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鲁迅先生《阿Q正传》毕业论文.doc

上传人:laozhun 文档编号:4028618 上传时间:2023-04-01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5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鲁迅先生《阿Q正传》毕业论文.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浅谈鲁迅先生《阿Q正传》毕业论文.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浅谈鲁迅先生《阿Q正传》毕业论文.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浅谈鲁迅先生《阿Q正传》毕业论文.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浅谈鲁迅先生《阿Q正传》毕业论文.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浅谈鲁迅先生《阿Q正传》毕业论文.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鲁迅先生《阿Q正传》毕业论文.doc(1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目 录前 言11基于文本的阿Q正传所揭露的问题21.1. 阿Q正传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产物21.2阿Q正传对辛亥革命的认识21.1.1 肯定辛亥革命的伟大历史作用21.1.2 导致辛亥革命失败的直接原因31.1.3 导致辛亥革命失败的重要原因31.1.4导致辛亥革命失败的根本原因4 2. “阿Q 精神”的渊源52.1什么是“阿Q精神”?52.2 来源于阿Q人物性格62.3 “阿Q精神”的发展72.3.1 如今无处不“阿Q精神”82.3.2 阿Q精神”的发展从心理角度上来说83、如何成功地塑造了阿Q这个艺术形象93.1描写人物回忆、独白揭示人物内心活动932通过自语自唱和对话揭示人物心理活动103

2、.3运用幻觉、梦境揭示人物的内心活动从而达到刻划性格 103.4白描的手法103.5喜剧的外套,悲剧的内核10结语11致谢词12参考文献13前 言鲁迅,一听到这个名字,大家对此并不陌生,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无产阶级文学的奠基人,无产阶级文化思想的先驱。原名周树人,字豫才,生于浙江绍兴城内一个没落的封建家庭。从小,父亲去世,家里“几乎什么也没有了”。独自承担着家里的重担,从曾经一个小康家庭一夜之间坠落为下层人,家庭经济地位的巨变,使鲁迅饱尝了世态炎凉的况味,看到了封建社会的腐败和封建道德的虚伪。谁都知道他是新文学界的老者,过去十年内曾执耳牛坛, 1918年至1926年间,陆续创作出

3、版了呐喊、坟、热风、徬徨、野草、朝花夕拾、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专集,表现出爱国主义和彻底的革命民主主义的思想特色。其中,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作品之一。阿Q正传向我们展现了辛亥革命前后一个畸形的中国社会和一群畸形的中国人的真面貌。它的发表,有着特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背景,文章讽刺了一些心灵丑陋的旧中国人,同时也道出了千百年来中国人一直存在的劣根性。鲁迅以思想家的冷静和深邃思考,以文学家的敏感和专注,观察、分析着所经历所思考的一切,感受着时代的脉搏,逐步认识自己所经历的革命、所处的社会和所接触的人们的精神状态。阿Q正传以辛亥革命前后的中国社会现实为背景

4、,从农村乡镇的角度反映了这场革 命的全过程,因此阿Q正传与辛亥革命历来就是人们讨论的重要问题之一。阿Q正传不单让人捧笑,其中实包蕴着一种严肃的意义。阿Q正传无疑是最杰出的作品。它不仅代表 了中国现代小说的最高成就和世界水平,并为后人留下了说不完的话题,悟不尽的启示。让我们从几方面一起来浅谈鲁迅先生的阿Q正传。 浅谈鲁迅先生阿Q正传1.阿Q正传所揭露的问题1.1. 阿Q正传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产物“阿Q精神”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产物,烙上了民族耻辱的极深印记。联系起来,也像农村中,某些被偷了鸡或鸭的人一样,由于自身财物被盗,心里不平衡,就在巷道或者市场上大吵一番:“偷吃了我的鸡的人穿肠烂肚。”当

5、大嚷一场后,心里平衡了,就乖乖的回家去了,这与阿Q的“精神胜利法”是同出一源的。在帝国主义扩张浪潮不断冲击下,封建统治阶级日趋没落,现实环境使他产生了一种无可奈何的心理。“精神胜利法”正是这种病态心理的表现。与此同时,农民本身的阶级弱点,小生产者在私有制社会里长期以来所形成的经济地位,也是其中的根源之一。经济基础决定着上层建筑,物质决定着精神。阿Q面临着一切生存的困境:无田地,无房屋,无女人等。他作过一些努力,包括投机革命,但每一次都以失败而告终,阿Q依然是阿Q。物质上的绝望,必然要用精神来安慰。1.2阿Q正传对辛亥革命的认识( 1) 肯定辛亥革命的伟大历史作用新中国成立后虽形势已变,但当时的

6、路线和政策仍然坚持“以阶级 斗争为纲”。在这种背景下,人们更重视阿Q正传所反映的农民问题和辛亥革命问题,将改造国民性与教育农民和总结辛亥革命的经验教训联系起来,如强调阿Q作为农民或落后农民的阶级本质,提出阿Q的革命性和辛亥革命脱离群众等问题。八十年代通 过对文革的反思,反封建思想革命“研究系统”以批判的姿态出现,否定了以前的所谓 社会政治革命研究系统,更强调鲁迅小说的改造国民性主题,认为鲁迅小说只是反封建 思想革命的一面镜子,阿Q正传的思想意义和艺术价值也就定位在反封建思想革命上。但是鲁迅小说包括阿Q正传对于社会政治革命是否真的没有直接表现,它只是从思想革命的镜子中“折射”出来的呢?当时对此进

7、行了激烈的争论,今天回过头来看,我觉得这仍然还是可以讨论的。我认为,鲁迅并没有把政治革命和思想革命对立起来,鲁迅小说也没有只表现思想革命不表现政治革命,相反,他对社会政治革命有非常敏锐、深刻和独到的认识,具体到阿Q正传来看更是如此 。鲁迅在小说中也充分肯定了辛亥革命的伟大历史作用,真实地表现了它对几千年封建 主义统治的巨大冲击。那块供在古庵里的皇帝“万岁万万岁”的龙牌虽然是被假洋鬼子 赵秀才砸掉的,但他们毕竟是趁了辛亥革命的浪潮。更具实质意义的是城里那个百里闻名的举人老爷的害怕,革命一起来他就赶紧转移财产,准备逃难。如果这场革命能够继续深入下去,中国的面貌庶几可以改变,中国革命的进程将会大大缩

8、短。(2 )导致辛亥革命失败的直接原因阿Q正传还深刻地揭示了,导致辛亥革命失败的决定性的原因。小说开头就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旧中国的黑暗现实图,揭示了辛亥革命发生的历史必然性和它的巨大历史作用。在未庄社会中,赵太爷、钱太爷、假洋鬼子等组成了一个具有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双重标记的统治集团,在政治上和思想上对下层人民实行专制统治,而阿Q、王胡、小D等穷人则过着毫无政治权利的生活,连饮食男女等人的基本权利和 本能要求也被剥夺,“不准姓赵”事件、“恋爱的悲剧”“生计问题”都十分典型而尖锐地揭示了半封建半殖民地旧中国人民所受的沉重压迫和剥削。他们不起来反抗将没有任何出路,辛亥革命正是在这种历史背景和现实条件下

9、不可避免地爆发的。不管鲁迅是否运用了社会科学的理论来指导自己的创作,他对生活的描写和历史规律的揭示是准确而深刻的。资产阶级革命党人实行了一条对封建势力妥协的“咸与维新”的路线。在五、六十年 代一片批判资产阶级的声浪中,将此看作是阿Q正传的主旨和基本内容,显然不符 合鲁迅的本意和文本实际,但八十年代后有些论者又完全否定作品的这一思想,我觉得 也是偏颇的。(3) 导致辛亥革命失败的重要原因相反,革命的敌人封建势力却异常强大、顽固和狡诈,这也是导致辛亥革命失败的重 要原因。在怀旧中,鲁迅就通过秃先生和金耀宗这两个人物暴露了封建阶级的政治 敏感和老谋深算。在阿Q正传中,从城里的白举人、知县、把总到未庄

10、的赵太爷、 秀才、假洋鬼子等封建势力的代表人物,都更富有反革命的经验,更善于变化和钻营。 举人一闻革命风声,马上向乡下转移财产,并和赵太爷攀了“转折亲”,以应付时局。 昔日不准阿Q姓赵的赵太爷在革命起来后立即改变了态度。“历来不相能”的假洋鬼子 和赵秀才在看准形势后也“相约去革命”。他们到静修庵打了老尼姑,砸了“皇帝万岁 万万岁”的龙牌,偷走了宣德炉,又很快进城买到了“柿油党”的银桃子,用欺骗手段 和革命党拉上了关系。城里的知县、把总等都已改头换面,做了“革命党”。就这样, 新旧军阀官僚、封建遗老遗少很快勾结在一起,钻进了革命阵营。当他们一旦攫取了权 力,立刻撕下了伪装的面纱,露出本来的面目,

11、实行更公开的封建暴力统治,反过来不 准贫苦的阿Q革命,还诬陷阿Q为强盗、抢劫者,拿阿Q来“杀一儆百”。他们还向佃户 “追缴他祖父欠下来的陈租”,把还不起租子的农民投进监狱,大搞反攻倒算。他们作 威作福,仍然骑在劳动人民头上。(4) 导致辛亥革命失败的根本原因作为一个伟大的启蒙主义思想家和现实主义文学大师,鲁迅最为关注的是群众的觉悟 和他们对革命的态度。他经历了绍兴光复的全过程,看到了革命是怎样很快就从胜利走 向失败的。他痛感缺乏群众的理解和支持,没有造成农村的大变动,是辛亥革命存在的 最根本的问题,失败的根本原因。我认为这一思想并非从别的什么镜子中“折射”出来的,也不是“形 象大于思想”是作家

12、本人没有意识到的。鲁迅曾怀着大希望欢欣鼓舞地迎接了辛亥革命 的胜利;面对着革命后的结局,他又跌进了失望的苦闷之中。他当时离开绍兴,就明确 地表示了对王金发等革命党人的不满,特别不满于他们与反动势力同流合污。在阿Q 正传中,鲁迅虽然没有正面直接地描写领导革命的资产阶级,但却以反讽的技巧,客 观冷峻的笔法,写出了资产阶级革命党人实行“咸与维新”路线所带来的恶果。老把总 的“做革命党”,举人老爷的出任帮办民政,假洋鬼子、赵秀才的尼姑庵革命等,都与 “咸与维新”有直接的因果关系,是“咸与维新”的产物,因为“这是咸与维新的 时候了。”否则,那些封建势力能如此迅速而顺利地“维新”吗?假洋鬼子和赵秀才能 抢

13、在阿Q之前大闹尼姑庵吗?结果怎么样呢?在县里是“革命党虽然进了城,倒还没有什么大异样,知县老爷还是原官,不过改称了什么,而且举人老爷也做了什么官,带兵的也还是先前的老把总。只有一样可怕的是另有几个不好的革命党夹在里面捣乱,第 二天便动手剪辫子,听说那邻村的航船七年便着了道儿,弄得不象人样了。”同样,我们不是可以说,阿Q正 传是用阿Q们的血写成的吗?1.2 折射出中国的政治与革命的问题(1)、革命下的阿Q阿Q正传中不仅表现了思想革命的主旨,而且关注了政治革命诸方面的重大问题;那么,他对辛亥革命的总结,也就是小说对辛亥革命的具体表现,就不限于某一端,而是全面的,并且在我看来还是辩证的,他同时思考了

14、物质与精神,革命与群众,以及与革命相关的各个阶级、阶层在革命中的地位和作用。第一、鲁迅对阿Q性格的准确把握。象阿Q这样比一般农 民牵挂少、负担轻、不安份又经历比较复杂、见识比较多、带流浪性的农村无产者,向 来都是农村中最活跃的分子,最容易卷入社会动荡的力量,何况阿Q是那么好奇和喜欢 赶热闹呢?而在革命过程中,如何正确对待、引导、改造这种人,使他们成为革命的力 量而不是破坏的因素,就是领导者的责任和艺术了。我想,这应该是鲁迅在作品中所给 予我们的暗示。第二,阿Q已经积蓄了许多不平和怨愤,可惜平时没有办法(无力)发泄 ,一旦有了“革这伙妈的命”的机会,他必然会本能地跳出来进行报复,所以他要做革 命

15、党是“不免发生的”,无论是过去、现在或将来,只要有革命的话。如何将这种盲目 报复转变为真正的反抗,从个人自发的反抗走向阶级的斗争,对于阿Q来说还路途十分 遥远。但这也正是阿Q的希望之所在,所以鲁迅对阿Q的行为在总体否定之中亦有所肯定 ,如阿Q寻找革命党是那么糊涂幼稚却也是那么急切和真诚。第三,鲁迅将“革命”和 “革命党”这些名词用之于其实并无共同之处的阿Q,实际也是借用或模拟当时的时髦 语言来讽刺阿Q的革命和辛亥革命中出现的种种怪异现象,从而警示人们去认真反思革 命的经验教训。这就是阿Q的革命的真正意义之所在。因为阿Q对于辛亥革命终于是没有 由好奇变成参与,幻想变成行动,盲目变成自觉,还糊里糊

16、涂地成了革命的牺牲品,这 不能不令人痛心和深思。所以象阿Q似的在赵太爷父子的大竹杠和假洋鬼子的哭丧棒下只是忍痛挨 打完事,鲁迅是非常失望和不满的,既哀其不幸,又怒其不争。相反,鲁迅对假洋鬼子 、赵秀才之流投机革命给予了辛辣的嘲讽和谴责,揭露了他们阴险、诡诈、卑劣、丑恶 的嘴脸,鲜明地表达了与对阿Q不同的爱憎感情。小说通过阿Q这个艺术典型的创造,以高度的艺术 概括力,鲜明而尖锐地描写了国民性的愚弱和群众对社会变革的盲目、无知与冷漠。在改造国民性上,我们大可不必把阿 Q的革命渲染得那么可怕。鲁迅也看到了农民阶级的弱点,看到 了农民革命的黑暗面,看到了农民革命不能突破“历史循环”所造成的悲剧。(2)

17、在政治徘徊下的阿Q翻开历史,历代封建王朝有多少宫廷倾轧呵。顾名思义,所谓“报复” 是有前因才有后果的。在未庄除了小尼姑外,谁都可以欺负阿Q。赵太爷父子、假洋鬼 子不用说,连小D也抢过他的饭碗(阿Q认为)并和他演过一场龙卷斗,王胡在捉虱比赛中 也赢了他,所以阿Q判定他们都是先该死的对象。这虽然是不分敌我,盲目报复,但也 还是有一定针对性,不是什么人都杀,何况他并无真正的行动呢?另外,认为阿Q只有在政治经济的转型和变革中才能改变悲惨的命运,过上幸福的生活,而不应该搞什么反抗 和革命,并指责鲁迅后期转向共产主义,主张阶级斗争和暴力革命是走入误区,这恐怕 是忘记了人类社会迄今所走过的历程,也不知道阿Q

18、挨秀才的大竹杠和假洋鬼子的哭丧 棒是什么滋味,和他为什么要去偷萝卜。照此逻辑,如果将来世界真的大同了,什么斯 巴达克起义呀,陈胜吴广造反呀,法国人民冲破巴士底狱呀,阿芙乐尔炮轰冬宫呀,以 及二万五千里长征,八年抗战等等,后人会不会说:过去的人为什么要吃那么多苦,流 那么多血,死那么多生命呀?他们就不懂得牛奶会有的,面包也会有的,世界总是要实 现大同的吗? 鲁迅说过“人被压迫了,为什么不斗争?” “改革 最快的还是火与剑。” “世界的进步,当然大抵是从流血得来。”而中国几千年 来,老百姓象压在大石底下的草一样,默默的生长,萎黄,枯死了。他们缺乏的是 觉悟和斗争。因此我们大可不必将阿Q的革命渲染得

19、那么恐怖,把一切罪恶都归之于阿Q ,这样“回到鲁迅”恐怕是离开鲁迅更远。2. “阿Q 精神”的渊源2.1什么是“阿Q精神”?简单的说就是一种是自慰精神或者是自贱精神,学者概括为:就是阿Q的自欺欺人、自轻、自贱、自嘲、自解、自甘屈辱,而又妄自尊大、自我陶醉等种种表现。简言之,是在失败与屈辱面前,不敢正视现实,而使用虚假的胜利来在精神上实行自我安慰,自我麻醉,或者即刻忘却。旧社会阿Q和新时期陈焕生?一个是地位最低,生活贫困,精神愚昧;一个是地位生活得到改善,但相对物质的富足,精神依旧愚昧不开化。一时代有一时代的产物,阿Q的性格,也是在那特定的时代而产生的。阿Q的性格虽然复杂,但其核心是“精神胜利法

20、”,即对于事实上的屈辱和失败,用一种自譬自解的方法,在想象中取得精神上的满足和胜利。2.2 来源于阿Q人物性格:a.自尊自大。阿Q是个极卑微的人物,而未庄人全不在他眼里,甚至赵太爷进了学,阿Q也不表示推崇,以为我的儿子将来比你阔得多。加之进了几回城,更觉自负,甚至瞧不起城里人。当别人嘲笑他头上的癞头疮疤时,他以此为荣,还说:“你还不配”b.自轻自贱。阿Q在未庄被闲人揪住辫子在墙上碰头而且要他自认为“人打畜生”时,他就说:“打虫豸,好不好?我是虫豸还不放么?”而且他还自以为他是第一个能够“自轻自贱”的人,除了“自轻自贱”,“余下的就是第一个,状元不也是第一个么”,他在精神上胜利了。c.自欺欺人。

21、阿Q在与人打架吃亏时,心里想:“我总算被儿子打了,现在世界真不像样”于是他也心满意足俨如得胜地回去了。他赌博赢得的洋钱被抢,无法解脱“忽忽不乐”时,就自己打自己的嘴巴,好像被打的是“另一个”,他在精神上又一次转败为胜。d.欺软怕硬。阿Q最喜欢与人吵嘴打架,但必须估量对手。口讷的他便骂,气力小的他便打。与王胡打架输了,便说“君子动口不动手”;假洋鬼子哭丧棒才举起来,他已伸出头颅以待。对抵抗力稍薄弱的小D,则揎拳掳臂摆出挑战的态度;对毫无抵抗力的小尼姑则动手动阿Q“精神脚,大肆其轻薄。2.3 “阿Q精神”的发展2.3.1 如今无处不“阿Q精神”社会发展到二十一世纪,如今,“阿Q精神”不但没有消失,

22、反而与时俱进,可以说今天“阿Q精神”同样成了我国民族精神的一部分。我们不能说每个人都是阿Q,但是每个人都可能有过“阿Q精神”。在某些情况下,“阿Q精神”可以起到减轻心理压力,保持心理平衡的积极作用。譬如,阿Q挨了别人的打,自言自语骂一声“儿子打老子”,他怒气发泄了,心理平衡了,不再感到痛苦了。假如他不骂那一声,而是把怒气闷在心中,那迟早要“憋”出病来。我想,阿Q若不是“闹革命”抓去杀头,他肯定可以高寿。我们仔细想想“阿Q精神”其实并非中国专利,外国也有“阿Q精神”。听说,如美国总统林肯一次,有位议员当众羞辱了林肯,他回家后,气得饭也吃不下,于是摊开信纸,给那位议员写了一封长信,用非常尖刻的语言

23、将对方骂工个狗血淋头,然后美滋滋地上床睡大觉。第二天一早,林肯部下要替他把信发出,他却将信撕了。部下不解,林肯笑着解释。“我在写信过程中已经出了气,何必把它寄出去?” 这不是十分典型的“阿Q精神”吗?以上说的“阿Q精神”仅仅用在消除心中怒气求得心理平衡这个层次上面,而日本人却棋高一筹,他们“变废为宝”,用“阿Q精神”来推动生产,提高工效,这就让其他国家望尘莫及了。在错综复杂的人际交往中,上下级长期相处,难免产生矛盾,如工厂的工人和厂长,机关的职员和董事长。有时,下级受了上级的气,只敢怒而不敢言,心理上感到压抑。如果不及时将“压抑”释放出来,将会产生负效应,甚至破坏作用,不利于工作或生产,激化上

24、下级矛盾。于是,头脑精明的厂长和董事长便想出一着高招:将自己的形象做成橡皮模具,大小高矮面部五官和自己一模一样,把模具置于一间“出气室”内。凡心中有气没处发泄的工人或职员,都可以到“出气室”对你上司的模具拳打脚踢,大声怒骂,将你的怨气、怒气统统爆发出来。出了气,心理平衡了,工作效益自然提高。有家工厂作了统计:自从设立了“出气室”之后,该厂的生产效率比原先提高了79,真是受益匪浅。为此,我们得出结论:在新的时代“阿Q精神”并非都是坏事,它内含科学性。对于心理失控的人来说,它是一剂良药,使他们从中获得自我安慰自我解脱,不至于因心理压力得不到正确疏导而做出失去理智,譬如打人、毁物甚至杀人、放火或者自

25、杀之类的偏激行为。2.3.2 阿Q精神”的发展从心理角度上来说阿Q之成为“20世纪中国文学文化遗产的代表”乃是因为他是“一个思想性的典型,是阿Q主义或阿Q精神的寄植者。”海外学者对此深有分析。林毓生指出阿Q“缺乏一个内在的自我”,“对生命本身缺乏感受”,“缺乏自我意识与改变自己的能力,他多半根据本能生活着,不能因受到外界的刺激而获得启发。” 李欧梵认为阿Q“就是鲁迅所看的那个幻灯片中被杀害的肉身,是一个没有内心自我的身体,一个概括的庸众的形象。他的灵魂恰恰就是缺少灵魂,缺少自我意识。”4此类论说切中肯綮,但恰恰是它们提供了鲁迅相对低估阿Q正传的至要原由:他意在刻画“国民的魂灵”,而阿Q恰恰没有

26、“灵魂”。历史好像开了一个玩笑:他曾疑心阿Q“缺少魂灵”而将之排斥于新文学大系之外,孰料这一点却赢得史家青睐。倘若鲁迅再生,必为此事甚感尴尬。究其根由,应该在于鲁迅与史家评断标准之间的缝隙:鲁迅的低估是出自个性典型标准,这一标准要求作品能够写出活生生的真实个人,呈现一个有着自身独立欲望、情感和意志的“人”的内心遭遇,而史家坚持的却是出自思想典型标准。不同标准意味着不同面目的阿Q正传,故伟大与不甚如意并不相悖。我们追问后者:阿Q何以“缺少灵魂”呢? 如今,“阿Q精神”已经走出了中国国界,成了“国际通行”的医治心理疾病的辅助手段,在治疗人类心理失衡方面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我们不能再“孤芳自赏”了

27、。我们对“阿Q精神”这一宝贵的“国有资产”,应当好好利用和开发,使其在治疗心理疾病,提高我们的身体素质方面,充分地发挥它的潜能。3、如何成功地塑造了阿Q这个艺术形象3.1描写人物回忆、独白揭示人物内心活动在这篇文章中,直接描述作品中人物的心理活动,或者剖析揭示人物的心理活动,从而让读者透视到作品中人物的心理活动。 在阿Q“投降”假洋鬼子遭打击和赵家遭抢劫后,阿Q回到他的土谷祠里,作者对他有一段心理活动的描写: “他躺了好一会儿,这才定了神,而且发出关于自己的思想来:白盔白甲的人明明到了,并不来打招呼,搬了许多好东西,又没有自己的份,这全是假洋鬼子可恶,不准我造反,否则,这次何至于没有我的份呢?

28、阿Q越想越气,终于禁不住满心痛恨起来,毒毒的点一点头:不准我造反,只准你造反?妈妈的假洋鬼子,好,你造反!造反是杀头的罪名呵,我总要告一状,看你抓进县里去杀头,满门抄斩,嚓!嚓!” 这段话,前半部分描写的是阿Q的回忆,即刚才赵家遭抢劫的情形,然后是对假洋鬼子的怨恨之情;后半部是阿Q的愤愤地自白,表达了他不满、痛恨、诅咒的心情。在这回忆和独白的表露中,说明阿Q行为和思想上虽遭到打击而精神上却又是胜利的。这段回忆和独白,再一次突出地刻划了阿Q的“精神胜利法”的性格特征。32通过自语自唱和对话揭示人物心理活动 “好,我要什么就是什么,我欢喜谁就是谁。 得得,锵锵 ! 悔不改,酒醉错斩了郑贤弟, 悔不

29、改,呀呀呀 得得,锵锵,得,锵令锵! 我手执钢鞭将你打” 这段龙虎斗中的戏文写出了阿Q飘飘然的心境。其中前面的一句自语揭示了阿Q心中革命的目的:“要什么就是什么”“欢喜谁就是谁”,反映了他对革命的不理解;而带鼓点的龙虎斗这段戏文吟唱,表现出了阿Q内心中的得意和盲目性,也揭示了他对革命的无知和盲目乐观。从这段话中,我们可以看到阿Q的无知、盲目的“精神胜利法”性格是他的精神领域的主导,而且这一性格一时一刻也没有离开他的躯体。 通过文中的对话,来揭示人物的内心活动,反映人物的性格特点,也是本文的一个特色。阿Q和赵秀才父子的对话,反映了他对革命的认识的幼稚、盲目和自得心理;阿Q静修庵革命和老尼姑的对话

30、,他语言的含胡、情态的诧异和错愕,反映了他内心的糊涂和无知;阿Q向假洋鬼子“投降”革命时的对话,吞吞吐吐,结结巴巴反映了他内心的自轻和懦弱;阿Q和小D的对话,虽然各一句,他的“不平”和心跳,反映了他的欺软而又懦弱的心理以及对革命的糊涂思想。 对话,揭示人物的心理活动,刻划人物性格,是小说中常用的手法。鲁迅在这两章中运用对话,揭示人物心理活动而刻划人物性格,简练、深刻而又有侧重,是我们阅读时不可不注意的。 3.3运用幻觉、梦境揭示人物的内心活动从而达到刻划性格 在“革命”一章中,阿Q在土谷祠里对革命的设想和愿望,是一绝妙的幻觉描写,也可以说是一段近似梦境的描写。俗话说“日有所思,夜有所梦”。人物

31、的幻觉、梦境,能够比较直接地反映出人物的追求和目标,能够比较准确地揭示人物的思想和性格。阿Q在土谷祠的绝妙的幻觉或梦境,就是他所追求的目标和内心思想的形象图解。 在这幻觉中,阿Q的得意之态,贪婪之心,敌我不分,荒唐愚昧,都充分地表现了出来。这使我们对阿Q的形象“精神胜利法”就有了更充分地认识和了解。 3.4白描的手法抓住事物的特征,用最经济、最简练的笔墨,把描写对象生动、形象地展现在读者面前。如赵太爷不许阿Q姓赵的场面,寥寥数笔,就把赵太爷这样一个土霸王的横蛮霸道的嘴脸活画出来了。 3.5喜剧的外套,悲剧的内核阿Q正传最突出的艺术特色,是用喜剧的外套,包装一个悲剧性的故事。阿Q的一生是悲剧性的

32、,他的下场令人同情,令人感叹,但这一切又是通过阿Q日常生活富有喜剧性的事件表现出来的。 结语阿Q是一个被那个时代所遗忘和抛弃的人,他表面的高傲却更秃显出自己内心的卑贱。 被别人打时,他却因胆小怕事和无还手之力而只有自我安慰:“是儿子打老子。” 可见阿Q的精神胜利法让人感觉是那么的可悲,但更可悲的是他却又总要去欺负自认为比自己还.阿Q正传通过生动的艺术形象和真实的历史画面,深刻地揭示了:无论在政 治上还是在思想上,辛亥革命都没有触动封建宗法制度的基础,封建势力仍然是那么猖 獗,人民群众仍然是那么愚昧,“中国固有的精神文明其实并未被共和二字所埋没,只 有满人已经退席,和先前稍不同。”它就象阿Q画的

33、那个不圆的圆圈,绕了一周后又回到了它的起点上。因此我们说,鲁迅当时作为一个彻底的革命民主主义者,对资产阶 级及其所领导的革命运动的认识是清醒的,全面的,深刻的。在这看似幽默的话中,包含着丰富的历史内容和鲁迅深刻的思考。鲁迅以高超的艺术技巧和卓越的幽默才能,赋予这四个字以强烈的讽刺批判色彩,使人感到所谓革命简直是一幕历史的滑 稽剧,和阿Q打自己的嘴巴一样可笑,他又在锋利的笔锋下浸润着十分沉痛的感情,使 人感到也象阿Q打自己的嘴巴那样可悲。这种客观真实的描写,深刻尖锐的解剖,是鲁迅清醒严峻的现实主义特色。待添加的隐藏文字内容3致谢词本课题在选题及写作过程中得到湖北大学和郧阳师专两校诸位老师的悉心指

34、导。特别是马磊老师不厌其烦地为我指导,帮助我一点一点的改正文章,帮助我开拓写作思路,精心点拨、热忱鼓励。马磊老师一丝不苟的作风,严谨求实的态度,踏踏实实的精神,使我终生受益无穷。对马磊老师的指导不胜感激。【参考文献】1鲁迅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417、283、216.2鲁迅全集:第7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425、81.3鲁迅全集:第6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150.4鲁迅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379、267.5鲁迅全集:第4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83.6鲁迅全集:第11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39.7梦的解析:(奥)第1章 弗洛伊德 中国城市出版社 2011.18 现代性的追求: 第2章 李欧梵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2 .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他范文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