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学语文教学现状的反思.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对中学语文教学现状的反思.doc(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对中学语文教学现状的反思 摘要:初中语文教学在应试教育下处境艰难、不被重视、前景不容乐观,亟待一场彻底的改革;新课程的实施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未能彻底改变初中语文教学现状,还存在一些不足,建议在改变评价制度,彻底更新观念,不断反思,不断提高教师素养等措施的基础上,稳步而深入推进初中语文课程改革。相信:初中语文教学终会“旧貌换新颜”。 关键词: 应试教育 ; 课程改革; 现状 ; 建议 “语文,语文,学生怕学,老师怕教”,这一不成文的俗语毫不隐讳地道明了语文教学的困境。而初中语文教学在基础教学中的处境就可想而知。如果说封建思想禁锢、压迫下的“小媳妇”终于在新时代赢得了“半边天”,取得了与“婆”
2、平等的权力,那么我们的初中语文教学何时才能“媳妇熬成婆”啊? 一、 传统教育下的初中语文教学1、处境艰难的初中语文教学在传统教育下,语文教学成为僵死的应试工具。一切教学活动以考试为中心:学校教育以考试为目的,以升学率论学校优劣;教师教学以备考为内容,以学生考试成绩作为评优砝码;学生学习以考试为标尺,以考试成绩定人成败随着考试这根指挥棒的飞舞,“几家欢喜几家愁”!“高压”、“封闭”成了学校主要的管理方法;“填鸭式”、“满堂灌”成了老师主要的教学方法;“死记”、“硬背”成了学生主要的学习方法。死板僵化的教育理念下,语文教学成了难雕的古木,成了由一批精神可嘉的“老牛”拉着的破车。更有“语文误尽苍生”
3、 之说,也就难怪了。语文教学成了社会关注的焦点,成了社会能人高谈阔论的资料。用下面这个小故事来说初中语文教学是毫不为过的:一日,语文教学家族为平民愤进行家庭紧急会议。还未坐定,“小学语文”便急不可待地抢先发言:“都是初中语文惹的祸,我调教出来的得意门生到了你那里就成了背书的机器、考试的工具,就成了”初中语文教学实在听不下去了,转向“高中语文”求救:“高哥,你看”,不待他把话说完,“高中语文”便连珠炮式地又一番恶语轰炸:“你算哪门子兄弟,瞧你递给我的一只只书虫,上不得台面,人前说不了三句话,只会复制书本,只会” “初中语文”傻眼了,一切罪过都落在他身上了。殊不知,他也是受害者啊!面对升学:上级领
4、导要成绩,成绩不理想,抽你工资,扣你奖金,再清高,你也要养家糊口啊。再加上近年流行的末位淘汰制,谁敢拿自己的饭碗开玩笑。这样,语文老师也只能向考试看齐了,“一切为了考试,考试为了一切”。语文教学也成了死气沉沉的备考大舞台,会考的、可能考的,就拼命地讲、狠狠地练。不考的,一律不浪费一丝一毫。考考考,分分分,如此乏味、单调的课,哪个爱上,哪个爱听。自然,学生怨声载道,有气一头使,就冲语文教师“无能”。这样,语文老师成了风箱里的耗子,诚惶诚恐,受气事小,处境难料。语文教学也到了公公不喜,婆婆不爱的地步。2、初中语文教学的位置何在作为一门灵活、多变的学科,语文只有在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结合,在知识与能力相
5、结合,理论与应用相结合下,才能不断地展现其学科特点,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学科优势。在应试条件下,它只能成无源之水,哪里去寻希望?稍有点考试经验的人都知道:语文学科的付出和收获是不成正比的,花的时间再多,费多精力再大,成绩未必就好。“智者”有言:与其孤注一掷地去等待这种“不可定“,还不如多做几道数学题,多背几个历史年代来得实惠。这样,中考应试备战中,语文学科遭遇“领导不重视,学生不正视”,便也习以为常了。这一点也波及语文的日常教学。有一层人无知地认为,语文,自我们呀呀学语起就挂在嘴边,每天在说,每天在用,即便不学,也差不到哪去。常常听到身边的很多老师,特别是班主任,对初一新生的入学教育中,便直言不讳
6、地一再强调:数学、英语是关键,语文学习在其次。他们认为,随着年龄的增长、认识的提高,理解能力、表达能力自然而然见风就长、不学就通我们教育工作者都是这样曲解和轻视我们民族的语言和文化,这不能不说是一种莫大的悲哀!“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他就能真不怕?心虚,也该有点吧?另外,语文是一门课外延伸性很强的学科。在上下团结一致地全力抓升学的情况下,学生的课余时间都被单词听写、数学练习等挤压得快爆炸了,哪还有功夫去读自己喜欢的书,去说自己想说的话,去抒自己想抒的情。语文教学也只能在“成效”科目的夹缝中苟延残喘了。!3、初中语文教学的前景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排除应试因素,初中语文教学就能轻
7、松上阵了吗?不。语文学科特点决定了它不可能仅靠一本课本“闯天下”。语文素养的提高,离不开广泛而深入的阅读。但是,据调查,在我县22所农村中学里,仅2所学校的图书馆对学生开放(藏书量也是不足向外人道也),仅3所中学坚持让非毕业班的同学每周进阅览室一次(时间是45分钟)。也就是说,我县竟还有80以上的农村学生无“书”可读。这不是危言耸听,走出去看看,情况可能更糟。初中学生的阅读资料,是如此的贫乏,更不用说音像、多媒体了。就这,何谈“开阔视野”、“开拓创新”?可见,初中语文的发展前景是不容乐观的。综上可见,初中语文教学亟需一场改革。这是语文学科生存的需要,也是教育改革的需要!二、课程改革中的初中语文
8、教学课程改革给我们带来了什么?新课程的实施给应试教育下的语文教学这潭死水中投下一块巨石,推起狂澜,带来了生机和希望。其中,给一部分大胆尝试、勇于探索、锐意改革的语文教师开辟了一片用武之地,同时,也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对于学生,也在新课程中有机会一睹语文“庐山真面目”,感受语文的动人风采和无穷魅力。从上到下,欢欣鼓舞,充满期待然而,有一点是不容忽视的,即课程改革的进程不容乐观,困难不容低估。就目前看,课程改革尚未彻底改变初中语文教学现状,使其旧貌换新颜。1、应试教育阴魂不散,课程改革踽踽独行目前,摆在教育工作者面前到一大难题,就是初中语文教学始终摆脱不了“应试”纠缠,中考升学就像魔爪一样紧紧抓住教
9、育者和学生的心,制约和影响着课程理念的落实和新课程的具体实施。首先,有很多地区,在局里、乡里、校里的高压和高额奖金的诱惑下,中考试题和奖励方案被奉为“经典”,至于教育部的纲要只好靠边站。在这种情况下,教学只针对极少数学生要么是中考总分能进入全区(县)前列的,要么是中考总分在历年平均取分线以上的,其余三分之二的学生(甚至更多)则无暇一顾。教学内容只针对历年来中考试题所涉及的知识点,以及围绕这些知识点做没完没了点“强化”训练,至于全面培养学生应用语文这门工具的能力和全面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则无暇一顾。这样,在很多中学,尤其是在农村初中里,“新课程标准”被束之高阁,难见天日。“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也
10、成为纸上谈兵的“应检”之作。这些现象的普遍存在,祸首还是几十年一直沿用的评价制度。另外,教学评价简单化、惟量化,不仅造成了“惟考是教”的畸形态势,也在一定程度上禁锢了教师的头脑,束缚了教师的手脚。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我深有体会。中学时期,我对语文有浓厚的兴趣,但苦于老师一成不变、枯燥乏味的“五步教学法”(读分段概括段意归纳中心归纳写作特点),总感“语文”决不是那样的死东西。于是便志在做一名尝试把语文救“活”的语文老师。恰赶上课改,积极热情地做了很多大胆的尝试:通过创设轻松活泼的教学情景,让学生了解文本,与作品亲密接触,与作者倾心相谈。比如借助课本剧的形式,培养学生解读、表达能力,激发学习兴趣
11、;在阅读条件极差(既不开图书馆,也无阅览室;既没有资料投资,也没有多余的零花钱)的情况下,发动学生自找、自借课外读物组构自己的图书角;开辟书法展示天地,激发学生书写兴趣结果,兴趣增强了,课堂轻松了,学生活跃了,能力提高了。然而,后果也是出人意料的,期末统考成绩给我当头一棒,险些葬送了我的教学生命。在“诗意”与“成绩”之间,“尝试”与“生存”之间,舍谁取谁,我只能“三思而后行”了!在“应试”这块绊脚石的拦截下,“尝试”变得胆怯,“诗意”变得理智。这本来就是一种悲哀。2、语文教师观念没有彻底转变,“穿新鞋走老路”课程改革,关键是观念的转变。然而,在走进新课程之后,很多人人依旧,方法依旧。主要体现在
12、:教教材,而非用教材教。 在教学中,我们的教学普遍存在着只看到了课文本身,而忽视了单元及整册教材的训练体系。“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殊不知,课文它只不过是例子而已,它是为完成单元教学目标,学期教学目标而选的一个个“范例”,编写者的初衷是想通过它的教学完成体系目标的。比如:初中语文第二册第一单元,它选取了5篇反映社会生活的文章,学习本单元,应主要训练三点,在人文情感方面,是让学生通过阅读这些课文,看看别人怎样生活;看看他们对人生的体验思考,进而丰富自己的社会知识,加深自己的情感体验。第二点,是在整体感悟全文的基础上,怎样提炼文章的主旨,还要学会怎样比较阅读不同内容和形式的文章。而我们的教师往往没
13、有看到这一点,一头扎进课文中去,一个单元教学下来,学生们对生命没有什么感悟,没有形成正确的人生态度,没有学到如何提炼文章的宗旨和比较阅读的技能。我们认为,这样的教学还是和教材的编写者的意愿背道而驰的,这也是我们90%以上的教师在教学中所出现的一个较为严重的失误。 事实上,我们简单思考一下就会明白,我们所面临的文章浩如烟海,而我们初中所要学的课文只是沧海一粟,就学这几篇课文本身,能有什么益处,只不过是通过学习这几篇文章除了在阅历上增加一些知识而外,更重要的还是掌握一些阅读的技能,学会一些阅读的技能,以便日后自己读书、自己学习。这样看来,教教材不是目的,是载体,是手段,我们不要本末倒置,陷进“只教
14、教材”的泥潭。 把课堂当“讲”堂。“填鸭式”,“满堂灌”,这种陈旧的课堂教学模式早已应该退出历史舞台,可走进我们的语文课堂,90%以上的教师仍然热衷于这种教学方式。总之,理由堂堂正正:教师讲不到,学生不会,考试考了怎么办?我们把课堂交给学生,我们的教学任务完不成怎么办?在这种意识的支配下,我们教者往往理所当然地成为课堂的主宰,以自我为中心,而占据五尺讲台这地阵地,大讲特讲,而对学生的兴趣、状态、需求等等视而不见。不客气地说我们有些“目中无人”,即使有时我们“有人”,也喜爱牵着人家鼻子走,回答问题也是为完成自己的思路而设,设下套子,让学生们自己钻,若不如意,轻者叫站,重则挖苦。事实上,我们忘记了
15、一个最为浅显的道理:语言非学得而是习得,学生没有亲身参与,怎么能学好语文呢?走进新课程一书对此有段精彩的叙述:“学生学习不仅要用自己的脑子思考,而且要用自己的眼睛看,用自己的耳朵听,用自己的嘴说话,用自己的手操作,即用自己的身体去亲自经历,用自己的心灵亲自感悟。这不仅是理解知识的需要,而是激发学生生命活力,促进学生生命成长的需要。”重结果,轻过程与方法。 教学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正确的结论,所以必须重视结论。但是,如果不经过学生一系列的质疑、判断、比较、选择,以及相应的分析、综合、概括等认知活动,即如果没有多样化的思维过程和认知方式,没有多种观点的碰撞、论争和比较,结论就难以获
16、得,也难以真正理解和巩固。更为重要的是,没有以多样性、丰富性为前提的教学过程,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创新思维就不可能培养起来。我们的课堂教学偏重结论,轻视过程,排斥了学生的思考和个性,把教学过程庸俗化到无需智慧努力,只需听讲和记忆就能掌握知识的那种程度,这实际上是对学生智慧的扼杀和个性的摧残。局限于课堂,割裂语文与生活的联系。 离开了生活,作文便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这个简单的道理相信每一个语文教师都十分清楚,但在作文教学实践中,对“作文应密切和生活的关系”注重的往往不够。我们往往把作文仅仅看作是课堂里边的事,实际上,学生的作文就应该是写实实在在的生活。我们听过这样一节生动的作文课,教者让学生对月
17、亮进行一个月的观察,并记录下它的变化,再搜集描写月亮的词语和课文,经过这一个月的深入了解,学生们积累了大量的素材,写起文来自然得心应手。我们不能不钦佩这位老师对作文与生活的关系理解得如此深透。显然,没有那一个月的对生活的观察、积累,突发奇想地让学生在45分钟的课堂里造一个“月圆之夜”的作文,对学生而言该是一个多么困难的事情。我们历来主张我们应把作文范围或题目提前数天布置给学生,再引导他们通过观察生活来搜集、整理资料,这样,学生对生活才会有较强的感性认识和较深的理性认识。“为有源头活水来”,作文的源头应该是生活。一位著名的相声演员说过这样一段精辟的话:“过去,让我们演一个矿工的段子,我们要到矿山
18、同工人们下到矿井里摸爬滚打一个月,一个月回来,我们说的词全是工人的词,全是生活的词,如今不同了,头天晚上给你个本子,第二天让你上戏,我们哪还演得成?”艺术创作如此,我们的作文也是创作,本应该也如此。不够重视口语交际、课外练笔和语文实践活动。口语交际训练在我们的教材中占有着和书面表达差不多同等重要的位置,然而,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这样的专项训练几乎是空白。关于课外练笔,教学大纲中有明确的规定:“作文每学年一般不少于14次,字数不少于0.7万,其他练笔不少于1万字。”这里的“其他练笔”,去掉我们的片断作文(小作文)14次,字数按每次300字计算,才4200字,还有接近6000字的课外练笔没有得到落实。
19、事实证明,仅凭课堂的几次作文训练就把学生的作文能力提高到一个层次谈何容易呀! 至于语文实践活动,比如第二册教材上列有警语收集与评比、片断续写比赛、纠正错误用字比赛,报刊剪摘、注评、展评活动这样五次之多,可我们的教学中又有几人能给予关注呢?3、新课程浓缩成了示范课、公开课实践证明,成绩定成败是极不科学的。然而,如今在新课程的幌子下,一堂课定成败已不是什么稀奇事了。很多老师谈公开课色变,本是进行教学探索和尝试的研究课,却成了老师走“钢丝”的表演。有的心惊胆颤地走过去了,便身价倍增,既可荣升到“优秀”教师之列,又可成为全校老师的楷模,成为课改的形象代言人,还可就此“换换环境”;但走不过去的(不合课改
20、适宜的),便跌入峡谷,成为矛头所指,仿若干了什么欺名盗世,败坏师德的事。然而,他们之间也许只有是否最大限度的应用多媒体(而非据需要而定),是否把学生放到极致(而非“充分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的区别。课改,课改,学生自由了,老师却被锁定了。究其缘由:课改与实际教学脱节。新课程的理念被强行浓缩在了示范课上,所以要求最大限度地实施,预示着:我们在改革!示范课、公开课成了应“景”之作,成了实际教学的点缀。从这,不难看出:首先,课程改革的位置没有摆正;其次,我们的课程实施者缺乏探究能力和足够的知识底蕴,跟不上改革步伐。三、改进建议1、改革评价制度及改变考试形式;不合理的评价制度,是横在课改与教学实践之间
21、的一道坎、一条沟,要使教学实践与课改同流,壮其势,助其行,评价制度当先行。待添加的隐藏文字内容2仅凭一份书面试卷判定一个人的能力,太过武断,且缺乏公允。是否可以再辅以听力及口头表达能力的考察呢?2、彻底更新观念,解放思想,打破陈规旧习;(1)找准教师的角色定位:首先,教师是学生学习的辅助者。教师再也不能把知识传授作为自己的主要任务和目的,把首要精力放在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上,而应成为学生学习的激发者、辅导者、各种能力和积极个性的培养者,把教学的重心放在如何促进学生“学”上,从而真正实现教是为了不教。其次,教师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这就意味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学情境之中
22、,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各种问题,对自身的行为进行反思,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探究,以积累的经验进行总结。(2)树立以学生是学习主体的观念。学生应该是课堂教学的主角。每个学生都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都有自己的躯体、自己的感官、自己的头脑、自己的性格、自己的意愿、自己的知识和思想基础,自己的思想和行动规律。正如每个人都只能用自己的器官吸收物质营养一样,每个学生也只能用自己的器官吸收精神营养,这是别人不能代替,也不能改变的。教师不可能代替学生读书,代替学生感知,代替学生观察、分析、思考,代替学生明白任何一个道理和掌握任何一条规律。教师只能让学生自己读书,自己感受事物,自己掌握事物发展
23、变化的规律。任何包办代替都是不明智、不道德的。(3)不断提高教师素养迫在眉睫。无疑,多读书,读好书是提高教师文学素养的一个重要途径。俗话说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除了知识的不断更新,课程改革给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需要老师有“运筹帷幄”的能力和“润物细无声”的技巧。3、我们需要不断反思;走进新课程一书对“反思”的论述也许对我们的成长有所裨益:“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职业活动为思考对象,对自己在职业中所做出的行为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教学反思被认为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按教学的进程,教学反思分为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三个阶段。在教学前进行反思,这种反思能
24、使教学成为一种自觉的实践;在教学中进行反思,即及时、自动地在行动过程中反思,这种反思能使教学高质高效地进行;教学后的反思有批判地在行动结束后进行反思,这种反思能使教学经验理论化。教学反思会促使教师形成自我反思的意识和自我监控的能力。虽然初中语文教学任重而道远,但我相信:在社会各界的关注,教育部门及教育工作者的团结一致,共同努力下,初中语文教学终究会“旧貌换新颜” ! 注释:教育再线论坛, 、:朱慕菊主编走进新课程北师大出版社,2006.6.第一版122、129页。 参考书目: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北师大出版社,2002年6月,第1版;新课程理念与初中课堂教学行动策略,关文信编著,中国人事出版社,2003年5月,第1版;教师教学究竟靠什么,周小山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6月,第1版;走向发展性课程评价谈新课程第评价改革,周卫勇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5月,第1版;课程的反思与重建,任长松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7月,第1版;新教材将会给教师带来些什么蕲玉乐、宋乃庆、徐仲林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