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业锅炉发展规划.doc

上传人:文库蛋蛋多 文档编号:4070219 上传时间:2023-04-03 格式:DOC 页数:28 大小:17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工业锅炉发展规划.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中国工业锅炉发展规划.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中国工业锅炉发展规划.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中国工业锅炉发展规划.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中国工业锅炉发展规划.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工业锅炉发展规划.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工业锅炉发展规划.doc(2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工业锅炉行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中国电器工业协会工业锅炉分会)一、“十一五”发展回顾(一)基本概述 1、企业结构情况工业锅炉是重要的热能动力设备,广泛应用于工厂动力、建筑采暖、人民生活等各个方面,需求量很大。据国家统计局的统计,2008年我国工业锅炉产品总产量为2.83万台,21.66万蒸吨。目前全国在用工业锅炉总数为57万余台。根据国家质检总局特种设备安全监察局的2009年统计资料,目前全国持有各级锅炉制造许可证的企业为1555家,由质检总局批准的C级以上(含C级)锅炉制造许可证企业共1205家,省局批准350家,可以生产不同等级和容量、不同燃烧方式和结构形式、不同燃料和供热工质的锅炉。锅炉

2、制造许可证级别划分见表1。20062009年锅炉制造企业结构变动情况见表2。根据中国电器工业协会工业锅炉分会对65家主要企业基本情况的统计:2009年度,生产工业锅炉总台数为14540台,总容量为104908蒸吨,完成工业总产值179.2亿元,全年工业销售产值169.9亿元,其中出口交货值12.0亿元,主营业务收入169.0亿元,实现利润9.6亿元,年末资产合计199.2亿元,固定资产净值平均余额28.5亿元;职工总数30587人,人均创利润3.1万元/年。表1 锅炉制造许可证级别划分级别锅炉制造许可范围A不限B额定蒸汽压力小于及等于2.5MPa的蒸汽锅炉(表压,下同)C额定蒸汽压力小于及等于

3、0.8MPa且额定蒸发量小于及等于1t/h的蒸汽锅炉;额定出水温度小于120的热水锅炉D额定蒸汽压力小于及等于0.1MPa的蒸汽锅炉;额定出水温度小于120且额定热功率小于及等于2.8MW的热水锅炉注:1、额定出水温度大于及等于120的热水锅炉,按照额定出水压力分属于C级及其以上各级; 2、持有高级别许可证的锅炉制造企业,可以生产低级别的锅炉产品; 3、持有C级及其以上级别许可证的锅炉制造企业,可以制造有机热载体炉,对于只制造有机热载体炉的制造企业,应申请有机热载体炉单项制造资格。表2 20062009年锅炉制造企业结构变动情况级别2006200720082009A63891021205A级部

4、件72128120B241265321C326313294有机热载体483638D710290350合计146011211555由于受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影响,工业锅炉的新增需求量逐年减少,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企业间相互压价销售,导致许多厂家经济效益逐年滑坡,行业整体效益不佳,特别是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使国内市场需求受到相当程度的冲击。工业锅炉行业亏损企业不断增加,06、07、08、09四年亏损企业分别占统计总数的20.73%、44.05%、57.75%和15.38%。“十一五”前四年D级以上生产许可证企业主要经济指标统计见表3。表3 20062009年D级以上生产许可证企业主要经济指标统计

5、序号项目单位2006年2007年2008年2009年1职工总数人403003832934029301752工业锅炉产量蒸吨108967.5101612.488228.01054273工业总产值亿元118.5131.0153.2178.04销售收入亿元113.7129.3148.4168.85利润总额亿元6.317.77.59.46全员劳动生产率万元/人2.93.44.55.97实物劳动生产率蒸吨/人2.72.72.63.5注: 表中06年数据按82家企业统计,07年数据按84家企业统计,08年数据按71家企业统计,09年数据按65家企业统计“十五”以来,全国工业锅炉年产量一直在10万蒸吨左右徘

6、徊,然而行业规模却由期初的1100多家企业增加到目前的1555家,将近扩大50%,可见厂点太多,大多没有形成规模生产,而且所增加的企业绝大多数是规模很小的C、D两级企业,其锅炉年产量平均不过50蒸吨左右。2、产品结构情况相当长的时间内,我国实行“以煤为主”的能源政策,工业锅炉的生产、使用一直以燃煤锅炉为主。但随着我国节能减排、可再生能源利用等政策的推行,工业锅炉的产品结构、燃烧方式也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流化床锅炉、生物质锅炉、余热锅炉等得到了较快发展。2009年65家受统计企业生产的燃煤工业锅炉占工业锅炉总台数的60.24%、总蒸吨数的57.88%;燃油、燃气锅炉占工业锅炉总台数的27.9%

7、、总蒸吨数的16.65%;生物质锅炉占工业锅炉总台数的1.8%、总蒸吨数的7.34%;余热锅炉占工业锅炉总台数的7.58%、总蒸吨数的16.0%。工业锅炉的主要燃烧方式是链条炉排,链条炉排锅炉占工业锅炉总台数的42.95%、总蒸吨数的47.57%。工业锅炉的结构形式主要以水管锅炉为主,水管锅炉占工业锅炉总台数的34.86%、总蒸吨数的63.58%。随着节能减排工作的进一步实施,国家推出了一系列的节能减排政策和措施,鼓励企业研发高效率、低能耗、低排放的产品,倡导节能减排全民意识,过去未被重视和利用的余热余压也越来越引起各行各业的关注,工业锅炉行业企业根据各自的技术实力和特点,研发和生产了各具特色

8、的余热锅炉应用于国民经济的多个领域,主要产品有:燃气轮机余热锅炉、高炉煤气余热锅炉、水泥窑余热锅炉、干息焦余热锅炉、氧气转炉余热锅炉、生物质锅炉、有色冶金余热锅炉和炼油催化装置余热锅炉等。据不完全统计,2008年度生产各类余热锅炉1146台(套)、29865蒸吨,与2007年相比(生产余热锅炉722台、23124蒸吨),余热锅炉生产台数增长58.7%,蒸吨数增长29.2%。20062009年各类工业锅炉产量占总产量的百分比见表4。表4 各类工业锅炉产量占总产量的百分比 %名称06年07年08年09年(一)按介质分类(1)蒸汽锅炉65.8778.9765.5265.91(2)热水锅炉35.132

9、1.0334.4827.85(3)有机热载体锅炉-6.24(二)按锅炉型式分类(1)立式锅炉0.591.430.91.19(2)内燃式锅炉15.779.119.0911.51(3)水火管锅炉6.575.9910.496.08(4)单锅筒水管锅炉17.8425.0775.5963.58(5)双锅筒水管锅炉52.7439.44(6)强制循环水管锅炉6.5218.963.942.91(三)按燃烧方式分类(1)固定炉排锅炉1.692.751.321.40(2)链条炉60.4355.5559.3247.57(3)往复炉1.110.60.652.69(4)室燃炉22.732.5332.3431.65(5)

10、循环流化床锅炉14.078.346.0213.63(四)按燃料分类(1)无烟煤锅炉8.783.762.960.27(2)烟煤锅炉62.2558.4262.6557.25(3)燃油(气)锅炉5.6213.8914.3816.65(4)生物质锅炉0.972.392.397.34(5)电热锅炉0.450.20.280.34(6)余热锅炉15.9617.6615.9716.00(1) 从容量来分析随着大中城市产业结构调整、旧区改造和工业园区的成片建设以及中心城区禁煤政策的实施和区域集中供热、热电联产等节能减排政策的推行,中小型燃煤锅炉正向着大容量、高参数、高能效、低排放的方向发展,10t/h以下的小容

11、量燃煤工业锅炉的数量逐年下降,一方面逐渐被燃油(气)锅炉、电热锅炉等其他洁净产品取代,一方面被集中供热方式取代。由于我国地域辽阔,在大中城市以外的广大农村和城镇,小容量的工业锅炉还有相当大的市场。最近几年,全国各地的房地产市场迅猛发展,大容量热水锅炉市场需求增大,35t/h以上的大容量工业锅炉急剧增加,占工业锅炉总台数的比例,由2006年的1.1%上升到2009年的3.14%;占总容量的比例,由2006年的9.04%上升到2009年的30.87%。20062009年各容量等级的锅炉产品产量占当年总产量的百分比见表5。表5 工业锅炉各容量等级的产量占总产量的百分比 %锅炉类型年份锅炉容量等级(t

12、/h)11t44t1010t2020t3535蒸汽锅炉20061.1814.9123.9513.16.744.9820071.2515.0818.3215.0614.5914.6720080.945.2811.9915.038.9523.3220091.437.3112.3816.5310.7217.53热水锅炉20060.593.87.439.249.944.0620070.923.476.53.380.386.3620080.342.84.577.191.9515.320090.53.665.274.80.2813.34(2) 从结构来分析水管锅炉比水火管锅炉更适合向大容量、高参数方向发展

13、。从历年受统计的工业锅炉生产企业生产的产品来看,容量在10t/h以上的水火管锅炉产量占锅炉年产量的比例不到1%,容量在10t/h以上的水管锅炉产量占锅炉年产量的比例都在50%以上,2008年甚至超过65%。20062009年水火管锅炉和水管锅炉产量分别占总产量的百分比见表6。表6 水火管锅炉和水管锅炉的产量占总产量的百分比 %锅炉类型年份锅炉容量等级(t/h)11t44t1010t2020t3535水火管锅炉20060.075.950.260.020020070.122.485.3600020080.13.626.7600020090.552.74 1.420.7700.6水管锅炉20060.

14、467.4624.9720.3814.438.7620070.98.728.3418.2314.9720.9120080.081.997.5420.2510.3735.3520090.134.2311.3817.8110.2219.82(3) 从燃烧方式来分析链条炉排仍然是我国工业锅炉的主要燃烧方式,从历年受统计的工业锅炉企业生产的产品来看,近60%是链条炉排锅炉,并逐步由向大容量产品发展,容量大于35t/h的链条炉排锅炉产量占锅炉年产量的比例由2006年的5.24%上升到2009年的13.55%;循环流化床锅炉作为近几年发展起来的锅炉产品,容量大于35t/h的循环流化床锅炉产量占锅炉年产量的

15、比例由2006年的1.43%上升到2009年的8.74%。20062009年链条炉排锅炉和循环流化床锅炉产量分别占总产量的百分比见表7。表7 20062009年链条炉排和循环流化床锅炉产量分别占总产量的百分比%锅炉类型年份锅炉容量等级(t/h)11t44t1010t2020t3535链条炉排锅炉20060.210.4623.5411.674.775.2420070.0710.7616.9512.064.6411.0920080.053.6910.5412.13.8729.0620090.587.06 13.2910.822.2713.55循环流化床锅炉200600.090.999.22.351

16、.43200700.010.429.8613.432008000.21.322.232.26200900.020.581.892.418.743、新产品研发工业锅炉行业企业多年来非常重视新产品的研发投入,根据市场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大力开发环保、节能等技术含量高的产品,紧贴市场,加大科研投入,积极发展清洁高效的循环流化床锅炉、垃圾焚烧锅炉、生物质锅炉和余热锅炉等新产品。2006年受统计的82家企业共开发了313个新产品,新产品产值391724.5万元,全年科技活动经费使用数47606.5万元,科研与发展经费支出数为29723.1万元;2007年受统计的84家企业共开发了276个新产品,新产品产值

17、430897.0万元,比2006年度增长10%,全年科技活动经费筹集总数44967.9万元,科研与发展经费支出数为27476.1万元;2008年受统计的71家企业中的22家企业开发了199个新产品,新产品产值581107.7万元,比2007年度增长34.86%,全年科技活动经费筹集总数49256.6万元,科研与发展经费支出数为29018.1万元; 在2009年受统计的65家企业中,有47家企业开发的新产品产值为894909万元,比2008年度增长54%,全年科技活动经费筹集总数56198万元,科研与发展经费支出数为35096万元。工业锅炉企业领导和科技人员坚持技术创新,大力开发新产品的举措已成

18、为促进工业锅炉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强大动力。20062009年企业科研投入统计见表8。表8 20062009年企业科研投入统计科研投入单位2006200720082009全年科技活动经费筹集总数万元47606.544967.949256.656198科研与发展经费支出数29723.127476.129018.135096新产品开发经费支出25532.3134731.88332404、出口情况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08年工业锅炉生产企业完成出口交货值12.98亿元,同比增长52.4%。在中国电器工业协会工业锅炉分会受统计的71家企业中,出口锅炉的企业有29家,出口额达10.67亿元,占当年销售总

19、产值的8.75%。出口产品除了传统的燃油燃气锅炉、燃煤链条炉排锅炉、稻壳锅炉外,还包括了循环流化床锅炉、有机热载体锅炉、有色冶金和干熄焦余热锅炉、燃木柴锅炉、燃生物质锅炉、油田注气锅炉等,主要销往欧洲(如德国、塞尔维亚)、东南亚(如越南、印尼、马来西亚、泰国、新加坡、老挝、文莱、缅甸)、中东及非洲(如以色列、沙特、阿曼、冈比亚)以及印度、蒙古、日本、韩国、乌兹别克斯坦和台湾等国家和地区,其中东的南亚地区出口最多,也是我国工业锅炉的传统出口地区。在2006年受统计的82家企业中共完成出口交货值6.75亿元人民币,出口交货值占工业销售产值的比例为5.34%;在2007年受统计的84家企业中共完成出

20、口交货值7.46亿元人民币,出口交货值占工业销售产值的比例为5.74%;在2008年受统计的71家企业共完成出口交货值12.98亿元人民币,出口交货值占工业销售产值的比例提高到8.75%;在2009年受统计的65家企业共完成出口交货值11.95亿元人民币,出口交货值占工业销售产值的比例为7.03%。20062009行业企业出口统计见表9。表9 20062009年行业企业出口统计年份出口台(套)数出口蒸吨数出口国家(地区)数200638224124220072863172.94120084124123.43472009157578136(二)存在的主要问题1、制造企业众多且生产能力低,难以形成规

21、模化生产近三年国家统计数据显示,我国锅炉制造企业数量基本在1500家左右,而近三年年产锅炉台数也就是13万台左右,平均每个锅炉企业年生产锅炉不到100台。许多规模小的锅炉企业一年只生产几十台,全员劳动生产率达到或超过50万元人民币的厂家为数不多。由于厂家规模小,生产能力低,无法形成规模化生产,产品质量、劳动生产率难以提高。一些老厂因企业体制和生产能力等问题,其产品数量及规格难以满足市场需求。2、技术基础工作比较薄弱一是相关标准制修订工作满足不了产品发展的需要。目前采用的锅炉强度计算标准是2002年版,工业锅炉热力、水动力、烟风阻力设计计算方法至今还没有形成正式标准,许多锅炉企业对工业锅炉不进行

22、热力计算,而是凭经验或参照同类产品进行结构设计和受热面布置,缺乏系统的技术理论支持。二是缺少科研的支持。与电站锅炉相比,长期以来工业锅炉得不到重视,一度被边缘化。与此相对应的是研究基础非常薄弱,手段落后,力量分散,缺少燃烧、传热等共性、关键技术及基础理论的研究和突破,至今仍停留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水平。我国虽有上千家工业锅炉生产企业,但普遍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多数缺乏研发创新能力,技术集成与创新严重不足,绝大多数企业的产品是引进别人技术,做一些完善工作,能够独立进行产品开发设计、具有自主研发能力的企业只有几十家,不到取证企业总数的10%。3、相关产业链缺乏良性协调配套虽然工业锅炉制造企业生产

23、需要取得制造许可证,也需要制造、检验设备等基础投资,但是工业锅炉行业制造生产准入门槛比较低,其他产业链相关行业(包括原材料供应,产品安装、运行、维修、改造,燃料供应,辅机配套,销售服务等)的准入门槛更低,技术更新慢,与主机技术进步不同步,相关产业之间发展极不均衡,没有形成良性的配套、协调机制,严重影响工业锅炉最佳效能的发挥和产业的发展。4、缺少行业发展的规划协调在国家机构改革后,工业锅炉的行业管理被虚化,一方面行业进入门槛降低导致制造企业数量的增加,行业规模不断扩大,产能严重过剩;另一方面行业的技术发展缺少规划、引导,原本就不足的行业技术资源进一步稀释,行业共性和关键技术未能组织有效的攻关和创

24、新,国家节能减排急需的新产品得不到及时的开发,涉及锅炉节能、环保、安全运行等方面监管的政府相关管理部门在政策、法规、标准等方面缺乏协调和相对统一的归口及有关职能的协调集中,要么越位,要么缺位。行业组织因职能不到位和被政府相关部门边缘化而无法履行行业管理协调的职能。行业发展中许多原本希望借助市场加以解决的问题(如规模控制、竞争规范等)非但没有解决,反而更加严重。造成重复建设、资源浪费、企业大而全、产品雷同度大且水平低无特色、市场无序竞争。(三)与国外发展的主要差距虽然我国工业锅炉行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基本能够满足我国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需要。但由于我国工业锅炉行业厂家过多,技术水平参差不

25、齐,整个行业的整体水平和产品性能水平等方面与国外同行业相比仍有一定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1、我国工业锅炉企业众多,设计水平不一,多数缺乏研发创新能力,企业研发投入普遍不足,研发创新手段缺乏,有研发能力的企业不足10%。与此相对应的是研究基础非常薄弱,手段落后,力量分散;产品设计技术、设计水平低,多是基于经验积累,缺乏理论提升,技术规范相对滞后(大多计算仍采用前苏联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设计方法),缺少燃烧、传热等共性、关键技术及基础理论的研究和突破,严重影响了行业经济效益和技术水平的提高。2、我国产品本体的设计和制造水平与国外相差不多,基本接近,但实际运行效率相差较大。我国链条炉排工业锅炉燃烧

26、的是只经过简单破碎的统煤,煤种多变,煤质较差;燃煤工业锅炉控制系统和运行人员操作水平都比较落后,大多由手动控制、经验操作,平均运行效率一般在65%左右;而在国外,发达国家工业锅炉主要以燃气和燃油为主,燃煤工业锅炉很少,而且燃烧的是经过筛选的精煤,颗粒小而均匀、挥发份高、含灰量低,着火和燃尽较为容易,运行保证效率一般在7580%左右。3、工业锅炉企业管理水平落后,主要表现在质量管理的内容未能在生产实践中真正运转。虽然大多数锅炉制造企业通过了ISO9000体系认证,而且也编制了质量手册,但是,有的企业的质量手册内容与本单位生产实际不相适应;有的企业的质量手册仅仅为了应付各类审查、检查之用,没有在生

27、产实践中应用。4、我国工业锅炉企业制造工艺水平落后,主要表现在计算机技术还远未在锅炉制造工艺中得到应用,许多企业特别是一些C、D级的小厂,其工艺加工方式仍然停留在手工方式,如大量的焊接工作仍为手工焊。虽然我国许多锅炉企业的设计采用了计算机技术,但也仅仅是由计算机代替人工绘图离真正的辅助设计(CAD)技术还有不少差距,计算机辅助制造(CAM)和计算机辅助工程(CAE)技术还没有得到广泛应用,基于信息化技术的管理软件在我国工业锅炉行业仅有少数企业得到初步应用。二、“十二五”面临的环境分析(一)面临的发展环境1、能源供应结构的影响我国总的能源特征是“富煤、少油、有气”。我国拥有丰富的煤炭资源,煤炭因

28、其储量大和价格相对稳定,在我国一次能源构成中仍将占主导地位。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燃煤工业锅炉仍将是我国工业锅炉的主导产品,且以大容量(单台容量35t/h)产品居多(所占比例50%),中小型的生产和生活用燃煤锅炉在近几年内不可能很快退减,只是其应用将逐渐退出大中城市的中心城区,在广大的中小城市和农村地区,依然有市场。未来市场对工业锅炉的需求将是高效燃煤工业锅炉,尤其是采用洁净燃烧技术的高效工业锅炉。对于层状燃烧的工业锅炉,将更多燃用洁净的洗选块煤、型煤及动力配煤。随着西部气田的开发和西气东输的实现及国际化能源合作项目的开展,天然气在我国能源结构中的比例将有大幅度的提高。燃用天然气、液化气、

29、煤层气、电或其它清洁能源的高效工业锅炉的需求将显著提高。另外,随着国家节能减排力度的不断加大,利用诸如秸杆、木屑、生活垃圾等生物质燃料和再生能源的锅炉以及余热锅炉市场进一步拓宽。2、节能、环保要求的影响目前全国在用燃煤工业锅炉约47万余台,每年消耗标准煤约4亿吨,约占我国煤炭消耗总量的四分之一,排放二氧化碳约80000万吨,排放二氧化硫约600万吨,排放烟尘约3200万吨,是我国主要的烟气污染源。当前,国家正在大力推行节能减排工作,继“十一五”规划提出到2010年节能20%、减排10%的硬指标之后,09年11月25日温家宝总理于国务院常务会议又提出到2020年中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

30、2005年下降40%45%的目标。这对量大面广的燃煤工业锅炉来说,节能减排工作首当其冲,但节能减排潜力巨大。为此国家陆续颁布了一系列包括工业锅炉在内的节能减排政策, 其中“节能中长期专项规划”将燃煤工业锅炉列入“十一五”十大重点节能工程之首;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中2.2发展目标提出经过15年的努力“能源开发、节能技术和清洁能源技术取得突破,促进能源结构优化,主要工业产品单位能耗指标达到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3.1.1能源篇发展思路中提出:“(1)坚持节能优先、降低能耗。攻克主要能耗领域的节能关键技术大力提高一次能源利用效率和终端用能效率。” “(2)促进煤炭的

31、清洁高效利用,降低环境污染”。节能、环保要求的日益提高,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和SO2排放、提高能源利用率已成当务之急并进入快速实施阶段。3、原材料价格的影响工业锅炉的原材料主要是钢材,钢材的价格一直处在上涨通道之中,现在价格比金融危机前又高出20%之多,与锅炉配套的辅机也相继提价,锅炉制造企业的生产成本比前几年上涨很多,企业的资金周转压力非常大。同时,由于工业锅炉行业企业过多,产品雷同度大,行业内的竞争特别是价格竞争愈演愈烈,一些企业甚至不惜成本拼市场,许多企业出现增产不增收的现象。这一方面造成行业整体价格水平大幅下降,企业利润微薄;另一方面使整个行业发展缺少后劲,影响行业和企业竞争力的进一步提高

32、。(二)行业发展趋势与市场需求1、行业发展趋势(1)企业总量还会进一步增加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推进实施,工业锅炉行业企业的改组、改造、兼并、联合步伐加快,企业集团和股份制企业将逐渐增多,其制造产品种类和类型也逐渐增多,原先未涉足工业锅炉行业的企业也开始生产工业锅炉、生产工业锅炉辅机的企业逐渐向主机生产方向发展、低级别许可证的企业逐渐向高级别发展,全国持有各级锅炉制造许可证的企业从2002年的1121家发展到2009年的1555家,并且这一趋势还将继续。(2)专业化生产会日益加强我国工业锅炉企业普遍存在着规模小、生产能力低的问题,无法形成规模化生产,产品质量和劳动生产率难以提高。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33、,企业的经营模式也在发生变化,涌现了一大批技术服务型企业,生产企业也逐步向大规模、专业化生产转变。2、技术发展趋势工业锅炉的市场主要还是在国内,产品市场的发展越来越受到能源政策和节能、环保要求的制约。对燃煤工业锅炉的节能提出了诸如推广采用高效工业锅炉、推广集中供热和热电联产等措施,城市化集中供热带来大容量、高参数燃煤工业锅炉技术发展;随着国家节能减排工作的推进,新能源技术和产品、余热余能利用技术和产品将会得到进一步发展;在当前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如何实现管理的创新是每个企业都需要深刻考虑的问题,信息技术的发展为企业实现信息资源整合提供了条件,可以实现技术、业务、组织等诸多方面的创新。(1)燃

34、煤锅炉向大容量发展循环流化床燃烧锅炉具有燃尽率高,氮氧化物排放低,硫氧化物可以采用技术经济合理的方法进行脱除,具有较好的环保和社会效益,适合燃用劣质煤。循环流化床燃烧锅炉的平均热效率可以稳定地达到82%84,略高于层燃锅炉。但是,循环流化床燃烧锅炉,锅炉房基建投资高,设备投资大,辅机电耗大,事故率高,运行维护费用比较高,容量在35 t/h以上并实施热电联产,才具有综合的节能减排效益;对35 t/h以下容量,单纯用于集中供热的综合效益低于相同容量的层燃锅炉。燃油燃气锅炉供热是一种清洁的供热技术,是城市能源较为理想的选择。但是,我国燃油和天然气供应一直面临着油价上涨和气源不稳定等问题,根据未来预测

35、:燃油价格将会持续上涨,天然气也将持续短缺。因此,未来城市能源中的燃油和天然气主要满足城市居民的生活需求,用于供热的燃油燃气锅炉的容量一般不会超过10 t/h(7 MW),大容量集中供热锅炉燃用油品和天然气的可能性很小。综上所述,目前还没有一种技术能够全面替代层燃燃煤链条炉排锅炉技术。随着层燃燃烧设备大型化技术的发展,层燃燃煤锅炉的容量仍然具有上升空间,大容量层燃燃煤水管锅炉也会受到市场的进一步青睐。(2)新能源技术和产品得到进一步发展;节能减排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项长远战略方针,也是一项极为紧迫的任务。相当长的时间内,我国实行“以煤为主”的能源政策,工业锅炉的生产、使用一直以燃煤锅炉为主

36、。但随着我国节能减排、可再生能源利用等政策的推行,可再生能源利用(生物质气化、垃圾焚烧等)的产品与技术在工业锅炉上将会得到进一步的推广应用。(3)余热余能利用技术和产品进一步发展节能减排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项长远战略方针,也是一项极为紧迫的任务。在工业生产中,使用着各种窑炉,如回转窑、加热炉、转炉、反射炉、沸腾焙烧炉等。这些窑炉都耗用大量的燃料,它们的热效率都很低,一般只有30%左右,而被高温烟气、高温炉渣、高温产品等带走的热量却达到40%60%,其中可利用的余热在冶金方面约占燃料消耗量的三分之一,机械、玻璃、造纸等方面占15%以上,工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余热可用余热锅炉来加以回收利用,减低

37、企业能耗,并广泛应用于石油化工生产工艺过程和冶金、机械、造纸、建材等行业。回收余热降低能耗对我国实现节能减排、环保发展战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4)信息化技术的运用进一步加强随着计算机信息化技术的发展,计算机技术在工业锅炉上的应用不仅仅停留在CAD、CAM、CAE,从市场信息的收集、原材料的供应、生产资源和技术资源的管理、客户市场资源和企业财力资源的管理等,贯穿企业的整个运行过程。工业锅炉行业部分重点企业通过信息化技术的运用,做到企业科研、开发、信息资源的管理和共享,节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浪费,通过采用现代管理科学,以信息技术为实现手段,对信息化建设进行有效的系统管理,真正实现管理的创

38、新,提高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3、市场需求中国工业锅炉产品市场主要在国内,影响工业锅炉市场的主要因素以往是国民经济的发展速度和投资规模、北方地区采暖需要和住宅建设、第三产业和民营企业的发展、效率低污染重的落后锅炉淘汰改造以及正常的更新改造等。未来工业锅炉产品市场发展除了受上述因素影响外,越来越受到能源政策和节能、环保要求的制约。随着大中城市产业结构调整、旧区改造和工区的成片建设以及中心城区禁煤政策的实施和区域集中供热、热电联产等节能减排政策的推行,中小型燃煤锅炉的比重将会显著下降,现正向着大容量、高参数、高能效、低排放的方向发展;燃煤锅炉将以层燃炉为主,即以链条炉排锅炉为主,向着大容量、高参

39、数方向发展,是任何其他燃煤锅炉都取代不了的;大容量循环流化床锅炉(35t/h)等采用清洁燃烧技术的锅炉在燃烧劣质煤种、节能、环保方面很有优势,将得到较快的发展;燃油燃气锅炉将向冷凝锅炉发展;余热余能利用技术近年来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十二五”期间将进一步发展;小型燃机热电(冷)联产系统、燃气蒸汽联合循环热电(冷)联产系统的开发应用会有较大进展;蓄热式电热锅炉系统随着电力工业改革和发展其市场将进一步拓宽;燃生物质和生活垃圾的锅炉市场潜力较大,可以进一步研究并发展。三、行业发展思路、发展目标(一)发展思路中国工业锅炉行业是一个正在发展中的行业,必须坚持市场导向战略、组织结构优化和技术创新战略,在国

40、家能源和环保政策的引导下,随着市场机制的建立和完善,调整行业企业结构和布局,开发满足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提高需要的优良节能环保产品,并适时调整优化产品结构,提高行业整体技术水平和企业经济效益。目前存在的问题随着管理力度的加强和市场经济发展的深入将会得到逐步解决。通过工业锅炉企业自身和产品结构调整,紧紧围绕国家节能减排战略,以高效、节能、降耗为中心,加强行业基础技术研究,加强对行业的管理和对企业新技术、新产品的开发应用支持,致力于工业锅炉安全、高效、环保的共性、关键和前沿技术研究开发与产品结构优化和技术水平升级,引导行业传统技术的改良、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的创新,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整体提升工业

41、锅炉行业自主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促进我国工业锅炉行业的可持续发展。(二)发展目标在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进程中,能源利用率低、消费结构不合理、供需矛盾加剧等问题日益突出,生态环境恶化与经济发展的矛盾加剧,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经济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我国在能源效率、单位产值能耗等方面仍然存在较大差距。工业锅炉是我国开展节能降耗、提高能效、减少污染的主要对象之一。加快工业锅炉节能关键共性技术和工业锅炉减排关键技术及产品研发和集成创新,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的系列工业锅炉系统节能减排、余热利用先进技术和成套装备,集成优势资源,初步形成工业锅炉行业创新服务体系是当前乃至今后若干

42、年的工作目标。四、行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项目主要内容(一)开展工业锅炉共性、关键技术的研究(层燃燃烧机理和特性研究,生物质燃烧机理研究,垃圾焚烧技术研究,降低烟尘、SO2、NOx等污染物排放的锅炉尾气净化关键技术研究),从基础技术研究和制造技术关键入手,提高工业锅炉整体运行效率。1、共性技术研究(1)层燃燃烧特性研究我国每年生产燃煤工业锅炉1.5万多台,其中40%是链条炉排锅炉,其运行效率平均在65%左右,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炉排结构不好、运行不完善,导致燃烧不完全。同时,我国燃煤品种很多,不同燃煤的燃烧特性需要不同的燃烧技术。通过对不同燃煤的层燃燃烧特性的研究,开发适应多煤种(包括烟煤和无烟煤

43、)燃烧的链条炉排和新型炉拱结构的优化设计技术,提高链条炉排锅炉燃烧效率,为链条炉排工业锅炉设计提供理论依据,并用于指导燃煤链条炉排工业锅炉的节能改造。(2)锅炉尾气净化技术研究中国是当今世界上唯一以煤为初级能源的经济大国。燃煤所排放的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产生的酸雨已对我国造成巨大的损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了“十一五”期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低20%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的约束性指标。国家对燃煤锅炉的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的排放出台了一系列的强制性减排规定,建立了一些示范,虽然局部有所改观,但整体不容乐观,减排形势依然严峻,国内的燃煤锅炉迫切需要技术

44、成熟、经济合理的烟气脱硫、脱硝、飞灰处理技术。(3)生物质利用和秸秆气化技术研究我国面临能源短缺和环境污染的双重压力,要保持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开发清洁的可再生能源。我国的生物质资源十分丰富。每年农作物秸秆产量6亿吨以上,生物质是可再生能源,是未来替代化石燃料的主要可再生能源之一。垃圾焚烧和秸秆发电是当前世界各国采用的主要的生物质能利用技术之一。开展多种生物质特别是低灰熔点黄色秸秆的燃烧特性、结渣特性等研究,针对燃烧所涉及到的燃料进料方式、燃烧室形状、燃烧方式、燃烧配风、受热面的布置等优化设计和优化运行等复杂问题开展试验和研究,提出生物质锅炉稳定、高效燃烧的理论依据,推进生物质燃料的综合

45、利用。另外可将数量众多的干柴草、稻草、秸秆、谷糠、刨花、杂草、茶梗、玉米芯、藤条等生物料输送到气化炉使其气化变成优质、高效的气体燃料,然后加以利用,或工业用或民用。2、关键技术研究(1)循环流化床锅炉防磨技术循环流化床炉内温度水平受脱硫最佳温度限制,一般在850左右,最高不超过930,这样的温度远低于煤粉炉中的温度水平,并低于一般煤的灰熔点。因此,与煤粉炉相比,循环流化床锅炉内结渣和碱金属析出现象要改善很多,而且由于固体物料冲蚀磨损速度相当快,因而循环流化床锅炉水冷壁管的失效机理以冲蚀磨损为主。开展循环流化床防磨技术的研究,延长受损部件的使用寿命,保证机组的安全运行。(2)冷凝锅炉技术随着我国西气东输工程和其他天然气工程的加快实施,可以预计天然气在工业锅炉上的应用将会有一个比较大的发展。天然气燃烧产生的烟气中水蒸气的含量比其他燃料要高得多。水蒸气凝结时有大量的热量释放,也就是释放汽化潜热。冷凝锅炉正是利用了天然气的这个特点,将冷凝凝结换热原理应用于锅炉尾部受热面的换热。通过开展排烟温度与冷凝量、锅炉效率的关系和冷凝液对材料腐蚀速率等实验研究,最大限度地提高锅炉的换热效率,提高锅炉的热效率。(3)大容量层燃锅炉炉排技术大容量层燃锅炉高效节能的关键是降低飞灰、炉渣和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他范文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