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初中语文七级上册《梦溪笔谈二则》教案1.doc

上传人:laozhun 文档编号:4056898 上传时间:2023-04-02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3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教版初中语文七级上册《梦溪笔谈二则》教案1.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苏教版初中语文七级上册《梦溪笔谈二则》教案1.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苏教版初中语文七级上册《梦溪笔谈二则》教案1.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苏教版初中语文七级上册《梦溪笔谈二则》教案1.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苏教版初中语文七级上册《梦溪笔谈二则》教案1.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苏教版初中语文七级上册《梦溪笔谈二则》教案1.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教版初中语文七级上册《梦溪笔谈二则》教案1.doc(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送优质教学资源下乡工程二则教学方案1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掌握文中“蝎”“喙”“钳”“穰”等字的读音。2能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自主翻译课文,能准确地解释“岁”“穰”等重点字词的含义,掌握常见文言虚词“之”“其”“以”等的用法。3了解我国古代科学技术成就,能举例说明生物防治在现实生活中的运用。教学过程模块一:课堂导入老师出镜同学们,大家好。我们知道,科学技术是一个民族实现长足发展的强大动力。在2003年和2005年,中国先后成功发射了“神舟五号”“神舟六号”载人飞船,标志着我国在航空航天领域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进一步体现了中国作为一个正在日益发展壮大的技术强国的地位,令世人瞩目

2、,国人振奋。其实,科技不仅体现在航天、军事等尖端领域,它也实实在在地存在于我们身边。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把视线投向近一千年前的北宋,看看在北宋著名政治家、科学家沈括的笔下,又记录了哪些与科学技术息息相关的故事呢?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作者沈括及他的著作梦溪笔谈。切幻灯1沈括,北宋著名政治家和科学家。曾积极参加王安石的变法革新运动,历任中央和地方官职,掌管和主持过天文研究、盐政改革、农田水利兴修和军器制造,在天文、历法、数学、物理、地质、医药、音乐、工程技术等方面有精湛的研究,对当时科学发展和生产技术的情况,也非常关心,凡有见闻,无不详为记录。晚年,居润州(今江苏镇江),筑梦溪园,举生平见闻,总结前

3、人研究成果,根据自己的实践经验,写成梦溪笔谈这部综合性科学论著。切幻灯2梦溪笔谈全书共30卷,主要总结记载了我国古代特别是北宋时期的科学成就。据统计,该书涉及到自然科学的就有二百余条,占全书三分之一以上的篇幅,内容包括数学、天文、物理、化学、生物、地质、地理、气象、医药及工程技术相当广阔的领域,其中有些科学发明创造,已经列于中世纪世界各国的先进行列。梦溪笔谈是我国和世界科学技术史上一部重要文献,受到中外学者的高度重视,被誉为“中国科学史上的坐标”。 这一节课,我们首先学习二则中的第一则以虫治虫。来,一起看看本课的学习目标。切幻灯3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掌握文中“蝎”“喙”“钳”“穰”

4、等字的读音。2能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自主翻译课文,能准确地解释“岁”“穰”等重点字词的含义,掌握常见文言虚词“之”“其”“以”等的用法。3了解我国古代科学技术成就,能举例说明生物防治在现实生活中的运用。模块二:课文疏通下面请同学们自学课文,注意以下要求:切幻灯4自学课文1查阅工具书,给“蝎”“喙”“钳”“穰”等字注音,然后反复朗读课文。2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解释“岁”“穰”等重点字词的含义,并逐字逐句翻译课文。3以上学习任务以自学为主,如有疑难,也可向老师和同学请教。(现场老师组织学生自学课文,并巡视指导)模块三:知识检测刚才同学们按照要求认真地把课文自学了一遍。下面,我们就一起进入检测环节,

5、看看我们自学的成果如何?首先请大家认真听读课文,听听生僻字的读法是否正确,句子节奏的把握是否恰当?切幻灯5元丰中,庆州界生子方虫,方为秋田之害。忽有一虫生,如土中狗蝎,其喙有钳,千万蔽地;遇子方虫,则以钳搏之,悉为两段。旬日子方皆尽,岁以大穰。其虫旧曾有之,土人谓之“傍不肯”。下面,我们请几位同学再分别朗读一遍,请其他同学点评。(现场老师组织学生朗读课文并点评)相信大家通过刚才的朗读、听读,都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很好。下面我们再对自己对于课文文字的理解情况做一个检测。切幻灯6解释黄体词:1方为秋田之害 方 2其喙有钳 喙 3悉为两段 悉4岁以大穰 岁 穰5旧曾有之 之 6. 土人谓之“傍不

6、肯” 谓下面,老师出示一下正确答案,请同学对照评改。方:正在 喙:这里指虫子的嘴 悉:全,都岁:年成 穰:庄稼丰收之:语气助词,无实义 谓:称,叫切幻灯7用现代汉语说出下列句子的意思:1遇子方虫,则以钳搏之,悉为两段。2旬日子方皆尽,岁以大穰。我们来看这些词句的正确翻译:1.它们遇上子方虫,就用嘴上的钳跟子方虫搏斗,子方虫全都被咬成两段。2.十天后,子方虫全被杀尽,年成因此而获得大丰收。怎么样,大家都做对了吗?模块四:重点梳理下面,老师补充介绍一些常用文言虚词的用法。切幻灯8之:(1)动词:往,到去 例:至之市(前往)郑人买履(2)助词:的 例:故时有物外之趣(的)幼时记趣(3)助词:无实义

7、例:心之所向(结构助词,不译)幼时记趣首先,我们来看“之”的用法。之常见的主要有三种用法,即作动词、助词和代词。作动词时,往往翻译成往、到去,比如郑人买履中“至之市”,意思是等到前往集市的时候,“之”就是前往的意思。“之”作助词时,一般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可以翻译成“的”,如幼时记趣“故时有物外之趣”一句中的“之”就相当于结构助词“的”,“物外之趣”就是“观察物体本身以外的乐趣”。另一种情况是不能翻译,这时“之”在句子中往往起调节音节或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如幼时记趣“心之所向”的意思是“心中想像的是(鹤)”,这其实就是“心所向”的翻译,“之”用在主语“心”和谓语动词“向”之间,只是一个结构助词

8、,不用翻译出来。切幻灯9(4)代词:代人、物、现象等。例:反归取之(代量好的尺码)郑人买履何不试之以足?(代鞋)郑人买履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代剑)刻舟求剑昂首观之(代“群鹤舞空”的景象)幼时记趣“之”作代词的情况就复杂多了,既可以代人,也可以代物,还可以代现象等,如在郑人买履“反归取之”一句中,它代量好的尺码;在“何不试之以足”一句中它代鞋,在刻舟求剑“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中它又代掉入水中的剑,在幼时记趣“昂首观之”一句中它又代“群鹤舞空”的景象等等,不一而足。究竟如何翻译,往往要根据具体的语境来揣摩。那么本文中出现的四个“之”又该如何解释呢?请同学把答案写在书上。切幻灯10方为秋田之害 (的

9、)则以钳搏之 (代子方虫)其虫旧曾有之 (助词,不译)土人谓之“傍不肯” (它,指“傍不肯”)怎么样,你写对了吗?切幻灯11其:(1)代词:他(她、它)、他(她、它)们等 例:使其冲烟飞鸣(它们)幼时记趣 (2)代词:他(她、它)的、他(她、它)们的等 例:其剑自舟中坠于水(他的)刻舟求剑我们再来看“其”的用法。“其”在文言文中主要作代词。具体代什么要根据上下句来确定。如在幼时记趣“使其冲烟飞鸣”一句中,“其”指代的是蚊子,可以翻译成“它们”;在刻舟求剑“其剑自舟中坠于水”一句中,“其”用在名词“剑”之前,作“剑”的主语,翻译成“他的”;切幻灯12(3)代词: 这、这种、这个、这些或那、那种、

10、那个、那些 等 例:遽契其舟 (那) 在“遽契其舟”一句中,“其”又作指示代词,翻译成“那”。那么,本课中“其虫旧曾有之”中的“其”该如何理解呢?再点幻灯12其虫旧曾有之 其:这种连起来理解,就是“这种虫过去就曾有过”。切幻灯13以 (1)介词: 用、拿等例:徐喷以烟 (用)幼时记趣(2)介词: 把例:以丛草为林 (把)幼时记趣(3)介词:因、因为等好,下面我们再来看“以”的用法。在我们前面学过的文言文中,“以”都作介词。有时翻译成“用、拿”,有时翻译成“把”,有时又翻译成“因、因为”等等。比如幼时记趣“徐喷以烟”中的“以”就是“用”的意思,连起来理解就是“用烟慢慢地喷它们”;“ 以丛草为林”

11、一句中的“以”则翻译成“把”,意思是“把草丛当作山林”。在本课中,“以”出现过两次,大家看,它们的用法相同吗?再点幻灯13则以钳搏之 以:用岁以大穰 以:因为好,通过刚才对常见文言虚词用法的归纳,我相信同学们一定增强了文言翻译的能力,今后遇到这样的文言虚词肯定就不再陌生了。下面,我们再来补充讲解“省略句”的情况。切幻灯14省略句在文言文中,“成分省略”的现象是很常见的。成分省略可以使句子显得更加简练干净,但是往往也会对我们的翻译带来一些障碍。这就需要我们具备判断“省略了什么成分”并补充相应“省略成分”的能力。下面,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理解,将省略句中省略的成分补充出来。再点幻灯14( )遇子方虫

12、,则以钳搏之,( )悉为两段。这里老师是这样补充的:(其)遇子方虫,则以钳搏之,(子方虫)悉为两段。“其”指代的就是全文的“其虫”,也就是后文点明的“傍不肯”。原来的句子缺乏主语,我们在翻译成现代汉语的时候,应当将它们都补充出来,这样才不会语薏含混。模块五:看图说话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可以发现,早在近一千年前,古人就知道“以虫治虫”这种生物防治技术了。在本文中,就是拿“傍不肯”治“子方虫”。这到底是怎样的一对天敌呢?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它们。切幻灯15看,左边的就是子方虫,左下是幼虫,左上是由成虫化成的子方蛾。而右面这幅图就是傍不肯了。请同学们先从课文中划出描写傍不肯外形和它与子方虫搏斗情形的句

13、子,然后用自己的语言绘声绘色地描绘给同桌听,看谁描绘得又准确又生动。(现场老师组织学生描绘)模块六:课外拓展以虫治虫的成功给了我们今天保护环境哪些有益的启示?你还能举些生物防治的例子吗?下面请同学们用五分钟左右的时间进行交流。(现场老师组织学生畅所欲言)以虫治虫的方法既科学又经济又环保,在我们今天的生活中,还有很多生物防治的例子,老师再举几例:切幻灯16大家看,这是小花蝽与蚜虫。在前面仓皇逃跑的就是蚜虫,蔬菜瓜果最怕它。要是有了它们,那农作物可就要遭殃了。但是,据说现在不少农民不愁了,因为他们养起了另外一种虫子,是蚜虫们的天敌。它就是小花蝽。小花蝽捕食量是相当大的,它一天可以捕食20头蚜虫成虫

14、。看,在后面紧急追赶蚜虫的就是小花蝽了。怎么样,在仓皇逃窜的蚜虫面前,它也算是个高大威猛的勇士了吧。切幻灯17它叫赤眼蜂,特征吗,听这名字就知道了,那双大眼睛是红的。在镜头上感觉不出来它有多大,其实赤眼蜂非常小,成虫只有0.3-0.8毫米左右,怎么说呢,小到只有针尖大小。别瞅它小,现在很多种玉米和棉花的农民朋友最喜欢它了。一亩地只要放两个蜂包,保证可以高枕无忧了。切幻灯18看,大大的白色的球状物体就是棉铃虫的幼卵,它们一旦破卵而出,棉花就要遭殃。幸好,有赤眼蜂做保卫工作,棉铃虫无立足之地了。切幻灯19左边这块木头中间沟槽里的白色虫子就是栗山天牛幼虫,这是一种专门危害森林的大型蛀干性害虫,它在树

15、体内生活长达3年之久,将树干木内部钻蛀得千疮百孔,致使木材品质受到严重破坏,去年曾一度成为我国吉林省林业的生物灾害之首。后来,国家投放了大量管氏肿腿蜂,就是右边图上的这种动物,结果很快有效地遏制了森林病虫害,保护了森林资源。切幻灯20当然,生物防治并不仅仅局限于“以虫治虫”,还可以在植物与植物、动物与动物、动物与植物、植物、动物与微生物等之间展开。你看,这是某地农业部门倡导的生物防治示范基地的情景:一群鸭子正在水稻田里觅食。也许看到这一幕,你可能还会担心水稻的生长发育。其实这担心是多余。雏鸭放入稻田后,除人为补充少量的饲料,主要靠捕食田间害虫及杂草。有了这些鸭子,每亩稻田可以增收近三百斤呢。切

16、幻灯21不管你是在城市还是在农村,对鱼总不会陌生吧。但是一谈起鱼病的生物防治技术,恐怕就很少有人知道了。养鱼专家通过多年实践发现,在鱼池这个生态系统中,如果其中的生物品种越多越复杂,生态系统越健全,系统的抗病力则越强。鱼池中如果养殖品种较少,单一品种的比例达50%以上,往往该品种易生病。为什么呢?因为品种越多,食物链就越完整,很多病菌都被不同的鱼类、贝类等吃掉了,发病率自然也降低了。刚才我们了解了很多生物防治的例子,其实这只是管中窥豹,在现实生活中,生物防治的例子还有很多。当然,也还有许多领域需要我们去研究去开发。特别是近年来外来物种的入侵,严重破坏正常的生态系统,更加强了我们研究生物防治办法

17、的紧迫感。切幻灯22不管是在城市的河道还是农村的沟渠,这已成蔓延之势的水葫芦我们应该不会陌生了吧。它对其它水生物的破坏和对河道水运的阻力已经越来越明显了。如何防止水葫芦如此大面积的蔓延,有没有科学环保的生物防治办法,需要我们深思和研究。切幻灯23这就是从加拿大入侵到我国的外来物种一枝黄花, 这种外来物种的繁殖力很强,每株可以形成几万粒种子,通过风和鸟类等途径迅速扩散,疯狂繁殖,会严重破坏当地本土植被的多样性和平衡性。目前,全国很多地方都开始出现它的踪影,并在短短数月内形成惊人的规模,难怪各大报纸媒体都用上了“如临大敌”“斩草除根”“围剿”“扑杀”等字眼,可见其危害程度。据说科学家正在研究它的天敌,如果能尽快找到它的天敌并加以运用,也许像图片上这种依靠人工的剿灭方式就可以休止了吧。老师出镜同学们,刚才我们了解了很多生物防治的例子。可见,“以虫治虫”一课虽然向我们展示的是我国古代生物防治的科学思想和技术,但是这种科学思想和技术直到今天仍然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让我们共同努力,关注生物防治,关注身边的科学!今天课后的作业是:课后学习1巩固识记本课出现的重要实词与虚词的含义。2搜集有关生物防治的例子,为后面的模拟科技新闻发布会做好准备。好,今天这节课就学到这里,同学们,再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他范文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