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生物化学教案(全套).doc

上传人:仙人指路1688 文档编号:4047344 上传时间:2023-04-02 格式:DOC 页数:69 大小:1,01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运动生物化学教案(全套).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9页
运动生物化学教案(全套).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9页
运动生物化学教案(全套).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9页
运动生物化学教案(全套).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9页
运动生物化学教案(全套).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运动生物化学教案(全套).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运动生物化学教案(全套).doc(6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运动生物化学教案(全套)绪 论授课教师: 授课对象: 专业 级 班课程名称运动生物化学课程类型专业基础课授课内容绪 论教学仪器设备数码投影仪、电脑授课时间2007年2月 27日 星期 二 第 7 8 节周次/课次第一周/第1次教学目的任 务理解运动生物化学的概念,研究任务,发展、现状及展望;了解运动生物化学在体育科学中的地位;激发学生学习本学科的兴趣;使学生树立整体观、动态观,用辩证的思维去看待生命、看待运动人体。重 点难 点重点:运动生物化学的概念。难点:运动生物化学的研究任务。教学过程主 要 教 学 内 容教学方法与手段时间分配第一部分:新课导入通过介绍竞技体育和大众健身中出现的生化现象,

2、导入本节内容。第二部分:新授课内容绪论一、运动生物化学的概念与任务(一)运动生物化学的概念1、生物化学:是从分子水平来研究生物体的分子结构与功能、物质代谢与调解、及其在生命活动中的作用的一门科学。2、运动生物化学:是生物化学的一门分支学科,是生物化学在运动实践中的应用,是研究人体运动时体内的化学变化即物质代谢及其调解的特点与规律,研究运动引起体内分子水平适应性变化及其机理的一门学科。(二)运动生物化学的任务1、揭示运动人体变化的本质运动生物化学从分子水平更微观、更透彻地揭示急性运动与慢性运动体内物质代谢及其调节的特点与规律,探讨人体化学组成与代谢能力对运动的适应性反应,分析改善和发展运动能力的

3、分子机理,诠释与论证各种锻炼、训练方法的原理,从而阐明长期、系统的运动对于改善人体健康水平、提高竞技能力的机制。例如,运动可以减体脂、控体重;力量训练增加肌肉蛋白质合成等。2、评定和监控运动人体的机能应用运动生化理论和相应的生化指标监测运动负荷、合理掌握运动强度和运动量、了解疲劳与恢复程度、评定训练和锻炼效果,使运动更科学,更符合运动者的实际,更具有针对性和高效性。3、科学地指导体育锻炼和运动训练应用运动生物化学理论指导运动,可提高运动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从而达到增强体质、增进健康、提高运动能力的目的。例如,怎样进行适宜的锻炼防治慢性疾病的发生与发展;如何采取合理的运动节奏和营养措施等加速运动疲

4、劳的消除和机能的恢复等。问题情境法教师讲授辅以提问法教师讲授辅以讨论法101020教学过程主 要 教 学 内 容教学方法与手段时间分配二、运动生物化学的发展与展望19世纪初在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研究中已涉及到一些运动生化的研究内容,如英国Berzelius(1807)的论文“肌肉的机器”中最早报道了肌肉收缩产生乳酸。Chauveau(1887)研究报道了运动时血糖代谢的特点。(一)发展萌芽时期。20世纪初成为一门单独的学科,此期对高能磷酸化合物的代谢、糖酵解和生物氧化等能量代谢的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早 期20世纪50年代前后,运动生物化学专门研究机构的建立,使这一门学科从理论上的研究逐步做到面

5、向运动实践。中 期1968年在联合国科教文组织中的国际运动和体育联合协会的倡议下,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召开了有几十个国家代表参加的第1届国际运动生化会议,标志着进入成熟时期。成熟 期(二)现状 1、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及其大量的研究成果已渗透到运动生物化学研究的所有领域,相互促进,融为一体。 2、生物化学研究的巨大进步影响着运动生物化学。(三)展望 当前及今后一段时间内,运动生物化学的研究必定发展的更快、更深入。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在研究单个化学成分作用的基础上,更深入探讨机体化学组成之间的相互作用于运动能力关系。另一方面,更深入探讨运动时代谢基质间、运动时代谢过程之间的相互关系。三、学习运

6、动生物化学的意义与方法(一)运动生物化学的地位运动生物化学是新兴的边缘学科,也是运动人体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越来越多地成为运动人体科学的共同语言,当今已成为运动人体科学的前沿学科之一。(二)学习运动生物化学的意义1、树立整体观、动态观;2、注重掌握基本原理3、加强实验环节;4、紧密结合运动实际。第三部分:课末小结 总结本节课内容。教师讲授师生互动教师讲授学生讲解15151010作 业1、运动生物化学的概念。2、结合实际谈谈运动生物化学在运动训练和全民健身中的作用。参阅文献1、张蕴琨.运动生物化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1版1、冯炜权.运动生物化学的回顾与展望.北京体育学院学报.1994

7、,(4):43-492、雷志平.运动生物化学学科建设的探讨.西安体育学院学报.1996,(4):46-493、徐明.现代运动生物化学研究状况及发展趋势.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0,(3):63-66课 后小 结第一章 物质代谢与运动概述授课教师: 授课对象: 专业 班课程名称运动生物化学课程类型专业基础课授课内容第一章 物质代谢与运动概述教学仪器设备数码投影仪、电脑授课时间2007年 3 月6 日 星期 二 第 7 8 节周次/课次第二周/第2次教学目的任 务掌握运动人体的物质组成、酶催化反应的特点;熟悉运动中机体物质代谢的基本知识;理解运动引起人体物质组成及酶的适应性变化。重 点难 点重点:

8、酶催化反应的特点。难点:影响酶促反应速度的因素。教学过程主 要 教 学 内 容教学方法与手段时间分配第一部分:新课导入复习上节课有关内容。提出问题,导入本节内容。第二部分:新授课内容第一章 物质代谢与运动概述第一节 运动人体的物质组成一、组成人体的化学物质(一)人体物质组成的分类 有机分子: 糖质、脂质、蛋白质、核酸1、 根据分子结构特点分 维生素 无机分子:水、无机盐 能源物质:糖质、脂质、2、根据代谢过程中的能量变化情况分 蛋白质 非能源物质:核酸、水 无机盐、维生素(二)人体物质组成的含量与功能物质组成含量功能水60%-70%体重主要构成人体的体液。糖质2%人体干重主要以肝糖原、肌糖原及

9、血糖的形式存在。脂质30-40%人体干重略蛋白质54%人体干重是人体主要的结构和功能物质。核酸515%细胞干重略无机盐4-5%体重既可以作为结构物质,也可与蛋白质相结合维生素含量很低参与体内辅酶的构成,调节代谢等。提问法教师讲授辅以提问法510教学过程主 要 教 学 内 容教学方法与手段时间分配二、运动对人体化学物质的影响1、加快人体内物质的化学反应2、影响体内的调解物质第二节 物质代谢的催化剂酶一、概述(一)概念:是具有催化能力的蛋白质。、(二)化学组成1、元素组成:C、H、O、N。2、 分子组成单纯酶:完全由氨基酸组成:淀粉酶、蛋白酶、脂肪酶、核糖核酸酶。结合酶:酶蛋白+辅助因子:如ATP

10、酶。 金属离子 有机化合物(辅酶)3、 多酶复合体:由几种不同的酶经非共价键相互嵌合形成,如丙酮酸脱氢酶复合体。二、酶催化反应的特点(讲授为主,10分钟)(一)高效性(二)高度专一性(三)可调控性三、影响酶促反应速度的因素(一) 底物浓度与酶浓度对反应速度的影响酶量一定酶促反应速率底物浓度酶促反应速率酶的浓度(二) pH对反应速度的影响a(三) 温度对反应速度的影响酶活性温度 b a b 提问法教师讲授辅以复习例子启发法师生互动5101010教学过程主 要 教 学 内 容教学手段与方法时间分配(四)激活剂和抑制剂对反应速度的影响四、运动与酶适应(一)酶催化能力的适应 有效的运动训练可以使机体对

11、酶的调控能力增强,酶更容易被激活。(二)酶含量的适应运动训练可促进蛋白质合成,使酶含量适应性增多。五、运动与血清酶1、血清酶来源 血清功能性酶:脂蛋白脂肪酶、凝血酶等。血清酶 非功能性酶:GPT、GOT、CK、ALD等。一般所讲的血清酶是指血清非功能性酶。2、运动与血清酶正常情况,人体组织有少量酶逸出,血清酶的活性相对稳定。当身体的机能状态急剧改变时,血清酶的活性升高。运动时血清酶活性的影响因素主要有:运动强度 血清酶运动方式运动时间环 境训练水平第三节 运动时物质代谢一、 糖代谢(略)二、脂质的代谢(略)三、蛋白质代谢(略)四、水代谢(一)人体水的来源与存在形式人体内的水1、水的来源: 代谢

12、食物饮料 多 少2、存在形式 游离水:约占95%。 细胞中水 结合水:约占4-5%。(二)水平衡与运动学生总结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5105教学过程主 要 教 学 内 容教学手段与方法时间分配五、无机盐代谢(一)无机盐的分类 根据含量多少分 常(宏)量元素 无机盐 微(痕)量元素(二)无机盐功能详见课本26页表1-3-3。六、维生素代谢(一)定义、来源与分类: 是维持人体生长发育和代谢所必需的一类小分子有机物。水溶性维生素维生素 根据水解性质分为 脂溶性维生素食物 来源(二)各种维生素的作用详见课本28页表1-3-5。第三部分:课末小结 总结本节课内容。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教师引导学生

13、总结学生讲解5510作 业1、维生素与运动能力有何关系? 2、酶催化反应的特点是什么?参阅文献1、张蕴琨等.运动生物化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2、冯美云.运动生物化学.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93、冯炜权.运动训练生物化学,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8:16-21课 后小 结第一章 物质代谢与运动概述授课教师: 授课对象: 专业 级 班课程名称运动生物化学课程类型专业基础课授课内容第一章 物质代谢与运动概述教学仪器设备数码投影仪、电脑授课时间2007年3月13日 星期二 第 7 8节周次/课次第三周/第3次教学目的任 务掌握运动中生吴氧化过程及ATP的合成。重 点难 点重点

14、:运动中生物氧化过程及ATP的合成。难点:运动中生物氧化过程及ATP的合成。教学过程主 要 教 学 内 容教学方法与手段时间分配第一部分:新课导入复习上节课有关内容。提出问题,导入本节内容。第二部分:新授课内容第四节 运动时机体的能量代谢一、ATP(讲授为主,30分钟)(一)ATP的分子结构和生物学功能1、 分子结构:是由腺嘌呤、核糖和3个磷酸基团组成的核苷酸。2、生物学功能(1)生命活动的直接能源;(2)合成磷酸肌酸和其他高能磷酸化合物;(二)肌肉活动时ATP的代谢1、肌肉活动时ATP的利用2、 ATP的再合成途径CP+ADP CK ATP+CADP+ADP MK ATP+AMP高能磷酸化和

15、物合物 包括 PiADPATP糖无氧酵解 ATP酶 +有氧代谢 H2O 能量提问法教师 讲授辅以提问法教师 引导学生总结51020教学过程主 要 教 学 内 容教学方法与手段时间分配二、生物氧化(讲授为主,40分钟)(一)概述1、概念:是指在体内氧化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并释放出能量的过程。2、生物氧化的一般过程 第一阶段:糖、脂肪和蛋白质经过分解代谢生成乙酰辅酶A; 第二阶段:乙酰辅酶A进入三羧酸循环多次脱氢,使NAD+和FAD还原成NADHH+和FANH2,生成二氧化碳; 第三阶段:NADHH+和FANH2中的氢经呼吸链将电子传递给氧生成水,氧化过程中释放出来的能量用于ATP的合成。3、 生物

16、氧化的发生部位:主要部位在线粒体。线粒体包括外膜、内膜、膜间隙和基质4个功能区间。4、生物氧化的特点(1)物质的氧化方式主要为脱氢;(2)在细胞内37及近中性的水环境中,通过酶的催化作用逐步进行;(3)物质中的能量逐步释放,ATP生成率高;(4)生物氧化中生成的水由物质脱下的氢与氧结合产生;二氧化碳由有机酸脱羧产生。(二)呼吸链1、呼吸链的定义:线粒体内膜上的一系列递氢、递电子体按一定顺序排列,形成一个连续反应的生物氧化体系结构,称为呼吸链。2、呼吸链的组成(1)复合体:即NADH脱氢酶,含有FMN和铁硫蛋白。作用是催化NADH的2个电子传递至辅酶Q,同时将4个质子由线粒体基质(M侧)转移至膜

17、间隙(C侧)。(2)复合体:即琥珀酸脱氢酶,含有FAD和铁硫蛋白。作用是催化电子从琥珀酸转移至辅酶Q,但不转移质子。(3)复合体:即细胞色素C还原酶,含有细胞色素b(b526、b566)、细胞色素c1和铁硫蛋白。作用是催化电子从辅酶Q转移到细胞色素c,每转移1对电子,同时有4个质子由线粒体基质移至膜间隙。教师 讲授辅以 提问法教师讲授1020教学过程主 要 教 学 内 容教学方法与手段时间分配(4)复合体:即细胞色素c氧化酶。作用是将从细胞色素c接受的电子传给氧,每转移1对电子,在基质侧消耗2个质子,同时转移2个质子至膜间隙。3、呼吸链组分的排列顺序4、水的生成:物质代谢脱下的成对氢原子经两条

18、呼吸链的传递过程,最终与氧结合,生成水。(三)ATP的合成1、底物水平磷酸化:代谢过程中产生的高能化合物,如甘油酸-1,3-二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磷酸和琥珀酸辅酶A可使ADP磷酸化合成ATP。这种代谢分子的高能磷酸基直接转移给ADP生成ATP的方式,称为底物水平磷酸化,简称底物磷酸化。2、氧化磷酸化:细胞内ATP生成的主要方式。代谢物脱下的氢,经呼吸链传递,最终生成水,同时伴有ADP磷酸化合成ATP的过程,称为氧化磷酸化。P/O比值:是指在ATP形成时,每消耗1摩尔氧原子所消耗无机磷的摩尔数。可确定氧化磷酸化反应中ATP的生成数量。三、二氧化碳的生成(讲授为主,5分钟)通过脱羧基的代谢过程而产生

19、的二氧化碳,此过程没有ATP生成。四、生物氧化的意义(讲授为主,10分钟)1、生物氧化在生命活动中的意义(1)能量逐渐释放,持续利用;(2)合成人体的直接能源(3)产生热量,维持体温;2、运动时生物氧化的意义第三部分:课末小结总结本节课内容。续上教师讲授辅以讨论法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学生总结10105作 业1、生物氧化合成ATP有几种形式,它们有何异同?2、试述ATP的结构与功能。参阅文献1、张蕴琨等.运动生物化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2、冯炜权.运动训练生物化学,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8:16-213、冯美云.运动生物化学,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9课 后小 结第二章 糖

20、代谢与运动授课教师: 授课对象: 专业 级 班课程名称运动生物化学课程类型专业基础课授课内容第二章 糖代谢与运动教学仪器设备数码投影仪、电脑授课时间2007年3 月20 日 星期二 第 7 8 节周次/课次第四周/第4次教学目的任 务掌握糖的概念、人体内糖的存在形式与储量、糖代谢不同化学途径与ATP合成的关系;了解糖酵解、糖的有氧氧化的基本代谢过程及其在运动中的意义。重 点难 点重点:糖代谢的不同化学途径及其与ATP合成的关系。难点:糖代谢的不同化学途径教学过程主 要 教 学 内 容教学方法与手段时间分配第一部分:新课导入复习上节课有关内容。提出问题,导入本节内容。第二部分:新授课内容第二章

21、糖质代谢与运动第一节 糖质概述一、糖的概念和化学组成(讲授为主,5分钟)(一)概念:糖质是一类含有多羟基的醛类或酮类化合物的总称。不能用水解方法再降解的最简单形式的糖。(二)化学组成:由C、H、O3种元素组成,其分子式绝大多数都可以用Cn(H2O)n表示。二、糖的分类(讲授为主,5分钟)单糖由2-10个单糖分子缩合而成的糖。糖低聚糖 分为由多个糖分子缩合而成的高分子有机物。多糖三、糖的生物学功能(一)人体内糖的存在形式与储量1、 血糖:空腹时其浓度约为4.4-6.6mmol/L,总量约为6g。2、 肌糖原:约占肌肉重量的1-1.5g/100g湿肌,总量约为350-400g。3、 肝糖原:约为1

22、5-80g/kg肝组织,总量约为75-100g。(二)运动时糖的生物学功能1、 糖可提供机体所需的能量;2、调节脂肪代谢;3、糖具有节约蛋白质的作用;4、糖具有促进运动性疲劳恢复的作用。 提问法 教师讲授辅以提问法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 101015教学过程主 要 教 学 内 容教学方法与手段时间分配第二节 糖的分解代谢一、 糖的无氧酵解(讲授为主,40分钟)(一)代谢过程1、 代谢过程:2、ATP的生成数量:参见课本49页表2-2-1。(二)生理意义1、正常生理条件下,少数代谢活跃、耗能较多的组织细胞通过糖酵解获得能量。2、剧烈运动时,能量的供应主要依靠糖酵解作用来获得。二、糖的有氧氧化(讲授为

23、主,40分钟)(一)基本代谢过程可分下列三个阶段:1、葡萄糖或糖原氧化分解成丙酮酸 这个阶段也是在胞液中进行的,与无氧酵解过程基本相同。2、 丙酮酸氧化脱羧生成乙酰辅酶A胞液中的丙酮酸透过线粒体膜进入线粒体后,经丙酮酸脱氢酶系催化,进行氧化脱羧, 并与辅酶A结合而生成乙酰辅酶A。3、乙酰辅酶A进入三羧酸循环教师讲授辅以讨论法教师讲授辅以讨论法2025教学过程主 要 教 学 内 容教学方法与手段时间分配(二)ATP的生成:参见课本53页表2-2-3。(三)生理意义:1、产生的能量多,是机体利用糖能源的主要途径2、 三羧酸循环是人体内糖质、脂质和蛋白质三大代谢的中心环节。第三部分:课末小结 总结本

24、节课内容。续上学生总结10作 业1、简述糖的生化功能。2、简述糖在人体内的分布及储量。3、比较糖有氧氧化和无氧氧化的异同。参阅文献1、张蕴琨等.运动生物化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2、冯美云.运动生物化学,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9课 后小 结第二章 糖代谢与运动授课教师: 授课对象: 专业 级 班课程名称运动生物化学课程类型专业基础课授课内容第二章 糖代谢与运动教学仪器设备数码投影仪、电脑授课时间2007年3 月 27 日 星期二 第7 8 节周次/课次第五周/第5次教学目的任 务掌握糖代谢及其产物对人体运动能力的影响;熟悉糖原合成和糖异生作用的基本代谢过程及其在运动中的意义;了

25、解运动训练和体育锻炼中糖代谢产生的适应性变化。重 点难 点重点:难点:教学过程主 要 教 学 内 容教学方法与手段时间分配第一部分:新课导入复习上节课有关内容。提出问题,导入本节内容。第二部分:新授课内容第三节 糖原合成和糖异生作用一、糖原的合成(讲授为主,15分钟)由葡萄糖、果糖或半乳糖等单糖在体内合成糖原的过程称为糖原合成。(一)基本代谢过程:(1)葡糖-6-磷酸的生成,这步反应与葡萄糖酵解的第一步相同。(2)葡糖-1-磷酸的生成。(3)尿苷二磷酸葡糖(UDPG)的生成。(4)糖原的生成。(二)在运动中的意义1、运动补糖的生化基础2、运动后糖原合成增加的机制二、糖异生(讲授为主,10分钟)

26、非糖物质转变为葡萄糖或糖原的过程称为糖异生作用。 提问法 教师讲授辅以提问法 1015教学过程主 要 教 学 内 容教学方法与手段时间分配(一)基本代谢过程(二)在运动中的意义1、弥补体内糖量不足,维持血糖相对稳定。3、 乳酸异生为糖有利于运动中乳酸消除 乳酸循环第四节 糖代谢对人体运动能力的影响一、糖原与运动能力(讲授为主,15分钟)(一)肌糖原1、肌糖原与无氧代谢运动能力:肌糖原储量过低,可抑制乳酸的生成,从而降低无氧代谢能力。2、肌糖原与有氧代谢能力:在长时间、大强度运动中(45-200分钟),运动前肌糖原储量决定了运动员达到运动力竭的时间;肌糖原储量与人体的有氧运动能力密切相关,在长时

27、间运动的最后阶段,肌糖原水平的高低可能是决定胜负的关键因素。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2510教学过程主 要 教 学 内 容教学方法与手段时间分配(二)肝糖原1、运动时肝葡萄糖的生成(1)肝糖原的分解(2)糖异生作用2、运动时肝葡萄糖的释放:运动时肝葡萄糖释放速率是随运动强度增大而加快的。二、血糖与运动能力(讲授为主,15分钟)(一)运动时血糖浓度的变化1、安静时2、1-2分钟短时间大强度运动时3、4-10分钟的全力运动时4、15-30分钟的全力运动时5、1-2小时的长时间运动至疲劳时时6、超过2-3小时的运动至疲劳时(二)运动时血糖浓度的调解1、组织器官的调解2、激素调解3、神经系统的

28、调解三、乳酸代谢与运动能力(讲授为主,15分钟)(一)安静状态的肌乳酸和血乳酸浓度1、肌乳酸与血乳酸浓度的动态平衡2、肌乳酸与血乳酸浓度(二)运动中乳酸浓度的变化1、 乳酸穿梭(1)运动肌“乳酸穿梭”(2)血管间“乳酸穿梭”2、 运动时肌乳酸与血乳酸浓度变化3、 乳酸阈及其在运动中的意义(三)运动后乳酸的代谢去路合成其他物质乳酸糖异生氧化随汗、尿排出续上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教师讲解辅以提问法1010教学过程主 要 教 学 内 容教学方法与手段时间分配四、糖代谢与运动适应(讲授为主,10分钟)(一)运动训练与糖代谢适应1、无氧代谢能力训练的适应性变化:主要体现在提高无氧耐力素质方面。2、有氧代谢能力

29、的适应性变化:主要体现在改善糖有氧代谢能力方面。(二)体育锻炼与糖代谢适应1、 无氧代谢能力锻炼的适应性变化(1)力量锻炼的糖代谢适应性变化(2)速度、速度耐力锻炼的糖代谢适应性变化2、有氧代谢能力锻炼的适应性变化(1)肌糖原(2)肝糖原(3)血糖第三部分:课末小结 总结本节课内容。教师辅导学生自学学生总结10作 业1、什么是糖异生作用?糖异生作用在运动中有什么意义?2、简述人体血糖、血乳酸的来源、去路。3、试述肌糖原储量与运动能力的关系。参阅文献1、张蕴琨等.运动生物化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2、冯美云.运动生物化学,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93、高维纬. 运动对糖、脂代谢的影

30、响,现代康复,2001,(1):11-13课 后小 结第三章 脂代谢与运动授课教师: 授课对象: 专业 级 班课程名称运动生物化学课程类型专业基础课授课内容第三章 脂代谢与运动教学仪器设备数码投影仪、电脑授课时间2007年 4 月 3 日 星期二 第 7 8节周次/课次第六周/第6次教学目的任 务掌握脂质的概念与功能、脂肪酸分解代谢的过程;了解酮体的生成和利用及运动中酮体代谢的意义。重 点难 点重点:脂肪酸分解代谢的过程、酮体代谢的意义难点:脂肪酸分解代谢的过程教学过程主 要 教 学 内 容教学方法与手段时间分配第一部分:新课导入复习上节课有关内容。提出问题,导入本节内容。第二部分:新授课内容

31、第一节 脂质概述一、脂质的概念:脂质是指由脂肪酸和醇所形成的酯类及其衍生物。二、脂质的分类指由脂肪酸和醇类所形成的酯。单纯脂复合脂脂质指由脂肪酸、醇类和其他物质组成的脂类物质。是由单纯脂与复合脂衍生而来的,具有脂质一般性质的一类物质。衍生脂质三、脂质在运动中的生物学功能(一)脂肪氧化分解释放能量(二)复合脂质和衍生脂质是构成细胞的成分(三)促进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四)脂肪防震和隔热保温作用(五)脂肪的氧化利用具有降低蛋白质和糖消耗的作用第二节 脂肪的分解代谢一、脂肪的动员与水解脂肪的动员:是指脂肪细胞内储存的脂肪经脂肪酶催化水解释放出脂肪酸,并进入血液循环供给全身各组织摄取利用的过程。脂肪的水解:是由脂肪酶催化将脂肪分解为1分子甘油与3分子脂肪酸的过程。 提问法 教师讲解辅以提问法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 学生总结1010105教学过程主 要 教 学 内 容教学方法与手段时间分配二、甘油代谢及其生物学意义(讲授为主,15分钟)(一)甘油的分解代谢1、 代谢过程:ATP ADP NAD+ NADH+H+甘油 -甘油磷酸 二羟丙酮磷酸 甘油激酶,Mg+ -甘油磷酸脱氢酶 葡萄糖 CO2+H2O+ATP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他范文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