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常规检查(版)课件.ppt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4077646 上传时间:2023-04-03 格式:PPT 页数:26 大小:521.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血常规检查(版)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血常规检查(版)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血常规检查(版)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血常规检查(版)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血常规检查(版)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血常规检查(版)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血常规检查(版)课件.ppt(2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血常规,临床药学室,定义,血常规检查(blood routine examination):指对外周血中红细胞和白细胞及血小板数量和质量的化验检查,同时注意观察血涂片中红细胞及白细胞、血小板形态有无异常,某些情况下应注意观察有无异常细胞或寄生虫等。,看血常规报告时可分为三大块,红细胞在人体内主要功能是携带氧。如果红细胞、血红蛋白、红细胞比容都标有“”号,提示有贫血存在,组织可能有缺氧表现。如果“”显示体内红细胞增多,红细胞增多也是不正常的。,正常值参考:男:4.010 12-5.510 12个/L(400万-550万个/mm3)。女:3.510 12-5.010 12个/L(350万-500万

2、个/mm3)。儿童:4.010 12-5.310 12个/L(400万-530万个/mm3)。,分为 生理性变化和病理性变化,生理性变化,生理性增高:1.高山地区的居民 2.饮水过少,排汗过多暂时性的血液浓缩。3.新生儿生理性减低:1.三个月到十五岁的儿童身体发育较快,相对不足。2.孕妇妊娠中后期血浆容量增加,血液被稀释。3.老年人骨髓造血机能减低。其他:超力型人的红细胞数较正力型和无力型着高,两种体制极端的红细胞之差可达20%。,病理性变化,增多见于:严重呕吐,腹泻,大面积出汗,大面积烧伤的病人,尿崩症等血浆中水分丢失过多,导致血液浓缩。慢性心脏病、肺源性心脏病等组织缺氧,血液中促红细胞生成

3、素增多而使红细胞和血红蛋白代偿性增加。某些肿瘤,如肾癌,肝细胞癌也可使促红细胞生成素呈非代偿性增加,导致如上结果。,减低见于,骨髓造血功能障碍再生障碍性贫血慢性疾病感染、炎症造成或伴发的贫血造血物质缺乏或利用障碍造成的贫血缺铁性贫血红细胞破坏过多造成的贫血溶血性贫血急性失血大手术后,贫血初判断,大细胞型贫血:平均红细胞容积(MCV)和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MCH),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正常或。如维生素B12及叶酸缺乏之贫血;某些溶血性贫血,肝疾患所致的贫血及内分泌疾患如甲状腺机能低下所致的贫血等。正常细胞型贫血:此种贫血之MCV、MCH及 MCHC均正常。如急性失血后贫血、溶血性贫

4、血、再生障碍性贫血及其他骨髓病所致之贫血。单纯小细胞型贫血;此种贫血之 MCV和 MCH均,但MCHC 正常。如慢性感染、慢性肾疾患等。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此种贫血MCV、MCH及MCHC均,如缺铁性贫血,地中海贫血及维生素B缺乏所致之贫血。,患者女性,40岁,近一月四肢乏力,精神不振,随就医。,正常细胞型贫血,患者男性,2岁,面色苍白,食欲差、乏力半年,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血红蛋白,血红蛋白能更好地反映贫血程度。综合国内调查资料,中国人正常与贫血的分界标准为:男性,红细胞少于400万,血红蛋白低于12g;女性,红细胞少于350万,血红蛋白低于10.5g,即称贫血。返回,白细胞系统,正常状态下

5、,白细胞可分为5种细胞,包括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嗜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细胞、嗜碱性细胞等,其组成有一定比例,有时白细胞计数正常,但比例发生变化,也可能预兆某些疾病。eg:中性粒细胞比例增加是传染病或化脓性疾病的征兆。,正常情况:(4-10)*10的9次方/L升高:急性化脓性感染引起的急性周身 性感染,局部炎症,白血病,恶性肿瘤尿毒症,手术后,急性失血后,酸中毒等。其中尤以慢性白血病增多最高,有时可达几十万。,减低见于1.某些感染:细菌(伤寒,副伤寒),病毒(流感,麻疹)及各种重度感染。2.脾功能亢进:肝硬化,班替氏综合征的患者。3.血液病: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粒细胞缺乏症。4.化学因素:抗癌药物

6、(环磷酰胺),解热镇痛药(阿司匹林),抗生素(青霉素、氯霉素)。5.物理因素:X线,放射性物质。,嗜中性粒细胞,增高见于 各种化脓菌所致的急性传染病,白喉、烧伤后、大手术后,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急性失血、溶血、组织坏死亦可明显增高。减少见于 某些细菌感染、病毒感染、原虫感染、再生障碍性贫血。如若急性粒细胞缺乏症的患者,嗜中性粒细胞有时几乎不见。,嗜酸性粒细胞,增高见于(1)变态反应性疾病:支气管哮喘,药物过敏(2)寄生虫病:蛔虫,丝虫(3)某些药物的应用:青霉素,链霉素(4)皮肤疾病:湿疹(5)感染:感染的恢复期(6)血液病:恶性淋巴瘤(7)恶性肿瘤:转移癌和坏死灶的肿瘤(8)家族性嗜酸性粒细胞

7、增多症: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且增多多为终身存在(9)内分泌疾病,减少可见于 应用皮质激素后,严重疾病如伤寒、心肌梗阻、各种损伤通过应激使垂体释放ACTH增多等。昼夜生理变异较大。临床上以上午8时采血最合适,做为基础水平。,嗜碱性粒细胞,在某些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恶性贫血、慢性溶血性贫血、红细胞增多症抗血清治疗、脾切除术后及何杰金氏病中偶可见增高。减少无意义。,淋巴细胞,增高见于 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急、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一般地说中性粒细胞减少的案例,淋巴细胞可相对增多。反之,嗜中性粒细胞增多的案例,淋巴细胞可相对减少。,单核细胞,增高见于(1)单核细胞性白血病、何杰金氏病、伤寒、结核。原

8、虫病(疟疾、黑热病)、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等。(2)许多急性传染病的恢复期。此外,二岁以内的儿童可以稍高。减少一般无临床意义。返回,血小板系统,血小板(PL)约为(100300)109/L,血小板的主要功能是防止出血,在血液中起止血,凝血作用.如低于正常值可能有出血倾向,必须加以重视,因为它可能提示很多疾病,如免疫性血小板减少和凝血障碍低于正常值;若高于正常值,则可能预示了化脓性感染或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升高: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慢性白血病,骨髓纤维化,症状性血小板增多症,感染,炎症,恶性肿瘤,缺铁性贫血,外伤,手术,出血,脾切除后的脾静脉血栓形成,运动后。降低: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播散性红斑狼疮,药物过敏性血小板减少症,弥漫性血管内凝血,血小板破坏增多,血小板生成减少,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造血机能障碍,药物引起的骨髓抑制,脾功能亢进。,临床意义,发现许多全身性疾病的早期迹象。诊断是否贫血是否有血液系统疾病反应骨髓的造血功能,血常规检查的注意事项,空腹:检查前一天,避免吃油腻食物,8点之后更应禁食。饮水:除白开水外,其余饮料一律不能喝。衣服:宽松、干净。24小时内针孔不沾水。按棉签止血:伸直前臂,棉签按压5分钟,不要屈肘止血,不要捻动棉签以免皮下淤血,若针眼周围青紫,24小时候可做热敷。,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谢谢观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