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思品论文:浅谈道德两难论法在初中思政教学中的运用.doc

上传人:文库蛋蛋多 文档编号:4052991 上传时间:2023-04-02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1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思品论文:浅谈道德两难论法在初中思政教学中的运用.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初中思品论文:浅谈道德两难论法在初中思政教学中的运用.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初中思品论文:浅谈道德两难论法在初中思政教学中的运用.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初中思品论文:浅谈道德两难论法在初中思政教学中的运用.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思品论文:浅谈道德两难论法在初中思政教学中的运用.doc(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浅谈道德两难论法在初中思政教学中的运用 关键词 灌输 告诉 引导 讨论 诱发 和谐互动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无论从哪个角度开始,都要以养成完善的道德行为为最终目的。所谓道德行为:指的是人们在一定的道德认识、情感和意志支配下所采取的行为,是一个人的思想觉悟高低、道德品质完善程度的主要标志。跨世纪的学生遇上素质教育,信息时代,面对形形色色的诱惑,他们似乎缺少一定的免疫能力。一定的经济制度、意识形态和人际关系都会直接影响学生道德行为的方向、性质和内容,当然这种社会条件对学生道德行为所起的决定作用,常常是通过教育来实现的。长期以来,在初中的政治思想道德教育过程中,教师们往往过分强调道德知识的重要性,在道

2、德知识的传授中又未能摆脱灌输的窠臼。这种灌输在教师方面的“顺流”速度有时往往大于学生方面的“逆流”速度,致使政治思想道德教育很难产生“波浪”效应,因为它忽视了这样一个事实:“学生知道什么是真理不等于知道为什么是真理;知道为什么是真理不等于知道应当怎么去做,知道怎么做不等于愿意并真正去做。”(康德语)这种传统道德教育中“注入式”、“填鸭式”教学的弊端,这种以“告诉”为主的教学模式,剥夺了学生的思维、选择和尝试的权利,它只会扼杀学生个性发展和创造能力的发挥。在某些教师眼中,只有规规矩矩的学生才是好学生,那些爱问好动的孩子有时甚至会受到斥责。结果本应生动活泼的教育变得死气沉沉,原本充满想象和创造欲望

3、的学生变得墨守成规、孤陋寡闻。为还教育以本来面目,作为教师就必须考虑去自觉改变这种传统思政教学中的“你讲我听”的纯灌输式的教学模式,要让更多的学生有所选择,让更多的学生有所表现,让更多的学生陶醉在成功的喜悦中。要真正改进这种陈旧的教学模式使学生真正成为道德教育的主体,笔者认为在初中思政教学中采纳“道德两难论法”来进行教学不失为一个比较成功的举措。所谓的“道德两难论法”:即通过引导学生就道德两难问题进行讨论,诱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促使学生积极的道德思维,从而促进道德判断,完善学生道德行为的发展方法。运用这种方法,要求教师不要拘泥于一些陈旧的见解和不合时代的道德要求。同时对问题蕴涵丰富而独到的见解,

4、而且还要有一定的包容量。既要鼓励学生讲出自己的理解和判断,又能以新的角度给学生一把明晰的道德标尺。古人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头脑不是一个被填满的容器,而是需被点燃的火把”,教师的责任就是点燃火把,让它燃烧,教师不应做学生思维的保姆,而要让知识成为学生自己思考的果实。春秋时期的著名思想家老子曾经说过:“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声音相和,前后相随”。这表明,一切事物是由对立的两个方面构成的,这就象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碰到的有关两难问题的抉择,总使人左右为难,虽经过一段时间的斗争。但有时可能最终的结果仍不符合日常的道德规范要求。因此在初中思政教学中,可以多设计一些两难问题,使学

5、生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中,认识有所提高,情感有所培养,道德行为有所完善。道德两难论法的具体做法是:先出示教师设计好的“道德两难问题”,再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讨论,在规定的时间内作答。教师先提问一个组的一名学生,再由该组指定某个学生补充,如果问题补充得不够完整,再把机会让给其它组,哪个组的成员对难题判断正确,分析合理的给予该组加分。最后教师说出自己的见解,教会学生判断此类问题的方法。这样,可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需要,最大限度地挖掘他们思维的潜藏力,以及刺激他们的思想,冲击旧的道德观念,逐渐形成新的价值观念。如教学思政第二册尊敬老人这一课时,我设计了这样的两难问题:奶奶病了躺在床上,叫明明给她倒杯开

6、水吃药,被一向与奶奶不和的妈妈看见了,妈妈瞪着眼说:“不许倒,倒了不给零花钱”!如果你是明明,该怎么办?引导:1、明明应该倒还是不倒,为什么? 2、妈妈的警告明明会听吗?为什么? 3、妈妈不高兴,明明该找谁帮忙? 4、你觉得找妈妈的妈妈来帮助明明行吗?通过设计引导,让学生展开激烈的讨论,从而使学生明白爸爸的妈妈(奶奶)和妈妈的妈妈(外婆)应该同样受到我们的关心和尊敬,尊老爱幼是我国人民的传统美德,这样重申了本课时的重点,使学生在感知、理解、评价的同时产生一种积极的道德认识,从而对转化良好的道德行为起到了激励作用。又如教学孝敬父母这一课时,我提出的两难问题是:“小石是小学六年级的学生,自幼失去父

7、亲,母亲体弱多病,家庭经济十分拮据,于是小石为孝敬父母,产生了想辍学的念头。”你认为小石该不该辍学?为什么?讨论过后,学生认为“该与不该”的各占一半,认为小石该辍学的学生的理由是“解决父母目前的经济困境,减少父母的操劳。”我肯定了这些学生的出发点,然后让认为小石不该辍学的学生说道理,但同时要求提出解决小石困境的具体办法。学生就联系到本框孝敬父母的内容,认为子女对父母最好的孝敬就是给父母一张优秀的成绩报告单来报答父母,从而使父母来获得最大的安慰。根据这些学生的回答,为了让学生真正理解并懂得我想说的,我向学生讲述了一个真实的故事:有一对兄弟,都是大学生,为救治病重的母亲,在大学毕业前与广州某药厂签

8、定了工作合同,从而获得一笔巨款医治好了母亲,他们用自己的知识和才智来报答自己的母亲,这对于自己、对于家庭、对于社会都有利。通过这个故事给予学生一种新的价值观:真正孝敬父母的做法,不仅仅是为解决父母暂时的困难而埋没自己的前途,做现代文盲,更重要的是使父母精神感到愉快,内心感到满足。所以对于小明来说,最好的做法就是刻苦学习,掌握扎实的科学文化知识,使自己成为一个对国家、对社会、对家庭有用的人,而对于小石目前的困境完全可以通过社会各界的支持来予以解决。以上两则仅是我引导学生进入探究式学习的几次尝试。通过尝试,发现使用“道德两难论法”可以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家包括教师会围绕一个共同的学习内容去进

9、行结组、结群的和谐互动学习,学生在讨论中也表现出对教师、对本课知识、对自己周围环境等多角度、多形式的互动,一方面使学生通过发散性思维联系到许多知识点,比较透彻地理解书本中的知识,另一方面又使学生寻找到了情感归属,实现了学生的知识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从实践到认识、又从认识到实践的认识过程,使学生的道德行为不断地得到了完善,最终实现了思想道德教育的目的。有学者认为,“现代力学由显性学力和隐性学力组成,前者以知识、技能、理解为代表,后者以关心、动机、态度为代表。”“道德两难论法”就可以实现从显性力学向隐性力学的重点转移,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所以在初中思政教学中应用“道德两难论法”,是思想政治教学的趋势,也是符合新课程改革的目的。参考文献:1宁波市教育局教师学习材料(十一)素质教育观念学习专辑、教师学习材料(十二)中外教育教学思想学习专辑 2鲁艳上海教育200011 3茅于轼市场经济的道德问题 4上海教育科研:道德两难案例的讨论稿 5儿童对“海兹因”偷药的反应采自C.B.Mccor mick等 6穆胜军两难问题所引起的争论 7冯春华设计两难问题,优化思品教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他范文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