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安全工程师《安全生产管理知识》考试摘要.doc

上传人:文库蛋蛋多 文档编号:4083313 上传时间:2023-04-03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11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注册安全工程师《安全生产管理知识》考试摘要.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注册安全工程师《安全生产管理知识》考试摘要.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注册安全工程师《安全生产管理知识》考试摘要.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注册安全工程师《安全生产管理知识》考试摘要.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注册安全工程师《安全生产管理知识》考试摘要.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注册安全工程师《安全生产管理知识》考试摘要.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注册安全工程师《安全生产管理知识》考试摘要.doc(1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安全生产管理知识第一章一、 安全生产管理的基本对象:企业的员工二、 事故1. 概念: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国务院493号令)将“生产安全事故”定义为:生产经营活动中发生的造成人身伤亡或者直接经济损失的事件2. 事故等级:(包括上限不包括下限)1) 特别重大事故 死亡30人以上 重伤100人以上(包括急性工业中毒) 直接经济损失1亿元2) 重大事故 死亡10人30人 重伤50100, 直接经济损失5000万1亿元3) 较大事故 死亡3人10人 重伤1050人 直接经济损失1000万5000万4) 一般事故 死亡3人以下 重伤10人以下 直接经济损失1000万元以下3. 风险(分为自然风

2、险、社会风险、经济风险、技术风险、健康风险)风险度来表示危险的程度R-风险F-发生事故的可能性C-发生事故的严重性4. 危险源概念:危险源是可能造成人员伤害和疾病、财产损失、作业环境破坏或其他损失的根源或者状态。分类:第一类危险源是客观存在的,决定了事故后果的严重程度 第二类危险源是人员管理层,决定了事故发生的可能性。企业安全工作的重点5. 安全生产管理原理1) 系统原理2) 人本原理3) 预防原理a) 偶然损失原则b) 因果关系原则c) 3E原则(Engineering, Education, Enforcement)d) 本质安全化原则4) 强制原理6. 事故致因理论1) 事故频发倾向理论

3、2) 事故因果连锁理论(从人的角度)影响因素a) 遗传及社会环境b) 人的缺点c) 人的不安全行为或者物的不安全状态d) 事故e) 伤害3) 能量意外释放理论(从技术措施角度)A. 伤害:第一类伤害是由于施加了局部或全身性损伤阈值的能量引起的 第二类伤害是由影响了局部或全身性能量交换引起的,主要指中毒窒息和冻伤B. 事故预防对策预防伤害事故就是防止能量或者危险物质的意外释放,防止人体与过量的能量或危险物质接触,预防能量转移于人体的安全措施可用屏蔽保护。屏蔽保护措施有:1) 用安全的能量代替不安全的能量2) 限制能量3) 防止能量蓄积4) 控制能量蓄积5) 延续释放能量6) 开辟释放能量的渠道7

4、) 设置屏蔽设施8) 在人、物语能源之间设置屏障,在时间或空间上把能量与人隔离9) 提高防护标准10) 改变工艺流程11) 修复或急救4) 轨迹交叉理论(从管理角度) 管理的重点/ 根本措施应放在控制物的不安全状态上7. 在十六届五中全会上,提出了“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综合治理就是标本兼治,重在治本。2012年国家安全生产月的主体“科学发展,安全发展”8. 安全生产科技保障体系包括: 政府引导推动 技术装备研发转化 专家智力支持 中介技术服务 企业推广应用 技术标准转化9. 安全生产目标指标体系到2020年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时,实现全国安全生产状况的根本性好转,亿元国内生产

5、总值事故死亡率、十万从业人员事故死亡率指标达到或接近世界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第二章一、 安全生产标准化1. 模式策划-实施-检查-改进 动态循环的模式2. 方式 自主评定 外部评审3. 等级 一级 最高 二级 三级二、 作业安全1. 实施作业许可管理的作业包括 动火作业 起重作业 受限空间作业 临时用电作业 高处作业作业许可证应包含危险因素分析和安全措施等内容2. 相关方管理-承包 资质 签订协议 现场监督检查三、 绩效评定和持续改进生产经营单位每年至少一次对本单位安全生产标准化的实施情况进行评定,验证各项安全生产制度措施的适宜性、充分性和有效性,检查安全生产工作目标、指标的完成情况。四、 安全

6、文化1、 层次 直观的表层文化,如企业的安全文明生产环境与秩序 企业安全管理体制的中层文化,包括企业内部的组织机构、管理网络、部门分工和安全生产法规与制度建设 安全意识形态的深层文化2、 功能 导向功能 凝聚功能 激励功能 辐射和同化功能3、 要求引导全体员工的安全态度和安全行为,实现在法律和政府监管要求基础上的安全自我约束五、 重大危险源(P5262)六、 安全生产规章制度(由负责安全生产管理部门起草) 分类:综合管理人员管理设备设施管理环境管理七、 安全生产投入与安全生产风险抵押金(一) 近年来,财政部、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联合下发了一系列文件、制度,相继建立了煤矿、非煤矿山、危险化学

7、品、烟花爆竹、建筑施工、道路交通等行业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费用提取、使用、监督制度,对保证安全生产费用的投入发挥了重要作用。(二) 风险抵押金的存储和使用1) 交通运输、建筑施工、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等行业或领域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企业存储标准: 小型企业不低于RMB30万元 中型企业不低于RMB100万元 大型企业不低于RMB150万元 特大型企业不低于RMB200万元2) 煤矿企业存储标准(产量规模) 3万吨以下(含三万吨)存储60万100万元 3万吨以上至9万吨以下(含九万吨)存储150万200万元 9万吨以上至15万吨以下(含九万吨)存储250万300万元 15万吨以上,以300万元为基

8、数,每增加10万吨增加50万元八、 安全技术措施目的 防止事故发生 减少损失九、 安全生产检查(一) 类型1) 定期安全生产检查2) 经常性安全生产检查3) 季节性及节假日前后安全生产检查4) 专业(项)安全生产检查5) 综合性安全生产检查6) 职工代表不定期对安全生产的巡查(二) 方法1) 常规检查 经常性检查、综合性检查2) 安全检查表法 定期检查、综合性检查3) 一起检查及数据分析 专项检查(三) 安全生产检查的工作程序1. 安全检查准备1) 确定检查对象、目的、任务2) 查阅、掌握有关要求3) 了解检查对象4) 制定检查计划,安全检查内容、方法、步骤5) 编写检查表或检查提纲6) 准备

9、工具、仪器、表格或记录本7) 检查人员的分工2. 实施安全检查1) 访谈2) 查阅文件和记录3) 现场观察4) 仪器测量3. 综合分析十、 劳动防护用品管理特种劳动防护用品分类1) 头部护具类2) 呼吸护具类3) 眼(面)护具类4) 防护服类5) 防护鞋类6) 防坠落护具类特种劳动防护用品安全标注标识P101102十一、 承包商管理(一) 对承包商的要求1) 明确双方责任2) 严格审查安全资质和专业技术能力3) 做好现场作业的安全风险分析4) 开展对作业现场的监督和管理(二) 安全协议的主要内容(开工前向承包商收取安全风险抵押金,安全风险抵押金一般为工程总造价的5%)1) 发包单位提出的确保施

10、工安全的组织措施、安全措施和技术措施要求2) 承包商制定的确保施工安全的组织措施、安全措施和技术措施3) 承包商应遵照执行的有关安全文明生产、治安、防火等方面的规章制度4) 发包单位对现场实施奖惩的有关规定5) 有关事故报告、调查、统计、责任划分的规定6) 对承包商人员进行安全教育7) 承包商必须按照生产经营单位的而要求提供材料,接受安全资质和条件审查8) 承包商不得擅自将工程转包、分包、反包9) 承包商在施工过程中不得擅自更换工程技术管理人员、安全管理人员以及关系到施工安全及质量的特殊工种人员10) 承包商不得使用童工,施工人员不得有承包工程的职业禁忌症第三章一、 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的体制:

11、综合监管与行业监管相结合 国家监管与地方监管相结合 政府监管与其他监管相结合二、 监督管理的基本特征 权威性 强制性 普遍约束性三、 监督管理的基本原则1) 坚持“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2) 坚持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3) 坚持预防为主4) 坚持行为监察与技术监察相结合5) 坚持监察与服务相结合6) 坚持教育与惩罚相结合四、 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的方式1) 事前的监督管理2) 事中的监督管理 行为监察 技术监察3) 时候的监督管理五、 煤矿的安全生产监察实行垂直管理、分级监察的管理体制国家-省-分局六、 煤矿安全监察的方式1) 日常监察2) 重点监察3) 专项监察4) 定期监察七、 特

12、种设备安全监察体制国家特种设备实行专项安全监察体制八、 特种设备安全监察制度 特种设备市场准入制度 设计、制造、安装、使用、检验、修理、改造7各环节全过程一体化的监察制度九、 特种设备安全检查的方式1) 行政许可制度2) 监督检查制度3) 事故应对和调查处理第四章一、 安全评价的概念:安全评价是指对实现安全为目的,应用安全系统工程原理和方法,辨识与分析工程、系统、生产经营活动中的危险、有害因素,预测发生事故或造成职业危害的可能性及其严重程度。二、 安全评价分类a) 安全预评价安全预评价是在项目建设前,根据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内容,分析和预测该建设项目可能存在的危险、有害因素的种类和程度,提

13、出合理可行的安全对策措施和建议,用以指导建设项目的初步设计。b) 安全验收评价建设项目竣工后c) 安全现状综合评价运行过程中三、 安全评价的程序1) 前期准备2) 辨识与分析危险3) 划分评价单元4) 定性、定量评价5) 安全对策措施建议6) 安全评价结论7) 安全评价报告的编制四、 危险、有害因素的分类 导致事故的直接原因 参照事故类别 职业健康五、 危险、有害因素辨识方法(一) 直观经验分析方法 对照、经验法 对照有关标准、法规、检查表或依靠人员的分析能力,借助经验和判断能力 类比法(预评价常用)利用相同或相似工程系统的经验进行类推(二) 系统安全分析方法l 事件树l 事故数六、 安全评价

14、方法(一) 按评价结果的量化程度分类1. 定性安全评价方法 (安全检查表法)定性安全评价方法有安全检查表、专家现场询问观察法、因素图分析法、事故引发和发展分析、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故障类型和影响分析、危险可操作性研究2. 定量安全评价方法1) 概率风险评价法2) 伤害(或破坏)范围评价法3) 危险指数评价法安全评价方法分为归纳推理评价法(由原因-结果)和演绎推理评价法(结果-原因)(二) 常用的安全评价方法1. 安全检查表方法(Safety Checklist Analysis)2. 危险指数方法(Risk Rank)3. 预先危险分析方法(Preliminary Hazard Analys

15、is)预先危险分析方法是一项实现系统安全危险分析的初步或初始工作,在设计、施工和生产前,首先对系统中存在的危险性类别、出现条件、导致事故的后果进行分析4. 故障假设分析方法(Whatif)提出的问题-回答可能的后果-降低或消除危险性的安全措施5. 危险和可操作性研究(Hazard and Operability Study) (有工艺流程的问题进行评价)与其他评价方法明显不同之处:其他方法可有某人单独使用,而危险和可操作性分析则必须由一个多方面的、专业的、熟练的人员组成的小组来完成6. 故障类型和影响分析(Failure Mode Effects Analysis)目的是辨识单一设备和系统的故

16、障模式及每种故障模式对系统或装置的影响7. 故障树分析(Fault Tree Analysis)针对一件事,先说问题。从顶上事件起,一级一级找出直接原因事件,到所要分析的深度,按逻辑关系,画出故障树8. 事件树分析(Event Tree Analysis)9. 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Job Risk Analysis) 定性将作业条件的危险性作为因变量(D)=事故或危险事件发生的可能性(L)X暴露于危险环境的频率(E)X危险严重程度(C)10. 定量风险评价方法(三) 安全评价报告1. 内容1) 目的2) 评价依据3) 概况4) 危险5) 评价单元划分6) 安全预评价方法7) 安全对策措施建议

17、8) 安全预评价结论2. 格式1) 封面2) 安全评价资质证书影印件3) 著录项4) 前沿5) 目录6) 正文7) 附件8) 附录第五章一、 职业性有害因素分类(一) 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有害因素1) 化学因素 包括生产性粉尘和化学有毒物质2) 物理因素 异常气象条件(引起的职业病有中暑、减压病、高原病),异常气压、噪声、振动、辐射等3) 生物因素 菌,病原物(二) 劳动过程中的有害因素1) 劳动组织和制度不合理2) 精神性职业紧张3) 劳动强度过大或生产定额不当4) 个别器官或系统过度紧张,如视力紧张5) 长时间不良体位或使用不合理的工具(三) 生产环境中的有害因素1) 自然环境中的因素,例如炎

18、热季节的太阳辐射2) 作业场所建筑卫生学设计缺陷因素,如照明不良、换气不足二、 化学有害因素的职业接触限值1) 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PC-TWA)指以时间为权数规定的8小时工作日、40小时工作周的平均容许接触浓度2) 最高容许浓度(MAC)工作地点、在一个工作日内、任何时间有毒化学物质均不应超过的浓度3) 短时间接触容许浓度(PC-STEL)在遵守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前提下容许短时间(15MIN)接触的浓度4) 超限倍数三、 职业健康监护包括 职业健康体检 职业病诊断 建立职业健康监护档案四、 界定职业病的基本条件1) 在职业活动中产生2) 接触职业危害因素3) 列入国家职业病范围4) 与劳

19、动用工行为相联系五、 职业卫生“三级预防”原则1) 第一级预防(病因预防),改进生产工艺和生产设备,合理利用防护设施及个人防护用品,以减少工人接触的机会和程度2) 第二级预防(发病预防),体检3) 第三级预防,是在病人患职业病以后,合理进行康复处理 (治疗)六、 生产性毒物毒物毒性毒物毒性大小可以用引起某种毒性反应的剂量来表示,毒物剂量越小,表明该毒物的毒性越大。化学物质的危害程度分级分为剧毒、高毒、中等毒、低毒、微毒5个级别七、 职业癌的接触行业及工种P156八、 职业危害评价1. 根据评价目的和性质不同分类 经常性(日常)职业危害因素检测与评价 建设项目的职业危害评价2. 评价的主要方法

20、检查表法 类比法 定量法九、 职业健康监护的主要管理工作内容1. 岗前职业健康体检2. 在岗期间职业健康体检1) 劳动者解除二氧化硅浓度符合国家标准,每2年1次2) 劳动者解除二氧化硅浓度超过国家标准,每1年1次3) 矽肺患者每年一次4) 劳动者接触煤尘浓度符合国家标准,每三年一次5) 劳动者接触煤尘浓度超过国家标准,每2年1次3. 离岗职业健康体检4. 禁止有职业禁忌症的劳动者从事其所禁忌的职业活动5. 调离并妥善安置有职业健康损害的作业人员6. 未进行离岗职业健康体检的,不得而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7. 职业健康监护档案应符合要求,并妥善保管8. 无偿为劳动者提供职业健康监护档案复印件第六章

21、一、 企业安全生产预警管理体系的构成1. 外部环境预警系统1) 自然环境变化预警2) 政策法规变化的预警3) 技术工艺、装备等物的因素变化预警2. 内部管理不良的预警系统1) 质量管理预警2) 设备管理预警3) 人的行为活动管理预警3. 预警信息管理系统4. 事故预警系统二、 预警系统的建立和实现1. 预警系统的组成 预警分析系统l 监测系统l 预警信息系统l 预警评价指标体系系统l 预警评价系统 预控对策系统2. 预警系统的功能1) 监测系统 主要是信息的采集2) 预警信息系统 完成将原始信息向征兆信息转换的功能3) 预警评价指标体系系统 预警评价指标l 建立预警评价指标l 预警评价指标的确

22、定a) 人的安全可靠性指标b) 生产过程的环境安全性指标c) 安全管理有效性指标d) 机(物)的安全可靠性指标 预警准则的确定a) 预警准则b) 预警方法l 指标预警l 因素预警 (无法采用定量指标进行报警时采用该方法)l 综合预警l 误警与漏警3. 预警评价系统1) 评价对象2) 预测系统3) 预警系统信号输出及级别 I 级预警 表示安全状况特别严重,红色表示 II级预警 表示受到事故的严重威胁,橙色表示 III级预警 表示处于事故的上升阶段,黄色表示 IV级预警 表示生产活动处于正常生产状态,蓝色表示三、 预警控制(一) 预警对策包括的三个阶段1. 组织准备 确定预警系统的组织构成、职能分

23、配及运行方式 为事故状态时的管理提供组织训练与对策准备2.3.4. 待添加的隐藏文字内容3日常监控 事故对策 事故危机模拟5. 事故的危机管理四、 事故应急管理体系(一) 应急管理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包括预防、准备、响应、恢复四个阶段(二) 应急体系包括组织体系、运行体系、法制体系、保障体系(三) 事故应急响应机制分为一级紧急情况、二级紧急情况、三级紧急情况五、 事故应急预案体系分为:(一) 综合预案(1+4)l 基本预案 应急功能设置 特殊风险管理 标准操作程序 支持附件(二) 专项预案(三) 现场处置方案六、 事故应急预案主要内容(一) 应急预案概况(二) 事故预防1) 危险分析 包括危险识

24、别、脆弱性分析和风险分析2) 资源分析3) 法律法规要求(三) 准备程序1) 应急组织及其职责权限2) 应急队伍建设和人员培训3) 应急物资准备4) 预案演习5) 公众应急知识培训6) 签订互助协议(四) 应急程序1) 接警与通知2) 指挥与控制3) 警报和紧急公告4) 通信5) 事态监测与评估6) 警戒与治安7) 人群疏散与安置8) 医疗与卫生9) 公共关系10) 应急人员安全11) 抢险与救援12) 危险物质控制(五) 现场恢复1) 宣布应急结束的程序2) 撤离和交接程序3) 恢复正常状态的程序4) 现场清理和受影响区域的连续检测5) 事故调查与后果评价七、 应急演练的类型(一) 按组织方

25、式分类 桌面演练 实战演练(二) 按演练内容分类 单项演练 综合演练(三) 按演练目的和作业分类 检验性演练 示范性演练 研究性演练八、 一次完整的应急演练活动包括计划、准备、实施、评估总结、改进五个阶段第七章事故调查处理批复1、 特别重大事故的调查报告由国务院批复2、 重大事故由省级人民政府批复3、 较大事故由市级人民政府批复4、 一般事故由县级人民政府批复批复时间:重大、特大、一般,人民政府应当自收到事故调查报告之日起15日内做出批复特别重大事故30日内做出批复,特殊情况下可延长不超过30日第八章一、 统计学基础知识(一) 统计资料类型1. 计量资料有度量衡单位2. 计数资料没有度量衡单位

26、,通过枚举或计数得来3. 等级资料(二) 统计学中的误差1. 系统误差人为的,可更改2. 随机误差非人为的3. 抽样误差(三) 统计描述与统计推断P222226(四) 职业卫生常用统计指标1. 发病(中毒)率在观察期间,可能发生某种疾病(或中毒)的一定人群中新发生该病的概率常用语衡量疾病的发生2. 患病率表示在某时点检查时发生某病的一定人群中患有某病的病人总数3. 病死率在规定的观察时间内,某病患者中应该病死亡的频率4. 粗死亡率某年平均每千人中死亡数(五) 调查方法1. 普查2. 抽样调查3. 典型调查(六) 事故统计指标体系指标分为绝对指标和相对指标相对指标分: 相对人员 十万人死亡率 相

27、对劳动量 相对产值 亿元GDP死亡率 相对产量 相对其他(七) 伤亡事故经济损失计算方法1、 直接经济损失指因事故造成人身伤亡及善后处理支出的费用和毁坏资产的价值2、 间接经济损失指因事故导致产值减少、资源破坏和受事故影响而造成其他损失的价值3、 直接经济损失的统计范围a) 人身伤亡后所支出的费用1) 医疗费用(含护理费用)2) 丧葬和抚恤费用3) 补助及经济费用4) 歇工工资b) 善后处理费用1) 处理事故的事务性费用2) 现场抢救费用3) 清理现场费用4) 事故罚款和赔偿费用c) 财产损失价值1) 固定资产损失价值2) 流动资产损失价值4、 间接经济损失的统计范围1) 停产、减产损失价值2) 资源损失价值3) 处理环境污染费用4) 补充新职工的培训费用5) 其他损失费用5、 经济损失的评价指标1) 千人经济损失率2) 百万元产值经济损失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他范文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