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初中科学化学部分内容复习.doc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4035399 上传时间:2023-04-01 格式:DOC 页数:32 大小:22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浙教版初中科学化学部分内容复习.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浙教版初中科学化学部分内容复习.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浙教版初中科学化学部分内容复习.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浙教版初中科学化学部分内容复习.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浙教版初中科学化学部分内容复习.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浙教版初中科学化学部分内容复习.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浙教版初中科学化学部分内容复习.doc(3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浙教版初中科学化学部分内容复习绪言一什么是化学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变化、性质以及制法的一门自然科学。二物质的变化 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 化学变化(即化学反应):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 镁(Mg)+ 氧气(O2)点燃 氧化镁(MgO) 银白色金属 无色无味气体 白色粉末现象:剧烈燃烧,发出明亮耀眼的强光,生成白色粉末。 高锰酸钾(KMnO4)加热 锰酸钾(K2MnO4)+ 二氧化锰(MnO2)+ 氧气(O2) 紫黑色固体 褐色固体 黑色固体 无色无味气体现象:带火星的香棒伸入试管口,复燃。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联系联系:化学变化一定伴有物理变化,物理变化不一定伴有化学变化。区别

2、:有没有新物质生成。三物质的性质 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例如:颜色、状态、气味、硬度、密度、熔点、沸点、溶解性、挥发性、导电性 化学性质:物质必须通过化学性质才能表现出来的性质。例如:稳定性、不稳定性、助燃性、可燃性、酸性、碱性、氧化性、还原性、分解性四我国的化学发展史 商代就会制青铜器。 春秋晚期会炼生铁,战国晚期会炼钢。 古代的造纸、制火药、烧瓷器等工艺是世界闻名的。 近代我国著名科学家和工程师侯德榜发明了联合制碱法。 我国在世界上首先人工合成了蛋白质和核糖核酸等构成生命的物质。第一章:纯净物和混合物1.1 组成物质的微粒一组成物质的微粒分子、原子和离子。 分

3、子 定义:能够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 特点: 很小 不停的运动 分子和分子之间有间隙 氧化汞(HgO)加热 汞(Hg)+ 氧气(O2)桔红色固体 银白色液体 无色无味气体现象:加热氧化汞,试管内壁有银白色的液体生成,带火星的香棒伸入导管口,复燃。 氧化汞分子 汞原子 + 氧原子 氧原子 + 氧原子 氧分子 原子 定义: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特点: 很小 不停的运动 分子和分子之间有间隙1.2 纯净物和混合物一纯净物和混合物 纯净物和混合物 混合物:由多种物质组成的物质是混合物。例如:消毒酒精 纯净物:由一种物质组成的物质的纯净物。例如:24K金 纯净物与混合物的区分纯净物混合物物质种类

4、一种多种分子或原子种类一种多种 混合物中的物质都保持原来的性质发酵粉:由小苏打(NaHCO3 碳酸氢钠)和酒石(酒石酸氢钾)组成。二物质的纯度 纯度的计算(%)= m纯物质 / m总物质 * 100% 常用化学试剂的纯度等级纯度等级优级纯(一级)分析纯(二级)化学纯(三级)实验试剂(四级)英文代号G.R.A.R.C.P.L.R.颜色代号绿色红色蓝色黄色三. 混合物的分离和提纯 方法:过滤、蒸发、蒸馏、结晶、分液、洗气等。 过滤适用范围:分离液体和不溶性固体,或分离可溶性固体和不溶性固体主要仪器:带铁圈的铁架台、烧杯、漏斗、玻璃棒操作要点:“一贴二低三靠” 蒸发适用范围:分离液体和可溶性(不易挥

5、发)固体主要仪器:带铁圈的铁架台、蒸发皿、酒精灯、玻璃棒操作要点:一边加热,一边不断用玻璃棒搅拌,以免液体局部过热,从蒸发皿中飞溅出来。 蒸馏适用范围:分离沸点不同的液体主要仪器:酒精灯、带铁圈的铁架台、石棉网、蒸馏烧瓶、温度计、冷凝管、承接管、锥形瓶1.3 空气是一种混合物一. 空气的组成(氮气、氧气发现 法国 拉瓦锡) 空气中氧气的百分含量磷(P)+ 氧气(O2)点燃 五氧化二磷(P2O5)红色固体 无色无味气体 白色固体现象:燃烧产生浓厚的白烟,黄色的火焰,打开弹簧夹,烧杯中的水倒流入集气瓶约1/5。原因:红磷与集气瓶中的氧气反应,生成五氧化二磷固体小颗粒,压强就减少1/5,烧杯中的液面

6、为一个大气压,有压强差,所以水倒流1/5。 稀有气体的发现 英雷利、拉姆塞 空气的成分(按体积计算)氮气(N2)78%氧气(O2)21%稀有气体 氦气(He)、氖气(Ne)、氩气(Ar)、氪气(Kr)、氙气(Xe) 0.94%二氧化碳(CO2)0.03%杂质与其它气体 水蒸气(H2O)、二氧化硫(SO2)等 0.03%二. 空气成分的分离 原理:蒸馏 过程:空气加压、降温液态空气升温 控制在 -196C -183C N2首先气化,余下液氧。三. 空气是宝贵的资源 氮气的物理性质 无色无味气体 难溶于水 密度比空气略小 氮气的化学性质 很稳定 在特定的条件下,能与其它物质反应 氮气的用途:做冷冻

7、剂、保藏书画、储存粮食、作保护气、生成氮肥 稀有气体的用途:作保护气、填充灯泡、做指示灯和霓虹灯、填充气艇和气球、制造激光器四. 人类需要洁净的空气 空气污染产生的原因 煤和石油的燃烧 汽车行驶排出的废气 空气污染的危害 防止空气污染的措施(物理方法、化学方法)第二章:单质 氧气2.1 元素一. 原子的结构(微观) 质子:每一个质子带一个单位正电荷原子 原子核 中子:不带电 核外电子:每个电子带1个单位负电荷质子数 = 电子数 = 核电荷数 质量数 = 质子数 + 中子数二. 元素(宏观) 定义: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 种类:100多种(原子种类远远大于元素种类) 元

8、素在自然界的分布(按含量排名)地壳:氧(O)、硅(Si)、铝(Al)、铁(Fe)人体:氧(O)、碳(C)、氢(H) 人体中最多的金属元素:钙(Ca)1-20号元素氢(H)氦(He)锂(Li)铍(Be)硼(B)碳(C)氮(N)氧(O)氟(F)氖(Ne)钠(Na)镁(Mg)铝(Al)硅(Si)磷(P)硫(S)氯(Cl)氩(Ar)钾(K)钙(Ca)其它常见元素(常见?还有稀有元素!OTL)钨(W)金(Au)锰(Mn)银(Ag)锡(Sn)铅(Pb)铂(Pt)锌(Zn)钡(Ba)铜(Cu)汞(Hg)铁(Fe)溴(Br)碘(I)氪(Kr)氙(Xe)三. 元素符号和分子式 书写(见上表) 元素符号的意义 表

9、示一种元素 表示这种元素的一种原子 如果物质是由元素符号表示,元素符号还能表示这种物质 金属 非金属固体碘(I2)除外 稀有气体 常见元素的符号与名称 分子式:用元素符号表示物质分子组成的式子(“化学式”的一种) 元素与原子的比较元素原子定义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区别只有种类没有个数(宏观)不但有种类还有个数(微观)联系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同一类原子 例如:水 宏观 水 构成 微观 水分子 组成四. 元素的原子结构 核外电子分层排布第一电子层 第二层 第三层 第四层 第五层 第六层 第七层 K层 L层 M层 N层 O层 P层 Q层 核外电子排布的三个规律 每一层电

10、子层最多能容纳2n2个电子 最外层不能超过8个电子 电子排布从能量低排到能量高,即从里向外排 原子结构示意图 氢氦锂铍硼碳氮氧氟氖纳镁铝硅磷硫氯氩钾钙 结论 金属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一般小于4 非金属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一般大于4 稀有气体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一般是8个 离子:带电荷的原子。 阳离子:带正电荷的离子(Na+、Mg2+、Al3+) 阴离子:带负电荷的离子(F-、O2-、N3-)五. 相对原子质量(即原子量) 定义:国际上规定,以中子数为6的碳原子质量的1/12为基准,把各种原子的质量与它相比较而得到的比值。 原子量与原子质量的区别:原子量是比值,没有单位,而原子质量是原子正

11、式的质量,以千克为单位。六. 查国际相对原子质量表(考试时试卷上一般会注明)常见元素原子量:O-16 H-1 N-14 Cl-35.5 Cu-64 Fe-56 Mn-55 K-39 S-32 Na-23 C-12 Al-27 Ca-40 Mg-24 P-31 Zn-65(时间长了就全记住了T_T)2.2 单质一. 元素游离态 单质: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化合物:由多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元素存在的形态 游离态:元素以单质存在的形态。 化合态:元素以化合物存在的形态。 物质的分类 混合物 非金属 物质 纯净物 单质 金属 化合物 稀有气体二. 单质分子式的书写 金属:元素符号直接表示分子式(

12、例如:Fe/Cu/Au/Ag/Hg) 非金属: 气体:双原子分子(例如:O2/N2/Cl2/F2/H2) 液体:双原子分子(例如:Br2) 固体:元素符号直接表示分子式(例如:Si/C/S/PI2例外) 稀有气体:元素符号直接表示分子式(例如:He/Ar/Ne)三. 相对分子质量(即分子量) 定义:组成该分子的各元素原子量之和。 计算分子量四. 同素异形体 定义:同一种元素有时可以形成几种不同的单质。 现象:(例如:红磷和白磷、氧气和臭氧、金刚石与石墨与巴基球)2.3 氧气一. 氧气的制法 工业制法 分离空气法 电解水: 水(H2O)通电 氢气(H2)+ 氧气(O2) 实验室制法 反应原理 高

13、锰酸钾(KMnO4) 加热 锰酸钾(K2MnO4)+ 二氧化锰(MnO2)+ 氧气(O2) 氯酸钾(KCLO3) 加热 + 二氧化锰(MnO2) 氯化钾(KCL)+ 氧气(O2) 白色晶体 黑色粉末 白色粉末 无色无味气体 催化剂(即触媒):能改变其它物质的反应速度,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都保持不变。 实验装置 试管口为什么要向下倾?防止冷凝水倒流,使试管底部破裂。 铁架台应该夹在试管哪里?夹在离试管口1/3处。 为什么药品要平铺在试管底部? 药品生成氧气,如果药品挤在一处,氧气就会回流,使药品玷污整个试管。 为什么导管要露出试管口少许? 如果伸入过多,就会有氧气无法进入导管,药品可

14、能会堵住导管口。 是先移导管还是先移酒精灯? 先移酒精灯。如果先移导管,集气瓶与试管会有压强差,水会倒流入试管,使试管底部破裂。 如何知道氧气已经收集满了? 集气瓶口的水槽有气泡冒出。 收集方式 排水法(因为氧气微溶于水) 向上排气法(因为氧气的密度比空气大) 向下排气法(适用于密度比空气小的气体,如氢气和氦气) 检验方法:把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复燃。 实验步骤 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装药品 搭装置 加热试管 把导管伸入集气瓶中 收集氧气 把导管移出水槽 停止加热,熄灭酒精灯二. 氧气的氧化作用 氧气的物理性质 无色无味气体 密度比空气略大 微溶于水 氧气的化学性质 蜡烛 + 氧气(O2)点

15、燃 二氧化碳(CO2)+ 水(H2O)现象:比在空气中燃烧更旺,生成的气体可以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石灰水(Ca(OH)2)+ 二氧化碳(CO2) 碳酸钙(CaCO3)+ 水(H2O) 木炭(C)+ 氧气(O2)点燃 二氧化碳(CO2)黑色固体 无色无味气体 无色无味气体现象:比在空气中燃烧更旺,发出更明亮的光,生成的气体可以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铁(Fe)+ 氧气(O2)点燃 四氧化三铁(Fe3O4)银白色固体 无色无味气体 黑色固体现象: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放出大量的热。为什么在集气瓶底要铺一层黄沙?防止生成物质温度过高而引起集气瓶底破裂。 硫磺(S)+ 氧气(O2)点燃 二氧

16、化硫(SO2)黄色粉末 无色无味气体 无色有刺激性气味气体现象:在空气中燃烧发出微弱淡蓝色火焰;在氧气中燃烧发出明亮蓝紫色火焰,生成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磷(P)+ 氧气(O2)点燃 五氧化二磷(P2O5)红色固体 无色无味气体 白色固体现象:燃烧产生浓厚的白烟,黄色的火焰。 镁(Mg)+ 氧气(O2)点燃 氧化镁(MgO) 银白色金属 无色无味气体 白色粉末现象:剧烈燃烧,发出明亮耀眼的强光,生成白色粉末。(氧化反应) 氧气的用途与危害第三章:化合物3.1 化合物一元素的化合态化合物 氧化物:有两种元素组成,一种元素是氧元素的化合物。 一般化合物(酸、碱、盐)二化合物有固定的组成木炭(C)+

17、氧气(O2)点燃 二氧化碳(CO2)甲烷(CH4)+ 氧气(2O2)点燃 二氧化碳(CO2)+ 水(2H2O) 化学方程式:用元素符号和化学式表示化学反应的式子。 化合价:元素一定数目的原子和其它元素一定数目的原子化合性质。 在单质里元素的化合价为零。 氢元素与金属元素显正价,其它非金属元素显负价。 氧元素和金属元素或非金属元素组成的化合物氧元素显负价,金属或非金属元素显正价。 在化合物里各个元素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 常见元素的化合价钾(K)钠(Na)银(Ag)氢(H)+1价;钙(Ca)镁(Mg)钡(Ba)锌(Zn)+2价;氟(F)氯(Cl)溴(Br)碘(I)-1价;通常氧(O)是 -2价

18、;铝(Al)+3;硅(Si)+4;铜(Cu)有 +1、+2价;铁(Fe)有 +2、+3价;碳(C)有 +2、+4价;硫(S)有 -2、+4、+6价;氮(N)、磷(P)-3、+5价。 原子团:某些元素集合在一起作为一个整体参加反应,就像一个原子一样,这种集合在一起的元素叫原子团。NH4(+1)铵根 NH4+ 铵根离子OH (-1)氢氧根 OH- 氢氧根离子NO3(-1)硝酸根 NO3- 硝酸根离子CO3(-2)碳酸根 CO32- 碳酸根离子SO4(-2)硫酸根 SO42- 硫酸根离子MnO4(-1)高锰酸根 MnO4- 高锰酸根离子MnO4(-2)锰酸根 MnO42- 锰酸根离子SO3(-2)亚

19、硫酸根 SO32- 亚硫酸根离子 化合价与离子带电荷数书写的区别: 化合价写在分子式上方,离子带电荷书写在分子式右上方。 书写离子带电荷数时,“1”省略不写。 化合价正、负号些在数字前,离子带电荷数正、负号写在数字后。三化合价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氢元素与金属元素化合价数一般等于它的最外层电子数。 非金属元素负的化合价一般等于最外层电子数然后减去8。 非金属元素最高化合价数一般等于最外层电子数(氧除外)。四化合价与分子式 用化合价书写分子式 从分子式中计算某元素的化合价 分子式的读法 读法 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读作“某化某”或“几某化几某”HCl(氯化氢)、H2S(硫化氢)、HF(氟化氢)、HBr

20、(溴化氢)、HI(碘化氢)MgO(氧化镁)、CuO(氧化铜)、Na2O(氧化钠)、BaO(氧化钡)FeO(氧化亚铁)、Fe2O3(三氧化二铁)、Fe3O4(四氧化三铁)、FeCl2(氯化亚铁)、FeCl3(氯化铁)CuO(氧化铜)、Cu2O(氧化亚铜)、MnO2(二氧化锰)、P2O5 (五氧化二磷)、PCl3(三硫化磷)、PCl5(五硫化磷)、SO3(三氧化硫)、SO2(二氧化硫)、CO(一氧化碳)、CO2(二氧化碳) 由原子团组成的复杂化合物 酸 有氧酸(“某酸”):H2SO4(硫酸)、H2CO3(碳酸)、H3PO4(磷酸)、HNO3(氮酸/硝酸)、H2SiO3(硅酸)、H2SO3(亚硫酸)

21、、HIO3(碘酸)、HBrO4(溴酸)、H2SeO4(硒酸)、HClO3(氯酸) 无氧酸(“氢某酸”):HCl(氢氯酸/盐酸)、H2S(氢硫酸)、HF(氢氟酸)、HBr(氢溴酸)、HI(氢碘酸) 注:H2O(水)、H2O2(双氧水/过氧化氢)除外。 碱:(“氢氧化某”或“氢氧化亚某”):Na2OH(氢氧化钠)、Ba(OH)2(氢氧化钡)、KOH(氢氧化钾)、Mg(OH)2(氢氧化镁)、Fe(OH)3(氢氧化铁)、Fe(OH)2(氢氧化亚铁)、Cu(OH)2(氢氧化铜)、Ca(OH)2(氢氧化钙)、Al(OH)3(氢氧化铝) 盐 含氧酸盐(“某酸某”、“某酸亚某”):Na2CO3(碳酸钠)、NH

22、4NO3(硝酸铵)、Al(NO3)3(硝酸铝)、KCLO3(氯酸钾)、KMnO4(高锰酸钾)、K2MnO4(锰酸钾) 无氧酸盐(“某化某”):NaCl(氯化钠)、KCl(氯化钾)、BaS(硫化钡)、NH4Cl(氯化铵) 分子式的意义 表示某种物质的一个分子(微观)。 表示某种物质有几种元素组成(宏观)。 表示每个分子所含各种元素的原子(微观)。 表示组成元素的原子个数比(微观)。 表示一种物质(宏观)。 表示几个分子在分子式前面加系数,元素符号右下角的数字表示这种元素的原子个数。3.2 根据分子式进行运算一. 根据分子式计算分子量 例:CuO=64+16=80 / SO3=32+16*3=80

23、 H3PO4=1*3+31+16*4=98 / Cu(OH)2=1*2+32+16*4=98 结论:分子量相同的不一定是一种物质。二. 计算化合物各元素质量比 例:H2O H:O=2:16=1:8 NH4NO3 N:H:O=14*2:1*4:16*3=7:1:2三计算化合物中各元素的百分含量 FeO Fe%=Fe/FeO*100%=56/72*100%=77.8% Fe2O3 Fe%=Fe2/Fe2O3*100%=112/160*100%=70% Fe3O4 Fe%=Fe3/Fe3O4*100%=168/232*100%=72.4%第四章:水4.1 水的组成一. 水的分布与特性 水的分布 海洋

24、:97.2% 其他 冰川冰冠:2.24%、地下水:1.6% 等。 水的物理性质 水是无色无味液体。 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是100C,凝固点为0C。 水在4C时密度最大,因此水有反膨胀现象。 水的比热容大,为4.2焦耳/(千克C)。 水的组成 电解水:2H2O 通电 2H2+ O2(加H2SO4或NaOH加快导电性与反应速度)分子数之比 水:氢气:氧气= 2:2:1 氢气通负极,氧气通正极。气体体积之比 氢气:氧气= 2:1质量之比 水:氢气:氧气= 36:4:32= 9:1:8现象:体积小的气体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体积大的气体能燃烧。结论:水是由氢元素与氧元素组成的。 2H2 + O

25、2 点燃 2H2O现象:氢气点燃是淡蓝色火焰,集气瓶内壁有水珠生成。结论:每个水分子由两个氢原子与一个氧原子构成。三分解反应与化合反应 分解反应:由一种物质反应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他物质的反应。(ABA+B) 例:KMnO4 加热 K2MnO4 + MnO2+ O2 2H2O 通电 2H2+ O2 KClO3 加热 + MnO2 KCl + O2HgO 加热 Hg + O2 H2O2 MnO2 H2O + O2 化合反应: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反应生成一种其他物质的反应。(A+BAB)例:Mg + O2 点燃 MgO P + O2 点燃 P2O5S + O2 点燃 SO2Fe + O2 点燃 Fe

26、3O4C + O2 点燃 CO22H2 + O2 点燃 2H2O4.2 水是一种重要的分散剂一. 物质在水中的分散 分散剂:能使其他物质分散的物质。 分散物:被分散的物质。石灰水 物质在水中分散的几种情况 以原来大小不一的颗粒机械地分散在水中。(如泥、沙等)石灰乳 以分子或离子等微粒机械地分散在水中,即溶解。(如食盐、蔗糖等) 与水发生化学反应,生成新物质 氧化钙,俗称生石灰(CaO)+ H2O 氢氧化钙,俗称熟石灰或消石灰(Ca(OH)2)放热反应现象:发出大量的热,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色,紫色石蕊试液变蓝色。酸碱指示剂:无色酚酞试液,紫色石蕊试液。 CO2 + H20 通入 碳酸(H2CO3

27、)现象:碳酸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无色酚酞试液不变色。结论:紫色石蕊试液“碱蓝酸红”。 无色酚酞试液“红了一次不红第二次”。三. 物质的水合现象 水合现象:被分散的分子或其他微粒都被水分子包围结合的现象。 水合物:蒸发时有些物质的微粒会脱离水分子的包围而从水中析出,有些物质的微粒会和一定数目的水分子结合在一起从水中析出,这样的物质就叫水合物。物质的溶解 溶质的分子(或离子)的扩散过程物理过程吸收热量 吸热或放热溶质的分子(或离子)的水合过程化学过程放出热量 几种典型的水合物 CuSO45H2O 五水硫酸铜(即硫酸铜晶体,俗称蓝矾、胆矾) CuSO45H2O 加热 CuSO4 + 5H2O 分子

28、量:64+32+1*10+16*9=250 蓝色晶体 白色粉末(无水硫酸铜) 2CaSO4H2O 熟石膏 CaSO42H2O 生石膏4.3 水在自然循环中的净化一. 水被污染有哪些危害 影响水中生物生存 不可直接饮用 用水进行的工业生产会降低质量 危害动植物生长二. 水的自然净化的主要途径(全都是物理变化) 蒸发:去除水中可溶物质。 曝气:去除水中易挥发物质。 沉降:去除水中固体小颗粒。 过滤:去除水中不可溶性固体小颗粒。 吸附:去除水中不溶性微小颗粒。 稀释:把有害物质加以稀释,减少有害物质的浓度。三. 水中物质的降解反应 有机物:含碳的化合物不包括CO、CO2、H2CO3、与碳酸盐(例如N

29、a2CO3)。 降解反应:好氧菌等微生物使大分子有机物转化成小分子物质的过程。 大分子有机物好氧菌 CO2 + H2O (水体得到净化) 大分子有机物厌氧菌 CH4 + H2SO4 (水体被污染)四. 水体被污染的原因 生活与城市污水 工业废水 不合理使用化肥五. 防止水体污染的措施 人工净化再排水 合理使用农药化肥 在河边种植水草六. 自来水生产:沉降、过滤、吸附、杀菌消毒第五章:溶液的性质和浓度5.1 溶液的性质一. 两类分散体系(混合物) 浊液 溶液 浊液 悬浊液(例如:泥水) 定义:固体小颗粒悬浮在液体里形成的不均一、不稳定的混合物。 特征 不均一、不稳定、会沉降。 固体小颗粒不溶解于

30、液体。 乳浊液(例如:牛奶) 定义:液体小液滴分散在液体里形成的不均一、不稳定的混合物。 特征 不均一、不稳定、会沉降。 液体小液滴不溶解于液体。 溶液 定义:由一种或一种以上的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而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组成: 溶质:被溶解的物质。 溶剂: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 特征:均一性、稳定性 用水作溶剂的溶液胶水溶液,通常情况下不标明溶质的溶解是指水溶液。 溶质和溶剂的判断方法 固体、气体于液体混溶,固体、气体是溶质,液体是溶液。 两种液体相混溶,量多的是溶剂,量少的是溶质。 液体与水混溶,不管量多少,水总是溶剂,液体是溶质。二. (水)溶液的特性 水溶液中的水和溶质保持原来的化

31、学性质。 CuSO4 + 5H2O CuSO45H2O (检验溶液是否含水的方法) HCl + AgNO3 AgCl+ NNO3 无色溶液 无色溶液 白色沉淀 无色溶液 溶液的凝固点随浓度的提高而下降三. 离子溶液的导电性 电解质:凡是在水溶液或熔化的状况下能导电的化合物。(酸、碱、盐都是电解质) 电流:电解质溶解于水或受热熔化时电离成自由移动离子的过程。 金属:具有自由移动的电子。 电离方程式的书写 NaCl = Na+ + Cl- / CuSO4 = Cu2+ + SO42- / Na2CO3 = 2Na+ + CO32- / NH4NO3 = NH4+ + NO3-盐:金属离子或铵根离子

32、与酸根离子生成的化合物。 三大强酸:HCl = H+ + Cl- HNO3 = H+ + NO3- H2SO4 = 2H+ + SO42- H2CO3 H+ + HCO3- / HCO3- H+ + CO32- 酸:电解质电离时所产生的阳离子全部都是氢离子的化合物。 强碱:NaOH = Na+ + OH- KOH = K+ + OH- Ba(OH)2 = Ba2+ + 2OH- 中强碱:Ca(OH)2 = Ca2+ + 2OH- 碱:电解质电离时所产生的阴离子是氢氧根的化合物。四. 溶液的酸碱性 溶液的酸碱性可用酸碱指示剂(简称指示剂)判断。紫色石蕊试液“碱蓝酸红”。(橄榄?) 无色酚酞试液“

33、红了一次不红第二次”。 碱性溶液不一定是碱,可能是强碱弱酸盐。(例如:NaCO3)酸性溶液不一定是酸,可能是弱碱强酸盐。(例如:Mg(NO3)2) 溶液的酸碱性可用pH试纸判断实验得结论:酸性溶液pH7 中性溶液pH=7 碱性溶液pH7pH值的范围通常在0-14之间(有小数,可以计算)比色卡上的pH值1-14之间(无小数)5.2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一. 物质的溶解性 溶解性:一种物质在另一种物质内溶解的能力。 溶解性与溶质、溶剂的性质有关。二.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 饱和溶液定义:一定温度下,一定量溶剂里不能再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 不饱和溶液定义:一定温度下,一定量溶剂里能再继续溶解某种

34、溶质的溶液。 怎样证明溶液是否饱和? 加少量溶质,如果溶质被溶解,则是不饱和溶液;反之则为饱和溶液。 浓溶液和稀溶液(浓溶液不一定是饱和溶液,稀溶液不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两个“一定”的原因:温度升高会改变溶解溶质的数量,溶质增多则不能再溶解溶质。三. 溶解度 固体的溶解度 定义:在一定温度下,某物质在100克溶剂(通常是水)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克数。 影响固体溶解度的因素:温度 绝大多数固体的溶解度随着温度升高而变大(如KNO3)。 少数固体的溶解度随着温度升高变化不大(如NaCl)。 极少数固体的溶解度随着温度升高而变小(如Ca(OH)2)。 溶解度曲线:在直角坐标系中,把表示物质在各

35、个温度下溶解度的点用线连接起来,就是溶解度曲线。它反应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改变而变化的趋势。 气体的溶解度 定义:通常是指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一定温度下以体积水中最多能溶解体积数。 影响气体溶解度的因素:温度、压强 当大气压不变时,气体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 当温度不变时,气体的溶解度随大气压的升高而增大。溶解度水气体氧气1体积0.03体积二氧化碳1体积1体积氯化氢1体积500体积氨气1体积680体积四. 有关溶解度的计算 两个公式的推导 S/100 = M溶质/M溶剂 S/S+100 = M溶质/M溶液 例题详见达达的题目五. 结晶 定义:从溶液中提取溶解固体的方法。 蒸发溶剂(适用于固

36、体物质随温度的变化溶解度变化不大的物质) 冷却热的饱和溶液(适用于固体物质随温度的变化溶解度变化较大的物质) 晶体:具有规则形状的固体(晶体不一定含有结晶水,如氯化钠与硝酸钾)。 结晶 形成晶体的过程。 根据它们的溶解度不同分离两种可溶性固体的方法。 结晶水合物:含有结晶水的化合物例:明矾(十二水硫酸铝钾KAl(SO4)212H2O)、蓝矾或胆矾(五水硫酸铜CuSO45H2O)、石碱(十水碳酸钠Na2CO310H2O) 风化:在室温下或在干燥的空气里失去一部分或全部结晶水的现象(例:石碱)。 潮解:有些晶体能吸收空气中的水蒸气,在物体表面形成溶液的现象(例:干燥剂)。5.3 溶液的浓度一. 溶

37、液的浓度 定义:浓度是溶质的量与溶液的量的比值。 公式:溶液浓度=溶质的量/溶液的量 溶液的浓度表示的众多方法 ppm浓度(用于很稀的溶液):用溶质占全部溶液质量的百万分之一(10-6)表示溶液中溶质的含量。 体积比浓度:(例如1:4体积的硫酸指的是一体积硫酸与4体积水的溶液) 质量百分比浓度二. 质量百分比浓度(质量分数) 定义:用溶质的质量占全部溶液质量的百分比来表示溶液中的含量。 公式:C% = M溶质/M溶液100% 计算 根据定义 溶解度与质量百分比浓度之间的换算 溶液稀释的计算(稀释定律:M稀=M浓) 有关溶质质量与体积的计算质量百分比浓度溶解度区别使用范围饱和或不饱和溶液仅限饱和

38、溶液计算公式C% = M溶质/M溶液100%S/100 = M溶质/M溶剂S/S+100 = M溶质/M溶液 单位%克(克/100克水)影响因素气体:温度与压强固体:温度联系一定温度下的饱和溶液:C% = S/S+100100%S = 100C/100-C一定温度下某饱和溶液溶解度只有一个值,浓度百分比只有一个值,饱和溶液是最大值。 有关结晶水合物的计算 有关百分比浓度和化学方程式第六章: 化学反应和化学方程式6.1 质量守恒定律和化学方程式一. 质量守恒定律 定义: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总和,等于反应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 原因:原子的种类与数目反应前后不变。 NaOH + HCl NaC

39、l + H2O二. 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化学方程式定义:用元素符号和分子式来表示化学反应的式子。 化学方程式的注意点 尊重客观事实。 遵守质量守恒定律 书写方法 2NaOH + CuSO4 Na2SO4 + Cu(OH)2 无色溶液 蓝色溶液 无色溶液 蓝色絮状沉淀 AB + CD AD + CB 复分解反应:两种化合物互相交换成分,生成了两种新化合物的反应。 注意事项: 反应物有气体,生成物也有气体,“”不写。 点燃是条件,加热是现象。三. 化学方程式的配平 观察法:2KClO3 加热 + MnO2 2KCl + O2 最小公倍数法:CH4 + 2O2 CO2 + 2H2O 奇数配偶法:C3H8 + 5O2 3CO2 + 4H2O Zn + CuSO4 Cu + ZnSO4 置换反应:由一种单质和制种化合物反应,生成了另一种单质和化合物的反应。 四. 化学方程式的意义 表示反应物与生成物 表示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