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论文:合适的才是最好的——新课标个性化教学尝试.doc

上传人:laozhun 文档编号:4054655 上传时间:2023-04-02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语文论文:合适的才是最好的——新课标个性化教学尝试.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初中语文论文:合适的才是最好的——新课标个性化教学尝试.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初中语文论文:合适的才是最好的——新课标个性化教学尝试.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初中语文论文:合适的才是最好的——新课标个性化教学尝试.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初中语文论文:合适的才是最好的——新课标个性化教学尝试.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语文论文:合适的才是最好的——新课标个性化教学尝试.doc(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合适的才是最好的新课标个性化教学尝试从目前所倡导的新课标要求来看,学生读文本所产生的疑惑,获得审美价值体验,靠的是平时的生活积累和自身的感悟。教师只是做必要的点拨或理论方法的指导,引领学生走进文本,体味生活。一个性解读,走进心灵鲁迅作品难懂难教,这是许多人的同感。刚接触鲁迅的风筝一文,学生往往会产生这样的疑惑:印象中的伟人,怎么在儿时会有这么不近人情的一幕?而“风筝事件”中的鲁迅为何还要把自己塑造得如此“凶神恶煞”?他的弟弟真的“全然忘却”、“毫无怨恨”了吗?风筝的主题到底是什么?七年级(上)人教版风筝的编者是这样解读的:“这篇散文中,有鲁迅的兄弟之情,有游戏之于儿童的意义,有鲁迅的自省精神,

2、有鲁迅对小兄弟身受虐杀却无怨恨的深沉感慨。”编者还为我们提供了一篇风筝思想内容面面观的资料“可以从儿童教育的角度、批判封建教育思想和伦理道德的角度、自我解剖的角度、亲情的角度、追求美好事物的角度等方面去理解这篇作品的思想内容。”这就彻底打破了过去定于一尊的解读模式,回归到人文的本义即让师生回归人性本真,即真实、自由、个性地解读作品,与作者同呼吸、共命运。在课文拓展延伸时,我问学生最认同风筝的哪个主题? 许多学生不假思索地一致赞同“儿童游戏的意义”。“喜欢理由”中有一句话值得注意:“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显然,学生在文章中找到了生活的共鸣,他们从“弟弟”的遭遇中发现了自己的

3、痕迹:想玩而玩不痛快。也就是说,他们并不是从理论的高度阐述课文主旨,而是根据生活经验进行了体验。“鲁迅讲出了我们的心里话”,这就是初一学生的文本解读。虽然未必准确,但却说明作品的生活化是吸引孩子的又一大原因。学生“不喜欢”文学作品的理由往往是:“跟我们生活又没什么关系”、“跟我们生活不大相干”显然,除了形式陈旧单调外,内容距离生活过远也是它们不受欢迎的原因。其实,鲁迅的文章并不难懂,只是我们不熟悉而已。读的多了,就能一步步理解,走进鲁迅的世界,体会鲁迅的心灵。于是,我课后向学生推荐阅读鲁迅的社戏、故乡、从百草原到三味书屋等作品。这些大多是对儿时生活的回忆,少年闰土也好,社戏也罢,旧绍兴特有的风

4、土人情,孔乙己的茴香豆、阿Q忧愁的面孔、百草园的石井栏、三味书屋等,他们惊奇地发现,鲁迅笔下的小伙伴,也有着同龄人的真实性情。从而拉近了彼此的心灵距离。在接着的一堂课里我做了这样的设计:1 你说说印象最深的、最快乐的“儿时游戏”。2 与长辈有过类似的冲突吗?后来有过反省吗?顿时,学生的记忆之门一下打开,畅所欲言。学生对这一话题的写作充满了极大的热情。显然,风筝在这个层面上,鲁迅已成了活生生的人, 作品又体现了人性的本真。课堂教学也充满了人情味和生活味,学生进一步体验到了作者的喜怒哀乐,也体会到了童年往事中的个性张扬,感悟到体验的快乐。当然,在引导学生进行经典文本的阅读时,同一篇课文,不同教师有

5、不同的切入点,如何在学生的“喜欢”上,保证教学内容的“适宜性”?选择和突破教学内容重难点的依据是什么?对教师来说,重要的是如何架起一座能沟通学生原始经验和文本经验的桥梁。二 突显个性,引领传承引领是一气质,一种涵养,一种艺术。教学艺术永远是智慧的艺术,富有学识的教师永远让人感到从容洒脱。记得曾经观摩过一次省级教学研讨活动-“非预设性”、“非指示性”、“生成探究”三种教学模式,三方论坛各抒己见,针锋相对。不难发现,近几年的教学研讨会或公开课正在悄悄地发生着变脸。其中少了许多作秀的成分,多了问题或缺陷的生成性。衢州市江山中学的名师郑逸农老师,所展示的“非指示性”教学范例杜甫的客至似乎不够完美,少了

6、点课堂的流畅性和学生认同感。但是,他的教学策略是比较理性和冷静的,他的“不以老师的答案左右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的教学理念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郑逸农老师本身具有学者的风范,却不以单一的标准来约束学生的思维,使之呈现随意性或多元性。学生在不断的探究中寻求合适的答案,这在异彩纷呈的学术大讨论中突现出来,确实需要一定的勇气和魄力的。当然,“曲高和寡”,在场的许多师生可能不会投认同的一票的。至于他的这一课堂设计是否“适合”诗歌教学的特点,正如他所说的仍属于探索的阶段,我们也正拭目以待。而特级教师崔国久老师为代表的“非预设性”教学理念,似乎在幽默的调侃中更令人折服。“非预设性”教学强调问题的课

7、堂生成性,教学者在现场因势利导,师生互动对话,重视学生对文本的感悟。教学时,时剑波老师把发问和对问题的选择权都下放给了学生,让学生随着问题的深入走进文本,是学生忘却了置身在课堂,去领略边城小镇远离喧嚣的宁静之美和淳朴的人性之美。有时,个性的解读演化成了妙趣横生的辩论对抗赛。学生对文本的研读之深入,情感的价值取向之多元,对人性和自然的哲理之思辩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样,课堂讨论的参与者师生互动对话,加上教师及时的点拨,对有价值的问题做了理论性的总结提升。这 “非预设性”教学模式的范例,使听者动容,教者舒心。这样的课堂正是学生所喜欢的。这不正是我们教学者所一直努力追求的境界吗? 至于连晓老师为

8、代表的“生成探究”教学模式,姚安宁老师的展示课鲁迅先生的风筝,把强调情境,合作、探究、归纳式作为教学的宗旨。教学中着重体现作者与读者的精神对话,在教师的引领下,对作品进行审读审视,使学生的内心获得最大的精神体验,对主题的理解也得到了升华。待添加的隐藏文字内容2“三方论坛”向我们阐释了课堂教学的价值取向问题,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学生的阅读能力、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综合性的提高。当然,“喜欢”和“适合”存在着辨证的对立统一关系。学生所“喜欢的” 并不是都是“适合的”教材的,反之亦然。当然,“三方论坛”中所倡导的先进的理念和崭新的思路,何时真正转化为语文教学改革的具体行动,其生命力如何?还

9、有待于时间和实践的考验。三演绎个性,发挥优势教师的个性特点也不容忽视。选择教学策略应符合教师自身的特点,发挥教学优势。这样,才能教得活灵活现,博得满堂喝彩。记得刘飞耀老师在浙江省优质课展示中,他执教海燕时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出示优美的多媒体画面,先后播放三种不同风格的交响乐,配以抒情的课文朗诵。让学生品味散文诗优美的语言,聆听选择合适的音乐。娴熟的朗读技巧犹如电视配音。执教者不就是凭自身良好的播音员素质,来展示自己独特的教学魅力吗?如果你不擅长这些,却硬要模仿,岂不是东施效颦,弄巧成拙?传统教学和现代教学的距离到底有多远?如何在“喜欢”或“适合”中来个折中的选择,在这样一个不断追寻的过程中,我

10、们不可丧失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在教学中不断寻找思维切入点,从教材特点、学生实际、教师个性出发,综合考虑选择适合的教学策略,进行创造性教学。这样,不仅使学生通过自身学习和探究找到了答案,而且锻炼了他们的思维,提升了整个教学过程的品质。语文教学,要让学生在良好的语文环境中,潜移默化提高语文素养。而课堂就是给学生提供一个探索、质疑、讨论、创造的平台,其实,真正的好课哪有什么观赏性?真正的大家是有思想、有境界、有风格而无技巧的。朱自清、叶圣陶没提过什么教学法,我看他们对一些文章的分析和讲解很平实,但极精当、大气。学生的“喜欢”和教材的“合适”呈现了和谐统一的关系。让语文素质化入人的整体,成为学生作为人的一部分,这些都是我们所追求的终极目标。总之,这课堂教学的现实是纷繁复杂的,正如打开的“潘多拉盒子”,课堂教学既要注重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又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在教学实践中,为了优化课堂教学,我们不妨借鉴一些名师的教学策略。国画大师齐白石曾对他和谐统一的学生说:“像我者死,学我者生。” 新大纲、新教材的使用,个性化教学成为必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他范文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