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农村工作知识是乡镇公务员工作中应知应会的内容.doc

上传人:文库蛋蛋多 文档编号:4078765 上传时间:2023-04-03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2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农业农村工作知识是乡镇公务员工作中应知应会的内容.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农业农村工作知识是乡镇公务员工作中应知应会的内容.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农业农村工作知识是乡镇公务员工作中应知应会的内容.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农业农村工作知识是乡镇公务员工作中应知应会的内容.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农业农村工作知识是乡镇公务员工作中应知应会的内容.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农业农村工作知识是乡镇公务员工作中应知应会的内容.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业农村工作知识是乡镇公务员工作中应知应会的内容.doc(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农业农村工作知识是乡镇公务员工作中应知应会的内容,是乡镇公务员考试的必考内容。为助广大考生更好地备考,华图教育提供了2010年乡镇公务员考试农业农村工作知识系列资料。本篇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理论提出的背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理论提出的背景2006年2月14日上午,中共中央举办的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专题研讨班在中央党校开班。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在开班仪式上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们党在深刻分析当前国际国内形势、全面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出发确定的一项重大历史任务。(一)我国已经具备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

2、的实力近几年来,我国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按照科学发展观来调整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关系,逐步地推动由农业向工业提供积累到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乡村的这样一个转变,而不是靠在农业内部来解决问题。近年来,我们已经进入了工业化发展的中期阶段,我国经济快速增长,综合国力明显增强,工农关系已经到了一个转折点,我国已经具备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实力。2004年,中央下发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实行“两减免、三补贴”的政策,使农民从减免农业税、免征除烟叶外的农业特产税和种粮直接补贴、购买良种补贴、购买大型农机具补贴中,直接受惠451亿元。200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

3、一步加强农村工作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若干政策的意见继续加大“两减免、三补贴”的力度,政策直接给予农民的实惠比2004年又增加2514亿元。整个国民经济的收入分配结构发生着重大的转变,“新农村建设”就是实现这一转变的途径之一。(二)城乡差距扩大威胁可持续发展城乡差距扩大主要表现在:1.收入差距扩大。目前,反映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最主要指标分别是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2006年全国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1759元,农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为3587元。2007年我国城镇居民年平均纯收入和农民年平均纯收入分别为13785元和4140元。从这两个指标来看,我国城乡居民的收

4、入差距已经相当大了。2.社会福利差距扩大。目前,城市居民享受的住房补贴、物价补贴等各种补贴,以及各种社会保险如医疗保险、失业保险、最低收入保障等,是绝大多数农民都享受不到的。3.财产拥有差距扩大。从1995年到2002年,城镇居民人均财产总额从13698元上升到46133元,农村居民人均财产总额从11427元上升到12938元。城镇居民拥有比农村居民高得多的房产价值、金融资产和耐用消费品价值,其相对差距分别为5.3倍、7.5倍和4.2倍。4.生活水平差距扩大。城乡收入差距扩大最终导致城乡生活水平差距的扩大。2007年城镇居民的人均生活消费支出为9997元,而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只有3223元。

5、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水平是农民人均消费水平的3.1倍。由此可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统筹城乡发展的必要途径。(三)拉动内需战略当今,投资和外贸的带动力越来越大,内需则严重不足,农村市场不断萎缩。既然现有的内部城镇市场和外部国际市场都不大可能化解产能过剩的问题,那么就必须开辟规模较城镇市场要大得多的农村市场,以带动疲软的内需。(四)借鉴国内外的成功经验多年来,我国将自身发展与向国外学习经验相结合,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国外经验为韩国的“新村运动”。20世纪60年代,韩国政府推行优先发展工业的战略,使韩国工业在10 年间得到了迅猛发展,人均GDP 从85 美元提升到275 美元。但是,农村发展却停滞不前。1

6、970年4月,当时的韩国总统朴正熙发起了“新村运动”,其宗旨是“勤勉、自助、合作”,其目标是“摆脱贫困,走向富裕”。“新村运动”的工作内容主要有五方面,即基础设施投入增加,福利、环境改善,精神启发和城市与工厂建设。韩国“新村运动”的最大特点是:政府引导,政策推动,精神激励。这项运动最初 1在农村推行,后来扩展到城市、工厂和学校,工作内容也由单纯的管理改革扩展到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等诸方面,成为一场席卷韩国的全方位的社会改革运动。历时30 余年的新村运动,对促进韩国现代化和城乡协调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一是使韩国的综合国力和国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二是使城乡居民收入同步提高;三是使城乡资源

7、得到了有效配置。韩国的“新村运动”在推动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和区域平衡发展中发挥了巨大作用,所取得的成就和经验,得到了联合国有关组织的关注和肯定,更加得到发展中国家的重视。我国提出的新农村建设中就借鉴了韩国”新村运动”的有益经验。 农业农村工作知识是乡镇公务员工作中应知应会的内容,是乡镇公务员考试的必考内容。本篇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理论内涵。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理论内涵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期“三农”工作的总题目、总思路、总抓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内涵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缩小城乡差距以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

8、: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个历史任务,是党中央统揽全局,着眼长远,与时俱进作出的重大决策,是一项不但惠及亿万农民,而且关系国家长治久安的战略举措;是当前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必须担负和完成的一项重要使命。对此,我们应当有明确而又深刻的认识,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决策上来,上下一心、步调一致地为之努力奋斗。(一)生产发展、生活富裕1.提高农民自身素质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要造就一批有文化、懂技术、有市场头脑的新型农民。对于广阔的农村来说,虽然每年都有一大批懂技术、高知识的大学毕业生到农村、下基层,但也只是杯水车薪。因此要想从

9、根本上解决农村科技人才匮乏的问题,还应立足于农村,立足于农民,抓好农民技能培训工作,要努力建设一个“县市有文化馆,乡镇有文化站,村里有文化室”的农村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另外,农业部决定从2005年起用10年左右的时间组织实施农村培养“百万中专生计划”,即为农村培养100万名具有中专学历的从事种植、养殖、加工等农业活动的人才。2.加大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有些农村地区资源特别丰富,农民的致富愿望也很强烈,但由于基础设施薄弱,特别是交通不便利,阻碍了当地经济的发展,这就要求各级政府和财政部门,要想农民之所想,急农民之所急,解决农村公路建设等问题。这不但对提高农民收入,加快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大有好处,而

10、且还能改善干群关系,同时也有利于“社会主义和谐农村”的建设。这与“送物资扶贫”相比,更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的贫困问题,影响也更加深远,更能彻底杜绝困扰政府多年的“扶就不贫,不扶就贫”的痼疾。(二)乡风文明、村容整洁1.村风建设在一些落后的农村地区还长期存在着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背道而驰的现象,如赌博、迷信等,有的地方甚至还出现相互攀比修建坟墓的现象,这些现象与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极不适应,因此要在农村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形成一“村”正气,让那些扰乱农村正常生活秩序、破坏农村和谐发展的丑恶现象无处藏身。但现在存在的问题是,虽然很多农村都建了诸如图书馆、文化室等设施,但往往很长时间都不

11、开放,当地村民也不予重视,使农村文化建设流于形式。另外,有些地区由于长时间只注重发展经济,在城市中出现的人情冷漠的现象在农村也出现了,对这些现象要坚决制止。但是消除这些问题要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既要积极进取,又要循序渐进;既要统一部署,又要因地制宜;既要鼓励先进,又要着眼多数,决不能急于求成,急功近利。2.村容建设2农村的“村容”就是“污水乱流、鸡鸭乱跑、垃圾乱扔”,这是许多人在提到农村“村容”时的印象,而现在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是要改变过去农村那种“脏乱差”的局面,要让农村环境更加整洁,实现“两化一提高”,即“道路要硬化,村落要绿化,提高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度”。但是,

12、很多地方政府一提到“村容整洁”想到的只是农村道路是否宽阔、房子是否整齐划一等表面的东西,甚至把“村容整洁”理解成是“把房子推倒了重来”,这种理解是非常片面的,政府应该认识到村容建设应与对其的支持程度相协调。要明确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着力解决的是制约农民生产生活的实际问题。(三)管理民主由于历史的原因,有些农村一级组织在发挥作用和行使权力上存在很多不规范的地方,比如有的农村就是“一把手”说了算,所谓“村民委员会”根本就是形同虚设,甚至于有的地方还出现了“富翁”村长,也就是说在村子里面谁最富谁就当村长。富人当村长也确实能为村里的经济发展做出一定的贡献,但从目前情况来看,这些人由于自身政治理论水平不高

13、等原因,执政时间一长,有可能发展成为“霸王村长”。党和政府提出“管理民主”就是要在农村大力实行“民主集中制”,要有真正的“民选村长”,要有真正体现农民意志的“村民代表”。特别是对于一些涉及本村前途和利益的重大问题,在决策前和决策过程中,要进行民主协商,广开言路,集思广益,要促进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另外,广大农村基层干部要带头“学法、守法、用法”,坚持依法办事,善于用法律手段管理基层各项事务。 农业农村工作知识是乡镇公务员工作中应知应会的内容,是乡镇公务员考试的必考内容。本篇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时代意义。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时代意义(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科学

14、发展观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它揭示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的重大创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题中应有之义。坚持以人为本,必须立足于城乡全体居民,让占人口大多数的农民群众参与发展进程、共享发展成果。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必须着眼于所有城镇乡村,重视把农村的事情办好。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推动农村社会全面进步,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建设好农村这个最大的生态屏障。如果脱离农民群众的愿望,忽视农民群众的利益,发展就没有真正体现以人为本;如果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滞后,农村生态环境没有明显改善,发展就不可能真正做到全面协调可持续。我们必须深刻认识

15、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与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联系,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尽快转入科学发展的轨道。(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确保现代化建设顺利推进的必然要求能否保持工农城乡之间的协调发展,是现代化建设成功与否的重要前提。一些国家较好地处理了工农城乡关系,经济社会得到了迅速发展,可以较快地迈入现代化国家的行列。但也有一些国家没有处理好工农城乡关系,导致农村发展长期落后、人口过分向城市集中,形成了数量庞大的城市贫困阶层,致使经济停滞甚至倒退,现代化进程严重受阻。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二元结构明显的发展中大国,在推进工业化、城镇化过程中,必须深刻吸取国外正反两方面的经

16、验教训,走具有中国特色的工业与农业协调发展、城市与农村共同繁荣的现代化道路。近些年来,尽管我们做了很大努力,但长期形成的工农失调、城乡失衡状况还没有根本改观,有些方面还在加剧。如果城乡差距进一步扩大,农村不能摆脱落后面貌,我国就不可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化国家。我们要准确把握我国基本国情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确保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工业化、城镇化同时、同步推进,把农业农村发展纳入整个现代化进程,让亿万农民共享现代化成果。(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任务我们正在全面建设的小康社会,是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城市面貌发生了巨大

17、变化,但农村面貌变化相对较小。目前不少城市的 3发展水平已经接近或达到一些发达国家的水平,但有一些农村却还通不了路,农民看不起病、上不起学、喝不上干净水。全国还有大部分人生活在农村,农民依然是一个十分庞大的社会群体。如果农业问题解决不好,农民生活得不到明显改善,农村面貌得不到有效改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会成为空话。因此,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我们要通过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的进程。(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持久动力对于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来说,扩大国内需求是经济发展的长期战略方针和基本立足点。农村人口占大多数

18、,集中着数量最大、潜力最大的消费群众,是我国经济增长最可靠、最持久的动力源泉。通过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可以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使亿万农民的潜在购买意愿转化为巨大的现实消费需求,进而推动整个经济持续增长。特别是通过加强农村道路、住房、能源水利、通信等建设,既可以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和农民的消费环境,大大释放农民的消费潜力,又可以消化当前部分行业的过剩生产能力,促进相关产业发展。激活农村的巨大需求,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仅是解决当前农村经济发展突出矛盾和问题的应对之策,更是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长久之计。(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构建社会主

19、义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把农村的事情办好,使农民安居乐业、和睦相处,使农村安定有序、充满活力。当前,干群关系是好的,农村总体也是稳定的,但也存在许多不容忽视的矛盾和问题。特别是由环境污染、土地承包、农民负担等引发的纠纷屡屡发生,有的甚至还会引发群体性事件和恶性事件,影响一些地方的社会稳定。相当数量的农民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他们受教育程度低、就业技能低;一些农民生存压力大、待遇不公平、心理不平衡,处理不好就会引发社会矛盾。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认识,思想上高度重视,工作上加大力度,通过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切实加快农村发展,维护农民合法权益,减少农村不稳定因素,缓解农村社会矛盾,为构

20、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打下坚实基础。 农业农村工作知识是乡镇公务员工作中应知应会的内容,是乡镇公务员考试的必考内容,主要考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现代农业建设、农村城镇化建设、新农村保险事业、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与农村义务教育、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与新农村工作45问等内容。本篇是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历史背景考点归纳。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历史背景近几年来,党中央、国务院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采取了一系列支农惠农的重大政策。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落实中央部署,切实加强“三农”工作,农业和农村发展出现了积极变化,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农业结构调整向纵深推进,农民收入较快增长,农

21、村税费改革取得重大成果,社会事业进一步发展,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得到加强,干群关系明显改善。农业和农村发展的好形势,对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和社会稳定,发挥了重要的支撑作用。但必须看到,当前农业和农村发展仍然处在艰难的爬坡阶段,农业基础设施脆弱、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矛盾依然突出,解决好“三农”问题仍然是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重大而艰巨的历史任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我国总体上经济发展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新阶段、以人为本与构建和谐社会理念深入人心的新形势下,中央作出的又一个重大决策,是统筹城乡发展,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方针的具

22、体化。2004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报告中就提出:“努力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2005年10月,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了此后5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奋斗目标和行动纲领,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为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三农”工作指明了方向。其目标概括为个字:“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全面体现了新形势下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的要求。4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个呼应新时期发展战略转变的、统领全局的新提法。这个提法不仅与十六大提出的城乡二元结构矛盾、同时强调的城

23、乡统筹的指导思想,以及随后连续四次重申的“三农”问题重中之重等思想一脉相承,而且也反映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的进一步完善。农业农村工作知识是乡镇公务员工作中应知应会的内容,是乡镇公务员考试的必考内容,主要考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现代农业建设、农村城镇化建设、新农村保险事业、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与农村义务教育、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与新农村工作45问等内容。本篇是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意义考点归纳。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意义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始终是关系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当前,我国总体上已到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初步具备了加大对农业和农村支持保护的条件和能力。借

24、鉴国内外的成功经验,必须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城乡和农村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一、建设新农村,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保障目前,我国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和物质技术装备条件较差,经营管理也较粗放。加快建设新农村,发展农业生产力,加强农田基本建设,改良土壤,兴修水利,推广良种良法,发展农业机械化,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全面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既是现代农业建设题中应有之义,也是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基础和保障。二、建设新农村,是增加农民收入、繁荣农村经济的根本途径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增加农民收入,首先必须挖掘农业内部的潜力,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实现增产增效、提质增效和节

25、本增效;必须发展以乡镇企业为主体的农村二、三产业,引导农村劳动力向城镇有序转移,拓宽农民的就业空间和增收渠道。三、建设新农村,是发展农村社会事业、构建和谐社会的主要内容发展农村社会事业,是建设新农村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构建和谐社会,必须首先建设和谐村镇。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加快发展农村各项社会事业,全面改善农村教育、卫生、文化等设施条件,逐步改变目前城乡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问题。四、建设新农村,是缩小城乡差距、全面建设小康的重大举措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实现这个目标,重点和难点在农村。必须用新农村建设来统领“十一五”时期的农村工作,按

26、照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坚持城乡统筹发展,进一步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走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道路,把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公共财政范围,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结构,努力消除城乡协调发展的体制性障碍,促进资源在城乡之间合理配置,建立城乡社会事业和基础设施共同发展的运行机制,让广大农民能够像城市居民一样拥有洁净方便的自来水、清洁的燃料、整洁的厨房、舒适方便的卫生条件和平坦的道路。当前,我国已初步具备了建设新农村的条件。一方面,经过改革开放以来的快速发展,综合国力显著增强,有了支持保护农业、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经济基础。另一方面,近年来,在起点较高的基础上,党中央、国务院

27、为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出台了一系列更直接更有力的政策措施,特别是农村“六小工程”(节水灌溉、人畜饮水、乡村道路、农村水电、农村沼气、草场围栏等)建设进展顺利,成效显著,为新农村建设积累了有益的经验。 农业农村工作知识是乡镇公务员工作中应知应会的内容,是乡镇公务员考试的必考内容,主要考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现代农业建设、农村城镇化建设、新农村保险事业、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与农村义务教育、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与新农村工作45问等内容。本篇是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思路考点归纳。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思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坚持

28、“多予、少取、放活”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努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 5条件,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促使农村整体面貌出现较大改观,逐步把农村建设成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重点是加强村镇建设规划和环境整治,建设新村镇;发展农村各项社会事业,培育新农民;加强农村民主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倡导新风尚。一、积极推进城乡统筹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前提和基本保障要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财政支出、固定资产投资和信贷投放都要切实向“三农”倾斜。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和领域,进一步加强农业基础,增加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

29、和公平竞争的就业制度,取消对农民进城就业的各种限制,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解决拖欠农民工工资、工伤事故缺乏保障等突出问题。进一步明确各级政府对农村义务教育的责任,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加大国家财政对农村合作医疗体系的投入力度,在农村建立大病、重病统筹机制。建立城乡衔接、公平统一的社会福利制度,探索建立农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救济制度。二、推进现代农业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和物质基础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加强农业设施建设,调整农业生产结构,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要努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优化产品结构,提高产品质量,确保农产品质

30、量安全,形成总量平衡、品种多样、安全可靠和营养丰富的农产品生产格局。要加快发展农区和牧区畜牧业,保护和利用好渔业资源,切实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推广良种良法,加快发展农业机械化,加强农业标准化工作,积极发展节地、节水、节肥、节药的节约型农业。三、全面深化农村改革,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动力支撑要坚持稳定并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进一步明确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法律性质,全面落实二轮土地承包政策,依法确权、确地到户,稳定土地承包关系。在此基础上,按照自愿、有偿的原则,建立土地使用权依法流转的机制。要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农村税费改革成果,加快推进以乡镇机构为主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农

31、村义务教育体制改革和县乡财政体制改革,稳步推进乡村债务化解工作。要推进农村金融体制整体改革,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加快推进土地征用制度改革,发展农村多种形式的联合与合作,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四、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是搞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要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不断加大工作力度,不断增加投入,大力发展农村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力争经过几年的努力,明显改变农村社会发展滞后的局面。五、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本出发点和归宿增加农民收入,既要从“三农”本身考虑问题、寻找出路,更要跳出“三农”,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思考问题,研究对策。既要大力挖掘农业和农村内部的增收潜力,又要在农业和农村外部寻求增收途径。既要从当前出发采取尽快见效的具体增收措施,又要着眼于长远寻求解决农民增收问题的治本之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个长期过程,“十一五”期间关键是要开好头、起好步,打好基础,应坚持以下原则:一是规划先行、因地制宜。二是突出重点、示范引路。三是政府支持、农民建设。 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他范文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