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电大《教学设计》期末必备复习考试小抄【精编完整打印版】.doc

上传人:文库蛋蛋多 文档编号:4077043 上传时间:2023-04-03 格式:DOC 页数:28 大小:18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电大《教学设计》期末必备复习考试小抄【精编完整打印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最新电大《教学设计》期末必备复习考试小抄【精编完整打印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最新电大《教学设计》期末必备复习考试小抄【精编完整打印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最新电大《教学设计》期末必备复习考试小抄【精编完整打印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最新电大《教学设计》期末必备复习考试小抄【精编完整打印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最新电大《教学设计》期末必备复习考试小抄【精编完整打印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电大《教学设计》期末必备复习考试小抄【精编完整打印版】.doc(2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电大教学设计考试资料小抄一、填空题1.教学活动是学校实现其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因此教学活动在学校教育的各项工作中有着重要的意义。2.学校教育意义上的“教学”可以理解为:教学就是以课程内容为(中介),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共同开展的学习活动。3.学校教学活动是实现人类认识和个体认识之间有效联系的重要(纽带)。4.教学(任务)是学校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的具体体现。5.单元教学设计是介于(学科)课程与课堂教学设计之间的一种(阶段)性教学设计。单元教学设计除了要保证教学任务的顺利实现之外,还起着协调年级教学进度等方面的作用。6.(学科)课程教学设计主要是指一门具体课程的教学设计,从它所针对的教

2、学设计的任务来说,可以称它为(长期)设计。7.一般来说,“设计”是指人们在创造某种具有实效性的新事物或解决所面临的新问题之前,所进行的探究性的(系统)计划过程。8.教学系统设计,是一种教师为达成一定的教学目标,所使用的“研究教学系统、教学过程,制定教学计划的(系统)方法”。9.教学系统是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所组成的一个教学活动的(运行)系统,教学系统是学校教育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10.教学系统设计是教师为达成一定的教学目标,所使用的一种“研究教学系统、教学过程,制定教学计划的(系统)方法”11.用信息传播理论来分析教学活动,教学内容则是(多样)化的教学信息,教学过程就是一种信息传播的活动。12.教

3、学(设计)的过程实际上是教师为即将进行的教学活动制定蓝图的过程。13.我们比较常见而且比较易懂的(系统论)工具就是流程图,这种流程图也被经常用来表示从分析学习任务到教学设计模式完成的整个教学设计过程。1.教学设计的模式是经过长期的教学设计实践活动所形成的教学设计的系统化、稳定的(操作)样式和简约方式。2.教学设计的模式是经过长期的教学设计实践活动所形成的教学设计的系统化、稳定的(操作)样式。3.教学设计的模式是一系列程序化的步骤,因此,教学设计的模式也往往表现为一个(有序)的过程。1.认知(发展)是指学习者一般认知能力和认知功能的形成及其方式随年龄和经验增长而发生变化的过程,它涉及人在知觉、记

4、忆、思维、语言、智力等功能的发展变化。2.当代认知心理学家斯腾伯格等人认为,儿童认知能力的发展并不是由于认知结构(本身)的变化所引起的,而是通过原有认知结构的功能的不断激活、工作有效性的不断提高以及认知结构间各元素相互作用的熟练程度的提高而逐渐实现的。3.心理学家斯腾伯格等人认为,人的认知结构由元成分、操作成分和(知识)获得成分3种成分组成,这3种成分相互依存、相互联系,推动认知水平的不断提高。4.心理学家(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在国际上具有极为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这一理论至今仍然对教学设计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5.皮亚杰经过多年的观察研究,发现个体的认知发展在连续性中呈现出阶段性的特征,他将

5、儿童认知发展划分为4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02岁)、前运算阶段(27岁)、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形式运算阶段(1115岁)。6.元认知监控是指个体在认知活动中主动地产生策略、选择策略、(自我)控制及调节的过程。7.有关的研究还表明,元认知能力的获得并不单是由于个体的成熟,而更是由于个体的学习,个体若缺乏基本(训练),那么即使到了成人阶段,在这方面也不一定能达到理想的水平。8.有关的研究发现,年幼儿童有时不能很好地完成认知任务,这并不是缺少完成认知任务的(基本)能力要素,所缺少的是将这些能力要素协调起来,组成策略并从中获益的能力。9.在教学设计中,学习需要是一个特定的概念,指有关学习者学

6、习的目前状况与所(期望)达到的状况之间的差距,这一差距就是学习需要。10.学习需要(分析)是指对通过系统调查研究发现存在的教学问题,分析产生的原因,确定问题的性质,论证解决该问题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的过程。11.学习需要分析的核心是(确定)学习者学习中存在的问题。12.学习动机也是影响学习的一个重要的(内部)因素,为了使教学收到好的效果,就有必要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动机。13.学习风格可以简单地定义为:学习风格是学习者带有(个性)特征的学习倾向与策略。14.每一个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都会表现出不同的学习倾向与策略,这种学习倾向与策略是与学习者的(个性)特征联系在一起。15.学习风格体现出个人的(独特)性

7、和时间上的稳定性,在某种意义上说是个人的一种偏好。16.学习方式是指为使学生掌握课程内容、达到教育目标而规定的学生(学习)活动的类型、方法、途径的总和。17.学习者需要分析的基本方法有两种:一是(内部)参照分析法;二是外部参照分析法。18.(内部)参照法指由学习者所在的组织机构内部,将学习者的现状与已经确定的教学目标(即期望状态)进行比较,找出再者之间存在的差距,从而鉴别出学习需要的一种方法。19.(外部)参照分析法,是将学习者的学习现状与教育机构之外即外界社会的要求相比较,找出两者之间的差距,从而确定学习需要的一种分析方法。1.教学目标即指关于教学活动的预期(结果)所要达到的标准、要求所作的

8、规定或设想。2.教学目标的基本取向有四种:普遍性目标取向、(行为)目标取码向、形成性目标取向和表现性目标取向。3.普遍性目标是以抽象的、普遍的(形式)来陈述的教学目标。4.行为目标是以具体的、可操作、可(观测)的行为的形式来陈述的教学目标,它指明教学活动后学生所发生的行为变化。5.美国学者艾斯纳(E.W.Eisner)认为,在课程与教学设计及评价中,应该准备行为目标、解决问题的目标和(表现)性目标这三种类型的目标。6.1948年,在波士顿召开的美国心理学大会上达成了一致意见:建立一个教育目标分类体系,还计划写一部完整的教育目标分类著作,该著作包括(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动作技能领域三个部分。7

9、.按照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认知领域的教学目标,按照从简单到复杂的顺序分为六个层次:知识、领会、运用、(分析)、综合、评价。8.按照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知识是指,对具体事物、普遍原理、方法、过程,或某种模式、结构或框架的(回忆)。9.按照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综合是指把各种要素和组成部分组合成一个(整体)。10.按照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分析指把某一信息剖析为各种组成要素或部分,藉以弄清楚诸概念的相对层次,并使所表达的各(概念)之间明确化。11.按照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运用是指在某些特定的和具体的情境里(使用)抽象概念、原理。12.按照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情感领域的教学目标分

10、为五个层次:接受、(反应)反应、价值评价、组织、由价值或价值复合体形成的性格化。13.辛普森的运动技能目标分类体系中,动作技能的目标分为七个层次:知觉;(定势);指导下的反应;机制;复杂的外显反应;适应;创作。14.从历史上和当前的教育实践来看,比较典型的教学内容选择取向主要有以下几种:道德主义取向;百科全书取向;文化复演取向;形式训练取向;唯科学取向;经验取向;(社会)取向等。15.教学目标的来源主要的有三个方面:(学习)者的需要和兴趣;当代社会生活的需要;学科的发展。16.纵向组织又称序列组织,是指按照一定的(准则)以先后顺序排列教学内容。17.横向组织是指打破学科()的界限和传统的知识体

11、系,将各门学科的知识横向地联系起来,以便让学生有机会更好地将各门学科的知识联系起来,从而更好地探索社会和个人最关心的问题。18.教学内容的直线组织方式,是指将一门课程的内容组织成一条在(逻辑)上前后相联系的直线,前后内容基本上不重复。19.教学内容的螺旋组织方式,是指在不同(阶段)上重复呈现特定的教学内容,但逐渐扩大范围和加深程度,使之呈“螺旋式上升”的形状。20.教学内容的直线式组织方式的优点主要在于,它能够较完整地反映一门学科的(逻辑)体系,能够避免教学内容的不必要的重复。21.教学内容的螺旋式组织方式的优点主要在于,它有利于照顾到学生的(心理)特点,有利于既尽可能早地将学科发展的前沿成果

12、反映在教学内容中,又使学生对学科知识的理解逐渐加深。22.普遍性目标取向适合于作为高层次的教学目标来使用,特别是作为(终极)性目标来使用。1.教学过程理论是教学理论中的一个基本理论问题,也是教学理论研究的(核心)理论。2.一般说来,组成教学过程的基本要素有三个,即教师、学生和(教学)内容。3.“教”与“学”的矛盾是教学过程的(主要)矛盾,它规定和影响着其他各对基本矛盾的存在和发展,并贯穿教学过程的各个阶段。4.教学过程中矛盾的产生、发展与变化,为教学过程的发展提供着源源不断的(动力)源泉。5.教学过程的本质特征表现在三个方面: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以课堂为主渠道的交往过程,教学过程是教学认识过程

13、与人类一般认识过程的统一,教学过程是(教养)与教育的统一。6.教学过程具有教学功能,(发展)功能和教育功能等三种功能。7.教学过程要经过一定的教学(环节)阶段才能完成预定的教学任务,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8.教学最优化是教学过程(设计)追求的目标。9.教学过程是教师教授活动和学生学习活动相统一的双边活动过程,教学过程是人与人的关系,是师生双方共同的(认识)活动。10.教学过程虽然与其他社会实践活动一样,教学活动的(主体)也是人。11.教学过程是以师生相互作用的形式进行的,以教材内容为主要认识对象,实现教学、(发展)和教育三大功能和谐统一的特殊认识和实践活动过程。12.教学过程的功能,是指参照教学

14、目标而在教学过程中能收到的实际(效果)。13.教学、(发展)与教育是教学过程的3个主要功能。14.中小学常规教学过程的设计包括六个基本的环节:(教学)的准备、教学内容的感知、教学内容的理解、知识的巩固、知识的运用和教学过程的评价的设计。15.教学方法是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为实现教学目的和教学任务要求,在教学活动中所采取的(行为)方式的总称。16.威斯顿和格兰顿在他们的教学方法的分类及各类方法的特征一文中,根据教师与学生交流的媒介和手段,把教学方法分为四大类:(教师)中心的方法,相互作用的方法,个体化的方法,实践的方法。17.讲授式教学方法是教师主要运用(语言)方式,系统地向学生传授科学知识,传

15、播思想观念,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18.教学组织形式简称为“教学形式”,是教师与学生的共同活动在人员、(程序)、时空关系上的组合结构形式。1.教学情境是教学的具体情境的认知逻辑、情感、行为、社会和发展历程等方面背景的综合体,具有(文化)属性。2.好的教学(情境)总是有着丰富和生动的内容,不但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也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形成。3.课程与教学不再是一个(线性)的连续过程,而成为了一个互动(交互)和相互促进的变化过程。4.学习的过程不只是被动地接受信息,更是理解信息、加工信息、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这种建构过程需要通过新旧经验的相互作用来实现,适宜的(情境)可以帮助学生重温旧经

16、验、获得新经验。5.传统学校与社会之间,不仅存在着空间上的距离,更重要的是教育内容、教育过程与真实世界之间的割裂和在人的培养方面的不足。而情境教学则凸现了课程内容、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与现实社会之间的(沟通)。6.教学情境作为学校教学系统的组成部分,不仅包括人工的、自然的物质条件,而且具有心理化的、经过组织的结构特征,是一种通过选择、创造、整合,服务于学习的微(环境)。7.从狭义的角度,即从学校教学工作的角度来看,教学环境主要指(学校)教学活动的场所、各种教学设施、校园文化和师生人际关系等。8.教学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心理)环境两大方面。9.物质教学环境是由教学设备、教学(信息)和教学组织形式等因

17、素构成。10.心理教学环境是学校教学活动赖以进行的心理基础,由(人际)关系、课堂心理气氛、教与学的形式等因素构成。11.积极的课堂气氛特征是:课堂环境符合学生的求知欲和身心健康发展要求;师生双方都有饱满的热情;师生之间配合默契;(学生)之间关系融洽友好。12.消极的课堂气氛特征是:课堂环境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和身心健康发展要求;师生双方缺乏主动教与学的热情;师生之间配合难达默契;(学生)之间关系疏远。13.打破“班级王国”的壁垒,促进同年龄、异年龄、异质团体之间的联系性、(开放)性,是现代学校学生与学生之间人际关系的典型特点,也是培养和发展学生丰富的人间性和社会性的基本前提。14.课堂心理气

18、氛是构成教学的软环境之一,课堂心理气氛是由教师的教风、学生的(学风)以及教室中的物理和物质环境因素形成的一种心理状态。15.影响教学的物质环境和心理环境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物质环境的优劣会导致心理环境的变化,而心理环境的好坏也能导致物质环境的改观。16.前期分析的内容包括:学习需要分析、(学习者)分析、学习内容分析三部分。17.教学活动设计过程的一般模式由4部分内容组成:前期分析、目标、(策略)和评价。18.目标设计包括两个方面:确认学习目标的分类及制定可以操作的学习目标和编写(评价)学习目标的材料。19.教学策略主要包括三类分策略:(组织)策略、传递策略和管理策略。20.课堂自习是以学生

19、自身的独立活动为主的学习活动。一般是让学生做(练习),有时也让学生预习或复习课程材料,甚至有时让学生自学某些不难的课程材料。1.教学媒体是(采集)、传递、存贮和加工教育、教学信息的工具和载体(或中介)。2.教师是学校教育的主体,同时也是教育教学过程的特殊(媒体)。3.超文本可以把多种信息以(非线性)的组织、呈现方式构成特殊的学习资源。4.虚拟真实(简称VR)是由多媒体技术与(仿真)技术相结合、而人为生成的一种交互式人工环境。5.选择教学媒体的经验方法主要有:问题表、矩阵选择表、(流程)图、经验之塔模型和算法型5种。6.媒体呈现时采用的符号系统将决定媒体的信息(表达)功能。7.教师作为“特殊媒体

20、”,也有自己的(局限)性,需要借助、组织、使用其他类型的媒体才能完成教育教学工作。8.教学媒体选择依据的基本思路是:使用(系统)方法,对教学目标、学习内容、教学活动、教学媒体的特性和功能、经济性与适用性等进行整体协调,最优化的、适当的选择教学媒体。9.选择教学媒体的经验方法主要有:问题表、矩阵选择表、(流程)图、经验之塔模型和算法型5种。10.计算机辅助教学设计的主要模式有:操练与练习型、指导型、(模拟)型、游戏型、问题求解型。11.目前网络的教学设计主要有五种不同的模式:讲授式、个别辅导式、讨论式、探索和(协作)式。12.幻灯、投影教学的设计模式有:(书写)法、图片法、实物投影法、作业法、声

21、画教学法。13.音像教学的设计模式有:演播(设疑)法、演播讨论法、演播情境法、演播发现法、演播一实验结合法、演播操练法。14.一般,多媒体教学的设计可以分为5个步骤:分析教学内容、确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模式、确定教学活动;选择教学媒体、创设教学(情境);选择评价方式、设计测量工具;整合、调整和优化教学方案。15.多媒体教学设计的整合工作采用组成课堂教学系统的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内容及教学资源(或学习资源)4要素进行方案分析、评价和组合。1.教学评价旨在为进一步改进教学工作提供可靠(依据),使教学按照一定的方向和水平有序地达到既定的目标。2.教学评价指依据教学目标,对教学过程中的各种因素

22、及其综合结果做出科学(判定),或给以价值判断。3.课堂教学活动中,持有不同的课堂(教学)观,就会形成不同的课堂教学和评价,产生不同的教学评价结果。4.教师的课堂教学评价活动实质上就是教师深层的(教学)思想的具体化和现实化。5.传统教学评价的弊端在于没有正确认识课堂教学评价的作用,把教学评价本身当作(目的)与终结。6.总结我国中小学课堂教学的评价活动,总体上呈现出两大特征:一是(量少),教师和学生不重视课堂教学评价的作用;二是质不高,许多课堂教学评价仅局限于简单的陈述性知识的再现。7.教学设计的评价不同于一般的(测验),因为进行评价不但涉及测验法的使用,像调查法和观察法等也都是重要的评价工具,而

23、且测验仅是评价的客观依据之一,评价包括对教学活动、教学过程和教学结果等进行价值判断。8.教学评价的功能分为五方面:(诊断)功能、改进与形成功能、区分优良和分等鉴定功能、激励功能和导向功能。9.依照不同的分类标准,教学评价可作不同的划分。按评价(基准)的不同,可分为相对评价、绝对评价和自身评价。10.依照不同的分类标准,教学评价可作不同的划分。按评价(功能)的不同,可分为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11.依照不同的分类标准,教学评价可作不同的划分。按照评价分析方法的不同,又可分为(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12.依照不同的分类标准,教学评价可作不同的划分。按评价(内容)的不同,可分为过程评价

24、和成果评价。13.教学设计的形成性评价通常包括:制定评价计划、选择评价(方法)、试用设计成果和收集资料、归纳和分析资料、报告评价结果等几项工作。14.在教学设计成果的形成性评价中,主要使用测验、(调查)和观察三种评价方法。15.在新的评价理念中,评价是在教学过程中搜集信息、分析信息的(过程),其目的是促进教学方法的改进和完善,促进学生的进步和发展。16.学习评价的改革,就是要改变那种只关注学生学业成绩的做法,而着眼于发现和(发展)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特别关注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发展。17.过程性评价主要是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业绩等做出评价。评价方法是在任课

25、教师的指导下,采用多样的、开放式的评价方法。18.档案袋是学习的(记录),主要包括学生的作品,以及学生对这些作品的反省。这些材料由学生与工作组成员一起来收集,集中反映学生预期目标进步的过程。19.档案袋的用途主要有:一是展示,展示学生的收获和进步;二是(形成)性的评价。20.学习目标的评价是(学校)最为普遍使用的评价方法,常被用于说明学生的学习情况、选拔划分等级、检验学习活动和教学方案、说明教学效果与价值等。21.小学生的成绩认定采用“等级+(评语)”的方式给予评价,将评价结果记入学生成长档案,并通过“家校联系卡”反馈给学生家长。22.多元智能理论评价观带给人们的启示是:(评价)应全面反映教育

26、现象和课堂教学现象的真实情况,为改进教育和课堂教学实践提供真实可靠的依据。23.教学评价的指标是对于教学目标的分类目标的细化编目,具有标准(准则)性和(系统)性。二、单选题1. 根据现代基础教育的学校教学活动领域所涉及的主要问题,教学设计可以归纳为三个层面。他们是指(A)。A. 学科课程教学设计、单元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设计B. 学校教学系统设计、单元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设计C. 学校教学系统设计、学科课程教学设计和单元教学设计D. 学科课程教学设计、学期教学设计和单元教学设计2. 学校教学系统中最基本的构成要素包括(A)等四个方面。A. 教师、学生、教材、教学媒体B. 教师、学生、教室、教学内容

27、C. 教务部门、教学部门、学生、教材D. 校长、教师、教室、学生3. 依据教材中的观点,教学系统在运行过程中具有比较明确的(A)特点。A. 目的性、可控性、适应性B. 组织性、高效性、先进性C. 目的性、高效性、可控性D. 可控性、灵活性、适应性4. 依据教材中的观点,下述选项中正确的是(A)。A. 学校教学系统的宏观功能主要表现在:教学对社会的发展功能和教学对个人的发展功能。B. 学校教学系统的宏观功能主要表现在:教学对学生的发展功能和教学对学校的发展功能。C. 学校教学系统的宏观功能主要表现在:教学对教育的发展功能和教学对个人的发展功能。D. 学校教学系统的宏观功能主要表现在:教学对科学的

28、发展功能和教学对学校的发展功能。5. 从教学信息的传播者(教师)和教学信息的接受者来看,至少有四个方面的因素会影响教学信息传播的效果。分别是(A)。A. 传播技能、态度和情意、知识和认知水平、社会及文化背景B. 交互能力、态度和意境、知识和技能、文化和行为背景C. 传播能力、传播通道、编码和译码、情境脉络和传播内容D. 传播技能、年龄特征、认知水平、传播内容及文化背景1. 20世纪80年代,安德鲁斯和古德森在研究了40多种教学设计模式的基础上,总结出教学设计模式的(A)步骤,这些步骤反映了教学设计模式的一般要素。A. 14个B. 9个C. 6个D. 4个2. 根据美国学者迈克尔艾劳特(Mich

29、ael Eliot)等人的研究,教学设计模式的发展状况可以大致划分为(A)阶段。A. 4个B. 9个C. 14个D. 6个3. 肯普模式(1977)这一教学设计模式强调四个基本要素,分别为(A)。A. 教学目标、学习者特征教学资源和教学评价B. 教材组织、学习者特征教学活动和教学评价C. 媒体选择、教学目标、可控性和学习者分析D. 学习者特征、灵活性、适应性和教学目标4.,从对学习结果进行分类、呈现形式、呈现要素三个方面考察了教学材料设计过程的教学设计模式被称为(A)。A. 梅里尔的“部分呈现理论”教学设计模式B. 加涅和布里格斯的教学设计模式C. 迪克和凯瑞的教学设计模式D. 布里格斯的教学

30、设计模式1. 一位心理学家将儿童认知发展划分为4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02岁);前运算阶段(27岁);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形式运算阶段(1115岁)。这位学者是(A)。A. 皮亚杰B. 加涅C. 梅里尔D. 布鲁纳2. 按照心理学家斯腾伯格等人的观点,人的认知结构由元成分、操作成分和知识获得成分这3种成分组成。其中元成分的作用是(A)。A. 制定计划、选择策略及监控具体的过程B. 执行具体的加工过程,包括编码、联系和反应C. 选取问题情境中有关的信息,忽略无关信息,并将新信息与记忆库中储存的知识相联系D. 信息的获得、提取和转换3. 在当代心理学家凯斯提出的与儿童认知加工有效性相关的变化

31、机制中,将个体的心理区域分成储存空间和操作空间。前者是指(A)。A. 用来储存信息的空间范围和所储存的信息的容量B. 在进行具体的认知操作时所需要的空间范围以及所投入的心理容量C. 构成整个的心理加工空间D. 用来储存信息的空间范围和进行具体的认知操作时所需要的空间范围4. 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认知心理学家们开展了大量的关于儿童元认知的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元认知监控这3种元认知成分的特征培养的研究,发现(A),并认为这是导致年幼儿童不能很好地完成认知任务的重要原因。A. 年幼儿童在元认知的这3种成分上都明显不如年长儿童B. 年幼儿童在元认知的元认知体验上都明显不如年长儿童C. 年幼儿

32、童在元认知的元认知监控上都明显不如年长儿童D. 年幼儿童在元认知的元认知知识上都明显不如年长儿童5. 从4个选项中选出不属于学习需要分析的工作内容的选项,并填写在(D)中。A. 通过调查研究,分析教学中是否存在要解决的问题B. 分析所存在的问题的性质,以判断教学设计是不是解决这个问题的合适途径C. 分析现有的资源及制约条件,以论证解决该问题的可能性D. 分析传播技能、年龄特征、认知水平、传播内容及文化背景6. 从4个选项中选出不属于学习需要分析的工作内容的选项,并填写在(D)中。A. 通过调查研究,分析教学中是否存在要解决的问题B. 分析所存在的问题的性质,以判断教学设计是不是解决这个问题的合

33、适途径C. 分析现有的资源及制约条件,以论证解决该问题的可能性D. 分析传播技能、年龄特征、认知水平、传播内容及文化背景7. 就一般情况而言,学习需要分析的过程包括的4个基本步骤是(A)。A. 计划、收集数据、整理和分析数据、撰写分析报告B. 确定分析的对象、选择分析的方法、确定收集资料的工具与技术C. 收集资料前的准备工作,组织有关人员,使用计划好的工具、技术与方法D. 计划、收集资料数据、分析认知水平、整理和分析8. 一位心理学家认为,在学习者尚未表现出足够的学习动机的情况之下,没有必要推迟学习活动,对于那些学习动机不强的学习者来说,最好的办法就是通过有效的教学,使他们尝到学习的甜头,而这

34、有可能产生学习的动机。这位学者是(A)。A. 奥苏伯尔B. 加涅C. 梅里尔D. 皮亚杰9. 依据心理学关于学习动机与学习活动关系的描述,则 (A)。A. 学习动机的强度以适中为宜B. 学习动机越强越好C. 学习动机越弱越好D. 学习动机对学习活动产生消极作用10. 对于教学设计者而言,了解学习者的学习风格,其主要目的在于(A)。A. 为每个学习者提供适合于其学习风格特点的教学B. 分析学习者的学习风格之好坏优劣C. 选择与组织教学内容D. 选择与运用教学媒体11. 劳特斯(Lotas)将学习者的学习风格划分为情感、情感、认知和认知等四种类型。情感是指(A)。A. 学习者喜好在群体中进行学习,

35、对他人的举动非常敏感,往往倾向于根据他人的情感进行学习上的决策。B. 学习者则关心生活的意义和目的,他们倾向于根据道德的美学的原则进行学习上的决策C. 学习者喜好关心生活的实践层面,并往往倾向于根据精确的信息进行学习上的决策D. 学习者则喜欢用事实建构和理解有关的理论1. 普遍性目标的有2个基本特点,分别是(A)。A. 普遍性和模糊性B. 原则性和直观性C. 直观性和普遍性D. 明确性和实用性2. 一般来说,普遍性目标取向适合于作为(A)的教学目标来使用。特别是作为终极性目标来使用。而如果是上的教学目标,则不适合于采取这种取向。A. 高层次B. 具体层次C. 低层次D. 中间层次3. 按照美国

36、学者艾斯纳(E. W. Eisner)的观点,解决问题的目标是(A)。A. 不能预先规定的B. 特定的行为C. 预先规定的D. 开放性的4.,按照美国学者艾斯纳(E. W. Eisner)的观点,表现性目标是(A)。A. 开放性,它只是为学生提供活动的领域、活动的主题B. 要求学生作出统一的、一致的行为反应C. 事先规定的结果,即预先规定学生在完成活动后必须获得某种行为D. 非开放性的,为学生提供固定的活动领域和主题模式5. 在布卢姆等人看来,教学目标的分类本身并不是目的,而是为教育评价、为对教学过程和学生变化做出假设、为课程编制服务的一种(A)。A. 工具B. 理论C. 方法论D. 模式6.

37、 在霍恩斯坦的教学目标分类学框架中,教学目标被分为(A)领域。A. 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动作技能领域和行为领域4个B. 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动作技能领域3个C. 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行为领域这3个D. 认知领域、情感领域、行为领域和原认知领域4个7. 在霍恩斯坦的教学目标分类学框架中,行为领域包括(A) 5个层次的目标。A. 获取、同化、适应、施行、达成B. 获取、同化、理论、施行、模式C. 获取、同化、方法、施行、达成D. 获取、同化、方法、模式、综合8.(A)将确定教育目标的过程分为:首先,根据学生、社会和学科这三个基本来源提出尝试性的一般性的教育目标;接着使用教育哲学和学习理论两个筛子,

38、对已经提出的尝试性的一般性的教育目标进行筛选,然后得出精确的具体化的教育目标。A. 泰勒B. 布卢姆C. 霍恩斯坦D. 梅里尔9. “给学生一篇文章,学生在五分钟内不靠帮助或参考书,能够识别出它的风格”。在这个例子中,行为主体是(A)。A. 学生B. 识别C. 帮助D. 文章10. “给予20个要填写形容词的未完成的句子,学生能在15分钟内分别写出形容词以完成句子”。在这个例子中,行为动词是(A)。A. 写出B. 给予C. 填写D. 完成11. 教学内容直线式组织方式的优点主要在于能够(A)。A. 较完整地反映一门学科的逻辑体系,避免教学内容的不必要的重复B. 很好地体现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利

39、于将学科发展的前沿成果尽可能早地反映在教学内容之中C. 照顾到学生心理的特点,避免教学内容的不必要的重复D. 使学生对学科知识的理解逐渐加深,有利于既尽可能早地将学科发展的前沿成果反映在教学内容中12. 教学内容的螺旋式组织方式的优点主要在于能够(A)。A. 照顾到学生心理特点B. 较完整地反映一门学科的逻辑体系并C. 使学生对学科知识的理解逐渐加深D. 避免教学内容的不必要的重复1. 我国教学论专家李秉德提出教学活动由(A)。A. 7个要素组成B. 5个要素组成C. 3个要素组成D. 4个要素组成2. 日本学者长谷川荣认为教学的基本因素有(A)。A. 3个B. 4个C. 7个D. 5个3.

40、教学过程的“三要素”说认为,组成教学过程的基本要素有三个,即(A)。A. 教师、学生和教学内容B. 学生、教学目的和教师C. 课程、人和教学环境D. 主体性要素、条件性要素和过程性要素4. 将教学方法系统划分为师生认识活动、师生交往活动、师生评鉴活动和师生实践活动4个分系统的是(A)。A. 班华教授B. 李秉德教授C. 巴班斯基D. 威斯顿和格兰顿5. 教师以叙述或描述的方式,向学生说明、解释、分析、论证科学的概念、原理、定理、公式的方法。这是(A)。A. 讲解教学方法B. 讲读教学方法的C. 讲演教学方法D. 谈话教学方法6. 讲和读在教学活动中是交叉进行的,同时可能还穿插着练习活动。教学中

41、既有教师的讲和读,也有学生的讲、读、练习活动,是讲、读、练结合的教学活动。这是(A)。A. 讲读教学方法B. 讲解教学方法C. 讲演教学方法D. 谈话教学方法7. 教师针对一个比较完整的课题,进行系统的分析、概括与评论,并做出科学的结论。这是(A)。A. 讲演教学方法B. 讲读教学方法的C. 讲解教学方法D. 谈话教学方法1. 通过观察他人在一定情境的行为,能够有效地促进学习活动的发生。这是(A)的观点。A. 社会学习理论B.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C. 建构主义理论D. 情境认知理论2. 任何行为都是由特定环境(或情境)决定的,都是在“刺激反应”的条件反射中形成的。这是(A)的观点。A. 行为主义

42、学习理论B. 社会学习理论C. 建构主义理论D. 情境认知理论3. (A)认为,知识是分布式存在的,即知识普遍存在于学习者、日常生活工具、媒体、教材与文化脉络中。或者说,知识的意义分散在人们所处的情境中,是人与情境交互作用的产物,因而,是无法从情境中单独隔离出来的。A. 情境认知理论B. 建构主义理论C. 信息加工理论D. 行为主义理论4.(A)涉及设计教学活动的决策,包括对教学活动的呈现类型、程序及其结构,学生练习的类型、教学反馈的特点等的组织决策。A. 组织策略B. 管理策略C. 传递策略D. 呈现策略5.(A)是对需要得到帮助的学生与学习活动互动的方式做出决策,它涉及动机激发技术、个别化

43、教学的形态、教学日程安排及资源配置等方面。A. 管理策略B. 宏观策略C. 传递策略D. 组织策略6.(A)是对信息传递给学生的方式所做出的决策,对教学媒体的选择有较强的指导作用。A. 传递策略B. 组织策略C. 传递策略D. 微观策略7. 在教学活动设计中,对于像“有一些问题并不只有一个答案;虽然问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但包含有较难的概念,需要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加以考察;或是当情感目标的社会性目标特别重要时”的情况,最好采用(A)设计。A. 小组讨论B. 讲演教学C. 课堂问答D. 演示教学8.对每一类的学习,能够识别出导向学习的有效条件。识别最佳导向条件构成处方性教学理论的基础,其公式是:要得

44、到X的学习结果,就要提供或安排Y的条件。这是(A)。A. 设计学习活动的行为主义原则B. 设计学习活动的信息加工观点C. 设计学习活动的建构主义观点D. 设计学习活动的情境认知观点9.教育者在思维、教学和对学生的评价上要做到精确和系统化。教育可以被作为应用科学或技术,通过实证研究,可以发现原则并加以应用。这是(A)。A. 设计学习活动的行为主义原则B. 设计学习活动的信息加工观点C. 设计学习活动的建构主义观点D. 设计学习活动的情境认知观点10.当把复杂任务分解为较小的、更容易分别处理和掌握的任务时,人们能够学习的最好。子任务经常成为解决复杂任务的先决条件。就是说,学生如果首先掌握了子任务,

45、就能够更容易地完成复杂(或大)的学习任务。这就产生了从局部到整体的教学顺序。这是(A)。A. 设计学习活动的行为主义原则B. 设计学习活动的信息加工观点C. 设计学习活动的建构主义观点D. 设计学习活动的情境认知观点11.为了把一个任务迁移到另一个任务,学生需要对技能迁移进行练习。如果学生从来就没有练习技能迁移的机会,就不能期望他们能在测试环境中达到要求。这是(A)。A. 设计学习活动的行为主义原则B. 设计学习活动的信息加工观点C. 设计学习活动的建构主义观点D. 设计学习活动的情境认知观点12.好的教学在学习目标和教学策略、学生评价策略之间保持一致。这些因素不一致会导致不充分和不恰当的教学

46、。这是(A)。A. 设计学习活动的行为主义原则B. 设计学习活动的信息加工观点C. 设计学习活动的建构主义观点D. 设计学习活动的情境认知观点13.最好将认知理解为个体层次和社会层次之间的动态互动。如果只关注一个层次,并假设其它的都是常态或可以预期的,至少是部分地误解了情境。这是(D)。A. 设计学习活动的行为主义原则B. 设计学习活动的信息加工观点C. 设计学习活动的建构主义观点D. 设计学习活动的情境认知观点14.知识存在于个人和群体的行动中,随着个人参与到新的情境中并在新情境中进行协调,知识产生了,知识和能力的发展,就像语言的发展,发生于真实情境中不断进行的利用知识的活动中。这是(D)。

47、A. 设计学习活动的行为主义原则B. 设计学习活动的信息加工观点C. 设计学习活动的建构主义观点D. 设计学习活动的情境认知观点15.认知依靠多种人工制品和工具的应用,主要是语言和文化,这些工具和建构起来的环境组成了媒体、形式或世界,通过他们认知才得以发生。问题解决包括了对目标的论证,该目标与一个情境所提供的资源和工具有关。这是(D)。A. 设计学习活动的行为主义原则B. 设计学习活动的信息加工观点C. 设计学习活动的建构主义观点D. 设计学习活动的情境认知观点16.思维和学习只有在特定的环境中才有意义。所有的思维、学习和认知都是处在特定的情境脉络中的;不存在非情境化的学习。这是(D)。A. 设计学习活动的行为主义原则B. 设计学习活动的信息加工观点C. 设计学习活动的建构主义观点D. 设计学习活动的情境认知观点17.正如情境造就个体的认知,个体的思维和行动也造就着情境。这种交互影响形成了系统因果关系的另一种概念,有别于通常假设的线性因果关系。这是(D)。A. 设计学习活动的行为主义原则B. 设计学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他范文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