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教学生理学第八章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视频教学生理学第八章课件.ppt(3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八章 尿的生成与排放,第一节 尿生成的过程,第三节 尿液及其排放,第二节 影响尿生成的因素,学习目标,重点:肾小球的滤过 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 影响肾小管、集合管重吸收和分泌的因素 尿液的量及理化性质难点:影响肾小管、集合管重吸收和分泌的因素,概述 在新陈代谢过程中,机体通过呼吸和消化吸收来获取氧气和营养物质。营养物质分解时,一方面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同时产生各种代谢终产物。机体将代谢终产物、过剩及有害的物质,经血液循环,通过排泄器官排至体外的过程称为排泄。人体的排泄器官主要有肾、肺、皮肤和消化器官等。在所有的排泄器官中,肾排出的代谢产物种类最多,数量最大,并可根据机体的状况调整尿液的质和
2、量,所以肾是人体最重要的排泄器官。,肾的功能排泄 清除代谢终产物保持机体内环境稳态 调节体内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内分泌功能 分泌促红细胞生成素、肾素、前列腺素等,第一节 尿生成的过程,尿液是在肾单位和集合管中生成的,包括三个环节:肾小球的滤过 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 肾小管和集合管的分泌,一、肾小球的滤过概念:血液流经肾小球毛细血管时,血浆中除大分子血浆蛋白以外的水、无机盐、小分子有机物等,透过滤过膜进入肾小囊形成原尿的过程。通过肾小球的滤过作用进入肾小囊腔的液体称为肾小球滤液或原尿。其中除蛋白质以外,其余成分及浓度与血浆基本相同。肾小球滤过率:单位时间内(每分钟)两肾生成的原尿量。正常成人安
3、静时约为125ml/min。滤过分数:肾小球滤过率与每分钟的肾血浆流量的比值。,(一)滤过膜及其通透性机械屏障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内层)、基膜(中间层)、肾小囊脏层上皮细胞(外层)电学屏障滤过膜的各层结构上均覆盖有一层带负电荷的蛋白质,可阻碍带负电荷的蛋白质通过 两道屏障使滤过膜对血浆成分的滤过有着严格的限制,对原尿的成分起着决定性作用。,血浆中的物质通过滤过膜的难易主要取决于物质分子大小。分子量大于70000的物质分子完全不能通过滤过膜。带负电荷的物质也不能通过电学屏障。故原尿中几乎没有蛋白质。,(二)滤过的动力有效滤过压 有效滤过压是肾小球滤过作用的动力。有效滤过压=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血浆
4、胶体渗透压肾小囊内压)肾小球毛细血管的全长并非都有滤过,滤过作用只发生在有效滤过压为0之前的那段毛细血管中。,二、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作用 肾小管和集合管内的物质穿过管壁上皮细胞重新进入血液的过程称为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的方式1、被动转动2、主动转运,(一)重吸收的部位和途径 近端小管是各类物质重吸收的主要部位。正常情况下,小管液中的葡萄糖、氨基酸等营养物质,几乎全部在近端小管重吸收,大部分的水、无机盐、尿素等也在此重吸收。,(二)几种物质的重吸收 1Nacl的重吸收(1)量:99%以上。(2)部位:除髓袢降支细段外,肾小管各段和集合管,主要部位在近端小管(吸收67%
5、)。(3)形式,NaCl在近端小管的重吸收:,Na Na泵主动重吸收,CI 被动重吸收,2葡萄糖的重吸收(1)量:全部。(2)主要部位:近端小管。,肾糖阈:终尿中不出现葡萄糖的最高血糖浓度(160180mg/100ml)。,3、水的重吸收(1)量:99%。(2)部位:除髓袢升支外,肾小管各段和集合管,主要部位在近端小管(吸收65%70%)。(3)形式:被动转运 远曲小管和集合管 调节性重吸收 其它肾小管各段 必然性重吸收,三、肾小管和集合管的分泌,概念 肾小管、集合管的上皮细胞将自身代谢产生的物质和血浆中的某些物质转运入小管液的过程。肾小管和集合管主要分泌H+、NH3和K+,1、分泌部位 近端
6、小管、远曲小管、集合管2、分泌形式 Na+-H+交换3、作用 排酸保碱,调节体内酸碱平衡,(一)H+的分泌,1、分泌部位远曲小管、集合管2、分泌形式 单纯扩散3、作用 协助排酸保碱,(二)NH3的分泌,(三)K+的分泌1、分泌部位远曲小管、集合管2、分泌形式 Na+-K+交换 3、分泌特点 多进多排、少进少排、不进也排,一、影响肾小球滤过的因素 1滤过膜的面积和通透性 滤过膜面积肾小球滤过率少尿、无尿 滤过膜通透性蛋白尿、血尿 2有效滤过压(1)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80mmHg)肾小球滤过率(2)血浆胶体渗透压肾小球滤过率(3)肾小囊内压肾小球滤过率3肾血浆流量 肾血浆流量肾小球滤过率,第二节
7、 影响尿生成的因素,二、影响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和分泌的因素,(一)小管液溶质浓度 小管液溶质浓度决定小管液的渗透压,是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水的阻力。渗透性利尿:由于小管液中溶质浓度增加,渗透压升高,使水的重吸收减少所发生的尿量增多现象。,小管液溶质浓度,小管液渗透压,水的重吸收,尿量,糖尿病患者、使用某些药物(如甘露醇和山梨醇等)可出现渗透性利尿。,(二)抗利尿激素(血管升压素),合成部位:下丘脑视上核和室旁核神经元。释放部位:神经垂体。生理作用:提高远曲小管和集合管上皮细胞对水的通透性,从而增加水的重吸收,使尿液浓缩,尿量减少。,大量出汗,血浆晶体渗透压,血管升压素释放,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
8、水的通透性,重吸收水,尿量,水利尿:大量饮用清水后引起尿量增多的现象。,调节血管升压素释放的主要因素,1血浆晶体渗透压,循环血量 刺激容量感受器(左心房和胸腔大静脉壁上)冲动经迷走神经传入 抑制血管升压素的合成和释放尿量,2循环血量,(四)醛固酮,合成部位:肾上腺皮质球状带细胞。生理作用:促进远曲小管和集合管主动重吸收Na+,同时促进Cl-和水的重吸收,促进K+的排泄。即保Na+排K+,增加细胞外液量的作用。,调节醛固酮释放的主要因素,1、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 2、血Na+、血K+浓度,一、尿液(一)尿量 正常尿量:1.02.0 L/日,平均约1.5 L/日 多尿:2.5 L/日水分大
9、量丧失,脱水少尿:0.10.5 L/日 代谢终产物蓄积,尿毒症 无尿:0.1 L/日,第三节 尿液及其排放,尿液,水 9597%,固体物质 35%,(二)尿的理化性质,1、尿的成分,电解质,非蛋白含氮化合物,2、尿的理化性质,颜色 淡黄色透明酸碱度 酸性,PH5.0-7.0渗透压 一般高于血浆渗透压,低于血浆渗透压为低渗尿,高于血浆渗透压为高渗尿,1、盆神经传导膀胱充盈感觉,使膀胱逼尿肌收缩,尿道内括约肌松弛,促进排尿。,2、腹下神经 传导膀胱痛觉,使膀胱逼尿肌松弛,尿道内括约肌收缩,抑制排尿。3、阴部神经 传导尿道感觉,使尿道外括约肌收缩。,(一)膀胱与尿道的神经支配,二、尿的排放,(二)排尿反射 排尿反射是一种正反馈过程。,排尿异常:,1、尿频 尿意频繁,排尿次数多。多由膀胱内炎症或机械刺激等引起。,2、尿潴留 膀胱内充满尿液但不能自行排出,多为脊髓初级排尿中枢功能障碍所致。,3、尿失禁 排尿失去意识控制。多见于脊髓损伤,导致排尿反射的初级中枢与高级中枢联系中断而引起。,