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生生物增殖放流技术规范鲷科鱼类.doc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4035016 上传时间:2023-04-01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12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水生生物增殖放流技术规范鲷科鱼类.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水生生物增殖放流技术规范鲷科鱼类.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水生生物增殖放流技术规范鲷科鱼类.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水生生物增殖放流技术规范鲷科鱼类.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水生生物增殖放流技术规范鲷科鱼类.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水生生物增殖放流技术规范鲷科鱼类.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水生生物增殖放流技术规范鲷科鱼类.doc(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水生生物增殖放流技术规范 鲷科鱼类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鲷科(Sparidae)鱼类增殖放流的海域条件、增殖放流鱼种的质量和要求、检验检疫方法与规则、苗种计数、苗种运输、增殖放流、资源保护与监测以及效果调查与评价等。本标准适用于鲷科鱼类的增殖放流。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 11607 渔业水质标准GB/T 12763.6 海洋调查规范 第6部分:海洋生物调查GB/T 12763.9 海洋调查规范 第9部分:海洋生态调查指南GB/T 20361

2、水产品中孔雀石绿和结晶紫残留量的测定 高效液相色谱荧光检测法GB/T 21326 黑鲷 亲鱼和苗种NY 5052 无公害食品 海水养殖用水水质NY 5070 无公害食品 水产品中渔药残留限量NY 5071 无公害食品 渔用药物使用准则NY 5072 无公害食品 渔用配合饲料安全限量SC 2022 真鲷SC 2030 黑鲷SC/T 2023 真鲷养殖技术规范SC/T 9102 渔业生态环境监测规范SC/T 9401-2010 水生生物增殖放流技术规程农业部783号公告-1 水产品中硝基呋喃类代谢物残留量的测定 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农业部958号公告-13 水产品中氯霉素、甲砜霉素、氟甲砜霉素残留

3、量的测定 气相色谱法农业部公告第1125号 一、二、三类动物疫病病种名录(水生动物部分)OIE 水生动物疫病诊断手册3 海域条件3.1 增殖放流海域根据鲷科鱼类的生活习性以及增殖放流规模选择适宜的增殖放流海域。增殖放流海域应选择:1)产卵场、索饵场、洄游通道或人工鱼礁放牧场。2)非倾废区,非盐场、电厂、养殖场等进、排水区。3.2 基本条件1)海域生态环境良好、水流畅通,水深、水温、盐度等符合鲷科鱼类的生活习性。2)水质符合国标GB 11607的规定。3)底质适宜,底质表层为非还原层污泥。4)鲷科鱼类的饵料生物丰富、敌害生物少。常见鲷科鱼类增殖放流海域条件应符合表1的要求。表1 常见鲷科鱼类增殖

4、放流海域条件鱼种真鲷平鲷黑鲷黄鳍鲷水深3 m以上3 m以上3 m以上3 m以上水温17 32 15 30 15 32 15 30 盐度17313301032330底质岩礁、沙砾 岩礁、沙砾或沙泥岩礁、沙砾或沙泥岩礁、沙砾或沙泥生物环境饵料生物丰富、敌害生物少饵料生物丰富、敌害生物少饵料生物丰富、敌害生物少饵料生物丰富、敌害生物少水质符合GB 11607的规定符合GB 11607的规定符合GB 11607的规定符合GB 11607的规定4 本底调查按照GB/T 12763.9、SC/T 9102和SC/T 9401规定的方法,对拟增殖放流海域进行生物资源和环境因子状况调查,根据调查结果按3.1和

5、3.2的要求选择增殖放流海域。5 增殖放流鱼种质量5.1 亲体符合SC/T 9401和鲷科鱼类亲体技术规范的规定。常见鲷科鱼类亲体符合表2的要求。表2 常见鲷科鱼类亲体条件鱼种真鲷平鲷黑鲷黄鳍鲷要求符合SC/T 9401、SC 2022和SC/T 2023的规定。符合SC/T 9401的规定。来源于直接捕捞自然海区达到性成熟的亲体,或由自然海区捕获的平鲷鱼苗培育的亲体、人工繁育的鱼苗培育的亲体,禁止使用近亲繁殖的后代作为亲体。符合SC/T 9401、GB/T 21326的规定。符合SC/T 9401的规定。来源于直接捕捞自然海区达到性成熟的亲体,或由自然海区捕获的黄鳍鲷鱼苗培育的亲体、人工繁育

6、的鱼苗培育的亲体,禁止使用近亲繁殖的后代作为亲体。5.2 苗种5.2.1 来源1) 应是本地种的原种或者子一代。2) 人工繁育的增殖放流苗种应来自持有水产苗种生产许可证的苗种生产单位。3) 不应使用外来种、杂交种、转基因种以及其他不符合生态要求的鱼种。5.2.2 规格1)小规格苗种全长3 cm5 cm。2)大规格苗种全长5 cm。3)标志增殖放流苗种全长5 cm。5.2.3 质量增殖放流苗种质量符合表3的要求。表3 增殖放流苗种质量要求项 目指 标感官质量规格整齐,游动活泼、对外界刺激反映灵敏,摄食良好,体色正常。真鲷形态符合SC 2022的规定;黑鲷形态符合SC 2030的规定可量化指标规格

7、合格率95%,死亡率、伤残率、畸形率之和5%病害农业部公告第1125号规定的水生动物疫病病种及鲷科鱼类常见病害(参见附录A)不得检出药物残留国家、行业颁布的禁用药物不得检出,其他药物残留符合NY 5070的要求5.2.4 苗种培育与驯养5.2.4.1 苗种培育1)参照鲷科鱼类的繁育技术规范进行。2)引用水源水质符合GB 11607的规定,苗种培育用水水质符合NY 5052的规定。3)投喂的配合饲料符合NY 5072的规定,投喂的活饵新鲜、无病害、无污染。4)使用渔药符合NY 5071的规定。5.2.4.2 苗种驯养1)人工繁育苗种驯养7 d15 d。2)苗种驯养期间,投喂活饵进行野性驯化,活饵

8、的日投喂量为苗种总重的2%8%,前期每天投喂3次4次,后期逐步减少,在增殖放流前1 d视自残行为和程度酌情安排停食时间。3)调节驯养用水的温度、盐度与增殖放流海域的温度、盐度接近:温度差3 、盐度差5。6 检验检疫6.1 资质由具备资质的检验检疫机构进行检验检疫,并由该机构出具检验检疫报告。6.2 方法6.2.1 规格检验按同一鱼种相同规格的样品分批次进行,在增殖放流现场随机抽取50尾以上个体测量长度和重量,用直板尺(精度为1 mm)和电子天平(精度为0.1 g)等标准量具测量长度和重量,按照SC/T 9401中的规定填写增殖放流现场记录表,计算规格合格率。6.2.2 质量检验与检疫1)按同一

9、鱼种相同规格的样品分批次进行。2)随机取样2次以上,每次取样不少于100尾。3)统计死亡、伤残和畸形个体数,计算死亡率、伤残率和畸形率。4)用肉眼观察苗种样品感官质量,通过感官质量确定疑似病害对象,进行寄生虫病、传染性细菌病及病毒性病害的采样检查(参见附录A)。5)常见病害和药物残留检查按表4执行。表4 质量检验检疫内容与方法检验内容检验方法病害按照OIE 水生动物疫病诊断手册执行硝基呋喃类代谢物残留量按照农业部783号公告-1执行孔雀石绿和结晶紫残留量按照GB/T 20361执行氯霉素、甲砜霉素、氟甲砜霉素残留量按照农业部958号公告-13执行6.3 规则6.3.1 批次规则一个增殖放流批次

10、按同一鱼种相同规格的样品分批次检验。6.3.2 判定规则1)在感官质量与可量化指标中,任一项未达要求,判定该鱼种该批次不合格。2)若发现寄生虫病、传染性细菌病、病毒性病害,判定该鱼种该批次不合格。3)若发现国家、行业颁布的禁用药物,或者其他药物残留不符合NY 5070的规定,判定该鱼种该批次不合格。6.3.3 复检规则符合下列情况之一,可复检,并以复检结果为准。1)对判定结果有异议。2)限期诊治后。6.4 时间增殖放流前7 d内组织检验检疫,增殖放流前出具有效的苗种质量检验检疫报告。7 苗种计数7.1 批次规则将装苗规格和密度相近、大小相同的容具内的同种鱼苗归于同一批次,按批次进行抽样统计。根

11、据单位容具苗种数和容具总数计算苗种总数。7.2 抽样规则按比例随机对鱼苗容具进行抽样:1) 大桶、网箱等大容具抽样比例为容具总数的10 %15 %,大容具最少抽样2个。2) 鱼苗袋、小桶等小容具抽样比例为容具总数的3 %5 %,小容具最少抽样3个。7.3 计数方法1)对抽样小容具的苗种直接统计数量,取抽样小容具苗种数量平均值作为单位容具苗种数。2)对抽样大容具的苗种,均匀地装入同样大小的小容具中,每10个20个小容具为一个取样统计单位,随机抽取其中2个3个小容具的苗种进行全部计数,根据方法1)计算取样统计单位的苗种数,进一步得到抽样大容具的苗种数,取抽样大容具苗种数量平均值作为单位容具苗种数。

12、7.4 人工标志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进行人工标志,人工标志的具体要求及方法参照附录B执行。8 苗种运输8.1 运输原则在保证运输成活率高于90 %的前提下,遵循安全、快捷、便利、费用节约的原则。8.2 装苗器具鱼苗袋、桶、活水车、活水船。8.3 运输工具保温车、货车、渔船、运输船。8.4 运输方法1)鱼苗袋充氧密封运输、桶装充气运输、活水车运输或活水船运输;运输过程中护送人员随时检查苗种及器具状态。2)运输过程中保持运输用水的温度差3 。3)运输用水水质符合GB 11607的规定,与苗种培育用水盐度差5。8.5 运输时间1)宜安排在夜间或早晚运输。2)鱼苗袋充氧密封运输时间不超过4 h;桶装充

13、气运输时间不超过24 h;活水车运输时间不超过40 h;活水船运输时间不超过48 h。8.6 运输密度不同鱼种、不同规格鱼苗的运输密度根据运输方式、运输时间和装苗器具在运输前经过试验确定。9 增殖放流9.1 增殖放流时间根据鲷科鱼类的繁殖习性和增殖放流海域的环境条件选择符合3.2的适宜时间。常见鲷科鱼类的增殖放流时间,根据3.2在表5所列时间段内进行选择。表5 常见鲷科鱼类适宜增殖放流时间段鱼种真鲷平鲷黑鲷黄鳍鲷增殖放流时间4月10月3月10月3月10月3月10月9.2 增殖放流天气选择晴朗、多云或阴天进行增殖放流,海面最大风力七级以下。9.3 增殖放流数量根据增殖放流海域的环境承载力、增殖放

14、流品种的现存资源量以及增殖放流后的死亡率等参数进行估算。9.4 增殖放流方法1)增殖放流时,尽可能贴近海面,不超过海面1 m,顺风缓缓放入水中;在船上增殖放流时,船速小于0.5 m/s。2)采用滑道增殖放流时,要求滑道表面光滑,与水平面夹角小于60,且其末端接近水面;在船上增殖放流时,船速小于1.0 m/s。10 资源保护与监测按照GB/T 12763.6、SC/T 9102和SC/T 9401规定执行。11 效果调查与评价按照SC/T 9401的规定执行。附录A (资料性附录)鲷科鱼类主要病害症状鲷科鱼类苗种主要病害症状见表A.1。a) 鲷科鱼类苗种主要病害症状病害种类症 状淀粉卵甲藻病鳃上

15、有许多大小不匀颗粒状白点,鳃盖开闭不规则,呼吸频率加快,鳃呈白色,病鱼不摄食,游泳力弱,有时跳出水面。车轮虫病鳃部或体表粘液增多,鳃上皮增生。单殖吸虫病鳃丝残缺不全并分泌大量粘液,鳃张开,游泳迟缓,体消瘦,最后窒息而死。绿肝病鱼体变黄,剖检肝脏,部分或全部呈绿色。寄生甲壳动物病鱼体被侵袭后出现急躁不安,游动失常,乱蹿乱跳,引起呼吸困难窒息而死。链球菌病病鱼眼球充血、白浊、突出鳃盖、软条骨间皮膜充血发红,上下颚充血。巴斯德氏菌病尾柄部、背鳍基部、胸鳍基部和眼球到鼻孔周围的部分出现大小不等的脓疡,脓暴露出,涉及范围较深,大多数病灶扩散到骨头。内脏剖检可发现肾脏、脾脏肿大,有许多白色粟状结块。初病的

16、鱼,食欲不振和出现体色变化,运动缓慢、离开鱼群靠近水面处游泳。有时呈狂燥状态或呈螺旋形状游泳。身体和鳍基部等处出现发红,充血斑、出血点等,随着病情的发展,患部产生湿症,糜烂,最终表皮破坏,产生出血性溃疡。在病鱼中,有的眼球突出,内液里混有血液的情况。肛门会发红扩大,流出黄色的粘液,胃及肠子空、呈黄白色,肠粘膜褶变少、变薄。肝脏、脾脏、肾脏等处明显淤血肿大。弧菌病鱼体皮肤上皮剥离,同时发生炎症,鳞片损坏、脱落、眼球突出、白浊。各鳍条出现发红和充血斑,背鳍条端部裸露,大多数鱼体表面退色。内脏各器管被侵蚀,往往出现点出血情况。尤其是肠炎、肝脏和肾脏的病变显著,重者大多数鱼的内脏失色、脆弱化或变成半融

17、解状态。胆囊由淡绿变成透明、肛门出血开口、鳃贫血等;患病的鱼食欲不振、游泳无力,逐渐离群,最终所有病鱼形成不规则的游泳行动。大多数病鱼在死亡之前作旋转、狂奔动作。滑走细菌病头部吻端皮肤糜烂发白或呈黄白色,尾鳍蚀损。皮肤溃疡病体表皮肤溃疡,食欲不振,缓慢游动或狂游。病鱼不摄食,严重者2 d7 d内下沉死亡。腹水病病鱼腹部膨胀,腹腔内积水,肝脏出血,肾脏肥大。虹彩病毒病体色变黑,昏睡,严重贫血。体表和鳍出血,鳃上有淤斑,外观呈灰白色。解剖病鱼,可观察到脾脏肥大,肾脏和头肾也往往肥大。1附录B (资料性附录)人工标志B.1 总则采用挂牌标志或荧光标志。夏季人工标志时避开中午高温时段。标志前可用15

18、mg/L20 mg/L浓度的丁香酚等麻醉剂进行麻醉,标志后对鱼体进行伤口浸泡消毒。标志工作由经过培训的专业人员进行操作。标志时记录鱼种的标志序号、长度、体重,并按照表C.1中的格式填写标志记录表。b) 标志记录表共 页 第 页标志种名: 标志地点: 时间: 年 月 日标志号长度(mm)体重(g)标志号长度(mm)体重(g)标志号长度(mm)体重(g)记事:标志人: 测定人: 记录人: B.2 挂牌标志采用对鱼体伤害和对鱼体活动影响较小的材料,且耐腐蚀、不易被破坏和容易被发现。标志牌上标明牌号,必要时标明联系方式。标志位置一般选在背鳍基部。B.3 荧光标志采用无毒荧光物质。标志位置一般选在上颌后方皮下。B.4 标志数量标志鱼每批次增殖放流数量达总增殖放流数量的1%以上且最少为3000 尾。B.5 标志鱼回收在标志鱼增殖放流后张贴标志增殖放流鱼种回收海报,并通过电视、广播、报纸或网络等媒体的广泛宣传进行回收。回收时按照表B.2的格式做好详细记录,并进行统计分析。c) 标志增殖放流回收情况记录表序号船(人)名作业方式标志号回捕时间回捕位置长度(mm)体重(g)12记事:标志增殖放流鱼种回收单位: 记录人: 时间: 年 月 日_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