兰芝的反抗性。二人的矛盾实质是“两种不同

11、的社会本质力量尖锐的悲剧冲突”。80年代坚持此说者如温安仁。封建家长意识是主人公悲剧产生原因的重要方面。从被压迫的角度看,兰芝与仲卿所具有的对封建家长意识的反叛精神是他们悲剧产生原因的另一重要方面。“封建礼教所宣扬的婆媳关系,就是主奴关系”,封建礼教是焦母驱遣刘兰芝的罪恶根源。最早提出这种说法的是五六十年代的师文古。80年代以后,持此说者日渐增多。吴惠娟较偏激的认为“爱情实质上是封建婚姻制度的对立物” 。而杨宁宁从人性的角度去思考,认为焦母和兰芝之间的关系“就是一种爱的情感分割与争夺问题,具体就是焦仲卿将自己的爱分割不匀,引起二人的争夺”。其结果必然是一场人间悲剧。从文本中,前人的解读出焦母封

12、建家长过分的主宰欲和兰芝的反抗,从中可以总结出悲剧的重要原因是由于焦母和兰芝的个性冲突。焦母说“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而兰芝认为“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仲卿向焦母求情时说,“女行无偏斜,何意致不厚?”兰芝的母亲在责备兰芝时说,“十六知礼仪,十七遣汝嫁,谓言无誓违”这是他人的言证。兰芝请求自遣、告别时对焦母和小姑的态度、县令和太守两家求婚和兰芝拒婚等事实,证明了兰芝并非无礼节的女子,将悲剧的原因进一步指向个性冲突因素。2.2文化层面.封建礼教是今人探讨孔雀爱情悲剧成因不可避而不谈的一个重要因素。对于封建礼教如何产生影响,一个重要的证明是礼记本命篇中的“七出”:“七

13、出者,无子,一也;淫逸,二也;不事舅姑,三也;口舌,四也;盗窃,五也;妒忌,六也;恶疾,七也。”另外就是著名的“三从四德”,即仪礼丧服子夏传中“妇人有三从之义,无专用之道。故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周礼天官九嫔:“九嫔掌妇学之法,以九教御:妇德、妇言、妇容、妇功。”至于封建礼教如何促成悲剧却又语焉不详。一个简单的逻辑是兰芝仲卿的爱情遭到封建家长的阻挠,爱情和母子亲情的矛盾由于封建礼教的存在使得前者处于被动地位,进而证明封建制度的不合理。这个逻辑经不起推敲。以“七出”论,与兰芝被遣有关的只有“无子”“不事舅姑”。从剧情发展来看,显然是后者占主导地位。即焦母和兰芝的个性矛盾。而“三从”中有

14、“夫死从子”之说。仲卿早孤,以封建礼教的观念,焦母有从子之义。而实际上焦母反而凭借自己的长辈地位将兰芝与仲卿强行拆散。因此,将兰芝和仲卿强行绑架到反抗封建礼教的旗帜下是缺乏根据的。载于宜春学院学报2010年6月第6期的祝宗武封建礼教的挽歌和赞歌心解对此提出鲜明的立体式反对观点。祝宗武认为,首先,不应该“以某种特定的政治理念去诠释古代作品,而是站在历史的原点,以实事求是之心去还原古代作品”,进而得出结论“绝大多数古典作品尤其是封建社会前期的作品,并不具有反封建礼教的意义”,恰恰相反,孔雀东南飞所表现的是对践踏礼教者的嘲讽与批判和对恪守礼教者的赞美与歌颂,并号召人们自觉的维护封建礼教” 。祝宗武的

15、说法建立在他对“礼教”两个字的阐释。在他为“礼教”正名的过程中,他肯定了礼教在封建社会前期对于国家的稳定、规范人们伦理道德行为准则,都起了非常积极的作用。纠正了人们对于礼教的两种误读:a、因为礼教的一些内容在现在看来过于残酷而全盘否定其当时的积极意义;b、将封建社会初期的礼教与两宋以后经理学家肆意扭曲,日益成为人们精神枷锁的礼教混为一谈*。这种观点较为客观清醒,对于孔雀东南飞主题的界定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2.3典型人物刻画对仲卿的刻画上,文本同样保留了相当大的空白。仲卿虽然是悲剧事件的男主人公,对他的描写相比兰芝却少了许多。从斡旋母妻关系,到遣妻,再到生离死别,作者通过简单的事件描写讲清故事的

16、经过,对仲卿的刻画成为顺水推舟之笔。导致研究对仲卿的性格产生分歧。出身于官宦人家,自己又在太守府里做吏,这种经历使他养成了懦弱的性格,而兰芝却是普通家庭里生长起来的有主见的女子,在她的主见之中包含着对不合理待遇的反抗。与之相反,另有人认为焦仲卿的性格,积极反抗的一面始终都占主导地位。在他性格中虽含有一些消极的成分。但这不是主要的东西。80年代以来,焦仲卿在研究者眼里变得坚强起来,吴常鑫分析了一些指责焦软弱的文章,认为,“焦仲卿和刘兰芝各人的具体情况虽有别,反抗礼教、封建家长制的方式也各有异,但他们反抗的性质和目的却是同样的,反抗的意志同样是坚强的。所以说焦仲卿的性格软弱,是不合情理的”(21)

17、。何承恩则根本不承认焦仲卿性格有什么逐步转变,“他一出场就是坚决地反对以焦母为代表的封建礼教对妇女的迫害,一出场就是坚决地站在受封建礼教迫害的刘兰芝一边。”他背叛了孝道,“做了那个时代所能做到的最强烈的反抗”,所以,“焦仲卿是中国文学史上独一无二的男性人物形象”,“其典型意义应在刘兰芝之上”。这种对于文本中人物性格的把握存在着的显著分歧,恰恰反映出文本本身对人物形象刻画的结构特征。对于兰芝的刻画,兰芝不只是简单的事件的参与者。在兰芝被遣回家时的梳妆打扮和细节描写以及兰芝答应与太守公子完婚后的纺织文饰性描写,文本对刘兰芝的形象刻画关怀备至。仲卿所占的篇幅虽远远不及,但作为事件的参与者,这种刻画已

18、经足够达到与全篇相协调。相比兰芝与仲卿在文本中的分量,兰芝形象的丰满形成一种直观的美,而对仲卿的勾勒得其灵魂却又点到为止,既是对悲剧故事曲折的一种柔化,又给人以想象的空间。对于其他人物如刘兄,通过他人评价和短短几句与之相呼应的声情并茂的描写塑造了完整的人物形象。工于文本中人物的刻画使得孔雀东南飞成为流传千载的绝唱。俞平伯.漫谈孔雀东南飞古诗的技巧光明日报,1950-04-16(4).朱思信.刘兰芝形象的典型意义新疆大学学报,1981,(1):78.谭学纯.双璧显示着人性美的真谛名作欣赏,1985,(6):87-90.王汝弼.孔雀东南飞一诗的人物及其思想光明日报,1950-04-26(4).李嘉

19、言,何法周.孔雀东南飞描写的主要矛盾是什么光明日报,1965-08-15(4).赵新尉.新探刘兰芝被逼走的主要原因喀什师范学院学报,1982,(1):115.季寿荣.孔雀东南飞主旨新探华东师大学报,1991,(2):83-88.何承恩.焦仲卿论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3,(5):102-110.罗竹风.论孔雀东南飞语文教学,1956,(12):4.林怀宇.无情、生情、殉情刘兰芝心路里程解读名作欣赏.1999,(6):85-87.王富仁主题的重建名作欣赏,1992,(4):15-25.潘啸龙.孔雀东南飞主题、人物争议论略安徽师范大学学报,1991,(1):97-106.游国恩.中国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2-07出版). 余冠英.汉魏六朝诗选.人文社出版1978年版.王汝弼.孔雀东南飞诗的人物及其思想.光明日报1950.吴惠娟.论叛逆女性形象北方论丛,1984,(1):68-75. 温安仁.为什么被遣归? 教学研究,1985,(5):18.杨宁宁.孔雀东南飞婚姻悲剧原因探析思想战线,1998,(2):32-34. * 祝宗武.封建礼教的挽歌与赞歌孔雀东南飞心解宜春学院学报,2010,06,120(21)吴常鑫.刘兰芝被遣和焦仲卿性格质疑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1987,(2):21-2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他范文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