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论文:浅谈新课程课堂教学中学生主体性的培养.doc

上传人:laozhun 文档编号:4059843 上传时间:2023-04-02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学论文:浅谈新课程课堂教学中学生主体性的培养.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教学论文:浅谈新课程课堂教学中学生主体性的培养.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教学论文:浅谈新课程课堂教学中学生主体性的培养.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教学论文:浅谈新课程课堂教学中学生主体性的培养.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教学论文:浅谈新课程课堂教学中学生主体性的培养.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教学论文:浅谈新课程课堂教学中学生主体性的培养.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学论文:浅谈新课程课堂教学中学生主体性的培养.doc(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浅谈新课程课堂教学中学生主体性的培养 摘要 主体教育思想主张提高学生在学校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激发学生的参与动机,换起学生的参与意识,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学习。本文主要探讨怎样培养学生在课堂教学的学习活动中主体作用。 关键词 新课程 课堂教学 主体性 新课改的主要目标之一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一代新人”。 新课程标准明确地指出:教学过程应该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这就要求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尽可能地创造各种机会和条件,帮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要让学生感到学习的主动权在自己手中,这样学生才会主动去获取知识;学生主体作用发挥得如何将影响到课堂教学的质量。一

2、、教师教学理念要转变作为教师,要真正走进新课程,首先要更新观念、转变思想,新课程在课程目标上致力于“打好基础,促进发展。”要促进学生发展,就要改变以往教学中重“知识”而轻“能力”;重“教”而不重“学”;注重“理论”而轻“实验”;重“结果”而忽视“过程”等等的现象。课堂教学要正确贯彻“教为主导和学为主体的统一”的原则,侧重学生的“学”。“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我们的职责不是给学生打开知识宝库的大门,而是要把钥匙交给学生,教会他如何把知识大门打开。陶行之先生在几十年前就讲过“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乃是教学生学。”只有认识到这一点,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才能把学生置于“主体”地位,才能充分调动学

3、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由“学会”转变为“会学”;从而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基础。二、创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教学实践表明,教学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是师生之间的关系。教师学生都是有情感、有思维的教学统一体,教学中既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又要尊重老师的教学工作。 心理学表明:在良好和谐的环境中,人的思维敏捷活跃,比较乐于接受新的知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良好的课堂环境有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乐于学习。创设良好的课堂环境,最重要的是建立平等、互尊互爱的师生关系。上课时,教师一定要面带微笑、激情饱满;教师用高昂的激情去感染每一位学生,让他们自然地紧随教师的讲解去思考、理解、记忆。在课堂教学中,学

4、生往往会产生知识接受分歧,教师应让他们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并因势利导地组织讨论,在讨论的气氛中将分歧和难点、重点一一化解。老师决不能搞“大包干”、“一言堂”,否则,就会大大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体作用得不到充分发挥。例如:在讲生长素的生理作用时,有学生提出:“单侧光引起生长素分布不均匀,背光侧多,向光侧少,从而背光侧生长速度快于向光侧,弯向光源。那么,对教材中指出的高浓度生长素抑制植物生长作何解释?显然,学生对老师的讲解存有疑议,同时学生中的看法也不一致。这时候老师先别忙于作肯定回答,可以组织学生分小组讨论,让持不同观点的双方分别阐述理由。最后老师总结出“高浓度”是指大于一个阈值的浓度,

5、即促进生长的浓度范围内。在这个阈值范围内,浓度高促进生长的效果明显。三、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对学生的学习起着推动作用,是学生学习积极性中一个最积极最活跃的心理因素。只有在学生自发的学习愿望驱使下,学生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时;教学任务才能得到顺利完成。也就是说在主体意识强的前提下,才能充分发挥自身的能动力量,不断调整改造自身心理状态和行为方式,积极参与教学过程。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体验到学习的欢乐,从而使教学真正成为生动活泼和自我需求的活动。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精心组织教学内容,能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高中

6、生物涉及生命的本质,内容比较微观、抽象。对此学生往往都觉得比较枯燥乏味,甚至不愿学。所以,教师必须在新、趣、值上下功夫。例如将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相关事实,融入教学内容,将现代生命科学领域的新发现、新成果引用到课堂教学中;将现代电教媒体融入课堂教学中,使一些原来静态的、微观的、抽象的教学内容动态化、宏观化、直观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更关心知识的获取。例如用电脑制作课件将细胞分裂染色体的行为以及DNA双螺旋结构形成等过程进行动态演示,学生第一感觉是新鲜、有趣;这样很容易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习兴趣。四、建立新型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 教学是一个师生共同和谐参与的多向信息交流过程,切忌教

7、师一人唱独角戏,教学应以学生为中心。要不断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保证让全体学生在课堂上有充分的时间参与教学活动,使学生人人动脑、动口、动手,参与实质性的教学活动。让每个学生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都有机会参与教学活动中。老师可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构建与之相适应的教学形式,如上台讲课、分组讨论、问题答辩等等。学生走上讲台,掌握了学习的主动权,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方式。创设问题情境,要让学生带着问题主动去探索,在教师的引导、启发、点拨下悟出道理,得出结论。教师也可以通过学生的“讲课”以及反馈的信息,查漏补缺,使得教学过程更加有的放矢、伸缩自如;同时也可以使教师及时了解学生提出的好观

8、点、好方法,做到教学相长。这样既让学生参与了教学活动,而且,“各抒己见”的民主氛围使学生主动参与的能动性进一步得到发挥,也有助于他们克服怕出错、害羞的心理。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敢于和善于质疑问难,自求解答,培养学生主体精神和社会责任感。例如在“伴性遗传”一节的课堂教学中,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设置疑问、学生讨论、竞答、自己绘写各种婚配方式的遗传图解等等,引导学生认识、理解并归纳总结伴性遗传规律,收到了比较满意的效果。再者,课堂教学中常用启发提问,可以使学生积极思考,并踊跃发言,课堂气氛活跃。大大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并从中体会学习的乐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同时,还有利于

9、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运用知识去获取新知识或解决新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教学效果。五、利用“学案导学法”进行课堂教学 学案是教师根据学生具体情况,包括认知水平、能力水平、学法特点和心理特征等,为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发展学生能力而设计的引导学生开展各项学习活动的导学方案。学案导学法就是以学案为载体,以老师为主导,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以培养学生学习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目的;以“导学、诱思”为特点,实现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学案导学着眼于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或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获取知识技能及培养学习能力,其目的不仅是让学生“学会”,还要让学生“乐学”“会学

10、”。教是为了学。学案是围绕学生的学习过程而设计的,很好的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把教与学有机地整合在“学习过程”中。根据课堂教学的实际需要,由备课组统一编写学案并印发给学生;学生在完成学案上的相关任务时就知道“学什么”,老师在课堂上引导、指导学生掌握相关知识时,学生就知道该“怎样学”。这样,学生的学习由被动接受转为主动获取,学会学习、学会合作,良好的学习习惯得以逐渐养成。六、开展合作学习、克服畏难情绪 在高中学习中,有些知识的获取单靠个人努力难以成功。以探究研讨为主的综合交流方式,能使学生通过合作学习,小组成员互相启发,互相帮助,对不同智力水平、认知结构、思维方式、认知风格的学生实现互补,达到

11、共同提高。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个性、特长、基础等,创设自主性合作学习小组,引发学生之间合作学习,培养他们自主学习能力。合作学习强度学习的能动性学生不是消极地接受知识,而是通过自己动手、动脑来获取知识,增加自主能力。小组合作式学习培养了学生的集体主义意识和团结合作的精神,是顺应时代发展的课堂教学要求,促使学生能以最佳的情绪状态投入到生动活泼的教学过程中,进而实现情感上的“乐学”。 现实中,不少青少年学生存在着畏难、怕受挫折的心理特征。这种心理状态会影响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积极参与。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鼓励学生,尤其是遇到困难时易出现畏首畏尾的学生;要培养他们有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对一些害羞心理重,知识基本功差的学生更要循循善诱,用亲切的话语启发学生,不断鼓励、暗示,还要善于“等待”,而当这些学生取得成功之后,及时加以肯定,以激发更大的求知欲和学习热情。 总之,要使新课程能有效实施,教师应该深入学习新课程标准,把握新课程理念与教学方式,转变自己的行为。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主体性的培养关系到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教师必须抓住“爱生”这个根本,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去构建有利于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的教学新模式;新课程才能焕发出创新教育的活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他范文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