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课程考核及课堂教学方法改革的难点及对策研究.doc

上传人:仙人指路1688 文档编号:4061438 上传时间:2023-04-02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6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校课程考核及课堂教学方法改革的难点及对策研究.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高校课程考核及课堂教学方法改革的难点及对策研究.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高校课程考核及课堂教学方法改革的难点及对策研究.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高校课程考核及课堂教学方法改革的难点及对策研究.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高校课程考核及课堂教学方法改革的难点及对策研究.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校课程考核及课堂教学方法改革的难点及对策研究.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校课程考核及课堂教学方法改革的难点及对策研究.doc(1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高校课程考核及课堂教学方法改革的难点及对策研究刘立平基金项目:安徽省教学研究项目(20100384)。 刘立平(1963-),男,安徽省马鞍山人,安徽工业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副院长。(安徽工业大学 经济学院,安徽 马鞍山 243002)摘 要:本文在进行相关文献综述,介绍和总结我校部分课程考核及课堂教学方法试点改革的基本做法、取得的主要成果和经验的基础上,分析了当前高校此类改革中普遍存在的难点问题或制约因素,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措施。关键词:高等学校;课程考核;课堂教学方法;教学改革我国高校传统的课程考核及课堂教学方法存在的主要问题可概括为:课程考核方式单一(多为学期末“一考定成绩”),考试内容

2、中记忆成分占比较大;课堂教学方法形式单一(多位“满堂灌”)、气氛沉闷、互动不够、学生自主学习动力不足、压力不大、效果不佳等现象。这些问题不仅不利于学生自觉性、创造性的培养和发挥,不利于素质教育的顺利推进及创新性人才的培养,也不能适应社会对高校专业人才的需要特征或素质要求,甚至危及到我国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有鉴于此,近年来国内许多高校对课程考核及课堂教学方法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探索和实践,其中的主要做法,一是倡导和鼓励课程考核及课堂教学方法的多样性;二是强化过程考核或形成性考核,加大平时成绩占课程总成绩的比重。灵活多样的平时考核有助于促使学生加强平时学习,促使教师改变“满堂灌”的教学方式与方法,

3、增加学生的创造性表达机会以及与教师之间的双向交流、互动,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和积极性,进而培养学生多方面的素质和能力。然而相关改革实践中存在的一系列难点问题或制约因素,已严重阻碍了此类改革的进一步推广和深化。因此,针对这些难点问题或制约因素进行探索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与措施,对于丰富高等教育教学理论,进一步推动高校课程考试和课堂教学方法改革实践均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一、相关文献综述(一)高校课程考核及课堂教学方法存在问题、弊端及其成因的论述1. 关于高校课程考核存在问题、弊端及其成因翟晶(2009)认为科学合理的考试不仅能对教学起到反馈、调节、评价、促进作用,而且对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

4、法和学习习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具有重要意义。综合学者饶子正(2007)、徐宇琼(2008)、魏春荣等(2009)、梅迎军(2009)、谢发忠等(2010)、毛自森(2010)、于凤云(2010)、周旭等(2011),叶志军(2011)等的观点,高校课程考核存在问题及弊端主要有:一是考试方式的单一性。具体表现为考试活动单一化、考试形式单一化、成绩评定单一化。其主要弊端是考试的偶然性和风险性都比较大,难以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实际水平,同时也严重制约着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创造能力的发挥,有悖于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二是考试内容的局限性。过于拘泥于教材或笔记,重记忆而轻能力,不

5、利于学生创造性及创新能力的培养,易发学生作弊及投机心理。究其原因,既有疏于管理的因素,也有教师的原因和学生自身的因素。三是考试目的功利性。目的错位,急功近利,考风不端正,甚至出现严重的舞弊现象,考试可信度遭质疑。四是教师对考试重视程度不够。考试规范化程度和科学性、合理性有待提高。五是考务管理制度或机制的不完善。主要根源在于课程考核管理体制僵化呆板、教师及管理部门缺乏创新勇气和信心,考核改革动力不足。六是对考试目的和功能认识的缺失。学校及教师对考试目的认识模糊,进而在很大程度上弱化了考试功能的正常发挥,影响了教学质量及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培养,其根源还是传统的教育思想与观念局限所致。2. 关于高校课

6、堂教学方法存在问题、弊端及其成因周远清(2009)指出中国高等教育的教学方法太死,把所有学生都培养成一个模样,压制甚至扼杀了学生的个性。而没有个性就没有创造性。总结学者熊岚(2000)、刘旭良(2003)、王锋(2009)、段华洽等(2009)、樊素梅(2011)、朱光俊(2011)等的观点,我国高校课堂教学方法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弊端:一是照本宣科,填鸭式、灌输式为主。教学内容陈旧、方法单一,缺乏或没有互动教学环节,严重影响了课堂教学效果和学生能力的提高。二是以教师为中心,学生主体地位没有充分体现。教学手在调动学生主动性和自觉性、培养学生个性和能力方面显得不足。三是课堂教学管理制度不全,措施不力

7、,落实不够;课堂管理不严,甚至缺失。针对高校课堂教学仍是教师“一言堂”的现象,李伟、孙娜(2010)指出了其中的三点原因:一是多年来学生养成了“被喂食”知识的习惯,主动学习的能力和兴趣在逐渐丧失;二是教师不注重启发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得不到锻炼;三是教师、学生双方的沟通不良。(二)关于高校课程考核及课堂教学方法改革基本思路、主要难点及对策的论述1. 关于高校课程考核及课堂教学方法改革的基本思路综合郭小林(2005)、黄德智(2006)、杨嫩晓(2006)、吴松岭(2009)、李志刚等(2010)、龙坚文(2010)、陈棣沭等(2010)、廖瑞斌(2010)等的观点,高校课程考核改革的基本思路

8、:一是形式多样化。以灵活多样的过程评价(形成性考核)为主,以期末考试为辅。二是内容多元化。以考察学生的能力为主,知识点的掌握为辅,突出对创新能力的考核。三是评价科学化。左艳芳等(2006)认为课程考试改革不是孤立的,它是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课程考试改革,必将促进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促进学习方法的更新,使人才培养质量能够满足时代的要求。杨叔子等(2007,2008)认为学校的教学,本质上就是教师与学生的文化“互动”。没有“互动”的教学,尤其是没有“互动”的课堂教学,就是“灌”,就是“填”,甚至是“混”。教学,特别是课堂教学,既是学术(活动) ,又是艺术(活动) ,还是技术(活动

9、)。任红杰(2007)、魏联(2008)、印梅(2008)、高启达等(2009)、李伟等(2010)等也认为互动式教学是一种有效的课堂教学方法,是提高教学质量、改善教学效果、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教学手段。印梅(2008)、吴松岭(2009)、张学琴(2010)等认为应根据课程特点,采用讲授、问题探究、案例分析、小组专题讨论、专题演讲、模拟授课、角色扮演等方法。钱国英(2010)、赵洪(2006)、张学琴(2010)等指出了合作性学习和研究式(性)教学的重要性,如分组合作学习能够变个人之间的竞争为团队之间的竞争,形成组内合作、组间竞争的良好氛围。团队成员有着共同的期望和目标指向,极大地消除了个人

10、对于竞争失败的恐惧,增强了“利益共同体”的集体荣誉感,从而激发了学生参与学习、乐于学习的动力。赵敏娜(2004)、顾小存(2006)、真虹(2007)、平爱红等(2008)、谭羽非(2009)、高明洁等(2010)、李贵安等(2011)则认为应借鉴国外高校课堂教学的成功经验,做出相应的改革。2. 关于高校课程考核及课堂教学方法改革的主要难点及对策马长英(2006)、邹吉高(2007)、蒋家琼等(2010)认为制约高校考试改革难以有效推进的主要因素或面临的困境:一是根深蒂固的传统教育和应试教育观念;二是不合理的考试管理和制度;三是考试改革的倡导者和研究者与考试改革实践主体的教师在认识、利益上的分

11、离与脱节,教师投身教学改革的动力不足;四是教师缺乏先进的教育测量评价理论知识和适当的教育评价方法与技术。此外,一是扩招导致教学条件尤其是师资不足,大班教学严重影响到教学方法和考试改革的进行;二是传统教育模式下培养出来的教师不能完全胜任高校课程考试改革的重任,教学内容改革存在着保守与冒进并存;三是教学经费投入不足;四是现行的教育评价制度不合理。李伟(2004)、陆海燕(2009)等认为面临的困境还有: 政策上的支持力度不够;教师和学生对教学方法改革的认识上存在诸多不足;各层次之间的协调配合不到位。成桂英(2008)认为此类改革应关注两个问题:一是教师工作量问题;二是如何保证教师对学生过程考核的公

12、正性。任红杰(2007)认为在教学实践中, 当前存在着互动范围窄、案例分析档次不高等问题。针对上述制约因素或困境,钟秉林(1999)、包红刚(2001)、邹吉高(2007)、季诚钧等(2010)提出了相关对策与措施:一是切实转变传统教育和应试教育观念,树立现代的教育观、人才观和考试观。二是宣传、普及和逐步提高教师的评价理论和知识水平。三是改革健全考试管理机构和考试管理制度,建立激励机制,从制度和机制上保障考试改革的不断深入。四是加大教学经费的投入力度,提供必要的物质保障。五是要对广大教师进行教学方法的培训与指导,注重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加强工作责任心和提倡奉献精神。六是尽快地实现教学考核的规范

13、化、制度化、科学化,把教学方法的改革作为教学及教师考核的一个重要内容。总之,课程考核及课堂教学方法的改革,各高校都在探索、尝试和实践之中,它对促进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保证人才培养的质量起到了很大的助推作用。但仍需不断总结,及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使之不断完善,体现科学化、规范化,以确保改革在正确轨道中运行。二、我校课程考核及课堂教学方法试点改革的实践、成果和经验如前所述,目前国内高校课程教学考核制度多存在的种种弊端,实际上成了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绊脚石,而考试形式(方式)单一就是其中的一种突出现象。如闭卷考试多、开卷考试少,理论考试多、技能与操作实践考试少,一考定成绩的终结性考试多、

14、数次考核综合评价的形成性考试少,评分标准僵化等。如此的结果是教师教学方法单一,为了知识的传授在课堂上泛泛而谈,对学生的情况了解不够,不能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另一方面学生考试目的功利化(即考试成绩的高低不仅直接关系到升级、毕业、获得学位, 而且是学生获得奖学金、入党、评优甚至找工作的主要依据),过分夸大分数的价值功能,而对学习过程缺乏兴趣,只在期末考试前突击记忆,严重影响了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上课记笔记,下课对笔记,考试背笔记,考后就忘记”或是“上课记笔记,考前背笔记,考试考笔记,考后丢笔记”已成为许多大学生学习活动的固定模式,从而出现相当部分学生“高分低能”的现象)。这种单一的考核方式体现了我

15、国“学校主导型”的办学模式,是典型的“应试教育”的结果。在以试卷考试为主的考试情况下,教师以教材为中心命题,考前划范围指重点,学生记笔记背笔记。这种考评制度助长了学生的惰性,抑制学生个性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死板呆滞,缺乏灵活性;不利于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和创新思维的建立,不能准确客观地反映学生的真实水平和能力,更不能公正评价和衡量学生的综合素质。(一)试点改革的基本情况及主要做法鉴于对包括我校在内的国内高校课程考核及课堂教学方法存在的问题或弊端的认识和思考,在广泛调研和充分讨论的基础上,两年多来,我校经济学院等教学单位选择了部分课程进行改革试点工作。改革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

16、创新精神和全面素质,增强学生自主学习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客观公正地反映学习效果和教学效果,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改革的基本情况及主要做法:一是选择部分课程进行试点改革。鉴于此类教学改革需要具备一定的基本条件,如课程性质及难以程度、班级规模、教师责任心与教学技能等。因此,经济学院已在各个专业选择部分课程(每专业暂定58门)进行试点改革。所选课程绝大多数是选课人数在70人(两个自然班)或以下、任课教师具有较强责任心的学科基础、专业或专业选修课程。二是调整课程考核中平时成绩与期末成绩的权重或占比。基本原则是提高过程考核成绩占课程总成绩的比例,以减少期末终结性考核带来的片面

17、性。经济学院试点改革课程的基本做法是:提高平时成绩在总评成绩中的权重,即平时成绩(包括课内实践环节成绩)占比6080%(个别课程占比40%),而期末成绩占比2040%(个别课程占比60%)。三是强化课堂教学中学生平时学习及成绩考核(即过程考核)。这包括考核方式多样化和考核时机经常化两个方面。考核方式不仅限于传统的出勤与课后作业,已增有随堂测试、模拟讲课、提交小论文或调研报告、课堂作业、实验操作、课堂表现(包括回答问题、专题演讲、案例分析研判)、小组专题讨论及课堂汇报、课程论文、面试、参赛表现等等。考核时机方面主要是增多考核次数,将考核贯穿到课程的日常教学之中,分散到学习过程节点的质量控制,做到

18、经常化。各类考核形式的每次考核均在平时考核中占有一定的权重,以便形成总的平时成绩。至于具体考核方式、时间、频次及每次考核在总评成绩中的比重由任课教师根据课程性质及类型、教学目标及内容、学时多少(或学分高低)及学生人数等因素,自行决定。四是改革传统课堂教学方法及组织方式。考核方式的改革必然与教学方法的改革紧密相连,课程考核改革首先是课堂教学方法的改革。为了落实各类平时成绩的考核(即过程考核),任课教师变革了传统课程“满堂灌”的课堂教学方法,采用案例(专题)讨论、课堂提问、学生模拟讲课、小论文等等。相关教学方法、组织方式及考核办法等由任课教师提交书面材料(即课程教学考核方案),经所在系主任及分管教

19、学院长同意后,于每门课程的第一堂课(最迟为开学后的两周内)下发给学生,此后该课程的教学及考核即照章执行。具体执行中如有调整,任课教师及时通告学生(包括考核形式变化及取舍、频次增减及每次考核成绩的权重调整等)。同时,相关书面教学考核方案,任课教师所在系及学院均应有备案,以便日常教学管理和检查。五是调整或提高试点课程的课程系数。鉴于课程考核及课堂教学方法改革必然会加大任课教师的工作量和工作难度,为此该院已对试点改革课程给予任课教师一定的教学工作量补助,即课程系数为1.1(本学期经济学院又出台的进一步的激励措施,即根据教改的难易程度、实施效果等直接给于任课教师进行补贴)。同时,学院也通过相关教学管理

20、文件,对此类改革提出具体要求或规定。如相关改革有名无实或流于形式,则在经确认后对任课教师不仅所授课程系数不变,而且要在全院范围内给予批评和指正。(二)试点改革取得的主要成果及经验科学、合理的教学及考核方式对教学可以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形成、综合素质的提高和健康人格的养成。从我校两年多来的试点改革情况来看,主要取得了如下成果及经验:一是提高了课程教学效果,培养了学生多方面的素质和能力。日常教学的多形式、多频次考核不仅改变了传统的考核形式单一、效果不佳的弊端,同时对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学习兴趣(包括课堂与课后)、语言能力(含书面及口头表达)、团队精神

21、等诸多方面的能力和素质也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还提高了学生学习的自觉性、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进而提高了课程教学效果和教育教学质量。 注重过程考核的教学安排,使得学生平时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被调动起来,灵活、激励性强的考核方式既加大了学生的学习压力,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力,使学生由原来的被动学习变为主动思考,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掌握的课程信息量也大为增加,课程教学效果明显提升。 学生通过事先准备、课堂模拟讲课或专题发言等学习形式,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动手或实践能力,如充分利用图书馆、实验室及网络资源等收集整理相关资料及数据、文字编辑、图表绘制、课件制作等,也锻炼和提高了学生课堂表达或演讲

22、能力,以及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此外,把握课程内容或相关专题的能力也得到了提升。 各类启发式、互动式教学活动的安排,激发了学生的参与意识,课堂气氛活跃,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前课后主动学习意识明显增强,提高了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课堂讨论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随机选择时间组织案例或专题讨论以及随时的课堂提问等教学考核办法等,使学生听课更加认真,同时面试、课堂提问等考核方式的运用等也锻炼了学生通过面试现场回答问题的能力。 灵活多样的教学与考核方法,突破了封闭式的传统教学方式,帮助学生打开关注经济及社会问题的窗口,丰富的课程内容及相关知识促进学生的专注程度,同时也激发了学生专

23、业学习的兴趣。 合作性教学任务的安排,锻炼了学生集体学习、共同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形式多样的考核方式对学生的考核更加全面,利于发挥每个学生的特长和优势,形成优势互补,进而培养了学生团队精神和协作进取的能力。二是形成了良好的课堂纪律和教学秩序。由于日常教学的多形式、多频次考核,学生必须参加相关课程的学习和作业,这对杜绝或减少无故旷课、迟到、早退及不认真听讲等现象,具有重要的作用。试点改革的实践显示,由于平时成绩高于期末,使学生更加重视平时,不仅出勤率大大提高,而且学生上课态度比以前端正、积极,认真听讲、积极参与的学生多了。对于高年级学生来说,总体情况是上课态度比以前大有改观:教改前,

24、高年级学生或是因为没有学习压力、动力及进取精神,或是忙于准备考研、考公务员、就业应聘等,选择性逃课甚至几乎不出勤的现象比较严重;但教改后,将学生推到教学的“前台”,成为教学活动的主角,加上考核多样、灵活,学生自己如果不精心准备、积极参与,很难获得理想的成绩,甚至不能通过相关课程考核。三是形成了良好的考试氛围和纪律。从此种考核方式的设计而言,由于最终考试成绩多仅占2030%,因而大大降低了学生冒险违纪或作弊的投机心理及行为,这对形成良好的考试纪律、减轻教师的监考负担和心理压力意义重大。同时,这对形成学生良好的诚信意识也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从两年多的教改实践看,所有课程没有发生考试违纪或作弊现象

25、。四是探索和积累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教学与考核经验。两年多的教改实践,参与教师经过不断摸索与实践,已积累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教学与考核经验。教师精心设计教学考核方案,并与学生进行沟通,在坚持原则的前提下,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作适量调整,此后的教学过程中严格按考核方案执行。 利用好平时成绩激励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及时评定成绩并公布,使学生及时了解自己成绩并进行纵、横向比较,提高了学习即时性效应和积极性。 让学生进行模拟讲课的教学考核方法,可充分调动学生课外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辅以教师及时点评,及时向学生澄清疑点,指导学习方法;对于重难点的内容仍然采取教师主讲,辅助以随堂测试、课堂讨论等,这样可加深学生对重

26、、难点理论知识的熟悉和掌握。 让学生参与成绩评定,激发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热情和积极性,并使平时成绩更为客观、公正。如对每次模拟讲课、专题或案例分组讨论等成绩的评定实行教师评定和各组评定成绩的算术平均数加权计算,从而克服了教师成绩评定的主观性和学生评定成绩的随意性;学生小组内部表现相互评分,用以测度不同学生努力程度、贡献大小等,以增强平时成绩的公正性。 随机抽选各组学生进行模拟讲课、专题讨论汇报,从而克服了每组学生准备讨论和讲解的内容只限于自己事先确定的选题(或知识点)的局限性,同时也降低了每组学生“搭便车”的现象或行为。 课堂教学中,教师注意加强引导,让每一个学生都积极参加课堂讨论,并根据学生

27、个性特点采取有针对性的方式、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让大多数学生均具有实实在在的收获。五是锻炼并提高了任课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素质。课程考核及课堂教学方法的改革对于教师和学生来说,都是一种促进和提高的过程。广大教师普遍感到,此项改革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和素质,对形成良好学风有较大的积极作用,总体效果较好。但同时也对教师素质和能力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更新设计教学方案,改革教学组织与考核方式。教师必须精心准备课程教学及考核方案,力争科学、合理(公平)、可行(易操作)、可控(能及时调整或变更);同时还应改变传统熟悉的教学组织及考核方式,以适应这一新的课程

28、考核及课堂教学方法。 调整和更新教学内容。由于课堂上注重互动、讨论、学生演讲、课堂测试等新的教学与考核方式占用较多课时,因此客观上要求相关教师必须调整教学内容及学时安排;不仅如此,教师还必须更新相关课程理论知识,了解学科前沿动态及热点问题,以适应大量的课堂互动、讨论、质疑与释疑等教学及考核需要。六是初步建立了规范课程考核及课堂教学方法改革的教学管理制度。为了规范课程考核及课堂教学方法改革实践活动,有效推进相关教改措施的顺利实施,切实提高课程教学水平、质量和效果,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形成良好的学风考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能力和全面素质,达到预期的教改目标,该院在总结两年多试点改革经验、教训的基础上

29、,广泛调查、深入研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结合学科专业、课程特征等实际情况和创新性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出台了一些教学管理文件。如课程教学考核方式改革暂行办法等,该办法包括总体目标及基本原则;基本方案及实施意见(含改革课程的选取、申报与批准,教学考核方案的选用、制订、实施与管理,专业系及任课教师的相关职责等);教改的监控、考核及奖惩等内容。同时还配套编制了标准化的课程教学考核方式改革申请表(主要是关于课程考核及课堂教学的具体方案)及试点改革课程小结表等教学文件。三、当前高校课程考核及课堂教学方法改革的难点及制约因素近年来,尽管包括我校在内的国内众多高校均进行了课程考核及课堂教学方法的试点改革工作,

30、并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和经验,但教改实践中存在的一些难点问题或制约因素亦不容忽视。如广大师生的应试教育教学理念难以根本转变;高校现行考试管理制度对课程考核方式改革的约束;教师教育测评理论缺失,评价方法和技术缺乏科学性;灵活多样的课程考核及课堂教学方法运用中存在的难点问题互动教学及考核与班级规模较大的矛盾、专题或案例小组讨论发言中的学生搭便车现象、成果性考核中的抄袭现象、教师积极性问题、教学资源及经费投入的约束,等等。(一)广大师生的应试教育教学理念难以根本转变受根深蒂固的传统教育和应试教育观念,“学生为考试而学,教师为考试而教”成为高校教学“常态”,这些效用效率效果不佳、传统落后的教育教学方法甚

31、至由“常态”转为严重“病态”。究其根源,一是当前高校管理者和教师多是在传统教育和应试教育的环境和氛围中成长起来的,应试教育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考核形式短期内难以转变;二是课程考试改革与教学内容及方法的改革紧密关联,传统的“填鸭”、“灌输”式教学方法是与偏重记忆的被动学习相适应的,多数师生还习惯于这些传统的教学方法,因此也习惯于“一考定成绩”的简单考核和应试方式;三是我国中小学教学改革远未到位,应试教育的惯性作用也影响着高校相关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化。(二)高校现行考试管理制度对课程考核方式改革的约束考试管理制度是课程考核的重要保障,只有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的课程考核管理制度才能促进课程考核朝

32、着更加良好的方向可持续发展。一个突出的课程考核改革难点是注重平时、重在内容和实质的多样化考核制度与国内高校教学考核管理制度存在一定的冲突或矛盾。如课程补考、提高学分绩考试、课程免听制度等,根据多数高校的现行制度安排,此类学生无需参加平时的学习,因而产生矛盾或冲突。此外,重在平时的过程考核或形成性成绩作为高校课程考核的重要部分,符合知识学习、能力锻炼的客观规律,这已成为国内外高教界的共识,但目前高校关键是要进一步完善形成性成绩评定的制度建设,着重增强形成性考核的科学性、有效性,严格课程学习过程的监控,充分发挥形成性成绩评定的导向作用,从而实现课程考核改革的目的。(三)教师教育测评理论缺失,评价方

33、法和技术缺乏科学性当前高校课堂教学改革中存在两种不良倾向,一种是传统的“重内容、轻方法”;另一种是在教改中“重方法革新,轻内容改革”,在教学方法改革上则是“重形式,轻实质”。“重内容、轻方法”和“重形式、轻实质”不利于激发学生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重方法,轻内容”则容易忽视教学内容的系统性、严谨性、前沿性和开放性,从而不利于学生理论素养的提高和冷静、理性、逻辑严谨地分析问题的习惯和能力的培养(李美中、何运信,2009)。可见,如何督促广大教师充实教育测评理论,改进教学考核评价方法和技术,提高课程学习评价的科学性,特别是要注意防止平时成绩等形成性成绩评定的简单化和表面化,也是值得深入研究

34、的难点问题。(四)互动教学及考核与班级规模较大的矛盾美国课堂教学给人留下的印象是“三多”:课外阅读材料多、课堂提问多、课堂讨论或争论多。互动是美国大学课堂教学最突出的特点,是整个课堂教学的灵魂(谭羽非,2009)。然而,由于我国高校多数课程均为大班授课,互动教学难以开展。因为大班教学学生听课效果差,难以组织课堂讨论,以学生小组为单位的合作性教学方法难以实施,师生交流有限,课堂提问的考核因难以问及每位学生而缺乏可操作性。(五)合作性教学任务中存在搭便车现象以学生分组进行的合作性教学考核任务,如小组专题讨论及案例分析、课堂演讲、模拟讲课等,教学考核形式难以全面地实施到每一个同学,学生成绩多采用同组

35、成绩每人相同进行考核,因而出现部分学生搭便车现象。特别是在大班教学情况下,若小组人数较少,则相关教学考核活动将占用较多的课堂时间,进而难易完成相关课程教学任务;如果小组人数过多,则搭便车现象将更为严重,态度不端正、学习不努力的学生反而没有了压力。(六)成果性考核中的抄袭现象一些成果性课程考核方式,如课后练习、课堂测试或作业、专题小论文或课程论文、调研报告、实验报告、上机操作及模拟等,部分学生存在着抄袭他人或网上复制等不良现象。众所周知,通过教师的讲授引导,学生有所思,有所感悟,结合自然、经济、社会等实际撰写专题论文或课程论文、实验报告等,这本是较好的课程考核形式,但改革实践中抄袭、复制等情况时

36、有出现,甚至比较严重,因而基本失去了相关考核的意义或有效性。(七)教师的积极性问题课程考核及课堂教学方法改革后,相关教师必须要关注学科前沿动态,设计、选择适宜于学生讨论和分析的专题、话题及案例,提供适合课程教学要求的各类数据资源及影像资料,设计课堂提问、测验及平时作业,指导学生实践调查等;还要对学生进行重在过程考核的各类形成性成绩予以客观、公正的判定、登录、换算,等等;同时值得注意的是,教学考核方式的改革尚需充分发挥教师的聪明才智和创新精神,可谓耗时、费力、费神,教师的工作量明显增加、工作难度显著加大。因此,如何科学合理地核定教师的工作量,建立良好的考试考评机制,激发广大教师投身于此类改革的积

37、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也是一个值得认真深入探讨的难点问题。此外,灵活多样的课程考核形式及以互动为主的课堂教学方法,必然要求充实教学资源和加大经费投入,为开展此类教改活动创造优良的教学条件。四、进一步推动高校课程考核及课堂教学方法改革的基本对策要对当前我国高校课程考核及课堂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固然我们可借鉴国外一些高校的考试(考核)经验(如英美等高校已经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有利于创新型、应用型人才培养、评价与选拔的多样化课程考试形式和评价标准,并固化到了教学管理中),以探索实施素质教育、提升教学质量的有效方法,把传统的考试方式,分散到学习过程节点的质量控制,将考核贯穿到日常教学之中,体现公平、公正原则

38、,以达到对教学全程的监控,进而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然而,如何将国外高校课程考核及课堂教学的一些成功经验及相应的教育教学研究成果与国内高等教育教学的实际情况有效地结合起来,针对国内高校课程考试及课堂教学改革实践中遇到的难点、困境或制约因素,进行认真总结、深入分析,提出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对策与措施尤为重要。因此,探索并进一步推动我国高校课程考核及课堂教学方法的改革不仅是必要的,更是紧迫的。(一)转变高校教育教学观念要切实有效推进高校课程考核及课堂教学方法改革进程,达到预期的改革目标,首先是要切实转变根深蒂固的传统教育和应试教育观念,包括教师的教学观念、学生的学习观念及教学管理部门的管理观念。从教

39、师的教学观念看,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学习理论知识的方法和本领(即“授人以渔”),而不是灌输多少理论知识(即“授人以鱼”);把课程知识的传授作为教学的基本目标,将隐藏在课程背后,诸如发展学生认知水平、学习能力、创新意识等作为最高目标;应精减课堂讲解,扩展学生互动活动的时间与空间;要创造师生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自觉主动的、探究式的、创造性的学习,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和素质。从学生的学习观念看,应从课堂教学中的被动听讲转变为主动思考,学到研究辨析事物的态度,学会科学的思维方式,把学会与会学作为最重要的两种学习境界;应摆脱对教师和教材的过度依赖性,敢于质疑,乐于思考,善于总结,勇于探索。从教学管

40、理部门的管理观念看,要在充分认识人才培养是学校的根本任务,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的基础上,努力营造良好的课程考核及课堂教学方法改革的制度环境;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教学管理理念,将教学管理过程中指令、指标、规范等刚性手段与指导、协调、激励等柔性手段结合起来;要明确和尊重教学活动中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广大师生的参与教改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其敢于对教学活动作出自己的判断,创造性地开展课程考核及课堂教学方法的改革。(二)完善高校现行考试管理制度一是修订、建设和完善有关课程考核及教学管理方面的文件,形成相关课程依性质(必修、选修)、类别(公共基础、学科基础、专业

41、课程)、内容(难易程度)、学时(或学分)、班级规模(即选课人数多少)等不同而有区别的教学考核方式,以及相应的课堂教学、课程考核管理制度等教育教学文件(如培养计划、课程大纲、教改管理办法或规定、申请审批表及小结表等)及有关教学环节(特别是教学方法)的组织、实施方案。二是建议针对申请重考、提高学分绩、课程免听的学生,单独进行期末考核(如单独出卷与评卷或其他考核方式),即采取有别于参加平时学习学生的考核方式。三是针对各类选修课程,可考虑增加教改课程的计分系数,建议学分系数为1.5,如2个学分的教改课程,学生如能通过,则可获得3个学分,从而保护和提高学生选课的积极性。四是各专业微调教学(培养)计划,针

42、对必修课程,适当调减课程门数,调增教改课程学时、学分数(该课程在培养计划中应明确为“教改课程”),以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习负担。五是督促参与教改教师及相关课程组科学制订教学考核方案,并在教学实践中加以严格执行,不能因为考试形式的变化、教学方法的多样而放松要求,避免流于形式、走过场,甚至成为部分教师减轻教学负担的途径,进而降低了教学要求、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三)提高教师灵活运用各类课程考核及课堂教学方法的理论素养和技能目前,在国内高校课程考核及课堂教学方法的改革实践中,已经形成了较多的考核形式及相应的课堂教学方法,如考勤、课堂与课后作业、课堂专题讨论及案例分析、模拟讲课及课堂表现、课程论文及课程设

43、计、调研及实验报告、读书笔记及文献综述、实验操作及技术技能演示、单元及期中测验、期末考试(含闭卷、开卷、半开卷及口试或面试)等。但各种考核方式各有优缺点,并且在很大程度上不可相互替代。如果将上述考核方式及相应的教学方法进行适当的组合搭配,并具体运用到某一门课程的学业评估中,应该说是比较理想的选择。然而,高校各类课程依性质(必修、选修)、类别(公共基础、学科基础、专业课程)、学时(或学分)、内容(难易程度)、班级规模(学生数量多少)等不同而应有区别的教学考核和实施方案。因此,有关教师必须探讨和提出能够适应多样化、多频次(经常化)考核方式要求的课程教学方案,力争科学、合理(公平)、可行(易操作)、

44、可控(能及时调整或变更);同时还应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方法及考核内容、调整和更新教学内容及相应的学时安排。一是做好宣传工作,鼓励年轻新教师及具有丰富教学经验、责任心强的老教师积极开展课程考核及课堂教学方法的的改革。二是教师应在主动学习和掌握有关教育教学测评理论、评价方法和技术的同时,注重相互之间的交流与讨论,学校及具体教学部门应组织相关培训与交流活动,进行相互启发,包括方案设计、各类教学考核方法的组织、同类问题的解决与克服、经验教训的借鉴等。三是任课教师要熟悉教材及课件,精心备课、细致组织,包括与课程相关的各类精选案例、专题、热点或焦点话题,等等,以及必要的视频、观摩及相关评论等。四是教学考核过

45、程的组织应严格执行事先确定的教学考核方案。教改的成功与否需要教师和学生双方的良好配合,教师对不同知识点的授课形式要有准确的把握和运用,避免过于追求授课形式的变革,而忽略了学生对于课程重、难点知识的掌握,应随时听取学生一些有益的意见或建议,予以改进和完善。如遇教学考核方式的调整,应及时通告学生,期末课程小结应给出相关说明。五是教师要注意控制各类教学考核方式课堂时间的控制,特别是课堂提问、讨论、演讲、模拟讲课等形式,确保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得到充分的利用。六是以小组为单位的教学考核方式,可要求学生参与评分,包括小组之间及小组成员内部之间相互评分,以充分发挥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也有利

46、于课程成绩评定更加客观、公正和有效。(四)适当调整学生班级规模为便于教学互动,特别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流、讨论,需要控制改革课程的学生规模,以利于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具体而言,应是小班教学,班级学生规模控制在两个班(70人)以内。当然,也鼓励教师尝试大班授课情形下的教学考核方式改革,如通过安排助教,协助任课教师共同完成课程教学考核任务,这不仅有利于相关课程教学考核任务的完成,同时亦可减轻大班授课形式下任课教师的教学负担,青年助教也能从中获取大量的课堂教学与考核经验。相关助教的主要工作是课堂考勤、课堂测验及课后作业的协助监督与成绩评判、课堂讨论等的协助组织、期末笔试的协助阅卷以及面试或口试的

47、组织实施,等等。(五)抑制合作性教学中的搭便车现象及成果性考核中的抄袭行为这里首先是要强化对学生的诚信教育,教师严格要求并善于探索教学考核方法。如针对小组合作性教学任务的安排,讲课模拟、专题讨论发言或答辩等,教师一方面可以尽量减少小组学生人数,另一方面可要求小组所有学生必须均有准备,课堂抽点学生进行,以降低学生“搭便车”的机会。针对专题小论文、课程论文、作业等,可统一印制比较规范的论文纸或作业纸,要求学生当堂完成,避免学生抄袭,也通过此形式对学生进行考勤,或是通过抽取部分学生论文、调研报告等进行答辩或面试等形式,降低抄袭现象。(六)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灵活多样的课程考核形式必然加大

48、教师的工作量;以互动为主的课堂教学方法要求教师不断更新教学内容、研究新的教学方法、采用新的教学手段、制订科学合理的教学考核方案并在日常教学中加以实施等等,这也大大增加了教师的工作复杂性和难度、工作量,实际上等于要求教师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因此,为了切实保护和提高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强化对广大教师工作责任心和教学危机感等宣传与教育的同时,还必须建立相应的激励和奖励制度。如对教改确有成效的教师,应提高其课程系数或直接给于课程教改补贴,予以物质奖励;不仅如此,还应提高学校对教师考评制度(有关指标体系)中的有关教学考核所占的权重,对效果显著的教师教改活动及相关成果予以核评、记录,并作为教

49、师岗位聘任与考核、职务职称晋升等的主要依据之一。此外,为了进一步推动课程考核及课堂教学方法改革的进程,必须充实有关教学资源和加大经费投入。如训练有素、教学水平高、责任心强的师资队伍(以利改革的顺利推进和不断深化),不断降低的高校“生师比”和众多的教室资源(以利小班教学),接通互联网的多媒体教室(以利教师在课堂上利用网络资源进行教学与考核),可移动座位的教室(便于课堂讨论等教学活动的安排),建立课程网上平台(便于师生交流、互动、网上测试、意见征求、信息收集与传播等),等等。五、结束语如果把高校教学看作是一个完整的系统,那么课堂教学、课程考核、教学质量评价则是其中的三个基本构成要素。要提高教学质量,首先是要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而要从根本上改善课堂教学质量,只有先改革课程考核方式。三者之中,课程考核制度改革在教学改革中处于关键和先导地位。因为课程考核在发挥教育教学评价作用的同时还具有强烈的教育教学导向作用。考核的评价和导向作用对于教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他范文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