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案例:记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一次尝试.doc

上传人:仙人指路1688 文档编号:4054570 上传时间:2023-04-02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语文案例:记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一次尝试.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初中语文案例:记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一次尝试.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初中语文案例:记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一次尝试.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初中语文案例:记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一次尝试.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初中语文案例:记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一次尝试.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初中语文案例:记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一次尝试.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语文案例:记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一次尝试.doc(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记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一次尝试案例背景:语文教师大都有这样的体会:如果文本是贴近生活的内容,教学起来会很轻松;如果文本涉及深广的历史背景,或有较深的思想内涵,教学起来就很费力。例如毛泽东的沁园春雪,上阕写北方雪景,学生如果不能动用中国北方地形地势方面的知识储备,就不能很好地领会诗人虚实交融动静结合的高超的写景技巧和豪迈的胸襟、乐观的精神。下阕论古代历史,如果学生对这些帝王功过是非所知甚少,自然也无法领会作者谈古论今纵横捭阖的英雄气概和建功立业的伟大抱负。事实证明,许多文本的成功解读,受制于学生所掌握的自然科学知识和社会科学知识,尤其是史、地、哲、美等人文学科知识。但是学生们并没

2、有认识到各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对他们建立科学完整的知识结构有着重要的作用,他们往往会把某几门课当成“副课”。许多学生和老师是很现实很功利的,考什么就学什么,怎么考就怎么学。结果语文学科首先遭殃。我们的学生在阅读时疏于联想,大大影响文本的解读质量;在写作中不善借用,常发“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感叹。由此可见,语文学科若离开其他学科知识的渗透,语文就成了“孤家寡人”。所以,在语文阅读教学实践的磕磕碰碰中,我产生了借“他山之石”,来攻文本解读之玉的构想,并通过尝试,证明这是切实可行的方法。案例描述:鲁迅先生的文章大都语言凝练,内涵丰富,思想深邃,学生普通感觉艰深难懂。人教版语文教材九年级上册选编的杂文中

3、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就是这样一篇文章。它跟以前入选浙教版教材的最先与最后有着相似的写作背景,后者也曾令学生十分头疼。记得当时我用了三节课才勉强把课文讲完。复习时学生要我把文章再讲一遍,又花了一节课,结果仍然有人说不懂。这回,我想先用最先与最后作一次尝试,看看我的“引石攻玉”计划能否实施,是否有效。吸取以往的经验教训,我决定以“难句解读”为突破口。以下是教学过程的节选。师:我看了同学们上交的疑难句子摘抄本,发现“战具比我们精利的欧美人,战具未必比我们精利的匈奴蒙古满州人,都如入无人之境”这句话中奖率最高。所以今天的课就从这里开始。我们先理一下句子的结构。这是一个单句,主语由两个并列成分构成,“都如

4、入无人之境”是谓语部分。同学们,当你读到“战具比我们精利的欧美人”时,联想到了哪些历史事件?生1:我想到了第一次鸦片战争和第二鸦片战争,八国联军侵华,中日甲午战争。生2: 还有抗日战争。生3:抗日战争不能算,鲁迅先生的这篇文章发表于1925年12月,那时候“抗战”还没有爆发呢。(学生们向他投去了敬佩的目光。)师:你说得很对,大家看一看文后的时间就知道了。以后我们读文章,不能忽视文中的点滴内容,尤其是文章的写作背景,这也是读懂一篇文章的重心所在。生4:我有个疑问,日本是亚洲国家,鲁迅先生说“欧美人”,应该不包括日本吧?师:这个问题有点复杂,已不只是语文知识问题了。有谁能解释?生5:可能是因为鲁迅

5、曾经留学日本,对日本人笔下留情吧?生6:我认为这位同学说得不对,鲁迅先生不是这样的人。这篇文章也不是在揭露侵略者的罪恶,而是在批判我们中国人的一些丑陋本性。我记得社会老师曾经讲过,日本在明治维新之后迅速崛起,政治经济都是向欧洲学的,所以习惯上把日本归入欧洲。(他的解说得到了所有同学们的认同。他是本班的社会课代表。)师:刚才的讨论看来很散,但却很有意义。一般认为,“战具比我们精利的欧美人”是指1840年到1919年间用战舰大炮等精良的武器轰开中国大门并大肆掠夺的外国列强。那是一段饱含辛酸与屈辱的历史。造成当时现状的原因除了外国列强的贪婪无耻,还有中国政府以及部分中国人的懦弱无能。所以,读到这句话

6、,你能联想到那段历史,你就能体会到鲁迅先生的沉痛心情。那么,“战具未必比我们精利的匈奴蒙古满州人”又让你联想到了哪些历史事件?生:岳飞抗金,最终失败算不算?师:算啊。同学们的思维不要被战争框住,还可以往朝代的更替,和亲的政策,著名的将领等方面去想。(受到启发,学生们纷纷举手发言。他们提到了“李广、霍去病”等抗击匈奴的汉朝名将,让皇帝后悔让男人羞愧的和亲的昭君,和王昌龄那首堪称唐代边塞诗之首的出塞;他们想到了蒙古族消灭宋朝建立元朝,满族入主中原建立清朝的更替演变。虽然这两个朝代的统治也有可圈可点之处,但总的来讲还是延缓了社会文明的进程。学生们终于明白,光辉灿烂的历史背后有着浓重的阴影民族的劣根性

7、。)生:老师,前几天我读到一篇写长城的文章,作者说长城这个全世界有名的辉煌建筑,其实是中华民族长期以来消极抵抗、闭关锁国政策的产物。我当时很不理解怎么可以这样看待长城?它可是我们民族的骄傲啊!现在我觉得他的说法也有道理。师:是啊,我们读文章往往是这样,今天没读懂的,隔几天就读懂了;以前以为读懂了,实际上根本没懂。文章并没有变,是我们读的人在变,因为我们掌握了更多的知识和新的方法。不信我提个问题考考大家,“战具比我们精利的欧美人”和“战具未必比我们精利的匈奴蒙古满州人”作为主语的并列成分,顺序能否调换?(这个问题一时无人回应。有人陷入了沉思,有人开始和同桌窃窃私语。在以前的课上,我曾经讲过并列成

8、分表面上是并列的,内部还有深层的关系,是不能随便交换位置的。两三分钟之后,有学生举手了。)生7:是不是按照入侵者给我们带来的苦难从大到小的顺序来排列的?生8:不,是从小到大。(见两位同学的意见针锋相对,其他同学都饶有兴趣地看着他们。)生8:我的意思是“中庸之道”给我们国家和民族造成危害的程度从小到大的。因为近代史上我们面对的是拥有先进武器的入侵者,不能抵抗还能找找“实力不济”的借口。而汉唐宋明在我国历史上是比较强盛的朝代,居然也拿文化落后的游牧民族没办法,真是太窝囊了。(同学们都不约而同地为他鼓掌。他还是那个社会课代表。)师:刚才这位同学讲得很精彩,可以说真正读懂了作者的意图,先生若泉下有知,

9、一定会感到欣慰的。鲁迅先生当年写文章的目的就是揭露和批判“中庸之道”给我们国家和民族造成的严重危害,先生的痛心疾首之感就隐藏在这些文字的背后,我们必须联系自己学过的相关历史知识,才能真正领会。这是我们从刚才的讨论中得到的启示,我给它起了个好听的名字“借石攻玉”,当然这里的“石”不一定是社会历史知识,也可以是其他各门学科的知识和方法。让我们试着运用一下。学生再次细读课文。有人沉思默想,有人奋笔疾书,有人喃喃自语。文中许多高度概括的语句,此时仿佛有了血肉,有了灵性。在理解四个“少有”这一关键语句时,有个学生提出了与作者不同的意见,说中国并不缺乏这样的人,还举了不少历史人物为证,如项羽、苏武、文天祥

10、、谭嗣同等等。经过老师的引导,学生很佩服鲁迅先生用词的准确,因为他说的是“少有”,并不是“没有”。如果“没有”,古老的中华民族不可能延续几千年,当时贫穷落后的中国也毫无希望可言。所以鲁迅先生要热情赞扬“虽然落后而仍非跑至终点不止的竞技者” 和“见了这样竞技者而肃然不笑的看客”,称之为“中国将来的脊梁”。因为只有“不耻最后”,才能“敢为最先”。通过难句解读,只花了两节课,大多数学生就读懂了这篇文章,并对鲁迅的杂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后来,课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学得非常顺利,学生们兴趣浓厚,热情高涨,妙思连连。当我要求学生举出古往今来没有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的具体例子时,平时注重积累的几个学生唱起了

11、主角,一下子举出了好多,让其他同学倍感羡慕和愧疚。他们不但明白了“借石攻玉”的好处,也享受到了阅读的乐趣。教学反思:1、“借他山之石以攻玉”有助于达成阅读的主要目标实现知识建构和获得审美享受。阅读的过程既是融会贯通各种知识的过程,也是放飞想像跨越时空界限的过程。我在本案中进行的“借石攻玉”的尝试,可以实现各学科知识之间的相互渗透与融合,使学生建立起科学合理而又丰富多样的知识结构,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运用知识的实际能力,为学生个性化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应当是一种有效的尝试。通过实践,学生明白了积累各学科基础知识的重要性(无论是对本学科的学习还是对其他学科的学习都有帮助),同时也获得了解读

12、貌似艰深生涩的文本的经验(这是一项富有挑战性的有益而且有趣的活动)。倘若把我的尝试比作他山之石,那么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学习兴趣的浓厚就是我要攻的一块美玉。2、“借他山之石以攻玉”符合现代教学理念,有一定的科学性。上世纪末,西方现代教学理论如潮般涌入中国,尤其是“对话理论”广受关注,专家和教师们重新审视传统阅读教学,进行了不少有意义的探索和实践。此种理论认为,阅读的本质就是对话。在阅读过程中,学生能否与文本与作者展开对话,以及对话到怎样的程度,往往取决于学生与文本与作者的距离能缩小到怎样的程度。解读一篇特定背景下写就的反映一定思想内涵的文本,了解背景和储备相关知识是前提条件。从这个意义上说,我

13、的“借石攻玉”的尝试就等于把学生头脑中的“他山乱石”整理堆砌成一个坚实的平台,让他们站得足够高,使对话能进行并深入下去。在学习舒婷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时,我也引导学生做“借石攻玉”的尝试。这首诗歌最大的特色是意象的选择。这些意象有什么含义,诗人为什么要选这些意象,意象前所加的修饰语起了怎样的作用,都需要学生调动相关知识经验和生活体验,深入研究和琢磨之后才能明白的。比如诗人选取的第一个意象“破旧的老水车”,为什么不说“数千年来”纺着疲惫的歌?这数百年和数千年的区别,要联系中国农业发展史来理解。中国农业,曾经走在世界的前列,有着辉煌的过去。只是最近几百年来被西方国家科技的飞速发展远远地甩在了后面

14、。再加上人口的膨胀,这辆农业的老水车早就疲惫不堪了。在这首诗歌意象的丰富含义被学生一一解读之后,有个学生问我:“诗人最后表示自己愿为祖国未来而奋斗,为什么把你的自由这个短语放在最后?”当时我没有直接作答,而是让她回忆裴多菲的诗句“生命诚宝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我以为这首诗是攻玉之石。学生一开始若有所悟地点点头,随后却连珠炮似地提问:“为什么在裴多菲眼里自由比生命与爱情更重要?为什么对一个国家来说自由是最高境界?一个国家的自由具体指什么?”这些都是哲学层面的问题,不是一下子能解释清楚的,但我意识到,我在帮助学生唤醒文本的同时,也把学生沉睡的心灵唤醒了,实现了学生和文本之间真正

15、的对话。另外,从思维学的角度来看,“借石攻玉”可以使相互独立的学科知识经验之间形成各种联想,培养直觉,触发灵感。 3、如果“借石攻玉”能够成为大家的共识,那么在实施过程中一定要把握好“度”。人们常说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我在教学实践中体会到,语文的阅读教学不能停留在语言语法或修辞层面,只解决语言文字或语言文学问题,而要根据文本内涵,从多方面去解读。这样学生才能学得自由,读得深入。也就是说如果不“借石攻玉”的话,玉是无法成器的。这就需要我们教师有广博的知识,不然无法与学生对话,也无法引领学生读懂读透文本,即不能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当然也不能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新课标实施过程中,一些地方的语

16、文课堂教学出现了失控现象,什么东西都可以往语文课里装,绘画唱歌弹琴跳舞演戏等等。还有一种做法是内容的无限拓展。为了一篇文章的教学,搞了许多相关链接,又没有足够的时间认真研读这些资料,要么是匆匆忙忙走过场,要么是挤占大量的课外时间。我想,凡此种种,大都是玉石不分以致本末倒置的缘故。好比是一堆乱石把一块璞玉给掩埋了,语文课的语文味跑丢了。要走出这些误区,必须牢牢记住:“借石”只是手段,“攻玉”才是目的。无论我们用怎样的石头(创设情境氛围,提供背景资料,激发阅读兴趣,开展探究活动等等)来攻玉,我们的目的只有一个:成功解读文本,建构知识体系,获得审美享受和人生体验。所以,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原有知识水平, 以此为基础选择教学内容,确定教学目标,激活学生的知识储备,让学生跳一跳能摘到桃子。 我在上述实践中,借用的大都是学生初中阶段已经学过的其他学科的知识。当我引导学生回想这些知识时,他们有一种故人相见的亲切感,使整个学习过程显得轻松愉快。当同学发言或教师引导总结的时候,大多数学生脸上带着心领神会的微笑。这不正是我们做教师的所向往的美妙境界吗?“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希望我的探索和思考能像他山之石一样,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他范文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