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峡两岸高等院校本科教育交流与合作模式研究.doc

上传人:文库蛋蛋多 文档编号:4028751 上传时间:2023-04-01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3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海峡两岸高等院校本科教育交流与合作模式研究.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海峡两岸高等院校本科教育交流与合作模式研究.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海峡两岸高等院校本科教育交流与合作模式研究.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海峡两岸高等院校本科教育交流与合作模式研究.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海峡两岸高等院校本科教育交流与合作模式研究.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海峡两岸高等院校本科教育交流与合作模式研究.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海峡两岸高等院校本科教育交流与合作模式研究.doc(1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海峡两岸高等院校本科教育交流与合作模式研究第31卷第3期2010年5月闽江学院JOURNALOFMINJIANGUNIVERSITYV01.3lN0.3May2010海峡两岸高等院校本科教育交流与合作模式研究林中燕陈永正2(1.闽江学院海峡学院,福建福州350108;2.闽江学院,福建福州350108)摘要:海峡两岸经济与文化交流日盛,作为海峡西岸的福建省率先启动闽台本科高校合作项目,开展高等教育交流与合作先行先试.但是,两岸院校联合培养学生模式尚在磨合期,并来形成可遵循的规律.由此,进一步明确应用型本科定位,探讨两岸融合型本科人才培养与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机制的建立,对促进两岸经济与文化融合具有

2、重要意义.关键词:海峡两岸;本科教育;交流合作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7821(2010)03004604近年来,海峡两岸关系良性发展,经济,文化交流不断增多.2009年5月4日,国务院通过了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意见要求:福建省应发挥独特的对台优势,加强两岸产业合作和文化交流,努力构筑两岸交流合作的前沿平台.福建省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的实施意见中进一步指出:进一步拓展闽台教育合作,开展两岸高校合作办学试点,积极推动闽台院校学生互招,学历学分互认,师资互聘.这些推动和改善两岸关系的新主

3、张,一出台就广受关注,对两岸高等教育发展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一,海峡两岸高等院校本科教育交流与合作先行先试作为海峡西岸主体的福建省,近年来,高校办学水平明显提升,学科设置进一步优化,闽台五缘及区位优势等都形成了巨大吸引力.由此,福建省教育厅在总结交流合作经验的基础上,于2009年提出在部分高校先行实施闽台高职联合培养人才项目.福建省13所院校(12所高职院校和1所本科院校)将实施闽台高职联合培养人才项目,以促进两岸高职教育合作迈出实质性步伐.通过与台湾对口院校开展校际交流,扩大闽台高职和台资企业联合培养人才规模,形成一批有示范辐射和推广价值的项目.其中,作为唯一入选的本科院校闽江学院已成立海

4、峡学院,开办3个专业4个方向,招收学生320名,采取3+1教学模式,学生第三学年到台湾高校进行为期一年的学习.在闽江学院学习期间,有部分课程由台湾教师授课,双方亦联合开展教材建设,着力于培养高等教育应用型学生otU着眼未来,两岸本科院校的深人合作,将具有以下重大意义:(一)服务两岸,提供人力资源储备台商投资大陆已近30年,目前在大陆经商的台商人数超过10万,而台湾对大陆投资的比重更占台湾整体向外投资的七成左右.以往两岸经贸以产业合作为主,而未来将逐步转向以服务业合作为主.目前,台湾的第三产业GDP比重已经超过70%,这将是未来两岸经贸合作的一个新方面.随着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在大陆的台资企业面临

5、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短缺,人力资源本地化趋势逐渐明显,急需大陆高等教育体系配套运行.海峡两岸院校的进一步交流合作,将首先服务于两岸经贸合作企业,提供人力资源储备并解决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短缺问题.(二)共享两岸优质高等教育资源随着台湾岛内社会生态变化和产业向外转移,岛内150多所高校普遍存在优质教育资源过剩,生收稿日期:20100307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项目阶段性研究成果(09YJA880063)作者简介:林中燕(1969一),女,福建泉州人,闽江学院海峡学院副教授.陈永正(1959一),男,福建福州人,闽江学院党委书记,研究员.第3期林中燕,等:海峡两岸高等院校本科教育交流与合作模式研

6、究47源不足的情况,招生困难,录取分数再创新低.相反,大陆人口基数大,生源充足.以福建省为例,福建省高招办发布的数据显示,2009年高考报名人数约为305091人,录取率在64%左右.但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特别是本科教育的意愿仍然很高.当前,海峡两岸高校合作与交流多在两岸大专院校之间展开,而本科高等教育领域则刚刚起步,有很大发展空间.台湾高等教育适应社会需求,注重学生能力培养,高质量的办学模式和优质的人才培养质量为台湾经济,社会做出巨大贡献,值得大陆特别是福建省高等院校借鉴.因此,开展立足于本科层面的两岸高等教育合作与交流模式的研究,对深化和提升两岸高等教育合作具有重要意义.二,海峡两岸应用型本

7、科合作教育研究现状当前,海峡两岸高校合作与交流多立足于高职专科院校领域.但本,专科教育在培养目标,职能结构,学生知识结构,学科专业,师资结构,组织结构,办学模式等方面均有很大区别.在当前高等教育理论研究领域中,专门研究海峡两岸高等教育合作与交流模式比较缺乏.随着两岸高等院校的合作与交流力度加大,新问题,新现象的出现成为必然.目前研究海峡两岸高等教育合作与交流的以大陆学者为主,兼有少量台湾学者开展相关研究.龚放提出,海峡两岸高等教育面临的共同课题是大学的国际化与民族特色;蓝劲松分析了海峡两岸高等教育理念与实际运作模式,比较二者在高等教育办学体制与管理体制的异同;房乐宪探讨欧洲一体化经验对海峡两岸

8、交流与合作的启发意义,分析了海峡两岸交流与合作进展和势头,就两岸交流与合作的主要制约因素及今后发展进行了思考.在教育体系方面,郑金贵深入全面地介绍了台湾高等教育的体系,现状,发展阶段,变化情况,以及台湾产学研合作,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以及近期发展高等教育的具体做法和问题L1;张向前等认为,两岸四地高等教育合作可以从民间到政府,从行动到制度等全方位进行._8在闽台联合办学研究方面,雷德森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探讨了海峡两岸协同促进科技,教育创新;许德仰,刘国买从学校规模,办学体制,学制设置,入学渠道,课程教学,毕业流向和国际交流等方面比较了闽台应用型本科教育的现状与特点,总结了值得借鉴的三点特色;李瑜

9、芳提出,政府应大力推进两岸职业教育的双联制,两岸普通本科教育的双联制最好限制在两岸教育试验区进行,应坚持相融,互补,双赢,可操作的原则;庄威等分析了大陆与台湾在高等职业教育领域存在的优势互补之处,指出应以高等职业教育合作为切人口,推进两岸职业教育合作,开创海峡两岸交流合作的新领域.L12从现有研究成果看,学者们大多在2005年之后开始了基于应用层面的两岸高等教育合作与交流方面的研究,为合作实践提供了很好的理论借鉴.但是通过对研究成果的比对,我们发现,作为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针对本科层面的海峡两岸高等教育合作与交流模式系统研究非常之少,只有少量学者的个别文章展开针对性研究.且由于实际

10、个案的缺乏,导致针对本科层面的海峡两岸高等教育合作与交流模式研究在最重要的合作途径,管理手段和方法等内容上语焉不详,不能充分说明问题,缺乏理论深度.因此,笔者认为很有必要在借鉴上述理论的基础上,结合实际工作经验,提出粗浅构想.三,海峡两岸高等院校本科教育交流与合作模式的构建(一)明确应用型本科定位本科教育是大学教育的主体组成部分,是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热点.但一些学者认为,在当前本科教育法的研究中出现了目标与定位不明确的状况.本科教育已经不能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进步.由此,当前的应用型本科教育在理念上呈现以下特点:首先,与高职高专相比,应用型本科教育所培养的人才模式具有很大差异.高职高专主要培养

11、技术应用型人才,并以培养大量一线需要的技术人才为主.应用型本科教育则主要培养具有实战能力的高层次人才为主.其次,与一般普通本科相比,应用型本科教育在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主线上,以综合素质的养成和实践能力的提高为核心,培养符合未来就业市场要求的高级应用性专门人才,进一步体现为高等教育的市场职业化实现.在此基础上,可以借鉴台湾较为完善的职业教育体系,专注学生的综合素质养成和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真正做到学以致用.(二)打造两岸融合型本科人才培养方案高等教育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具有较高层次的专业性;教育对象48闽江学院第31卷趋于成熟,教学过程和方法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兼有教学

12、,科研和社会服务等多种职能和任务,具有较强的综合性.D4结合上述特点,根据对两岸院校不同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本文将两岸融合型本科人才定位为:通过两岸合作院校间教学计划的学程衔接设计,整合海峡两岸合作院校的教学模式和优质教学资源,在经过四年的本科教育后,具有较高素质,能够尽快适应社会需求的应用型本科人才.鉴于当前全球文化融合的趋势,对学生能力,素质培养要求的提高已经成为培养海峡两岸融合型本科专门人才的基本出发点.打造两岸融合型本科人才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深化素质教育模块为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海峡两岸应用型本科合作教育可在人才培养方案之教学计划中,调整,补充为博雅通识教育模块:首先,在培养方

13、案中,尤其应关注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对文字与语言的把控为当今大学生的弱项.当前,全球化的趋势对学生的英语水平提出更高要求,可借鉴国际上先进的英语教育体系,整合出适合不同生源特点,不同英语层次的英语教学模式:如闽江学院海峡学院,采用澳大利亚EAP学院英语教学体系,同时结合雅思或托福考试,通过小班化教学,中外教结合的方式,提高学生的英语实战能力.此外,海峡学院也针对性设计了应用写作等专项训练课程,提高学生对中文的驾驭能力.其次,整合优化原有公共选修课体系,形成博雅课程模块,一般以社会科学,自然科学,语言类等选修课程模块组成,鼓励学生跨领域开展学术探讨,进一步完善学生品格和气质.同时,在传统基础课的

14、基础上,可根据学生情况,延伸原有公共基础课体系,如开设网球,高尔夫等特色选修课程等.再次,请专家开设博雅讲座,引领学生涉及人文艺术,社会科学,生命科学与物质科学等领域,开展跨学科研究.2.引入台湾优质课程体系专业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方案之教学计划的核心内容,重中之重.在两岸本科高等教育合作与交流中,专业课程体系应是对台湾高校先进经验的吸收和整合引人台湾优质教材,共建课程体系;部分专业课程由台湾教师担任授课任务等.在闽江学院海峡学院,本学期就有5位台湾专业教授赴福州开展教学工作,对合作专业的建设,学生对台湾合作院校教学模式的熟悉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同时,为提高各专业建设水平,建议成立各专业指导委员

15、会,吸收双方高校专业负责人和合作企业高管参加,聘请台湾高水平教授担任学科,专业负责人,加强专业建设的指导和协调工作,进一步完善两岸合作项目的专业课程体系.关于实践能力的培养应特别重视.台湾高校的本科教育非常重视课程的实务性,实务类课程占有较大比重,特别是学生收集与整理资料能力,项目策划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以及专业知识融合能力.因此,在人才培养方案中,海峡两岸应用型本科合作教育可借鉴台湾实践教育体系经验:一方面在课程体系中可加入大量实务性课程,鼓励学生参加与专业相关的全国性,地区性学术竞赛;另一方面,学生在台学习期间,可安排到合作院校相关实习基地进行跟班见习,了解台企对人才培养的具体要求.(三)两

16、岸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机制的建立作为海峡两岸高等教育合作与交流的主体,两岸合作院校拥有较多值得互相借鉴之处:1.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首先体现为教学,教师资源的共享.大陆的教育体系强调专业基础理论的扎实;台湾则实行技术职能体系一贯性,重视课程的实用性,前瞻性与弹性.因此,在师资队伍上,针对不同学科和专业,双方各有优势.在双方合作期间,合作院校教师可到对方院校互做访问学者或进修或授课;同时双方可考虑合作培养硕士,博士研究生,为未来学分互认打下良好的基础.其次体现为科研资源的共享.从科研的角度,合作双方院校可在阅览室中通过授权的VPN账号访问双方高校图书馆资源,让师生共享双方科研资料和信息,提高科研水平.

17、2.产学研合作中心的建立重视x-J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是当前世界各国高等教育的趋势.海峡两岸本科院校都非常重视实践环节.台湾高等院校尤其注重构建实践环节机制,自2002年起台湾地区教育部设立了6个区域产学合作中心,分设在6所科技大学中,在各个区域推动,联络,管理产学合作工作并整合各方资源,教学实务化有了新的发展,成果颇丰._l副因此,在海峡两岸应用型本科合作教育模式中,可优选两岸合作院校的实践教学基地与实习基地,由福建省教育厅牵头成立产学研合作中心,定期召开由学科学术专家和企业专家组成的研讨会,探第3期林中燕,等:海峡两岸高等院校本科教育交流与合作模式研究49讨企业人才需求与高校人才培养间的

18、切合点,并针对合作院校的教学计划和人才培养方案进一步深入细化研究,真正打造出融合型产学研一体化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四,结语综上所述,结束海峡两岸的分离局面,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是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义务.实践表明,海峡两岸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合作与交流意义非凡.不仅对两岸经济社会的高速成长,人力资源的有力支持起到关键性的作用,还将进一步推进海峡两岸合作办学,学分互认,学历互认等高等教育领域合作进程,促进两岸关系和平稳定发展以及祖国统一大业的实施.注释:1孟昭丽:福建13所院校将携手台湾高校联合培养高职人才,2009年6月7日,06/07/content一16738563.ht

19、m.2王晓波:两岸或迎来双向投资时代,上海侨报,2009年1月9日.3福建省教育厅:福建省2009年高考录取率有望高于08年,2009年1月16,http:/www.eo1.crefujian_5295/20090116/t20090116_355529.shtml.4龚放:大学的国际化与民族特色一海峡两岸高等教育面临的共同课题,中国农业教育)2oo0年第1期.5蓝劲松:办学体制与管理体制:台湾海峡两岸高等教育之比较,江苏高教)2OO1年第1期.6房乐宪:欧洲一体化经验对海峡两岸交流与合作的启发意义,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oo8年第1期.7郑金贵:台湾高等教育,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8年

20、.8张向前,黄种杰:两岸四地高等教育合作与中华经济发展分析,科技进步与对策)2008年第5期.9雷德森:海峡两岸科教创新探析,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1015许德仰,刘国买:闽台应用型本科教育现状与特点的比较研究,教育与考试)2008年第2期.11李瑜芳:关于海峡两岸高校实施双联制的调研报告,福建省社会主义学院)2009年第1期.12庄威,简裕卿:推进闽台高等职业教育合作的可行性报告,厦门教育学院)2oo9年第1期.13周彩云:专业教育与通才教育对我国大学本科教育理念的思考,文教资料)2009年第6期.14刘继南:高等教育概论,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2年,第44页.Resear

21、chesonExchangingandCooperativeModeofCross-StraitsUndergraduateEducationinUIliversitiesLINZhongyanCHENYongzheng(1.StraitsInstiteofMinjiangVnwersity,FuzhouFujian350108;2.MinfiangUniversity,FuzhouFujian350108)Abstract:Thecrossstraiteconomicandculturalexchangeisgrowingallthetime.FujianProvince,asthewest

22、sideofthestrait,takestheleadinstartingtheundergraduateuniversitycooperationprojectsbetweenFujianandTaiwan,andcarriesoutexchangesandcooperationinhighereducationonapilotbasis.However,themodeloftrainingstudentsbythecrossstraitinstitutionsisstillinruninperiod,andhasntformedanylawthatcanbefol-lowed.There

23、by,ithasvitalsignificancetofurtherclarifytheapplication-orientedundergraduatepositioningandexploretheestablishmentofcrossstraitblendedundergraduatepersonneltrainingandhighqualityeducationresourcesharingmechanismforpromotingcross-straiteconomicandculturalfusion.Keywords:cross-strait;undergraduateeducation;communicationandcooperation(责任编辑:金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他范文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