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小论文走社会主义道路是 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doc

上传人:laozhun 文档编号:4054843 上传时间:2023-04-02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3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史小论文走社会主义道路是 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历史小论文走社会主义道路是 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历史小论文走社会主义道路是 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历史小论文走社会主义道路是 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历史小论文走社会主义道路是 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历史小论文走社会主义道路是 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史小论文走社会主义道路是 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doc(1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走社会主义道路是 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 中国是世界上为数不我的映映大国,中华民族是有着几千年党派灿烂文化的悠久民族。她曾经为中国及至世界历史的进程产生过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四大发明早已斐声中外,就是一例。然后由于封建统治阶级的腐朽没落,中国近代落伍了。强盗的入侵,列强的欺凌,让中华民族饱尝了幸酸与屈辱。无数志士仁人,奔走沥血,都失败了,唯有用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的中国共产党,坚定走社会主义道路才将中华民族拯救于灾难之中,历史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使中国走向独立、富强、光明的道路。 在那不堪回首的岁月,鸦片战争的炮声,扣开了中国沉重的闭关自守的大门,从此列强纷至沓来,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签订,中

2、国由开始认为半殖民地到完全成为半殖民地。赔款总额达13亿两白银之多。租界的开辟,工厂的兴办,华人与狗牌子的竖立,中国已国将不国。然而那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富有光荣革命传统的中华民族,掀起了一次又一次的斗争,尤其是那些仁人志士,为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而前仆后继。金田起义的烈火,揭开了中国近代史上规模巨大的波澜壮阔的农民革命运动太平天国革命的序幕,斗争达十几省,坚持战斗14年,沉重地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但洪秀全的“天国”理想,最终被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了。历史证明,农民阶级“天国”设想不可能领导中国走向胜利。 随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队伍壮大,面对日益严峻的民族危机。以康有为、梁启超

3、为代表的“改良派”,积极倡导民主立宪,并进行一百零三天的“百日维新”,虽然在当时起了社会启蒙作用,但最终由于顽固反动势力的强大,以戊戌六君子血洒菜市口而宣告结束,说明改良主义的君主立宪在中国是行不通的。 人们探索着、抗争着。随着帝国主义侵略的加深,资产阶级的壮大,革命思想的广泛传播。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积极倡导民主共和国,发动了一系列武装起义,尽管都失败了,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最终点燃了武昌革命的熊熊烈火,终于推翻了在中国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国近代的资产阶级共和国中华民国。中国露出了一丝的希望,但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妥协,革命的胜利果实被大盗袁世凯窃取,民主共和国的道路在

4、中国是行不通的。 多灾多难的民族,在抗争中呻吟。十月革命的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伟大的“五四”斗争,取得了中国历史第一次反帝反封斗争的胜利。中国共产党诞生了,中国革命的耳目为之焕然一新。从此,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斗争中,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具体革命实践相结合。联合一切革命力量,依据中国社会矛盾的变化,制定出了一系列正确的革命路线,领导中国人民进行了大革命,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二十八年的浴血奋战,终于迎来那1949年开国大典的礼炮声,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了。只有共产党才能拯救中国。 建国伊始,千疮百孔,经济凋敝,物资匮乏。反革命势力乘机破坏,帝国主义外交孤立、经济封锁,军

5、事上威胁,企图扼杀新中国于摇篮中。面对严酷的形势,中国共产党毅然依靠人民群众,进行了抗美援朝、土地改革、镇压反革命运动,巩固了新生新生的人民政权。进行了社会主义三大改造运动,最终在中国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中国人民在共产党领导下,开始了社会主义的探索与前进,尽管历经曲折与艰难,但取得了一系列举世瞩目的成就,特别是第一颗原子弹、氢弹爆炸成功,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上天,第一块奥运金牌等等,都凝聚了无数中华儿女的期待。中国的对外开放,经济高速平稳的发展,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的伟大旗帜高高飘扬,都雄辩证明了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使中国走向富强,只有社会主义道

6、路才能使中国欣欣向荣。 路漫漫兮修远,吾将上下而求索。但历史最终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 论 唐 中山市东升中学初二(3)班 廖牡佳历史起伏跌宕的浪潮拍击出雄浑的声音,那斑驳的齿轮缓缓碾过,掩埋了过错。是非成败转头空,那泛黄的铜镜中,消逝的已太多,只是,如今不屈于平凡的几缕光芒又是什么?我驻步停留,才发现了许多引子唐,没有金戈铁马,折戟沉沙的漫天野马尘埃;也不似涵虚荡漾、薄雾消散的一池春水。不知是它那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的英姿吸引了我,还是它那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的气节迷恋了我,已是不能深究了!但我却知,由李渊称帝开始,便已注定了

7、唐代的不平凡!贞 观 长 歌平庸的君王何止千万,但你那不世才能却始终不会被泥沙掩埋。于是,那一天,玄武门下,血染红了斜阳,毁灭了一切的你,终于踏上了统治之路。所有人唾弃你,你却掩盖住了哀伤,竭尽所能,给人民创造了一片新天地。你不论出身,网罗了一大批精明强干的大臣,不论降将或建成太子旧部,你也一一重用。例如魏征,乃是前太子建成的幕臣,你登位后却不计前嫌,而且事事也听从魏征的劝诫。这更加印证了那句话“用人不疑,疑人不用”。你统治的这段时期,社会秩序安定,经济繁荣,这等政绩是那些满口仁义的大臣们所料想不到的。看着这般盛世,你终于笑了。我想,你该是无悔罢!大 明 宫 词聪慧如你,也必定料想不到未来会成

8、为一代君王吧!但你做到了,在那一个男尊女卑的时代,你脱颖而出,成为一代君主。你提倡科学,能够破格用人。在你统治时期,进一步发展了科学制,创立了殿试和武举,还下令九品以上民吏自举。你通过科举、自举和别人推荐,选拔了一批杰出的人才,成为武周政权的中流砥柱,开创了一个平稳的社会。在无数功绩面前,你并未流露出一丝女孩般的娇羞。但是,你毕竟是一名女子!在寂寞的时候,你会不会想起,曾经的那一番执着?那一番山盟海誓?开 元 清 曲从小,你便显现出了那别于常人的才能。事实证明,你确实有君王之贤,6岁之时便能歌舞,显露出卓越的音乐资质;仅七岁,便敢怒斥武毅宗;最后,还除了太平公主,成为了皇帝。在位期间,你不仅慧

9、眼识贤相,还对吏治进行了整治,提高官僚机构的办事效率,并知人善任,赏罚分明,最终,造就了第二个盛世。但,在繁华的背后,你是否有了疲惫,是否依旧眷恋着昔日那与月邀歌,随风起舞的日子?但,自古君王多寂寞,你只能与身边的红颜知己倾诉,然,举杯销愁愁更愁。最后,一代君王便已陨落。如今我想,也许,唯有音乐中那份纯真,那种风轻云淡的格调,才是你最好的归所。翻阅着陈旧的红尘往事,我才发现,纵然唐代诗句万千,却依旧无法找出合适的诗句来形容唐代的那一分不羁,一分离乱,一分强盛,一分哀愁。它不仅代表了一代天朝所无法比拟的地位,更诠释了那种自古君王高高的寂寞可悲?可慨!*? 忠!中山市东升中学初二(1)班 陈秋颜纵

10、观历史的长河,全是碎了一河的光芒,星光熠熠,叹为观止。回溯到东汉后期,一代枭雄曹操,正满怀壮心,刷新历史的一页自古以来,曹操是一个颇有争议的人物。有人称之为“乱世之枭雄,汉室之*臣”,但也有不少反对者称曹操是“乱世之英雄,治世之能臣”。曹操始终徘徊在忠*两点之间,举棋不定。多番验证后,我们不得不承认曹操功不可没,始终功大于过。且看曹操在官渡的一战那时群雄并起,挟天子而令诸侯,以少胜多,打败袁绍,一统北方,结束了北方军阀割据的混乱局面。这难道不能说明他充实的才干和能力吗?曹操志存高远,雄心勃勃,恐怕“野心”二字用在他身上有些不恰当吧?!曹操统一北方以后,为了解决军粮缺乏的问题,在北方分兵屯田,兴

11、修水利,对北方农业生产的恢复有一定的作用。这一点北方人民的感受是最深的。评价一个人的功与过,一本三国演义是远远不够的。曹操统一中原以后,平定匈奴边疆,使中原战乱大大减少。反观刘备,不具备这些条件。刘备乃一介懦夫,言之事业出自眼泪而非兵马,“哭”出一片天下,岂能与曹操相比?三国演义是封建时代的作品,它不可避免地要为统治者服务,否则它是不可能名正言顺地“出版”的,其中的内容到底有几分真假,只靠大家的“金睛火眼”去分辨了。曹操背了2000年的黑锅,演了2000年的“白脸”戏,这对他是极不公平的。一代枭雄,纵风光一时,亦有星落陨灭之时。我并不否认曹操的过错。他曾镇压过农民起义,双手沾满了人民的鲜血;曾

12、玩弄权术,残暴不仁;曾*诈狡猾,滥杀贤才。历代许多皇帝和英雄人物,一旦根基逐步稳固、事业蒸蒸日上,便开始骄傲自满,追求声色犬马和个人享乐,曹操也难逃厄运。我为此也感到深恶痛绝,为他的堕落而惋惜,这可能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吧!李白曾称赞秦始皇“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的伟大功绩,但他统治后期一样是横征暴敛,东填大海,西建阿房,南修五岭,北筑长城,秦朝竟不及二世而亡,有如镜花水月,灰飞烟灭。两人如出一辙,秦当年打下的江山与曹操20多年建立的魏国势力版图差不多,两人的赫赫战功都不能被过错所掩盖,尤其曹操。我们不能只肯定秦始皇扫六合,而忽视了曹操的用人唯贤,重视人才;忽视了他“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雄

13、心壮志;忽视了他“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潇洒!易中天是这样评价曹操“曹操是*雄,不过前面要加三个字可爱的。”“可爱的*雄”一个不错的评价标准。说他是治世之能臣也好,还是乱世之*雄也罢,历史自有公正。 指导老师:何小燕我看李鸿章洛阳八中实验初级中学初二七班赵利亚辅导教师曹令侠读清朝历史,有一个人一定会让你印象深刻。他不象林则徐一样让人赞扬到无可挑剔,但也值得我们尊敬,他就是李鸿章。有人以李鸿章“前半生英明,后半生糊涂”作为他的仕途写照。直到现在,李鸿章的名字就和中国近代那一段伤心的屈辱史连在一起。历史人物的功过是非,特别是象评价李鸿章这样一位颇受争议的人,是极为困难的。俗语“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

14、里”,而李鸿章的“坏”不仅仅是他个人,而是给 一个国家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不管是镇压家民起义还是后期的洋务和外交上,从封建政治利益方面来看,他称得上是一个忠臣之士,尤其是在他晚年大清王朝处于内 外交困的危难之际,几乎都是由他出面。他不是不明白签定这些条款会给他带来千古骂名,所以从这一点来看,他的行为又有舍己救国的高度。尽管他的妥协退让招 来全国上下一片声讨和怒骂,对国家民族造成了无法弥补的创伤,但对他本人来说算是“尽心报国”了,虽然在那样一个时代,忠于国家的概念就是忠于君主,我们还是不得不在这样一个层面上给李鸿章鞠上一躬。张之洞、梁启超都认为李鸿章的见识超出同侪,这与李鸿章的推动中国近代机械制造

15、、采煤、铁路、电报、轮船运输、纺织工业、采矿、交通运输,办新式学堂,派留学生出洋和创建海军有关。可以说,他在甲午战争前,在晚清的政要人物中,是为数不多的识见超群的清政府要员之一,是中国晚清近代工业化事业的主要开创者。李鸿章反对外国人各种违反法纪的行为,但他也不赞成用简单粗暴的驱逐等办法去对待外国人。在对外通商贸易中,晚清前后共开放了三十四个通商口岸,清政府的 保守派意见颇大,甚至不惜和外国兵戎相见。李鸿章对此不以为然:“人皆震惊于添口之多西洋各国到处准他人寄居贸易,而仍日益强盛,可知其病不在添口而在不能自强。”历史已经证明,李鸿章并不是闭关锁国之辈。由于其几十年洋务经验,使李鸿章对经济相当敏感

16、,他对维新派振兴农、工、商业十分支持。支持维新派废八股,办新式学堂的措施。并用康有为等开通的思想,培 养一批能肩负洋务重任的人才,推荐康有为任京师大学堂的总教道。当慈禧血腥屠杀维新志士时,李鸿章不怕受牵连,指出“捕新党之谬”,并暗中设法为一些新党人士开脱“罪责”,关心逃出到海外的康有为、梁启超等人的安危。他历经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四代君王,在风云变幻的政治舞台上活跃了长达半个世纪之久,是晚清的重量极人物。少时科第点为翰林、回乡办团练、组建淮军、 镇压太平军和剿灭捻军、开办洋务和组建北洋水师,长期担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一职,参与、执行清政府的一些重大决策,代表清政府多次对外交涉,这就是李鸿章近

17、40年的政治生涯。虽屡遭危机,几经沉浮,却始终位极人臣,权倾朝野,这和他自身有很高的政治素质,精通权变之术,深谙为官之道外有很大关系。谋求中国富强始终是李鸿章不灭的梦想,展现其雄心勃勃的梦想与气势。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使李鸿章前生的英明一败涂地。李鸿章背着卖国的骂名,在屈 辱和怒恨中告终了他一生。死后被慈禧照大学士例,追谥文忠,晋封一等侯爵,入祀贤良祠,这是清朝以来汉族大臣绝无仅有的荣耀。李鸿章从一个耕读之家一路绝尘直达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权倾朝野,甚至连慈禧太后也要让他三分。梁启超称:“李鸿章必为数千年中国历史上一人物,必为19世纪世界历史上一人物。”说“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

18、、吾悲李鸿章之遇”。总之,不管你是爱他,还是恨他,可以预见,在未来的很多年,李鸿章会一直是历史学家们研究的对象。 康乾时期,虽然是中国的强盛时期,但是,盲目自大、闭关锁国的现象从上至下无不相同。对东洋人很是鄙视,统称其为“小鬼子”这一称谓流传今日。对西洋人更是知之、见之甚少。据说,乾隆年间,少数波斯人来京,竟引来数百人尾随观看,讥笑、哄骂视其为怪物。虽然处于盛世,但当时的朝廷对海外华人的命运却“概不闻问”、甚至认为其“孽由自作”;而到了清朝末年,随着鸦片战争的爆发,李鸿章看到西方国家为了自己臣民在海外的利益不受损害,竟然可以发动国家间的战争。李鸿章认识到:多年来,大清未能庇佑留洋同胞,乃被洋人

19、耻笑和欺辱的重要起因也。没错,不能有效保护自己的海外同胞,这个国家在世界上的声誉也就一文不值了,弱国的形象就不言而喻地告诉了列强国家:中国是贫弱好欺的。李鸿章认为:近代中国外患有列强虎视眈眈,内忧有太平军、捻军、新疆分裂分子扰乱,甚至到了积贫积弱,大有亡国之险,但这不是对海外华人的命运“概不闻问”的借口,相反,只有有效地保护海外华人的基本权益,才能体现国家的团结和坚强,才能不断提升国家的声望。在对待海外华人命运的问题上,李鸿章表现出和前人截然不同的态度,使更多的海外华人看到了祖国是可以依赖的坚强后盾,爱国的情绪在海外华人中越来越浓。李鸿章的观点和认识,也带动了保守、僵化的国人“世界观”的转化。

20、在李鸿章解决秘鲁虐待华工问题的同时,发生的马嘉理事件。1874年,英法等国在打开中国沿海门户及长江后,又想打开内陆的“后门”,英国商人为了获取更多的利益,想修筑由缅甸仰光到云南思茅的铁路,在得到清廷同意后,英国上校军官柏郎率领武装探路队近193人,从缅甸出发,到我国云南探测路线;英国驻华使馆的职员马嘉理,也奉公使威妥玛之命,从北京经云南到缅甸接应,准备年底与柏郎在八莫会合。1875正月,柏郎率领武装探路队在没有事先通知地方官的情况下,(可能是通讯不方便)就擅自闯入云南境内的少数民族地区,曼允山寨的景颇族人力阻英国人通过。在遇到当地部族的抵抗后,英国人扬言要进攻腾越城(今腾冲)。正月十六日,无法

21、通过的马嘉理竟然鸣枪示威,听到枪声,当地群众即刻击鼓鸣锣,听到鼓声,各山寨的景颇人手持弓箭、大刀、长矛、猎枪迅速赶来将马嘉理等人团团围住,马嘉理还想争辩,人群中一声喊:打!群众蜂拥而上,马嘉理和几名随行的中国人当即被打死,探路队又被赶回缅甸,这就是“马嘉理事件”,又称“云南事件”。“马嘉理事件”发生后,英国政府十分恼怒,向清朝政府提出强烈抗议,并想抓住这一事件来扩大它在华的势力范围。1875年3月,英国公使威妥玛向清政府提出六条要求:1英国官员参与调查马嘉理案;2英属印度政府认为必要时可再派探测队前往云南;3赔款15万两;4立即商定办法,以实现中英天津条约所规定的对外国公使的优待;5商定办法,

22、照约免除英商正税及半税以外的各种负担;6解决各地历年来的未结案件。对威妥玛的要求,李鸿章先是坚决反对,并巧妙地利用国际法挽回不利局面。后来迫于形式对清廷越来越不利,才建议清政府派郭嵩焘赴英国道歉,郭氏遂成为中国第一位驻外公使。但是,鉴于当时新疆少数民族分子在俄国的怂恿下制造分裂的事态严峻,清廷已命令左宗棠西征以收复新疆。由于担心英国会与俄国联合起来阴谋占据新疆,就命令李鸿章、丁日昌一同妥善办理此事。从这时起,威妥玛同清政府进行了一年多的交涉,并不断以撤使、断交及武力相威胁。1876年8月21日,迫于多方面的压力,李鸿章奉命与威妥玛在烟台正式开始谈判。经过多次讨价还价的辩论后,9月13日,签订中

23、英烟台条约。中英烟台条约亦称滇案条约,共分三大部分16款,并附有“另议专条”。第一部分主要内容为:中国向英国陪偿款银20万两;中国派出使大臣带国书前往英国,对滇案表示“惋惜”;云南当局应与英国所派官员商订滇缅来往通商章程;自1877年起,以五年为限,英国派官员驻云南大理或其他相宜地方,察看通商情形;英国仍保留由印度派员赴云南之权。第二部分实际上涉及中外司法案件的处理及官方交往两方面,主要内容为:总理衙门应“照会各国驻京大臣”,请其会同该衙门就通商口岸的中外会审案件议定划一章程;“凡遇内地各省地方或通商口岸”有涉及英人生命财产的案件,英使可派员前往“观审”,“倘观审之员以为办理未妥,可以逐细辩论

24、”;中外交涉案件,被告为何国人,即向何国官员控告,由被告所属国官员依本国法律审判。这些规定扩大了英国在华治外法权。第三部分为“通商事务”,主要内容为:增开宜昌、芜湖、温州、北海四处为通商口岸;准许英商船在沿江的大通、安庆、湖口、沙市等处停泊起卸货物;各口租界免收洋货厘金;新旧通商口岸尚未划定租界者都要“划定界址”。此外,另议专条中规定英国可派探路队由北京经甘肃、青海或四川等地进入西藏,或由印度来藏。中英烟台条约使英国实现了它十余年来企图在华扩大通商特权的愿望,但是,英国从中英烟台条约中夺得的各项在华权益,很快就被其他列强“一体均沾”了。精忠报国”福建省南安市南光中学 七年级5班 叶婷婷每当我们

25、耳边响起“精忠报国”这四个响亮的字,便会拔动我们的“历史之弦”,想起我们伟大的抗金英雄-岳飞。岳飞为何能受万人之敬仰呢?这都是来缘于那“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的严明军队纪律,这使他领导的军队作战勇敢,深受人民的爱戴,被世人称之为“岳家军”。岳飞那严明的纪律使我感慨万分。确实,在现在的社会主义社会中,我们学生也应该养成“守纪律”的习惯,力争在学校遵守纪律做个三好学生,在社会遵守法律做个好公民。这样,我们的社会就会变成一个“守法制、守纪律、守秩序”有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岳珂曾说过“撼山易,撼岳家军难”。这充分地体现了“岳家军”强大的实力,岳飞他为人民谋福利、为国家争光的精神永远激励着我们这代新人

26、。现在,祖国的社会主义新建设将落在了我们这一代青少年的肩上,我们应该珍惜现在优越的学习环境,努力学习,天天向上,长大后,忠于祖国,忠于人民,把我们的祖国建设得更加璀璨亮丽,用我们的青春谱写新的乐章。 指导老师:陈永革 “一面镜子”福建省南安市南光中学 七年级8班 叶祺珑魏征是唐朝初期杰出的政治家,他敢于直言,前后上谏二百多次,经常提醒唐太宗吸取隋亡的教训,居安思危,慎始慎终,被唐太宗喻为可以“知得失”的一面镜子。魏征的种种事例告诉我们,要敢于指出他人的缺点。在当今的中国社会,每一个有良心的国民一定要不惜一切地揪出那些贪污腐化和制造社会动乱的罪人,为祖国的和平稳定和发展作出每个人应有的贡献。在现

27、代社会中存在着许多贪赃枉法的人,他们大多有足够的权力,并能够疏通各种社会关系不断地把钱财捞进自身的口袋。这种人对社会和平稳定发展漠不关心,根本没有尽到自已的职责,使国家经济造成巨大的损失。在我国不乏有许多像魏征那样的好官,敢于坚持查到底的决心,认真调查,严肃落实,陆续地把这些罪人的罪证一一呈上法庭,最终让这些人得到法律的严惩。我们的中央领导人就像一面镜子,看到了并严肃整治了危害社会的不法分子,使国家的稳定繁荣得到根本的保证。他们就像魏征那样,敢于行动,真心实干,为我们祖国走上繁荣富强的和谐社会保驾护航。 指导老师:陈永革1 2 下一页 苏轼 福建省南安市南光中学 七年级6班 谢仪化 “但愿人长

28、久,千里共婵娟。”这句词不知让多少代人感慨万千。这句词是出自苏轼一首名为水调歌头的词中的一句。水调歌头这首词是苏轼任密州知府时写的。当时作者在政治上不得意,被谪任地方官,加上妻子亡故,弟弟苏辙也被贬谪在外,兄弟俩七年没有见过面,所以内心十分苦闷。他借询天问月来排遣心中的无限愁怅,在中秋之夜,苏轼对月抒怀,表露了仕途坚难挫折的矛盾心情,抒发了对人生悲欢离合的感慨和对亲人的深切思念。水调歌头这首词的思想感情是奔流放纵的,结构严谨而又跌宕有致,笔法奇逸,笔势大开大阖,风格朗健,极富艺术感染力,是传诵千古的名篇。苏轼(10371101),字子瞻,自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文学家。他的诗、词、散文均

29、表现了豪迈的气象,丰富的思想内容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表现了北宋文学的最高成就。苏轼作品中的一句句优美的词句,更是为人们千古传诵。 指导老师:陈永革 该文章转自历史风云网:评价汉武帝是个高明的皇帝吗? 先来看看汉武帝的简单介绍吧:汉武帝刘彻(前156年前87年),景帝第三子。景帝死后继位。在位54年,于巡视途中病死,终年71岁。葬于茂陵。刘彻在位期间,采取了一系列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政治上,继续景帝的政策,先后颁行推恩令、左官律、附益法,并实行“酎金夺爵”,基本上结束了汉初以来诸侯王强大难治的局面;实行一系列打击地方豪强的措施;创立刺史制度,加强对地方的监督和控制;削弱丞相权力,任酷吏、严刑法,建

30、立察举制度,设立太学,加强中央集权的统治力量。经济上,刘彻采纳孔仅、东郭咸阳的主张,将冶铁、煮盐、铸钱收归官营;实行均输平准,算缗、告缗,打击富商大贾;治理黄河,开凿灌渠,大力兴修水利;移民西北屯田,推行“代田法”,促进农业生产发展。思想上,采纳儒生董仲舒的建议,禁止传播儒家以外的各家学说,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把儒家学说作为巩固政权的主要思想工具,从此确立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这对于当时加强中央集权的政治需要,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对于后来束缚中国学术思想的发展,也产生消极影响。在军事上,刘彻先后派大将卫青、霍去病等连续发动了多次还击匈奴的战争,解除了北方农业区域所受匈奴的威胁;又遣

31、兵灭南越,以其地为南海、苍梧等九郡,统一了今两广一带地区。加强了汉族和各少数民族之间的联系。外交上,刘彻两次遣张骞出使西域,往大月氏、乌孙、安息等地联系,发展了与西域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开辟了自长安到欧洲罗马帝国的“丝绸之路”。还遣使到夜郎、邛、筰等地,加强对西南地区的控制和开发。汉武帝非常注意选拔人才,下令各郡国,每年都必须向朝廷推荐“明当时之务”的人才,由朝廷量才录用。因此武帝时涌现了一大批人才,如屡败匈奴的名将卫青、霍去病,通西域的外交家张骞,经学家董仲舒,史学家司马迁,文学家司马相如等,不胜枚举。史称“汉之得人,于兹为盛”。刘彻的这一系列措施,使西汉帝国发展到了鼎盛时期。但是,在其统

32、治后期,刘彻举行封禅、祀神求仙,挥霍无度,将文景之治中的积蓄几乎耗尽。为了增加收入,他重用酷吏,加税加捐,甚至倒卖官爵,人民负担加重,加上灾荒频繁,导致大批农民破产流亡,各地农民起义不断发生。汉武帝派官分区镇压,还作“沉命法”,规定大小官吏如果不能及时发觉并镇压起义,罪至死。但农民起义仍然不断。面对社会危机,公元前90年,刘彻在轮台下罪己诏,表示对自己错误的忏悔,决心停止用兵,推广改善了的农具和技术,还亲自下地表示今后要重视生产和百姓的生活。这样,国内才逐渐安定了下来。就我个人观点呢,我还是蛮欣赏汉武帝的。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从他的历史功绩和历史作用来看,是个很有作为的君主,说他高明也未尝不可的。人无完人,岂是一个“好”或“坏”所能评定的!高明?某天清醒,某天糊涂;清醒时高明,糊涂时不明。应该是在他的皇帝生涯里,他做了不少事,能够让大臣怕,商人骂,匈奴恨,真是颇有争议,但总体来说是高明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他范文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