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积的认识ppt课件三年级下册数学.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面积的认识ppt课件三年级下册数学.ppt(5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认识面积,才李小学;李老师,摸一摸数学书的封面,是什么形?,数学书封面的大小就是数学书封面的面积。,盒盖面的大小就是盒盖面的面积。,在我们身边还有很多物体都有面如:黑板、屏幕、凳子、练习本、文具盒等。谁来说说这些物体表面的面积?,物体的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物体表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周长,周长与面积的区别,面积,小测试:2.同学们学雷锋做好事,放学后看到地面脏了,于是他们把地面打扫了一遍。,A 地面的周长,B 地面的面积,小测试:1.早上起来,小明跟着爸爸去锻炼身体,他沿着操场的边跑了一圈。,A 操场的周长,B 操场的面积,小测试:3.为
2、了使玻璃窗更加美观和坚固,工人师傅在上面加了一个铝合金框,这个铝合金框的长度与什么有关。,A 玻璃窗的周长,B 玻璃窗的面积,小测试:4.如果老师在黑板上写满了字,下课后有个小朋友主动把黑板擦了。,A 黑板的周长,B 黑板的面积,哪个面的面积大?,面积比较,观察法,比较下面哪个图形的面积较大?,重叠法,比较下面哪个图形的面积较大?,比较下面哪个图形的面积较大?,比较下面哪个图形的面积较大?,比较下面哪个图形的面积较大?,比较下面哪个图形的面积较大?,比较下面哪个图形的面积较大?,比较下面哪个图形的面积较大?,比较下面哪个图形的面积较大?,剪 拼 法,比较下面哪个图形的面积较大?,怎样比较这两个
3、长方形面积的大小?,这样能比较出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吗?,用的图形形状不一样,这样呢?,用的图形大小不一样,要用统一的面积单位来测量!,14,15,下面图形中哪个面积大?,10格,10格,数格法,16格,14格,17格,18格,比较下面哪个图形的面积较大?,A,B,C,D,数格法,7格,7格,7格,7格,12个格子,48个格子,两个长方形的面积一样大,A,B,7格,7格,比较面积的大小时,格子的大小要统一,才能比出结果.,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3单元教材分析,东西湖实验小学 林红珍,第三单元 统 计,一、教学内容本单元的内容是统计与图概率中的内容。有简单的数据分析、求平均数。,二、教学目标,
4、1、课程标准关于这一内容的具体目标:对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过程有所体验。通过丰富的实例,了解平均数的意义,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结果为整数)。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能和同伴交换自己的想法。,2、单元教学目标:(1)向学生介绍两种新的条形统计图,使学生学会看这两种统计图,并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完成统计图。(2)使学生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理解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3)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3、教学重点:(1)认识两种新的条形统计图。(2)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初步学会
5、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4、教学难点:(1)起始格与其他格表示不同单位量的条形统计图。(2)平均数意义的理解。,三、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在前几册教材中,学生已经学会了收集和整理数据的方法,会用统计表(包括单式统计表和复式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一格表示一个或多个单位)来表示统计的结果,并能根据统计图表提出问题加以解决。通过这些学习,学生已经掌握基本的统计方法,建立了初步的统计观念。,四、编排形式、内容及知识点。,简单的数据分析。,例1:横向条形统计图,例2:起始格与其他格代表的单位量不一致的条形统计图,例1:平均数的含义和求法,例2:用平均数来比较两组数据的总体情况,求平均数。,变化:义务教
6、材:在六年制八册安排了“求平均数”的内容。没有单独安排“数据的分析”内容,对数据的分析是融入在统计图表的学习之中的。课标教材:根据课标的要求,安排在第一学段教学。加强了对统计作用的进一步认识及对平均数在统计学意义上的理解。,由于横向条形统计图在统计报表中经常出现,所以有必要让学生认识。它和纵向条形统计图在原理上是完全一致的,只是有时为了版面安排的需要,才把横纵和纵轴的位置进行对换,条形的方向也相应发生变化。教学时可以直接呈现横向条形统计图,把重点放在数据的收集、分析和处理上,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分析、预测能力,以及横向条形统计图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上。在这个统计图中,仍然采用学生已经学过的一格表示5
7、个单位的方式,教材上提供了品牌A的条形作为范例,让学生涂出其他品牌的条形。学生可以利用前面学过的知识,通过自主学习加以掌握。,五、教材简析与教学建议,本节课解决的数学问题:,这个统计图与我们以前所学的统计图有哪些不同?是怎样变化的?,学生对比观察得出:1、条形图横着放了。2、横纵轴交换了位置,横轴表示了数量,纵轴表示了品种名称。3、A、B、C、D组的数量没有变化。4、条形由竖着放变为横着放,样子变了,内容没变。这就是横向条形统计图。,分析、预测信息:仔细观察这个横向的统计图,能得到哪些数学信息,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如何解决这些数学问题?,通过观察矿泉水销售量的统计图来给他们决策一下,下次进水应多
8、进哪种矿泉水?少进哪种矿泉水?,教学时,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绘制统计图,绘制后展示,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这时学生发现,如果每格表示较小的单位,画出的条形会很长,不美观;如果每格表示10个单位或20个单位,虽然画的格数少了许多,但是从图中很难直观的看到每个同学身高的差别。这时可以让学生继续探索或教师帮助,发现“锯齿形”统计图的妙处。从而明确:为了比较直观地反映这种差异性,采取用起始格表示较大单位量,而其他格表示较小单位量的方式,就避免了上述矛盾。,例1例2内容分析:过去“平均数”的教学是放在应用题教学范围内,教学的重点一般放在求平均数的方法上。现在放在统计中教学,重点要转移到认识平均数的意义及
9、其在统计中的作用。因此教材安排了两个例题,例1是让学生初步理解平均数的含义,例2是使学生认识平均数能较好地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因此是可以用于不同组数据比较的一种统计量。教学中要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实例出发,通过直观演示或操作学具的方法,使学生理解平均数可以通过移多补少的方法得出,它不是一个实际存在的数量,而是反映这一组数据集中程度的统计量数。并要注意培养学生能根据平均数的意义进行估计和判断的意识,例如例2中开心队的身高按顺序排列是142、143、144、145、146(厘米),根据平均数的意义,不用计算就可以判断是144厘米;,至于平均数的求法,根据平均分用除法计算进行知识的迁移,学生很容易掌
10、握,可以不作为教学的重点。例1侧重于“移多补少”的方法、算式的方法求出平均数,没有解决为什么要求平均数这个意图。例2反映的是平均数的意义,解决为什么要求平均数。但例2中的数据太大、太抽象,不利于学生对平均数意义的理解,基于以上考虑,对教材可以稍加修改:把例1中的小组改成2组,如一组有3人,另一组有4人,进行环保比赛,在评比过程中,比收集瓶子的总数,学生会说不公平,因为人数不同,创设这样的矛盾冲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学生就产生了要用平均数作为标准评判的需要。,方法一:(移多补少),“移多补少”对平均数意义的理解很有帮助,有条件的可以做一个动态的课件,没有条件的把挂图上部分瓶子做成活动的,能让学生上来移动,或用小棒代替,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理解。练习的设计重点放在平均数意义的运用上,比如:有一条小河平均水深1.1米,小明身高1.2米会有危险吗?一家公司招聘员工,承诺每月平均工资800元,李叔叔却只有600元,他觉得受骗,你们认为了?,单元教学建议:1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进行教学。2联系生活实际,加强学生对平均数在统计学上意义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