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业余体育训练的问题及改革策略.doc

上传人:仙人指路1688 文档编号:4050751 上传时间:2023-04-02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2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当前我国业余体育训练的问题及改革策略.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当前我国业余体育训练的问题及改革策略.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当前我国业余体育训练的问题及改革策略.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当前我国业余体育训练的问题及改革策略.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当前我国业余体育训练的问题及改革策略.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当前我国业余体育训练的问题及改革策略.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当前我国业余体育训练的问题及改革策略.doc(1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当前我国业余体育训练的问题及改革策略前言 五十年来,我国的青少年业余体育训练已形成为一个庞大的体系。几十年的发展,我国青少年业余体育训练具有了一定特色,积累了经验也暴露了缺陷。在我国训练体制由以往的专业体制向职业化、业余化分途发展的新形势下,旧有的业余体育训练问题逐渐显现,尤其是以培养竞技后备人才为主的青少年的业余体育训练,其中的一些长期积累的问题已制约了我国训练体制的改革发展。在新世纪之初,有必要对其问题进行概括、分析,以为新世纪我国业余体育训练的改革发展提供具有针对性的改革策略。 1我国业余体育训练现状简析 新中国较为正规的青少年业余训练发端于自1955年原国家体委在北京、天津、上海试办的

2、3所青少年业余体育训练学校。而规模化的训练制度建立则开始于1956年,其标志为原国家体委要求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体委建立青少年业余体校时颁布的青年业余体育学校章程(草案)、少年业余体育学校章程(草案)。自此,开始了我国以体委系统为主的青少年业余体育训练的新里程。同时,我国教育系统的业余体育训练作为相对应的训练力量也逐渐开始发展。50年来发展过程中,我国的业余体育训练积累了经验也显现了问题。 11我国业余体育训练的现状简析 我国青少年业余体育训练经过50来年的发展,由单一的少年儿童业余体校发展到多种业余体育训练形式并存,包括各类业余体校、传统体育项目学校和体育后备人才试点学校以及试办高水平运动队

3、的试点高校。这几种形式构成了我国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主体。 111我国各级业余体校现状 现有的各级业余体校是我国业余体育训练的主要形式,也是我国高水平体育运动员的主要来源。据统计,我国有61%的优秀运动员来自于各级各类业余体校。从92年到96年的四年中,我国获得世界冠军的运动员有361个,其中有90%以上的运动员来自体校;在26届奥运会上我国的16名获金牌的运动员全部来自体校。可见,本校系统在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中仍起主渠道作用。但是,有关业余体校学生的出路问题是我国业余体育训练必须解决的重要课题。我国业余体育训练的成才率仍较低。总体看,对文化教育的忽视、学生出路的不畅、教练员素质的缺陷以及培养

4、目标的单一等,是各级青少年业余体校存在的主要问题。 112我国学校教育系统业余体育训练现状 由教育和体育部门共同创办的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其目的是:“在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基础上,使体育工作面向全体学生,开展经常的群体性体育活动,增强学生体质,提高运动技术水平,为我国各级优秀运动队和体育院校输送大批的后备人才,为振兴和发展我体育事业作贡献”。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的建立,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学生的训练与学习的矛盾。但是,传统项目学校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如由于被命名的体育传统学校绝对数偏多,各方面的投入条件受限;对传统校的评估重点不突出,缺乏完整、统一的训练大纲;体育教师训练水平大多不能适应系统

5、训练的需要,影响了传统项目学校的输送率。基于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的某些不足,国家教委于1988年决定建立体育后备人才试点学校,在一些重点高等院校中试办高水平运动队。其目标为“使受训学生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掌握一定的体育专业基础知识和运动技能,为高等院校输送有体育特长的新生,为国家建设培养劳动后备力量”。体育后备人才试点学校的建立,应该说是学校业余体育训练形式的一大进步,但是,从目前的情况看,由于同样的原因,体育后备人才度点学校的发展并没有达到预想的效果。2我国业余体育训练存在的主要问题简析 21训练体制问题 源自于前苏联以体校为主体的体育后备力量培养体制曾为我国竞技体育的崛起做出了历史贡献。时至今日

6、,我国业余体育训练仍然基本沿用计划经济时期的旧体制。在当今的社会背景下,这种训练体制已表现出较大的内向性和封闭性,其横向竞争性的不足和纵向衔接的不稳,使之缺乏与整个社会的协同配合,导致其整体功能难以发挥。从纵向看,现行的三级训练网络虽然层层衔接,但结构并不严密,约束力较差;从训练内容看,国家体委颁发的关于业余体育训练的“大纲”、“教材”既没有严格执行,也没有监督实施;从项目设置看,业余体育训练中不顾地区自然条件、人文条件、经济实力,追求“大而全,小而全”,加之科研、训练滞后,教练知识更新慢,影响了人才批量成长;从专业与业余的关系看,专业与业余训练脱节,只重视一线建设,忽视二、三线人才梯队建设。

7、在提倡体育社会化的背景下,业余体育训练虽已走上社会化发展的道路,但是,业余体校、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和体育后备人才试点学校与社会结合的多元管理体制不健全,社会对业余体育训练的投入在一定程度上仍处于一种松散及自由发展状态,纵横关系不协调,条块之间缺乏有机的联系和必要的沟通;业余体育训练缺乏制度化和持久化,社会参与业余体育训练因没有正确的政策和法规引导,使业余体育训练社会化进程出现“一阵风”现象。 22目标调整问题 训练的目标问题不仅关涉到业余体育训练的方向,也直接关系到在训学生的培养质量。我国业余体育训练最初是指利用业余时间,对青少年进行早期专项运动技术的训练,是培养优秀运动员后备人才的重要形式,也

8、是向青少年进行共产主义教育的一个手段。毫无疑问,青少年业余体育训练的主要目的是培养掌握专项运动技术的优秀运动员后备人才,同时也起到培养基层体育积极分子,推动群众性体育运动普及与提高的作用。而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的目的则有别于业余体校,表现为“在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基础上,体育工作面向全体学生,开展经常的群众性体育活动,增强学生体质,提高运动技术水平,为我国各级优秀运动队和体育院校输送了大批的后备人才,为振兴和发展我国体育事业做出贡献。”1987年以来建立的体育后备人才试点学校的培养目标又有别于其它两类学校,其目标是“使受训学生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掌握一定的体育专业基础知识和运动技能,为高等院校输送

9、有体育特长的新生,为国家建设培养劳动后备力量。”显然,由于体育训练形式的不同,也使培养目标有差别。虽然国家对业余体育训练的目标定位是宽泛的,但将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目标简化为竞技体育在国际体育竞争中取得好成绩,是长期以来的一种狭隘倾向。这种片面的体育发展观导致我国业余体育训练的培养目标局限在培养优秀运动员后备力量上,却忽视业余体育训练对于社会体育发展的作用。在实际工作中具体表现为只重视在训学生的运动技术和运动成绩,而忽视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和文化知识学习。这使得参加业余训练的学生文化水平普遍较低,许多学生在被淘汰后,无法继续升学;在步入社会后,也存在着出路窄、就业难等问题,从而直接影响了家长对子女

10、从事运动训练的态度,导致青少年业余体育训练的生源逐渐萎缩。目前,我国业余体育训练基础部分仍较为薄弱,并有萎缩之势。其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而在训学生的学习质量得不到保证进而导致难以在社会竞争中获得良好的发展机会,则是其更为深层的原因。因此,要提高我国业余体育训练的整体质量,必须把培养具有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作为我国业余体育训练的首要目标。 23体育与教育结合问题 人才学理论认为,人才生涯可分为培养阶段、使用阶段和老化阶段。由于特定的生物学原因,竞技体育人才(指运动员)的整个生涯过程较短,在暂短的竞技生涯过程终结后,就面临着第二次择业。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繁荣迫切需要提高劳动者的基本素质,即身体素质

11、、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显然,在现今时代,文化素质的高低自然成为运动员第二次择业的筹码。然而,业余体育训练阶段既是人的体力开发的关键时期,也是智力开发的重要阶段,参训学生恰恰处于体力开发和智力开发矛盾剧烈冲突的关键时期。因此,业余体育训练中必须正确处理在训学生的文化知识学习与运动训练的关系。体育与教育相结合是我国业余训练改革发展之路,它即是竞技运动的客观要求,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从当前的实践来看,主要问题有:联合办学的指导思想不太明确,教育部门对竞技运动员这个特定培养对象的特殊性认识不够,导致一些学校过分强调遵循普通教育规律,另一些学校过分强调运动训练规律,难以把教育和训练有机地结合

12、贯彻于业余体育训练之中,从而导致“体教结合”多流于形式,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业余体育训练存在的问题。从本系统的利益出发,搞互相利用,也是比较突出的问题。业余体育训练尽管有自己的管理主体,但它们之间又是各有缺点的。各级业余体校的主体是体委,由于长期以来,我国体育部门受到金牌战略指导思想的影响,各级体校把培养优秀运动员作为业余体育训练的主要目标;而传统项目学校和试点学校又因教练素质或其它一些因素的制约,难以实现培养优秀运动员的目标。这种模式往往造成两部门在业余体育训练管理中不够协调,大多从本部门需要出发,降低了各种业余体育训练的整体效益。 24项目布局优化问题 我国业余体育训练虽已具有一定的规模,但各

13、地项目设置雷同;有些地区项目设置超越了经济发展水平,使业余体育训练效益下降;业余体育训练开展的各项目之间人员分布比例失调,具体表现为田径、大球类项目参训学生多,教练员不仅人数多,而且素质也相对较高;而另一些项目则存在后备力量断层的危机,如奥运会项目的手球、花样游泳、现代五项、自由式滑雪等。有些项目的产出量(获得各种比赛的奖牌)与经费、教练员等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投入不成正比例,即投入多而产出少。可见,我国业余体育训练项目设置过多,投入结构不科学、不经济。随着业余体育训练的进一步发展,国家对其投入继续增加,但缺乏规模效益的概念,项目设置仍然有很大的随意性,造成业余体育训练战线过长、财力分散、重点不

14、突出,导致一些优势项目、出成绩率较高的项目规模过小,难以形成规模效益;而另一些不具有优势的项目仍在很低效益下小规模地开展着。许多业余体育训练学校不考虑本校的实际情况和特点,盲目仿效,开展不具条件或根本没有优势的项目,影响了整体效益的提高。我国业余体育训练存在的项目结构与人员结构不合理现象,必然导致业余体育训练经费的使用和流向的不合理以及整个业余体校有限资源配置的不合理,因而不可避免地会造成业余体育训练学校效益的低下。 25教练员的专业素质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教练员岗位的有关制度实施以来,我国业余训练教练员的整体素质虽有所提高,但与我国社会发展要求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实际上,教练员作为一种

15、职业有其特殊的职业素质要求,这种素质并非一般的教育就可满足。与教练员不可替代体育教师一样,教练员也并非一般的体育教师即可替代,二者各有其特殊知识、技能结构,需要不同的专业培养途径。由于我国业余体育训练分属体育和教育系统管理的“双轨”制,教练员与体育教师相互替代的现象十分普遍。在多数学校尚无可能设立专职教练员的情况下,聘请兼职教练员可能是解决问题的办法。其益处在于,既不影响训练水平也不影响体育教育质量。综上所述,我国业余体育训练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和不足,都是发展中的问题,是属于进一步完善的问题。所以,要加强我国业余体育训练的经验总结,以逐步完善我国业余体育训练体制。 3我国业余体育训练的

16、改革策略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及申奥成功,无疑给业余体育训练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机遇。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使我国业余体育训练有一个质的飞跃,除以上问题的解决外,应该在以下两个基本方面做出努力: 31处理好业余体育训练体制内部各方的利益冲突业余体育训练体系实际上也是社会的一种制度,而制度是“人类活动有组织的体系。” 每一种社会制度都针对人的一种需要,社会制度包含一些基本的要素,如规则、技术和物质基础等(包括环境条件与文化设备)。参与业余体育训练的各方的需要不能得到满足时,就会产生利益冲突,例如,在业余训练中,就客观存在着国家、地方、教练和学生等利益主体。当各方利益一致,各自需要都得到满足

17、时,业余体育训练就会顺利发展,否则就会受到阻碍。当前的很多问题的出现,或多或少都与各方的利益冲突以及需要得不到满足有关。参训学生文化知识水平较低一直是困扰有关各方、而又没有得到解决的一个大难题,体校生源严重不足,尤其是城市生源不足就与此有关。现代社会的人才流动以知识水平和教育程度为基础。由于竞技体育的特征,决定了并非每一个后备人才都能最终成才,成才的只是少数,大多数的后备人才到一定时候必须进入社会的其他领域、行业工作和生活,而较低的文化知识水平就成为在其他社会领域竞争的障碍,有可能导致个人的发展和生活需要得不到满足。这样,也就导致业余训练对学生和家长的吸引力下降,在普通学校也难以得到教师群体的

18、支持。一般来说,参加业余体育训练的学生,可以称为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后备人才是否成才的衡量标准是非常严格的。运动员要在全国或世界性大赛中获得一定的名次才可认为是成才。那么,我国竞技运动后备人才成才率如何呢?有研究对80-85年田径项目全国少年比赛前三名运动员共770人成年后进入国内外大赛前10名的人数进行统计后发现,进入全国前10名的比例为141%,进入亚洲前10名的比例为22%,进入世界前10名的比例仅为026%,由此得出结论认为我国少年运动员成才率很低。究其原因,主要因素是过早地进行早期专项化训练。这种现象的产生并不能归咎于某一地区或个人,而应该从训练制度本身找原因。开展业余体育训练为国家培

19、养竞技运动后备人才,是国家需要也是国家利益所在,但牵涉到各方面具体利益时,有时却并不与国家利益、需要相一致。例如,各级行政领导为了体现政绩而要求教练员拿出运动成绩来,教练员或体育教师为了完成任务和评职称又要求运动员早出运动成绩,这各方面的利益要求形成一股合力而导致对少年儿童运动员的过早的专项训练,使训练偏离正常、系统的轨道,使本应用来打基础的阶段却被提前用来出成绩。过早的专项训练满足了一些部门领导或局部的集体利益,但有悖于国家和学生的长期利益。显然,在制度上进行创新就显得十分必要。 32调整业余体育训练组织结构的“双轨制”学校业余体育训练在我国仍然属于政府行为。 为培养竞技运动后备人才,我国的

20、业余训练有分属体育和教育部门的两套组织系统。尽管两者的训练目标具有一定的一致性,但是在物质条件、时间等方面则有相当差别。比较而言,普通学校训练场地缺乏,体育教师工作杂而多,学生学业负担重,特别是对体育教师来说,业余体育训练属于奉献的成分多,个人利益不被重视。由于普通学校业余体育训练缺乏利益要素和物质要素,不管具有多么伟大的目标,完备的法规,也难以顺利地运行。要正常、顺利地开展训练,首先要使教师和学生感到进行训练能够满足自己的需要,这种需要可能是自我实现的需要,也可能是生活和就业的需要;其次要提供进行训练的物质条件。我们不能将业余体育训练得不到重视仅仅归因为传统的重视智育、轻视体育的思想观念作崇

21、,而应从训练主体现实和可能的需要去考虑问题。实际上,人们的观念主要不是来自传统,而来自现实的生活实践。为了推动学校业余体育训练,国家早在1986年就制定了关于开展业余体育训练,提高学校体育运动技术水平的规划,随后又陆续颁布了学校体育工作条例、体育法等重要法规, 1987年又确定了216年中学为培养优秀体育后备人才试点学校。但是,仅有组织和法规还不能完全解决问题,“当社会现有的秩序尚不具有潜移默化的教化力量,或者社会本身的秩序形成的是与正式法律相悖的另一种教化,养成的是另一种习性即使运用了更大的国家强制力,法律也仍然会受到抵制,无法真正进入社会,而往往只是停留在字面上。”因此,单纯就业余体育训练

22、论业余体育训练,就法规论法规,是解决不了实际问题的。可见,调整业余训练的“双轨制”的是必然的。 4小结 几十年来,基于学习前苏联而创立的以业余体校为主体的业余训练体系,为我国竞技体育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至今仍是提供优秀竞技后备人才的主渠道。但以体校为主体的业余训练体系也暴露出自身的缺陷,文化学习与训练的矛盾长期无法得以有效解决。针对解决这一矛盾而恢复和创立的传统项目学校、试点学校等学校系统的课余训练体系,80年代以来,虽规模发展迅速,但由于技术力量及投入的有限性,对竞技体育的实际贡献并不理想。而且,由于体委、教委两条业训系统之间的利益冲突而造成的生源矛盾、训练力量分散等问题,导致了业余训练总体效益的低下。因此,应重视业余训练的体制改革、目标调整、制度创新等问题。总之,我国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建立的业余体育训练制度已经暴露出很多问题,难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竞技运动发展对竞技运动后备人才的需要,进行业余训练制度的创新已势在必行。制度创新、体制改革不仅涉及组织、法规方面,更重要的是涉及有关各方面的具体利益和需要,学校业余体育训练体制内部各方面的具体切身利益不能兼顾和发生冲突是引发诸多问题的根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他范文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