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地方院校的学科建设问题.doc

上传人:文库蛋蛋多 文档编号:4064082 上传时间:2023-04-02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2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地方院校的学科建设问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论地方院校的学科建设问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论地方院校的学科建设问题.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论地方院校的学科建设问题.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论地方院校的学科建设问题.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论地方院校的学科建设问题.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地方院校的学科建设问题.doc(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论地方院校的学科建设问题程肇基柳和生摘要:制约地方院校发展的两大难题是资金与人才,因而地方院校的学科建设大都比较薄弱。“ 地方”二字既反映了地方院校的劣势,也是地方院校的优势所在,要避免由于条件的异化而导致学科建设在实际工作中出现诸如教育行政化、追求“ 高、大、全”等不良现象。地方院校的学科建设只有把握区域需要,发挥地区优势,突出地方特色,才能生存壮大。一是融入地市,争取地方更多的支持;二是转变“ 官念”,营造良好的学科环境;三是育才、聚才、用才并举,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关键词:地方院校学科建设人才强校作者简介程肇基,男,江西德兴人,上饶师范学院社会科学部教授,江西师范大学政法学院硕士生导师,硕

2、士,国家心理咨询师,江西省高校骨干教师;柳和生,男,上饶师范学院党委副书记、主持行政工作的副院长,教授,南昌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博士生导师,博士后。( 江西上饶334001)课题项目本文系2005 年江西省高校省级教学改革重点经费资助项目以学科建设促进地方高校“ 人才强校”实践研究。随着社会发展, 向本科升格、向非师范拓展已成为传统“ 师专”现实的选择。专升本后的地方院校有三种名称“: 地名+ 师范+ 学院”“、地名+ 学院”“、地名+ 文理+ 学院”。后两种其实不再是单纯的师范定位, 而是定位为多科性院校。专升本时期是我国高等教育从规模扩张到质量提升的转型期。这一时段, 地方院校根据办学实际谋

3、求学科建设, 并非好高骛远, 而是抢抓教育发展的好时机。但是, 如何找到兴校之路, 实现办学层次“ 由专到本”、学科建设“ 从无到有”的跨越式发展, 达到办学质量和办学效益的双重提高, 是地方院校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一、要科学认识地方院校现存的问题要把地方院校真正搞好, 建立有地方特色的本科模式, 必须首先对地方院校的现状有科学的认识。由于政策的导向和投资的力度不同, 地方院校的学科建设大都比较薄弱, 与部属院校及重点大学相比, 存在着学科经费不充足、竞争压力不充分、学科特色不明显等劣势, 具体问题表现如下。1.师资结构不合理。高级职称比例偏小, 年龄结构不合理,学历结构偏低。地方院校高学历教

4、师比例低, 与教育部本科水平评估的要求相去甚远。由于已有学科队伍形不成合理的梯队, 缺少学术水平较高的核心队伍, 学校的教学和科研都受到较大的影响。2.新校知名度不高。地方院校办学历史不长, 且多远离省会城市, 存在着品牌弱势和区位劣势, 在国内外甚至省内也名气不大, 其影响力要远远小于重点高校; 几乎没有国家级和省级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 科研成果较少, 使得学校知名度不高, 结果是难以留住高学历高职称的老师, 对学生的吸引力不强, 毕业生就业困难。3.科研总体力量薄弱。地方院校一般属于教学型院校, 师资队伍整体素质较低, 高水平的学科带头人紧缺, 尽管采取了多种措施, 培养和引进了一些人才

5、, 但高水平的学科带头人仍然紧缺。并由于教学任务重, 很多教师无力分身科研, 而有些教师本身科研意识就不强, 加之领导对学科队伍建设认识不到位, 导致科研条件差, 科研投入少, 省级以上科研项目很难申请到。4.学校官本位意识浓。应该说, 大学从校长到科长本质上都不是官, 而是服务者, 然而, 地方院校的“ 官意识”甚浓。在干部人事、奖励分配等支持性政策上, 考虑人事关系、官职身份太多。由于管理者有了行政级别, 突出了长官意志, 管理过程变成了“ 管你”, 严重挫伤了教学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地方院校由于受自身条件和经费资源的限制, 与重点大学比人才、比学术成果、比科研经费, 显然不现实。地方院校的

6、特殊性是其“ 地域性”, 只有从自身实际出发, 扎根地方、服务地方, 以服务求得地方的支持, 以贡献求得自身的发展, 才能不断拓展发展空间。如果离开校情来研究学科建设, 那是永远找不到解决问题的办法的。二、要客观认识地方院校本身的特点“ 地方”二字既体现了地方院校的劣势, 也是地方院校的优势所在。过去人们对地方院校特点的认识往往有失偏颇, 只注意到地方院校存在的问题, 而忽视了地方院校所特有的优势。上世纪末至本世纪初, 许多地方院校抓住了“ 三大”机遇, 即扩招、建设新校区、赶上专升本的末班车, 实现了“ 历史性跨越”。可也是这些机遇, 牵扯出了时下共同的问题: 一是关于扩招。为了保证扩招后的

7、教学质量, 在学生规模扩大的同时, 师资力量也要跟上。现在的问题是规模扩大了, 学校的编制却受到了限制, 学校进人难。二是关于领导。升本后由于体制上没有理顺, 学校班子只任命一两个一把手, 整个班子悬而未决。校领导班子建立不起来, 中层干部建设也就无从谈起。三是校区建设。不少校区建设是“ 等米下锅”, 实际上一期工程结束后因贷不到款, 二、三期工程根本就开不了工。可以说, 这类学校所面临的两大难题, 就是“ 资金”和“ 人才”。1.在资金问题上需要处理好学校与政府的关系。众多升本的地方院校都遭遇了资金困境。作为地方院校, 必须争得当地政府的支持, 一方面双方所处的区位具有不可替代性; 另一方面

8、,地方院校与地方政府和企业在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合作性大, 这既是地方院校与当地经济社会的结合点, 也是地方院校学科发展资金一个十分重要的来源。2.处理好引进人才与现有人才的关系。没有高水平的学科带头人和高水平的管理人才就不可能办成高水平的学科。缺少了体制和资金的支持, 地方院校要吸引人才举步维艰, 也因此普遍存在人才引不进、留不住、用不上的问题。为高层次人才提供较高的物质待遇是十分必要的, 但是, 物质待遇仅仅是吸引人才的重要因素, 工作环境和事业的发展空间才是吸引人才的决定因素。因此, 地方院校应在刚性和柔性引进并重、引人与引智相结合上下工夫, 还要兼顾团队引进、核心人才带

9、动引进和项目开发带动引进等方式, 尤其在引才的同时, 千万不能厚此薄彼, 重外轻内, 要注意培养、使用好现有人才, 盘活现有人才队伍。三、要充分认识地方院校对学科建设实践所造成的“ 异化”地方院校既然是本科院校, 就存在学科分类, 同样需要进行学科建设。以往抓教育搞建设, 更多的是抓校园、校舍等基础建设, 近年来已经把建设的重点转向学科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上来。就目前地方院校的现状来看, 我们要充分认识到由于条件的异化而导致学科建设在实际工作中出现“ 异化”的现象。1.教育行政化。事实上, 现代的大学理念可以归结为三句话, 即大学独立、学术自由、教师治校。这也是现代大学生存的基本要素, 缺乏这些

10、基本要素, 大学教育的本质就会出现异化。当下地方院校最突出的特征是教育行政化, 学校不像或不完全像现代意义上的学校, 而是行政体系在学校系统内的延伸, 校园内庞大的行政官员队伍是支配和支撑学校的真正主体。在此情形下, 管理效率由于规模过大、科层过繁而变得低下, 尤其是在官本位价值至上的作用下, 不仅助长了权力的腐败与部门间的摩擦, 使教学科研的中心地位难以落实, 而且还严重阻碍了学科建设的开展和办学水平的提升。2.追求“ 高、大、全”。一些地方院校不顾学校的具体情况, 不考虑地方对学科的需求, 一味追求规模大、学科全、层次高的办学模式, 在学科建设中错误地发展一些纯基础性、纯理论性的学科, 并

11、在这些学科专业上投入了大量的人财物, 放弃了对自身特色的积累, 忽视应用性研究和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不加分析照搬人家学科方向步人后尘的做法, 既达不到重点大学的学科水平,也出不了有影响的研究成果, 其结果是永远形成不了自己的特色, 这是地方院校学科建设之大忌。地方院校要发挥自己所长,只能靠特色取胜。所谓靠特色取胜就是选择“ 人无我有、人有我特”的学科方向作为主攻方向, 把现在有基础的、实力比较强的学科专业集中起来, 在一个点或一个部分实现突破, 办出自己的特色来。3“. 以不变应万变”。由于地方院校改革步伐慢, 在这样的环境中一切表现“ 超前”的制度安排, 都会遭到利益受损群体的拒绝与排斥, 实

12、际上起作用的是“ 走样”的制度措施。作为以往以教师教育为主的地方院校, 缺乏为地方输送经济、科技、服务等多种类型、多层次专门人才的条件和能力。遗憾的是, 升本后仍有不少学校把工作重心定位在狭义的“ 教学”上, 这种以“ 不变应万变”带来的直接后果是忽视学科建设, 学校长期徘徊在低层次的办学水平上, 高校科学研究、服务社会的功能得不到张扬。教学型院校只是一般地方院校发展过程的一个阶段, 而不应是其长期定位的目标。地方院校如果遵循从优秀本科专业到硕士专业的发展思路, 那么道路肯定还会比较长, 可能会贻误时机。四、要深入探索地方院校人才强校之路一些地方院校学科基础薄弱、建设思路不够明确、特色优势不明

13、显, 对于这些院校来说, 所能依赖的最宝贵的战略资源, 就是“ 区位”资源、特色取胜; 所能建立的最重要竞争优势, 就是制度创新“、软件”建设。只有把握区域需要, 发挥地区优势, 突出地方特色, 才能生存壮大。( 一)融入地市,争取地方更多的支持从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趋势来看, 地方院校主要向“ 省、市( 地) 共管, 以市( 地) 为主”的管理体制转变, 其中, 办学主体和投资主体主要是地市政府。地市政府投资的最主要依据是投资能否促进地市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而地方院校的发展需要充足的资金和丰富的资源作为支撑, 因此地方院校只有融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之中, 才能争取地方政府更多更大的支持。1

14、.争取资金支持。地方院校作为区域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应当按照区域经济发展规划和具体发展措施的要求, 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优势人力资源和强势智力支持。地方院校既缺乏名牌效应, 又缺乏资金支持, 服务地方、融入地市、突出特色, 是地方院校在区域社会系统中的功能定位“。有为”才能“ 有位”, 只有融入地市、服务地方, 才能获得政府部门的支持和广大民众的认同。地方院校的生存和发展, 说穿了就是对区域社会系统所拥有的各种资源进行整体开发, 就目前的实际情况而言, 一方面为地方培养大量应用型、技术型、职业型的专门人才, 另一方面是促进地方经济科技开发与科技创新。2.与政府搞好关系。作为地方院校必须争得当地政

15、府的支持。“ 感情有了, 事情也好办了”“, 在批地、进地、贷款、基建方面都比较顺”这是很多地方院校校长们的共识。但是, 感情纽带取代不了制度。对于地方院校来说, 特色办学和服务地方, 则是快速增强地方政府认可度、支持度的制胜法宝, 也同样需要地方政府从制度上重视和支持地方院校的发展, 明确地方院校的责、权、利, 变行政管理为运用立法、政策指导、信息服务、资金投入进行宏观管理, 扩大地方院校在市场中的活动空间, 为地方院校的学科建设营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3.寻求项目合作。地方院校的发展需要外部环境的支持, 而地方社会的发展也要求地方院校做出更大的贡献, 并能够证明自己的工作绩效, 这既是地方

16、院校学科建设的根本, 也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一是以项目为导向。地方院校可通过与当地企业进行经常性横向科研合作, 利用企业在财力、物力上的优势, 促进教学基地、研究基地和实验室的建设。二是科技成果转化。地方院校有条件在知识成果转化上扮演“ 孵化器”角色, 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三是寻找学科生长点。在资源紧缺、竞争激烈的市场中, 地方院校以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来确定学科布局, 从区域经济发展中寻找学科突破点和生长点, 并集中人力、物力和财力, 抓优势学科、特色学科, 重点投入, 优先发展,实现双赢。( 二)营造良好的软环境1.转变“ 官念”。大力充实教学科研人员, 精简党政管理人员,

17、淡化“ 官”意识, 切实改变一方面人才紧缺、一方面人浮于事的现状。2“. 尊学崇术”。重点大学学术兼容, 尊学为主; 地方院校学术并举, 崇术为主。尊学与崇术都意味着尊重劳动、尊重创造、善待知识、善待人才。大学从校长到科长本质上都是服务者, 要对学术和人才有敬畏之心, 这样才能善待学者、善待人才, 关心学者、关心人才。要确保人才优先, 学者优先, 努力营造人才成长所需要的良好环境, 使人才有实现自身价值的满足感和为社会所承认的荣誉感。3.营造环境。除了提供一个优美和谐的生活环境之外, 更重要的是要营造一个宽松、自由、充满活力的学科环境。一是重视学术生态环境建设。重视学者之间相互尊重, 承认差异

18、, 相互欣赏, 创建一个民主、自由、平等、宽松的学术生态环境。二是减少办事环节。改革和简化办事流程, 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使领导干部搞科研有时间, 普通老师出成果有机会。三是加强对管理人员的教育与培训, 不断提高管理人员的服务意识和综合素质。( 三)人才强校,提高师资队伍整体素质人才是立校之基、强校之本。学科建设靠的是学科带头人和学科队伍, 需要人力资源管理措施作为保障。1.构筑人才成长的“ 快车道”,注重育才。对于地方院校来说, 要立足现有师资, 加大教师在职培养的工作力度。一方面积极鼓励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博士学位; 另一方面通过职称评审杠杆、设立特殊岗位津贴和科研奖励等机制, 强化教师

19、教学科研水平的提高。只有立足地方院校实际, 构建合理的学科人才梯队,把“ 人才”同“ 强校”连接起来, 根据“ 有所为, 有所先为”的原则,优先安排专项经费用于人才的培养, 才能满足关键人群的需要,展开科学研究。2.优化人才引进的“ 软硬件”,注重聚才。地方高校具有与重点大学不同的人才资源和不同的办学条件, 学科建设的人才强校战略也不相同。在引进人才工作中, 要坚持“ 软件工程”长期抓“, 硬件指标”强力抓。软件中, 抓观念转变, 抓氛围营造, 抓工作作风, 抓服务质量; 硬件中, 抓指标落实, 抓绩效奖惩, 抓物质条件优化, 抓人才待遇提高。地方高校只要有灵活的政策、务实的工作、优良的环境,

20、 同样能加强创新团队建设, 把人才凝聚在一起, 使人才队伍充满活力。3.搭建人才创业的“ 宽平台”,注重用才。人才在于使用, 要发挥其作用和特长, 给他们创造优良的工作环境和出成果的机会。一是要树立平等意识。形成人才竞争和激励机制, 公平地对待每一位教师。二是用发展的眼光。正确处理“ 显才”与“ 潜才”的关系, 既要重视一些急需、紧缺的显人才, 也要关心优秀、年轻、崭露头角、有发展潜力的潜人才, 创造条件开发他们的潜能, 让他们脱颖而出。三是要讲究成本, 防止认识误区。人才引进的目的在于使用, 然而有些院校在引进时不惜重金, 一旦引进后便万事大吉, 不管不问, 或“ 大材小用”, 或“ 另做它

21、用”, 甚至“ 引而不用”, 这是不计成本、舍本求末的表现。参考文献 1 柳和生, 程肇基.地方院校如何以学科建设促进人才强校J .中国高等教育, 2006,( 12) .2徐忆琳.地方院校学科建设优劣势分析及其对策 J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05,( 4) .3 周济.谋划发展, 规划未来J .中国高等教育, 2003,( 2) .4 陈运平, 伍复康, 汪荣有.21 世纪江西师范大学的学科建设J.中国大学教学, 2002,( 2, 3) .5 钟志华“. 盲人掌灯”还要走多远试论我国教育的本土化问题来J .当代教育科学, 2005,( 24) . 6 张茧, 刘爱民.融入地方求发展N.湖南日报, 2004- 6- 10. 7 徐鸿炫.试论地方性高师院校的社会服务职能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02,( 2) .(教育与职业第24期总第520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他范文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