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师教学论文 初中语文诵读教学研究.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语文教师教学论文 初中语文诵读教学研究.doc(1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广东省仁化县周田中学初中语文教师教学论文 初中语文诵读教学研究内容摘要:初中语文教学中要应重视诵读,因为诵读不仅能使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课文内容,而且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教师在教学时应该突出强化诵读,采用诵读式教学,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通过反复诵读来领会教学内容,达成学习目标。关键词:初中语文 诵读教学一、课题的提出1、目前的现状: 近年来,关于语文教学中教师讲得过多、学生读得太少的呼声较多。语文教学本身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一个人的语文素质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个人的语文积累,如何积累?主要还是读书,尤其是要诵读。众所周知,诵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但是在我们的教学
2、中,诵读教学的地位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其作用也未得到充分的发挥。教师在课堂上讲得太多,分析得太细,忽略了诵读,课堂上诵读的频率很低,朗读没有情感,粗略的读课文。大多数学生课堂内外都习惯了默读或略读等其他阅读方式,长期的不出声的读书使学生的情思无法投入,最终学习语文的兴趣难以形成,学生把诵读看成是一种累赘,一种负担,生怕感情投入了会遭到别人的嘲笑。久而久之,诵读这一阅读方式便被遗忘了。学生诵读的热情受到压抑,天性被扼杀,学习语文的兴趣受到了抑制。如果有了诵读这个阅读习惯之后,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成了一个充满热情的、独立的、反思的阅读主体,就会多了许多自我发现、自我充实的阅读机会。 诵读教学渐渐被淡
3、化,阅读过程被简化,不进行有效的诵读训练,学生对优美语言的口头感知能力就低了,口头表达能力很难提高,写作能力更难提高。只有当进行了有感情的诵读之后,学生的头脑里才会有丰富的、鲜活的语言和事理材料,才能提高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试想一下,思维枯竭,写出的东西肯定干巴巴、空洞洞。 基于诵读教学令人堪忧的现状,为使语文教学中诵读教学的地位和作用落到实处,现就此进行实施诵读教学兴趣的培养。 2、诵读的意义语文课程标准还指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
4、力。”要想顺利达到上述要求,就必须在日常教学过程中,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选择适当的方式方法,强化学生语文素质的培养,重视学生听、说、读、写等方面能力的培养。在四方面能力的培养过程中,没有读,便没有高水平的听;没有对语言轻重缓急、抑扬顿挫等技巧的把握,便不能自然、流畅、充分地说出自己的思想;没有相当的语感积淀和语言材料,肯定也写不出文从字顺的文章。可以说,诵读,也就是背诵与朗读,是语感形成的基础,是分析、研讨语言的前提,是积累语言、培养语言能力的重要手段。看来,语言能力的培养,哪条也离不开诵读。因此,笔者认为,语文离开了诵读,就不成其为语文。意义是语文的内容,声音是语文的形式之一,再好的内容都要
5、通过声音来表达。广大语文教师应该突出强化诵读,采用诵读式教学,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通过反复诵读来领会教学内容,达成学习目标。二、研究的实施1、诵读目标新课标崇尚学生自主的阅读实践,反对教师替代的繁琐分析。同时又强调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坚实的语文基础。但在我们的实际教学中,却存在着偏重写的训练,忽视其他方面训练的现象。其中朗读的训练是最容易被忽略的。而语文教学的第一任务是让学生学习语言,而读是学习语言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朗读、熟读、背诵,使书面语言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理解、运用语言的能力。 古人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
6、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专家说:“语文教学,若不进行朗读示范指导和练习,也不能算完整的语文教学。”再看看鲁迅先生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先生让孩子们读书,自己也读得很有兴致的描写:“头仰起,摇着,向后拗过去,拗过去”,沉浸在读的情境之中。 由此可见,“读”是语文学习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同学们要在语文学习中“入门”,乃至“入室”,必须讲求“读”,务必在“读多”、“读对”、“读好”上下功夫。2、诵读内容 诵读方式: 从简单到多样,体现趣味性 在诵读方式上,我们以兴趣为先导,以活动为载体,从学校、年级段、班级、家庭、个人几个层面展开,形式丰富,趣味十足。不同的诗词常常有不同的特点,根据风格
7、的不同采用不同的诵读方式,往往会达到神奇的阅读效果。实践中,主要创设了以下几种诵读类型:有故事引读、对照思读、儿歌趣读、情境吟诵、配乐吟唱、游戏诵读等。 情境吟诵。古诗词韵律、意境感很强,每一首诗都是一幅画,都是一首用心吟唱的歌。因此,在古诗词诵读中,我们不再单纯地向学生呈现文字,而是制作生动形象的课件,把文字放在画面中,同时配以与诗境、诗情相通的背景音乐。这时的古诗词,不只是文字,而是从视觉、听觉上同时作用于学生大脑的一个立体化的事物。这样一来,诗情、诗境在画面和音乐的作用下形象化、具体化了,学生反复诵读就会自然而然地入情、入境,轻松地读出诗的味道、诗的情感和诗的美感。这样的诵读,如同欣赏一
8、幅画、聆听一首歌,快乐而令人陶醉。可见,在诵读中用艺术手段创设意境,能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对照思读。把内容和题材相近的两首或几首诗词放在一起对比诵读,可以提高诵读的效率,提高学生对诗词的理解力和鉴赏力。如学习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和白朴的天净沙。秋时,教师可先出示这两首词让学生诵读,然后比较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接着,适时引入诗人的简介及诗的背景资料。最后,让学生反复诵读,读出诗情。 故事引读。喜欢听故事是孩子的天性。一般来说,每一首古诗文都会有一个不平凡的背景和事件,将凝练、优美的诗句转换成动人的故事,可以让学生在故事的带动下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体验诗人的思想情怀,提高古诗文诵读的效率。 游
9、戏诵读。喜欢做游戏是孩子的天性,如果把古诗文诵读有机地寓于游戏之中,就能达到润物无声的效果。如在跳皮筋、踢毽子、拍手歌、跳格子中边玩边跳,既能消除学习的疲劳,又能激发学生诵读诗文的兴趣。如我校开发的“拍手歌”:“你拍一,我拍一,一月梅花香又香。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你拍三,我拍三,三月桃花连十里。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春风有意艳桃花,桃花无意惹诗情;你拍六,我拍六,六月荷花满池塘。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你拍九,我拍九,九月菊花初开放。秋菊能傲霜,风霜重重恶。本性能耐寒,风霜其奈何!” 从个人诵读到组建诵读指导团队共同
10、诵读,从简单背诵到艺术熏陶、耳濡目染,快乐阅读的趣味性得到了很好体现。3、诵读方法新课改下的朗读教学的目标层次和方法(1)向学生讲解朗读的一般要求。朗读是一种技巧,它需要经过有意识的训练,达到一定的要求,才能传情达意,发挥它的重要作用。因此,教师要向学生讲解朗读的一般要求:重音、速度、停顿和语调方面的知识,让学生在朗读训练中有法可依,有章可循。(2)教师的范读与指导是关键。好的范读是最好的朗读指导,它对培养学生的兴趣,形成班级的朗读风气作用很大。同时也可适当利用电化教学,让学生倾听录音和模仿进行朗读。教师指导要切实中肯,在学生朗读前,根据课文特点,具体地从朗读速度、停顿、语调方面一一给予指导,
11、使学生把握朗读要领。在学生朗读中,发现问题及时指正。(3)要有计划地选择时机进行朗读。旨在理解课文,既可在分析课文前读,也可以在分析课文中读;旨在训练说话,可以分析课文后读;诗歌散文和古文的教学,朗读可贯穿教学过程的始终,使朗读教学成为理解课文的基本手段。(4)要合理选取朗读的方式。朗读方式可分为单独读、分组读、齐声朗读和分角色朗读。如需要起示范作用或检查时采用单独朗读;如遇到课文中精彩段落可采用分组读或全班齐声朗读;若课文中有人物对话多采用分角色朗读或全班齐声朗读。如日出一课就可以分角色朗读。(5)课外可结合第二课堂的开展。如举办朗诵会、演讲会、故事会等,既可对朗读水平进行检查评估,又能进一
12、步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也能培养他们的勇气和自信,有利于全面素质地提高,对学生朗读水平的提高,也无疑是极大地促进。4、诵读步骤1初读自主感知文本内容 感知文本的主要内容是深入理解文本的基础,而诵读又是感知文本内容的重要手段。只有通过反复诵读,学生才能充分感知文本的内容。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应放手让学生自主诵读文本,让他们在诵读中自主感知文本的内容。如在教朱自清春一文,首先让学生自由选择自己所喜欢的方式,尽情诵读。让学生在诵读中自主理清文章总-分-总的结构、盼春-绘春-赞春的顺序;概括出文本重点描绘春天的五幅画面: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让学生通过诵读感受到江南春天的温柔和一种催
13、人奋进的力量等。这样无须教师作过多的讲解,文本传递的主要内容学生在诵读中都可以自主感知到。长期坚持下去,学生必能增强自主学习的意识,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古人所说的:“书读百遍,其意自见”即是此意。 再读合作领悟文本情感 在学生初步感知了文本内容的基础上,教师就要引导学生去合作领悟作者及其文本中所蕴涵的情感。诵读也是领悟作者及文本情感的最佳途径。作者的情感多渗透在文本的字里行间,比较含蓄。有的不是学生凭一己之力所能领悟到的,需要学生通过相互合作才能深刻领悟到。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通过指导学生反复诵读、展开合作,共同领悟作者及其文本中所蕴涵的情感。如朱自清背影中的第一段只有一句
14、话。“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这句话在朴素的叙述中蕴涵着作者对父亲深切的思念之情;“我将他给我做的紫毛大衣铺好坐位。”在办丧事还须借钱的惨淡光景下,“他给我做的”紫毛大衣就更难能可贵了。文本这平平常常的词语中洋溢着一片浓浓的爱子之情;“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这句直接抒发了作者对父亲的无限怀念之情,余音袅袅,情思绵绵。领悟这些情感都需要通过教师引导、指导学生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来实现。在小组合作活动中,小组成员反复诵读,各抒己见,互相启发,共同领会作者及文本所蕴涵的情感。如果小组无法领悟,可提交全班讨论或教师作适当点拨。 俗话说:“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
15、个人的智慧总是有限的,集体的智慧总是无穷的。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指导学生展开合作,实现师生、生生互动,共同提高、共同发展。 三读探究品位文本妙处 在对学生进行情感的激荡之后,一个重要的环节,就在于引导学生对文本的佳点妙处进行探究品位。诵读还是探究文本妙处的有效方法。文本优美的语言、感人的形象、生动的描写、巧妙的构思、高超的手法都需要学生在吟诵之中去探究品位。如笔者在教学背影时,就让学生反复诵读文章的第六段,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去探究品位“探”、“攀”、“缩”、”“倾”等动词的表现力;去探究品位父亲背影这一感人形象以及作者通过截取人物状态中最鲜明、最动人的瞬间-背影来构建文章的巧妙构思;去探究品位作者
16、通过父亲的衣着、动作、语言等进行描写来塑造父亲形象的方法;去探究品位作者在叙事和描写中抒情的特点等。通过在反复诵读中探究品位这些佳点妙处,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自然就丰富多了、深刻多了。同时探究品位佳点妙处对学生积累语言,培养语感,激发进取心,增强创新能力都有莫大的作用。 四读拓展迁移学会运用 积累感悟语言只是手段,学会运用语言才是最终目的。诵读是学会运用的触发点。学生通过反复诵读,对文本优美的语言、精妙的手法等有了很深的感悟后自然而然地会触发他们的表现欲,想把自己刚刚悟出的一些运用语言的技巧展示出来。因此,教师要善于通过诵读触发学生运用语言的欲望,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如在教朱自清背影时,让学生
17、反复诵读文章的第六段,在诵读中,学生学会了一些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截取法选材构思的技巧等,定会跃跃欲试,教师再“因势利导”让学生联系自己生活经历,模仿本文的写法,写一段文字描述自己记忆中最难忘的“背影”?如风雨中、冰雪中父母送菜送钱送衣等,走后的情景。他们都能又好又快地写出来了。难怪古语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5、实验对象:八年级(3)(4)班6、研究过程:(1)选题阶段(2012年2月):认真选题,制定研究方案,确定课题。5认真学习有关教育和研究理论书籍,为课题开展做好理论准备。 ( 2)准备阶段(2012年3月):调查现状,查阅资料,学习相关资料并制定研究方案及研究计划。设
18、计调查问卷,组织学生认真填写调查问卷,并进行分析。针对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商讨,制定方案与措施。(3)实施阶段(2011年4月2011年5月):按计划实施各项活动,进行实践,不断调整研究的方法和策略。选取十五从军征和岳阳楼记等为构建高效课堂的课例,充分备课,认真上课,并进行研讨和反思。同时开展形式多样的语文诵读实践活动,布置个性化的作业,作好总结和记录。 (4)总结阶段(2012年6月):收集整理课题研究的过程性资料,进行分析、归纳、提炼、总结,撰写结题报告。四、研究结果与成效1、 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在教鹤群翔空,文中有一段描写鹤群飞翔的优美舞姿、赞美鹤群的勇敢的文字:“这种景观多么
19、壮丽啊!上百只鹤恰似飘摇于飓风的鸿毛,轻盈飞扬;又如海中的巨大漩涡,缓缓升腾。乍一看,鹤群排成圆形队飞旋,似在游戏;仔细看去,每一只鹤都一点一点冉冉高飞。” 对此,老师没有详作分析、点评,只是在播放的轻音乐的伴奏下,配之以彩色的几幅鹤群飞翔的画面,让大家轻轻吟诵,尽情玩味,反复体会文字所蕴含的意义,并展开丰富的联想,从而进入美的遐思中。课堂内充满了一种恬静而又明朗,激情而又和谐的气氛。很快,师生对鹤的敬佩感情进入高潮,并让学生们陶醉。这种朗读的效果显然是不容置疑的,我想我们的语文课缺少不了这种气氛。其实,朗读除了齐读有这样好的效果外,其他的如:分组读,分角色读,个人读,包括老师的范读,都能使课
20、堂气氛活跃,学习情绪高涨,领受语文学习的情趣。 2、增强记忆,加深识记的牢固程度。 阅读一篇千字左右的文章,默读所能记下的内容大概只有五分之一,而朗读一遍则会对二分之一的内容留下较深刻的印象。这是因为相对默读来说朗读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默读所用器官只有大脑和眼睛,且所视信息只有一次输入大脑的机会,而朗读过程刚要调动脑、眼、口、耳这几个主要器官,所视信息将有两次输入大脑(看到和听到)和一次输出大脑(读出)的机会,把学习、检查和复习融合在一起,效果肯定要好。尽管朗读的速度比默读慢,但良好的记忆效果足以抵消这点差距。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一生坚持朗读、背书,到八十岁时,他仍能背出圆周率小数点后一百位。所
21、以说,长期坚持朗读能使记忆更迅速、更牢固。 3、培养学生的语感 叶圣陶先生说:“语感是一种文学修养,使人们对规范语言的感受和语言运用中养成的一种带有经验色彩的比较直接迅速的感悟领会语言文字的能力。”众所周知,学习英语常常要读、要背,除了能增加词汇量外,还有一个培养语感的问题。随着考试对语言的要求越来越高,不少同学对文章中心的把握、问题重心的揣摩、词句运用的作用,“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情况还屡见不鲜,个中原因,就是分析文章的能力还不高,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悟性”还不高。此时,我们有些同学就不能仅从分析文章的方法上找原因,更应当多多朗读,这样,会使你对语言文字有灵敏的感觉,并在此基础上悟出文中所
22、阐述的内涵,这样在回答问题的语言上通顺流畅,做到简洁正确,明白无误。 现行教材中的每一篇文学作品都是经过精心挑选和编排的,注意到知识的系统性和科学性,有着生动活泼的语气、节奏、句式、格调,蕴含着作者的情感意旨。因此,在语文课的教学中,让学生反复朗读,通过朗读、揣摩,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别林斯基曾说:“阅读时,你到处感觉到他的存在,但却看不见他本人;你读到他的语言,却听不到他的声音,你得用自己的幻想去补足这个缺点。”没有想象,就无从对语言进行感受和理解。因此,在学生朗读时,还要帮助学生凭借想象走进作品所描述的那个看得见、摸得着,能闻其味、听其音、辨其色的活生生的具体形象的世界。同时,运用形象思
23、维去感受语言文字的意蕴和情感。当然教学中朗读的形式可以多样,如齐读、轮流读、指名读、引读等等。总之,语感培养有着丰富的内容和方法,而朗读则是提高学生语言感悟能力的行之有效的好方法。 4、发展学生的思维 “在语文教学中,要重视发展学生的思维,促进语言与思维的统一发展。”而这一目标的完成,朗读教学担负着十分重要的任务。通过朗读,把语言文字化作鲜明的视觉形象再现在学生面前,唤起学生的想象,让学生自觉或不自觉地获得语感,引起感情上的共鸣,使学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历其事、如临其境,从而受到教育和感染。 实践证明,学生感情朗读的水平标志着形象思维的水平,感情朗读能力愈提高,形象思维能力愈发展。所以,在
24、实际教学中要积极引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5、提升文学素养。 同学们经常接触的散文是作者对人或事物的一种美的发现,也是对人生或自然的感悟,它蕴含着深刻的内涵、深邃的意境。读这一类文章,我们可以通过有声语言来品味,进行再创造。 不妨回味一下,朱自清先生的背影一文,那种慈母般的父子情怀,朴质、清淡、素雅不加任何雕饰的语言怎不使你动容: “我看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 没有任何雕饰,全凭自然感情的流露,平淡中见隽永,真是个“情动于中尚不能自已”。平淡质朴的语言需要通过朗读,品味出文字背后
25、的意蕴,有韵律节奏的语言更要读,更要去细心体会、品尝,感悟精神意象,久而久之,文学修养就自然会得到提高。 6、提高学生的审美 语文教材中绝大多数的范文是文质兼美的。如果说范文创造了“美”,那么教师就应当指导、帮助学生一起对“美”进行创造。语文教学中教师要从学生的审美需要出发,用感情线牢牢地牵住学生,以情激情,有效地传情播情,让课堂充满诗情画意,引导学生处于自由、愉快、活跃的气氛和抒情格调中,调动情绪,饱含感情地朗读,从而让学生体会文章的语言美、情感美、意境美,并从中受到感染,得到教育,提高审美的情趣与能力。 7、激发学生的兴趣 让学生在愉快的心境中高质量的学习,我们称之为学习的高峰体验。那么学
26、生为什么会爱上一些老师的课,觉得学起来轻松有趣,恐怕就是该教师善于激发学生的这种课堂学习高峰体验,由此我很主观的认为:一个真正成功的语文教师就是一个善于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的艺术家,而朗读就是激发学生兴趣的有效途径之一。 课堂上,学生的情绪易受教师感染,特别是范读时,声情并茂,有时加上自创的动作,以丰富的表情,优美的声音去感染学生,这样自然就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让他们乐于模仿教师的言行。这是一种激发学生兴趣的朗读方法教师范读法。 除此之外,还有朗读竞赛法、分角色朗读、不断鼓励法等等都可以采用。 8、提高学生“说”的能力。 在长期的语文教学中,我发现有不少学生在发言、回答问题时声小语低,吐
27、字不清,而这些学生往往读的能力较差。所以,若想“说”好,还得先“读”好。 为了帮助学生克服不会“说”的弱点,在教学中,我从读准字音入手,让他们读书时放声朗读,这样一遍一遍由浅入深,不断加强训练,学生读和说上口了,声音洪亮了,口齿也比原来清晰了。 此外,还有一些学生回答问题时,语言平淡,语速过慢,比较罗嗦。因此在教学中,我抓住朗读这一环节进行训练,要求他们注意语气的恰当运用。如陈述句,语调要平缓;疑问句,语调一般较高;感叹句,语调一般较低等。从表达的内容来说,语音长而缓,一般用语庄重、严肃、悲伤场合;语音短而急,一般用于表达惊讶、兴奋、激动之情。在教学中,随时注意指导纠正,这样学生就逐渐形成了良
28、好的说话习惯。 五、存在问题及改进 通过课题研究与实践,我虽然取得了初步成效,但任重道远,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我发现研究过程中仍存在着不足。主要有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1、升学率地制约。教学的一切活动都围着考试的指挥棒转,考试考什么,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从多年的中考、高考看,对朗读的考查很少,在盛行片面追求升学率的今天,人们自然对朗读教学不感兴趣。结果是教师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讲练中去,学生仍然不会读书。2、缺乏足够地认识。有的教师以讲“效率”为名,课堂教学一味以讲为主,大量灌输,惟恐朗读会占用时间。学生的读,多采用默读的形式而且多是在无目的、无要求、无指导、无反馈的情况下进行,大大削弱
29、了朗读教学。他们错误地认为,学生只要对课文中的生字、生词会认了,理解了,就会念书了,而对于朗读的诸种功能缺乏足够地认识,不去认真研究、探索、应用。长期以来,形成了教师大声讲,学生默默听的单调、沉闷、低效的教学局面。3、教学评估的误导。一些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学校的领导以及教研人员听课、评课,常常把教师讲得怎样作为评价课堂教学的依据,津津乐道于听“讲”。听课就是听教师如何“讲”,评课就是评教师讲得深不深、透不透,这种某种程度上助长了“讲”风盛行,大“讲”特“讲”,以致常常出现一节课教师从头讲到尾,直到下课学生也没打开课本的怪现象。那么,应如何改变这种状况呢?首先,要冲破片面追求升学率的羁绊。在教
30、学中要把朗读训练切实重视起来,把教学大纲中关于朗读训练的要求落到实处,尽快从考什么教什么的“应试教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把读书的权利真正还给学生。其次,充分认识朗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意义。朗读是重要的教学方式,是进行语文教学的一种非常有效的辅助手段。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教会学生运用语言,而朗读则是达到此目的的重要途径。历代有所建树的人无不重视朗读,叶圣陶、吕叔湘、张志公三位语文教育大家就十分强调通过反复诵读来体会范文的意味、情调和文气。由此可见,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特殊意义。可以说,强调朗读,并不是观念更新问题,而是语文教学继承优秀传统,使之返璞归真的问题。最后,采取得力措施,确立初中
31、语文朗读教学的目标、层次,切实加强朗读教学,将朗读教学落到实处。参考文献: 1、中学语文教学大纲 2、洪宗礼主编的初中语文教材及参考3、初中语文教学必须重视诵读(教育网佚名)4、探索初中语文诵读式教学步骤(教育网佚名)附件材料1十五从军征教案设计教学目标: 1、了解诗歌大意,学习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联想、想象,揣摩理解诗句含义,初步把握乐府诗的语言特点。2、在熟读的基础上,揣摩诗歌表达的情感,并有感情地朗读。3、了解古代兵役制度的残酷,感受战争给人民生活带来的苦难,激发学生热爱和珍惜和平生活的情感。教学难点: 了解诗歌大意,学习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联想、想象,揣摩理解诗句含义,初步把握乐府诗的语言
32、特点。教学准备:学生:读通诗句,对难字注音,标注自己不理解的词句。教师:课件教学过程:一、回顾导入:1、同学们,在讲新课前,请回顾一下,我们曾经学过哪些有关战争的课文?2、这仅仅是我们在课本上学的有关战争的课文。其实,描写战争的文章远不止这些。因为从古至今,战争一直是人们关注的主题。今天我们学习的这首诗,也是与战争有关,题目是:(齐读诗名)十五从军征。二、解诗题,知诗人:在诗的题目中,从哪儿可以看出是与战争有关的?(从军征,被征到军队里打仗)。这首诗是两汉时期的乐府诗,选自乐府诗集,它来自劳动人民中间,没有具体的作者。我们再读课题:十五从军征三、初读诗歌,了解诗意:1我请一个同学来读读这首诗,
33、看看大家预习的情况怎么样。(个别学生读诗歌)2、这首诗歌有很多生字比较难,咱们一起来看看这些容易读错的字:(出示课件,生跟读:冢,窦,雉,舂,羹,贻.)3、通过预习,诗中的词语你都理解了哪些,我们来共同讨论一下?4、了解了词语的意思,请大家结合刚才的交流,尝试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学生自己说一说)5、谁能连起来用自己的话说说整首诗的意思?四、深入诵读,展开联想:1、这是一位15岁参军,80岁才得以回乡的老兵。这首诗开篇第一句就给我们介绍了老兵一生的经历。学生读: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他服了多少年的兵役?65年。这是人生绝大部分的岁月。在汉朝,男子二十三岁起正式服兵役,直到五十六岁止。如
34、遇战争,还要做好随时从军的准备,兵役时间可能会更长,这位老兵十五岁参军,80岁才离开战场踏上回乡的路程,体会一下,此时的他心情怎么样?(学生个性化地朗读)2、是啊,虽然历经了艰辛,但终归活着回来了,这毕竟是件可喜的事。板书:喜他欣喜地归来,道逢乡里人,便向乡里人打听“家中有阿谁?”乡里人是怎么告诉他的?学生读乡里人说的话:“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假如你是乡里人,会带着怎样的心情告诉老兵这个消息呢?不仅是乡里人,连我们每一个人心里也是充满悲伤,(学生齐读)假如你就是老人,听到乡里人的话,这时候的你会是什么反应,什么心情?3、可是,这样的打击才刚刚开始。80岁的老人拄着拐杖,一步一步,由远及近
35、,走近自家小院,他看到的是什么呢?(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发挥你的想象:配乐,师读那四句诗)你看到了什么样的景象?学生再读: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4、情景诵读:看到这一切老人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再也看不到熟悉的亲人,感受不到热闹的家园了。我65年思念的家啊,竟成了我65年苦苦期盼的家啊,竟成了我65 年魂牵梦的家啊,竟成了65年的思念,65年的期盼,就这样化作了满目苍凉。然而65年前,我离开家时,我的家并不是这样的啊,它会是什么样呢?5、而现在呢,一切都已经荡然无存,不复存在了,剩下的只有苦苦思盼的亲人成了荒野枯骨,曾经热闹的家园也是一片荒凉破败,这真是久而不归,归而不
36、见啊,这番荒凉的景象,怎不让人悲伤难过呢!板书:悲6、在这样的一个家中,80岁的老人是怎么生活的呢?学生齐读: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这样的饭菜,吃起来是什么味儿呀?结合刚读的句子来谈。他的苦,不仅是生活上的艰苦,更是失去亲人,无依无靠的心里的痛苦。让我们用朗读读出他心里的苦吧!(学生齐读)分角色朗读:女生读生活上的苦,男生读精神上的苦7、面对这一切,他只能是:学生读: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只能是老泪纵横,无声地哭泣呀!板书:泣他在泣什么?他为什么而泣呢?(请同学们发挥你的想象,并提笔写下来,一段话即可。)8、情景诵读:当老兵思念自己朝思暮想的亲人时,他只能是当老兵思
37、念他和蔼可亲的乡邻时,他只能是当老兵思念那些在战场上出生入死的战友时,他还是当老兵想到自己将孤苦伶仃、无依无靠时,他更是人世沧桑的老泪,落在他破旧的征衣上。同学们,他怎能不黯然神伤啊,仅仅是汉武帝在位,五次讨伐匈奴,就导致全国有一半的人因为战争死亡,有一半的人成了。学生读:松柏冢累累五、小结,升华主题:1、这就是这位80岁老兵回家的经历,让我们一起用朗读读出老兵从喜到悲再到泣的回乡历程。2.古诗重在诵读,下面让我们自由诵读,再次走进老人的内心。3、通过这首诗,你对战争又有哪些新的认识?4.是的,战争是残酷的,老人的悲苦经历只是当时遭受战争苦难的人们的一个缩影,古往今来,不知多少家庭因为战争而妻
38、离子散,家破人亡,即使在崇尚和平的今天,世界上仍有人在忍受着战争的痛苦,请看图片。(多媒体展示)5、此时你最想说些什么?6、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始终有战争在相随,无论哪一个朝代都战争的刀痕。出示知识扩展7、让我们唱响让世界充满爱,愿我们的世界充满和平,充满光明,充满爱。(多媒体课件播放音乐和战争的幻灯片)板书设计喜-悲-泣附件材料2语文诵读兴趣调查表1、你喜欢朗读语文吗?(1)喜欢(2)一般(3)不喜欢2、你不喜欢朗读语文的原因是什么?(1)枯燥无味(2)很难读,很难学(3)要记要背的东西太多(4)没什么用处3、你认为学好语文有哪些方法?(至少列三条)附件材料3八年级(3)语文朗读调查表实验前实验后不喜欢24(53.3)12(26.7)一般10(22.2)6(13.3)喜欢11(24.4)27(60)附件材料4八年级语文(3)(4)古诗文阅读与默写成绩对比调查表(平均分)(3)班(4)班第一次月考(3月16日)14.1214.33中段考(4月19、20日)13.7913.28第二次月考(6月1日)16.4315.62通过对比得出,(3)班古诗文成绩高于(4)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