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送别诗中的常见意象毕业论文.doc

上传人:仙人指路1688 文档编号:4068728 上传时间:2023-04-03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3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送别诗中的常见意象毕业论文.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论送别诗中的常见意象毕业论文.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论送别诗中的常见意象毕业论文.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论送别诗中的常见意象毕业论文.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论送别诗中的常见意象毕业论文.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论送别诗中的常见意象毕业论文.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送别诗中的常见意象毕业论文.doc(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本科 汉语言文学专业 毕业论文论送别诗中的常见意象 济宁广播电视大学 邹城齐鲁中专教学点 目录:1.摘要 4 页2.关键词 4 页3.总论 4 页4.长亭 4 页5.南浦 5 页6.美酒 6 页7.杨柳 7 页8.明月 7 页9.总结 8 页10.参考文献 8 页摘要: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人生有欢聚也有离别,人生不可避免。诗人作诗时需借助意象寄托离情别绪。象是客观的、物质的,意是主观的、精神的。意象既是借助客观事物表现出来的主观情意。在中国古代送别诗,特别是唐宋送别诗词中,常见的意象有:长亭、短亭、南浦、美酒、杨柳、明月、春草等。俱是由眼前景触发心中离别情,是诗人寓情

2、于景、寓景于情、情景交融,是诗人真情的自然流露,稍有中国古代文学修养的人,只要见到这些意象,就会浮现难舍难离的送别场景。关键词: 送别诗、意象、长亭、南浦 意象的内涵一直没有明确的一致的界定。袁行霈先生在中国古典诗歌的意象一文中明确指出:“物象是客观的,它不依赖人的存在而存在,也不因人的喜怒哀乐而发生变化。但是物象一旦进入诗人的构思,就带上了诗人的主观色彩。这时它要受到两方面的加工:一方面,经过诗人审美经验的淘洗和筛选,以配合诗人的美学理想和美学趣味;另一方面,又经过诗人思想感情的化合和点燃,渗入诗人的人格和情趣。经过这两方面加工的物象进入诗中就是意象。诗人的审美经验和人格情趣,即意象中的那个

3、意的内容。因此可以说,意象是融入了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或者是借助客观物象表现出来的主观情意。”我以为:“象”是属于客观的、物质的,意象中的“意”是属于主观的、精神的。诗人在书写离别情愁时多寄情于景或物,这就需要把自然中的物象寓于情感而意象化。在古代送别诗中,常见的意象有:长亭、短亭、阳关、古道,北梁、南浦、芳草、杨柳,明月、夕阳,青灯、美酒等等。本人想选几种最常见意象,结合诗歌加以阐述。一、 长亭欢聚和离别,这是人类在社会生活中不可避免的事,正如苏轼在水调歌头中所言:“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古代因为生产力不发达,交通工具只有两类:一类是陆路的车马,一类是水路的舟船。正如江淹

4、在别赋中所写:“舟凝滞于水滨,车逶迟于山侧;棹容与讵前,马寒鸣而不息。”因为我国的自然环境的不同,自古以来就是西高东低、北干南湿。包括黄河流域在内的北方地区,多山脉丘陵,少河流湖泊,加之气候干燥,雨水较少,所以北方地区主要靠陆路交通,交通工具主要是车马之类。在车马所行的古道旁,早在秦汉时期便开始置亭,供行旅停息休憩或送别饯行之用。当时是十里置亭,故称“十里长亭”。五里置亭,称“五里短亭”。倪幡注白孔六帖“馆驿”条中有句曰:“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唐代诗人李白菩萨蛮词曰:“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瞑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连短亭。”因此,在古代送

5、别诗中,经常见“长亭”、“短亭”的意象。一个有一定的中国古代诗歌修养的人,一旦在诗歌中看到“长亭”、“短亭”的意象,眼前即刻浮现出在长亭古道、衰柳斜阳的背景上古人设宴饯行的情景,油然而生“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的依依惜别之情。近人李叔同的一首送别就会萦绕耳畔:“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壶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长亭“这一意象在古代送别诗中非常常见。如李白的谢亭诗:“谢亭离别后,风景每生愁。客散青天外,山空碧水流。”许浑的谢亭送别:“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还有李白的劳劳亭歌、灞陵行送

6、别等等。 二、南浦 以长江流域为主的南方地区,平原广阔,江河湖泊,纵横交错,交通主要靠水路,车马不便,而乘舟船却极其方便。因而行旅南国,无疑多登舟乘船,扬帆远航。由此而起,南方诗人或诗人们在南方写的诗常见与河流相关的“浦”或“南浦”的意象。如屈原九歌湘君中有“望涔阳之极浦,横大江兮扬灵。”九歌河伯中有“日将暮兮怅忘归,唯极浦兮寤怀。”还有为人传诵的名句:“子交手兮东行,选美人兮南浦。”“浦”,说文曰:“水滨也。”风土记曰:“大水小口别通为浦。”所谓“南浦”有两层含义:一是实指某一具体地名,这在中国南方说不清有多少处,一般说,在某一地区中位于这个地区南侧的水浦,这个地区的人们就习惯上称之为“南浦

7、”;另一种是泛称,泛指河流分口处,起源于屈原的九歌河伯中“子交手兮东行,选美人兮南浦。”南朝宋齐之后才得以发展,“南浦”的意象明显多了起来,这应得力于当时的文学家江淹所写的著名的别赋,其中数“春草碧色,春水绿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影响最大。之后,“南浦”不再是用于专称某地,而成了水路登舟送别地点的泛称。如后梁诗人谢朓鼓吹曲送远曲诗中曰:“北梁辞欢宴,南浦送佳人。”就是这样,一代代的诗人将离愁别绪的情怀不断添加到“南浦”这一意象中。到了唐朝“南浦”意象俯拾皆是。如王维诗送别:“送君南浦泪如丝,君向东州使我悲。为报故人憔悴尽,如今不是洛阳时。”李白的赠汉阳辅录事二首其二前四句:“鹦鹉洲横汉阳流,

8、水引寒烟没江树。南浦登楼不见君,君今罢官在何处。”白居易南浦别诗中“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唐宋词中“南浦”的意象使用颇多,承袭唐诗,没有新的变化。如南唐诗人冯延巳三台令词写南浦一别,音容渺茫,如今重来旧地,不见佳人,触景伤情,引发了无限感慨。词曰“南浦,南浦,翠鬓离人何处。当时携手高楼,依旧楼前水流。流水,流水,中有伤心双泪。”宋代词人柳永倾杯词上片曰:“离宴殷勤,兰洲凝滞,看看送行南浦。情知世上,难使皓月长圆,彩云镇聚。算人生、悲莫悲于轻别,最苦正欢愉,便分鸳侣。泪流琼脸,梨花一枝带春雨。”张元干贺新郎送胡邦衡待制赴新州词曰:“天意从来高难问,况人情易老悲难诉,更南浦,送君去。”韩元吉薄

9、倖词曰:“送君南浦,对烟柳、青青万缕。”刘辰翁兰陵王词曰:“秋千外,芳草连天,谁遣风沙暗南浦。”如此之多,不胜枚举。清人王琦注中引曾益曰;“南浦,送别之地。”总而言之,在“南浦”这个意象上,积累和沉淀了战国诗人屈原之后历代诗人的离情别意。凡具有中国古代文学知识和一定中国文学修养的人,只要听见“南浦”这个意象,就会跃入离别的水边,一片离别情怀的联想。无论是亲人、友人,还是恋人,联想起来的是一种黯然神伤的离愁别绪。三、美酒 我国的酒文化十分丰富。古人以饮酒当作一种乐趣,如李白写道;“天若不爱酒,酒星不在天,地若不爱酒,地应无酒泉。天地既爱酒,爱酒不愧天。已闻清比圣,复道浊如贤。贤圣既已饮,何必求神

10、仙。三杯通大道,一斗合自然。但得酒中趣,勿为醒者传。”(李白诗月下独酌四首其二)岑参高歌:“一生大笑能几回,斗酒相逢须醉倒。”(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宋代大诗人陆游对酒诗曰:“闲愁如飞雪,入酒即消溶。对花如故人,一笑杯自空。”朋友欢聚一定要饮酒的,如王维的少年行(其一)曰:“新丰美酒斗十斤,咸年游侠多少年。相逢义气为君饮,系马高楼垂柳边。”朋友在离别时也是一定要饮酒的,举杯属客,频频劝饮。待添加的隐藏文字内容1美酒在送别诗中也是写得很多的一个意象。元人扬载说:“凡送人多托酒以将意,写一时之景以兴怀,寓相勉之词以致意。”(诗家法数)。可以这样说,我们中国古代送别诗中总是泛着酒光,飘着酒香,回荡着

11、“对酒当歌”的高吟低唱,是不过分的。如有名的送别诗:“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渭城曲)。其实,唐宋诗人词人将美酒与送别离情联系在一起的诗歌,不胜枚举。如扬炯送梓州周司功诗曰:“御沟一相送,征马屡盘桓。举杯聊劝酒,破涕暂为欢。别后风清夜,思君蜀路难。”王维送别诗曰:“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李白陪侍郎叔游洞庭醉后三首(其三)诗曰:“刬却君山好,平铺湘水流。巴陵无限酒,醉杀洞庭秋。”又诗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曰:“醉别复几日,登临遍池台。何时石门路,重有金樽开。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徕。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

12、杯。”又江下送张丞诗曰:“欲别心不忍,临行情更亲。酒倾无限月,客醉几回春。藉草依流水,攀花赠远人。送君从此去,回首泣迷津。”李贺送韦仁实兄弟入关诗曰:“送客饮别酒,千觞无赭颜。何物最伤心,马首鸣金环。野色浩无主,秋明空旷间。坐来壮胆破,断目不能看。”杜枚池州春送前进士蒯希逸诗曰:“芳草复芳草,断肠还断肠。自然堪下泪,何必更残阳。楚岸千万里,燕雁三两行。有家归不得,况举别君觞。”在送别词作中也不乏美酒意象。如宋人范仲淹抒写离情的词御街行的下片曰:“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残灯明灭枕头欹,谙尽孤眠滋味。都来此事,眉问心头,无计相回避。”苏轼送乔同寄贺君词中有句曰:“狂吟醉舞知无益,粟饭藜羹问

13、养神。”杨万里留萧伯和仲和小饮词曰:“要入词家须有骨,若除酒外更无仙。三杯未必通大道,一醉真能出百篇。”朱敦儒描写别情的词柳枝曰:“江南岸柳枝,江北岸柳枝。折送行人无尽时,恨分离柳枝。酒一杯柳枝,泪双垂柳枝。君到长安百事违,几时归柳枝?”著名女词人李清照描写离情的词酔花阴下片曰:“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这类的诗词俯拾即是,举不胜举。情寄于酒,情在酒中。酒与诗,酒与送别,谓浑然一体。酒能消愁,其实,“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因为“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尽管这样,乃至当代,人们还是不断重复着曹操短歌行“慨以当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14、”在离别时举杯痛饮,包含着深深的祝福之情。正如高适别董大诗中云:“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举杯祝福,一路顺风,前程似锦!四、杨柳杨柳,又称柳,它是古代送别诗中最早出现的,是描写最多、最优美动人、情意绵绵的一个意象。早在诗经采薇中就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的词句。景中含情,以轻柔可爱的杨柳,反衬出辞别家园的依恋感伤的心情。杨柳的依依之态和依依惜别之情和谐地交融在一起,使“杨柳”这个意象开始注入了惜别之情的意蕴。汉乐府横吹曲中折杨柳歌,到南朝梁陈和唐人在写折杨柳时,歌辞大多数仍然是抒发伤春惜别之情,常与怀念征人之情联系在一起,其中最典型的要数王之涣的凉洲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15、。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因而折杨柳曲多写离愁别绪。人们不但见到“杨柳”会起惜别之情,而且听到折杨柳曲调也会触动离愁。李白春夜洛城闻笛写到“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到了汉代,人们借助“柳”与“留”的谐音,将折柳相赠演变为一种习俗。古人为什么要折柳相赠呢?迷信的说法是,柳能驱邪避鬼,保佑平安。从折柳相赠来看,既希望友人、亲人一路平安的用意。科学的解释是,柳树具有顽强的生命力,无论环境怎样恶劣,柳树都能成活,因而人们在离别时折柳相赠,祝福行人像柳树一样,无论到哪,环境多么恶劣,都能平安,生根成长。正因如此,到了唐代,折柳送客之风最盛。唐代长安人送客,一般到灞桥折柳送别。唐代诗人

16、裴说柳曰:“高拂危楼低拂尘,灞桥攀折一何頻。思量却是无情树,不解迎人只送人。”罗隐柳诗曰:“灞岸晴来送客频,相偎相依不胜春。自家飞絮犹不定,争解垂丝绊路人。”从这些诗中我们可以想见当时灞桥折柳送别的盛况。这也是称灞桥为“销魂桥”的缘故吧!宋词中的杨柳意象更多承袭了惜别这一本意。如柳永雨霖铃中名句:“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另一首少年游上篇曰:“参差焑树霸陵桥,风物近前朝。衰杨古柳,几经攀折,憔悴楚宫腰。”秦观江城子上片写到:“西城杨柳弄春柔,动离忧,泪难收。犹记多情曾为系归舟。碧野朱桥当日事,人不见,水空流。”总之,送别诗词中多写杨柳,其因有两点:一是

17、表示依依惜别之情;二是表示殷勤挽留之意。五明月 月是中国古典诗歌中最常见的意象之一。月一直被古人赋予一层神秘的面纱,有嫦娥奔月美丽的神话。今天,登月梦想已成现实。月是团圆的象征,思念的载体,精神的家园,历史的见证等等。在送别诗中,明月与别离联系得最为紧密。一方面是因月有阴晴圆缺,这与人间的悲欢离合有相似之处,比较有代表的是苏轼的水调歌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另一方面,月光能普照大地,充满人间,无处不在,这是两地分离的人的共同见证,如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曰:“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李冶明月夜留别曰

18、:“离人无语月无声,明月有光人有情。别后相思人似月,云间水上到层城。”月亮在诗人的笔下不再是无情的天体。而是被赋予了离别相思。再如薛涛送友人诗:“水国蒹葭夜有霜,月色山色共苍茫。谁言千里自今夕,离梦沓如关塞长。”白居易的诗句“嘉陵江曲曲江池,明月虽同人别离。”李白的诗句:“若见天涯思故人,浣溪石上窥明月”等。在这些诗中,由于有了月亮的触发、烘托,有了月亮营造的意境与氛围,抽象的别情才显得动人深长。月这一古老而新鲜的意象,在送别诗中频频被使用, 在至于后世文学一直被沿用,借月抒怀,遥寄离情别绪、绵绵思念。总而言之,古代送别诗的意象还有很多,常见的意象还有阳关、古道、北梁、芳草、夕阳、青灯 、流水等,在这里就不一一赘述,我们在阅读古诗时,见到这些意象,就有可能表达一种送别之情。作者借这些客观之景,融入了自己的主观情感,表达送别的离情别绪。从春秋战国的屈原直到明清诗人,他们留下了大量的友情送别诗。由此可以看出,我国崇尚友道、珍爱友情的优良传统。参考文献: 1、唐诗宋词分类描写辞典关滢 主编 辽宁人民出版社 2、历代诗歌分类鉴赏辞典 张秉戌 编著 中国旅游出版社 3、全唐诗 彭定求 编 北京中华书局1969 4、中国历代诗歌类编 钟尚钧 编著 河南教育出版社 5、唐诗题材类论 刘洁 著 民族出版社 6、中国诗歌艺术研究 袁行霈 编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他范文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