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人教版初中八级上册第三单元《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 知识重点与试题.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课标人教版初中八级上册第三单元《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 知识重点与试题.doc(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新课标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 知识重点与试题 (一)表解知识点 1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五四爱国运动背景帝国主义加紧侵略中国,北洋军阀政府黑暗的统治导火线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经过爆发1919年5月4日,北京学生示威游行 口号“外争主权,内除国贼”,取消“二十一条”等 发展1919年6月,上海工人参加斗争 结果迫使北洋政府释放被捕学生罢免曹汝霖等卖国贼的职务拒绝在对德“和约”上签字性质是一次彻底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标志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待添加的隐藏文字内容2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成立条件思想基础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阶级基础工人队伍的发展
2、壮大干部和组织基础各地成立共产党早期组织外部条件共产国际的帮助“一大”召开时间1921年7月地点上海、浙江嘉兴南湖代表毛泽东、董必武、李达等13人内容通过了党的纲领确定党的中心任务选举了党的中央领导机构中央局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意义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二大”的召开时间1922年内容最终目标实现共产主义现阶段任务打倒军阀推翻帝国主义的压迫建立民主共和国意义第一次提出彻底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2第一次国共合作 第一次国共合作开始时间1924年标志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了国民党新的党纲,同意共产党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
3、通过的宣言接受了中国共产党反帝反封建的主张,标志着国民党同共产党实现了第一次合作发展黄埔军校的建立时间1924年5月地点广州黄埔全称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校长蒋介石政治部主任周恩来意义培养了大量军事人才,为建立国民革命军奠定了基础高潮北伐战争目的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统一全国时间1926年对象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三个军阀经过两湖战场吴佩孚的主力基本被消灭(汀泗桥、贺胜桥战役)江西、闽浙战场孙传芳的主力被消灭二次北伐奉军撤退胜利原因国共团结合作北伐方针正确广大官兵的浴血奋战工农运动的有利配合结束失败标志蒋介石、汪精卫等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南京国民政府的成立时间1927年4月建立者蒋介石性质代表大地
4、主、大资产阶级利益政策对内镇压人民革命运动对外投靠帝国主义 3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战争、创建人民军队、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 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战争、创建人民军队、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战争南昌起义背景 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屠杀共产党人和国民党左派,大革命失败时间1927年8月1日领导者周恩来、贺龙、朱德等人结果占领南昌城,但南下途中遭到失败意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第一枪秋收起义背景中国共产党中央在汉口召开会议,通过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总方针,并决定在秋收时节发动武装起义时间1927年9月领导者毛泽东地点湘赣边界结果由于城市里敌人的力量比较强大,工农革
5、命军损失严重,毛泽东分析了敌强我弱的形势,决定放弃攻打中心城市长沙的计划,改向敌人力量薄弱的农村进军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农村革命根据地时间1927年9月建立者毛泽东意义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创建人民军队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时间928年4月经过朱德、陈毅率领南昌起义的队伍和湖南的农民武装到达井冈山,与毛泽东领导的工农革命军会师,两军会师后,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意义这是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支坚强的队伍4红军长征 长征背景 日本大举侵华,民族矛盾上升 蒋介石提出“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对红军进行“围剿” 由于博古、李德等人的错误指挥,红军的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经过长征开始1934年10月,红军从
6、江西瑞金出发,长征开始初期受挫冲破四道封锁线,渡过湘江,人员伤亡过半,改道贵州,攻克遵义历史转折1935年1月,召开遵义会议,挽救了党和中国革命,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冲出重围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跳出敌人包围圈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进入甘肃胜利会师陕北会师1935年10月,红一方面军与陕北红军在陕北的吴起镇会师会宁会师1936年10月红二、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与红一方面军胜利会师,宣告长征结束意义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二)剖析重、难点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比较 比较点旧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不同点领
7、导阶级不同民族资产阶级领导无产阶级领导指导思想和政治目标不同以君主立宪制到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作为政治目标,主张走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以争取创建人民民主国家为政治目的群众基础不同旧民主主义革命纲领不彻底,群众发动不充分,土地问题未彻底解决提出了彻底的革命纲领,广泛发动群众,解决了民主革命中心问题土地问题结果与前途不同有胜利的一面, 但最终革命任务未完成,社会性质未改变革命最终胜利所属世界革命范畴不同属于世界资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属于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相同点 社会性质相同,都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革命任务相同,都是反帝反封建 革命性质相同,都属于资产阶级民
8、主革命的范畴。 (三)学法指导 1图示法 图示法一般用于表示历史知识结构、历史知识各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相关历史事物之间的关系,比较复杂的历史事件发展过程的简化整理,还可以用于整理历史发展线索。图示法也是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例如讲到第10课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这一问题时,我们可以设计如下图示: 2如何分析历史事件的影响 一般来讲,历史事件的影响包括性质和地位、直接结果、积极意义(从远到近,从内到外)、历史的局限性、成败的原因、经验教训等几个方面。例如第10课分析五四运动的影响,“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的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是五四运动的性质和地位;“北洋政府被迫释放被捕学生,罢免曹汝
9、霖等卖国贼的职务,拒绝在对德和约上签字,五四运动取得了初步的胜利”是五四运动的直接结果也是积极意义;“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是五四运动所产生的深远影响。 3公式记忆法 历史难记,容易忘记,这是同学们在学习历史中的普遍反应。因此,要想学好历史,必须根据历史学科的知识特点,掌握科学记忆的方法,善于化繁为简,化难为易。有些历史事件和现象比较复杂,光靠硬记是记不住的,我们不妨尝试一下公式记忆法。在回答一些复杂的历史问题时,如同解数学习题一样,可以总结归纳出一些基本公式,然后按公式来记忆和解答。如历史事件=时间+地点+人物+简单过程+结果+意义。经过=准备+发生+结果。意义=作用+特点+影
10、响。人物=姓名+时代+事迹(包括思想、活动或著作)+影响。作品=作者+成书年代+内容+意义(或影响)。用这种方法可将复杂的内容进行简化概括,形成网络记忆。也就是抓住几个要点作为支点,然后进行扩充,就能较快地熟记基本内容。掌握这个方法,在巧记重大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古今中外名著方面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利用公式记忆法完成有关“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的相关内容: (1)时间: (2)地点: (3)人物: (4)内容: (5)意义: 4掌握阅读历史地图的基本要素 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当遇到疆域、重大战役等方面的内容时,历史地图与抽象、枯燥的文字叙述比起来,具有形象、直
11、观的特点。在历史学习中多运用历史地图这种形象、直观的表现形式,可以加强对所学历史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在阅读历史地图时应掌握以下阅读要素: 第一,掌握阅读历史地图的基本知识。历史地图的基本要素与普通地图大致相同,只是更多地被赋予了历史特征。历史地图有图例和注记,历史地图上的方向基本上也是“左西右东,上北下南”。同样,历史地图也有比例尺,只是教学用历史地图对地图的精确度要求不是太高,因此大多省略了。第二,要熟练掌握图例,养成读图先读图例的习惯。历史地图的图例在阅读历史地图的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果把历史地图比喻为一个蕴藏着丰富资源的宝库,那么,历史地图的图例就是打开这所宝
12、库的钥匙。只有先熟练地掌握图例,读起历史地图才会得心应手。所谓图例,通俗地说,就是地图中各种符号的简单说明。历史地图的图例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统一图例,即各历史地图中反复出现的同类符号的简单说明。它与普通地图上的常用图例基本相同,只是被赋予了一些历史地图特有的概念。在历史地图中,一般对首都、重要居民点,岸线、河流及运河,国界和地区界,以及长城、山脉、铁路等符号作统一规定;有关中国历史的地图中,对诸侯国、郡、州及省级驻地以及政权部族界等也会做出统一规定。另一类是分幅图例,即各历史地图中所用特殊符号的简单说明,这类图例与所要表示的历史内容有密切关系,且不具有统一性,因此往往会在相应的历史地图中单独表
13、示出来,例如战役图中的军队进攻和退却路线、防御阵地等等。 第三,要学会充分运用历史地图中的古今对照功能。古今对照功能在课本历史地图中最大的应用就是历史地名的古今对照,即在每一幅历史地图下面提供了重要历史地名的古今对照表,通过古地名相对应的今天的方位,学生们就能对历史地图中表示的古地名的确切位置有个明确的概念。 例:阅读下面“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示意图(1)写出图中红一方面军长征始发地和目的地名称 始发地目的地 (2)写出长征途中召开的重要会议的地点名称。 (3)红一方面军长征途径11省,你能说出来吗? 答案: (1)始发地瑞金目的地会宁 (2)遵义 (3)江西
14、、福建、广东、湖南、广西、贵州、云南、四川、西康、甘肃、陕西11个省5如何理解历史数据表 中央工农红军粉碎敌人四次“围剿”情况简表 时间国民党出动的兵力红军兵力红军歼敌人数第一次(1930.1119311)10万4万15万第二次(193135)20万3万3万多第三次(193179)30万3万3万多第四次(193323)50万7万3个师 解历史数据表这样的题时首先要确定主题。例如上面这幅图表,结合所学的知识我们可以知道这幅简表揭示的主题是1930-1933年中央工农红军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粉碎敌人四次“围剿”的情况。 其次是分析数据。通过纵向横向仔细分析对比图表的数据我们可以发现国民党四次围剿所使
15、用的兵力逐次增多,而红军的兵力始终在37万之间,敌我力量对比相差非常悬殊,但每一次红军都能最终取胜,取得辉煌的战果。 最后得出结论。如由上表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国民党派重兵围剿红军,在敌我力量相差非常悬殊的情况下,红军采取灵活多变的战略战术,最终以少胜多,以弱胜强,取得了四次反围剿的胜利。 6材料分析题 要想把材料分析题做好,有两点至关重要。 其一:明确要求,准确审题。审题主要包括定时:即弄清材料叙述的时间,如年份、年代、世纪、朝代、某皇帝统治时期等,这是解答问题的前提;定位:即材料所叙述的空间,如中国还是外国,中国的哪个地区、外国的哪个国家或地区。材料叙述的时空一般从出处、按语、材料本身
16、或问题的提示语中去找;材料的内容和材料所设的问题。要理解材料的总体内容,寻找关键性的字词句,结合起来分析;审材料的观点,辨明材料的阶级属性是正确解答材料题的先决条件。 其二:找准材料和教材的结合点。材料解析题的材料本身既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材料超出了课本内容,但又没有完全脱离课本,而是课本内容的合理延伸。材料解析题与教材一定是有所联系的,在读材料时必须时时想着教材,把材料中的重点信息跟教材中的史实对照对比,从材料过渡到教材,使材料有限的信息转变为教材中完整的史实,这样材料涉及的有关内容就可以从教材里挖出来。 例:阅读下面这则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事实表明,不触动封建根基的自强运动和改良主义,旧
17、式的农民战争,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民主革命,以及照搬西方资本主义的其他种种方案,都是不能完成救亡图存的民族使命和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中国期待着新的社会力量寻找先进理论,以开创救国救民的道路。” 摘自江泽民在庆祝建党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请回答: (1)“不触及封建根基的自强运动”、“改良运动”、“旧式的农民战争”、“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民主革命”分别指的是中国近代哪些重大历史事件? (2)“新的社会力量”和“先进理论”分别指什么? (3)概括指出“中国救亡图存的民族使命和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得以完成的最主要原因。 答案: (1)“不触及封建根基的自强运动”是指洋务运动 “改良主义运动”是指戊戌变法 “旧式的农民战争”是指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 “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民主革命”是指辛亥革命 (2)“新的社会力量”是指无产阶级和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 “先进理论”指的是马克思主义 (3)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