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初中语文九级上册《画山绣水》教学设计.doc

上传人:文库蛋蛋多 文档编号:4056819 上传时间:2023-04-02 格式:DOC 页数:25 大小:3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教版初中语文九级上册《画山绣水》教学设计.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苏教版初中语文九级上册《画山绣水》教学设计.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苏教版初中语文九级上册《画山绣水》教学设计.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苏教版初中语文九级上册《画山绣水》教学设计.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苏教版初中语文九级上册《画山绣水》教学设计.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苏教版初中语文九级上册《画山绣水》教学设计.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教版初中语文九级上册《画山绣水》教学设计.doc(2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画山绣水教学设计2教学内容 本文描绘了桂林山水如诗如画的美,表现了作者珍惜现在,创造未来的人生理想。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品味文章诗意美。 2领略和鉴赏桂林山水特有的清奇峭拔的神态。 3学习本文严密的结构和准确的用词。 4理解作者以写景散文来反映时代侧影的努力。 过程与方法 1指导学生诵读课文,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 2在反复吟诵中体会文章的诗意美。 3通过对课文中景色描写的欣赏提升学生对自然风景的审美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领略和鉴赏桂林山水特有的清奇峭拔的神态,提升学生对自然风景的审美能力。 2欣赏祖国山河的优美、懂得珍惜现代的美好生活。 教学重、难点及教学突破 重点 1 品味文章

2、诗意美。 2,学习本文严密的结构和准确的用词,品鉴文章的诗意美。 难点 1学习和尝试运用间接材料:来丰富作品内容表现事物的方法。 2 理解作者以写景散文来反映时代侧影的努力。 教学突破 1指导学生诵读课文,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 2在反复吟诵中体会文章的诗意美。 3通过对课文中景色描写的欣赏提升学生对自然风景的审美能力 (第1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导入新课:人们常说“桂林山水甲天下”,这是对桂林山水的赞美。有人说桂林山水的美是难以用语言来描述的,但有一位作家却用优美的语言把桂林山水描绘得绘声绘色。同学们知道他是谁吗? 2对学生的回答给予肯定:对,这位作家就是杨朔。哪位同学来给大家介绍一下作者的

3、情况? 3讲解:接下来就让我们来学习杨朔的散文画山绣水。板书课题,并引起学生注意。 4讲解:这篇课文的题目是“画山绣水”,同学们知道这四个字的意思吗?指出,题目揭示了桂林山水的特点。 5等学生回答完后,出示板书:褒贬,攒聚,玲珑剔透,恍惚,圩子,袅袅,黑黝黝。点名让两三位学生注音或解释。 二、诵读课文整体感知 1提示:这是一篇优美的散文,我们何不一起来朗读,感受桂林山水的美色呢?指导学生带着感情自由朗读。 2巡视课堂,等学生渎完课文后,提问:大家读了这篇课文后有什么感想呢? 3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思考。同学们都回答得很好,我们接下来看看作者的写作思路。课文开头引用了唐人赞美桂林的诗句,一下子

4、就把我们带到文章中去了。作者带着我们一路欣赏桂林的山山水水,娓娓道来,文章过渡相当自然。 4按照作者的写作思路,课文可以分为三个部分。请大家仔细阅读课文,给文章划分层次。 5巡视课堂,不时给以指导。并提示:游记散文一般都是按照游人的行踪来写的,本文也不例外。 6鼓励学生:大家做得很好。最后归纳出:第一部分(第13段),总写桂林山水的特点;第二部分(第415段),写桂林到阳朔江上的景色和山的来历的种种传说;第三部分(第16一17)段,面对极美的江山,牢记过去,畅想未来。 7引导学生明确第二部分的两个层次。课文的第二部分是文章的主体部分,这部分是分两个层次来写的。让学生一齐回答,并指出这篇课文结构

5、的严密。 8引导学生对课文语言的体会。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并结合课后第二个思考题,体会课文语言特点。 三、朗读小结 1这篇课文语言十分优美,让我们来朗读课文,比比看谁读得好。点名让几位学生朗读,每位学生读l一2段。 2读完后作比较评价。然后小结:杨朔散文的语言使用很考究,对景物总是极力描绘,写得很细致。优美的语言让文章产生诗一般的意境。 3引导学生思考课后第一题。 (第2课时) 一、诵读课文进入新课 1让学生齐声朗读课文,并要求读出感情。 2表扬学生:同学们读得非常好。这节课我们将继续对课文进行讨论。同学们在读课文的时候有没有发现问题呢? 3同学们做得很好,大家读书的时候都非常用心。我们接下来

6、就对其中的一些问题来讨论交流。 二、组织学生讨论交流 1选几个重点问题指导学生讨论。这篇课文除了语言很有特点,在选材上也是别具特色的。课文写桂林山水,选了哪些景点来写的? 2对学生的回答给予鼓励。然后指出:在作者所见到的景色中,也有重点,如水色只写了不多的几句,山石重点写,但是也只挑选了几个有代表性的来写。 3讲解:从材料的选择上就可以看出,杨朔的散文工于构思。他在动笔写散文时,“总是要像写诗那样,再三剪裁材料,安排布局,推敲文字,然后写成文章”。请大家结合课文,谈谈你的理解。 4鼓励学生:同学们谈得非常好,领会到了杨朔散文在构思上的特点。接下来请大家思考:本文写了船家讲述的传说,这些传说大多

7、都是讲述旧时代劳动人民的苦难生活的,作者为什么要在令人赏心悦目的风景中插入这样的故事呢? 5对学生的发言给予鼓励。引导学生思考两者是怎样结合起来的。提示:这些故事和传说,是借船家指点江山叙述出来的,边欣赏边听故事,景与故事两相比附。 6指出本文的写作意图:作者这样写就是要人们在观赏美丽的自然风景时不要忘记阶级压迫,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 三、总结全文 1小结:杨朔真是一位很有特点的作家。他写的文章,语言优美,构思精巧,而且还很有深意。同学们通过本文的学习,一定收获不少吧1 2让学生交流学习感想。 本课总结 本文是一一一篇描写桂林山水的优美散文。通过本文的学习,学生领略到了桂林山水独特的美。学生在

8、教师指导下,学到了_般写景散文的写作思路和构思方式。通过反复的诵读练习,学生进一步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并有所感悟。画山绣水教学设计1教学内容: 本文描绘了桂林山水如诗如画的美,表现了作者珍惜现在,创造未来的人生理想。 教学目标: 品味文章诗意美。 领略和鉴赏桂林山水特有的清奇峭拔的神态。 学习本文严密的结构和准确的用词。 理解作者以写景散文来反映时代侧影。 教学重点: 品味文章诗意美。 学习本文严密的结构和准确的用词。 教学难点: 学习和尝试用间接材料来丰富作品内容表现事物的方法。 理解作者以写景散文来反映时代侧影。 教学思路: 指导学生诵读课文,在反复诵读中体会文章的诗意美。 通过对文章中景色

9、描写的欣赏,提高学生对自然风景的审美能力及仿写的能力。 课前布置: 查找相关资料(桂林、新疆等地的旅游资源)。 学生预习课文,熟悉课文内容,并查阅工具书解决生字词。 教具准备: 多媒体 教学课时:一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快到寒假了,有一位朋友向我推荐了一些旅游景点。我从网上下载了许多相关的图片,看了这些图片后,我有点拿不定主意了,去哪好呢?想请同学们帮我拿个主意,看看到底去哪好。 (出示图片,让学生讨论) 有一位桂林的朋友也给我发来了邮件,说你看看这一篇文章吧。看了这一篇文章后,我决定,放假就直奔桂林。想知道是什么样的文章有如此的魅力,让老师一下子就拿定主意了吗? (画山绣水) 这篇文章

10、的作者可是比较有名的,同学们想了解他吗?(出示杨朔的相关资料,其他同学可以补充) 二、正课: 朗读课文,品味诗意。 杨朔曾这样说过,“我喜欢写散文,常觉得,好的散文就是一首诗。”又说:“我在写每篇文章时,总是拿着当诗一样写。”所以杨朔的散文充满了诗情画意。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并说说这篇文章的诗情画意体现在哪些方面。 文章的标题是画山绣水 说明:a桂林山水的自然美如画如绣,妙不可言。 b互文的手法使自然的山水更充满诗情画意。 文章中有些景及故事也充满了诗情画意。 课文中堪称“画山绣水”的景有哪些? 桂林山水(第二段) 漓江水色图(第四段) 鱼鹰捕鱼图(第五段) 小组合作进行赏析和仿写。 四人一

11、组有感情地朗读所选文段,说说作者是怎样把景物写得有声有色,栩栩如生的,再用文字的形式为这段话写几句评语,并仿照例句描写一处景物? 例:写桂林的水时,作者说:“瞧瞧那漓水,碧绿碧绿的,绿得像最醇的青梅名酒,看一眼也叫人心醉。”作者先用一组叠词,突出水的碧绿,然后抓住水绿的特点,把漓江的水比喻成“最醇的青梅名酒”,并在此基础上将比喻伸展开去,不用去尝,只要看一眼也会醉人。 仿写:瞧瞧那满地堆积的棉花,洁白洁白的,白得像冬天覆盖大地的积雪,叫人实在不忍心玷污它。 (学生朗读,赏析并进行仿写,师生共评) 学习创造性地复述故事,并分析作者引用这些传说的目的。 桂林不仅有如诗如画的景色,还有优美动人的传说

12、,文章讲述了哪些传说? (父子岩、寡妇桥、望夫石、媳妇娘岩) 你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几个故事吗? (学生创造性地复述故事) 这几个故事的共同点是什么? (有些凄惨,体现了旧社会劳动人民的苦难.除“寡妇桥”写了劳动人民牺牲自我,乐于助人的品质,其余的都是写阶级压迫和阶级斗争的) 作者为什么要在令人赏心悦目的风景中插入这样凄惨的故事呢?可从文章中直接找出答案。 (提醒人们不要忘记过去的苦难,要珍惜现在的幸福、美好的生活.使文章留下了时代的印记,蒙上了一层政教色彩。同时也给这些景色增添了不少人文色彩。) 拓展思维,丰富积累,学习如何运用间接材料。 你游历过哪些风景名胜区,你的家乡应该也有许多美丽的传说

13、,能不能给我们讲一讲与景点有关的优美的传说或诗句呢? (学生说) 如果需要写一篇介绍家乡风物的文章,你准备如何去使用这些材料呢? (学生出谋划策) 三、小结: 通过学习这篇文章,我们了解了桂林如诗如画的景色,也倾听了不少优美动人的传说。对桂林,你还了解多少呢?能不能再给老师推荐一些值得一游的景点呢? (如:大象汲水的“象鼻山”,碧水潆回的“漓江源头”,刘三姐对歌的大榕树,桂海的碑林,千古灵渠,奇峰镇等) 四、总结: 是啊,祖国有着如此神奇而美丽的自然风光,有着如此动人而凄美的传说故事,让我们用双眼去观赏,用耳朵去聆听,用心去感悟,用笔去描绘祖国这 些珍贵的自然文化遗产吧。 五、作业 借鉴本文的

14、写法,写一篇介绍家乡风物的文章。 六、板书: 画山绣水 杨朔 标题: 景物: 传说: (根据学生的回答加以补充) 七、教学探讨与反思: 散文是重要的一种文学样式,重在让学生学会在诵读中品味文章的美。另外在教学过程中,我抓住了两个重点:让学生在诵读中领会作者是怎样把景物描写的如此生动的,并学会这种写法。让学生学会创造性地复述故事,并知道如何使间接材料合理而恰当地为自己的作文而服务。画山绣水 教学目标 :1品味文章诗意美。 2领略和鉴赏桂林山水特有的清奇峭拔的神态。 3学习本文严密的结构和准确的用词。 4理解作者以写景散文来反映时代侧影的努力。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导入新课:人们常说

15、“桂林山水甲天下”,这是对桂林山水的赞美。有人说桂林山水的美是难以用语言来描述的,但有一位作家却用优美的语言把桂林山水描绘得绘声绘色。同学们知道他是谁吗? (学生齐声回答:杨朔。 )2对学生的回答给予肯定:对,这位作家就是杨朔。哪位同学来给大家介绍一下作者的情况? 学生介绍:杨朔,原名杨毓晋,山东蓬莱人,现代散文家。代表作有中篇小说红石山三千里江山。3讲解:接下来就让我们来学习杨朔的散文画山绣水。板书课题,并引起学生注意。4讲解:这篇课文的题目是“画山绣水”,同学们知道这四个字的意思吗?指出,题目揭示了桂林山水的特点。 在教师的引导下展开思考并大胆发言。让学生能回答:画出来的山和绣出来的水。教

16、师指导,这是用了互文,“画”和“绣”都是形容山水的美丽。5字词教学:褒贬(bobin):评论好坏。 袅袅(nio):形容声音婉转悠扬。玲珑剔(t)透 精髓(su):比喻精华。恬(tin)静:安静,宁静。 怠(di)慢:冷淡。嶙峋(lnxn):借人消瘦露骨形容山石突兀、重叠。积攒(zn):一点一点地聚集。 瞭(lio)望:登高远望。 攒(cun)聚:紧紧地聚拢在一起。黑黝黝(yu):没有光亮;黑暗。 黝(yu)黑 二、诵读课文整体感知。1提示:这是一篇优美的散文,我们何不一起来朗读,感受桂林山水的美色呢?指导学生带着感情自由朗读。 学生朗读课文,边读边体会文中所饱含的思想感情。有不懂的地方作上记

17、号或提出疑问。 2巡视课堂,然后提问:大家读了这篇课文后有什么感想呢? 学生谈各自的体会。文中语言优美,把桂林山水描绘得绘声绘色;文中讲的故事很吸引人等等。3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思考。我们接下来看看作者的写作思路。课文开头引用了唐人赞美桂林的诗句,一下子就把我们带到文章中去了。作者带着我们一路欣赏桂林的山山水水,娓娓道来,文章过渡相当自然。 按照作者的写作思路,课文可以分为三个部分。请大家仔细阅读课文,给文章划分层次。 提示:游记散文一般都是按照游人的行踪来写的,本文也不例外。 最后归纳出:第一部分(第13段),总写桂林山水的特点;第二部分(第415段),写桂林到阳朔江上的景色和山的来历的种

18、种传说;第三部分(第16一17)段,面对极美的江山,牢记过去,畅想未来。 4引导学生明确第二部分的两个层次。课文的第二部分是文章的主体部分,这部分是分两个层次来写的。 让学生思考后回答。 学生回答:第一层(第45段),写江山如诗如画的景色;第二层(第6 一15段),写关于山岩的名称和有关传说。5引导学生对课文语言的体会。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并结合课后第二个思考题,体会课文语言特点。 三、朗读小结:1这篇课文语言十分优美,让我们来朗读课文,比比看谁读得好。点名让几位学生朗读,每位学生读l一2段。 2读完后作比较评价。然后小结:杨朔散文的语言使用很考究,对景物总是极力描绘,写得很细致。优美的语言让

19、文章产生诗一般的意境。 3引导学生思考课后第一题。 第二课时一、诵读课文进入新课。1让学生齐声朗读课文,并要求读出感情。 2表扬学生:同学们读得非常好。这节课我们将继续对课文进行讨论。同学们在读课文的时候有没有发现问题呢? 学生大胆发言,把不懂的问题提出来。 3我们接下来就对其中的一些问题来讨论交流。学生边听边思考大家提出的问题。 二、组织学生讨论交流。1选几个重点问题指导学生讨论。这篇课文除了语言很有特点,在选材上也是别具特色的。课文写桂林山水,选了哪些景点来写的? 学生迅速浏览课文,找出文中描写的景点。回答:主要写了从桂林到阳朔180里漓江水上所见到的景色和传说。 2对学生的回答给予鼓励。

20、教师指出:在作者所见到的景色中,也有重点,如水色只写了不多的几句,山石重点写,但是也只挑选了几个有代表性的来写。 学生思考后回答。教师明确:从材料的选择上就可以看出,杨朔的散文工于构思。他在动笔写散文时,“总是要像写诗那样,再三剪裁材料,安排布局,推敲文字,然后写成文章”。请大家结合课文,谈谈你的理解。 3我们领会到了杨朔散文在构思上的特点。接下来请大家思考:本文写了船家讲述的传说,这些传说大多都是讲述旧时代劳动人民的苦难生活的,作者为什么要在令人赏心悦目的风景中插入这样的故事呢? 学生的回答可能是:作者是不是要告诉我们不要忘记过去的苦难生活呢?本文的写作意图是什么呢?难道不仅仅是赞美漓江优美

21、的山水?4对学生的发言给予鼓励。引导学生思考两者是怎样结合起来的。提示:这些故事和传说,是借船家指点江山叙述出来的,边欣赏边听故事,景与故事两相比附。 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明白:在旧时代里人们过着“艰难苦恨的生活”,于是就把这种生活状况投影到自然山水上去,构成了许多传说和故事。我们在欣赏山水的时候,自然而然就会联想起这些故事来。5指出本文的写作意图:作者这样写就是要人们在观赏美丽的自然风景时不要忘记阶级压迫,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学生听教师讲解。通过教师提示明确本文作者的写作意图,加深对课文主题的理解。 三、总结全文。1小结:杨朔真是一位很有特点的作家。他写的文章,语言优美,构思精巧,而且还很

22、有深意。同学们通过本文的学习,一定收获不少吧。让学生交流学习感想,学生交流学习中的感想。 四、本课总结 。本文是一篇描写桂林山水的优美散文。通过本文的学习,学生领略到了桂林山水独特的美。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学到了_般写景散文的写作思路和构思方式。通过反复的诵读练习,学生进一步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并有所感悟。 板书设计 :画山绣水 第一部分(第13段):总写清奇峭拔 第二部分(第415段):沿途景色和传说诗情画意 第三部分(第16一17段):牢记过去,畅想未来人生理想画山绣水教案教学目的1、学习本文语言清晰、绚丽、凝练。2、学习精巧的艺术结构。重点、难点1、重点:在赏景中受教育。2、难点:散文中创造

23、的诗的意境。教学时数 二教时第一课时一、导入作者简介:杨朔(19131968),我国现代著名作家,原名杨毓晋,山东蓬莱人。曾担任过新华社特派记者,到过抗美援朝前线,写过不少通讯、中短篇小说,并著有长篇小说三千里江山,代表作还有雪浪花、樱花雨、海市、茶花赋等,均收在杨朔散文选里,1968年,杨朔被“四人帮”迫害致死。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理清结构讨论并归纳:全文分三段:第一段(12)写赞美桂林山水人间少有。第二段(3-16)写桂林山水凝聚着劳动人民的生活感情和智慧的想象。第三段(17)写桂林山水在新生活里将会被想象、创造出新的神话。 三、分析并提问:作者漓江游主要写了什么景象?讨论并归纳

24、:作者先写绿水怪石奇峰,并提出质疑无数的诗人画师谁又能得那山水的精髓,接着笔锋一转,暂不写桂林山水,而开辟了另外一层意思,写自己漓江游的总感觉:从来没有见过一座山,这样凝结着劳动人民的生活感情;没有见过一条水,这样泛滥着劳动人民的智慧的想象。只有桂林山水。围绕这个总感觉,作者循循善诱,引导读者神游漓江,当读者沉浸在漓江美景之中,一幅鱼鹰捕鱼图出现在眼前,正当看得有趣,作者提醒不要怠慢了眼前的船家,沿途从船家口里知道了很多迷人的故事和神话传说,如:父子岩、寡妇桥、望夫石、新娘岩的来历。作者由人之口说出生活变了山也应该改改名字,但马上提出反问,为什么要改呢?从全文结构看,杨朔很讲究艺术结构,他采用

25、了曲径通幽、卒章显志的园林式结构,于云遮雾障中间峰回路转、层层叠叠,变化多端,显得缜密精巧,引人入胜,同时他又善于运用虚实、隐现、抑扬、张弛等艺术辩证法,对各种材料进行剪裁、缝合、布局和组织文章的波澜。 四、朗读课文(同学分段朗读,其他同学评价) 五、小结:我们通过朗读课文全面感受了文章的内容和结构。全文以“我”对桂林山水的总感觉为线索,巧妙承转穿插,感情跌宕,层次井然,融画意、诗情、哲理为一体。课后要多朗读,把握文章感情基调,深入挖掘文章深层含义。 六、布置作业:1、朗读课文2、抄写词语3、课后练习题 第二教时一、分析课文语言杨朔散文具有浓郁的诗意,语言清新、绚丽、凝练,试选出自己喜欢的段落

26、或者语句大声朗读,并说说为什么喜欢?1、瞧瞧那漓水,碧绿碧绿的,绿得像最醇的青梅名酒,看一眼也叫人心醉。再瞧瞧那沿江攒聚的怪石奇峰,峰峰都是瘦骨嶙峋的,却又那样玲珑剔透,千奇百怪,有的像大象在江边饮水,有的像天马腾空欲飞,随着你的想象,可以变幻成各种神奇的物件。这种奇景,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诗人画师,想要用诗句、用彩笔描绘出来,到底谁又能描绘得出那山水的精髓? 这段文字概括写出了漓江的山水。用“瞧瞧那漓水”和“瞧瞧那沿江攒聚的怪石奇峰”句式突出了漓江山水令人怜爱,使人目不暇接的特点。这样写语言简洁生动,又突出了重点。作者还采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漓水绿得令人陶醉,用香醇的美酒比喻很有

27、新意。作者用“有的有的”的拟人句把静态的山写得动了起来。“像大象在江边饮水”、“像天马腾空欲飞”写出了怪石奇峰令人产生无穷的想象。最后一句是承上启下句,漓江水引无数诗人画师的赞誉,接着作者笔锋一转引发人们思考,但谁又能描绘得那山水之精髓?引出下文作者对这个问题的探究。 2、没见过一座山,这样凝结着劳动人民的生活感情;没见过一条水,这样泛滥着劳动人民的智慧的想象。 这两句话读起来很工整对称,很有诗意。“没见过一座山”对“没见过一条水”,“凝结”对“泛滥”,“生活感情”对“智慧的想象”,这是在口语化的基础上提炼的精通晓畅的语言。特点“泛滥”一词用得特别好,如是改用“表现、洋溢、充满”都没有那么恰当

28、。“泛滥”一词虽然也有“表现、洋溢、充满”的意思,但表现的程度更深。它的意思是多得向四处漫流,这与写水非常贴切,突出劳动人民的充满智慧的想象就像这漓江的水,是无穷无尽的。这也说明了这神奇的漓江水处处都有奇妙的故事。 3、“天气晴朗,水面平得像玻璃,漓江就会画着一片一片淡黑色的山影,晕糊糊的,使人恍惚沉进最恬静的梦境里去。”“这种梦境往往要被顽皮的鱼鹰搅破。” 这两句使4、5段衔接非常自然。漓江美得、静得使人浑浑欲睡。文章于云遮雾障之间突然又峰回路转,梦境被鱼鹰打破,使结构显得缜密精巧,引人入胜。 4、不管是谁,心胸里都贮藏着迷人的故事,好似地下的一股暗水,只要戳个小洞,就要喷溅出来。 这是一个

29、很有趣的夸张句,突出船家心中故事多得一触即发,说明了劳动人民是漓江的主人,漓江确确实实凝结着他们的生活感情。漓江山水全在他们心中,他们也仿佛成了漓江山水的不可分割的部分。 二、小结问:全文介绍了有关漓江的四个神话传说故事,分别说明了什么? “父子岩”的故事表现了劳动人民不畏强暴,宁死不屈。“寡妇桥”的故事表现了劳动人民心地善良、乐于助人的品德。“望夫石”“新娘岩”的故事表现了劳动人民的不幸命运。作者抓住眼前的一景一物,生发联想,卒章显志,寓远于近,表达了对人民崭新生活的向往,坚信新的生活一定会赋予桂林山水以新的想象新的神话新的故事,读者读至此才同作者一起得桂林山水的情趣。杨朔散文十分讲究艺术构

30、思,本文从大处着眼,小处落墨,词隐烛幽,见微知著,具有诗的视角和诗的容量,作者借景抒情,创造出诗的象征比附的境界。文中对各种材料进行剪裁、缝合、布局和组织文章的波澜。 三、朗读课文,背诵第二段 四、作业:完成练习册作业授后小记:1、也可以寻找有关桂林山水的资料给学生展示。2、作者为何要在写山水之中引入许多传说,这是本文的一个特色。可以引导学生理解这些人文的景观。画山绣水教案教学目标 1品味文章诗意美。 2领略和鉴赏桂林山水特有的清奇峭拔的神态。 3学习本文严密的结构和准确的用词。 4欣赏祖国山河的优美、懂得珍惜现代的美好生活。 教学重点 1品味文章诗意美。 2,学习本文严密的结构和准确的用词,

31、品鉴文章的诗意美。 教学难点 1学习和尝试运用间接材料:来丰富作品内容表现事物的方法。 2 理解作者以写景散文来反映时代侧影的努力。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导入新课:人们常说“桂林山水甲天下”,这是对桂林山水的赞美。有人说桂林山水的美是难以用语言来描述的,但有一位作家却用优美的语言把桂林山水描绘得绘声绘色。同学们知道他是谁吗? 2对学生的回答给予肯定:对,这位作家就是杨朔。哪位同学来给大家介绍一下作者的情况? 3讲解:接下来就让我们来学习杨朔的散文画山绣水。板书课题,并引起学生注意。 4讲解:这篇课文的题目是“画山绣水”,同学们知道这四个字的意思吗?指出,题目揭示了桂林山水的特点。

32、5等学生回答完后,出示板书:褒贬,攒聚,玲珑剔透,恍惚,圩子,袅袅,黑黝黝。点名让两三位学生注音或解释。二、诵读课文整体感知 1提示:这是一篇优美的散文,我们何不一起来朗读,感受桂林山水的美色呢?指导学生带着感情自由朗读。2巡视课堂,等学生渎完课文后,提问:大家读了这篇课文后有什么感想呢? 3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思考。同学们都回答得很好,我们接下来看看作者的写作思路。课文开头引用了唐人赞美桂林的诗句,一下子就把我们带到文章中去了。作者带着我们一路欣赏桂林的山山水水,娓娓道来,文章过渡相当自然。4按照作者的写作思路,课文可以分为三个部分。请大家仔细阅读课文,给文章划分层次。 5巡视课堂,不时给

33、以指导。并提示:游记散文一般都是按照游人的行踪来写的,本文也不例外。 6鼓励学生:大家做得很好。最后归纳出:第一部分(第13段),总写桂林山水的特点;第二部分(第415段),写桂林到阳朔江上的景色和山的来历的种种传说;第三部分(第16一17)段,面对极美的江山,牢记过去,畅想未来。7引导学生明确第二部分的两个层次。课文的第二部分是文章的主体部分,这部分是分两个层次来写的。让学生一齐回答,并指出这篇课文结构的严密。8引导学生对课文语言的体会。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并结合课后第二个思考题,体会课文语言特点。三、朗读小结 1这篇课文语言十分优美,让我们来朗读课文,比比看谁读得好。点名让几位学生朗读,每

34、位学生读l一2段。2读完后作比较评价。然后小结:杨朔散文的语言使用很考究,对景物总是极力描绘,写得很细致。优美的语言让文章产生诗一般的意境。3引导学生思考课后第一题。 第二课时 一、诵读课文进入新课1让学生齐声朗读课文,并要求读出感情。2表扬学生:同学们读得非常好。这节课我们将继续对课文进行讨论。同学们在读课文的时候有没有发现问题呢? 3同学们做得很好,大家读书的时候都非常用心。我们接下来就对其中的一些问题来讨论交流。 二、组织学生讨论交流1选几个重点问题指导学生讨论。这篇课文除了语言很有特点,在选材上也是别具特色的。课文写桂林山水,选了哪些景点来写的? 2对学生的回答给予鼓励。然后指出:在作

35、者所见到的景色中,也有重点,如水色只写了不多的几句,山石重点写,但是也只挑选了几个有代表性的来写。 3讲解:从材料的选择上就可以看出,杨朔的散文工于构思。他在动笔写散文时,“总是要像写诗那样,再三剪裁材料,安排布局,推敲文字,然后写成文章”。请大家结合课文,谈谈你的理解。 4鼓励学生:同学们谈得非常好,领会到了杨朔散文在构思上的特点。接下来请大家思考:本文写了船家讲述的传说,这些传说大多都是讲述旧时代劳动人民的苦难生活的,作者为什么要在令人赏心悦目的风景中插入这样的故事呢?5对学生的发言给予鼓励。引导学生思考两者是怎样结合起来的。提示:这些故事和传说,是借船家指点江山叙述出来的,边欣赏边听故事

36、,景与故事两相比附。6指出本文的写作意图:作者这样写就是要人们在观赏美丽的自然风景时不要忘记阶级压迫,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 三、总结全文1小结:杨朔真是一位很有特点的作家。他写的文章,语言优美,构思精巧,而且还很有深意。同学们通过本文的学习,一定收获不少吧!2让学生交流学习感想。本课总结 本文是一篇描写桂林山水的优美散文。通过本文的学习,学生领略到了桂林山水独特的美。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学到了_般写景散文的写作思路和构思方式。通过反复的诵读练习,学生进一步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并有所感悟。板书设计 第一部分(第13段):总写清奇峭拔 第二部分(第415段):沿途景色和传说诗情画意 第三部分(第16一17段):牢记过去,畅想未来人生理想 教学探讨与反思 散文是重要的文学样式之一。学习本文,要让学生了解一般写景散文的写作思。路和构思方式。在教学过程中,重视诵读教学,通过各种方式的诵读练习,让学生体会诵读的好处,掌握诵读的要领,通过诵读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他范文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